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理性挑起责任——听魏勇和范美忠的课有感=[蓉城记实之三/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 16: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的研修班上,再次听到了魏勇和范美忠的课。

魏勇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最开始进入他的课堂让我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以为回到了去年。因为讲的是还是战争,还是用了视频,一切似乎都很熟悉。后来仔细一想,去年讲的是鸦片战争。我感觉用视频给出学生历史背景算不上好办法,因为画面和音乐的刺激会让学生分神,找不准知识要点,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尤其是魏勇说视频看一遍不行,有时需要看两遍三遍,那我想这历史课要改成视频欣赏课了。魏勇放着那么好的口才不用,非要依赖视频,并且认定这是历史课的一个发展趋势,我认为他误入了歧途——教师嘛,你本来就是吃嘴皮子饭的,干吗和导演抢饭吃?
范美忠上的课叫做认识论,无教材,无多媒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整节课围绕两个字“自由”,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激烈辩论。

魏勇和范美忠的课从本质上来都比较柔,有水的质感。两个人都没有给学生灌输什么观点,也没有展示自己的学识。单就课堂上的表现而言,我们看不出两位都是口若悬河、学识过人的人,他们更像一只无形的手,不动声色地推动着课堂向前走。

他们教的是同一班学生,魏勇的课在前。因为之前有过窦桂梅给小学生上的《牛郎织女》,小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到了这一班初中学生时,我就感觉他们像一堆湿木头,魏勇的提问一而再地无人应答,初时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才渐渐进入状态,围绕着魏勇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美国的税收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很轻。但美国人认为根本不该收税,不能开这个先例。今年收一便士,明年就有可能收一英磅。我不认为我是英国国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反抗的是英国的征税权。”魏勇话题一转,“台湾也是中国人移民出去的,也和中国离得很远,中国没有管辖。在我们关系如此疏远的情况下,为什么台湾不能独立呢?”

听到这儿,我在本子上写下了一句:“感觉魏勇老师开始玩火了。”

“台湾和中国与北美和英国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同学就此发言?”

这个问题热度太高了,学生很快便被点燃,掀起了课堂的一轮小高潮。魏勇并没有表达自己的什么观点,他只是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学习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冷静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他说下课时,旁边一位老师自言自语道:“这就下课了?”的确,他没有像窦桂梅老师一样,在下课前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来,直到让我感觉有点过了。魏勇的课像一节常态课一样结束了,显得很平淡,也很真实。

范美忠的课单刀直入,在黑板上书写了“自由”二字,然后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三分钟,给自由下定义。他则背着手在那里踱步,不时掏出手机看一下时间。学生们看上去比上一节课时神态轻松了许多,大概是完全进入状态了。在第一论讨论结束,各小组分别陈述后,范美忠在黑板上写下他们各自己的定义,然后请大家再讨论三分钟,比较哪一种定义好,或者再给出更好的定义。

在第二轮陈述时,有几个学生展开了辩论,范美忠也会插一两句话:“你在法制国家,受法律约束,你就不可能是自由人。你想吃川菜可以,想吃大熊猫是不可以的。”

之后,他第三次让学生讨论自由的定义。在第三轮陈述中,有两组学生展开激烈辩论,其中又涉及台独问题。“如果我们说支持台独分子,就会造成祖国分裂。”“如果台湾独立不好,即使你在报纸上说,也没有人赞同。要把这个言论说出来,让大家讨论,这才是民主和自由的。”“请问法律有没有允许台独?”

范美忠说:“在公开辩论的情况下,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会否定台独。如果大家都认为台独是对的,就让它独立何妨?如果大家都认为应该台独,就不会打仗了。”

有学生说:“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台独。”

范美忠说:“如果我们的法律规定了不能台独,但台湾不承认我们的法律怎么办?”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自由的几个层面:新闻言论,行动,理性,道德,良心。

最后,他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你是自由的吗?你在家庭中是自由的吗?教育是自由的吗?我们的社会是自由的吗?”

在两节课结束后的学生评课环节,有学生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美国该不该抗税。”魏勇说:“我也不知道该不该。我希望你带着纠结和愤怒去查书找资料,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说:“但你是老师啊!”魏勇说:“那我陈述一下观点。双方都有理由,历史是很复杂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清晰的压倒多数的答案。”

魏勇在说课环节说:“我所有的历史课目标都一样,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在足够的证据下发言和辩论。我会注意学生得出观点的逻辑是否严密,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维,让逻辑更为严密。我们必须习惯于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学生对此常常不习惯。”

在互动环节,有一位老师谈到下课后和学生的交流:“有一个女孩上完课后说,真没意思,讨论台独没有任何意义,这个问题应该问美国人。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她很难理性面对台独问题。我问她,如果你是美国人,你同意台湾独立吗?她说同意。我又问,如果你是台湾人,你同意台湾独立吗?她说同意。”

窦桂梅发言,表达了对魏勇和范美忠在课堂上触及台独问题的感受:“这是我感情上不能接受的。”我想一般人也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我们都很爱国、都很感性。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们心里,以致我们很难冷静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很敬佩魏勇和范美忠,因为他们有超出一般人的理性和责任感。范美忠的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意是历史上各国的领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你说某一部分土地属于你,应该从哪一个朝代来算?比如蒙古,它也曾经是中国的,我们还能要回来吗?他们看到现代有很多人是在盲目地爱国,缺乏冷静思考的能力,盲目的热血很容易导致战争,而这一点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观点,大家应该拿出来讨论,为什么有些问题是不能讨论的呢?一个问题如果连讨论的可能性都没有,那就不正常了。他们把培养出高素质的理性的学生当做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看到魏勇和范美忠两个人并肩坐在那儿,面对大家,我想,至少他们已经影响到了这次参加研修班的一百多位老师,从而会影响到上千名学生。这个社会太需要理性的声音了,也太需要有担当的教师了。因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未来都在我们的学生手中,而这些学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又取决于他们受到的教育。

向魏勇和范美忠二位好老师致敬!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350-1-1.html》》


范美忠谈儿童教育
  
   《河南教育》记者 卢丽君 
  
   像范美忠这么出名的教师在中国不多,但真正了解他的人也不多。
   2011年7月,我在无锡参加一个教育研修班。应研修班学员的要求,范美忠上了一节示范课,讲的是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对课堂节奏游刃有余的把握和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开始关注他的博客。
   近日,我在他的天涯博客上读到《〈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一文。文章在对鲁迅散文《风筝》进行深度解读时,触及到成年人有意无意中对儿童心灵造成伤害等诸多教育问题,看得出他对儿童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1年12月23日,我就儿童教育的相关问题电话采访了范美忠。
  
             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
  
   “长大了有出息”,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出发点,是成年人对儿童未来的一个期许。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也即成功)很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决定着教育者当下的教育思路和教育行为,直接关系到孩子每一天的生活。
   我问范美忠:“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有出息’?”
   范美忠不假思索地说:“我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在自由当中的创造性发展。‘有出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是否能充分发展他的天赋、才能并且找到他的使命,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当他做事时是在听从内心声音的召唤,他会因为自觉有意义和快乐而感到幸福。一个人这样去做的时候,可能能挣很多钱,也可能挣不到很多钱,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当他这样做时,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这就是个人意义上的成功。”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有出息’就是能找到‘他自己’并做适合自己天赋、才能的事情。即使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当他做得很好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社会会因此得益!如果同时他能够具有基本的公正、善良、诚实,对社会来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至于他是不是做很大的官、挣很多钱或很显赫,甚至拿一个诺贝尔奖,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因为这个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如果你给他们自由的话,他们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出色,这是由他们的天赋决定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上作出很大贡献,在某一方面很杰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注定是相对平庸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杰出的话也就没有杰出人才了,杰出人才总是相比较而言的。
   “衡量成就的标准应该来自于他自身,是他自身天赋、潜能提供的可能之实现程度,而不应该是一种外在的人为设定。比如我本来就是一个适合做学术的人,我就去做学术。至于我做学术能够挣多少钱,我是否能成为北大或者哈佛的教授,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不管一个人做的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工作,他都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创造,这样才不致于陷入一种失去生命自我更新后的精神死寂状态。”
  
   从“钢琴王子”谈教育的自由
  
   有一位中国培养出来的享誉世界的“钢琴王子”,媒体曾大肆报道家长对他的成功教育。但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什么?这位“钢琴王子”私下里和朋友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发人深思。
   一位朋友问他:“你的小孩子以后准备做什么?”他说:“我的小孩子我永远都不让他学钢琴!”
   范美忠对此评价说:“因为他从小就被逼着每天用大量的时间练钢琴,成人带有功利目的的‘强加’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虽然最终他技巧练得很纯熟,但他被剥夺了童年的幸福,心灵里留下的是噩梦般的成长记忆。”
   “在大部分人眼里他是成功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外在的名利重要,还是他内心的感受重要?比如他说永远不让自己的孩子练钢琴,这说明练钢琴给他带来的是噩梦般的感觉,这种阴影到了成年成名时还笼罩在他心头。即使他获得了很多名利,这并不代表他感觉幸福,而他内心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当你让他自由地发展兴趣时,他未必不能有今天的成功。他本身在钢琴上有极高天分,如果不那么过分地逼他练,让他自由发展,他的成就未必不如今天,甚至可能更成功。”
   从自由的角度,范美忠谈到了他所了解的美国教育。
   “美国的小学和初中功课负担很轻,而且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按照天性尽情地玩,发育身体和心理。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多种尝试中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比如美国的篮球队基本依托在中学,喜欢的孩子就去尽情地玩。中国的篮球运动员是从小就在体校接受专业训练。美国那些喜欢玩篮球的人最后达到的水平比中国这些从小受专业训练的篮球运动员高多了。”他又谈到了数学,“中国的很多孩子被家长、老师要求学奥数,中国人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很出色,美国人比不上。美国不会是所有的人数学都很好,但他们提供自由,让极少数有数学天分的人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爱好,最终这极少数人达到的高度可能会比中国数学水平最高的人更高。也就是说,一定要让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人不是非要被逼着才会努力去学一样东西,只要他自己有兴趣,他就会努力去学。”他拿自己做例子,“我爱读书,家长、老师都没有逼我,可我每天都读。更年轻的时候,周末和假期有时我会熬通宵读书。”
   “认为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和天性发展就注定不能获得成功,这是误解,这低估了孩子。当一个事物抓住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来自内在生命热情的力量是惊人的。就像有人对篮球或数学的热爱、我对读书的热爱一样,所有人都有发展自己生命天性的内在需求,我们应该让一个人按照他的内在需求去发展自己,而不能不管他兴趣如何就是逼着他去学某样东西。”
   “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导致他永远的逆反。永远的逆反最终导致中国大多数人进入成年阶段后再无求知欲,再无好奇心,一看到书本就已经厌烦了,一毕业就把书全部扔了、烧了,这个是最致命的。由这种伤害带来的是噩梦般的成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终身厌弃,这很可怕。”
  
              保留纯真,读懂童心
  
   范美忠是在农村长大的,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那时父母忙,顾不上管我。我成天就在大自然中玩,和小伙伴捉迷藏,跟河流、树木、田野、天空融为一体,这对我的天性和生命力的保持非常有意义,我觉得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能不被当今社会的很多东西所异化,而且有着中国人中少有的到这个年龄还保持着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强大的自我精神发展能力,跟我的童年是有关系的。那时我经常玩到天黑,夜晚九点、十点钟,忘了回家。玩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非常重要!要为孩子创造尽情地玩的条件,要有这样让人的心灵融入自然的相对安全的环境。”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儿童眼中的世界:“小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是梦幻一般的,对天上的星星充满神秘的遐想。在他们心里,一棵树上一朵花里,都可能住着一个精灵或一个女巫。万物在孩子的眼中都是有生命、有趣味的。他们的世界是想象中的童话一般美丽。”
   童话般美丽的世界属于童年。早已失去了童心的成人,该如何来读懂童心呢?
   范美忠说:“说老实话,我也不太记得我童年时候的感觉和心态了,我也不是太懂得孩子的心理,但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来读懂童心的。”
   他建议:“可以读一些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心理成长特点的书,比如儿童心理学等。这是要讲科学的。
   “还可以看一些童话、童书,童话、童书反映的是儿童心理。读这些书,你会进入儿童的思维,这能帮助你理解儿童心理。
   “还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去观察孩子,这样你会看到孩子的特性是什么。
   “还有,可以多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常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慢慢会想起来。我在教学时,有时学生上课讲话影响课堂秩序,我就会想起自己上高中时最喜欢上课讲话,和同桌讲,有时老师要停下讲课和我打招呼。这样一来,想想学生上课讲话就很正常了,也就没必要对学生太过严厉。可以给他打招呼,没必要很恼火,要有耐心,打一次招呼不行打两次。因为你知道,有的人天生爱说话,如果他突然有个想法,40多分钟不让他说一句话也不可能。如果他影响到课堂秩序,你阻止他就是了,但是不要认为他在和你做对。
   “还可以看一看孩子自己写的东西。孩子到了七八岁就开始能够写一些东西,倾吐自己的感受。初中生和高中生会在作文中写他的感受。”
  
   用爱守护童年
  
   成人和儿童之间,成人无疑是占据权威地位的。
   “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所以他的成长需要权威。但正因为他缺乏辨别能力,家长和老师才不能乱用权威,因为你错了他都无法反抗的。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你强大,身体上打不过你,心理上要依赖你。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对老师都比较崇拜,会有一种极强的依赖感。天天都是老师怎么说老师怎么样,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转。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多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与孩子说话的方式,不要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没有抗拒的能力,有时他心里感觉不舒服,但他没法对抗你。”
   范美忠强调老师和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感觉不舒服了,要大胆地表达出来,不要怕得罪谁。当然,这和孩子所处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的表达遭到粗暴的对待,他就不敢再表达自己了。”他谈到了自己四岁多的女儿,“我女儿很可爱,大人喜欢她,有时一见面就摸一下她的脸,其实她会有一种被陌生人侵犯的感觉。我女儿比较敢于表达,她会用明显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表达她的不愉快。孩子不喜欢,就有权利不让你靠近他。要从家长做起,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对的,孩子的要求也不一定都是有道理的,但他有权利表达。如果成人不压抑孩子,孩子就会表达他的内心感受,成人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表达来调整行为。”
   学校是孩子们极其重要的成长环境,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如何来做学生童年的守护者呢?
   “教师要用爱与宽容,用友善的态度去面对学生。一个人,如果要给出爱,他需要先得到过爱。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过爱的话,他都不知道爱是什么,他怎么爱这个世界?如果别人给了他爱他才知道,‘噢,原来爱是这样的,我可以这样对待别人’。但如果这个世界从来对他都很冷酷,他从来都没有拥有过爱,他怎么去给别人爱?换句话说,这就像钱一样,如果我是一个穷光蛋,我怎么给别人钱?我拥有很多钱,我才能到处捐钱。从这个意义上讲,最重要的是给学生爱。”
   范美忠的话中透出鲜明的语文教师角色意识:“要经常给学生讲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有助于唤醒孩子心中美好的东西,可以构成他心灵的底色,让他的心灵中永远有一份对美好的向往。对于小孩子来说,童话垫底很重要;在十四五岁时,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垫底很重要;再大一些,其他伟大的文学艺术也很需要。音乐我不是太懂,这些都是很美好的。这些美好事物的魅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能让孩子的心里永远都有一个理想而不至于在遭遇丑陋现实时被粗俗的东西吞没。当然你还可以经常带他们去关爱动植物,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形成关注、热爱宇宙万物的意识。”
   范美忠前面提到教师要用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具体如何去做,我请他细谈一下。
   范美忠说:“第一,你内心要有善意。你内心的善意学生是绝对能感觉到的。”
   “第二,切忌用尖刻的语言去刺伤学生,这个比较重要。
   “第三,如果孩子内心有一些痛苦,他需要被关注、被关爱,你要给他关爱,去倾听他内心的感受,帮他排遣痛苦,这都是必要的。
   “第四,无论这个孩子有多少缺点都要善待他。比如有的孩子,从学习成绩来说他很糟糕,但你不能因此歧视他,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如果他成绩糟糕,甚至你的课他也不想上,你可以想办法帮助他热爱学习,但就算他永远不热爱学习也没关系。我指的是,你对他的善意不能够以他的状况为条件,应该跟他的表现优秀与否没有关系,就是以善意对他。
   “第五,给孩子及时的鼓励。他有一点点优点、一点点长处,你都要善于发现,看到他每一点美好的地方,给予鼓励。”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自己因之感觉喜悦和幸福的能力。
   儿童虽小,却热爱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长大后,能让我们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人本是“自然之子”,我们为何失去了对万事万物的爱?又该如何保留对万事万物的爱,与这个世界和谐幸福地相处呢?
   范美忠说他小时候非常喜欢小狗,现在也不怎么喜欢了。他说:“对万事万物的爱之失落过程就是人走出童年,心灵在成长中逐渐变得理性和坚硬的过程。小孩子没有功利化的目的,他的心灵可以自由地去关注和热爱万事万物。孩子对动植物都有很深的感情,把它们当朋友一般。但是人成年之后有一种来自生存压力的理性自控,他会限制自己的内在要求,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没法完成社会要求他承担的工作。”
   “这种爱的失落还有一个原因是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心灵柔软的程度和人的心理保护意识有关。如果整个世界都很粗糙的话,人的心就会被磨砺得粗糙,因为柔软的心容易受到伤害。就像一个人在石子路上走,他的自我保护就是让脚长一层厚厚的茧。这固然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但也导致了感觉的麻木和迟钝。当你的心失去柔软、不容易受伤流血时,你也不容易感动,不容易有爱了。
   “如何保留对万事万物的爱?其实在解读《风筝》的那篇文章中我也写到了,很关键的一点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调整,不能有过于功利化的人生态度;另外一个就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和宗教,它会呼唤天性的回归,会重新唤醒爱,让人恢复心灵的柔软。人应该在爱当中生存。比如面对一只流浪狗,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生命去思考它的感受,体会它无家可归时的悲伤、受到别人威胁时的害怕,这样你就会考虑到它爱的需求。怎样才能让一颗柔软的心不至于受伤?我觉得需要宗教信仰。信仰的力量就是来自终极者爱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会疗救一切、包容一切。”
  
   从女儿谈教育的时机和分寸
  
   范美忠在谈话中不时提到女儿,言语中满蕴着父爱的温柔。
   他也曾经觉得小孩子不可理喻。
   “那是我女儿两岁多时的事。她很喜欢一个小枕头,有一次她抱着小枕头上厕所,小枕头掉地上了,地上有水,把小枕头弄脏了。她还要把小枕头抱到床上去睡觉,我们要拿走,她就哭。在我们看来她把脏枕头拿到床上是很不可理喻的事,我们那时不太懂得儿童心理。”
   他分析说:“小枕头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她不想和它分离。小枕头是她很亲密的伙伴,她认为它是有情感和生命的,而且它在地上很孤独,很冷,不舒服。这就是儿童心理。”
   在教育孩子上,范美忠很沉得住气。
   “我从来不主动教女儿认字,而是观察她是否有认字的内在需求。我小姨的儿子,三岁多就已经认了很多字了。我女儿相对来说认字方面发育得稍慢一些,她四岁半才开始对字产生好奇心,指着字一个一个地问我,这时我就告诉她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她已经有了内在的认字意愿,这说明她到了学认字的阶段,我教她认字就不会对她造成压抑。”
   范美忠说:“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在生命发展中的独立意义,所以每一个阶段的任务要适合他的需求、爱好和难度,对生命不构成压抑。另外,每一个阶段又有它在人的精神成长中的阶段性意义,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有着独立的意义,儿童需要通过玩来发育身体、情感和性灵。玩本身就是童年的目的,就是童年的意义。不能认为童年仅仅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个准备。当你把每一个生命阶段仅仅视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工具化准备阶段的时候,就会把每一个生命阶段的独立意义给抹去了,从而会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你可以在孩子产生绘画、弹钢琴、认字等需求时给他提供条件,因为人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确实需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而且开始培养的时间可能决定着人未来最终达到的高度。但是开始培养后你一定要注意,如果他没有了学习兴趣,你就不要逼迫他学。”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多背古代经典能打下深厚的国学功底。对此,范美忠说:“背古诗词、国学经典,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确实有人三岁开始背古诗词,长大后古典文学功底很好。但我有一个原则,像《老子》《大学》《论语》《中庸》之类,我绝不会强迫孩子背的。有时我会在家里朗诵唐诗宋词,如果女儿感兴趣了,想跟着我朗读或者想学,我就开始教她。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什么,一定要观察他是否有这种生命需求。”
   “《圣经》里说一切皆有其时,你不能都在冬天播种稻谷,或者有的是夏天开花的,你一定让它春天开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先要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然后看他什么年龄到了该学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到了该学的时候,你还要看他的兴趣。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你不能强加给他,他没到该学某方面内容的时候你不能强迫他学,或者即使给孩子创造发展条件,在某一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方式给、给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考量。这个说法并不排斥对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学书法,需要一定的重复练习量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和孩子商量后可以做一个规定,比如每天练二三十分钟。因为在某一方面,像这种技术性的东西,书法也好,打球也好,没有稳固的重复是没法很好掌握的。总的来说,在尊重孩子天性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孩子有要求的,但这个要求要建立在他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提供的可能性以及他自愿的基础之上。”
  
   在《〈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一文中,范美忠写道:“在中国,所谓的‘出息’就是比别人当更大的官、挣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名声,成为人上人,个人的天性、心灵幸福、爱好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一切以功利为转移,在今天这种心态仍然普遍存在并且非常严重,成为异化中国教育的一种社会氛围。‘我’(指鲁迅)认为‘我’的动机出发点(不让弟弟放风筝,‘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好的,类似于现在的很多家长和教师以‘爱’或者‘为你好’的名义,一心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不顾及孩子的个性和内心感受。今昔对照,可以看到我们没有尊重人的天性和心灵的文化与传统。”
   范美忠的观点或许有些尖锐,但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教育者该如何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孩子爱与自由,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打造幸福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明亮的底色!
                        (责 编 晓 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7:30 , Processed in 0.1221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