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希望结识《教师之友》李玉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47:0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目录



追寻
苏格拉底
地图
天下
要刊
网事
专题
那一代
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场景
呵护飞出课堂的思绪 贺学根
你可以嫁给我吗? 刘艳坤
读书之变 陈春
秋风沉醉的晚上 管建刚
方法
设计一个场景 范崚瑱
学生给我布置作业 鲍成中
期末了,写点“故事式评语” 唐金龙
“一支上进的红笔”辩
培训教师的新方式——个案学习与讨论 袁竞成
每期一卷 新课程问卷教学理念与策略
画语 赶考 图/阿桂
课堂
用生活阐释理论
——我上《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茅卫东

学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底色
人文书院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庄礼伟
科学讲堂 科学精神的纯净气质 夏中义
路径
两地书 “你我是一样的人” 薛瑞萍
指南录 教育教学研究的实用性策略(上) 李海林
行者
长成一棵树 闫学
茶馆
观察 时评
操场为谁而建? 焦晓俊
记事 我与“上岗费”抗争的日子 李俊兴
书坊 每期一书·《学会生存》
好书推荐
海外
我在英国受培训 袁伦高
家园
读者来信 一道前行
——读2003年第12期《教师之友》 顾文东
编辑手记 为教育而歌 为教育而泣文字
邮局邮发代码62-45,也可随时汇款到杂志社直接订阅,一年12期,每本6元,全年72元,免邮费。地址:成都市盐道街3号教师之友杂志社,邮政编码:61001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48:23 | 只看该作者
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编辑手记


             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
  柯领是我的一个朋友。
  《教师之友》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曾在2001年第2、3两期发表了洋洋两万余字的《教育本质的新视角》一文。该文的作者就是柯领。我们也是因此文而相识并成为朋友的。
  《教育本质的新视角》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但柯领却并非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者——他不是师范大学或者教育研究所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不是教研员,也不是教师。他的研究没有列入什么课题计划,也没有什么研究经费的支持。这些对柯领来说都太奢侈了!因为迄今为止,他连一个维持生存的基本职业都没有,生活费都是由他在美国打工的母亲提供的。我曾和柯领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每次,他总要把剩饭剩菜全部打包带回。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他母亲每月寄给他几十个美元,可就是这几十个美元,大部分也都被他用来买书或者是买资料了。
  柯领从事这种研究已近20年。大学期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柯领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5年大学毕业时,他曾试图谋取一个教师的职位,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干脆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民间的教育研究者。在他租来的两间民房里,除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外,其他的都是书。这些书和他断断续续参与的几次短暂办学的经历成了他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支撑。
  他母亲曾多次要求他出国,甚至有几次要以断绝经济来源相威胁,但他终究没有出去。
    有人说,柯领是一个教育狂人,也有人说柯领就是一个教育疯子,但我却对柯领从心底里充满了敬意。
  每次面对柯领,我都能感觉到他眼中射出的灼人的教育热力;每次面对柯领,我都能感受到在他身上那种对教育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的爱。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整个地托付给教育了。
  在编辑本期《教师之友》的日子里,柯领的影子不时在我眼前晃动。
  康德曾经说过:“在留给人类的所有问题中,教育是最大、最难的一个。”是否最大和最难,或者不好说,但教育肯定值得我们投入全部的身心,也需要我们投入全部的身心。这种对教育的全部身心的投入就是对教育的忠诚。
  柯领并非一个“教育中人”,但他对教育无疑是忠诚的,这种忠诚近似于献身。他的这种精神在激励着我,也在鞭策着我。我们也要求自己以这种忠诚教育的心态来编辑本期《教师之友》,来编辑以后的每期《教师之友》。
  作为一个媒体,勇气是必不可少的。本期的《那一代》即是体现我们勇气的一个专题。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曾经是、现在依然是某种被标榜的偶像,对他们的批判是要有所担当的。但我们以为,只要这种勇气源自教育,就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其实我们并不乏对他们的尊重,只是对他们的综合评价需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沉淀,需要放到学术的天平上去考量。我们期待这个专题能够对年轻一代教师的精神成长和学术发展有所裨益。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们把去年《教师之友》封面上“坚持教师立场”的主题词换成了“全面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切换并非表明我们以后就不“坚持教师立场”了,恰恰相反,“坚持教师立场”将是我们永远秉持的一个宗旨。只是我们以为,对当下的中国教育来说,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也许比什么都重要,而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为切实、更为必要的呢?
  作为一个媒体,《教师之友》有自己的媒体理想;作为一个教育媒体,《教师之友》更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忠诚教育是《教师之友》教育理想的起跑线和生命线,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是《教师之友》的主旋律。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作为《教师之友》的编辑,我想,没有什么比拿出一本理想的《教师之友》更能代表我们的祝福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49:25 | 只看该作者
鉴往知来:批评兼欢送《教师之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08qzr.html
    在“《教师之友》停刊”而来的一片哀音里,我看到了很多读者与作者的失落、痛苦和绝望,甚至还夹杂着愤激与猜度的声音。诚然,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站在理性的岸上来欢送曾经创造过教育上的辉煌的《教师之友》。我们既需要总结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所做过的切实的贡献,同时还需要深切地反思它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正如杂志本身所倡导的那样。而且,当这份杂志脱下了“官员恶臭的嘴巴、某些权威自慰的用具和某些部门捞钱的平台”的官服而换上印有民间色彩的从市场出发放下“架子”而与主要读者对象教师的距离更近的新衣的时候,一个开启新的杂志时代不是已经到来了吗?从中国教育的土壤里生发出这样一个新品种,我们不是应该感到欣喜的吗?我们是没有理由对这份教育媒体的未来表示过度的悲观的。
要平息“教师之友论坛”上的怨声,仅仅靠获得过这份杂志的帮助和支持的受益者的狂热是不行的,仅仅依靠冷眼旁观的一瓢冷水的漠然也是不行的,而为激动所占领的过度的猜度当然更是不行的。我想,正如一切事情均有其始终和逃不过去的自然生存法则,那么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奢求这份杂志千秋万代起来呢?在一个长度的历史长河里,正如我在网上对一篇《陈独秀的希望与绝望》的文章的跟贴里所说的“斯人已逝,万谷空音;人文沧桑,凭谁细说”,我们又如何对目前如此短暂的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作出多少精致的评说呢?恕我直言,说这份杂志是如何之好,并激发起一些热烈支持的网友写出纪念性的文字以表达对这份杂志的恩情,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理数上,我以为似乎并不妥当。“清者自清,何须自辩”?可能,因为感情用事,青年人的所为,朝气和青春气扑面而来,却少不得因情而误事的。我也知道,我也是这部分网友中的一分子,我的心情也是格外的沉重的,我甚至还唾骂了,但这仅不过是一种愤激的情绪和行为。至于抨击、过度的牵连,或妄议环境的险恶,其实细细想来都还只是在较浅层次上的认识。这些声音里,除了写满了的“感激”之类的言辞,似乎所剩不多。如果仅仅留在这个地方,不能说我们的目光是远大而深长的。还是我的朋友卢泰之说得好:“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肉身的重视又因为在强权和专制体制下对于权力的恐惧和无奈极度地异化着中国个体的人格,甚至在关系到自身的切身的诸如名节等重大问题时,更多的关注自身切身利益,这与西方基督精神中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不可等同而语。”
李玉龙们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围绕《教师之友》也有一批质量不错的作者。但这份杂志因为缺乏通盘而必要的自我反思,而似乎意气用事的时候颇是很多,用烂漫的理想和崇高的关怀去悲壮地碰撞一个个冰冷的现实,甚至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而不去看身后和左右,我觉得这对杂志本身,对从事编辑的集体,对作者,对读者,甚至是对中国的教育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的。在一个道德认知水准极为低下的社会风气里,仅仅靠这种壮怀激烈的义举和道德感召力而欲使教育有一个怎样的改观或转变其实是有限的。在这里,我绝不怀疑杂志和编辑们的对教育的执着和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但我想,作为关怀教育的同道人,和广大的教师一道,必须稳健而耐心地参与到当前的对教育复杂问题的解决的实践中来,而不能以奔跑者的姿势急速地冲向其实是漫长的教育理想之路的终点。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教师依靠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已经在渐渐地打破目前对教育环境消极的观望态度,摈弃了自身的狡猾和怯弱而不断地提升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可能地采取了一些切实的行动,我们应该为这些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不能剧烈地人为地自加如磐的压力和造成内在的紧张。
    当然,对像李玉龙们这样的改革者,我们还是应该抱着理解、支持与同情的态度的。但并非一切的改革的行为都被我们所认可,都是可圈可点的,我想,存留下的巨大的罅漏和空间其实很值得我们认真地辨认和思索的。很多时候,《教师之友》似乎都在我行我素,听不进批评者的声音,可能还带着比较浓厚的傲慢色彩。对中国教师的大多数,思想的改造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定得找寻到让他们比较容易认可的接受方式。杂志在这一块,似乎是思想性张扬过度而与它倡导的“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的定位相差甚大,因而,在其固有的偏向性上,可能是离教育一线越来越远。又如,《教师之友》的语言风格,“在我们这里可能很难见到一些平庸的套话连篇的四平八稳的名词概念满天飞这‘性’那‘性’到处贴好象从观点到每一个句子都无比正确但却空洞无物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论文,可能很难见到一些无根浮萍飘来飘去情话绵绵络绎不绝却独独缺乏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的抒情散文,可能很难见到一些满口大词专门寻大问题开刀而自身的功力又很难与之匹配的宏论,至于那些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架势拿腔拿调做‘冒号’状紧跟形势‘哈’这‘哈’那的文章更是我们所坚决摈弃的。”“在日常的看似平凡的教育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这种文章切口往往很小,但却能开掘出一个新天地,有‘大气象’,能让我们产生眼前猛然一亮的感觉;论文当然也欢迎,但一定要有扎实的实践做支撑,研究的是真问题,做的是真学问,且研究思路清晰,逻辑路径谨严,对于一线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价值,能让我们受到启发;以一种平实的文字记录所思所感,这种文字可以直抵心灵,有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融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美,一种朴实的美;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理性地直面现实,勇于并善于揭示、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挠痒挠对地方,且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求解决办法;‘宏大叙事’也并非不可以,但要有高屋建瓴的能力,有真知灼见等……特别欢迎能对教师的观念有引领、技术操作有指导的文章,且以通俗易懂韵味无穷的案例的方式呈现为上上之选。”但是,只要认真地审读,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语言却是朝着“陌生化”方向走着的。而很多读者因为并不理解而盲目地跟风,甚至“为造‘思想’而造生词”。针对有网友已经提出的这个方面的批评,杂志不仅不认真对待,反而,还以嘲讽的口气,甚至大张旗鼓地鼓吹某某篇文章,这只能在险路上愈走愈远。
对于《教师之友》的停刊,引发的震动应该是很大的。我想很多杂志都为此召开过专门性的会议来商讨杂志的生存问题的。但《教师之友》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地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被一些“食利”的拥护者和真诚的拥护者所围裹的城墙里,杂志和编者似乎并不很清晰自己究竟所要走的路,因而不可避免地,正如我所不幸指出的,快要走进一个“孤芳自赏主义者”的小受众圈了。要知道,杂志的努力和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而人们精神层面的巨大提升还有待时日,那种在教师身上显现的一种不能忽视或者被磨灭的精神存在还很隐微,而以为体制的问题而逃避作为教师应该负的责任和社会道义的现象在现在还比较严重,那么,一场对于教育主体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审视和改革的问题就显得异常地沉重了。
尽管如此,《教师之友》的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但正如真正的成长,仅仅靠和风细雨是不行的,它还要经受轰轰烈烈的时代风雨的洗礼,固然这其中的痛苦是难免的了。但我们现在很多人似乎还只在痛苦的旋涡里作绝望的挣扎,而看不清自己的来路和去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作为真正的为着中国教育的现在和前途着想的人们,除了有一种胜任本职、忠诚于事业的品质外,每一个人都要动脑筋去思索人生途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要敢于面对艰苦的环境而不悔,因为命运有时就是要在困厄中去发现人、认识人,从而锤炼人,直至完善与升华人。显然,《教师之友》的编者集体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场真正的命运的考验事实上才真正开始。不过,我听到了很多坚定的声音,他们都珍惜曾经难得的集体温暖,表示着坚决一起的决心,我想这些都是非常地感人的。
但是,不可否认,《教师之友》的一系列主张与它的实践真正地合而为一,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这次《教师之友》的停刊中,我已经感到了很多很可怕的东西,起码,他们还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作者结构和具有引领性的高级作者群。我曾经化名“sianaq”与李玉龙先生有过一段对话,那是在徐州会议回来后,具体时间在2004-5-10 17:03:00——2004-5-10 17:45:00。我觉得《教师之友》今年第一期上的三篇批判“那一代”的文章虽有震撼力,但其副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小估的。最明显的我以为是它又一次地将人的心中那个“野兽”放了出来。那种弥漫在后徐州会议论坛上的种种恶劣的言辞,在我看来都是令人吃惊的。虽然那种批判的锋芒确实起到了效用,但伤人也太甚了。我想,这种打击的面可能是很大的。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无形的恐惧呢。而这,对一个以服务于全国广大教师,欲创出品牌的《教师之友》可能就不能不说是个潜在的危机了。而且,我还认为,批判“那一代”的文章和杂志陆续刊出的一些批判与反思的文章我都一一拜读了,真正的理性审视很少,而要做出扎实的成绩来,又不可能是这一年或两年的事情,它必等着一个丰厚的积累。而那些行文作者所倚恃的后现代理论有多大的作用,其实也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作为主编,李的魄力与坚韧让人敬佩,但他的旺盛的激情常常又使他不由自主地由幕后跑到前台,说了一些连他都不自觉的醉语。比如,在李镇西先生那篇大约是谈退稿的帖子里,他说到,不少大学教授的文章寄给他,他也没有“亲睐”,是不是很有些高不可攀的感觉呢?
我觉得一切都应该作真诚的反思,而不是再用愤激的言辞指斥当下教育的种种痹症或是其他什么了。我是不否认《教师之友》曾经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我一直认为它的基本思想是优秀的。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正如我对当今教师存在问题的审视,任何其他的做法,其实都不能掩盖问题的真正的致命的所在。但我更希望李玉龙们能对中国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想,经历了严寒的考验,春天的灿烂似乎更有理由为一个冬天的蓄积作出最美丽的回音了。既然一个“教师之友”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其实是可以欢欢喜喜地将这个时代送走,而不必哭哭啼啼地像对待一个末日的降临一样,对于已经经受过《教师之友》洗礼和经过这个杂志培训的读者和作者来说,更应该懂得走什么样的路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和方向了。我们不仅要对既有经验和成绩的喜悦,更多的还是要对未来充满着强烈的渴望。我想,我们还是应该豁达和乐观地走出去,去尽我们应该尽的责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可能才是对这份有教育理想的杂志所应有的态度。

附1想起了苏轼的诗——因《教师之友》停刊而写
窗外有块黯淡的月,斜斜地,在一千五六百万元围成的体育馆的上空。
那里正张挂着铜陵市书画院的作品。日里去看了一下,油画不粗犷,沙滩上的女人的脸遮住了,但雪白里带着红晕的双峰是那么地逼真和诱人。
看的学生不少。我默默地走了出去。
学校这几天很忙。来了英国圣查德学校的访问团。我不懂他们与各班学生交流什么,只听懂很少的几句英语,只是外籍老师的开怀的笑声是我全懂的。
这几天心很乱。与美忠、国祥和玉龙通了电话,想到的只有“挺过去”,只有叹息声,只有尴尬而刻意的笑。至于“教育”“思想”与“技术”的词汇,似乎很遥远。
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远方的短信:“你知道么?刚才你明亮的应答声,和急匆匆挂掉电话,留给我的是满腹的凄凉和无言的忧伤。拿起挎包,我走出家门,片片黄叶飘落在我身前身后,不知道哪一片记载着我的这段情感的乌托邦。凄凄凉凉走在大街上,满眼看到的都是你开门。”心里猛地一沉,眼泪差一点滴落了下来。点着了一支烟,抽着。一想,还是下楼去吧。
外面很冷,但空气还不错,人也似乎清醒了不少。走在钢筋和混凝土的丛林里,慢慢地走着。脑子里先是空荡荡的,后来才回过一些神来。
我理解,所有的我都理解:寂寞、无言和苦痛。
灵魂真的是很鲜丽的,却也是太脆弱了。可我并不是耶稣基督,我的只有写满纸面的无能。
不敢往深处想,我的十年磨难,撞见南墙,几欲自绝时的人生迷阵和恶鬼。
还是回来吧。却看到论坛上人那么多。一看,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教师之友》重要公告:
2005年,《教师之友》消失
今天下午我们被告知,2005年《教师之友》将由四川省教科所接手,改名为《教育科学论坛》,原编辑队伍停止工作。
                               教师之友杂志社
                               2004年11月3日

李玉龙只作了简单的解释,说:“今天下午给我们传达的上级精神是,四川出版集团要利用《教师之友》和四川省教育厅达成一个交流的平台。”
莫名地,突然想到要骂人。骂了几句,又止住了。
夜很长啊。
想起了苏轼的《与文与可墨竹》诗:“笔与子皆逝,诗今为谁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我想象着那里所有的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气息,想象着一个个异代同时的故事。
夜很深了。又想起了陈师道的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默然,长久,兀坐。
我与《教师之友》,与李玉龙之间的故事似乎很多,又似乎很少,总那么飘忽和缥缈。我们就《作文背后的教育风波》争吵过,且言辞都很激烈。但不久在语文网,我们又和好了。我发感于“美伊战争”,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现场化”,被他看中,但先后凡六次,又让我改得差点吐血。不过我依旧认为在编辑中,他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个了。在徐州会议上的四天,他可能只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在我所见的会议的组织者中,可能是仅无绝有的……
两点的样子,眼前模糊了。
睡吧。
便睡了。

附2:原《教师之友》主编李玉龙先生的留言
礼明兄,对杂志的很多背景你并不很清楚,所以所论难免偏颇。这是很可以理解的,我就不多说了。我同意你说的“《教师之友》的一系列主张与它的实践真正地合而为一,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以为,这或者不是《教师之友》的问题,而是中国教育整体贫瘠的问题。而这的确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我现在越来越感觉“断裂”的可怕!至于大学教授退稿云云,我以为不是大话,而是我们的一贯作风。对待稿件我们只能以我们目前的水准来取舍,只能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来取舍,而决不会看他是什么身份。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什么时候都会坚持的。我想,这也是常识问题,应该没有什么好说的。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会将我的《关于〈教师之友〉的非总结性陈词》在论坛上贴出来。到时再欢迎你批评!一直在关注着你,因为你是我在中小学教师中发现的很少的几个有“思”的潜力的老师之一。期待着你新的进展。
握手!

李玉龙
2005-5-14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51:32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52: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江南会胜   2005-07-11 09:59 星期一 晴
  想起了苏轼的诗
  ——因《教师之友》停刊而写
  
  
   窗外有块黯淡的月,斜斜地,在一千五六百万元围成的体育馆的上空。
   那里正张挂着铜陵市书画院的作品。日里去看了一下,油画不粗犷,沙滩上的女人的脸遮住了,但雪白里带着红晕的双峰是那么地逼真和诱人。
   看的学生不少。我默默地走了出去。
   学校这几天很忙。来了英国圣查德学校的访问团。我不懂他们与各班学生交流什么,只听懂很少的几句英语,只是外籍老师的开怀的笑声是我全懂的。
   这几天心很乱。与美忠、国祥和玉龙通了电话,想到的只有“挺过去”,只有叹息声,只有尴尬而刻意的笑。至于“教育”“思想”与“技术”的词汇,似乎很遥远。
   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远方的短信:“你知道么?刚才你明亮的应答声,和急匆匆挂掉电话,留给我的是满腹的凄凉和无言的忧伤。拿起挎包,我走出家门,片片黄叶飘落在我身前身后,不知道哪一片记载着我的这段情感的乌托邦。凄凄凉凉走在大街上,满眼看到的都是你开门。”心里猛地一沉,眼泪差一点滴落了下来。点着了一支烟,抽着。一想,还是下楼去吧。
   外面很冷,但空气还不错,人也似乎清醒了不少。走在钢筋和混凝土的丛林里,慢慢地走着。脑子里先是空荡荡的,后来才回过一些神来。
   我理解,所有的我都理解:寂寞、无言和苦痛。
   灵魂真的是很鲜丽的,却也是太脆弱了。可我并不是耶稣基督,我的只有写满纸面的无能。
   不敢往深处想,我的十年磨难,撞见南墙,几欲自绝时的人生迷阵和恶鬼。
  还是回来吧。却看到论坛上人那么多。一看,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教师之友》重要公告:2005年,《教师之友》消失。
  
  今天下午我们被告知,2005年《教师之友》将由四川省教科所接手,改名为《教育科学论坛》,原编辑队伍停止工作。
  
  教师之友杂志社
  2004年11月3日
  
  李玉龙只作了简单的解释,说:“今天下午给我们传达的上级精神是,四川出版集团要利用〈教师之友〉和四川省教育厅达成一个交流的平台。”
   莫名地,突然想到要骂人。骂了几句,又止住了。
   夜很长啊。
   想起了苏轼的《与文与可墨竹》诗:“笔与子皆逝,诗今为谁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我想象着那里所有的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气息,想象着一个个异代同时的故事。
   夜很深了。又想起了陈师道的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默然,长久,兀坐。
  我与《教师之友》,与李玉龙之间的故事似乎很多,又似乎很少,总那么飘忽和缥缈。我们就《作文背后的教育风波》争吵过,且言辞都很激烈。但不久在语文网,我们又和好了。我发感于“美伊战争”,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现场化”,被他看中,但先后凡六次,又让我改得差点吐血。不过我依旧认为在编辑中,他可能是最突出的一个了。在徐州会议上的四天,他可能只休息了不到八个小时,在我所见的会议的组织者中,可能是仅无绝有的……
  两点的样子,眼前模糊了。
   睡吧。
   便睡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53:2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的十四行诗

有一缕沉思去追寻
有一种博大绘地图
有一抹厚重做专题

有一筐故事在场景
有一点灵犀于方法
有一方天地是课堂
有一番顿悟为学理
有一腔豪气打底色
有一串解析铺路径

有一行脚印连行者
有一席谈吐围茶座
有一道眼光看海外
有一丝牵挂回家园
有一壶温暖送朋友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55:53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58:38 | 只看该作者
一份遗憾的延续 ——我与《教师之友》的故事

重庆铜梁大庙中学 代安荣 邮编:4 02572 教育在线,广大教师的生命线,这是我参与教育在线的一个深刻体悟。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涯已经和《教师之友》、以及教育再线紧紧的融为一体。看到引领自己从一个无知的教师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的《教师之友》要停刊,我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来纪念《教师之友》和我与《教师之友》之间未完的故事。 我与《教师之友》的相识是一个偶然的因素,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她,但当我看到她第一眼的时候,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她,直到如今。20009月,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教研组长知道我喜欢看书,于是拿了一些杂志征订单给我,要我自己从中选取一些教育杂志订阅。我从众多得目录中选取了《教师之友》杂志,原因很简单,《教师之友》杂志的名字很独特,因为在我看来《教师之友》就是教师自己的朋友,如果连这个杂志都不订,还要看什么书。因为,再我的心中:“教师之友,教师自己的朋友;教师何以解忧,惟有教师之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从此喜欢上了她,年年订阅该杂志,每一期我都认真的阅读,事后好要反复回味。 《教师之友》杂志在我所接触的时候,上面刊发了很多有关教师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很贴近广大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困惑、矛盾、不解,在看了《教师之友》后都能够找到答案,都能够释放我心中的不满、困惑、矛盾,用我自己给教师之友的评价、定位:教师何以解忧,惟有《教师之友》!我是一位比较喜欢看书的教师、读了很多的杂志和教育书籍,也喜欢把在杂志上学到的观点、知识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之友》在我的大脑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烙印,久久不能挥去,才会发出这份感叹吧。我一般每学期要订阅10多种杂志,而且多是半年为一个期限,好就续订,不好的换,在我所接触到的杂志中,5年坚持订阅也只有《教师之友》杂志,而且,现在,没事或者在遇到某些情况时,我还会去翻一翻以前的《教师之友》杂志,的确,他能够解决教师心中的忧愁和烦恼,用时下年轻人的话说“太爽了”!我喜欢教育,更喜欢从书报杂志众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经验,尤其是那些教育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们的教育经验。我是一个学习的实践者,学习了别人先进的教育经验,就要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际工作,在体悟和感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后,激流澎湃的心促使我也要发表我的教育“感悟”,但是,一次次的投稿都石沉大海,让我欢喜让我忧,成为了我与《教师之友》永远的痛,尽管我在其他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 虽然教育在线开通很久了,看着网友们指点江山、激扬昂宇,心中不觉有些痒痒的,但天公不作美,身在边远山区的我只能望洋兴叹,不过,失落中又有些自得:自少,我还有教师之友。2004年春期开学伊始,喜从天降,传来喜讯,学校可以上网了,这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喜讯,当别人正忙着下载课件、教案、论文时,我悄悄的走进了教育在线。第一次走进教育在线,让我眼花缭乱,傻乎乎的楞在那里不知道干啥,真有点“陈焕生进城”的味道,当然,更不敢发言,生怕说错了话而遭到网友的攻击或者遭遇“驱逐出境”的待遇。久了,胆子也大了,也有了一些经验,于是我欢快的小舟开始向快乐出发。走进教育在线,我突然发觉自己很浅薄,而外面的世界时那样的精彩。这里,是一个思想的聚居区,一群年轻、干劲十足而对教育充满了热忱的教育者们正在“画圆”,画他们自己的圆、画我国教育的圆,虽然有些充满了稚气、幻想、怀疑,但更多的时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因为我们不足、落后,所以我们才来学习,不断进取。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的希望有一半在教育在线,这个断言我相信。 《教师之友》的办刊理念是“搭建自由的思想平台,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这也是教育在线的宗旨。的确,我深有感触,平常生活中很多难以实现的,而今在这个虚拟社区却变成了现实。“那一代”大讨论拉开了惟幕。说实话,这使《教师之友》的品味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洱濡目染的我还未回过神来。因为不足,所以来学习,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汲众家之精华,这是我进教育在线的目的,也是众多网友的目的。我没有远大理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多学一些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现在《教师之友》偏重于教育改革,特别是对那一代的讨论,与我们有点渐行渐远,而且,现在刊发的文章多是一些大师级别的重量级人物,好象找不到以前的感觉,这是我今年读《教师之友》杂志第一期的感想、但是,读了以后又有另外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教师之友》比以前起点高了,品位高了,但却与广大普通读者的距离也拉开了。以前,广大普通读者或多或少还能够参与其中、或者从中找到一种知音感,但现在却只能处于旁观者的位置,静观其变,游离于《教师之友》之外。正如蔡明老师所言,《教师之友》已经很有品位了,是一份很俱影响力的杂志,保持原有的风格,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老教师和师范生接受,这才是当前的工作,而不是去靠解剖名师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我是一个学习历史的教师,对历史有很深的感情,虽然我没有教到历史,而是政治课,但在教学中我一直把历史、政治、中文(我自考本科)这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学;但是,历史却给我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一直就在担心,历来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那么,《教师之友》会不会也有这种下场,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尽管他的历史功绩伟大而卓越,但他最终却遭到了顽固派的攻击而以失败而告终。现在,却听到《教师之友》要停刊,我的心仿佛被什么刺痛了,我想,不仅仅是我,爱《教师之友》以及教育在线的教师都会如此。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问为什么《教师之友》会遭遇这个尴尬的局面,因为领导自有领导的考虑、出版社也自有自己赚钱的理由;同时,我们也不想我们有些人过激的言论不仅让我们失去了《教师之友》的伤痛,还要遭遇丧失教育在线的悲哀,这是我们热爱教育、渴望教育改革的教师的最后的联盟阵线,最后的自由地,最后的精神场所,我们不想失去!因为,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太多了。而我,则失去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之内在《教师之友》发表自己的一篇文章,然后以后在继续努力,但这个目标和机会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会时常挂念《教师之友》,挂念我心中没有完成的梦想、以及我的奋斗目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尽管我没有了《教师之友》的指引,但《教师之友》的精神、理念已经深入我心,在我的内心深处生根,我相信,我会牢记《教师之友》的教诲,不断前进。正如王国维所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也想,虽然我不奢望能有什么“著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但我想,我的努力会使我更好的教书育人,服务于我的学生,服务于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服务于我“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也为此目的而从事教育。正如泰戈尔的诗云“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影子,但我已经飞过”。 我是一个学习者,不断欣赏沿途的风光,不断捡起沿途的贝壳,串成一串珍珠项链。为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增加一个又一个法码。我会谨记:“路漫漫其力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名言,它将激励我不断前进。 打完这写文字,我已经泪流满面,因为,我知道,在现实中我们不仅失去了《教师之友》,更中要的是失去了我们的理想、失去了我们心中的梦、失去了一个指引我们前进的挚友;但是,我相信,《教师之友》的教育理念,我会牢记于心并永远发扬光大,来完成、延续我心中的梦和牵挂!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5:00:10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实验转型,我们怎么办?
——新教育实验区联系人浙江萧山联席会议的启示
2007-10-08










为进一步促进新教育实验区的发展,改进和规范实验区管理工作,92829日,由新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新疆等全国16个新教育实验区负责人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继山西运城新教育年会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新教育实验正式转型。朱永新、卢志文、许新海、朱寅年、李玉龙、袁春霞、干国祥、马玲……新教育实验管理核心的几乎所有重要成员均出席这次会议,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新教育实验今后的工作思路。
会议由新教育实验秘书长朱寅年主持。姜堰实验区(教育局教科室)丁粉红、沙华中老师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汇报了姜堰实验区过去的工作。


(一)会议情况概述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先生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解读了新教育实验转型期的一些特点。现将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新教育实验要有效利用“行政推动、专家推动、草根推动”的力量继续深化研究。这种运作方式浙江苍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浙江苍南市的新教育实验最初是草根,后来依靠行政推动,过程扎实,效果很好。朱永新说:因为,中国和外国不一样,行政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但一味地依靠行政力量就会导致形式主义的应付检查之风盛行。新教育实验虽然是民间教育科研组织,但必须要整合行政、专家、草根的推动力量。
第二,要打造新教育实验共同体。过去的五年,新教育实验处于浪漫期,靠理念、理想、激情吸引了不少优秀学校、教师。但这种浪漫式的教育方式,很难持久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转型。新教育实验将进一步着力打造专业化的团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一是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种子计划,遴选优秀的人才,发现一批可造之才。二是通过新教育实验研究会的方式,凝聚人心,留住人才,将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持久地做下去,将“六大行动”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日常工作,这一点不可忽视,不能动摇。新教育实验不是某一项实验,需要做大,但要做好点和面的关系。各学校可以围绕一点开展深入的研究,但其他的几个方面不可以放弃,要做好整合工作。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而在这些项目中,阅读是新教育实验的基础,是安身立命的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研究实践很有成效。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毛虫与蝴蝶”项目组正在各新教育实验区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工作。他们到每一个实验区培训时间为一周。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宝应翔宇实验小学举行开放周活动,通过开放周对各实验区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时间是每个月的第二周)。
“新教育读写”杂志主编李玉龙(原《教师之友》杂志主编)谈了杂志的筹备工作情况,他将努力把这份刊物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杂志。这份杂志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新教育实验。课题管理中心负责人许兴海(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谈了课题的管理。干国祥、马玲谈了实验区的培训工作。卢志文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提出来了新教育实验要做好六个方面的结合,即:点和面的结合,质和量的结合,管和理的结合,培和评的结合,官和民的结合,专与兼的结合。

(二)对姜堰实验区今后工作的思考
萧山会议是新教育实验转型的标志性会议,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姜堰实验区必须主动适应这种转型。下面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整合三种力量,扎实过程管理
姜堰实验区将优化整合“行政推动、专家推动、草根推动”的运作方法,扎实抓好本实验区各学校的新教育实验。第一,对于一些学校虽然申报参加了新教育实验但长时间没有进展、只是敷衍应付的学校,姜堰实验区将动员其退出新教育实验队伍。第二,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姜堰新教育实验区教师博客群,在“教育论坛”开辟姜堰新教育实验主题帖,及时发布各校新教育实验的优秀随笔、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各新教育实验学校继续开辟学校主题帖,做好与外界交流工作。第三,做好阶段小结工作。各新教育实验学校每半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小结,一年进行一次总结,全面梳理研究工作,思考下一阶段工作。
二、抓好培训工作,重视专业引领
    新教育实验转型后,培训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我们也要抓好相关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培训部的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一定的程序申报“访问学者”、“访问教师、“新教育义工”,接受总课题组的专业培训和相关实践活动,使参与者成为新教育实验的“种子”,在精神、思想和实践艺术上实现“质”的提升。二是适时参加“新教育实验宝应翔宇实验小学开放周”培训,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感受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并学为己用。三是重视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所有学校均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阅读项目”的实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与“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实验研究工作。对于研究成果,本实验区将积极做好推广工作。
三、加强团队建设,书写实验历史
本实验区相同项目组之间要继续做好交流工作,要通过现场会或专题研究形式,跨学校甚至跨县市开展学术沙龙或专题研讨活动,以加强新教育实验项目组的团队建设。各实验学校要有意识地做好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搜集和整理工作,及时书写实验历史。要及时发现在实验过程中的典型事迹,形成“故事”。在萧山会议上,朱永新先生特别强调了要发现典型故事,发现有了故事的苗头要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说:一个老师一生遇到一个难忘的故事,一生都会幸福。从07年山西运城年会上,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典型故事强烈的感染性。典型故事应该成为实验学校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实在工作的必然反映,是草根研究的优势所在。书写实验历史,可以是“教育在线”的学校主题帖,也可以是简报,可以是教师博客群,也可以是反映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书”。
新教育实验组织机构已经日趋完善并正常运转,新教育实验已经在转型,但“六大行动”是新教育实验永恒的主题,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永远的理想目标,实实在在的过程性研究是新教育实验坚实的脚步。我们不能等待总课题组为我们规划好实验的进程,我们更不能等待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拿出现成的模式、理论成果供我们模仿,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行动研究学派,是一个不断创造、生成的教育梦想,其研究永无止境。我们能做的,且要做好的,就是靠我们的实践,靠我们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推动新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从而不断书写新教育实验的辉煌历史。

沙华中 丁粉红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5:00:55 | 只看该作者
你订阅《读写月报新教育版》了吗?
《读写月报新教育版》这份刊物将于2008年1月与大家见面,你订阅了吗?为了增加网友的了解,本期“网言”,我就其相关方面做了专题的编辑,希望网大家喜欢。

编辑手记:
沉浸于教育在线,走马观花地浏览、海选,为编辑“网言”而努力,但总觉得方向不明。于是想从某个层面打开缺口,让感染我的“网言”涌出来,挤压自我,然后浸润众多博友。这时,《新教育杂志鸣镝!》横空出世,既为08年出刊的《读写月报新教育版》宣传,又为《教师之友》喜爱者提供了昔日的精神食粮,借李玉龙老师的话语“都在试图打通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通道。我们坚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连接……”来导引新教育者,提前了解、想象值得我们期待的教育杂志。因此本期“网言”编辑的内容,完全来自“《新教育》?读写月报论坛”中的主题贴《 新教育杂志鸣镝!》。


1一份全新的杂志,一种亘古的情怀;一次美丽的相遇,一段不舍的依恋!
作者——xiaotian12
摘自——11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2以一种平实的文字记录所思所感,这种文字可以直抵心灵,有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融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美,一种朴实的美;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理性地直面现实,勇于并善于揭示、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挠痒挠对地方,且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求解决办法……
作者——李玉龙
摘自——《《教师之友》的用稿标准是什么?》11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3忠诚教育是《教师之友》教育理想的起跑线和生命线,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是《教师之友》的主旋律。
作者——李玉龙
摘自——《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11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4学校教育是温情的期待,是热情的搀扶,是真诚的关怀,是恒久的鞭策。
作者——张万祥
摘自——《陈晓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范例》13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5.html

5、把教书的呐喊当做欢歌,把育人的耕耘当做舞会,把科研的探索当做旅游,把奋斗的甘苦当做咖啡。
作者——张万祥
摘自——《破解“沁心荷难题”140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5.html

6这将是一份与其他教育刊物截然不同的杂志:
有我们始终凝聚活跃的作者为证
有我们一直祈盼追随的读者为证
有我们曾经步步艰辛的历程为证
有我们心中生生不息的热情为证
作者——小狐
摘自——144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7我们走的辛苦而快乐,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付出,前面,总有美丽的故事在等待。
作者——看云
摘自——《让我们凭着理想、友爱与坚强》17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6.html

8、一时胜负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作者——看云(引用)
摘自——《范美忠》179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6.html

9、他们坦然宣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开庄严的面具、撕掉无聊的温情,目光直指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用力之处全为剔除教育的死肌,对权威的怀疑正是试图把从业者从浓重的意识形态迷雾中拉出来,重归教育人道主义的原点,在依然弥漫着专制谰言和奴性自得的教育界辟出一条人文的小径。
作者——胡说(原帖主人)
摘自——20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4.html

10、前进,就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
作者——李玉龙
摘自——224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8.html

11真正的教育杂志必需有一种超验性的追求,他关注倾听现实,同时也干预导引现实。而将教育理想贯注于教育现实,其弥漫的激情与理想、焦灼与信念,是殊足以确证《教师之友》为真正的杂志的。
作者——梁卫星
摘自——一份杂志:方死方生的宿命228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8.html

12知耻而后勇,见贤而思齐,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一种态度,还应将其付之于行动——中国应该有一家真正对得起教育二字的媒体,教育媒体也应该昂身挺立于优秀媒体之林!《教师之友》即愿以此为方向来设定自己的目标,规划自身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媒体理想,或者说是一种雄心。
作者——《教师之友》编辑

摘自——小草的歌唱243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3、《教师之友》从来不曾宣称自己真理在手,也从来没有登高一呼的旗手情结,她属于默默做事,在大地上匍匐前进。
作者——阿啃1919
摘自——一个人的《教师之友》——兼谈《教师之友》的意义245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4我知道他不单单是一个敏锐的编辑,他也不甘心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几个看点,在《一个教育媒体的雄心》之前,我就看到了一个教育媒体编辑的雄心,那雄心,是对现实的忧患使然,是对理想的追求使然,是为教育忧为教育求的大心胸使然。每一期,几乎每一期,都有他和他的志同者热热的心血浓浓的情怀。
作者——木棉
摘自——《为谁而鸣?》 252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9.html

15我的告别,只是寻找一个方向,让这股力量更加雄浑有力,更加坚定有序,让这股力量成为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只是寻找一种环境,让自我获得更加健全的成长。倘若停留在原地,一生必沉陷于无望的挣扎。
作者——小狐
摘自——我们走……277
网址——http://bbs.eduol.cn/2007-10/23/204538098691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21:51 , Processed in 0.1433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