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 典 回 放]:在湖南民院附小举行的一次活动--‘柳丝如风’提供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23:31 |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老师与孩子们投入交流!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24:01 |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1期学员。曾荣获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曾对其课堂教学进行直播,2002年当选杭州《都市快报》“杭城最具时代风采十大男教师”之一。《人民教育》记者赖佩 根在2005年度课堂教学综述中评论他为,“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他的出现,对语文界来说,是一个震撼。”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25:59 | 只看该作者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26:5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正在上课的是韩军老师,他带给大家的是《大雁》。

韩军,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1993年1月,在全国语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由此引发九十年代持续多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1999年6月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长文《反对伪圣化》,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2000年9月,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概念。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29:28 | 只看该作者

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30:59 |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老师正在给大孩子们上课呢!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31:29 | 只看该作者
学员们积极的态度永远是研修班最美丽的风景!!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33:59 | 只看该作者


对话现场,思想碰撞,精彩纷呈!此感受非彼感受!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34:39 | 只看该作者
时间:2006721

内容:说课 评课



主持人:思想在对话中生成,观念在对撞中跃进,接下来我们请两位名师来谈谈他们的课堂。请大家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想法以及感到的困惑也可以直接与这些名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说课环节:

席争光:

大家好,我把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简单说一下:

1、在新课程中,数学课堂中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导入,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扎根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在上课前,学生并不具备这种知识,昨天用了一个多小时临时补的。

课堂导入关注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圆的知识有哪些?这是凸现知识经验。从这节课设计过程中,有很有点,省时高效。课堂导入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波折,开始是蚂蚁爬方格、然后是神舟六号……学生不具备圆周长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研究的历史、展示了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

我们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能感知并能理解。这方面展示比较多。感受刘徽的思想,既是方法,又是思想,极限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从祖冲之的结论出发,让学生感受研究过程,学生不能够想象长度,通过合作动作操作,他们感受到精神价值。我们平时说爱国,就是比欧洲人早多少年,不够厚重,是形不成的,加上老师非常有激情的演讲,月球上,宇宙中的点缀,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就出来了?

这节课老师可能会提出练习太少,诚然,但并不耽误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做研究课或公开课,我愿意让学生运用,他们会很熟练,而十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考试没问题,但是学生得不到别的。

关于这节课,课上完,希望老师多批评指正。



周卫东:

到岳阳的两个目的,与同学交流一节课缅怀一下范公,最大的目的来交流、来学习、来取经。这节课上过好几个地方,总有人问:为什么上这节课?

这是个偶然的机会。我喜欢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我对数学历史感兴趣,觉得数学智力快车很有趣。我看到了介绍,想把这段文字搬到讲台与学生分享。上半年,江苏有个颁奖大会,提倡渗透数学理念。把数学史料加工成课,也不是我的首创。我想跟岳阳老师探讨,这个课是个靶子,希望老师来交流分享。

究竟如何把这节课上成四十分钟的好课,我走进了网络,下载了几十页资料,在图书馆中查找……越看越心惊,我实在放不下这东西。它包含了很多规律,纵向分析,它可以衍生很多规律,从基本规律开始,与别的规律也有联系。从专业角度上看,如果要研究有深度,应该纵向,研究规律关联,但是局限小学生往更深处研究,数学素养跟不上。我这只是第一课时,期待老师能上第二课时。

这节课四个板块。一是从熟悉场景中引入新课,有找寻意识,二在具体情景中揭示,两个层次,在列举法的困惑后找规律。三是展示四个简单规律,梳理五六年级能掌握的知识点,就是我所展示的四个规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结论走进学生的思维,不是硬灌,通过开放的情景让学生感知探究。

展示现实应用。最后有句话不得不提,我把这个教案发在网上后,得到了湖南张老师的帮助,在这里表示感谢。



对话部分:

问:学生说圆没有角,可以这么说吗?

答:不准确,应该说圆边上没有角,相信学生都明白这个意思。包括进行探究过程中产生问题是测量的误差,是永远不可避免的。

问:学生说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这个前提是什么?

答:有这样一个短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说到,必须加上一句话,在一个圆里。


老师问:谈谈学数学史的历史和体会

席争光:2005年上的这节课,有很多名师专家也上过的。我报的是圆的周长、分数的意义。如何入手,看了教材,翻阅了很多案例,这里就是没有做祖冲之的数学史。我学习完祖冲之研究后是感动,非常持久。我想起备课时含着泪,一千五百年前,没有数字。在这个大圆里,用到了勾股定理,每次都是不循环小数。如果出现一个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欧洲有个人也得到700多个数字,可500多位已经出现错误。祖冲之还提出了圆密率,相当精确。更接近圆周率的值,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啊!我被打动了。我要创造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也感受到其伟大。从教材中很多有数学文化的渗透。分数、小数都是如此。如何挖掘,在课堂上,必须两个结合。教学意义才能教得成功,否则价值不大。古代印度,上一,下二,就把分数写出来了。结合分数的意义,想一想?为什么加横线?表示刀,切入,平均分。阿拉伯人多聪明。介绍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在课堂中实现了结合就比较好。周老师的课堂在说兔子数列也是如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自然的数列,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去研究,都是成功的。

周卫东:数学与课外指导应该怎样结合?

必要。加强好处,引领学生在数学思维里奔跑,。苏版教材就是如此。我们要把课外阅读的因素抓劳答:第一,它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的世界里奔跑。我比较注重数学思维,新教材的使用为老师提供了很多空间。第二,老师要做有心人,有些老师很片面,忽视课外阅读教学。他们觉得还不如讲题实惠。大家眼界要开。我把数学两年课一节自习,一节就读课外资料。我们订有一些报纸。小学数学报比较好,把一些好的东西拿出来交流。把研究的东西办小报,然后贴在教室让学生交流,这样做就能把数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师问:数学课外阅读与奥数的异同点

很多老师把奥数辅导变成恶劣的竞争。所有学校都参加了后给学校和老师都带来了压力。没有本质区别。

问:席老师课很成功,评论也很有道理。我不准备说很多好话,有如下问题,这堂课有很多探究成分在里面。也许我学生物,我觉得所谓探究。Pai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找共性。科学史中,关于祖冲之,外国科学家穷其一生,祖冲之这么聪明吗?我们研究有些问题。祖冲之qiupai不是这样求出来的。吾爱名师,吾更爱真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样的规律,而是英国发现的。我把李约瑟介绍给了学生。

答:获取能力最重要。数学史最重要就是要科学。

问:课堂让我们领略了数学文化,学生也受益。如果放手让学生去研究,会花费很多时间,一个延迟了十多分钟。在平常教学中,你们如何处理放手与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答:问题很好,吃饭时,也有老师问我。你在外面上课,整体感觉如何?上的感觉都是一样,我都是把预设完成,过程一样,感觉也一样。完成肯定受时间限制。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四十分钟。我倡导一个观念,老师们,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吗?时间为谁指定。如果学生学好了,二十分钟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学生有了长进,五十分钟又有何不可。

席争光:有个老师这样说:比如圆的周长,探索内容丰富。不是每节课这么丰富。你在上课前要有弹性目标,上到这儿可以提。你很有心,卡表。

问:我在别的地方用了40分钟,刚好,能实现。了解了这节课的,也可以分成两节课。研究圆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学生的习惯也很重要。这个班人数很多,有些昨天没来?小组分工如何,有无牵扯因素,学生倾听、表述能力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到高年级探索速度就会很快。四十分钟是个标准,我们应该在其中要效率。



教师问:岳阳实行当数奥班,我们如何去定位或者做法?

专家:我是副校长,也亲自上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1、有选择,数学参考书很多,选择基础知识很接近的,跳就可达到。还有报纸选择,我有好几本题目摘录,都是从报纸上得来。我发现剪贴本发挥很大作用,把系统题目摘下来。

2、巧演绎。有些老师介绍很简单。最好让他们循序渐进进入。

3、多鼓励。在奥数班学生都是成功者,关注发展和状况,而不是关注成绩。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6:36:40 | 只看该作者
刘恩樵(大潮河)《无名氏》备课杂记(一)
选文及评点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2005年第5期,被收入由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编辑的《2005中国散文排行榜》



无名氏

刘家科

每次回故乡,都要经受一次精神折磨。[“精神折磨”指的是什么呢?这个词很值得关注。1、它指的就是下文中反复提及的“愧疚”;2、在结构上,它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一词为纲,纲举目张。 3、在内容上,这个词也是总领,下文就是围绕着为什么说是“精神折磨”以及受着怎样的“精神折磨”来写的。] 怕见到她,又想见到她,[“怕见”“又想见”,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为什么“怕见”?那是因为对他既是心有愧疚,又怕看到他的“愁苦和忧郁”的眼神;为什么“又想见”?那是因为他关注关心甚至关爱关怀着她,“我”心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体恤”情怀,自然存在的要见她的心愿。]脚步不由自主(照应“又想见到她”)就走进那条弯曲的胡同,那个破烂的农家院。最怕的是她那眼神。只要踏进那院门,她就会慌慌地迎出来,尽力伸直稍驼的上身,仰视着我的脸,近乎倒退着引我进屋;反复擦那把破椅子,然后看着我坐在上边;又用毛巾仔细擦净一只瓷碗,倒上一碗白开水,看着我喝下去……那眼神里满溢着感激——暂时掩盖了愁苦和忧郁的感激。[这段描写深刻到位,入木三分,她的骨子里特质尽显。“慌慌”“伸直”“仰视”“倒退”“擦(破椅子)”“看着(我坐下)”“擦(净瓷碗)”“倒水”“看(着我喝下去)”,这些动词的运用,不要再说任何别的什么,她的性格、心理、心态完全地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我们可以读出她的真诚、淳朴甚至简单与猥琐。]这感激的眼神如一只无形的钩,把我深埋于心底的愧疚出来。[“拽”,是有些力度的。可见,她对我的“精神折磨”以及我对她的“愧疚”之真之深。这么一“拽”,也拽出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这个词与以下“十多年后”“有一天”“ 十几年后”“后来”“今年春天”这些一连串的时间名词共同组成了一个时间链,不同的时间段的特写,浓缩地再现了一个不幸女人的一生景况。]她还是邻村一个11岁的女孩,因为偷了生产队的苜蓿被我捉住,我才认识了她。当时,她在前边拼命地逃跑,我在后边大步流星追赶。大约追了一里多路,她实在跑不动了,把盛苜蓿的篮子一扔,双手抱头跪在地下,等待着一顿拳打脚踢。看着她浑身颤抖的样子,我举起的拳头终于没有落下。我弯腰拾起那个篮子递到她脸前,她慢慢抬起头来,疑惑地看着我,当她明白我是真的要放她走时,两眼突然漾出了泪水,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她站起身来接过篮子,我才发现,她吓得尿了裤子,下半身湿淋淋的,冒着热气。我呆在那里,一种愧疚感从心底冒上来。[这是一组特写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那个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刻骨铭心的场景。一个成人,一个小孩,一个急追,一个慌逃,一个凶狠,一个可怜……就这样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地对峙着。世上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从此有了关联。几十年来,“我”心中的愧疚缘于此,“她”心中感激缘于此。这段“穷追”的场景描写得也是十分生动与深刻,尤其是对“她”的举动的描写,“一扔”“双手抱头”“跪在地上”“浑身颤抖”“漾出泪水”,等等,一个可怜无助弱小胆怯的女孩的形象,像一尊雕像一样立在读者的心里。]事后我才知道,我的前任那个看苜蓿的老头儿,早就发现了这个偷苜蓿的女孩,但他从未惊动过她。他说这是个苦命的孩子,她偷苜蓿是为了养活与自己相依为命、瘫痪在床的姥姥。[插叙。更加重了我的愧疚感,也使这个女孩的命运完整地展示出来。]听了这话,我更后悔自己的举动。后来听说,这个女孩因受惊吓,精神失常,到处疯跑着拣垃圾,偷吃人家猪圈里的猪食;瘫痪的姥姥也因无人照料死去。我心底那颗愧疚的种子又开始生根发芽,总觉着这样的结果与我有直接关系,我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但我只是个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年农民,没有任何能力和办法去帮她改变这样的命运。[女孩的惨况与我的自疚,就这么对立着也这么紧联着]

十多年后我离开故乡,上了四年大学,然后到城里工作。在崭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心情舒畅,踌躇满志。我已不再是那个村庄的村民,而是城市里大机关的干部,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再去想村庄里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即使偶尔故乡来人说起村里的人和事,也是当时在心头热一阵,过后就很快撂下了。我曾一度庆幸到了新的环境卸下了多年的精神负担。[我与她的地位距离在拉大,人的层次感在越来越分明。但从对自己的心态描述中,仍能感受到我对她的割舍不下的牵挂。]

有一天村里来人说当年那个偷苜蓿的疯女人不疯了,不久又听说她嫁到我们村里。我知道她嫁的那家人很老实,男人虽是个老光棍但也并不傻,她这一生总算有了一个归宿,我心里似乎得到一种安慰,精神上又轻松了许多。可是没过几年,又听说她丈夫不幸死于车祸,她守着不满周岁的儿子,誓不改嫁。我心里忽然又沉重起来。但我随后又为自己“开脱”:她现在遇到这样的变故和不幸已经与我没有任何关系,我完全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再没有任何必要折磨自己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冷静不下来,自己管不住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她今天的灾难与过去的不幸强拉硬扯地联系起来。为了使自己再次得到解脱,我经常琢磨采取一种什么方式去帮她一把。但是一直也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我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很是真实与到位。这种心理状态很有揣摩的价值,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作为我的那种体恤弱者尊重弱者的情怀。也许,这也是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应该抵达的地方。] 十几年后,突然有一天,她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到城里来找我。说要依靠我这个本村的伯伯,给孩子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她娘俩乘公共汽车,两次倒车来到城里,儿子背来一个口袋,里面装着三个小布袋,一布袋花生,全是三个粒的老头子;一布袋黄豆,圆鼓鼓的,一般大的粒儿;一布袋黄米,是用家乡的老碾子碾的。她背来的是一包袱棉花,白得像雪一样,是精心挑选、专门找人弹好的絮棉。她说本不该来麻烦伯伯,可这孩子说什么也不在村里,非要出来找个工作。说完就仰脸看着我,眼神里充满感激,似乎我能在家里接待她,耐心听她说出自己的要求,已十分满足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作者只是把她来我家时所带来的东西以及她的神态做了一番描写,我们读者就能全然从中感受到她的朴实厚道与真诚。如何我们将这段话转化为形象的话,我们将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呢?我想,我们如果看到这样的画面的时候,心中一定漾满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然后,从心底冒出一个词来:“真!”。]我终于等来了一次帮助她的机会。这时,我已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如果用一下手中的权力,破一点规矩,是能够帮她这个忙的。但我是一个一贯守规矩的人,在公家的规定与个人“私利”的矛盾面前,我犹豫再三,最后又向规矩屈服了。我未能给她儿子找到工作。[读到此,我们读者也许真的要质问,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读者也许可以理解“我”的抉择,但决不会赞同“我”的抉择。]她带来的东西我收下了,我偷偷掖到她口袋里的500元钱,却被我家属院的门卫给送回来。[我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无言!]本来想借机消解一点愧疚,没想到更加重了愧疚。 后来又有一次机会,市里搞劳务输出,我给她儿子报了名,很快那孩子就被北京一个建筑公司招工走了。我总算帮了她一次忙。可是没过一年,那孩子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我托人帮助处理了后事,又托故乡的朋友去看望她。她再次遭受厄运,我怕她会被彻底击溃,而她则是一如既往地默默承受了。这时我冒出一种念头,盼望她再到城里来向我提出要求,我宁肯犯一次错误也要用一下我手中的权力去满足她,而她却始终没有再来城里找我帮忙。此后,我每有机会回故乡,就带上单位发的大米、食油、鸡蛋去看她,潜意识里总有借此化解些许愧疚的愿望,但是每见到她一次,这种愧疚反而更会加重。[女人的遭遇、女人的坚忍、女人的人生,这一切的一切,真的让人欲哭无泪。我想,读者此时甚至与“我”一起在愧疚着。] 今年春天,听说她得了血癌,我马上与村长联系,为她搞了一次捐献活动。半天时间捐款3万多元。可惜她的病已到晚期,全村人的爱心未能挽救她的生命。 [这就是命运。女人的生命归宿给人留下无限的慨叹。老天真的没有长眼?] 她走了,她对我永远不能消解的感激终于消解了;而我,对她永远不能消解的愧疚却仍在日益加重。[我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就此消无了。但是,真的消无了吗?她一辈子对我心存感激,而我也许一辈子都要心存愧疚了。我的愧疚日益加重,那是因为我对普通人的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59 , Processed in 0.0989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