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栏特稿001号]=范崚瑱:校园歌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1 11:4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园歌溪

南通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按说世界在变幻,在期间行走三十多年了,经历了为人妇,为人母,伤心着长者的生老病死,眼见着种种物似人非……多少该明了其间的无常了,为什么我眼里的一切还是欣欣悦悦的恒常?断断续续地回忆着我与教育的因缘,一幅幅的画面如流水淌过,弥漫在我所有的生命时空,却怎么也找不出明晰的轨迹,这一路我是怎样走来的?
   细数,我的日子竟然都是在校园这个小小的空间展开……

    也许是生活得太无忧了吧,我的童年记忆非常模糊,依稀可以捕捉的回忆是从一所乡村中学开始的。父亲是物理教师,老三届毕业的母亲也在同一所中学当英语代课教师,校园就是我们姐弟三人的家园。那时的上课铃是一截悬挂着的铁轨敲出的,“当当”的钟声把父母唤出宿舍,我们就在雨天黝黑酥软、晴日坚实得黄白晃眼的操场上打弹珠,扔转头;在坑坑洼洼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涂涂画画,仰看白云蓝天;要不,就蹲在教室外的墙脚学着屋里老师讲课的模样……上学、教书在我的印象中就和我的游戏一样,是很有意思的,只是,那种游戏比我的要高级,有很多人在一起,还有老师带着一起“玩”。
    后来,我成了被教育的对象,依然轻松愉快。70年代的小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唯有留级这一说对一些“笨人”构成一点威胁,不过这留级离我远着呢,写写算算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打进校门起,我便是编外小老师。还记得三年级时,学校半数老师去苏州听课学习两天,教导处的黑板上赫然挂着我的名字,让我组织班上的同学上语文课。个子不够高,板书够不着,我凭借着一张凳子爬上爬下,带着同学们学习《南京长江大桥》,巍峨的“峨”字换偏旁组词,歪歪斜斜的板书满满占了半黑板。还教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自己读这篇课文时遇到的难题,想到的问题,都在课上和大家讨论过,至于正确答案嘛,自然是我请教父母后自认为“真理”的内容了。那情景现在想想很好玩,在当时却正经得一塌糊涂,班上的同学都很听话,比起现在的学生好“对付”多了。
直到结束学生生活,我都没有学习紧张辛苦的感觉,一直名列前茅,一路担任着同伴中的最高“职务”,中队长、大队长、团支部书记乃至师范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凡能接触的体育项目都堪称能手,演讲写作的一等奖专业户,不但善舞还会自己编排舞蹈,话剧表演、绘画摄影乃至时尚的健美、体操我都玩得很转……快乐无忧的学生时代使我深信,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正是这个想法使我在成为教师之后总想用快乐来给教育做注脚。

没有追问的年代,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我是那条绕着大山奔流的歌溪。

    做教师的头三年是在江苏省丹阳实验小学度过的,这无疑是干劲十足、激情飞扬的三年。一帆风顺的学生生活给了我充分的自信。90年的8月,当我拎着行李走进尚且空空荡荡,角角落落还无拘无束地生长着茁壮的野草的校园时,我的心中涌动着豪情。五年的师范生活中我无数次地在教科书中、在课堂中接触到教育、学生、教学之类的词,但那都是很抽象的,充其量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的经验投射在其间,想当然地揣摩而已,最多只是欣赏着别人的劳作,羡慕着他们再三宣扬的做教师的幸福。现在,置身于小学校园,这一切都鲜活起来了,我是一名教师了。我期待能够把心中的教育理想在这里变成现实……
    现在想来,那时关于教育的理解是很单纯的,“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师范里的“巩固专业思想”的教育给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做个好教师是我当时的理想,而好教师的标准就是——阳光的,活力的,善良的,博学的,能把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洒在每个学生的生命里。教育,是一个清晰而阳光的概念,给学生带去知识,带去快乐。
90年代初的丹阳小城,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的教育显得从容不迫,这使我同样从容不迫地度过了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期。当然,这也得感谢南通师范学校在我们这届学生身上下的那番功夫。我们是全国第二届五年制的普师班,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课程设置,都精心安排。五年里,我们在学校一专多能的培养方针下涉足了高等数学,文学理论,教育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还苦练基本功,修学美术音乐英语,培养了很强的能力。这些为我的教育教学打下了基础。
   我接手的是一个刚刚结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班,当时用普通五年制的四年级教材,教学没有遇到什么障碍。每天晚上我都是在办公室度过,钻研教材,钻研教参和教案是最重要的功课。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抄现成的教案对付学校的定期检查,总希望能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常常为突发奇想而沾沾自喜。不过,有一部分的内容却是雷打不动照抄教参,那就是教学目标。当时我觉得,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扎扎实实地落实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教学总目标,成为合格的人才。教材和学校以及上级部门规定的教学目标就是那座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努力的方向,我的所有价值就是围着这座山且歌且舞,送我的学生攀上这座高山。而在当时,摆在我面前 的首要任务就是成为学生接纳的老师,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实现当时学校提出的“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因为信奉“亲其师,信其道”,我施展浑身解数,使劲显示个人魅力,收服学生的心。活动是我树立权威的法宝。应时应节,我带学生开展节庆活动——城郊的树林有我们的欢歌和惊叫;教室的门窗飘出过茶叶蛋和春卷的诱人香味;校园的花草树木上一到节庆就披红挂绿(我和学生一起剪彩纸,一条条兴致勃勃地挂在枝枝叶叶上)。有时,不必等节日的来临,只要大家觉得闷了,我们就会一起想出一些点子来活动一番,哪怕是自娱自乐开个生日联欢,或者拉上隔壁早已眼馋心痒的班级来次拔河比赛。学生的心热了,学校生活的吸引力增强了,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上升了。
   平时,我组织五花八门的兴趣小组。我有广泛的兴趣和能力(这还得感谢师范学校一专多能的培养宗旨),虽然不一定很精通,用来给学生启蒙却是游刃有余。一周里每天的兴趣活动不同样,琴棋书画,科技发明、演讲舞蹈,乃至集邮集币全方位。仅以开国际象棋兴趣组来说,其实我的水平实在平平,也就是知道规则,懂得几个最普通的开局而已,我居然就敢开兴趣组,教着那些小毛头,还煞有介事地和他们下车轮战,等到他们掏空了我的手段,我及时抽身,给他们介绍棋协的教练为师,从此我再也不和他们下棋,只是看着他们去外面的比赛拼杀。想想我还真有那么一点狡诘哪。不过,舞蹈是我的强项,编舞排舞我可一直亲力亲为。这些活动,冠冕堂皇地说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增加了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其实是实现了我填满他们的在校自由活动空间,力争平安不出乱子的意图,还为教师自己展示能力提供了舞台,以至于有意无意地给自己涂抹了一层无所不能的色彩。就这样,我这个才毕业的小姑娘,没有一点管孩子的经验,整天乐呵呵的,凶不起来,但是却真的让学生对我的话基本上能言听计从了,原因就是,他们怕我取消活动,活动是我管理这些小东西的法宝。也许是得益于这些活动吧,我教班级获得丹阳市少工委授予的"红旗中队"的称号,我自己也在92年被授予"丹阳市优秀辅导员"称号。
    我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毕业那年,我路过丹阳稍作停留,有十几个大小伙,大姑娘得信在肯德鸡等我。我们聊天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小时候我们一起搞的活动。小到过元旦时班里包混沌,谁吃了几个,我送给他们的新年贺卡上写的是什么话都记得。这些大学生还能说出自己在那些兴趣小组活动中的趣事和获得的奖项。连我们一起跳的第一个舞蹈《青苹果乐园》中有哪些动作都能比划。我教了他们三年,课堂上的说教也不少,他们不记得了;教的课文也不少,他们也不记得了,一次次活动他们却记得那么清楚,活动的育人功能实在是不能小看。至今我还是庆幸当时不怕苦,不怕烦,用心设计组织了那么多的活动,尽管为此我付出了三年中八小时内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上,我花了三年的时间练就了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本领,并一度自鸣得意。至于教什么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怎么教全凭直觉。订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教学杂志,每每都是浏览而已,发现特别的教法就收录到自己的课堂中,遇到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必是联系自己学习的经验想法设法地打比方,设场景拽着学生接受,整个就是在复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居然效果不错,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来都不曾难看,有的还十分出色。我自己也单枪匹马征战全市乡镇多个说课上课的赛场,差点的获个二等奖,运气好时就是一等奖,当时还在丹阳师范附小的孙双金老师听了我封闭备课独立完成的《小石匠》一课时,连说没见过这样的课堂,活泼洒脱。
   其实,那也就是初生牛犊不拘成规的结果吧,也就是未经风雨的一种盲目的自信吧,也就是没有追问的一种自发追求吧,那段日子真的很快乐,做什么都觉得很有意义,虽然并不确切知道那意义是什么。尽管也遇到了少数教师排除异己的冷眼;还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活动方案登上了《小学德育》杂志但署名却是学校,拿稿费的是某个领导的怪事。也许是年轻单纯吧,对教育的热情使我很容易忘却,依然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傻乎乎地不问收获,更没有追问。

迷茫挣扎的日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育到底是什么?云山雾水,歌溪彷徨。

    93年,我送走了第一批弟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丹阳实小,婚迁到南通,进了一所名校。这是一所久富盛名的老校,至今许多家长依然宁愿连夜排队择校就读。南通的教育多少年来颇富盛名,甚至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顺口溜,加上这里有我的师范老师,我的心态不再从容了,我在一个暑假里变得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怎么证明?我想作一条载歌载舞的溪流,载起学生那一条条舟向着教育的远山而去,可是朋友告诫我——一年之后就是学生的升学考试,这是迫在眉睫的试金石,收起教育的浪漫主义,要关注实效。我市几所中学的教学质量盛名在外,在众多家长眼里,进了这些重点中学就像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的门槛,挤进重点中学的大门成了家长们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对教师的最大期望。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无奈地演变成了入学名额的争夺,学校和教师被推到了分数的阴影下,毕竟考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办法。我校有40个名额,需要在毕业考试时按照分数的高低决定具体人员,这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分数,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的我一到学校就执教一个毕业班的语文,当班主任。难怪好友要提醒了。
    第一次危机很快就来临了。为了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面对已经教过一遍的教材我尝试进行拓展,讲《长城》时渗透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故事和意义,讲《桂林山水》和学生一起品味山水的韵味,讲《狱中联欢》时一起读红岩,收集烈士诗词,课堂更活跃了,然而,在第一次单元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却在六个班中处于下游。这个班原来的考试成绩历来很好看,这次的落后一下了震动了家长,有的婉转地指出我的作业布置太少,有的致电校长室质疑。压力像乌云笼罩,从校长善解人意的劝慰中走出来,站在讲台前,我失语了,泪水不听话地滑落。
     升学的竞赛是残酷的,哪怕是0.01的差别,被挤出了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它就意味着可能无法名正言顺地进重点中学去享受孩子以及家长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这“如果”是每个家庭都承受不起的。教育在这时清清楚楚、切切实实地和每个家庭的近期效益,孩子的远期前途联系在一起了。教师的价值和名声在社会上有最简单明了的标准——重点中学的录取率,多么功利!
可爱的学生懂得心疼我了,虽然只是相处了不足一个月,他们接纳了我,甚至担心家长的反映引起学校领导对我的坏印象,全班背着我联名“上书”给校长室,列举我的优点,说明我是怎样的一个好老师……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分数呀,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喜悦,成长的快乐不是教育应该做的是吗?我该怎么做?
整整一年,练习册开始进入了我的视野,丰富的活动成为难得的点缀,一次步行春游的创意成为难得的亮点,以至于报社都以“走出风采”刊发了图文,然而我知道,原本这个活动只是为了使学生的习作有一些特别的素材,作文考试中选材新颖是能够得高分的……
    这个班的语文毕业成绩虽然终于名列前茅,我却陪着一位以0.01分无缘重点中学推荐名额的孩子和他的家长一起在操场上哭了,这一年,歌溪无韵,流淌得晦涩自知。只是在学生的面前依然倔犟地笑着、支撑着……

水深火热的历练中,我焦虑着寻山山崩,觅水水竭的厄运。

   既然无法摆脱分数的笼罩,只有在夹缝中锻炼一套奔突的本领,无论如何,要想帮助学生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当下,我开始在寻找突围的路径。用心读各类教育杂志,理论书籍,教育杂志上再精巧的教案也解决不了长期的教育教学问题,高深的教育理论怎么看都有道理,却高处不胜寒,难于和我的教育现实接轨。茫然无绪的当口,磨难同时降临在我的生活里。一个灾难深重的小生命来到了我的生命里……
    刚刚出世的儿子被怀疑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做彩色多普勒检查时,医生遗憾地说:“算了,再生一个吧。”看着六个月大的孩子稍稍啼哭就口唇发紫昏厥过去,我的心都揪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生命呀,既然来到了世上,他就该有生存的权利,作为母亲,我决不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为他争取。我的书架上多了很多从医学院买来的书,营养学,按摩学,乃至于儿科临床学,心胸外科的手术图书,虽然所有的书上都说这个孩子的病是极其复杂的心脏病,手术前的平均存活年龄只有19个月,我依然心存希望,寄望于生命内在的倔犟。借助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了按摩,摸索出对付他病情发作是缓解症状的手法,孩子在我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战战兢兢地长大着,能说完整的话了,会背古诗了,甚至能迈腿走上三五步了……
在为生命抗争的日子里,我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在寻找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人生命中的一段准备时光,就像天鹅起飞需要一段助跑一样,教育就是在为天鹅铺就那块开阔地,就是托起天鹅翅膀的那股气流,小学教育阶段尤其如此。我,一个教师,不能屈从于所有指向于自己的名声利益的压力,把压力转嫁到孩子稚嫩的双肩上,要能为孩子扛起一片天空,送上一阵轻风,我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生命里的一份馈赠。
    一边是挣扎在生命边缘的儿子,一边是无辜而清新的学生,他们都行走在只有单程的生命旅程,而我是他们的同路人。为了儿子,我百倍精心养护,保存手术条件,寻找手术机遇。为了学生,我以课题研究为名正言顺的挡箭牌,在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承担了校"加强阅读指导,丰富阅读积累发展语文能力"的课题研究。面对学生阅读时间充裕、但阅读量小面窄效差的状况 ,开设各类讲座、活动,开列了推荐书目,批阅了学生读书笔记……苦,自然;累,自然;压力,自然。读书是肯定有利于语文素养提高的,但效果却不是立杆见影的,如同我为儿子的抗争,希望存在却伸手仍不可及。摸索和等待碾着我的意志和信念,一旦失败,我就是寻山山崩,觅水水枯呀,我寻找得好辛苦。
    所幸,我都扛住了。96年到98年间,我写了数十份教研笔录,还成功地上了一堂教研公开课,课题总结《"广种""博收"》获得市小语协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论文《阅读教学评估原则》参加了小语年会的论文交流,并发表。   《培养质疑问难能力与提高语文能力》一文获市一等奖,省教海探航三等奖。少量的作业,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成绩依然稳住了。
    儿子呢,几经周折,在上海新华医院成功地施行了心脏手术,手术那天,我虔诚地口诵《地藏菩萨经》守候在手术室门口,精神和他一起经历麻醉、冷冻、开胸、锯开肋骨、再造心脏……家中,所有的学生自发地停了一节课,为我们祈祷,甚至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焚香为我们祈福……


柳暗花明的时光,山依然青翠,水还是奔涌

    经历了磨练我变得有担当了,借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教育的山山水水在我的生命里开始明朗起来了。其实,就在我黯淡地挣扎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时候,我的身边已经有人在进行着艰苦而卓有成效的耕耘。他就是特级教师胡道清,一位耕耘教坛四十载,依然敏于思而勤于行的前辈。
    为了解决读写两张皮的语文、作文教学老大难问题,养成学生终身用笔的习惯,他指导陆伟老师开展了“读写渗透,优化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课题试验。实验取消了作文课命题作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改为《生活笔记》,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选材,自己命题,自己作文,自己评价,随机而动,有为而作;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将读写紧密结合,创造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用笔……看到实验中的学生把读书习作当成自己的事,面对着高产的习作数量,面对着学生提起《生活笔记》就闪闪发光的眼睛,我震撼了。 同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为他担心,身为四千多名师生的大校的“掌门人”,他有着太多的工作,这样大力度地改革,纵观全市,乃至全国语文教学,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经验,冒的风险太大。他的回答谦和而明确:“ 我不是专家,就无须考虑专家的桎梏与成败。我是语文教师啊!孩子真的受益了,就是收获”。触摸着他抛却了急功近利,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一切为了孩子的师者之心,目睹着他行色匆匆依然端坐在课堂听课,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在学生的生活笔记上留下了他工整的评点和指导,我的心热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探索的行列,只为了催开了孩子作文写真事、抒真情的“真善美”之花,浇灌了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
    9899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追着所有可能的机会听课,我捕捉着哪怕瞬间一闪的灵思追问,我揪住点点滴滴的疑惑思考,感受到回归自由,拉动需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学的名词,更是一种以“语文”为契机的教育工程。该如何描绘此时我眼里的语文教育呢?是黎巴嫩哲理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著作《先知》中谈论的“教授”:“假如他是大智,他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你到你自己的心灵的门口”;是在“点燃智慧的灯”,以教师智慧的预设促成学生自己的实践和体验,生成精彩的瞬间,生成属于学生的精彩的智慧;我看到了,屋中原本就有一堆火,只是火苗微弱,隐约在柴薪之中,教师只是推开那扇门,吹进清新的风,那火苗便活泼泼地跃动起来,屋内瞬间亮堂起来……
    那段日子是被快乐和惊喜包围着的,我和学生一起耕耘在语文的天地里,收获着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我们的文章胖了,我们的课堂活了,我们的天地大了……
    从此,我的教育教学融入了探究的成分,一发而不可收。
    追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在寻找教育的和合发展——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由教师在上面绘出最美的图画的"一张白纸"。人的教育,必须从整个人着眼。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他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存在着千差万别。事实上,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总是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意学科知识的传递,对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缺乏足够的关注。传统教育通过控制使教育对象朝统一的目标发展,以及消除学生差异的企图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和合思想“君子和而不同”表述就是强调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多元和谐和互补融合。教育本身是一个充斥矛盾冲突的系统,教与学,学与做,新与旧,对与错,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学校与家庭,个性与共性,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融合这些必然存在的矛盾,寻求教育的最佳发展,尤其是达成学生、教师、教育事业的全面最佳发展,是教育的迫切需要。和合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正是在肯定和正视学生差异前提下,将教育的各种因素矛盾融突和合,寻求最佳发展的一种尝试。“平等、尊重、民主、开放、协商”成为我教学理念的关键词,矛盾的“展示、释放、碰撞、吸纳、融合、化生”是我课堂的主旋律。丰富的信息场中,各种资源互补,求同存异,滋养着我们师生的生命,形成着生命中的新的认识和体验。
     在实实在在的教育生命中,我探索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路径”——“正视一种状态,培养两个习惯,满足三种需要”,实践“学以致用的语文”、“在用中学的语文”。(小学语文教育就是师生的一种生活状态;终身阅读和终身用笔是保证终身学习的两个习惯;群体社会交往的需要,个体精神生长的需要,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存在的三个理由)……
教育生活实在太丰富了,叙述能力的匮乏使我无法描述这新鲜丰满的日子,开列学生的成绩或者写写我自己的证书奖项显得俗气而可憎,因为,我们在这活生生的教育里真正收获的成长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我倒是渴望得意地告诉你,学生如何自信满满地滔滔不绝于他的发现,如何振振有辞地驳斥我的认为,如何捧着厚厚的书本赶着我思考……一时间又不知该怎样才能描述。
我似乎又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座山,那座融入我自己的理解描画的教育目标的山,又如溪般活泼泼绕山奔涌,只是多了一些思考和自觉。这要感谢命运给我的启示,也要感谢教师之友杂志的引领,追着杂志指引的专业成长的路径我一路思考着走来,仍将思考着走下去。
    人生充满变数,我根本不可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会快乐地流淌,汲取着许多教育先贤的营养,把山水存养在我的生命里,存养进学生的生命里。


发表于2004年《教师之友》第九期
15#
发表于 2012-8-12 11:55:15 | 只看该作者
真厉害,从哪里找来这么多东东?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46:24 | 只看该作者





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2007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8.1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2.3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6.03万人;普通中学304所,在校学生41.23万人;小学482所,在校学生36.79万人;各级各类幼儿园454所,在园儿童13.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982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1.5万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19%。


http://www.zgnt.net/content/2011-09/28/content_1922779.htm

==彤铃主演的电视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29:28 | 只看该作者
  ==网上‘到访’彤铃副校长所在的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唐闸镇街道。十里坊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现任中/央委/员陈/炳德、李/盛霖均毕业于该校。在过去的近一百年办学过程中,十里坊小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学校简介  
     十里坊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现任中央委员陈炳德、李盛霖均毕业于该校。在过去的近一百年办学过程中,十里坊小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校园设施  
     十里坊小学新校区于2006年9月正式启用,新校占地面积50亩,一期建筑面积达

1222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36个教学班,可容纳1500多名学生,校园设计新颖,设备齐全,环境优美,建有全区最大的学生食堂、风雨操场和铺有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新校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优化了教学环境,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宽敞明亮、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标志着十里访小学的教育教学等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教师荣誉 
 
    近年来,学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十小的辉煌,有你、有我”引领师生团结奋进,争先创优。五名教师获区优秀教师称号,一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农村教师,两人先后被评为区优秀校长,区“十佳园丁”。2006年在市“绿叶工程”教师基本功比赛中一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二等奖,2007年两名教师在市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连续被评为区双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区先进党支部,区“规范收费学校”。

  学生荣誉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特长得以施展。学校的“文心文学社”每年有近百篇的学生习作在全国各类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此外,学生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并展出。作为市科技特色学校,学校的航模、风筝多次在市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作为市足球传统学校,2006年在市小学生女子足球比赛中,学校代表队荣获第二名。2007年在市可口可乐三人制足球比赛中获得冠军。

  


调动一切感官,享受自然的馈赠


彤铃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每天沐浴着新鲜的太阳,花开花落,风起云涌,鸟飞鱼跃……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奉献给我们不一样的风景,这些你可曾领略到?如果说你曾经很遗憾地错过了许多精彩,那么,从现在起,我们一起抖擞精神,去领略生活中无时不在的精彩,去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丰厚的馈赠。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和你一起在《寻找生活的精彩》栏目中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观察的乐趣,让这个精彩的世界在你的眼中鲜明起来,在你的笔下生动起来!
总听到有同学抱怨没有什么可以写,真的是这样吗?你和所有健康的人一样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之所以“视而不见”,也许是因为你没有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地去体会周围的世界。是的,我用“体会”代替了“观察”这个词,调动所有感官进行的观察获得的就是丰富的体会。
你见过纷飞的雪吗?我国有的地区已经进入了飘雪的时节。雪是大自然美妙的精灵,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吟咏描绘的对象,你是否也欣赏过它,描写过它?赏雪的法子很多,不同的法子有不同的乐趣:
到原野上看雪,到楼房上看雪,站在桥上看一看,立在小巷看一看……铺在田野、广场上的雪如无边的棉被,堆在屋顶的像温暖的雪袍,积在树枝间的是硕大的琼花,粘在大大小小的汽车上的雪像不像洁白的盔甲?蜿蜒在河岸边的像不像被河水舔了又舔的冰激凌?如果有机会看看山林间的雪,草叶上的雪,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多换几个观察的地点,你会获得多样的感受,这可是一个秘诀哟。
你试过在雪地上印一排脚印吗?试过用你的小手、小脚还有你的小脸在雪地上印出一幅有创意的画吗?你试过在积满雪的树下摇一摇树干,扯一下树枝吗?用心感受一下,冰凉的雪握在你的手心、贴在你的脸颊、落进你的脖子那滋味该怎么形容?别忘了听一听,雪正在你的脚下或头顶唱歌呢,清脆、低沉、轻柔、绵长,你听到的是怎样的歌?你的发现一定和别人不同,说出你的感受最重要,那是属于你的精彩,也是别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作文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获得的这些独特的感受。邀上三五好友,或者带上你的爸爸妈妈,趁他们站在树下使个小小的坏,你也许还能收获许多欢笑呢。创造不同的观察方式,让你的五官去发现,这也是一个观察的秘诀。
刚才的乐趣都是在雪后的观察中获得的,如果下雪的时候你就走进雪中,还有很多乐趣等着你呢。趴在窗户前看雪花纷纷扬扬飘呀飘,小一点的雪花活泼泼的,在空中尽情地翻飞,扯着你的视线,总让你猜不透它下一秒钟的方向;大一点的雪花兴冲冲的,迈着优雅的舞步滑向大地,似乎去赴一个期待已久的约会。风起时,满天飞舞;风停时,飘飘洒洒……可这样看着总不过瘾,走出去吧。伸手接一片雪花,看到那玲珑的花瓣了吗?变成晶莹的水珠了吗?扬起你的小脸,看到细细柔柔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向你涌来了吗?迎着风,眯起眼,张开双臂奔跑,看到雪花们向你的怀中扑来了吗?有调皮的雪花钻到你的嘴里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哟,许多没有见过雪的孩子等着和你分享那些美妙的感觉,描绘这种感觉对于此时的你不是一种为难的事吧。
夜里的雪更有特别的魅力,只要你在路灯下仰望过光影中飞雪的倩影,你一定比谁都更懂得星星点点、纷纷扬扬的意蕴,一定会产生很多奇妙的联想。我就曾经以为那不是路灯,而是一只巨大的莲蓬头,洒下轻柔的水珠为我洗去一年的烦恼。如果你注视过车灯里洒落的雪花,如果你凝视过河面上消失的雪花,如果你……太多的如果等着你去创造,去体会,创造的结果就是丰富的体验,美妙的文字。把你观察的对象当成朋友,与它一起投入地游戏,这是又一个秘诀。
南方的小朋友不要为不能赏雪而遗憾,你的身边也有大自然馈赠的精灵,雨,多姿多彩的雨就是一个,多换几个观察的地点,你会获得多样的感受;创造不同的观察方式,让你的五官去发现;把你观察的对象当成朋友,与它一起投入地游戏。相信你会发现雨的魅力。


打通学科的边界——作文教学新视界(有感于学科作文)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一、传统作文教学的积弊“作文教学”的学科封闭性束缚了作文教学的教育价值
1.学科封闭、自我束缚、窄化教育效能空间
2.孤军奋战、资源萎缩、弱化了母语教育的合力优势。

二、学科融合作文的新主张:各科学习都有写作能力生长的土壤
1.1.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见《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
1.2.让学生在各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1.3.写作的核心“是一种智力活动,发展智力是关键”
2.1.还儿童写作的本质——运用语言,叙事状物、表情达意。
2.2.实现写作特有的自我教育功能——思维的清晰化、条理化;人格的平衡化、完整化;
2.3.提高表达能力,建立表达信心、形成表达习惯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多是小学生的家长,尤其以一年级新生家长为多。自家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一年级,这个微妙的改变带来了家长角色及其心理的巨大改变——家长跟着孩子感受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巨大的压力,孩子因为其天真无邪并不能马上从情绪等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家长则不同,面对压力,面对“孩子的前程”,压力空前,焦虑空前,“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就是一个重要的“焦虑项目”了。
坦率地说,我从来不曾“指导”犬子做作业。他如今已是五年制高师一年级的学生了,学业优秀,阳光健康。因而我补认为自己具备指导孩子做作业的经验。
回想起来,作业问题我们是开开心心商量着解决的——
1、
没有调整好情绪不动笔。

孩子完成作业决不像我们成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只是写一会儿的事。他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有自己的情绪状况和体力状况,如果是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他完成作业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必然会惹得一家人大呼小叫,全家情绪失控心情不佳。所以,是否开始完成作业,孩子说了算。家长可以发挥调控作用,先陪他聊聊天,说说话,吃吃东西,放松一会儿,甚至可以展望一下孩子完成作业以后,你们全家可以一起进行的有趣的活动。总之一句话,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写作业。
2、
动笔前先做好规划。

让孩子自己说说总共有哪几项作业,花几分钟翻看一下作业的内容,估计一下需要多少时间;看看有哪里需要家长帮助的……家长用孩子看得懂的记号标注在记事板上,让孩子完成一项勾一项。
3、
定好一个规矩——在规定时间中屁股不离开凳子。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几乎每分钟都会大叫“妈妈,这道题怎么做?”“爸爸,这个是什么意思?”……家长应招而动,时间就这样被分割成了碎片,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得不可控制,这可不妙。我的办法(经几届家长使用证实有效)——给孩子定个规矩,在规定时间中屁股不离开凳子。这个规定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部分有困难的孩子可以从20分钟练起,慢慢增加。疑难问题,集中在尽自己的能力写完作业以后一起辅导。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孩子自己发现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4、
及时关心很重要。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熟视无睹,一直不理睬孩子。最好隔那么一刻钟去探个班,关注一下孩子的进展情况和书写情况,表扬为主,及时提醒。比如:“字写得很认真啊。”“速度很快啊。”“今天的书写退步了呀,别着急。”……对错不论,只要孩子在认真完成作业就好。话不在多,话多了反而干扰了孩子。
5、
做好作业以后帮孩子检查。

一定不是检查对错,而是检查作业是否都完成了,态度是否认真。如果存在错误,可以提醒孩子自己再检查一下。总体原则是表扬为主,让孩子感受到完成了作业以后的愉快和轻松。
6、
千万不要擅自给孩子加作业。

擅自给孩子加作业这种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让孩子对于写作业充满厌恶,甚至会陷入磨蹭拖拉的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你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千依百顺的孩子,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给他加料加压,走“虎妈狼爹”的“成功之路”。

再多说几句:
按照江苏的“五严”规定,一二年级不可以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这是有道理的。所以,笔者今年尝试一年级语文教学,至今没有布置过一次家庭作业,期中考试,学生平均学力还是全年级第一。
但,我有三项家庭作业——1、每天回家和家长一起给自己《习字册》上的字画圈,旨在结合家长的力量,让孩子的书写更认真规范、美观。可以想象,每天听到家长说这个字漂亮,那个字好看,孩子的心里有多美。
2、每天回去背诵当日学习的课文给家长听。
3、每天听家长读一个故事。(这个作业还不正常)



                                              与十指成林“辩课”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范崚瑱



2011-04-08



    教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郑振铎《燕子》小学三年级教材


  教学实录:(来自网络,十指成林提供)
    生:我们平时都说是几根线、几根绳子,这里怎么说是几痕细线呢?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几痕”,“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是不是写错了?

  师:(心里一怔──问得有理啊!是从没读到过!几痕?几根?……)你问得非常好,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心同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什么呀?

  生:是指电线。

  师:的确,我们通常都说一根或几根电线,可这里怎么说是“几痕”呢?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几痕”的说法,还真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提问的学生脸上由好奇转为好大的失望)

  师:为什么不说“几根”呢?是真的用错了,还是另有用意?

  (此言一出,学生的眼睛里顿放光彩)

  师: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又露出了自信的神情,专注地点着头)

  师: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

  师:(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到读书中去。他们有的紧皱着眉,读着,想着;有的一下紧绷着脸一下又舒展开来,自言自语的,似乎已有所悟)

  师:需要与同学讨论一下吗?

  生:需要,需要!

  (老师这么一说,好像正中他们下怀。看来,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思考、见解还不是很有把握。于是,各合作小组叽叽喳喳地、兴奋地开始了讨论)

  (讨论后,学生汇报)

  师:好好地研究了课文,又经过了相互讨论,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认为“痕”字用得对还是用错了?

  生:(几乎是齐声说)没用错!

  师:(睁大眼睛,奇怪地)哦,此话怎讲?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痕”比“根”表达的意思显得更细一些,用“几痕”来描写电线,写出电线很细。

  (马上有别的小组举手积极要求发言,还有的学生仿佛忍不住了──“要写出细不一定用痕啊,用其他的词也能写出细……”可见,这种见解还不能说服大家)

  生:电线原本就比较细,架在电线杆上,离我们远了,看上去不就更细了吗?就好像成了我们眼前的针线一样。那么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让人有时会看不出那里有电线呢!课文中不是把它写成“细线”吗?我们还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少得只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几痕”刚好可以写出电线“细细的,淡淡的,看起来不明显的”的特点。

  生: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我们还有补充。文中的句子写“蓝蓝的天空没,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我们想,电线架在蓝天下,蓝天是那么广阔无垠,而电线是那么纤细,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电线真的好像是留在蓝天上的一线什么痕迹,不再像原来一根一根的那样显目了,所以这里不用“几根”,而要用“几痕”更恰当。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明白多了,谢谢你们!你看到过蓝天下架在电杆之间的电线吗?

  生:看到过。

  师:你能想起这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吗?(能)你想,如果我们现在就站在田野里,随意地看着,看到电线杆上架着的电线,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瞧,那里有几根电线!”(学生点头)但如果再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电线是──

  生:很细,很淡!

  师:这是我们的──

  生:视觉!感觉!

  师:你现在又明白了一些什么了吗?

  生:我明白了,“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只是“几根”着重于数量,而“几痕”却还能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微,这个“痕”字用的很妙!

  师:简直是“妙不可言”!“几痕”,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朦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几痕细线”,多有诗的感觉!一个“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蕴涵!

  (由读而悟,由悟生情,学生把这句话、把“几痕”读得极有韵味)




十指成林评】本案例是由一个课堂“生成”问题引发,应该讲学生的问题是很有质量的,但教师“导”却有待商榷。第一,这个问题组织合作学习是否合适?第二,学生议论而形成的学习成果质量如何?第三、对教材现有知识“痕”的确认,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此年龄的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理解的“词”来表达,就是不准确、不精美也是无妨的,只要是学生的作品,符合文意就足够了,我们何必给孩子一个固定的成人的“思维”。



彤铃:此案例大概是“伪生成”问题,尤其是文中的教师心理独白——“心里一怔──问得有理啊!是从没读到过!几痕?几根?……”是很可疑的。这篇课文中“痕”的妙用本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着力点,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连这个都没有关注,只能说,这位老师的教材研读实在不充分,对学情的估计实在欠充分。
但,不管怎么说,孩子会质疑此处的“量词”这是肯定的。这个环节的教学策略选择确实还有优化的空间。
崔老师善思!但我不同意您的点评。
首先,此处的合作探究是合适的。小学中的合作探究有时“探究”的成份不一定很浓,“分享”、“碰撞”、“互相启发”、“促进生成”的意味更浓些,因此,此处的合作,其意义更多地表现为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内在的经验表达出来,并且有听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启发他人的思维,也有可能在共鸣中明确自己的认识。从实际的案例我们也能发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他们对“痕”的妙用已经有了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其表述的准确程度并不差。可以说,孩子的讨论质量是比较高的。
再者,教师最后的点评,不能看作是把现成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事实上,儿童在表述自己的理解的时候,这些内容都有了隐约的体现,只是限于儿童的语文学习经验不足和表达能力不够强,他们是心有所感但不能“尽言”,可以说是到达了“愤悱”状态,此时,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具有示范和帮助的意义,很有价值。
十指成林:同意第二点,第一点只不过是议一议,难谈合作。

彤铃观点:为什么要把小学生的“合作”坐如此强硬的规定?在词典中,“合作”是这样界定的:“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联合作战或操作”,只要是指向同一话题或目的,彼此努力,便是“合作”。在教育学中,合作学习是这样表述的:“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同伴、教师和社会成员一起共同思考,努力探究某一个问题。当学生与他人共同努力以探究问题并建构理解时,他们形成了一个学习团体。是当今国内外呼声最高的学习理论之一。”
无论从哪个定义出发来审视课中儿童的学习活动,他们都是在合作。尽管“合作”的形式是以口头交流为主,也就是“议一议”,他们也是在认真地合作,并且有成效。后续的交流中发表出来的学生观点就是“有效”的明证。





附辩课背景观点:
彤铃认为:导出成果”也许需要加入学科视野。
不同学科的在帮助学生发展的“主责”方面还是有差异的,泛泛而谈“成果”,将一切都称其为成果,有“泛化”之嫌。
其实,教学的“有效性”,有时可以理解为是效益的最大化,如果语文学科的老师将教材做列子,带领学生研究其课文中的数学思维,这决不是最明智的举止。因此,此处四个案例的点评都缺失了学科视野,将教学活动等同于儿童一般的活动,降低了讨论的价值。
思维模块的构建也需要有一定的学科思维模块为基础,或者说,一个人的思维模块的建立,决不是一步到位的,借助学科学习,通过不同的学科,将思维模块的基础模块逐步构建起来,并在构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模块构建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换个角度看待小学生作文创新
                                                     彤铃
翻阅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可以看到许多探讨作文创新的方法的论文或经验总结,广大的老师常常苦恼于学生作文中题材陈旧,主题单一的现象,于是如何进行作文的创新成了困扰一线教师的重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些也许“另类”的看法。


首先,“作文的创新”对于一般小学生习作而言是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提法。小学生学习写作归根结底是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因为此,每个真诚地写作的小学生,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新的。即使是在讲述自己的父母如何细心地照料病中的孩子这样的老掉牙的故事,对于讲述者自己来说,也是真实而真诚的,也是新的。这个“新”是相对于习作者本身而言。就如同每个人都要经历呀呀学语、蹒跚学步一样,他是在走着自己的成长道路。即使前面已经有亿万人这样做过,具体的人,依然需要重复这个过程,而且总是沉浸在不断获得新经验的喜悦之中。因此,我们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学生作文中屡屡出现的“老调重谈”,以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完成他的成长,就如同耐心等待孩子完成学语的过程,然后才来期待他的妙语连珠。


曾经有位同行感叹:“写来写去总是家里成员、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这类人干着互相关爱、矛盾化解、吃喝玩闹这样的事”,并因而生出了平淡、单调而腻味之感,进而有了对“新”的强烈期盼。其实,这是一个阅历甚广的人源自对儿童世界的俯视而生发的一种期待。我们一旦回到真正的写作状态中来观照,我们就会发现,对于每个真诚地想要表达些什么的人来说,他所说的,一定是对他本人来说“全新”的。不管他想要表达的是对父母关爱的感激,还是同伴友爱的感动,他都是真诚的,没有新旧之分。只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进行了横向比较之后,才产生了似曾相识,颇有雷同之“旧”感。


要求学生作文“创新”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合适的时候提出。

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呢?

这依然涉及新旧问题。孩子在了解和尝试过“旧”的之后,才有可能谈到新的,也才可能出现主动的突破常规的新的尝试——创新。笔者更愿意称学生貌似平淡无奇的习作为“试旧”,有了“旧”经验之后,创新就有了可能和基础,破旧方能立新。旧经验的获得除了学生自己的尝试这条途径之外,还有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了解他人的表达方式这一途径。因此,广泛的阅读成为作文创新的一块垫脚石。


写人、记事作文的创新是学生的习作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的主动追求,是综合了“选材、立意、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多方面能力的集中展示。作为教师,无非是在引导学生发现素材,挖掘意义,尝试新形式上下功夫。笔者曾经和学生戏称,经济社会中聪明的老板所用的策略同样使用于我们的习作——

人无我有——我自己的独特经历是我的素材宝库,可以尽最大的可能挖掘;

人有我新——非要写同样的事件或者素材,我要独具慧眼,看出别人看不出的意义,寻找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发散联想也好,求异逆反也好,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人新我换——当别人也用上了换个角度写这个法宝的时候,我就要考虑给文章改头换面大整容了,写人可以用上医生写病例写处方的形式,写人不妨试试档案管理员写档案的法子,甚至厨师的菜谱也可以换作习作的新形式……


相对与提倡作文的创新而言,笔者更看重提倡作文的个性。丰富自己的体验,发现自己的生活,保持独特的个性,坚持独有的语言风格,这些才是作文的真正意义。因为,写作文就是在用文字向外界展示一个独特的“我”,这个“独特的我”是最有魅力的,也是他人眼里最有阅读价值的所在——每个人都对与众不同,与己有别的人保有永恒的好奇,好好在文字中展示“独特的我”,让别人了解和理解“独特的我”才是作文最终的价值。


为此,笔者倡导学生人手一本《发现本》,每天都要写“我的发现”,可以是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真善美、发现假丑恶……不少于100字,不必交给老师,但要给别人阅读,哪怕只是一个读者……这个发现本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的素材宝库,每个人从自己貌似平凡的生活中汲取着属于自己的养分,获得多姿多彩的体验,形成各有千秋的姿态,生活滋养人格,人格成就文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16:4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彤铃与我们分享她的感悟/心得!

       很庆幸能在2012年夏的蓉城与学友们相遇。

       希望自己能为第七期的[第一线-高研班]作出一点贡献!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11:59 | 只看该作者

应管季超之邀,彤铃将[开学礼]上代表老学员发言时的讲稿发上来了!这是一篇很真诚的发言稿,为本期[高研班]定了一个调。


亲爱的新朋老友,可爱的教育狂人李老大:

早上好。

    感谢大家给我宝贵的两分钟来表达我对黄埔研修班的热爱。之所以能站在开班式的讲台原因很简单——我是最老的留级生。2004年,第一线第一期黄埔研修班在宝应吹响了集结号,我做了教育生涯中最聪明最正确的一个决策——去研修。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8351&PostID=33082000这个决定改变了我此后的存在和行走方式。在这里,我开始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去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正如李老大http://xnjyw.5d6d.net/thread-49067-1-4.html所说,寻找便寻见,我真的寻见了。寻见了一串诗行、一份真诚、一种状态、一种力量、一个家园。更幸运的是,我知道,一群从黄埔研修班走出来的兄弟姐妹,从此可以彼此牵挂和扶持,每一个聚首的日子,都是心灵的奖赏。今天,我就是来享受这份思想的盛宴,生命的奖赏的。

    充分地享受研修的日子是有诀窍的。最重要的是“敢动”,胆子要大。研修班里高人多,特级教师不稀奇,专家也很平常。初次接触到这些高手,我也曾生发了一粟遇到沧海的感叹。觉得自己毫不足道,想要退避三舍。其实,不必。老大告诉我:沧海是你的数倍,你是沧海的因数,你的身上完全具备了沧海的性状呀。我把同样的话转送给您。要敢怀疑,敢思考,敢追问,敢反对,也要敢改变,改变自我。

    其次要“动”,聆听是美德,审视、追问、表达是享受研修的最重要的方式。不要谦虚地错过了互动、追问的乐趣。美忠说,谦虚是需要资本的。

     亲爱的朋友,火热而疯狂的研修生活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66-1-1.html已经在向我们招手,这不是一个寻找“地雷”的地方,而是一个生长地雷的地方!这不是一个享受快乐的地方,而是一个生长快乐的地方。好好享受我们的研修,创造我们教育生涯中的经典记忆http://xnjyw.5d6d.net/thread-51102-1-1.html(彤铃)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01:23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注:有幸和范副校长这样的一群有理想情怀的各地优秀的同行在狮子山研修学习一周,获益甚多。
    谢谢学友们带给我的启发!
    狮子山归来,在《教师之友网》上开出此专栏。http://xnjyw.5d6d.net/thread-51681-1-1.html谢谢彤铃赐稿。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36:56 | 只看该作者
用“诗趣”唤醒沉睡的诗心

                         ——听方素珍老师《指导学生创作童诗》一课有感

                               南通市新桥小学  蔡雪梅

一、            激发写作的兴趣,唤醒沉睡的童心。

儿童有着诗人的潜质,是天生的诗人。方老师以各种体裁(数字诗、图象诗、火车诗……)、极具童趣和艺术情调的诗,引领天赋诗心的儿童走进美好的诗的国度,唤醒他们沉睡的诗人情怀,启开了一扇放飞生命的窗口。

我们不妨欣赏一下这几首诗:

1、田园—收割=?大地睡觉了!

2、爸爸+妈妈+我=?一个温馨的家庭!

3、我——不赖床=?勤劳!

4、瞌睡虫:一

              条

                 条

                 磕

               睡

            虫

            徐徐缓缓慢慢爬进我的耳中

            老师的声音变得蒙蒙胧胧0

            悄悄爬上眉尖额头和鼻孔0

            老师请原谅我眼皮越来越重

            都

              爬

                 满

               瞌

             睡

           虫

……

它们稚拙可爱,契合儿童的心理,是儿童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原生态的生活经过诗的酿造而开出的绚丽花朵,散发着清新的芳香,折射出孩子天真、善良、浪漫和水晶般的心灵。

什么是儿童?儿童是人生历程中一段弥足珍贵的旅程,是个充满奇妙梦想、充满灵性的世界。儿童的本性是游戏的、幻想的、天真的,教育就是要适应儿童的本性,并提升这种本性。“童心之下万物皆活”,教育资源适合儿童,用儿童的视角、情感方式选择课程内容,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是激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人发展的前提。

除此之外,方老师还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如:向积极想象的孩子赠送〈〈毛毛虫书〉〉,用学生写的叶子书贴成枝繁叶茂的“心情树”——我们把这棵树弄得美美的,这是一棵心情树!——孩子们的作品虽然是稚嫩的,可是它们构成了美丽的绿色心情树,它们是孩子放飞的心灵,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一样令我们感动和珍惜……这是最本质意义上的激励和唤醒!

方老师完全生活化、儿童化的教学语言,也有着巨大的魔力,师生在轻松、幽默、民主、平等的语言氛围中进行着精神的交流。我想,能坐在这样课堂里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例如,在向学生介绍〈〈瞌睡虫〉〉这首诗时,教师的语言风趣、诙谐,引导孩子作妙趣横生的联想:鼻子下面的句读就是鼻孔!下面加个逗号,可能是睡觉时流出的口水,哎,重感冒!真是童心未泯!童趣盎然!就这样让孩子们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这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二、           享受作文的乐趣,催开儿童的诗心。

无庸讳言,如今的小学课堂里作文课仍是孩子们感到最累的课程。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作文课不能让儿童充分享受到作文的乐趣,简单化、程序化的作文指导早已让孩子心生隔膜,应试性的、揠苗助长式的教学让儿童去适应教师的成人文化,使孩子们丧失了用无忌的童言表达赤子般童真、童趣的能力。学了几年作文,偏偏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糟糕的是,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早就被磨蚀殆尽。

方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出路所在——让写作成为充满乐趣的事,一件好幸福的事。且看她是如何让孩子们享受作文乐趣的——

师念:小虫写信给蚂蚁 /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看不懂

  这是方老师19岁时写给一个男孩的情书(笑声),可是人家没有被感动!好伤心哦!我在你的叶子书上也咬了很多洞,请你在洞洞的旁边给蚂蚁写信。

一张千疮百孔的叶子,也可以赋予这样浓浓的诗情。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的,它是心灵的一块牧场,它可以让我们放飞梦想、寄托情思、驰骋心灵。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这样的乐趣我也能发现和创造——生1:蚂蚁,我好喜欢你!生2:我有很多话要说,可惜洞洞不够多哦!生3:方老师,我十分十分喜欢你……

再看方老师引导学生仿写的一个片段——(出示范作)我把妈妈洗的袜子一只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像是一只百足虫在风中爬来爬去。多么熟悉的生活情景,逗引着孩子对诗的向往,对美的追求。他们的想象像花朵一样绽放:生1:我把姐姐洗的丝巾一只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像是多足的毛毛虫在阳光中扭屁股。生2:我把自己洗的手帕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像是蝴蝶在微风中跳芭蕾舞。……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和习惯最重要,内容啊,语言啊,都是其次的东西。”儿童作文,首先要放飞孩子的童心,有童心才会写出童趣,童心最有条件撷趣。作文教学能让学生享受到习作的乐趣,就成功了一半。这种乐趣长久地保持,儿童必定会越写越爱写,越写越会写,诗心一旦绽放,习作就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是一件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            营造诗意的课堂,提升儿童的心灵

维护儿童纯真的天性,并非是把儿童拘囿于原始、混沌、琐碎的生活状态中。真正的教育源于生活,还要超越生活,诗化生活。“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说。方老师以诗人的情怀,和学生一起营造抒情、浪漫的课堂氛围。置身在以生活为中心的本真美与儿童文化气息相交融的心理场中,孩子的心灵岂能不被诗化?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表演诗〈〈明天要远足〉〉——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翻过来,/翻过去,/唉!/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无翅而飞,声也;无根而固,情也。”童诗里真挚的情感引起儿童强烈的心理体验和感情共鸣,因为诗里饱含了儿童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不同于大人的情感价值观,这是一个情趣无穷的童心世界。仔细品读这首诗,如同六月里品美味果冻,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情趣美! 孩子们念得心音摇荡,似乎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个个演得格外投入, “辗转难眠”。他们重现着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感到文字的亲切和心灵诉说后的畅快。儿童在浓浓的诗情里得到情感的熏染,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想,这就是打下精神底子吧。

如果让我们指导孩子写“春游”,我们一定认为这是一篇离题之作,非得写出“祖国山河美如画”,就不叫立意高。翻开我们的学生作业本,你会感到,学生的习作与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相去甚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积淀相去较远,也与“千写万写写文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写作宗旨相去较远,又何谈在诗意盎然中熏陶人,更谈不上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当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人们在呼吁:“我们再也不能为了考试等功利目的让习作教学在违背人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我们正在逐步给学生习作“松绑”,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至少不再提“中心明确、材料典型、语言生动形象”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是提出让学生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强调在习作中表露真情实感。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尊重、保护儿童心灵的真实,尊重他们以感性的方式感知世界的心理特点,还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评判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干着扼杀儿童天性和灵性的事情。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进一步改革,要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要聆听他们的美妙心音,要一丝不苟地呵护花儿一样开放的童心,学会从儿童的视角欣赏独特的童真、童趣、童情、童言。我们要创设民主化的思维场和语言场,让他们自然坦露生命的情态,尽情倾吐率真的思想和张扬的个性。我们要以审美的情怀,和学生一起营造激情、浪漫的诗意生活,在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生活的灵气,将生活美的珍贵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用生活不竭的源泉净化、诗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进行精神垫底。

方老师的课堂没有任何教育理念着意点缀的痕迹,然而她的课却时时处处体现着新课程的观念,而且亲切活泼,充满情趣,大雪无痕。她的课堂对我们进一步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是一次强劲的冲击——诗化的课堂是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诗性的力量会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升华。

05年4月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35:44 | 只看该作者
范崚瑱日记:2005317日星期四
    今天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崇川区教科室组织的赴无锡参加“海峡两岸作文交流”活动的一行23人准时等车启程。这是由各校教科室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魏仲康校长是这个团队的领队。即将花费两天的时间用于听课学习,会议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张,想来不会轻松,各位老师都显得有些负担。加上许多老师会议期间的课务都是提前调上的,不少人显然很疲惫。行车途中大多抓紧时间休息,或闭目养神,或似听非听地看着车载录像,一路无话。
    刚下车,天空就下起了大雨。会务组没有安排接送的车辆,无锡的汽车站虽然有专门的出租车上车点,可是,秩序并不好。这些教师显然不适应与人争抢,于是,男教师们在路边的一家小店门口躲着雨,几位打着伞的女教师试着在路边打车,都遭遇了拒载。理由很简单,只有一个起步价,他们不合算。
    唉,对于汽车来说,路程不多,真要走过去——又不知路在何方,谈何容易?一行人绕道附近的地下乘车点四人一车,总算先后到达了会务组安排的住所——聚丰园。
   一个负责接待的老师(仅此一位)既不能准确告知会议收费标准,又无法告知会议期间就餐,接送之类的事宜,只能暂时分配了客房,让老师们安顿下来,并通知老师们晚餐自理。
   外面下着雨,糟糕的会务安排使人的心情也湿漉漉的,领队临时安排团队在入住的宾馆用工作餐,大家仍有说有笑,期待着明天的课和讲座能够不让大家失望。







    范崚瑱听课有感:难为的实录

     台湾老师的课实在不容易做课堂实录,他们的语言确实没有很多的刻意预设,即使是预设的过程,期间组织教学的语言,也因了其直白的富有情感性,场景性而显得鲜活而随意。笔录很不容易。因为你实在不知道下一句话她会说什么。“男生就是要爱女生哟!”“我知道你其实早就想和这个小女生睡在一起了。”“你最想向哪个小帅哥说‘想你’?我帮你传话。”“这是我最早写给男生的诗,可惜他都没有看懂,小虫在说‘我想你’,他比那个蚂蚁还要笨‘看不懂’。”“老师也是人啊,也喜欢听好话呀,他是赞美我的,我也要给礼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样的语言其实是教师即时心态的一种率性表达,是教师思维的外化,这样的外化过程不带一点功利的顾忌,完全是在分享的理念下的一种行动实践。这样的表达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的理解——分享。

难得一见的亲和力

    田老师的亲和力实在令人称奇。一群原本素未谋面的孩子,不但认同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教师,还和她格外地亲切。虽然这个教师的普通话明显带着软软的台语腔调,分不清平舌音和翘舌音……教学活动可以说亲切得仿佛是“亲子游戏”。孩子的天真和活泼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表现欲旺盛,心态极为放松,好幸福!

     这个田老师的亲和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来自于她对孩子的尊重。

     她是真的喜欢孩子。孩子是最敏感的动物,无论你对她说的话多么动听,无论你对她的赞美多么的肉麻,在当时的一阵激动后,她依然是一个对你保持警觉的动物。这个田老师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些孩子(也许就是孩子)——十多年来,她自己积极从事的就是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翻译,就是和孩子泡在一起,而且以此为乐!

     她在很孩子分享。她居然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人性的弱点——我喜欢听好话。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17岁写情诗,结果男生没有看懂。

     难以企及的底蕴

     方老师对驾驭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她所教授的童诗,很多都是自己创作的,至今,她已经写作、翻译、出版了8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说,她在童诗的写作方面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专家,近20年的创作经验是丰富的资源库,用海洋来形容并部为过,只要有兴趣,孩子尽可以在这篇海洋中自由地撷取。
我们常常说起“教师是课程资源”,在这堂课上,这种说法有最直观的阐释。
    方老师总结自己的创作、研究经验,将童诗区分为数字诗、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抒情诗等,每一种分类都有趣味盎然的例子,读一读,童趣弥漫,而且似乎都很简单,似乎只要愿意,用她总结的方法马上就能够创作一首诗,对听课的孩子来说是充满了蛊惑力的,甚至于,有孩子当场就仿照着《花与蝴蝶》口占一首《灯与萤火虫》、《星星和萤火虫》。教师在童诗创作上的底蕴实在不是我们能够企及的。
     细细想想,这里面关乎两地教师不同的生存状态——方老师来自台湾的“才艺学校”,有些类似于我们的少年宫之类的素质教育基地,他们无论是授课时间,还是授课强度都是重负在身的大陆教师不能想象的轻松,不过,就业的压力却要大得多。因为,一旦授课质量不行,学生不能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学校教育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能力,学生及其家长不满意,老板就不满意,紧接着,就是炒鱿鱼了。因此,教师自身的水平成为关乎生计的事情,不断发展成为必须。
    台湾的才艺学校老师不直接受制于考试,教什么,怎么教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同样难以想象的是,在考试的尚方宝剑高悬的情况下,方老师能够这样优雅地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童诗的美妙境界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33:19 | 只看该作者

[配音]=同事:范老师,吃盒饭了! 彤铃:不,我要吃西瓜,圆的。无籽西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9:01 , Processed in 0.1840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