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学员风采]:北京中关村四小-冯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30 15:1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春: 幸福童年的守望者
  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
  恍然间,当班主任已经14年了。
  最初听到人家称自己是“班主任”的时候,还颇有些忐忑不安,对孩子一无所知的我,怎么就成了一堆孩子的“家长”了?
  听有经验的老师说:“班主任就像一群孩子的妈,大小事都要操心。”于是,我就尝试像妈妈一样去呵护、关爱孩子,事无巨细、无微不至。以为奉献了时间和精力,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收获孩子的爱。
  我紧紧盯住那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为什么他反而越来越不快乐?我费尽心思地激励那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为什么他依旧一脸的漠然?才明白,爱其实并不简单。
  由此,我开始了追问与反思。没想到,很多过去不假思索的现成答案竟然生成了许多新问题:两个孩子打架,我们往往批评那个攻击性强的孩子,但有没有想过其实是他不懂得化解冲突的办法。我们都习惯让孩子教育孩子,但“群体压力”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又是什么?
  原来,做班主任是需要“且行——且思”。不断冒出的问题,催促着、逼迫着我去教育专著中寻找答案,去访问经验丰富的同伴,去请教专家……原来,班主任还必须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者。
  班级量化管理曾风靡一时,我也学着在班里设置了很多的规章制度,给每个孩子严格计分。可是,一套套貌似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却使得管与被管的孩子之间矛盾丛生。本应关注行为,最后却斤斤计较于得分、扣分……看来,别人的做法我不能盲目复制,我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条小路。可是怎样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懂得“秩序的获得是为了更有效、更和谐的生活,从而学会自律?”
  于是,我坐下来和孩子们召开了“圆桌会议”。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商讨班规,每个人都参与班规的建立,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命令孩子们必须做什么,而是让他们亲自去体验“不排队”的混乱,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规则、秩序的重要性。这不就是在经历从强迫到自治的过程吗?原来,班主任还是跟孩子一同探究、成长的同路人。
  现在,我更愿意做一个幸福童年的守望者。静静地陪在孩子们的身边,和他们尽情地欢笑,或者一起感受悲伤、困惑;透过他们的一丝微笑或者一缕忧愁、恐惧,去捕捉他们的心灵轨迹;在每一次转折的关口,马上握住他们的小手,传递一份温暖、支持和力量,提醒奔跑的孩子,小心“悬崖”,小心迷失方向……
  日升日落,我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努力践行着“守望”的责任,努力成为一个能让孩子们信任,能带给孩子们幸福回忆的守望者……(冯春)
  ■本报记者 张婷  
  看上去,冯春不是个能说会道的班主任。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温文尔雅,知性而冷静,有那么点“奶茶”刘若英的感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的同事评价她是“儒雅的才女”,而冯老师却说自己不过是随性而至的“书虫”罢了。
  别小看这个儒雅的小女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她的嗓子哑了,孩子们会悄悄地端上一杯水放到讲台上;她的身体不舒服了,孩子们会围拢在她的身边问寒问暖;孩子和家长对某个问题有分歧了,也要去找冯老师评个理。同事们都羡慕她能和孩子们有如此好的关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14:59 | 只看该作者
慧眼的观察 个性的想象--天问小学特邀北京专家示范绘本阅读教学






信息来源:三峡晚报

  http://epaper.sxxw.net/HTML/sxwb/20120304/sxwb1669173.html
  三峡晚报讯  (通讯员张玉华)“老师,您是从北京来的吗?”“老师,您来给我们讲故事吗?”天问小学102班的小朋友望着这位高高瘦瘦的女老师兴奋地叫着。这是全国十佳班主任、北京中关村四小的资深语文老师冯春在天问小学上示范课前的情景。天问小学全体语文老师也在后面聆听了这堂有趣的绘本阅读课,感受着无处不在而又不着痕迹的引导。
  “小蚯蚓说一天早上它很有礼貌地向一只小蚂蚁问好了,可是这一天它惨了,大家猜猜发生什么事了?”“一天蚯蚓姐姐在照镜子,你看小蚯蚓的表情,它会怎么说呀?”……类似启发性的问题无处不在,还适时渗透着孩子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让孩子们感觉这条可爱的小蚯蚓就是身边一个调皮的小孩儿。整堂课在冯老师亲柔的交流中带孩子们走进了有趣的蚯蚓世界里。
  冯老师说,小学低段由于识字量小,通过大量阅读绘本,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快乐、生气、羡慕等各种情绪,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与书为友,从小爱上阅读。天问小学低段老师们也一直坚持着此项工作,并在年级间开展漂书活动,让阅读量不再受书本数量的限制,收到很好效果。

无处不在的启发和想象
——我听冯春老师讲授绘本《蚯蚓的日记》
宜昌天问小学
张玉华
全国十佳班主任、北京中关村四小的资深语文老师冯春来我们学校了,我像个孩子一样地兴奋着。随她一起走进一年级的课堂,有趣的绘本阅读,天真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让我这个长期在高段徘徊的老师感到格外幸福和享受。
绘本是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是启发儿童想象力、增长知识的重要阅读方式,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和家长的方法指导尤为关键。
正在想着,精彩课堂开始了。
“孩子们,你们认识蚯蚓吗?你知道关于它的什么事啊?”冯老师亲切地问道。孩子们争相回答着:“它会松土!”、“它的家在土里!”“大人们要去钓鱼时就会去挖它”……
“知道的可真不少呢!你们知道吗?蚯蚓还写日记呢!”冯老师打出了《蚯蚓的日记》绘本的封面。按照时间的顺序出示着一张张可爱的图画日记,配着简单的文字。
“这个是谁呀?你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这是蚯蚓的姐姐,你看她戴着红帽子呢!”
“嗯,真不错,它还有个好朋友蜘蛛,你看它笑成这样儿,发生什么事了,你们看图猜猜!”
“再看这里,*月*日,它在公园里突然钻出来吓唬小朋友,它说就爱看小朋友们吓得逃跑的样子。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啊!”
“不好,它太调皮了,把小朋友都吓哭了。”
“是呀,但是我们知道蚯蚓只是逗着小朋友玩呢,并不是真的要吓他,如果你的同学也这么做,你该怎么做呢?”

“有一天,蚯蚓弟弟非常有礼貌,他向一只小蚂蚁问好了,这下可不好,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呀!”
……
老师讲授的这本《蚯蚓的日记》以一条小蚯蚓的视角用丰富的画面讲述了它有趣的类似于人类的生活。冯老师不仅引导孩子们说出画面中的故事,还适时地联系生活,让同学们说出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孩子们感觉这条可爱的小蚯蚓就是身边一个调皮的小孩儿,就是他们的好朋友。
“太有意思了!”课后老师们也忍不住交流着。在如此轻松随意的看图交流中,孩子们明白了日记写什么,怎样去看图想象和表达,以及一本书包含的几个部分。一直听说绘本对低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很有帮助,今天才算见识了。
小学低段由于识字量小,通过大量阅读绘本,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快乐、生气、羡慕等各种情绪,丰富词汇、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为以后大量的文字阅读做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与书为友,从小爱上阅读。
绘本,让孩子体验着阅读与想象的快乐,也让老师体验着教学原来可以这样轻松与有趣。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16:2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2009-5-1日版刊载全国十佳班主任事迹——冯春:幸福童年的守望者



冯春:幸福童年的守望者



看上去,冯春不是个能说会道的班主任。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温文尔雅,知性而冷静,有那么点“奶茶”刘若英的感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的同事评价她是“儒雅的才女”,而冯老师却说自己不过是随性而至的“书虫”罢了。
别小看这个儒雅的小女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同事们都说,冯老师是和孩子关系最好的老师。她的嗓子哑了,孩子们会悄悄地端上一杯水放到讲台上;她的身体不舒服了,孩子们会围拢在她的身边问寒问暖;孩子和家长对某个问题有分歧了,也要去找冯老师评个理。

教孩子掌握交往中的度
“现在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有个性并不是不好,但有时太有个性了容易犯错。把握不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这时,老师就要适当地加以引导,而不是马上否定,甚至是压抑。如果压抑,孩子的性格就会扭曲,而扭曲的性格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冯春说,“我们尊重个性,但又不能任个性无限制地张扬。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一个底线,清楚地告诉他,如果你逾越了这个底线,就会给自己和周边的人带来麻烦”。
“底线”是个什么东西?孩子们很困惑,因为这个标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总是充满着矛盾。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是最让班主任们头疼的问题。平日里,听到过不少老师的抱怨,还听到过班主任被孩子气哭的故事。处理不好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引来家校矛盾,甚至会遭到家长的质疑,说老师不公正,没有专业能力。弄不好,那可就是一场大风波了。
面对孩子们的矛盾,冯春显得很坦然。有时,在别人眼里的大问题,到了冯春那里,轻描淡写,微笑着一带就过去了。起初,孩子闹矛盾的时候,总会去找冯老师说理。她耐心地开导。但冯春主张,孩子们的问题,还是他们自己协商解决为好。现在,她的学生学会了自己私下解决问题。“上午还吵吵嚷嚷的,谁也不搭理谁。但到了中午,你就会看到他们在操场散步、聊天,一会就又说又笑地回来了。”冯春说,老师要教会孩子们与人相处的技巧,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一天天在长大。“在小学,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成绩的优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耐心地倾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有的时候,要看得更远一些,近看成绩远看一生啊!”
当班主任既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冯春的耐心令家长们敬佩。有个学生做了错事,回家后遭到家长的数落,情绪很低落。没想到,第二天早上600,孩子的家长收到了冯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请您一定告诉孩子,我们大家都很爱他,希望他带着微笑上学。”这个孩子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做错事了,冯老师还这样鼓励他。这样的老师真是太好了,“我当时感动的都落泪了”。
要说做人的道理,孩子们都懂,但具体操作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冯春决定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恰巧,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将一篇课文改编成剧本。“何不借此组织一次班级课本剧?”冯春鼓励学生们认真改编剧本,随后,让高年级的学生评委从中评选出3篇优秀剧本。再任命这3位剧本的作者为导演,给导演“放权”,在全班同学中挑选演员,组建起3个演出班子。当然,这样的挑选是双向的。很快,3个班子搭起来了,但紧接着,麻烦和矛盾也接踵而来了:
“冯老师,X导演不要我了。”
“他们偷看我们的排演”。
“他们千方百计想压倒我们。”
“副导演不听导演的指挥了。”
……
几个剧组热闹极了,每天都有欢笑,每天都有争执。冯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看她的弟子们怎样操练,暗中给他们支招,告诉他们,一个领导者该如何解决问题,要在乎别人的感受,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别人……
一个月后,争吵声没有了,导演与演员之间配合默契,剧组与剧组之间和谐竞争。
“一个剧本的编排,让孩子们知道了竞争的规则,懂得了尊重,学会了合作。这个月真忙,解决了上百个问题,有的问题非常棘手。几乎和每个家长都沟通了一遍,特别是那几个‘重点户’。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值!”
现在,四(1)班的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底线”是什么,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杠杠,是个人和班级成员应该恪守的边线,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寻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度
冯春当班主任14年了。忆及最初当班主任时的感受,她说,当时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就是管几十个学生吗?有什么难的。”可是,当她进入角色后,就感到力不从心了。
“他们在观察、试探老师,有时还出难题。”冯春说,“新的班级、新的学生、新的班主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也没有经历过”。跑到书店去,想看看老班主任的案例中有没有答案。可是,书一点也帮不上忙。“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老师的脾气秉性也不一样,同样的方法,不同性格的老师用,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没有办法,冯春只能自己琢磨。
她曾经尝试过用威严来管学生,可学生和她“斗智斗勇”。后来,转为宽容管理,可学生又不害怕她了。2002年的一天下午,学校统一安排一个活动,可是,她的学生却坚持要到操场打球。她试图阻止,未果。“当时都气哭了。心想,我对他们够宽容的了,可他们居然不领情,还对着干。”
这件事对冯春的“刺激”很大,也让她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太严,则少了活泼和朝气;过宽,则容易放任自流,没有秩序。左右为难,这个“度”真难把握。
对冯春来说,这件事无疑是她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从中学会了退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把握“火候”。“当大家观点僵持的时候,先冷却一下,放一放,彼此都退一步,然后,再商量办法。一定要和学生讲道理,而且要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如果单纯地强调服从,甚至强迫学生,那他的心里肯定是不接受的,结果双方都不高兴。”她说,“要么自己蹲下来看孩子,要么让孩子站起来,双方在一个高度平等协商,这个‘度’就找到了。
多年的磨练,使冯春学会了谦和,学会了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她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矛盾,自己首先不发火”。好脾气带来了好的人缘,现在,倒是常有年轻的班主任来找她讨教。
一个班主任对冯春说,“鼓励孩子的方法我也用啊。我在班上表扬了一个孩子,‘××,你今天做得真好。’谁知,孩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我一句,‘老师,你别巴结我了……’”说着,这位老师就抽泣了起来。“不要和孩子生气,二年级的孩子未必知道‘巴结’的真正意思,也未必是真的这样看你,只不过是为了激怒你罢了。”冯春微笑着,安慰这位受了委屈的新班主任。“这个时候,你不能因为觉得难堪就落荒而逃。而是借这个机会,帮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巴结’。”
冯春给出的方案是这样的:同学们,××用了“巴结”这个词,谁知道“巴结”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学生给出答案,比如,巴结就是刻意的讨好。紧接着,要让孩子明白“巴结”和“表扬”的区别。比如,同学们,老师是故意讨好××吗?老师是觉得,和平常比起来,××今天遵守纪律了,做得不错,所以老师表扬他。但老师是巴结他吗?孩子们会有自己的判断,老师是表扬而不是巴结。经过分析,虽然是孩子,但也能明白“表扬”跟“讨好”、“巴结”是不一样的。最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会了“巴结”这个词,我们都不喜欢“巴结”,因为里面有故意讨好的意思。同学没有必要巴结老师,老师也没有必要巴结你们。但是,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老师一定会表扬你,因为老师欣赏你的优点。同样,你身上的缺点,老师也会告诉你。
温和的处理方式,也为她赢了个“儒将”的美称。这大概是她荣获“全国十佳班主任”的主要原因。

把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度
很多班主任常常借助班干部来管理学生。冯春则不以为然,而是尽量淡化小干部们的当官意识。她认为,孩子们长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过去,班上的小干部是班主任的代言人,经常发号施令。而孩子们也都很“大牌”,“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这样的顶撞常常令小干部们尴尬。
冯春借此引导班干部们增强服务意识,学习管理的艺术。也组织班上的学生,学习提意见、写提案。她告诉孩子,你要知道怎样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是争吵。现在,班里的小干部们也学得和冯老师一样,一个个小绅士、小淑女,没有了大牌的“做派”。
“班主任当久了,难免也有倦怠的时候,有时候会感觉很累。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老师,只要一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心态就要自动调整过来了。”冯春说,不能把自己的不快发泄到孩子们身上。“如果真的不能调整好,就坦诚地告诉孩子们,老师今天不舒服,咱们明天在解决好吗?孩子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现实中的班主任有多种类型,有慈母型的,有警察型的,还有保姆型的。冯春把自己定位为“朋友型的”,是“愿意和你说心里话”的那种朋友。她说,老师就是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代替家长做事。如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了,你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客观了,有时会和学生较劲,甚至和自己较劲。
冯春说,自己还是更愿意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参与孩子的成长,但却不愿粗暴地加以干涉。只是默默地守护在孩子的身边,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悄悄地推一推他们。“学会退到孩子身后。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他不会觉得是因为老师的帮助,这就是我做追求的。”冯春就是这样的淡定与大气,并不计较学生是否记住她、感激她。
为了跳出较劲的怪圈,也为了做好守望者,工作之余,冯春找一切机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下班后,她尽量不去考虑工作上的事情,而是看自己喜欢的书,让生活多姿多彩。她说,一个自己都不丰富的老师怎么能带给孩子们丰富的世界呢?
“眼界宽了,自然就能以旁观者的角度,跳出来看问题。这样,处理问题时就公平多了,也更有力”。冯春说。“学校的环境也很重要。原来带班的时候我只是愿意自己琢磨,能不能得到认可,并不太在意。而现在,能够坦诚地跟校长交流,她也认同我的一些观点,还非常支持我‘自由发挥’,那我的步子自然更大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18:00 | 只看该作者
一次精神的会餐

时间:410日晚五点半—八点半
地点:北大西侧门畅春园食街,北京磁福酒店湾子房
人员:向蓓莉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管理教育管理学院
      刘芬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钟传祎   深圳福田区莲花小学
      李晓琦   北京中关村四小
      周玲     北京中关村四小
      王晓丹   北京中关村四小
      许萍     北京中关村四小
      冯春     北京中关村四小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自一落座,我们的交流就激情四射;忘记美食,忘记时间,我们始终愉悦地倾听,我们急不可待地发表观点。围绕语文教学、课文选择、学生生活、作文教改、学科结合、孩子体验、教学尝试、教学故事等等。其中重要的主题就是学科作文教学研究,其意义、做法、策略、困惑、打算等。
王晓丹老师说,科学课讲磁铁,内容浅显,学生平时接触较多,对磁铁性质掌握较好,如果再按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她让学生根据磁铁性质设计一个游戏,这下学生可开心啦。有的让磁铁推动小车前进,有的让磁铁开花,变幻出各种形状等。同时,让孩子写出自己怎么设计游戏的,为游戏配上说明。大家一致觉得这一做法非常好,建议把案例整理出来,放到人教网论坛交流,作为学科作文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向教授接着这个话题,说现在的孩子流行编游戏,新买的本子上,模仿开心农场、植物大战僵尸,设计本子上玩的游戏,各种角色、规则,游戏身份,游戏卡,如何闯关晋级,一页一页,图文并茂,孩子乐此不彼。老师家长不让孩子在电脑上玩,孩子就在本子上体验另一番的快乐。这种游戏创设,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想象力,规则意识,同伙交流等。
我们还谈到课堂上这种课堂设计赋予挑战性,在这种挑战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的感受非常丰富,学生写出的游戏、玩法、说明更好地体现作文的实用功能,交际功能。这对所有老师都有启发。这种写作,更好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一种提高。孩子在写作磁铁游戏的说明时,对磁铁的性质掌握得更清楚,更深入,教师阅读学生的写,了解来自孩子的体验、思考、困惑,改进自己的教学。而且,这种写作的多样性,为孩子终身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18: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这样做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教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侧记

  3年前的教师节,就是在这间大教室,中关村四小的教师们讨论的话题是,怎样做教师?3年后的教师节,还是在这间大教室,教师们讨论着另一个话题:今天,我们这样做教师。

  3年的时间,从怎样到这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探索、反思的过程是艰辛的。作为旁观者,记者记录下了这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研讨是在故事中开始的……

  尊重是教师的一个基点

  “我为什么生气?”这是冯春老师讲给大家的一个故事。

  一天,音乐老师气呼呼地向冯老师告状,“你们班的孩子太气人了!毫无纪律,排合唱的队形怎么也排不下去。全年级可就剩你们一个班了。”音乐老师的责备让冯老师很是难堪。她马上采取措施:对孩子们狂风暴雨般地批评,加班加点地盯梢,近乎苛刻地要求。可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仍并未达到冯老师心中理想的标准。

  这次,冯老师没有责怪孩子们,而是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当孩子们受到批评时,我为什么感到愤怒、羞愧;当孩子们受到赞扬时,我为什么会陶醉于这种表扬中?这源于我的虚荣心、我的面子。我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尊重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展示我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工具。”

  “要与孩子共担责任,与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这是杜海静老师的观点。“不要因为个人的面子而破坏了班级中相互支持、尊重的氛围。对于问题,老师要巧妙、智慧地去引领,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于昕老师对这个故事特别有感触,“往往在班级中投入越多的老师,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班级的看法”。她借《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书中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是由好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做熏陶。熏陶比管理、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不会责备孩子,而是代他们道歉,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张腊华老师这样说。

  坚守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坚守是一种滴水石穿的决心,坚守是一种聚沙成塔的积累,坚守是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坚守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中关村四小老师们的共识。

  张腊华老师说,“一个很小很小的事情,做长了,做久了,也可以成为大事。而班主任每天做的正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干好这些平凡的小事,就是坚守。”对于坚守,张老师还有另外的遗憾,“几年前,我曾热衷于网络研修,还给自己取了个‘老鸟慢飞’的网名,希望能在网络的平台上成长。两年多的坚持,我的收获很大。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中断了每周的网上研讨,最终失去了这个资源。”

  冯春老师认为,一个人坚守的路很辛苦,谁都难免会感到倦怠,会支持不住。但如果大家能相互支持,彼此做伴,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反思每一件小事,都能够让自己有所得,教师就该有这样的职业精神。”这是郝玉华老师的理解。“张老师对于网络教研的热情让我敬佩。放学后,总能看到她加班的背影;笔记中,记录了她对无数小事的教学反思。”

  “师范毕业后,很多同学改行了,跳槽了,而我们还能站在这个讲台上,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坚守,这就是对坚守精神的诠释。”曹峥老师说。

  过去,王晓丹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心、耐心、责任心。在研讨会上,王老师对教师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持之以恒的爱心、耐心、责任心。
《中国教育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20:0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
——参加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本教研活动随感
- 作者:郑琰   

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
  “认真倾听,不懂要问”;“积极发言,举手要快”。这是记者2007年1月2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会议室墙上看到的温馨提示。不过,这些提示可不是给孩子们看的。此时,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群“大孩子”正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们都是中关村四小的老师。老师们分为六个合作小组围坐在一起,占据了会议室的中间地带。在会议室正前方的黑板上写着红色大字:“第三届‘我们作为研究者’研讨会”。
会议一开始,中关村四小的李玉平主任就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回顾了前两届教研活动情况,又介绍了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地区:2国3省(区)5地16校,即中国和加拿大,北京、内蒙古、广东三省(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市和广东的深圳市以及北京市海淀区共16所学校参与!黑板旁边的投影屏幕清晰地显示出参加本次研讨的上述地区参会人员的视频图像和他们源源不断发来的帖子。会议室后面坐满了来自北京市其他中小学校的观摩学习者。
  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历时一天,分为“有效教学”与“有效研究”两大板块。“有效教学”针对课堂,针对教师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有效研究”针对学校的研究,也就是说让教师学习如何做研究。
  在分享活动中,记者被老师们研究的问题所吸引。张亚华老师的《合作学习中的访客交流》、王忠慧老师的《循环写》、于昕老师的《学习用品摆放图》、侯瑞娟老师的《写出来的精彩》、李景元老师的《感受快乐》、任全红老师的《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等,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都是来自实际教学中的真实、常见的内容,他们经过研究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同样是极具针对性的。用该校刘可钦校长的话讲,四小要的是常态研究,关注细节,把教学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追求成果。
在教研活动中,穿插了教师的才艺表演、专家点评和“有话就说、有帖就发”等环节,活动还设置了信息组、会议学术秘书、会议文化组、后勤、网络摄像音像负责等,全部人员由本校教师担任,几乎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此次教研活动中。李玉平主任幽默风趣的主持语言更让参与者感到本次教研活动也是交流学习的茶话会,每一位教师都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踊跃发表言论,展现才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这次教研活动再次印证了四小的这句名言。记者也深受触动:这样的校本教研不是负担,它实在、实效、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让教师的心智在宽松、自由的专业交流中得以成长。
  刘可钦校长介绍说:“还有两天就要放寒假了,按照惯例,放假前要召开一次学期末总结大会。我们改变了过去由学校领导一讲到底的状况,把机会留给教师。我们认为,对学生发展起根本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要提升教师素养,重要的是开展行动研究。”中关村四小把校本教研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周例会都安排教师发言,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研究,以此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在校本教研中学做研究
  新课程提倡教师做研究,可是多数教师对如何做研究,研究什么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处入手。四小的教师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老师们发现,不做研究到处都是问题,但真要研究时,选择和确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却并不容易。四小的开放课堂小组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时有7位教师选择要研究开放课堂,可是当坐下来讨论研究什么时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连开放课堂究竟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这时想得最多的是从理论入手,试图找到一个“完整、准确、科学”的定义,并看看“别人怎么做”,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发现这条路行不通,只好另辟蹊径。渐渐地,经过实践中的摸索,老师们发现:研究其实应源于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细节问题。
  冯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发现,学生不会进行阅读分享,班里进行的几次阅读分享,情况都特别地尴尬,都是在沉默中结束的。她开始以为用“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这样的问句就可以很快地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结果却发现孩子对这样的问题非常的茫然。学生要么是大段复述这本书中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情节,要么就是用一两句特别简单的话就说完,如,“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玩,很有意思”。后来她就想换一种问法,比如“你说来听听”、“说说看”,让学生来谈谈读书的感受,她想这样学生会觉得更轻松更自由,也许就可以畅所欲言了。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冯春老师感觉到学生需要一些帮助,她就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经过摸索设计出一个分享阅读感受的模板,这个模板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
  如果有一本书你特别喜欢,你想跟大家谈谈这本书,那么你以什么样的问题开场呢?“我最近读的这本书真棒,你读过了吗?”“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你觉得呢?”“故事的这一段特别有意思,你感觉呢?”“我真喜欢故事里的某某,你喜欢谁?”这样的开场白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回应,使他们能够跟大家交流下去。这是分享的第一个层次,分享阅读的快乐。
  如果遇到这本书学生好像不太喜欢,那不妨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困惑,这是第二个层次。“这本书的结局我不喜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个角色我总喜欢不起来,我觉得……”“这一段到底想说什么,你能讲给我听听吗?”“我不懂为什么你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你能说说吗?”“这本书我读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我觉得……”用这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交流,很有可能会激起学生重新阅读的欲望。
  阅读交流的最高层次应该是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独到发现和独特感受,所以冯老师设置了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我发现这个角色好像不太起眼,其实作用可大了,我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更喜欢了……”“我要是作者我会这样写,这一段特别的活灵活现,就好像发生在我眼前一样,你觉得呢?”
  冯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了分享阅读。在研究过程中,她又有了新的思考:学生读的书教师未必都读了,那么带领学生讨论时,教师的角色定位,讨论的问题是否恰当值得考虑;小范围阅读分享的效果应该更好,但是有时需要集体阅读,怎样把二者关系处理好,又能发挥作用?
  任全红老师则把期待中的理想课堂生活与自己的课堂比较,发现了学生有如下问题:1.上课随便说话;2.做自己的事情,如画画、玩玩具;3.同学间发生矛盾冲突,出现打骂现象。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但的确是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的,处理得好与不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影响师生教与学的感受。于是,任老师摆出“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让学生讨论找出解决策略。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1.可以在文具上贴上告诫自己的话,2.可以请同学、老师和家长帮助自己,3.做事之前想想别人的感受,4.做事之前先想想这样做对不对?后果是什么?在上述问题解决后,任老师经过观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醒别人?学生行为出现反复怎么办?表面上得到控制,但是学生内心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怎么办?围绕这些问题,她又开始进行更深层的研究。
  张亚华老师的研究课题是“基于合作的学习”,在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她先让孩子们成立“学习俱乐部”,自主分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来刘校长向她推荐了一本书《合作学习》,在其中她发现了“访客”合作的方法,这对她启发很大。访客合作是对小组合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也是更高层次的合作,扩大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倾听、表达的范围。因此她就决定在课堂中尝试。具体做法是:在小组合作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小组的一号同学留在原位置,是小主人,负责向其他来访的客人介绍本组的观点,其他组员分别到其他小组听取观点,然后再回到本小组,对本小组的结论进行充实和完善。经过访客合作,孩子们之间进行了新的组合交流,它打破了组际界线,促进了孩子们新的思考。
  记者在许多教师的发言中听到,他们对自己目前的研究又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对此,刘可钦校长认为:改革必然要实践,实践必然有问题,问题不断地发现与解决、解决与发现的过程,便是教师专业素养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她将其称为“系列研究”。
  主持人把老师们分享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成果提炼出来分列在黑板上:“循环写”、“作业自我评价表”、“学具摆放图”、“同伴友善的提醒”、“阅读的模板”、“表述的模板”、“换本写”等等。看着这些成果,一位四小的老师说:“原来不知道研究什么的时候,我把研究看成是一件神秘、困难的事儿。其实,当回过头来思考我们的做法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研究就源于我们的身边,研究的问题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当我知道了研究的问题在哪里,校本教研就为我的专业成长插上了翅膀。”
    
用研究的态度改进工作,获得乐趣
  “研究是累的,累并快乐着;研究是苦的,苦并幸福着。”中关村四小的老师们说。
中关村四小是一所新建学校,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意味着每位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容易受到原来学校文化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不能很好地融合就会出现冲突,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建构学习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个体专业素养,沉淀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学校领导经过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业工作者共同开展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研究,使得学校的校本教研不仅有特色而且还有着较高的定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野开阔,关注人文色彩,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二是常态观点,通过研究寻找日常的、平凡的、小事中的教育大智慧;三是草根气息,研究的问题从教师的实践中来,研究的方法也是基于教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改善教学。刘可钦校长介绍说:“项目开展这一年多,是中关村四小稳步发展的一年多,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的一年多,同时更是教师走向研究的一年多。”
  通过校本研究,每一位教师都在感受一种自身的变化带来的成长的喜悦,教师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富有挑战性。在团队中,教师们不仅研究教学,而且还在体悟着与人成功交往与沟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校本研究还造就了四小教师开放的胸怀。教师们非常欢迎其他教师和研究者走进他们的课堂,并把这种活动有意识地作为发现问题和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手段。跨学科交流和分享打破了学科和教研组交流的界限,教师们开始思考、借鉴跨学科的教学策略;书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案例、读书笔记已经成为四小不成文的规定。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四小已经编辑出版了两本教师研究的案例集。
  教研活动结束前由每位教师讲一句话是四小的传统。当天那些发自教师肺腑的感言同样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感受新的教研氛围,倾听老师们的教学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感叹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北京市四季青学区一位教师的感慨表达出了与会者的心声。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也许老师们讲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成果还并不深入和成熟,但没有关系,关键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始,有了这些经常性的、深入的活动,教育教学改革便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同时,专家也对老师们的研究提出建议,希望老师们把这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与中观和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以此带来教师观念上的质性变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22:26 | 只看该作者
师爱之花在冬日绽放——冯春老师和曹京宾老师喜获班主任殊荣



虽然时值寒冬,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春意盎然。经第四届全国优秀班主任暨优秀校长评委会评审,我校冯春老师和曹京宾老师分别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和全国百名小学班主任之星。
冯春老师和曹京宾老师荣获班主任工作殊荣,荣誉凝聚的是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执著追求,彰显的是她们对学生的殷殷厚爱和教育智慧。

冯春教师是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望者,她所理解的教育,就是静静地守望——有时,“守望”只是静静地陪在孩子们的身边,欣赏他们游戏时尽情欢笑的脸;有时,“守望”则是默默观察,敏锐地感应,透过孩子的一丝微笑或者一缕忧愁、恐惧,去捕捉他们的心灵轨迹,在每一次心灵转折的关口,能立刻伸出手,传递一份温暖、支持和力量;还有的时候,“守望”是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们在过程中成长;“守望”更是提醒、呵护,唤醒肆意奔跑着的孩子们,小心前方的“悬崖”不要迷失方向……
“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宽容”。曹京宾老师有母亲的慈爱,有父亲的严格,有朋友的知心。比起曹京宾老师的成就,她多年的奉献更加动人;比起她的声誉,她不倦的追求更加耀眼。她坚信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错直至少犯错误的过程,教师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人,她用爱心和责任叩响了每一位学生的心扉,她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青春写下了这样一个等式:爱岗敬业+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优秀班主任。


冯春老师和曹京宾老师用心书写的班主任工作事迹昭示我们,平凡琐碎的班主任工作是艺术,是诗篇,更是哲理,是师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值得我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激情拥抱的事业。师爱似水,教育如歌,让我们在共同谱写的教育诗篇里感受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崇高与幸福!


(司学娟/文)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26:51 | 只看该作者
“斑竹”不放假  ■冯春
  现实中,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看书,兴致所至还会在书边随手记下自己的一点想法,说起来,也算是半只书虫吧。正因为这样,我自然也希望班里的孩子们能喜欢上“啃”书,变成一只只小书虫。
  不过,让从小在“声光电影”之中长大的孩子们爱上读书,可实在不简单。为此,我经常去儿童阅读推广网站上转转,偶尔还会潜伏在读书论坛里灌灌水,三言两语点评回帖。也因此,今年3月份,我竟然受邀打理一个小小的童书阅读论坛,真成了一株稚嫩的“斑竹”。
  刚开始,我可不清楚打理一个论坛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单凭一腔热情和新鲜感,每天都在线三四个小时,读帖、回帖,针对话题组织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只坚持了短短半个月,我就遭遇到时间和精力的双重矛盾。做班主任白天事情就很多,下班后还要跟家长沟通,而备课、专业学习更要静下心才能完成,还有班级博客需要及时更新,所有这一切都瓜分着我的精力和时间。那段时间,我经常是挂着两个黑眼圈去学校。唉,自知无法做个“时间魔法师”,我只能跟网站的总版主请辞。虽说总版主体谅我,但我始终觉得心里很遗憾,答应了别人却没能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却没能坚持下去。
  “对了!不是还有暑假吗?悠长的假期不正好可以踏踏实实地尽‘斑竹’的责任吗?”我眼前一亮。况且,做童书论坛的“斑竹”能够督促我读更多的童书,对书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还能够亲身体验并积累一些阅读指导的策略,等到新学期开学,我就能直接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所以,这个暑假我要暂时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认真地做一株虚拟世界的“斑竹”。组织“翡翠谷”读书会,列出我们自己的“童书排行榜”,与论坛上的爸爸妈妈和小“筒子”们分享自己读到的好绘本和好童书,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给小“筒子”们读故事书,召开我们的好书发布会……悦读阅美,扎根“翡翠谷”,“斑竹”不放假!(作者为北京市中关村四小教师)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5:28:29 | 只看该作者
快乐之花在阅读分享中悄然绽放
——LDC档案袋年会“智慧共享”论坛主题发言精要

各位研伴:
有这样一句话:“最是书香能致远。”有人说:“书是甜的。”有人提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相信在座的各位有思想的研伴,相信在座的有见地、有远见卓识的语文同仁们,很多人已经行在路上,行在走进书香、涵养心灵的幸福之路上。当然,这条路并非一片坦途,一帆风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关村四小的冯春老师作为其中的一位先行者,她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持续的阅读需要一种催化剂,这个催化剂便是能跟同伴说说自己喜欢的书,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成果。也就是要让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感受。实际操作中,冯老师敏锐地捕捉到阅读分享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孩子大段大段地复述整个故事,下面听的孩子哈欠连天,兴致索然;抑或抓耳挠腮,不知说什么,最后憋出“我喜欢这本书,它很好玩,”便匆匆下台。针对这些问题,经过深入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样大而化之的问题,学生非常茫然,不知道怎样解释。难能可贵的是冯老师将研究推向深入,把分享细化为“分享快乐——分享困惑——分享新发现”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用数个小问题引领孩子交流:
分享快乐:
·“我最近读的这本书棒极了,你读过了吗?”
·“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你呢?”
·“故事的这一段可真有意思,你觉得呢?”
·“我真喜欢这个故事里的……你喜欢谁?”
分享困惑:
·“这本书的结局我不喜欢,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
·“这个角色我总喜欢不起来,我觉得……”
·这段话到底在讲什么,你能告诉我听听吗?”
·“我不懂你问什么特别喜欢这个故事,说说好吗?”
分享新发现:
·“我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更喜欢……了,我觉得……”
·“我要是作者我就会这样写……”
·“书里的这一段话特别活灵活现,就好像发生在我的眼前一样,你觉得呢?”
如此三个层次的分享,如此细小问题的引领,孩子就比较清楚地知道,如何来跟别人谈论一本书,从那几个问题入手,才能跟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
研究并未止步,冯老师还层层推进,创设了丰富的分享形式:
·小组里分享:每周一次,由每组的一号同学开始,拿着自己的书,先介绍书的封面、作者、出版社,然后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印象深刻的情节,最后说清为什么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班里分享:每月一次,每个小组推荐两位参加全班的好书推荐,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做成书记宣传小海报,贴在壁报栏上。
·走出小教室,班际分享:每学期一次,在图书馆进行年级的“我是小小说书人”的好书推荐会,打破班级界限,并由孩子成立评委团,记分员,小小纪律监督员,最后选出介绍出色的小说书人,并颁发重奖——图书。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的是老师的用心,是老师满怀期待的眼神,是老师充满智慧的引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中,将研究向细处、深处开掘。惟其如此,才潜移默化地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分明看到:快乐之花在阅读分享中悄然绽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5:00 , Processed in 0.1486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