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校长网文辑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46:09 | 只看该作者
璀璨的恒星
窦桂梅
有人说“教师就是演员”。不过,剧场和课堂不同。前者观众静观,后者学生参与。如果课堂作台,教师只顾演戏,这当然是不够的。然而,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今天,如果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会走入另一种偏颇——拥有演员的一些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就此,围绕这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语言的感染——话剧演员力在用语言表达情感,教师亦应如此。祖辈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不无道理。虽说现在,有多媒体的加盟,学生 学习方式越发自主,但也取代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作用——不仅美在声音,更在内容以及精神等层面。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就是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及亢奋状态。 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发出的声音缺乏感情甚至“干枯无味”;有的教师小和尚念经,平铺直叙的语调,缺乏新意与波澜,更有甚者感觉味同嚼蜡,让人昏昏欲睡,那音色、音调、音高怎么能“奏”出“沁人心脾”的乐曲?而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们,却舌灿莲花——上下五千年,悠悠几万里,亦庄亦诙,能悲善喜。他们的语言像小船,载着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智慧江河中航行。大家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心都随着教师的话语在飞扬,在遐想,在探索。

如果说讲解好比疏通乐章,那么,富有感染的语言就好比拨动琴弦。只要学生感情之弦跃动起来,就会和学生奏出生命的乐章。

仪表的高雅— 一种别样的美丽,而不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抑或缀饰成三毛笔下的“圣诞树”。今天的学生较早具备了审美意识,他们会因为教师仪表端庄得体而产生好感——不修边幅的教师想让学生喜欢就很难,爱美的教师往往会讨学生喜欢,特别是小学生。“漂亮”的老师出现在他们面前——淡妆若现,着装得体,动作和谐。眼神含着浓浓的爱意。他们会被吸引,于是教师就成了一块美丽的吸铁石,牢牢地抓住了他们。请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作学术演讲时的“尊容”——人虽高龄,但却风度翩翩。方形的脸上棱角分明,华发向后拢着,整齐而有序。他喜欢笑,微微上翘的嘴角带着和蔼。有时候,他静立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照样赢得了师生雷鸣般的掌声。他的西服笔挺而合身,显得稳重沉静。他干净无须的下巴的铁青更显出一种钢铁般的美——李先生的仪表好迷人!

当教师的仪表所表现出的因高雅而高贵起来,形成气质的时候,就像浓浓书香,浸润学生的内心。

动作的协调——启功在一篇回忆陈垣老师的文章中写到:“老师谈话时,时常风趣地用手向人一指。这无言的一指,有时是肯定的,有时是否定的,使被指者自己领会,得出结论……”——陈老师的一指,让满脸连鬓胡须者局促不安;陈老师的一指为启功先生不啻开了“必读书目”。

有人说课堂是“动感地带”,要追求教师“动作”新理念,结果有的教师在实践中出现表面化、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正如张向阳老师所说,不少教师课上穿来穿去,忙得不亦乐乎——有整堂课跑着发小红花的,有整堂忙乎奖红五星的,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将红五星贴在孩子的额头,导致这些孩子不知是激动还是别扭,整堂课和老师一样没能“静”下来;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师生马上发出掌声或者“嘿嘿,你真棒!”的群体运动。动作的本真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是如此单一机械地行走课堂,这样的课堂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态度想不浮躁都难。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动静结合,把“动作”艺术化,深刻化。如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真是手舞之,足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自己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从悲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己。我们不可能都像梁启超那样“不能自己”,但是从一些细节做起也是可以的。比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马上抬手竖起一个大拇指;一位学生溜号了,悄悄走到跟前摸摸后脑勺;《葡萄沟》课文中有“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的描写——和学生一起跟着老乡美美地跳起新疆舞;《锡林郭勒草原》课文中有小牧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那就带领学生和他动情地边跳边唱“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

如果像舞蹈演员那样,用优美的形体动作无声传递所表达的内容,那么,教师所传递出的对学生鼓励、提示、点拨、示范等举手头足是多么动人的一幕——什么叫万语尽在不言中?也许这就是。

目光的力量——当学生只顾举手回答问题时,你的眼神告诉他——首先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当学生这次的回答让你特别高兴的时候,你赞许的眼神就像放大镜一样,扩大了他自信的面积。每个学生心中的教师眼神都是不同的。他们在你的眼里感觉到了温暖,严厉,关心,理解,问候……

在低年级时有个学生这样写我的眼睛。记得当读到老师的眼睛有时候像猫头鹰,有时候像琉璃球。的开头时,禁不住大笑。问其为何形容像猫头鹰,他不好意思地说:你的眼睛大,而且有时候像猫头鹰一样目不转睛。《庄稼的好朋友》中的猫头鹰眼睛真厉害,晚上出来的老鼠要是被它看见,就跑不了了。上课时,我只要一搞小动作,就被你逮着了。问其为何形容像琉璃球。他接着说:你的眼睛很圆很圆,有时像弹出的玻璃球滴溜溜直转,看我们谁在溜号……”。又有个学生在高年级写了我的眼睛——“那是三年前的放寒假的前一天,刚刚发表考试成绩,我的成绩很差,心里懊恼,回家挨了一顿说后,父母让我参加了一个补习班——烦透了。那天回家,冻得直缩脖子,恨不得眼睛都要藏到围巾里头。这时,您看见了我——您的眼睛落在我的书包上,好像明白了一切,然后眼睛看着我好半天却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双手使劲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搭着我一起往前走。直到看到家门口我才反映过来:老师,您走错了吧,我家和您家是一个方向吗?您笑了,和我摆摆手,便折路返回了。顿时一股暖流溶遍全身——老师啊,六年的小学生活都锁在了您摆手时的眼神里。

你的眼睛也许不美,可你的眼神往往就是最基本或最高级的教育力量,往往会成为学生成年后回忆往事的窗口,甚至会成为指引他们人生长河的明灯。

教师形象的涵盖面很广,还包含教师的“道德”、“学养”“胸怀”等。这里不再议论——因笔者不一定论述全面而深刻,就上文所述语言”“仪表等方面中的要义也是不能尽其然的。但,笔者想说的是——教师各方面的美不是单个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成教学行为一连串影响的体系——当教师的道德,学养,风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外化为丰满的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向着美丽健康的上方去。

那么,老师的立体形象是否非要集各个方面的于一身?不是的。任何老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教师要发现自身优点,完善其不足的同时凸显自己的个性——其他素质的补衬丰富,本色特长的充分发挥,就会锻成教师别样的教学风格。如此,你便不是演员在演戏,而是在演绎着独具魅力的教师人生。在那些喜爱追星的学生心中,你将是璀灿的恒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49:34 | 只看该作者
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
     文/勒家彦    



     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 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 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个超越”有人误认为是不要教材,脱离课堂,抛开教师。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 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6:54:26 | 只看该作者
窦桂梅
——关于作文教学的一次演讲

老师们、领导们:   

     上午好!往这儿一站,有两点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我特别地荣幸,能得到《新作文》杂志社赵主编等领导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一个刚刚出炉的小虾米来到这儿和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这些大师们同台献艺,简直是受宠若惊。

       我能够得到这样盛情的邀请,来到武夷山脚下和福建省的这些老师们相识,还没谈上相知。但愿我们以后能够彼此相知,你说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已过中年,成为了一名中年妇女,但是,我想我和各位老师比,我发现,有的老教师的面孔比我还老。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是你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想提升,孩子需要辅导。每天,朝与曙露同起,暮与星月为伴。这是我们所有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今天往这一站,我应该想点什么,说点什么。我尽管很累,昨天坐了四次飞机,从北京到宁波,从宁波转到上海,从上海又转到这儿,晚上十一点半才躺到床上。今天早上五点半赵老师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让我上课。很对不起大家,我不知道几点开课,我竟然在大厅的沙发上睡着了,赵老师他们怕打扰我,没让我换地方,还给我盖了一床被子。起来时,我连脸都没洗,头发也没梳,请各位原谅!虽然脸没洗,头没梳,但是激情依旧在。老师们,可能也感到我嗓子哑了,年岁大了。不过人三十六,心却只有十六。面对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眼神,面对老师们那欣赏而理解的表情,面对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位中年妇女的状态。我想,岁月使我容颜变老,你们的热情让我青春依旧!  
 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第二点感受,所以我荣幸、我高兴,我就要释放激情。另外,我还觉得很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作文教学,我只是刚刚开始,我自己也没谱。阅读教学的的确确也算是自己的一项特长,上的还算可以,尤其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容易爱把别人教哭了,我先哭,他们再哭,大家一起哭。有的时候还真能达到所谓的三情共振。但是《新作文》要求我上作文课。我在想,当然阅读作文不分家的,上点什么呢?我想,还和这些大师们上,你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水平,他们的认知,他们的高超,我觉得我只能仰视才能看他们,所以我很惭愧。怎么才能对得起今天来的老师们,才能让大家和我相处的这段生命历程里,生命有所增值。那个叫什么梅的,她教的没咋的。回过头来一点感觉没有,最后还觉得没意义。如果我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窦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惭愧之余,我就得努力。尽管我很累,尽管现在我的眼睛强着睁,但是从我的声音看,从我今天还要站着讲的状态看,我要用我的生命,用我的热情换来大家的理解和掌声。  

 书归正传。作文、作文,说句实话。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老大难、老大难,阅读教学抓住作文这个老大就不难。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的懂得,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该怎么走,我们今天的作文该如何去进行?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呀,就简短点说,因为孩子还等着我点评。  
 咱们就讲讲纲、讲讲领。我记得听任何人讲话,一般情况下你不一定都记得,但你会记得他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观点。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说起真实,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标里所要求的,让我们作文的架子放下来。让我们原来总是美声唱法,像曹丕所说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也。包括孔子也说了一个格言一字都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怎么降下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样让孩子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只是当老师的不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生活放在第二位。我们怎么能让孩子拿起笔来,在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写作技巧的前提下,让孩子总是感到作文不是多情总被无情恼,而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所以老师们,我今天的发言,不想像专家一样,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专家,专家是围绕一个专题使劲的、一个劲地研究研究,研究到大家都听不懂了就是专家。我从实践中来,我是一线的老师,尽管我当了一年的业务校长,但是,我还依然给孩子们上课,研究教学。我是吃什么饭长大的,我知道我依靠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我依然没有离开我的一线。那么,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今天我要和大家谈几个东西,不想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我想从几个案例谈起,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  
 我先讲几个妈妈的故事。我们走进这几个妈妈的故事,来反思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语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看这样一位妈妈。这个故事是九十年代初发生的。北师大一位研究生叫卢迪到山海关旅游,听到这样一段母子的对话。妈妈问儿子,那长城好不好看?儿子说,好看。妈妈又问,你看那长城像什么?妈妈循循善诱,孩子心不在焉。孩子想了半天,说,妈,你说啥呀?看不出来?妈妈说,儿子,你真笨啦!你看这长城多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多么雄伟,多有气势!卢迪听了心里直起鸡皮疙瘩。因为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叫蜿蜒,什么气势。他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龙,还愣说是蜿蜒的巨龙。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妈妈就这样灌输着。卢迪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自己的老师不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吗。比如,写秋天的稻田,老师就在结尾加一句,充满丰收的喜悦。要写我武夷山的景象,结尾就加上,祖国大好河山,我爱你!如此,卢迪从小学到初中,作文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难怪他后来留学到了加拿大故宫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肚子里装的这些词、那些句没法形容眼前这大自然的造化。
  接下来,卢迪就当了一名家教。一天,卢迪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卢迪就问,孩子,你的作文是不是抄来的?孩子生气了,说,根本就不是,那是我自己写的。然后,卢迪就问他说,我问你,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孩子看了看卢迪的表情,再转身发现他妈妈没在,他就说,你想听真的?卢迪说,对。他刚想说,妈妈端着水果进来了,他一伸舌头不说了。卢迪说,这样咱俩就用英语说吧。于是孩子说,我根本就不爱我的家乡,这里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这里的人我都不喜欢。说句心里话,叔叔,我就想像你那样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到上海这些大城市。卢迪说,既然你心里这样想的,为啥不这样写?孩子说,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不叫作文。作文一定要写健康的,一定要写向上的。我们这样写,老师就给我们没影儿。卢迪心想,这可怎么办?说,孩子,你别怕,你就这样写,你要做个真实的人,不能虚伪。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难道你写家乡不好就等于不爱家乡吗?不一定,说明你爱家乡,你有这样的感受,你一定会改变你的家乡。如果爱家乡就是说好好好,那家乡就不需要建设了。聊得忘了形,俩人用汉语开始说了,他妈妈早就在旁边听见了,便故意咳嗽了两声。孩子一听明白了,妈妈在旁边。于是卢迪就这样继续辅导孩子,完了,走到门口系鞋带的时候,就看见孩子的妈妈用手指着孩子的额头说,孩子,你作文千万不能听刚才卢叔叔说的话,听见没有?他留学这么多年了,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知道不?儿子说,我明白了。卢迪没法再解释,只好走了,但他心里非常的痛苦。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两位母亲不是典型的中国语文教师,但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引导与教诲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由此,我,大家在反思语文的教育体系,包括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心灵语言和灵魂的委缩,都表现在以下几点:我们国家使用统一的教材,虽然现在是一纲多本,但大多数教材还是统一的,几亿的孩子学的大体一样的文章。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但选来选去总停留在那有数的几篇上。我们的眼光完全一致,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框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视野扯住了我们本来应该放眼世界,纵横古今的目光。全国认同一种精神言语方式,用这统一的语言方式去统一我们不同的大脑,老师们,这是我们的妈妈的故事。  
 下面,我再讲几个学生的故事。首先,看发生在江苏的一次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叫《值得庆幸的一次失误》。评委们批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这样写道:自己参加学校八百米运动会的比赛,他知道共有七位选手参加,取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兰告诉他一个招,只要你在比赛的时候,绊倒一个选手,你就能稳拿前六名。既能给班级加分,还能给奖品。于是作者我在比赛的时候奋力冲在最前面,他在事先打好埋伏的地方蹲了下来。于是开始反复的解鞋带系鞋带,系鞋带解鞋带。等到第一个跑过去,第二个跑过去……因为他算准了要绊倒第四个。第四个跑过来的时候,他伸出右腿就想给第四个一个腿弯儿。但他灵魂的左腿给了他一个大耳光,说,唉呀,你怎么这样没良心,这么不象话呀!于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我就开始折磨起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呢?高尚的我就否定了荒唐的、自私的我。最后,我就把我的脚收回了,继续向前跑,就这样,我成全了一次值得庆幸的美好时刻。  
 专家们看了这篇文章,哭笑不得。在硝烟弥漫、分秒必争的八百米长跑的竞赛场上,有谁跑着跑着蹲下去反复地解鞋带系鞋带,有谁又可能想那么多的想法。想我绊不绊,绊完了又不绊,还用手去打自己的耳光,最后又不绊,终于跑了上去,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扭曲了,这可都是小学生,咱们孩子扭曲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98年的高考题目叫做《战胜脆弱》。《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作文事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崔永元知道后想办一期节目,结果安徽怕在全国影响太大,多方周旋,才不了了之。《战胜脆弱》这篇作文在安徽省的考场上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里着了大火,不是家里着了大火,就是发生了洪灾。因为98年抗洪。当时,安徽省没那么严重,只是有些地方受了点小灾。可是一百个学生竟然有三十五个写成这样。写的真是惨不忍睹,评卷的老师都掉着眼泪评卷,太可怜了!判一个又太可怜了!但可惜的是判着判着发现不对。中午,评卷老师正好和安徽省招办主任一起吃饭。于是,就聊了起来。一位女老师说,唉呀!你们这,今年还有一个用脚答题的考生啊!没有手那孩子的作文写得真漂亮啊!这孩子真惨哪!招办主任当时脸就白了,没有啊,我们全安徽考生没有一个用脚答卷的呀!这个老师说,唉哟,我的天!这个孩子撒谎了,用手写的,他说自己没有手,战胜脆弱嘛,用脚写,我还给了他最高分。完了,大家都议论,你们这安徽呀,经济太落后了,生活怎么这么可怕呢?35%的孩子不是没爸就是没妈,不是家里着了火,就是发洪灾了。招办主任一脸茫然,没有啊!你说这怎么查?当然,给这个用脚答卷的孩子降了一等,这孩子倒霉了,其余的孩子怎么查?你得查报考时的档案,查他爸爸在不在,他妈妈在不在,因为那档案是五份月登的,父母怎么怎么的。可别人七月份考的,万一中间他爸爸妈妈死了呢?你也没法说,你说你怎么查?最后,这个事没办法,弄来弄去,只好顺水推舟了。但是从这件事引发了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深刻的思考,教育都假了,你说还有什么好,所以打假要从教育开始。以上是我们学生的故事。   
 接下来,我再讲讲咱们老师的故事,咱们老师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你们是武夷山的,别看你们是旅游区,也许工资不一定高到哪儿去?我原来老家在吉林,工资也很低,现在到北京了,还可以。我们真的不容易,现在啊,我们上级教育部门给我们压力,校长给你压力,主任给你压力,就是不给你魅力,所以你也很痛苦。工资不高的前提下,丈夫还要爱,孩子还要爱,今天校长瞪了你一眼,你一惊,怎么着?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但我们还得同新课程一同成长,不成长也得成长,要让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说我们很难。尤其是现在的作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我们降下来,习作不叫作文,低年段叫写话,高年级叫习作。这些我不想多多赘述,因为新课标大家都很熟了。新课程降下来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专家制订了那么多好的理念,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作文根本没降下来,我自依旧,我们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为我们的脑子像酸菜缸都锈上了,怎么洗也洗不净。我们还是要求孩子的作文重心要突出。虽然叫写话了,我们作文教学还是要求孩子达到几百字,几百字。我们的专家光在理论的天空打雷,不在实践的土壤上下雨,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变。我理解老师们都很难,但是新课标下来了,我们就得改,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痛并快乐着。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轻轻松松的学作文,快快乐乐的学作文。
   接着,我再给大家讲讲我女儿的故事。我女儿今年在清华附中读初一,她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冷眼看作文》,给小学作文一顿批判,说六年来作文的训练,除了难忘的事就是有教训的事,有意义的事最后变成万能的事。要不半命题作文就是记一件××的事,还是那件事。总之,俗、俗、俗,苍白、苍白加苍白。我女儿很有主见,写作文总是写自己的感受。但六年来,一写作文她就偏题。六年级有道作文题叫《闲不住的××》,作文要求写人,我孩子写的是《闲不住的声音》,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但老师告诉她,你别这么写,跑题!我女儿给我谈了。我说,姑娘,坚持,没事!当然,也有我的原因,在纵容她,她爱写我也爱看。她有时也含沙射影的批评我。有一次,她评价这样一次作文,六年来没有谁不写的,叫《我的妈妈》。一般这样的作文,老师铁定的要求我们开头从妈妈的外貌入手,而妈妈的外貌描写大多聚焦于斑白的花发、眼角的鱼尾纹、布满皱纹的双手,弄不好就模仿《春蚕》里老舍妈妈一手的茧子。于是,一位上了年纪更年期的大妈却有着一位读着小学的孩子。可见我们国家的晚婚晚育工作做的是多么的充分和彻底。根据剧情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从来只让我们写正面的,不许写反面的。写妈妈怎么爱我、怎么爱工作、怎么省吃俭用,怎么辛苦不睡觉,就是不写妈妈脾气不好啊、不讲卫生啊。奇怪,中国孩子的妈妈都千篇一律。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写一位工作繁忙的敬业女性,日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拼命工作。这时候,老师又告诉我们,记事文章要有起因、经过、发展、高潮,一定要有高潮,还要有经过,经过要突出重点,结尾要扣住中心。在这样的要求下,主角先行定好,就是一名小学生,搞不好的话这个小学生的妈妈就是他的班主任。可他感觉妈妈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要好,难免心理不平衡,气得内分泌失调,但也无可奈何。主角的妈妈工作繁重,经常给学生补课,难免有时晚回家。于是,主角对自己的妈妈就会生很大的埋怨。(这是老师要求写的,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后面接着写妈妈我恨你,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接下来赶紧进入故事的高潮,那就是主角非得生病,不生病也得出事。这个时候,生病了之后,妈妈总是用那耶稣式的,用耶稣看世人充满怜悯的眼神居高临下地看了自己一眼就出门工作去了。然后,主角就很伤心似的林妹妹似的怜花爱玉一番不被重视的一颗破碎的冰冷的十岁儿童的心,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这时候,就必须要让读者在这儿为老师捏一把鼻涕捏一把泪。最后妈妈深夜才回家,去叫主角,主角就是不理她。……  
 还有这样一篇看图写话,叫《雨中送伞》。此类作文老师非得告诉我们有以下步骤,开头必须是我的老师一头短发,精神抖擞、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有时候像母夜叉),但是写作文必须要这样写。由于作文要过老师那一关,一般写我的老师要写语文老师,因为那是最理想的选择,说得她高兴,上天没有地下也没有,诺贝尔奖不给她简直是有眼无珠。案发现场就在学校门口,根据剧情需要,天气描写必须要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主角没带雨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百鸟归巢各自飞,窗外雨哗哗,主角心慌慌,带着一颗不被同情的没有温暖的破碎的冰冷的心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这时,老师会像奥运使者那样举着神圣的火炬,举着一把从地摊上买来的十块钱一把的降价雨伞出现在主角前(当然,我要这么写,就不美了)我一定要这样描绘,这时远方出现了一个身影,举着一把好看的小雨伞,带着神奇而又可爱的笑容。啊,那不是我的语文老师吗?于是,一个崇高老师的形象就被我给勾勒出来了。根据剧情的安排,老师一定不会带两把雨伞,也不会拿三块钱让主角坐人力车回家,更不会给他钱让他打车回家,非得要拿一把伞护送主角回家,这样才能感人,老师的形象才会高大。一路上,师生二人相依为命,风雨同舟。在崇高老师的带领下,他为了不让主角淋湿,愣是把雨伞往主角这边靠,自己的半个身子露在风雨中。于是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头也湿了,裤子也湿了,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于是,我还得要这样描绘一笔,风依然地吹着,雨哗哗地下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转身一看,呀,老师的肩头全湿了,多感人的一幕雨中情啊!到了主角家中,崇高老师顾不了一切,不喝一口水,也不进屋,肯定站在门口,用手擦擦脸上的雨水转身消失在风雨中,而且还非常酷的帅呆了的一甩头。这时,主角就目送老师离去。原来我写的是省略号。我们的语文老师把省略号给我加了一句,我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第二天,主角上课,发现老师的鼻子红得像克林顿,崇高老师昨天被雨淋了,得了感冒了。这时候,主角还要发一通感慨,哇,多好的老师啊!为了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样多,而且今天还坚持上课,我一定要报答老师的爱,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爱和为祖国作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一定在感慨万千,议论纷纷。我知道,我举的这些例子偏激了些。但是,存在就是真理。我们都得反思自己,我们的作文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走向中学、走向高中,会怎么样?我们今天还要把技巧放在第一位去教学生写作文?我出了四本书,我都是情动辞发,都是自己感受的就拿起笔来表达它。我不会把技巧放在最前面。技巧重要,但不是学习作文的法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体味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比如说,有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下山,都不知道前面有个大坑。第一个骑下去倒了,站起来骂道,今天真倒霉!谁这么缺德?然后,拍拍腿走了。第二个人也倒了,但是他一边拍腿一边想,唉,为什么会有个坑呢,我怎么栽了呢?……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高于生活的眼睛。再有,我们的饿写作技巧研究可以说是成绩卓著,上新华书店看看,什么快速什么法……但是,快速什么法你得肚子里有啊!有的前提下才能谈快速什么法。你没有怎么能像女人生出孩子呢?我们要讲技巧,但是,我们该怎么把技巧于无形中教给孩子。比如观察,作文的观察与生物、化学上的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就该弄清楚。要说的太多太多。今天我就说下面的一段话。新课标就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的作文以平民的意识走进孩子。君不见,孩子们惟恐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他们正以一只生花妙笔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老师涂脂抹粉,非得把笔下的人物变成重工作、不重家庭的公众人物。因为不懂得作文的本质,在选材立意要精要新的劝导下,孩子们不再童言无忌。于是,他们的作文远离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思想、平凡的情感,留下的只有东拼西凑的故事和似曾相识的语言。我们不少的乡村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散发泥土芬芳的作文。一群群质朴的乡下孩子,只会用陌生的语言描写那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那孩子们为什么不看看那沉默的远山、沉寂的池塘、广袤的原野,为什么不写写屋前的那棵大樟树、路边的马尾巴花。一个乡下的孩子失去了乡里的童趣,这是不是城市文化颠覆的一种可悲呢?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办?作文之所以失真关键在于他们在错误的作文观念下,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时,真实的思想与心灵的感觉往往被公众的言辞所淹没。因此,我想对各位老师说,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站着,我们就要活得最美丽。只要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安营扎寨。巴金说得多好啊,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们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也应该深情地,一直横亘到底地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我们回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师横空出世,他们的作文功底从哪里来?当然,书是他们的生活,那是间接的。读书也是学习作文的一个法宝,但是,生活更是学习作文的法宝。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今天突然明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谈创新、谈新作文,其实没有新,只是让我们返朴归真。我们的创新作文不是游戏作文,创新作文正本清源,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生活,还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在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创新怎么办的情况下,在我这个年轻的中年妇女还在困惑的前提下,我想起了《红高粱》中的一句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千万别回头!深一脚、浅一脚,想尽办法别崴脚。我想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回答我们的作文究竟怎么走?就在这句歌词里: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  
 最后,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09:00:44 | 只看该作者
让自己美丽起来——《教师月刊》采访稿
窦桂梅: 让自己美丽起来
  
教师月刊:去年你有一个写给女儿的信,实在很有明星效应,很多老师都转到自己的博客上去了。你是著名的老师,所以她大概也是著名的孩子啦。

窦桂梅(以下简称“窦”):呵呵,女儿都上大学了。孩子很普通,跟大多邻家的女孩一样。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父母都很爱她。一想起曾经对她照顾不周的镜头,我就想流泪。自己当时太单纯、太年轻,二十一岁结婚,哪懂做母亲的责任和艺术啊?其实,父母是专业很强的岗位,可我和大多的女性一样,没经任何培训就上岗做妈妈了。当时又没有现在这么多育子的书啊、视频啊等经验方法指导。我眼前飞扬的,大多是女教师们一个比一个敬业的镜头。现在时代变了,看到老师那么珍爱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真是羡慕。女儿成长到今天这个程度,我很感欣慰。
在我年轻的时候,算是有点名气。教师节,三八妇女节呀,经常有记者来采访,他们就逗我才几岁的女儿:“你妈妈好吗?”她总是埋怨道:“不好,经常骂人。”我们笑得不行了。在她眼里,我总是过多地批评、责备她。那个时候,我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总是忽略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对此我很感惭愧。孩子对我的感情更多是在她上高中后培养起来的。在她的眼里,我的确“不好”,总是缺点多多,比如吃饭办事风风火火,说话语速快,表情过于丰富,“张牙舞爪”的。高三的时候,女儿更是摆出一副“教育”我的神态,让我别着急,别总皱眉,提醒我要平静地说话。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只能这样了,小学老师还真得这样,别改了,就这样吧!”这孩子,性格更多的像她爸爸。经历了高中、大学教育阅历的她,知识、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就是不一样。中师出身的我,尽管有些地方是她这代孩子应该学习的,但更多的地方,我很欣赏她、崇拜她。

教师月刊:你是师范毕业几经周折才到吉林市实验小学的。为什么一直想上讲台?
窦:实验小学是我省窗口学校,学校教研氛围很浓。年轻时感觉,被公认为好教师的,是经常上公开课,经常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那些人。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像他们那样站在课堂的舞台上,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课堂的快乐。小时候在学校里,我经常上台唱歌、打快板。上中师也是学生干部,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精气神”。拍小学毕业照的时候,县里“东方红”照相馆的老先生一见我,就很认真地对我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啊!走出山沟沟!”呵呵,也许是我蹲在最前排的样子和姿势特别,让老先生关注了。我至今忘不了当时那难忘的一幕。考上师范学校后,曾经专门到照相馆感谢老人家的点拨,结果他已经退休了。再问,人家不理我。那时候不懂事,也就没有再寻找下去,现在想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的确,人生从来都是现场直播,没有机会彩排。课堂的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特别的演出。这演出需要评论,需要对话,试想一辈子都没有分享过你的课堂,那是一种怎样无光的生活。

教师月刊:第一堂公开课,你似乎一开始就知道给自己设一个很高的目标。
窦:也谈不上目标,当时还缺乏太多的理性思考,其实我向来都是很感性的。当然,感性不等于肤浅,理性不等于深刻。你想啊,我八六年工作,到九二年,近五个年头,才有机会上第一次公开课,能不珍惜吗?有人说,成功者有一个计划,失败者有一个借口。当时只有一种心理,就是要把课上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借口。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都是一段旅程,我们手里握着寻找属于自己精彩的路的单程票。
“公开”,就要打开教室的大门。“整顿衣裳起敛容”,“衣带渐宽,为伊消瘦”后,你会更加珍惜一次次备课的“劳苦”,珍爱一次次公开的“点评”,享受一次次痛苦的“新生”。更珍贵的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咂摸出的人生况味,你会有种欣赏往日照片的回味与感动。这些影像已经印刻在生命的相册里,成了回到日常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炼,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与精彩。

教师月刊:我好像跟谁开过玩笑说,窦桂梅老师是一位很有野心的人,看来没有说错啊!
窦:呵呵,你很会幽默地表达。所说的“野心”就是上进心。是一种利己不损人的,正向而朴实的人生追求。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照特色定位:几年后要当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最受尊重,而且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高承认。小时候没读太多书,现在读得也远不够。因为自己没经历太多事,就把一些东西想得、看得很单一,一心只以大家认定的统一认为的这个标准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反正想了。我不是那种心里有,可又不好意思说的人,埋藏在心里,到头来心里还特别难过。无论是好的面具,还是坏的,戴在脸上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揭下来,就会伤筋动骨呵呵。我也不是那种“不管别人做得如何,但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教师。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可能带来的近期回报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我能够得到这个机遇”的本身价值上。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热爱学习,对知识学问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凭着这股子“闯劲”实践,在课堂面前获得尊严,而不是人际关系;凭着这股子“恒劲”积累,尽管我文笔一般,但我勤于动笔,及时总结、梳理、提升——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结果很快就评上了特级教师。

教师月刊:一个新教师就想到当特级教师,“野心”已经很大的哦。
窦:呵呵,不仅是上进心,也是雄心。由于最开始在教务处一年,而后教了两年的音乐课,接着又教了一年的数学课。近五个年头后开始教语文,别人都已经起飞了,我才刚刚起步,能不着急吗?“滚石不生苔”,这以后就只有靠语文教学吃饭了,要善待语文,要快速成长。这样看下来,我已经不是新教师了。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找领导来听课、评课。你看,有了另外一双眼睛诊断自己,走得最迅速,提高得也快。举个例子,我们同一届师范毕业生,几年后参加校庆活动,大家发现彼此的差距拉得很大,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在于,你究竟在干什么,你在为谁工作,你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该怎么工作,很多人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想清楚。有些人以为给校长干的,以为给主任干的,也有人以为给学生干的,其实,我们首先是为自己,善待自己就是最好地善待别人。

教师月刊:当时有没有一个职业规划?
窦:有人说,大多数人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窝囊一生吗?不是,这是一种调侃,大多数人是有一种自我规划的,也许有的实现了,有的成为了上列的三种或之一。你要说我的规划也没有清楚的步骤,但心里有一个“读书、教书、写书”的生活轨迹,构成了一个规律,即“把你要做的写出来,把你写的做出来,把你做的检查出来”。也许这就是我理解的规划。若说规划自己当多大的官,多大的领导,那没有。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因此,规划的过程当作“收藏人生”的过程。沿着这样的规划走出的路是健康的,个性的。也许有人觉得功利,在所谓“文人相轻”甚或喜好嫉妒的人群中,你善于学习、琢磨、研究,最容易让别人批判、误解甚至侮辱。这些年,我不仅没有回应,而且上了一节节让老师们当作案例研究的课,写了一篇篇颇有影响的文章,出版了一本本值得阅读的著作。这些点滴积累就是一个教师职业规划的一块块基石,将之积累起来,便构成自己职业财富的精神丰碑。

教师月刊:我想除了你说的这点外,我相信还有你的天份的因素在其作用。是不是呢?心理学研究里面就有“表演性人格”的说法,你应该是这个类型的,也是一种天赋。商有敬先生就曾经说你是为小学课堂而存在的。
窦:有时,我也觉得自己个性率真,只要有教师,有间教室,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都能进入情境。只要我一进课堂,就能把整个“场”给运转起来。现在经常评课,每次,评着评着我就会站到老师们面前,开始了“上课示范”,老师们呢,仿佛真的听我的课。若说表演人格,不如说是我的“投入”。经常上公开课的我,每一次都是“生命的初念”——充满激情与感染力。儿童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主要是通过形象去实现的。你一张嘴讲话,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的流,这样学生就会跟着你走,共同走向伟大的美好的事物。也可能会有个别的孩子溜号,但能把大多学生吸引住。大多数儿童都是因为喜爱教师才喜欢他所教学科的。我想这就是教师特殊作用。好的教师就像吸铁石一样,他一吸小铁屑就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如果你没有这个吸的能力,铁屑就永远是散落着的那个样子。

教师月刊:刚才说到教学,在这一点上,你的文本分析,你的文本延伸,可以说达到一个常人很难企及的高度。作为一般教师,怎样做到这一点?
窦:有很多老师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谁比谁能多多少啊!不外乎你比别人多学了一点,多知道了一点而已。我一个农村小孩,和大家一样师范学校毕业,拥有一点灵性、悟性,更重要的是勤奋刻苦。一般情况,我八点以后才下班,有时更晚,我把这段时间的学习称之为高贵的自修。就在那里读书、写作、思考、备课,这样一直攒下来,就把自己垫起来了。现在有的教师啥问题?拿过来一个教材当一片叶子,不研究这片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是白桦树还是柳树上?不管这些。我的方法是,不仅研究叶子的叶脉、叶肉,还必须知道这个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还要知道这棵树是长在什么林子里的,是热带丛林,还是北方大兴安岭里面的。这靠的就是后面大量的阅读,这里当然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么多资料你怎么提取、提炼,它不仅是一种组合,还得通过合理的组合生成出新的东西。这个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练。

教师月刊:这似乎和你说过的“专业自我”这个概念有关。我觉得这个“专业自我”太重要了。比如有些教师,成名的教师,不知不觉就停滞不前了,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发展的高原期,无法自我突破。
窦:确实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与忧虑。我自己倒没想过,但有一条我始终没变,就是无限地学习,无条件地热爱学习,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远。成长不是靠等待,更不是靠别人来拽。任何人的成长都不能寄托于别人身上。要努力当一棵树,不要当一棵藤,不要依附于某些权势和某些关系之中,因为那些权力和权势终究会离你而去。只有长成一棵树,把你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扎在你的专业尊严上,你才能长得高,才能获得力量,才会不畏风吹雨打。

教师月刊:我们谈一个不那么“教育”的吧。有一个女教师希望通过我们问问你,精神状态很好,打扮很美,你一般用什么护肤品?是不是经常做美容?
窦:我经常说,读书,是女人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曾国藩说,有的人天生气质高贵,有的人需要后天的读书来改善。书,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心灵面貌日益健康阳光起来。的确,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当然,外在的护理也需要。我没有时间去美容,只是每天晚上坐在电视前小憩的时候,在脸上涂抹点营养品,稍作按摩。
我也爱美,爱打扮自己,努力使自己觉得赏心悦目——这也是一种自我期许。就说经常换衣服吧,也就是换一次心情,觉得自己精神许多,漂亮许多,孩子们也喜欢。有些老师喜欢欣赏我的课堂——每次举手投足都姿态优美,富有感染力。也有人说,原来以为我是偶像派,现在是偶像加实力派的了。哈哈。不过,我很喜欢现在这个样子。变老是人生必修课,便成熟是选修课,如果皱纹必须写在脸上,那就不要写在心上。让自己美丽起来,就是让生活美丽起来,人生行走的姿态就美丽了起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0:17:58 | 只看该作者
原汁原味窦桂梅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82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发言稿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4061

窦桂梅:讲那亲切的故事——如果我上《詹天佑》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8209

窦桂梅老师的《牛郎织女》听后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70

闲聊不闲——窦桂梅《牛郎织女》之课堂印象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69

特级教师窦桂梅语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63

一脸纯真——听窦桂梅《牛郎织女》有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61

由“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转变——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60

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预案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59

窦桂梅的“转变”——评她执教《牛郎织女》(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953

窦桂梅《难忘的一课》课堂实录一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803

让学生深而真地感———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案精彩片段赏析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42

窦桂梅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点滴谈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3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二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5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一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4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晏子使楚》和《圆明园的毁灭》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723

觉醒抵达新境界——从窦桂梅的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说开去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44

语文课不等于讲课文——评窦桂梅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课堂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41

窦桂梅执教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37

听窦桂梅老师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有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35

从窦桂梅执教的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说开去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21

窦桂梅教学实录——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7514

窦桂梅教学实录《难忘的一天》教学实录及点评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274

关于教材分析的一点想法——重听窦桂梅老师讲的《植物妈妈有办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598

窦桂梅: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111

窦桂梅老师欣赏这样的语文课——赏析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714

觉醒抵达新境界——从窦桂梅的《珍珠鸟》说开去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31

语文课不等于讲课文——评窦桂梅《珍珠鸟》课堂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28

听窦桂梅老师《珍珠鸟》有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22

窦桂梅谈《珍珠鸟》的教学设计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09

从窦桂梅执教的《珍珠鸟》说开去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08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一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401

听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感受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6296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撷英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6234

听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有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6228

窦老师的成名作《王二小》教学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4694

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2108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听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有感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2107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即时评价语言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92

《圆明园的毁灭》(执教者:窦桂梅)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40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140

“我的文本我解读,我的课堂我做主”——从窦桂梅《晏子使楚》谈教师主体性的捍卫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434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二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76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三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77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四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78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五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79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六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880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0:42:31 | 只看该作者
写,究竟是为了什么
——公开课教学感悟                                              窦桂梅
“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
为什么要写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挣扎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迷茫当中,公开课本应成为“救命稻草”——这是一个放大了的,可供解剖的“典型案例”,这是一个提供多种营养元素,提供多种思考见解的“策源地”,是一种能与讲课教师分享教育或成功或失败的,走向共同规范与价值的“生命职场”。
但,由于听课者身份层次不同,各自不同的心态,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各自不同的教学经历及环境,各自对教育现象的不同理解,等等。于是,课后评价,不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存在,大多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跟讲课人既不沟通也不辩驳,下课后又恢复成各说各话,就好比充斥街头巷尾的各种传言,到最后像风一样,吹来吹去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有高高在上、不由分说的“定论”,甚或一部分人强加于另一部分人的“规定”,贯穿支配站在课堂中来不及思考的教师的各个领域。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变得仅仅适合表达愤怒和怨恨?而不善于理解与爱意?变得擅长与他人攻击与反击,怀疑与猜忌,而不是接纳与包容、信任与支持?我们背后有怎样的局限,使我们如此变得恐慌急躁、匆忙仓猝而不是勇敢宁静和从容?
难怪有人质疑公开课存在的意义。如此下去,公开课研讨的魅力将不复存在。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中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来指令。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人必须另搞自己的一套,成为“放纵的课堂”。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字,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地,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轨迹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了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为“什么”而写
想起我教《珍珠鸟》后,一口气写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
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主题“信赖”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如何“不动声色”,小珍珠鸟如何“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来感受一个共同的美好境界:信赖。第二课时,我从文中大鸟们的表现进行“解构”。大鸟的“生气地叫”与“再三呼唤”,是要告诉小鸟,自己的今天就是小鸟的明天。看似小鸟眼前的自由,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小珍珠鸟的快乐是有限的,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中的自由。原本自由的大珍珠鸟,因为不能忘怀的恐惧,它们知道人类的残忍,从身体到心灵剥夺了它对再度拥有自由的期待。(选自《深入决定深度》)
以上节选于对文本“信赖”解读后,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这样记录看起来很麻烦,但背后实在是一种热爱,一种对课堂如生活一样的热爱。每天这样“过日子”似的记录,可能需要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但像《珍珠鸟》一样的可供研讨的公开课,就可以记好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后反思——这应该不难。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清晰明辨自己课堂上的行走过程,这种“回观返照”就是很好地反思——在倾听“众家之言”中,回到具体的真实的课堂加以对照或印证,从而更好地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去“革”缺点的“命”。而后每天的家常课堂,就会“小心翼翼”。这种做法正充分地反映了教学的自主与自省。
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选择?我把这“结”抛给了学生——面对现实的这个世界,假使它真的还对我们报以信赖,放不放它们?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有教师说这个命题抛给学生真是太妙了,有老师听课后认为,前面所有的深入是画龙,最后的思考是点睛,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思考,给学生的思考提升到哲学命题的高度,于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不是放不放这么轻松和简单。假使我们放飞珍珠鸟就会带有人性的解脱和平衡?“放还是不放?”这也许就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选自《将“信赖”进行到底》)
明白上面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记录下上面的教后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笔者,而是学生的思考,也是看到上面文字的老师们的思考。只有思考,才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专业获得真正成长的“源头活水”。
记录备课或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就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如此,你的书写不仅仅“录像记录”,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具有价值的思想的力量,从而超越了课堂“重复”的枯燥。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槃似的的重生,挑战心智,不断长进,对生命有了一种静静的梳理与关照。这时,你不在乎各种公开课的外在声音,而用“思想”实现与课堂,与评课者有效的对话,这是对自己思想的开放——写,才因此为课堂的生命赋予了灵魂。
电影《金刚》中的大猩猩金刚,比人类强大却遭遇了人类酿造的悲剧。课文《珍珠鸟》中的珍珠鸟,比人类弱小,却因成了人的笼中鸟的故事引发了“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是不是悲剧?这是关系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甚至人与整个世界的多元复杂的问题。地球不只是我们人类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甚至达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写到这里,教学《珍珠鸟》的想法更强烈了。再次回过头来看影碟封面上这个强悍但手里捧着“人”的金刚,后面是一片朝阳。朝阳化作火焰,燃烧着我备《珍珠鸟》的激情……(选自《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
这是备课的随想。这样的记录,可能永远不能发表,但,写下这些,一定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温暖着自己心房,不断积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因为写下这些碎片,就链接了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很难想象,只记录严肃的大部头的课堂理念,或者教学思考之类,怎么能有恣肆汪洋,饱满丰富的教学背景?我们凭什么能够了解更加宽阔的人性空间,来关照自己所处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为什么”写的
现在,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玫瑰与教育》。出版了几本专著。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书写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老师们一起书写。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议”一课易,长“思”难,长“写”难上加难。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们做到了,用文字记录了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美丽容颜”,为自己辛苦的工作增添了生命的亮色。而避免了不知不觉中成为埋于“是与非”的纠缠之中的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清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透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我们在语言是否因更加中肯,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便成了“时光的雕刻”,而变得更加正直和勇敢和良善?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成了“心的长城”,而变得更加清晰和富有力量?
至此,你会感慨,这不仅仅是推敲课堂的过程,不仅仅是承受痛苦的道德选择,也是追求课堂幸福的道德责任。因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也就给那些“多元的评价”提供了理性的参照,甚至是道德的限制。
感谢书写,带来的对课堂、对自我的“漂洗”。也因此沉淀了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焕发了咀嚼过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和痛苦后的踏实……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0:4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到说课
窦桂梅
  课程改革到今天,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我们这些从事着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不能不思考,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种境地。好比说课,就是体现教师口才的标志之一的基本功,成为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一、什么是说课
  何谓说课?遍阅多年前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定义,发现虽然表述的形式不同,但所含蕴的意思却没有太大差别,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简单表述为“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 “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二、为什么要说课
  1、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说课时,把说的展示出来。对方呢,把你展示的评价出来,把对你的评价再反馈给你。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教研过程更多的是在行动研究的层面上,如何通过说课教师能认真地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就能形成一篇颇有学术意义的个案分析,这样的个案推广开则有利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我们学校,以及我们所在的海淀区说课基本功展示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们的这种转变。如: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教师已经有意识从分析学生前测情况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有机相结合。但是,也看到老师们的研究有时还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
  第一,教师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阐释自己教材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让听者听明白,懂其理。在这里,授课老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必将有助于老师对课堂的整体理解和全面评价。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实效更显著。
  第二,同行专家通过倾听教师的阐述,了解教师对待课程深入的思考,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点。从而从“根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3、有利于课堂多向度的观察
  不论什么样的课堂,一旦完成,它就是死了的课堂,就算完美到极点,那也只是一种毫无悬念的完美。这就是课堂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说课就不一样了,针对不可完全预知的学情,老师可能有好几个设想和猜想,老师斡旋于其中,像一个将军,排兵布阵,这就使得课堂的走向,有了可能,有了丰富,有了选择,有了悬念,有了生气。这就是个体说课中的多向度。
  三、如何说课
  
如何说课,正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样。以评价标准为纲,只能够保证完成说课任务。僵化于教条之内,不仅让自己的说课生命,也毫无特色,更有悖于教学研讨的目标。那么怎样的说课有效、精彩,为听说课人带来更大收获呢?
  (一)教材分析“透”
  怎么才算读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等进行适度解说。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
  要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原来是一篇篇散落在不同领域的,没有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已。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解读教材时,能够这样瞻前顾后就更好了。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说教材”环节为例:
  《梅花魂》位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6课。本组教材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情以及抒发情感的不同方式。《诗词三首》为游子思乡之绝唱,《梅花魂》由思乡情升华到了爱国心,从情感与表达方式上传承前篇,也为两篇阅读课文做了铺设。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的回忆录,写了远在异国的外祖父通过梅花寄托款款思乡情,浓浓爱国意。第一和第三件事直接表达这种情感,其他三件事属于间接表达。课文高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给学生以有益的熏陶。
  这位老师关注了本课的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等,这都不错。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围绕题目进行解读。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高风亮节独特的意象。围绕这样的意象,作者所写的三件事彼此之间是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题目中的“魂”字服务的,这些如果能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再好好加以推敲,相信不仅教材定位能够说得更准,而且说课中的教学设计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进行。
  (二)学情定位“准”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奥苏伯尔说,一个概念要获得心理意义,必须于头脑中已存在的概念建立起实质的必然联系。如:三角形的面积是与矩形面积相联系的。缺少矩形面积公式这一固着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很难获得心理意义,只能机械识记。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概念。具体包括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存在与新知识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上位、下位,还是同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层次是否合理。试想把蝙蝠与麻雀视为同一类的学生能否很容易的理解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新知识的输入进行定位,当新输入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
  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一要明确技能之间的层次;二要明确技能掌握的程度。“略微提前”理论: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即有一致又有不一致,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认知的水平,情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等。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始概念是隐蔽的,要想办法让 它们“暴露”出来。      只有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目的,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会比较强。
  (三)目标阐释“清”
  目标不是作样子,在表述的时候同样应当陈述清楚。需要提示的是,目标切忌过多,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一堂课不可能承载那么多的学习目标,要依据课型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而定。当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说话听音,锣鼓听经。目标明确,重难点就清晰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一定是教材的具体内容里的,“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学习着眼点。
  还以教师说《梅花魂》的“教学目标”为例:
  1.体悟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第一条,“领会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想必说课教师一定是明白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作为听众呢,听了你的目标,我们依旧不知其所以然。表达方式是托物喻志、还是以物自况,是正面表现、还是侧面烘托,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包括第三条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需要体现六年级的“有感情”是什么梯度,这里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关注点应是“如何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训练哪种方法技巧?”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说教材,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会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能从中分辨出高下。
  (三)教学流程“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说好教学成流程呢?我想,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但是,切忌把说课稿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听得眼花缭乱,像一幅“课堂畅想图”。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经得住推敲。虽然说课不像上课一样立即付诸于实践来检验,但是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比如《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拓展知识的层次安排教学活动。问题从学生中来,但最终又落实到学生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
  2、详略得当。说课毕竟不同于上课,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操作到位,再者,说课有时间的限制,一般是15分钟,这就要求说教学流程的时候,既不能太概括,三言五语说完了,让听者不知道教学的思路,也不能太具体,因为它不等同于课堂实录,像上课一般师生问答展示。所以,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一般应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对于非重点或次重点的内容,可用概括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要详细阐述,说清楚其中含蕴的小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此外因为是说课,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还只停留在预设的层面上,对教学时间的掌控也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因此,在教学设计应留出机动时间(3-5分钟),并设计机动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合理使用,切忌不能将40分钟满满地平均分配到各个环节中去。
  尤其是,教学是重点,以及难点,甚至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教师要展示几种教学预设,并分别针对不同的预设写出自己不同的指导对策。
  还以《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与之对应的教学环节“问题在探究中解决”计划安排26分钟的学习时间。而且在说课中用绝大多数篇幅来说明自己是如何落实这个重点的。老师安排了(一)实验感知(二)合作探究两大教学环节,并且将实验及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教师预设的处理办法,明晰地表达出来。
  (1)展示学生比较基础,有疑问或不成熟的想法。
  学生发现:2根太短、1根长不能围成。
  让有发现的学生汇报为什么不能围成。
  (2)展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预设一:不能围成
  提问:是不是其它情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了?
  学生汇报: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也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展示数据和小棒图。
  预设二:能围成
  有的学生因为实验误差争论能围成,让这样的学生进行拼摆。
  学生在辩论中辨析了实验错误的原因。
  感悟到: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
  (3)展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提问:说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了: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拿着实验数据边拼摆,边汇报自己是怎么发现的。
  感受到: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你看,让听课人一目了然。而除了重点之外的内容则一语带过。总之,说课过程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了听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
  3、理念点睛。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除偶尔用于评比外,更多的时候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无论目的是什么,说课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课稿有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说课者在讲述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环节谈明白自己理论支撑。以便听者从中看到说者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教学的认识高度,从而产生共鸣。
  如,在英语学科《Water》一课的设计中,教师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语篇“Water”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语言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又肯定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求学生:(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求自己:(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于是在《Water》一课中:
  Pre-reading (读前)
  教师出示地球仪,链接了以往学生对于水的知识。初步建构归于水的词语体系
  While-reading(读中)
  结合水在每个地方、水很有用、水被污染三个中心句,通过看图、列表、讨论、对比、连线,让学生在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的同时建构了关于水的句型体系。
  Post-reading (读后)
  最后请学生在小组中就“现在所知道的水”做自由发言,写“节水倡议书”建构关于水的运用体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之下这一课的设计既让人感到有据可依,同时是一个听课者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管用哪种理论,都要说的具体、令人信服。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教学设计依然是说课重点,不可堆砌过多的空洞理论支撑,阐述要简明扼要,尤其是这个“理”要贴肉,最好体现学科本身的“理”。
  (五)教学设计“新”
  这里的“新”不是花样的翻新,而是指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教师大胆改进教材中的实验,采用学生可行的,实验操作,一点一点地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好奇与逻辑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
  一天的课听下来,往往是十几节,很累。每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但当静下来细细想想每堂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记不住讲了什么——模糊一片。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沉淀后,有的课的某处创意和设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创新的地方,不同于千篇一律流程的独特之处。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本,没有一丝活力和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四、说课的形象
  常言说:三分戏,七分演。说课也是如此。在精致的教学设计之外,教师该如何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这里的形象不是比哪位选手漂亮,而是我想,可从以下方面关注:
  语言——话剧演员力在用语言表达情感,像广告里说的:“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教师呢,最重要的同样是语言。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说课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这类语言是说课中用到最多的,比如: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的教学环节、说课中阐述的教学理念等等,都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另一种是教学语言,这类语言主要用在模拟情景的时候,说课者以课堂上教师的身份说出来,仿佛面对的是学生。这时,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要让听者推测到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设计既要精彩,还要精彩地表达。
  关于语音这里有几个友情提示:1、声音要自然;2、语速要适度;3、语言要变化;4、感觉要兴奋;5、手势要大气。
  自信——说课时既不能面无表情、平淡呆板,又不能拿腔捏调,像面对几岁的孩子,要亲切而不失庄重,文雅而不失幽默。因为说课是说给同行听的,说给领导听的,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是介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想,唤起听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探索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所以,说课者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既不能妄自尊大,当然更不能妄自菲薄。尤其是在答辩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谦虚但不自卑,义正词婉,理直气和。
  细节——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于繁复,让画面代替思考。但也不宜一张白纸、两袖清风。再如板书,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明显感觉年轻教师书写方面要下功夫,字迹工整,美观,有体为好。还要注意写字用时的把握,不能因为现场的板书耗费大量的时间,让听者处于长时间的等待中。
  关于说课,以上浅言陋语所谈的仅仅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一切的成功都是有源头的。那就是一个教师平时的积淀。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回到说课,并不是回到说课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做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与反思的泥土中,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而不是做一根藤,每一个我们所依附的力量,总有一日会离我们而去。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机会展现真我的风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7:49 , Processed in 0.086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