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扎根教学第一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7 19: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扎根教学第一线
——王友盛谈教育科研
本刊记者 阿震
  在北京举办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研讨活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理事长王有盛致欢迎辞,并就从事科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更有活力
  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教育科学要研究。应由谁来从事这项研究呢?
  王有盛理事长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教育科研,传统的认识是应该由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似乎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才有能力和水平进行教育科研。这种传统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甚至是很有害的,是教育科研的一大误区。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的信息,目前,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时,大多挂靠在某些专家的名下。对此,王有盛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从事教育科研应是两支队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一支是专业理论工作者,他们的任务和全部职责就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他们通过理性认识来帮助决策者制定方针政策。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很重要并且实际上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仅有这支队伍还不行,王有盛认为,还要有另外一支教育科研队伍,这就是战斗在广大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善于在实践中敢于创新的教师和校长。正是这支队伍,才是最具有实力,最有发言权的科研群体。王有盛警告说,谁轻视或压制这支队伍,谁就是短视者。王有盛把这支庞大无比的、最具有生气、最有活力的队伍形象地称作“群众性的教育科研者”。
  王有盛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赞同。许多专家表示,他们只是少数人,他们的认识也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不是凭空臆造的,还必须来源于教育实践,来源于教育第一线。而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最接近实践,最有实践经验,是我国整体教育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教育科研源自教育实践中的困惑
  王有盛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教育科研的理论工作者也应该通过对教育规律新的探索提供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策略和新的方法等等。而不能仅仅是人云亦云的“理论”或仅仅是为别人的思想“作注”的“体会”。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已经远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正在变味,一些(不是所有)“教育科研”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他们不是从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出发,而是盲目跟在“名家”的背后亦步亦趋而正在沦为“伪科学”。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教育科研工作者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为权威们的思想提供“论证”。著名的学者李镇西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也指出,“回想这么多年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理论大多是国外的教育家:时而皮亚杰,时而布鲁纳,时而布鲁姆,时而马斯洛,时而桑代克……当然,这些饮誉世界的教育家无疑有着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他们的教育理论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学习他们的理论毕竟不能取代我们对自己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他们教育理论的阐释是必要的,将他们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更是应该的。但‘阐释’和‘运用’不能代替创造性教育科研。跟在别人理论后面不停地‘作注’,绝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很多地方都无法做到像李镇西那样以教育学者的身份直接投身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在这种前提下,能够找到一种平台,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机碰撞、交流和提升,也实在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课题是教育科研最切合实际需要的工具
  王有盛早年一直从事于教育的宣传和报道工作,近年来又多次出国考察,可谓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和国外的状况都有切身的体会。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他对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科研课题的定位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王有盛认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虽然是一个群众性的社团,但其最核心的任务和使命却是推动了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而课题就是履行这种使命的最切合实际需要的工具。因此,他强烈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他认为,通过努力,把那些来自教育第一线的创新实验、工作经验通过专家指导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可以造就出一大批既会教学,又会做研究的新型人才。而达到这种境界,既是大家共同的期望,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02:06 | 只看该作者
科研兴教十七年
本刊记者 王若懿
  1991年,时任辽宁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提出了“科研兴教”的概念。梳理“科研兴教”这17年的发展,不难发现,它对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从关注首倡者栾传大入手,通过介绍其提出“科研兴教”的概念到推而广之的这一过程,来折射科研兴教(校)17年来的发展历程。   1991年末,时任辽宁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回顾总结辽源市的科研工作,针对教育科研脱离实践,学校轻视教育科研的现实问题,写了文章《科研兴教概论》,从中明确提出教育科研兴教的理论观点,以此端正教育科研方向,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科研含量。
  1992年,《科研兴教概论》这篇论文分别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和《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近几年,全国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术团体有较大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科研兴教的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有的教育行政领导觉得科研没有那么大作用,觉得拍脑瓜凭经验足够了……要想落实科研兴教战略,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扩大共识。1993年,栾传大调到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任副院长兼教育科研所所长,主管基础教育科研。在这期间,栾传大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做了再探索、再实践和再推广。为了推进科研兴教思想的落实,探讨科研兴教运行模式,栾传大策划并组织有关人员成立了吉林省实验学校协作研究中心,下设小学组、中学组、幼儿组。1994年9月,吉林省首届小学协作年会在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召开。
  科研兴教概念提出后,在教育界引起广泛争论,有的发表文章表示赞成,有的发表文章,明确表示“中小学要慎提科研兴教”。1997年,栾传大针对 “中小学应慎提科研兴校”这篇文章,在《基础教育研究》发表文章“再论教育科研兴校(教)战略”。文章进一步指出:在中小学中提倡科研兴校(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中小学中提倡科研兴校有助于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小学中提倡科研兴校(教)是教育科研发展的趋势。同年,栾传大结合吉林省第二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撰写文章“科研兴教,先兴科研——吉林省第二次普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综述”,并为省教委主任起草报告“发挥教育科研作用,实施科研兴教战略”,进一步阐述科研兴教(校)的重要性。
  “九五”期间,栾传大以科研兴教(校)系统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课题,在全省吸收各市州教科所所长参加,选择100所学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行动研究。
  2000年,栾传大主持的“九五”省级课题通过专家鉴定。此课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发展理论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发展的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进行一系列研究,产出了新认知、新概括、新思路、新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新思想、新理论。
  2002年,根据新课改要求,为了发挥科研引领教研的作用,栾传大撰写文章《科研兴校(教)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发表在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上。同年,为了有效推进吉林省教育科研兴校理论的实施,树立科研兴教的示范榜样,栾传大设计策划了在吉林省评选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活动,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2002年,有关部门在吉林省评选出了教育科研示范基地16个,2003年,又在吉林省评选出234名科研型名教师,64名科研型名校长。
  2005年,栾传大主编的《学校教育科研培训教程》一书,成为吉林省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教材。
  2006年,栾传大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退休。就在这一年,栾传大新著《科研兴教十五年纪行》出版发行。栾传大在新著中对科研兴教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科研兴教(校)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学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兴教(校)发展战略既是管理科学理论,也是发展科学理论。科研兴教(校)发展理论要求,科研必须服务、指导实践,学校实践必须依托科研指导;学校教育实践必须依靠教育科研,以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为课题,开展校本科研,用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退休后的栾传大并没有停止对科研兴教(校)的研究,而是继续从多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索。2008年1月,栾传大在中国教育学会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研讨活动”中做了专题报告。
  文/本刊记者 王若懿
3#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02:4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科研需要“懂行”的教师
本刊记者 王若懿
  作为科研兴教的首倡者,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分会理事长栾传大教授在2008年元月于北京召开的“十一五”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活动上指出,“科研兴教”不是一个口号,切切实实地去解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意义所在。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栾传大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如何能让教育科研在学校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培养研究型老师
  据悉,“教育科研”在眼下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教师提出的课题流于形式,并未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而更像是一个花架子。栾传大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谈及这个问题时认为,导致教育科研偏离方向的原因和个别教师想要达到个人目的有关系: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或追求名利,将教育科研作为敲门砖,未能真正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在校园内容易带来负面影响,引得其他教师纷纷效仿,导致教育科研偏离了方向。
  “培养一批‘懂行’的老师尤为重要。”栾传大认为,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未有成果,与没有一批“懂行”的老师有直接关系。一支懂科研的教师队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所以,学校领导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一批能够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型教师。
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栾传大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学校领导应该培养教师要有“科研兴教”的意识,让大家真正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作用;其次,学校应该组织教师们进行实际研究,在学习研究中加深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认识。除了学校本身之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采用“送出去学习、请进来授课”的方法,扩大教师们学习知识的范围。再次,学校也可以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的方法将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具体化,这样将有助于教师们加深对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指导他们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教育科研的“根”
  栾传大十分了解时下教育科研发展的状况。在研讨活动的发言中他指出,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本质,而勤于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栾传大说,学校里搞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求新,新方法、新思路、新成果都需要凭借教育科研来获得, “获得”的惟一途径得从实践中来。实践是教育科研的根,而如何进行实践,则是整个问题的核心。
  “老师要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进行实践”,栾传大认为,进行教育科研的老师一定要弄清楚“在哪里研究和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因为教育科研不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更需要集思广益,一个老师单枪匹马搞出来的科研课题很难具备深度和厚度。栾传大认为,从科学的方法上来说,要求老师在课题选取上注意方向性。因为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让教师扔掉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去写出多少论文。把握正确方法方能做出好的课题。集思广益,则要求老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不但要向领导、同事们取经,必要的时候,把学生也带上。因为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而学生的参与则有助于老师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样,写出的课题才会有份量。
  把握实践的关键
  在研讨活动中,栾传大的发言一直都是围绕如何进行教育科研来展开的,在发言的最后,他对科研兴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一番总结。
  栾传大首先强调了提法上的科学性。他说,有的学校提出“以教育科研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指导”,“走科研之路”,这些提法都不太确切。提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其目的是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用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是要求学校要像科研部门一样,把科研作为主要目标与职责。所以,在校本科研活动中,一定要摆正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评价中的整体性和实施中的实效性也是栾传大着重强调的教育科研中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学校在对“科研兴教”的评价中,既要注重终结评价,又要注重过程评价;既要注重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成果所带来的作用的评价。评价科研兴教,不能只注重形式多样,应该将着眼点落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上面。而实效性,便是要求学校要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课题,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选题,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08:53 | 只看该作者
让王彦华:用科研打造“鲁西神话”
本刊记者 张颖川

王彦华在研讨会上激情洋溢地发言
  在全国上下一片“课改”的热潮中,教育“伪科研”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教学科研的课题虽然打着“课改”的招牌,实际上却仍王彦华,山东省茌平县教科所所长。在没有接触到王彦华本人之前,《教育》旬刊记者对其已有初步的了解。他虽年仅不惑,却是一个拥有教育奖项颇丰的人:山东省优秀教研员;“聊城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王彦华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全国各地教育科研的报告会中不时都会留下他交流的身影?他用科研兴教之力,将位于山东西部的杜郎口中学推向了全国成为典型,其“教育超市教学法”被誉为全国教育的“鲁西神话”。在本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研讨会上,《教育》旬刊记者走近了王彦华本人,走进了他所研究的领域……
  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在研讨活动中,王彦华首先抛出了一个足以冲击与会者视听神经的言论,那就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但据了解,目前还没有人提出过关于“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的口号。王彦华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对此,王彦华具体介绍了山东省茌平县教育科研的发展状况。2003年,茌平县在全县提出要发展教育科研;2004年,科研兴教之路推广到全市;2005年推广到全省;如今,茌平县的教育科研正在向全国推广。茌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过去,从没有市级以上的大型现场会在那里召开过。现在,省级以上包括全国性的大型现场会在茌平县召开过十多次,而且都与教育有关。这说明,茌平县的教育已走在全国的前列。
  说到激动处,王彦华谈起了杜朗口中学的教育科研。“到杜朗口中学去走一走,看一看,学校办公楼上几乎全部是教科室,从校长到老师都在搞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在后面搞教育科研”。
  在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杜朗口中学的教师业务论坛。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该论坛被安排在每周六的下午举办,总共约4个课时。它不是校长的一言堂,而是全体老师的群言堂,要求每个人都“论”都“谈”。论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上的体会、感悟、反思、教训,以学科组为单位,叫“自由论坛”;二是针对近期发生的一些现象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讨论分析。比如听课之后的课评,要求必须是一针见血。一开始被批评的老师脸上难免挂不住,不高兴。论坛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的问题。这类论坛叫“主题论坛”。
  据王彦华介绍,原来的杜朗口中学有四个不合格:校长不合格、老师不合格、设备不合格、管理不合格,而“校长崔其升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正在于通过教师业务论坛等一系列教科研手段,将这样一支杂牌军转化成科研性精锐教师队伍”。“杜朗口中学的教育科研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正确的”。
  “金字塔”与“风景线”
  在与王彦华的对话中,《教育》旬刊记者听到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响亮的词语就是“特色教育”。“首先我们的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一个学校一个样,这样全县才能百花齐放”。在此,王彦华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特色教育是学校的风景线”。
  从2002年开始,王彦华主持策划、运作了茌平县的“名校战略”。茌平县教科所在下面设点,将任务下放给那些充满干劲、能做出实事的校长,要求各校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而杜朗口中学、博平中学等学校便是这一战略的典型。
  杜郎口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课堂教学。教室的三面全是黑板,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时空和交流平台;新的课堂模式促进了教师工作重心的变革,由以前的备课琢磨教材到现在的精心研究学生;“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三种课型,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现在的杜朗口中学已经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名校。(《教育》旬刊2007年第16期曾对杜郎口中学作过专题报道——编者)
  据王彦华透露,全国各地有很多领导、专家、教师到杜朗口来指导、参观、学习,平均每天有800至1000人。而到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是需要收费的。每人门票是60元,资料费另付,所得费用用于学校的教科研建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就是因为我们的杜朗口中学生命线硬,风景线亮,这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说课改成就了杜朗口中学,那么德育成就了博平中学。”对此,王彦华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在博平中学教学楼的前面横排着五个大字——“教育就是爱”,一切由“爱”造就;主题班会,主要由学生主持,教师及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形成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知心姐姐信箱”,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孩子的心灵,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结;学生记录“座左铭”。“座左铭”是一种课桌文化,是针对“座右铭”而言的。“座右铭”主要是一些激励孩子上进的名言,而“座左铭”是孩子写下的一些关于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以警醒自己,从而改正缺点……“如今的博平中学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这与校长石秀云的兢兢业业、热心奉献是分不开的。”王彦华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把茌平县的教育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从教育科研角度说,我们的塔基、塔腰、塔顶各方面的工作都有自己的风景线,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塔顶上闪闪发光的明珠,而博平中学的德育工程是塔基那厚重稳固的基石”。
  王彦华同时强调,教师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向名师迈进。没有个性成不了名师。为了培养有教学特色的名师,2004年,在王彦华的倡导下,茌平县教科所启动了“名师工程”即“6个1工程”:每学期每位教师要读一本教育科研论著;听一场高水平的教育专家报告;研究一项实用的教育科研课题;写一篇有独特视角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制一节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搞一项小发明或小制作。事实证明,这“六个一”的“名师工程”的实施使茌平县的教师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茌平县的教育也因此而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狼”的教育,“羊”的教育和“人”的教育
  在与《教育》旬刊记者交谈的过程中,王彦华提到,目前,茌平县教科所要在全县搞教育“五化”: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评估规范化。其中,王彦华特别强调了“教育理论现代化”并对其作了具体的阐释。王彦华认为,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现代化变革突出表现为:一是提倡现代教育教学思潮,展现代教学改革及实验;二是建立世界性或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术团体及机构,推出国际间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三是确立教学理论现代化变革的指导思想,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教学理论改革的原动力,教学理论改变最重要的是鼓励探索与实验。王彦华对“学校”加以重新定义。他认为,学校应是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和建立起一生自信的起点的地方。
  那么,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下,“课堂”的定义又是怎样的?王彦华讲道,课堂有“六不是”和“六是”。“六不是”即课堂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单向进行知识灌输的注水池;不是残酷地进行机械训练和应试演练的训练场;不是残酷地进行升学竞争和升学倒计时的决斗场;不是摧残孩子的文明监狱;不是加工标准件、公共产品的流水线;不是教师表演、作秀、搞花架子的舞台。“六是”即课堂应是一方温馨的港湾,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安全感、幸福感;应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应是“思维超市”,在这里,人人都应当展开智慧的翅膀,自主地飞翔;应是“动感地带”,在这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当充分展开互动,在互动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火花中提升境界;应是创造的平台,在这里应当充满智慧和创造;应是课堂文化的“孵化器”,师生不仅教学相长,而且应当生成课堂文化,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王彦华认为,好校长应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率领师生在同级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敢于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应是牢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勇于为教师谋幸福的人——关心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是对教师发放的最大福利。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解释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彦华认为,好的老师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发动者、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老师要策划一些先进、合理、适用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王彦华谈到了美国教育的《2061计划》,该计划的最高目标被确定为要学生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鼓励学生从事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从小就有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人翁的意识。
  王彦华把美国的这种教育定义为“‘狼’的教育”。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缔造的是“‘羊’的教育”,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鼓励学生去冒险、去创造,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从而实现“‘人’的教育”。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王彦华认为,在各个学段,均形成了几个甚至一个终生受益习惯的学生是好学生。这些好习惯包括自信自立的习惯 ;持之以恒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爱好运动的习惯;等等。
  在发言即将结束的时候,王彦华不无谦虚地说,他大力推广茌平县的教育科研模式,是为了让人们对茌平县的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希望教育界的同仁给茌平县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希望以茌平县的教育改革经验与大家分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43:37 | 只看该作者
对农村基层教师教科研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8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当前,农村基层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基层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足,只是被动接受而不主动参与,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等问题出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让基层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之中,是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基层教师  教育科研  问题  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师不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接受者、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研讨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威者、领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而是一个追求者和探索者。简而言之,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这些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教师既要一手抓教育教学,还要一手抓教科研。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特别是农村的很多基层学校,教科研工作还不够深入人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阻力,很多基层教师对此产生了很多困惑。笔者就这些问题专门调查了本区的部分中小学领导及教师,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到,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科研存在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教科研?它有什么作用?怎样从事教科研?很多教师对此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许多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写论文,听几节公开课,他们基本上不知如何从事教科研工作,或者说对此没有热情。
  2.把教科研当成摆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虽然知道教科研的重要作用,但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依然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生。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成为井底之蛙,逐渐走向平庸。
  3.很多小学教师编制少,缺乏同伴间的互助,教研氛围不浓,校内教研组织机构形同虚设,教研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
  4.存在一些不大合理的硬性规定。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主讲几节公开课、听几十节课等规定就有些不切实际;或者要求一些学校做与教育教学不相干的课题研究。
  5.弄虚作假成风。如大部分教师因没有足够时间听课,但为应付检查不得不抄袭听课笔记,部分教师在评职称前应付一两篇“论文”,职称评上了就什么活动也不参加。
  6.教科研成果少。除少数教师对教科研有浓厚兴趣并立志于此外,农村基层学校能够对教学有所研究的教师为之甚少,成果自然很少。
  二、分析原因:
  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壮况有关,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有关,但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
  1.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基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是看单一的学习成绩。大部分学校不得不片面地热衷于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科研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缺乏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氛围。
  2.许多学校办学条件捉襟见肘,校舍都紧张,图书室“名存实亡”,没有教科研报刊杂志,没有电脑、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室。教师没有机会上网查资料、制课件,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教科研工作只能“纸上谈兵”。
  3.很多教师无暇教科研工作。中学老师面对班额高达六七十人的现实,甚至带两三个班的主课,备、教、改都存在困难;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而实行“包班”措施,1个老师管1个班,所有课程全包;而大部分班主任每天还要花大量时间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之中。
  4.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在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科研意识,靠惯性工作、生活。
  5.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仅能满足开足课程的需要,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
  6.教师素质整体不高,难以适应教科研工作的要求。目前,农村中小学基层教师有的业务不精、不善学习,有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有的把教师这一岗位仅仅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职业责任感很差。
  7.当前,教科研工作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很多学校未能建立教科研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特别是在评优树模、晋升职称中,教育科研工作所占权重过小,致大部分基层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较低。
  8.大部分基层教师家庭负担过重,而待遇偏低,在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的前提条件下,与行政公务员的待遇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这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激情。
  三、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结合广大领导和教师的意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加大农村基层学校教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还要提高农村基层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提高基层教师教科研热情的物质条件。
  2.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既要加大教科研在评优树模、晋升职称中的权重,又要加大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这样就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热情。
  3.有必要精减一部分学校。将一些交通不便、师生较少的学校合并到交通便利、师生较多的学校,改善教师在学校的住房条件,使教师集中到一起,并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让广大教师有一定的时间从事教科研工作。
  4.各基层学校应从教师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 不断引导教师通过随机讨论和教研活动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排忧解难”,不断引导教师在教科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 积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现教师自身价值。
  5.开展专业引导,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一是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变革教学方法;二是校内交流,获得“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或公开教学展示活动;三是校际互动,邀请其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校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
  6.各学校定期开展科研沙龙,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流, 让大家在交流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7.广大基层教师应树立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正确的教科研观,以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 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宗旨,针对各自发展目标, 认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理论专著, 交流心得,并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教科研工作。
  8.倡导个人反思。教师应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减轻一些不大切合实际的规定,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力戒教科研造假、作秀,否则严肃审查,并批评指正。
  10.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社会都应该逐渐改变单一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然,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教科研现状的改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47:27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科研工作的三个基点
2008年10月28日
 来源:教育新闻网
  【摘要】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能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解决新问题,了解新情况,寻找新方法的教育科研,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科研。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研  立足点  着眼点  切入点
  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把握立足点,明确着眼点,选准切入点是科研得以“兴教”“兴校”的根本保证。
  立足点——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改革方向相一致  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新问题,了解新情况,寻找新方法,是学校教育科研赖以生存的立足点。
  1.在研究主题的形成中,力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起点发展。我们把学校课题主题的形成过程,变为学校整体改革方向形成的过程,变为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的过程,变为为学校发展寻找定位,确立目标,制定规划的过程。
  2.在研究主攻目标的实现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我们把课题研究的主攻目标看成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利用研究的突破去实现改革中的突破,并且我们力求使两者相加,以提高突破的速度,增强突破的力度。
  3.在教育科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中,保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性发展。教育科研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为此,我们在完成课题研究自身目标的同时,努力完善学校科研得以发展所需的基础建设。一是完善课题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逐步实现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一体化;教师、专家、领导共同参与教育科研一体化;树立正确理念、提高研究能力、培养求索精神一体化,保证并推动教育科研和办学的持续发展。
  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相一致的教育科研才会有肥沃的土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以教育科研为支撑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会有丰富的内涵,才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着眼点——教育科研必须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性,决定了只有教师的全员、全程、全心参与的教育科研才是真实、务实、落实的。能吸引教师全员、全程、全心参与的教育科研,必须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获得成果,感受成功。
  1.明确目标,提出要求,让教师有一个正确、切实的方向。我们逐步要求一线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出成果。不仅要干得出成绩,而且要说得出道道,写得出论文。还要练就穿珠成链的本领,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在给教师定目标,提要求的同时,又注重给教师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独立的思考空间,一个独立的人格空间,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我们要求人人有课题,但立什么题由教师自己选择;我们要求个个能研究,但研究可以分层次,可以是课题研究,也可以是专题总结;我们要求年年出成果,但出怎样的成果,只要尽最大的努力即可。
  2.分层指导,充实提高,给教师一种及时有效的帮助。我们采用专家讲座、原著研读、学术沙龙、教师论坛、师徒结对、课例反思、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科研的培训工作,力求把指导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教师。
  3.研讨交流,营造氛围,给教师一种充分展现的机会。为做到课题研究的经常化,我们加强了个人、课题组、校级三个层面研究的优化组合,互相促进。一是使个体研究成为普遍,形成风气,养成一种自觉研究的态度和习惯;二是把课题组研究视为关键,狠抓落实,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意义;三是让全校性的研究发挥指导和推动全校教育科研的作用。
  4.搭建舞台,促进成长,给教师一种自主选择的余地。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大舞台,让教师充分地表现。我们有意识地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日常教学,成为教师发展的舞台和载体,给教师更多锻炼的机会、向上的阶梯。
  5.机制激励,感受成功,给教师一种获得成功的体验。每个教师成功的同时,为学校的成功作出了贡献。而学校成功的同时,能为每个教师的成功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成功的互动,还得有体制和机制来加以保证和实现。学校把经验交流会的话筒让给他们,把加入各级学会,论文评奖的机会让给他们,使他们产生一种学术上的成就感,并转化为一种对人生、事业的精神追求。
  切入点——教育科研要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体现的教育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帮助教师站在课程的高度上把握、审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如何把教师从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提升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定位等等,可使学校教育科研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使学校教育科研更具针对性、时代性。
  1.在文献资料研究过程中,确立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在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进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收集大量的文献情报资料,以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和借鉴。研究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课题,必然促使教师接触、了解更多的新课程理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新的理念。
  2.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教育科研旨在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应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这要求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差距,在研究过程中反思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提升理念。这样,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既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又有课题理论的纵向指导,更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其专业化水平必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3.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开发学校课程。学校教育科研注重实践,强调过程,重视积累,相关的教案、随笔、记载等可成为研究资料。这样,促使日常的教学资料、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得到了有机的结合。经过教育科研理性思考而产生、积累的日常教学资料,更具科学性与普遍性,日积月累,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校本课程教材《芝麻开门》初稿已经形成;反映学生收获的《我的学习生活》正在组稿之中。
  把脚踏在自己学校的土地上,把心用在教师的成长上,把眼盯在教育的发展上,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而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高而研究,为落实新课程精神而研究,这是我们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文林中心小学)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50:31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对策
2008年09月23日
 来源:教育新闻网
  【摘要】通过对学校教育科研现状的分析,探求当前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意义。
  【关键词】现状探究  科研管理     齐抓共管
  近年来,在管理治校、科研兴校和文化立校的方针指导下,基层学校和各级教育科研部门配合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多数是校长、副校长和主管主任,课题运行过程中,大多数一线教师都能够关注、重视和参与。基层学校以上的课题多数都有总课题组,各个学校成立了子课题组,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教育科研资料,汇总了很多成果形式:如论著、校本课程、新型德育活动、论文、课例等。
  笔者在从事教育学会工作前,曾经亲身经历教育职称认定工作,并有一定的教育职称评聘结合工作经验。通过职称认定工作,目睹了这些年一线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分析了取得如此高成果的原因。现就基层学校群众性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方面谈一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勉!
  从教育科研课题实施的每一环节和方法来说,学校教育科研具备以下特点:
  一、科研课题领导机构的组织性
  按照课题的具体实验计划,每一个课题都能够建立健全课题领导小组,校长能够作到亲自抓,主管校长具体抓,能够定期召开课题工作会议,详细研究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按照课题实验的操作流程,各课题研究单位和教师能够将原始材料整理并归类收存,随时督促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和课题组及时沟通,研究解决,保证了课题实验过程的规范性,推动课题实验按照计划实施,并初步形成了课题管理的网络系统。
  三、教育科研体现了群众性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人数占一线教师总数的80%以上。教育科研从书斋中、从专家中解放出来,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科研、搞科研,虽然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教育行动研究,在干中学,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优秀科研成果。
  四、教育科研成果体现了显著性
  许多教师在积极参加学校课题和学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们通过课题阶段总结,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形成论文和其他各类科研成果,还积极参加省市、国家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大赛,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
  虽然基层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学校教育科研现状,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从教育科研立项管理方面看,存在“多、滥、偏、差”的问题。
  “多”主要体现在课题立项多,低水平重复选题多,选题交叉多,硬性摊派多等方面;“滥”主要体现在滥立项、滥挂牌、滥设奖项、滥出成果、滥串课题及主持人;“偏”主要体现为分布偏,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多数偏在领导,一线教师少,课题选择偏等;“差”的体现为课题质量不高,课题研究有始无终,有头无尾,缺乏过程管理等。
  2.从研究层面看,存在“大、空、少、抄”的现象。课题选题范围大、题目大、内容空、实际操作过程少、课题过程材料照抄照搬、实验方案抄、实验计划抄、实验报告抄等现象。
  3.从研究者的哲学思想看,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的偏颇。研究得出的经验或成果存在不容商榷的问题,非A即B,以偏盖全,没有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违反了唯物辨证法的客观规律,更没有从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对于认知规律没有进行过比较和分析,研究者在科研的过程中轻内容、轻目标、轻过程,存在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4.从研究者本身看,很多课题主持人不具备研究大型课题的科研能力,研究过程不注重学习,更不注意总结经验,也不及时参加各级培训活动,不能够将实践经验进行提炼,致使好的科研课题未能及时发挥指导教育教学的作用,科研成果最后束之高阁,作了很多无用功。
  5.从课题的研究对象看,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应该从一线教育教学出发,关注教育热点难点,一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所以我们科研的研究对象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学生。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世界观也在变化,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应是一成不变。但是目前看,很多课题却不是这样,很多课题围绕一些不着边际的内容,造成科研精力和经费的巨大浪费和损失。
  6.从课题运行的监督检查机制看,存在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科研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强,不能作到令行禁止,致使科研管理混乱;对学校没有评估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授予检查评分的权重分值;再有,就是科研部门自身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没有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原因造成的。
  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和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研热,二是成果热,三是证书热。具体说,就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本来在科研条件不具备,准备不足,缺乏科研经验,时间上也不充分的前提下,仓促应战,为了迎检和科研普及率的需要,实行大兵团作战;再就是证书需求者的需要,其思想实质就是功利主义在驱使;另一问题就是教育科研产业学术腐败的问题;还有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不严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立项把关审批上不坚持原则;再有就是学术评价问题等等。
  要想彻底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入手,教育行政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齐抓共管,扭转当前教育科研的工作局面。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应该在制定工作计划中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评估,将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纳入评估指标体系,还要对学术成果的作用提高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检查指导,从师德建设入手,防止学术腐败。
  其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化职能作用。规范课题管理,防止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格立项审批,加强课题过程检查与管理,对不能按照程序履行课题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坚决终止研究,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和科研立项奖励制度,防止滥发证书,经常组织课题单位和参与研究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培养教育科研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典型引领,加强学风建设,广泛征求学校和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课题结题进行规范操作,提高学术品位和科研指导,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其三,学校作为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实践者。所以,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科研能力提高的环境,落实校本培训和校本行动研究;在课题管理和操作上认真细致,及时总结经验,把教育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提高认识,行动上搞有用的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潜下心来探索教育规律;浓厚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正确处理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搜集和整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策略,提炼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科研成果,为实现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教育学会)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51:38 | 只看该作者
基层教研机构应如何面对新课程
2008年09月23日


  【摘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构建资源库,发挥教研部门的教育智囊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平台建设,为教师搭建更多、更合理的成长平台;计划周到,章程管理,制度约束,实现行政推进作用;活动创新,注重实效,实现教研部门的助力车作用。
  【关键词】课堂  教研院  新课改
  课程改革对于区县级研究、培训机构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区县级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既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实践者的研究,也有别于科研部门科研理论工作的研究,而应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它的研究应扎根实践,贴近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教育理论的先进性与教师教育实践滞后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沟通的研究中,进一步理解、深化和丰富新课程的教育理论。
  为了使这种研究落到实处,不是空中楼阁,为了使我们区县教研机构的工作不是蜻蜓点水,不在原地踏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发挥引领作用
  教研工作千头万绪,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错综复杂,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教研部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我们必须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此逐步展开工作,然后层层突破,决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就一定面面不到。目前,我县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与自身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行为直接相关。但是,我们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研究、思考的意识,因此也就更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课堂教学的质量急待提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为突破口,以“聚焦课改,决战课堂”为目的,以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为依托,以“行动教育”为主要的研究形式来增强教师寻找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进而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发展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此逐步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提高素质,成就学生。
  1.聚焦课改,决战课堂,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的教学研修活动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率较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需要聚焦课改,决战课堂。决战课堂,关键要聚焦教学过程,抓住一些教学中的关节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才能真正把理想的课程变成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变成学生体验到的课程。因此,作为教研部门,我们首先要引领教师以课例为载体,把握三个关注: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课程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教学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教研部门一定要作好专业引领作用。
  2.建立教研员与学校教研组的伙伴合作项目
  校本教研是一种非常适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该模式正是因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而具有“草根性”,能够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由于重心低而具有“大众性”,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可能成为研究者。但是,目前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滥竽充数”的人比比皆是,来走一走形式的也很多;二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三是学校校本教研势单力薄、孤军无援,造成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很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研部门一方面要在专业引领上提供支持,建立教研组建设伙伴合作项目,通过教研员与教研组教师结成伙伴合作关系,采取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形式,实现教研组活动的科学化和有效性。“伙伴合作”的第一阶段可以采取教研员(兼职教研员等)与一所学校的教研组建立伙伴合作,根据学校的实际,帮助教研组设计和开展多样和有效的活动,发现经验与典型,张扬个性与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伙伴合作”的第二阶段的内涵可拓展为:不同学校同一学科教研组之间在学科指导组的指导下的多维伙伴合作,采取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合作共同体中的各个教研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引领教师关注常态教学,关注课堂、关注教研活动,在合作的平台上,以课例为载体、叙事为抓手,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3.采用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研训一体,以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为目标,从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有专题、有系列的对全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研训一体化与一般教研活动相比,它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注重从课改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中选择专题。与一般的培训相比,它在教材上从预设性变为生成性,在内容上更贴近教育热点和课改的前沿性问题,变以往培训的滞后性为超前性和同步性。在形式上变经验式教学为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变注入式为自主性学习。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研训一体,使课改的成果与经验在研训中深化、推广与辐射;使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研训中得到破解;研训过程成为教师更新理念的过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二、积极构建资源库,发挥教研部门的教育智囊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一方面,教研员必须要做有心人,作为教研员一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提供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同时,教研员要善于搜集方方面面的教学经验,为教师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另外,教研员要及时收集信息和善于发现典型课例、案例,以此引导教师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思考的意识,点燃教师创新的思维火花。另一方面,教研室要组织一批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共同体内的各科教师既要帮助教研室共同完成专业引领和学科带动作用,又要率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范例。
  三、加强平台建设,为教师搭建更多、更合理的成长平台
  几年来,教师的自我展现仅限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聚焦课改、决战课堂,还需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各种比武平台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发展。关于教师的成长,我们仅提供了课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选活动,至于新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名师的再提高,我们没有明确而合理的规划和具体的目标。这就使各个层次的教师根本不明确自己的发展起点和努力的方向,而且也没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因而不利于不同层次教师的充分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建设适应教师发展和展现自我的各种平台。例如,建立教师对话交流平台;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比武平台;教学创新设计平台;课程开发平台等。
  四、计划周到,章程管理,制度约束,实现行政推进作用
  为了使各项工作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完善,作为教研部门,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具体办法、分级目标等。这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完成我们下达的任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时能够有章可循,不至于盲目行事。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做的计划一定要具有连续性,要边进行边改进边调整,以此增强我们工作的实效性。为了配合各种计划的实施,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种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发展。例如,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培养计划,需要制定各层次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了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促进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开展,教研室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专业引领制度、集体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以及合格教研组评价标准等。
  五、活动创新,注重实效,实现教研部门的助力车作用
  为了给新课改推波助澜,教研部门还应该积极创作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促进教师提高认识、增强自信,更好地走进新课程。例如,定期召开各种主题的教育论坛;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开展合格教研组、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等。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研部门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职能越来越集中体现在“服务”上:为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教育行政科学决策服务。因此,我们要树立服务为本意识,务实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做好“研究、指导、管理、引领、培训、支持和帮助”等工作,积极提供全面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教研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1:22 , Processed in 0.3406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