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思考:多 读 自 有 妙 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6:1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 读 自 有 妙 解


陈 迎


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会对教学内容解读一番,但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粗略地通读两遍教材后,就迫不及待地搬出《教师用书》等宝典,把别人的教学思路和模式照搬。因此,教出的课,主题相近,结构相似,呈现出不见教师特色、不顾具体学情的千篇一律和人云亦云。
怎样让解读教材突破传统,锐意创新呢?笔者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解读,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材解读,更是如此,多读自有妙解。为避免思维定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型之前要抛开所有的教参资料,就捧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文本,或静心默读,或出声朗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语言的曼妙,在一次次的用心品读中,获得不同反响的见解和精彩独到的体验。

一、
读出精妙立意。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即人文价值,要么是情感的熏陶,要么是思想的启迪,要么是道德的引领,而对课文主题和主旨的把握,则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只有多揣摩、多推敲、慢品细读,才能从字里行间中,抽丝剥茧,理出线索,跳出常规,让文眼突出,立意深远。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就没有沿用传统的“母爱”主题定位,而是在反复咀嚼吃透文字之后,用更高一层的“好好活”三字叩响了该课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感到别有洞天、受益匪浅。

二、
读出微妙关联。

一件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妙趣横生,而这些妙处,只有反复品味才能发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凭着自己特有的语言敏感,找准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并借以恰当的方式,或增、或删、或调整、或对比、或替换、或集中罗列呈现,进而,引领学生直面文字的内核,感悟其精神。如笔者在执教《飞夺泸定桥》“抢时间”部分时,紧紧抓住“时间 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 有一百二十公里。” 这句中的“只”和“还”两个字,将它们调换顺序,在对比中,让学生更清楚地领会到了时间的紧迫、路程的遥远和红军面临的困难。
三、
读出巧妙设计
在入情入境的品读中,我们常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有时,这些突如其来的灵感,抓住了,就是巧夺天工的设计,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如我在研读《永不放弃》这篇课文时,通过再三品读蒙迪的话——“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我感受到了蒙迪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始终坚持的勇气,突然联想起本册教材中的另一篇课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蒙迪莫不是那支不惧讥讽、不怕寂寞、坚持信念、美丽绽放的百合?于是,我把它作为拓展文本引入课堂,在一次次的激情引读和师生对话中,蒙迪和百合融为了一体,互相辉映,有效升华,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文字不只是一个个苍白单调的字符,它们也是有温度、有表情、有灵性的;教材不只是一本本刻板老套的书本,它们更是有空间、有弹性、有生机的。教师只有反复品读,才能欣赏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美丽风景,读出精妙立意、微妙关联和巧妙设计,突破常规,锐意创新,获得妙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2:16 , Processed in 0.1067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