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卢乃桂:教育改革能动力的凝聚和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5 12: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卢乃桂:教育改革能动力的凝聚和更新

  卢乃桂(香港中文大学校董、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
  今天我用最简单的方法讲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论坛是有关于中国教育未来,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国家要富强,有关多元与差异之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好好处理的,否则的话还是如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把中国分成为3个地区来看,而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城镇西面也有不同的学校出现,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如何能好好地处理学校里面、课堂里面多元与差异的问题。
  如果我们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多元与差异,它来自于一个概念,就是Diversity,中文翻译的话是多样或者多元,它的意思就是plurality,是一个正面的东西。如果我们翻译为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负面的东西。
  如果从正面来看,我们的学校制度里有林林种种不同的学生、林林种种不同的老师在那里学习、生活和教学,处理得好,能够发挥大家的所长,大家都会很高兴,外国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彩虹”,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负面来看待,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天赋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学校是各个不同的学生发挥他能力所长的场所,由于社会教育体制里面的结构性问题,刚才两位学者已经谈过了这种结构性问题,实践上也困难重重,再加上这个制度的晋升机会是少的,我们用来评估学生的标准是单一的,高考就进什么学校,是一种单一的评估,因此在这个制度里的竞争意识是越来越强、越来越普遍,竞争绵延着整个教育制度。
  经常有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突显了差异的问题。如果孩子竞赛着去跑,那么跑在前面的孩子家长会扬扬得意,可是连小猪也跑不过的,或者被小猪也赶上的学校孩子家长会很急、很失望、很纳闷。我今天所提供的一些材料是从香港提供的,我们所期望见到的“彩虹”就变成了黑白的颜色,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面对差异,不同学校会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处理,不同的教育制度也会用不同的办法来处理,老师也会用不同的办法来处理,就是把学校和学生分类、分等。
  举一个例子,在香港我们的学校分为三个组别。在学校里面,我们会以学生学业成就或能力分类分等,把学生分为三类,成绩好的第一组别,成绩中等是第二组别,成绩差的是第三组别,分成A班、B班、C班。或者说以他们的学习语言能力来分,这些是用英文来学习的,这些比较差的是用中文来学习的,也会这样分班。或者一种更惨的状态,我们把一些需要辅导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面,其实就是“放牛班”,我们美其名曰“辅导班”。这些学生就成为了异类学生。我们处理这些差异,是把表现差或者有特殊教育的也进行了分类,层级差的、行为有问题的、严重学习问题的或者有特殊教育的人,我们把他们分了出来。
  我们的学生要同时达到单一标准,这是认知心理不断提醒我们,学习不应该是这样的,有一些人是在不同时间达到我们的要求,有一些跑得快、有一些跑得慢。我们最错的处理方法,就是诸如刚才说到的把学校、把学生进行分等分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生学业高度隔离,A校的学生比B校的学生平均来说学业成就是不同的。学校有三个组别学校,就出现了这个状态。
  PISA2009年的数据,看到这样一个状态,校间隔离的程度,最严重的是日本、中国澳门、中国香港、韩国、中国上海,才到多元民族的社会比如美国。我们看一下拿筷子吃饭的数据,很清楚,如果考试考得好,校间差异特别低,最左边的分栏,考得好隔离不高,这是不是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真的是要孩子进行分等吗?
  从香港的情况来看,我们试图把校间隔离程度降低,把5个组别变成3个组别。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从PISA的数据来看,我们的校间差异减少了。可是有一个情况,我们的校内差异远远提高,这我们校长和老师最大的挑战。在学校里面对不同的学生,怎么样让他学得更好。我们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说在学校制度里肯定有一些学生是注定失败的呢?我们首先要处理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学生考试考得好,不等于他们的自然自我观是健康的。
  再看一下PISA2006年的数据,分析的是自然科学科,我们从不同的数据分析这个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自我观,如果得分是在右边,表示他们的自我观是正面的,如果的是在左边,表示他们的自我观是负面的,越低就越惨。我读5个得分最低的自我观社会和地区,最低的还是日本,然后是韩国,然后是中华台北,我不知道为什么河南跑了进来,还有一个就是香港。仔细想一想,原来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四小龙,学校的自我观那么低,考试考得那么好。
  03年《时代》杂志做了一个特别的报道,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亚洲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我的孩子每一次外面有台风,不用上学,他会特别活泼、特别开心,为什么他们都不想回学校?学校本来是让人发挥所长的地方,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真的是要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处理多元与差异的问题,我们要思考差异,差异到底是不是一个不足,我们要补救的呢?我们要正面看待每一个人的不同潜能,我们怎么样给予他们时间发挥。学习不同的东西是需要不同时间的,学校要实践融合教育,即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人走进学校里,特殊教育学校慢慢减少,而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放在学校里。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感到不知道什么是特殊需要的教育。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个特殊需要教育的连续体,从严重弱智到身体有残缺,到一般学校中的学习困难,也有一些是情绪适应,没有学习动机的同学,还有视力障碍的,到资优的同学。我们真的要让不同的人发挥他的所长,不应该排斥他们的差异。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会真的看到彩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22:44 , Processed in 0.1531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