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风采----王崧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9: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风采----王崧舟

王崧舟 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文化。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国家级学科带头人、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等职。“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教学风格“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9岁那年,从边远农村考入中师的王崧舟,毕业时因为成绩优秀出人预料地被分配到县城一所小学做教师。
  1985年,毕业后在学校做了一年不同学科后补教师的王崧舟,因为一口富有磁性的普通话、一手入帖的粉笔字,被校长推上做全校公开课的讲台。沉默了一年的王崧舟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一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闯五关斩六将,连拔头筹;他本人,也接连被评为镇教坛新秀、县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
  机遇,垂青了这个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时刻准备着的年轻人。王崧舟的人生旅途似乎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然而,一个穷教书匠,在面临父亲大病需要钱的时候,他动摇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低靡中,他的身体由于底子太薄也出了问题,他不再抛头露面,而是沉下来读书养病。
  1994年春节前夕,他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静穆的大山,突然感到,人,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你。”王崧舟的回忆里,充满了对命运的大彻大悟。
  病床上的王崧舟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的。这一段不搀杂任何功利因素的潜心读书经历,为他今后的路夯下了丰厚的人文根基,也成为他思想转折的催化剂——教书,不再是一种生存的道具,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面对越来越为考试而教学、远离生命原点的语文教育,他开始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思考:怎样让语文课达到“自由对话”的境界?怎样在字词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怎样让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在教学中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达到精神契合?怎样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终于,王崧舟喊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磨”课千遍也不厌倦
  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记者在上面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1998年,32岁的他被评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他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做课《万里长城》。这一课成为那次活动12堂课中最受欢迎的课。他一举成名。
  没有人知道,这称为他“成名课”的背后,王崧舟真的像这头掉进枯井的驴子,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
  《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N次修改后成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万里长城》的结课,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N次修改后成为:启发学生为长城题词。
  王崧舟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
  磨出的精彩,不仅是这一堂课
  此后不久,王崧舟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并应邀做了一堂公开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是哭着走下讲台的。这一课,让我真切体会到精神生命的永恒存在,也让我真正走进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高峰体验、全然进入、融为一体,语文从此成了我精神生命的图腾。”王崧舟的回忆里,仍掩不住当时的激动和激情。
  王崧舟凭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功夫,成为我国小学语文界举足轻重的名师。
  为语文而来:有境界自成高格
  2005年,王崧舟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研讨会上做课《长相思》,引起全场的热烈反响。
  被人们誉为“诗意语文”经典之作的这一课,王崧舟设计时磨了整整三个月。写文本细读、研究纳兰性德生平、查找大量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和朱自清先生的《诗论》,在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后,王崧舟感到材料很多、想法很多、思路很多,但就是苦苦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可行的思路来。
  带着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他走上了讲台。“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我的思路竟然自然、悄然地在课中流淌出来。这一次奇妙的教学体验,使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谈及当时的感受,王崧舟十分自豪。
  此前,王崧舟为了在小学语文界树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跑遍了全国23个省份一百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五百多节、讲座一百二十多场。
  “促动我这样做的,后来是一种使命感。”他在教学感言中这样写道,“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成为他思想境界升华的台阶——“我突然清晰地看见,我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我的教学风格在灵动的、嬗变的课堂实践中宣告形成。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我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
  感慨之间,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有了浪漫的追寻。
  “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借尼采的话,王崧舟再次表达了他的执著追求——“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 记者手记
  王崧舟双手递过来的名片很特别:深蓝色,正面的左上方是一个人奔跑或跨越状的图标(应该是他所在的拱宸桥小学徽标吧),下面是他办公室电话、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背面,是密密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问方知,原来他信佛,字维岳,号泊静斋主。
  在杭州西湖边一个叫青藤的幽静茶楼,他平静的男中音穿越时空的隧道,拨开封存的记忆之窗,让我从那个在1994年冬季独自辗转在病床上与病魔无声抗争的男子脸上,看到了这个人成就今天的原点。
  生与死,哲学与宗教,激情与梦想,在思者与行者间,王崧舟一路走来。
  ■ 妙语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王崧舟-----《语文的诗意之思》

评任何一堂语文课,说穿了不外三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欣赏性的,一种是批判性的,一种是建设性的。欣赏性评课,只关注课的优点、亮点、成功之处,易于模仿借鉴、取长补短;批判性评课,只着眼课的缺点、瑕疵、失败之处,易于吸取教训、扬长避短;建设性评课,以一种辩证的、超越的态度研究课、琢磨课、鉴赏课,差的不一味叫差,而是从差中找到立课的机会和路径。好的不一味叫好,而是从好中发现隐含的问题,提出破解的思路和策略,超越当下的好。三种评课方式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更有价值的,当数建设性评课。王崧舟----《语文的诗意之思
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转]
推荐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提要: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在人类社会的转折关头,总有些先知会喊出惊世骇俗的声音。面对现代文明的症结,尼采作过这样痛苦的判决:“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是的!没有人!在这个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包括我们的语文教育,封闭了通向人的灵魂的大门,生命的光芒被无情地锁定在功利主义的黑洞之中。
于是,每一个守护着良知和神性的语文教师,面对越来越远离生命原点的语文教育,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一位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学着安徒生的《丑小鸭》。课已进入尾声,全班同学正在投入地用激越的朗读抒发着丑小鸭成长为美天鹅的陶醉和幸福。这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丑小鸭没什么可高兴的!她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出来的,那她长大了自然就是一只天鹅嘛。”是呀!鸭蛋怎能孵出天鹅?课堂空气顿时凝固了。漫长而又短暂的等待,静默。老师终于沉吟着开口了:“是呀,丑小鸭是天鹅蛋孵出来的,她没有理由不成为天鹅呀!但是,老师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丑小鸭在成长中没有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与挫折,假如丑小鸭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害怕了、退缩了、屈服了,那么,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丑小鸭长大了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
好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是的,丑小鸭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她的成长过程逻辑地蕴含了“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那么,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也应该认真严肃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呢?“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教育学著作,其实只写着这样一句话:“培养真正的人!”他说:“你作为一个人生了下来,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奋斗方面表现出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
何谓“诗意语文”?一言以蔽之: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在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无论何种自由形态,它都首先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诗意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因其自由,思想即为独立、情感即为自主、意志即为能动。因此,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2、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诗意的境界,总是与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有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是的,“诗意”只能“心领神会”。古语云“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诗意语文,崇尚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完全是个性解放、怡情悦性的阅读。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才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
3、诗意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4、诗意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一个人,只有在天真烂漫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追求,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诗意语文,就是要以幸福的手段达成幸福的结果,赢得幸福的人生。
5、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高峰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种高峰体验,“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更是一种高峰体验。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因为知识、能力、习惯毕竟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是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个梦的诞生,是对生命超越本身的祈祷。尼采向我吐露了这一秘密:“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因为,我是人!人必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
发表于 2012-6-19 22:11: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正在读王崧舟,喜欢他的典雅诗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2:51 , Processed in 0.1180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