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开通四周年/继续为您服务------体育资料供您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06:0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体育被弱化俨然成为活动中的一项摆设

     在北京地坛小学队惨败之后,杨校长曾无奈地透露:“现在学校里早就没有双杠、跳箱,就连铅球也因为砸伤过学生后取消了。”
  特约记者/晓 光
  日前,中俄有两支小学足球队在北京进行了两场友谊比赛。这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少年业余对抗赛,然而中方小学队以0∶11和3∶7的大比分惨败的刺眼结果,在整个中国体育界、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专家忧心地指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无论教育部门,还是孩子的家长,都形成了“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的定势,体育教育已经被严重扭曲……
  学校体育俨然成摆设
  10月24日,北京地坛小学队与来访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在北京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对于以旅游为目的的俄罗斯小学球员来说,他们与北京小学进行的比赛完完全全是一种业余的友谊交流赛。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全场比赛结束北京小学队以悬殊比分惨败给对手时,这一比分所引发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超过了前不久国家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失利。最先媒体报出的比分是0:15,后来有关体育部门觉得脸面无光,请人出面澄清事实:比分不是0:15而是0:11,但这一比分同样悬殊。客观地说,来访的这支俄罗斯少年足球队,虽然球员都年龄很小,但毕竟是一支经过专业训练、获得过西伯利亚联邦区冠军的球队。反观我们,不过是两支完全业余的小学球队而已,惨败也属情理之中。不过,引人深思的是,中国娃娃们的表现太让人震惊了:北京地坛小学队的球员们身材明显比对手高出至少有20厘米。然而,在矮小的对手面前,中国学生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优势,既没有战术配合,连最基本的拼抢动作都无法完成,比赛进行到20分钟后,场上比分已是耻辱性的0:11。当时,北京地坛小学队已经是气喘吁吁,基本跑不动了。赛后,该校的杨校长透露:“当时俄罗斯学校方面希望比赛时间长一些,但我知道我们的孩子根本跑不下来,所以我们就商定了20分钟的比赛时间。”
  或许,悬殊的比分深深刺激了北京其他小学的足球队。于是,在一天后以北京小学生冠军队身份出战的北京南湖东园小学队,自信满满找到对手,誓在“复仇”。赛前,南湖小学的一位胖胖的小球员更是扬言要踢对手一个30:0!然而,笑话再次上演,北京小学队再次以3∶7不敌同一个对手。和前一天的比赛不同,这次比赛两队身高年龄相当,也都是各自地区的冠军球队,中方输得可谓是无话可说。
  当然,对于外界来说,不能单纯看到两场比赛比分上的惨败,而是应该看到更深层的原因。在相关方面最近进行的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中显示:过去10年间,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率却增长1倍。在一些大城市,青少年肥胖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眼睛近视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体质普遍下降?有专家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结果:“首先,家长应试教育的思维仍然牢不可破,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考高分、上好大学的观点,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把体育锻炼当成是学习之余放松的方式。有些偏激的家长宁肯孩子多看会书,也不让其在体育锻炼上浪费时间。而学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挥舞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刻意追求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来说,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有多种选择可以满足他们课余时间的需求,体育运动或许只是最后的选择。”一项由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可见,在中国青少年教育领域,学校体育已经被严重弱化,俨然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一项摆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北京地坛小学队惨败之后,杨校长曾无奈地透露:“现在学校里早就没有双杠、跳箱,就连铅球也因为砸伤过学生后取消了。”他的这番话仿佛揭开了某个行业的潜规则,引发了强烈反响。有网友感叹道:“小学体育课的宗旨是安全第一,体育设施形同虚设,春游,拉练,学农,学军,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为记忆!”
  18年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孙云晓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揭露,中国娃娃在参加夏令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娇骄二气。当时,那篇文章甫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强烈震动。人们纷纷发表看法,采取对策,以极大的努力改变教育的失误,通过这个故事许多人感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不足。然而,直到今天,中国娃娃身上的娇气依然存在。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家长除了宠坏了孩子,而且还一定要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极大地忽视体育锻炼,没完没了地补课,望子成龙的希望几乎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与此同时,学校一方面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另一方面还担心学生安全问题,于是几乎把体育教育放弃了。
  就在几天前,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小学老师,他表示现在全国中小学在体育课上最害怕的就是出现事故。有小学老师讲了一件事:“几天前,我们学校就出过一个事情,一个孩子自己练投篮,结果摔了一跤导致骨折。这下可好,该生家长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直接找到校长‘问责’,并口口声声强调,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所以学校就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如今,孩子在学校里出了事故,所以学校一定要负责、要赔钱。”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全国中小学里都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的学校,哪怕孩子出了一点点事故,相关老师和校领导都可谓是战战兢兢。“其实不仅仅是学校,就连教育局也害怕这样的麻烦”,有知情人士无奈地表示,“试想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下,很多学校怕担责任、惹麻烦,宁愿孩子体质下降、变成肥胖,也不愿‘冒险’让学生参加一些有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这是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同时相关的学校和学生家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足球再次输在起跑线
  从表面上看,北京两支小学足球队的惨败,尽管刺痛了中国球迷的神经,不过那毕竟是个案。然而,在中国小学球队输败的背后,我们却尴尬地发现:从30多年前小平同志提出的“足球从娃娃抓起”直到现在“中国足球原来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这么多年确实走过了太多的弯路。
  几乎就在北京小学球队惨败的同一时间,足协汇总了下发给全国各地方体育局的中国足球问卷调查。这份长达35页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搜集一些关于中国足球的详细数据,这其中涉及场地情况、注册球员数量等多项具体内容。然而,从回收的数据来看,这些数据触目惊心。尤其是在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中,中国注册职业球员的合计数据只有8000人!这是一个连越南都不如的数字,据一份数据显示,越南足协统计的注册人数为5万人,竟然是中国足球人口数量的6倍,而近邻日本就达到了50万人,当然与法国的146万人更无法相提并论。如此尴尬的数据,揭开的是中国足球人口荒芜的伤疤,和青少年足球底蕴不足的现状。在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于国字号成绩之时,当人们还在为职业联赛而摇旗呐喊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中国足球根基已经如此薄弱。
  中国娃娃不踢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体育上有成就的运动员大多来自各地的业余体校,而现在体校招生要花钱做广告,即使这样,业余体校还是门可罗雀。各地中学为满足家长们的要求以及确保“升学率”,已不屑于体育部门在学校中选拔可能成为运动员的学生,视进入业余体校为学生们的末路。长此以往,还有多少今天的独生子女能够成为足球运动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中国足球发展日渐萎靡,青少年球员培养严重萎缩,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足球的不正当环境让很多人被迫放弃足球,除此之外很多小球员要么是无奈的交不起钱,或者因拒绝改年龄而放弃。根据中国足协的统计,1990年至1995年间,国内参与足球项目的青少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6年至2000年间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滑到18万人;从2006年至今更是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截止到去年底,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足球学校由最多时的4000多所,下降到目前的20多所……了解了中国足球目前的“根基”,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韩青少年足球的现状。根据日本足协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国内的青少年球员注册人数超过60万,仅仅1991和1992年龄段的球员就有12万人;在韩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有近50万人……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在近年来的持续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韦迪曾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足球在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以政府体育部门为主导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岌岌可危,而新的模式又没有成型,这就造成了足球青训陷入“无规可循,无人可管,无钱可花”的尴尬境地。而在足球职业化改革初期曾一度红火的足球学校,在近年来已逐渐归于沉寂,已经无法承担起足球人才培养的重任。“搞足校”更是成为了许多圈内人士眼中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兴起,“足球学校”一度蓬勃发展,就像现在的“奥数班”、“特长班”、“辅导班”一样红红火火地走入寻常百姓家。据中国足协青少部统计,职业联赛刚开始时,足球学校在全国开始繁衍。1997年足球学校达到了3000所左右。不过从2000年开始,足校数量就开始下跌,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足校只有将近300所,缩水了90%。在北京,1998年时拥有40多所足校,而今天却只剩下不足10所,北京国安位于大兴的足校、华亚飞鹰足校、银塔足校等目前还在风雨中飘摇,等待着这个市场的复苏。
  “现在足球学校不景气不是什么秘密了,这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踢球的人越来越少。”有业内人士感慨,现如今的足球学校最难的就是招生问题,每年都招不上太多学生。“在生存上都出现了问题,盈利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就在不久前,国安足校面向全北京招收1997年以后出生的球员,但是最后只招收到两名有发展潜质的球员。国安俱乐部面临的困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现状。
  在传统的培养体制已经解体,而职业俱乐部、地方足协、足球学校等又无法有效承担起足球青训的重任时,于前年开始启动的校园足球工程,曾被不少人视为破解中国足球青训危机的新希望。今年上半年,中国足协推出宏伟的发展蓝图:在未来5年中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从而夯实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金字塔基,在整体上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前不久,足协进一步提出了要在2014年时,让中国校园足球注册人数超越日本的目标。然而,据相关方面调查显示,足协的校园足球计划启动近两年来,具体实施并不顺利,许多城市的校园联赛反响并不热烈,中小学的足球人口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以校园足球的开展范围为例,目前全国拥有30多万所中小学校,但仅有2200所学校开展了校园足球。而就是开展了校园足球的中小学校,其实施效果也难如人意。而在大学层面,这个被金志扬誉为“校园足球最高一级”的圈层里,至今仍然是北京理工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无怪乎金志扬一再强调北理工模式必须推广,“不是让大学都来打职业联赛,而是推广北理工体教结合的路子,让更多的大学拥有北理工这样的球队”。事实上,将足球回归教育是目前许多足球界人士的共识,足协等国家有关部门也在不久前派出考察团赴日专门学习体教结合,种种一切表明了从上至下对于校园足球的重视。国家教育部甚至也明确表态: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纳入到正在开展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之中;要扎实推进青少年足球进校园活动。
  然而,在走访校园足球时,你会发现诸多问题。“不仅仅是足球,所有体育项目在校园推广都困难重重,就连一再重申的‘阳光锻炼一小时’也很难落到实处。这说明不仅是体育出现了问题,咱们的教育也确实出现了问题!”上海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分析道,基础教育中“运动力不足”的现象,和国家的教育制度、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家长的养育方式都有很大关系。记者采访发现,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但是又担心孩子们会受到伤害。这种过于保护的心理,让家长们在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中选择保守的方式。“让孩子们运动、奔跑是最环保的健身方式,但是家长们都倾向于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不会轻易让孩子选择像足球这样的高强度的运动。现在就连唱歌、跳舞都比体育运动更受欢迎。”除此之外,在学校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缺钱缺人,开展校园足球难度很大”。
  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足协还是地方政府,显然至今没有找到较为得力的办法。中国足球如果寄希望于通过校园足球来得到全面复兴,那么无论是足协还是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都应该尽早地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来,否则“校园足球”也只能是表面工程。在这次中俄小学足球对抗赛上,北京小学冠军足球队在惨败给俄罗斯小学队后,相关官员、教练员已与对方约定好,明年或后年北京小学队将做客俄罗斯,届时双方再次切磋。从中,记者不难感受到北京小学冠军队的不服和执著,可是对于整个中国青少足球而言,光凭自信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相关部门要动真格的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06:42 | 只看该作者
运动会的盛况与体育课的窘困

      近日,记者在四川、云南一带采访发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不达标比率异常之高。以云南巍山县为例:体育场地达标学校1所,不达标94所,体育场地达标率为1.05%,体育器材达标学校0所,不达标95所(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中小学体育设施不达标,并非只是中西部地区而是普遍现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体育设施缺乏,许多学校只能让学生晒晒太阳代替锻炼。日前教育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市、区)监测显示,四年级、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学校体育成为“鸡肋”的另一个印证,是我国青少年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改善,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却背道而驰,确实发人深省。增强体质一靠营养,二靠锻炼,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体育锻炼这条腿不但成了短腿,甚至没有了腿。
  而与学校体育成为“鸡肋”形成强烈反差,则是大型运动会越办越多。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披露,近年来,国内赛会中存在规模膨胀、铺张浪费、弄虚作假、千会一面等问题。运动会密集程度令人目不暇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一次赛会几十上百亿元的惊人投入早已司空见惯。超豪华、高档次的场馆遍地开花,运动会之后便门可罗雀。
  一边是扎堆的运动会你方开罢我登场,一边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一边是堪称世界之最的体育场馆在“一次性使用”后就成了摆设,一边是校园内难觅像样的体育设施。两相比照,不难发现,所谓中小学体育设施的缺乏是因为缺钱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其实,缺钱还是不缺钱,一些地方政府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如果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那就不缺钱,即使没有钱也会通过各种手段弄到钱;如果是中小学体育设施,那就缺钱了。缺钱还是不缺钱,并非只是钱的问题,政绩观偏颇了,出现晒太阳的体育馆和晒太阳的体育课是难免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0:2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作者:未知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我国开始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在改革行列,首先是对体育课程的更名,由原来的“体育”更名为现在的小学阶段称“体育”,中学阶段称“体育与健康”;第二是以《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标准》替代原“体育教学大纲”;第三是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质性变革。在新课标实施的几年来,新课程理念逐步融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新课程也引发了相当大的理论争议并导致了实践难题。如对新课标科学性、合理眭的质疑;体育教学中对突出运动技能的放松;课标中某些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教师不能适应课标的困惑;教师不会选择教材的现实;五年来课程贯彻“健康第一”,但学生体质一些指标却没有提高的现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仍棘手难解。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的,但与对体育课程理论的认知是有一定关系的,特别是对舶来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操作的理解不够有关,也对国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模式不了解有关。笔者主要想通过对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介绍,来总结提炼一些对我国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改革有用的启示,希望为推进我国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的改革服务。
1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介绍
体育课程模式系从体育课程的理论或价值取向所发展出来,具有体育课程理论的基础结构,有目标、内容、活动的结构和程序,及对课程的评价等。体育课程模式以价值为取向、注重于课程的运用、学生的发展、及社会与文化的要求,每一种体育课程模式皆有其主要的价值,有其对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侧重。在美国,历来体育课程的目标反映了当代的主流文化。在20世纪初,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健康与卫生;在20年代,则主要强调社会和娱乐目标;在战争年代,体能则成为惟一的目标;在50年代,体质全面发展是主要目标;在经过70年代人权、个性社会自由、平等、独立等社会思潮后,体育课程中也折射了这些思想,如小学“动作教育”中的目标和初中“生活时间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转变,不在是治疗疾病而是对疾病的预防,体育课程目标中更强调个人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体质观。在这些思想和价值取向下,不同学者构建和实践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模式。
1.1动作教育模式(movement education mode1)
动作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是以两个问题为基础的:(1)人是怎么样运动的?(2)人为什么运动?基于此,可设计一系列有顺序性的单元介绍与运动相关的基础,特别是对小学水平的学生。该课程强调的是通过指导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各种各样的运动(舞蹈、游戏、体操)技巧,以使学生掌握能创新运用自我身体方法的既定目标。活动体育课程模式可围绕三个问题来构建(Gilliom 1970)。(1)你能在哪儿运动(空间)?(2)你能运动什么(身体知觉)?(3)你怎么运动(力量、平衡、重量、移动)?(4)你怎么能运动得更好(时间、路线)?
1.2多种活动模式(multi—activity—based mode1)
多种活动模式来自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为中小学阶段最常见的课程模式。以身体活动或竞技运动为课程的核心,强调技能的学习,特别是运动技能。单元长度较短,中、小学阶段通常是使用较短的单元,以维持活动的多样化及介绍各种活动的技能,高中或大学阶段则使用较长的单元,强调运动技能的精通。多种活动模式具有多样、有趣等特性,符合学生所需,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体验更多的身体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多样的技能,学生一旦进入成年后可以熟练地参加各种活动。多种活动模式因在较短的单元学习各种不同的活动,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多种活动模式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精熟动作技能和知识(ENNNIS,1993)。因此短单元的教学较适用于中、小学,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活动。大学或高中阶段,适合长的单元,以较长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1.3户外冒险活动模式(Outdoor adventure activities mode1)
户外冒险活动模式源于多种活动模式,该课程的观点认为学校缺乏经验学习,特别是在有关自然现象方面。因此,体育应向学生提供团队协作、休闲技巧、人际沟通、风险、特殊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潜能。户外冒险活动许多是在校外举行,主要有:野营、背包、定向运动、远足、浮潜、划船、滑雪、攀岩、使用绳索下山及结绳等。课程的重点是发展参与活动所具有的基本技术,帮助学生学习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技能。活动的时间可安排在周末或假日,与活动有关的是安全和责任问题,需要安全和保险方面的规划。
Psrker和Steen(1988)认为体育教师常有下述的错误观念,导致户外冒险活动难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1)学校必须靠近户外冒险活动的场区;(2)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户外活动技术;(3)安全、法律责任和保险是不易克服的问题;(4)户外活动的装备太贵,学校负担不起。一般该课程的目标有:(1)发展户外体育技能,享受能力满足的体验;(2)在环境和身体活动的限制下学会生存;(3)获取从接受挑战和身体产生压力的风险下带来的快乐;(4)获得自身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的感觉;(5)分享和学习在与他人合作中的经验。
1.4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1)
有人认为健康和文化的活力是由体育的功能决定的,体育是一种竞争性的高级形式,应该纳入到体育课程中去。运动教育模式由Siedentop(1994)所倡导,以活动为本位的一种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在各个方面都能象真正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强调技术、规则、战术、会欣赏以及运动员精神。Siedentop(1994)主张运动教育模式有六个特点:(1)以比赛季而不是以单元;(2)学生能迅速成为团队中的一员;(3)有完整的比赛时间表;(4)有主要的运动项目;(5)比赛的记录能保存和出版;(6)视教师为教练。
赛季开始时,上体育课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分成各种团队,从学生中选出队长。队长指导队员的技术,组织练习的队伍,决定队员的比赛位置及与他队比赛的战术。依据学生的兴趣、场地设备,选出不同的活动。活动计有:篮球、排球、足球、垒球、网球、体操、越野跑和田径等。
学生在各联盟中有数项选择,联盟的长度可从3—4周到9—10周,依学生的兴趣、场地设备、学校的安排而定,学生在一年的体育课中大约有机会可参与5—12联盟。 为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可以修改联盟和竞赛规则。例如,排球和篮球联盟可以选用3对3比赛方式到5对5比赛方式。联盟也可能是男生联盟、女生联盟或男女生混合联盟,希望全部学生都能参加。学生扮演教练、记录员、统计员、器材管理员和裁判员等多种角色。教师的职责是维护和指导,让学生学到公平竞争的价值,运动技术、规则和礼仪。队长在队中成为指导者和教练,由学生决定队服、队名、选手阵容、替补方式,练习时间。比赛记录张贴在众所周知的地方并加以保存,比赛结束颁发奖品给比赛优胜的学生。
1.5知识观念模式(Knowledge concepts mode1)
知识观念模式认为学校体育要能存在,唯有变成以学术为本位(Ennis,1993,Hargeone,1993),论点是体育课程要受到更多知识方面的检验。美国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NASPE,1987)曾编写一系列属于知识观念的教材,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体育人类学、机动学、动作发展、运动学习、体育心理社会学等领域。该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获得有关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学到身体如何和为何活动。课程有理论和室外课之分,教师应用讲解、投影片教学,就象其它学科的教师,较偏向以学术为主,并从事实验室的实验,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和观念。每一活动单元偏向于强调运动的规则、战术和历史。
有些教师认为以知识观念为基础的课程,过多注重学术性,会偏离突出身体技能发展的要求,如何取得知识和技能的平衡非常重要。在理论教学多时,技能发展会受到限制,而了解身体活动不等于体验身体活动,所以,要求学生把活动融人生活之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多去发展各种活动能力。
1.6体适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1)
体适能教育模式是由Con]in和Lindsey(1996)所推广,体质健康的追求一直是体育课的目标,近年来,终身体适能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变得非常流行。在这一趋势倡导下,构建了体适能体育课程模式。终身适能法是适能教育模式最常使用的方法,内容多为构成体适能的因素,如力量、耐力、柔韧等。此方法在教学方面强调讲解、实验和拟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帮助学生学习有关体适能的活动,让学生变为良好的体适能设计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体适能教育模式的重点是传授体适能的知识、观念给学生。研究发现,适能教育的课程能增进知识,提供学生活动的、让未来的生活成为终身活动的型态(Brynteson Adams 1993)。目前与适能教育模式最为类似的称为全人健康(WILLNESS)模式,全人健康模式比适能教育模式较容易了解,全人健康强调持续性,是人一生健康的持续,是健康防护的方法,是适能教育模式的延伸与发展。
全人健康模式和体适能教育模式都重视对适能和全人健康的知识和了解。不足是该课程花费在讲解和分析上的时间较多,学习身体技能的时间较少。
1.7社会发展模式(Social development mode1)
社会发展模式为HELLISON(1985,1995)所提出,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社会能力,自我控制和负责的行为。把社会能力分成六种层级,让学生逐步往上提升,鼓励学生在每一层算出自己的得分,然后与教师所评的分数相比较。师生间检查观念,并讨论进步的情形。下述为社会能力的六种层级:
层级0:不负责任,不参与,没有动机也没有经验,捣鬼,恐吓同学,对自己的行为有各种的说辞并归咎他人,教师很困难去管理。
层级1:自我控制,能控制自我不需教师直接的监督,不破坏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权利,能参与班级的活动和增加学习的机会。
层级2:参与、能自我控制和希望参与体适能、技能和运动竞赛等主题。上课时热心参与不需教师持续的提示或监督。
层级3:自我负责,开始依自我的兴趣,能选择课程中各项不同的活动,富有动机和责任感。下课后,生活中具有责任心和探索性。
层级4:关怀,开始走出自我,对其他学生和教师表示关怀。与同学相互合作和乐相处,关怀周边的一切。
层级5:超越,具有领导能力,参与教师在课程上所做的决定,变为教师的工作伙伴。
1.8学习结果模式(Outcomes mode1)
学习结果模式是由美国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NASPE,1992)年推动,于1992年出版《有品质的体育课程手册》。手册的内容主要是帮助教师以学习结果作为课程的导向,强调学生的学习和评价。认为体育受教育者有20个主要学习结果,涵盖运动技能、情意和认知等领域,除学习结果之外,也列出对学生的评价。又于1992年出版《体育证明量过程内容标准》的文件(1995),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是什么?能够做的是什么?有品质的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又是什么?
学习结果模式需要课程以学习结果为导向,不只对课程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有学生学习结果的记载。教师依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学生所要达到的最基本水准,教师有责任监督学生是否达到最基本的水准。
学习结果模式着重于学生要知道什么?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可以评量的,而不是主观的认定。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精熟活动而达成特殊的学习结果。当课程设计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决定有哪些重要的学习结果,所设计的教学经验能有助于学生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结果,成绩要告知家长和学校领导,让他们能继续支持体育课程。
2美国体育课程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2.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旗帜鲜明
我国从1999年开始酝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5年在全国全面推广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了7个年头,取得成效较多,但问题也不少。在此次课改中的体育学科变化比较大,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新纪元。作为指导此次体育学科改革的重要指导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课改的指挥棒,也是课改理念、思想、价值等无形内容的书面呈现。
众所周知,每一次课程的改革,每一门课标的研制,都有明确的社会、教育、学科价值取向,都有要回答是在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下构建课程的?但这个价值取向并不等同于课程目标。可是从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我们无法确定此门课程的明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课标中陈述的“健康第一”呢?还是课标中的课程价值部分(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还是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呢?这个问题的模糊导致许多学者和体育教师的迷茫,广大体育教师在猜测中付诸实践,则会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偏离的现象。
通过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了解,可以从中明确看到各课程的价值取向,其实各种课程模式的名称就包含了其社会、教育、学科的价值取向。比如动作教育模式强调学生掌握运用自身身体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活动技能;比如社会发展模式就是因由社会转变太快而产生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一基点,设想通过体育课程来塑造青年一代清晰的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自我理解和人际关系、合作、分享、容忍等情感和品质。通过对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了解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之一就是应该在课标中旗帜鲜明的提出该课程的价值取向,以为进一步推进课改,为深入指导实践做出操作性的指挥。
2.2构筑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也就是说,我国实施的虽然是国家课程,但并不意味着全国一个模式,全国一本教材,全国一个教法。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也应该借鉴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构筑适合我国地域广、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总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统领下,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或许是解决当前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难题和怎么样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突破口。
2.3丰富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美国多样的体育课程理论及实践,有许多的东西可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一些课程模式指导下的具体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对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改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充分了解国外各课程模式的具体实践,各模式的目标是什么?教材如何选?教学侧重要注意什么?又如何去评价是否达到课程的目标。对各课程模式这些内容的了解,会对我们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单元时可以参考知识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做法;在发展学生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时可以考虑社会发展模式的思想和细节;在安排一些球类项目教学时,可以运用运动教育课程模式做法,把课的单元设计成赛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成立联盟,按运动教育课程的一些要求去搞好教学。只有在探索中才能丰富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出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小结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6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体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还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特别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偏差,对体育教学实践怎么满足课程提出的目标还有一些迷茫,对教学设计还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参考的范例。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考国外理念和思想较多,所以更应该了解国外一些体育课程的情况,多学习其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做出新的探索,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国外学校体育见闻
作者:未知

   国外学校体育见闻 本文的几个作者都是中学时代在以下国家学习和生活过的日本人,他们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切身感受,在介绍的同时,他们还将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日本进行了比较,而我国的学校体育与日本又非常相似,下面就来看一看日本人眼中的国外学校体育是什么情况。
   德国:让学生喜爱体育 中学开设的体育课有足球、曲棍球、体操、田径、使用绳子的简单运动以及躲球游戏等等。足球课有的在体育馆进行,曲棍球课也多在室内,之所以选在室内,经常是由于没有室外场地的缘故。教曲棍球课的老师对比赛规则进行了一些修改,使学生易学易练。器械体操用的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跳箱、平台,而是垫子和吊环。还有跳绳课最有意思,日本的学校一般都是练习跳绳而已,看谁跳得最快最多,德国却不是,他们用的是一种较粗的绳子,伴随着音乐,学生跟老师共同进行表演,最后大家合着音乐的节拍一起跳,有时象是舞蹈,非常热闹。 日本很多学校喜欢组织公路赛跑,而德国取而代之的是一年一度的森林马拉松,学生自由参加,虽然也是在规定的场地里跑,但是森林给人轻松的感觉,心情也就格外愉快。冬季还有滑冰课,在湖面上进行,更贴近大自然。 但是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体育课没有针对技术水平进行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而且没有“会”和“不会”的差别。 此外,社区的体育俱乐部也有很多学生参加,那是他们的第二课堂。
   美国:努力程度是评分的基础 美国的竞技体育发达是以个人行为为主的,从小培养,自己花时间、花钱请教练。这就造成了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差异非常大,同一个班的学生就会有很大不同。美国的体育老师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时因人而异。 考核也一样,如果用同样的标准考核会出现很大差距,引发不公平现象,所以也不单纯以运动成绩计分,而是以出勤率为基础,上课铃响6分钟之后还没到达指定地点就算迟到,迟到两次就要扣一分。即使是冬季早晨的游泳课也要准时参加,并且要与各人的努力程度相结合进行评分,还要根据进步的大小以及上课时的认真程度等。以100米跑为例,如果起初是10.5秒,后来退步到12秒,则可评为“C”;而如果起初是16秒,后来进步到14秒,则可评为"A"。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综合评定。 美国的中学每天都有体育课,日本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而且日本在考核时往往以投进几个球、100米跑了几秒等为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标准。 美国的体育老师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是篮球课,打得好的学生会很受人瞩目,打得不好的就会被甩在一旁,渐渐失去兴趣。老师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愉快地上体育课而想了很多方法,活跃气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且每两周就要介绍一个新的运动项目。 以上说的都是美国的初中体育课,高中体育课在内容上与初中体育课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两点差异:一是高中4年只有前2年体育课是必修的;二是如果某个体育项目的成绩突出,本人也愿意集中进行训练的话,可以参加单项团队训练来取代体育课,训练在每天下午1点半到4点,强度较大。 由于教育方针的不同,日本与美国的体育课很难进行比较,日本的体育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没什么不好,但是以运动成绩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是有失公平的,因为分数有时候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还是有决定意义的。
    印度尼西亚:享受体育的乐趣 在专门的日本人学校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有排球、棒球等。由于印尼是热带气候,白天很少在外面上体育课。因此,学生们组成了俱乐部,各自组织时间活动,一般是每周一次,选在周末的早上或傍晚,活动地点在一个体育中心,但那里并不是正规的体育场,没有新式的健身器械,而更象牧场。大家聚在一起活动主要是为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没有严格的训练,家长也经常一起参加。 印尼的羽毛球水平很高,曾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过两枚金牌,但对中学生而言,尤其是对男孩子而言,还是更喜欢足球这样的运动,经常是一大早就能听见"通通通"的踢球声。 除了上述的学生俱乐部外,如果想参加网球之类的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可以利用市内场地,在那里还可以花钱请教练指导。 印尼的城市化发展很快,贫富差距也比较大,有的学生开着奔驰上学,有的学生则要打工贴补家里。但是体育是不变的,它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他们在体育面前享受的乐趣是一样的。
    澳大利亚:不追求高水平 小学的体育课非常自由,就是“玩”的感觉。每年有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马拉松活动,但这与平时的体育课完全不同,是表现自我的时候。此外还有运动会,是自由报名参加,但几乎人人都参加。 中学以后的体育课的目的是“健康”,一半是玩一半是比较严格的训练。正式上课前的"准备运动"不象日本的"准备体操",而是比体操的运动量大得多的准备活动,如绕着小山跑一圈,游泳课的准备活动是在25米池里游5~10个来回。体育课虽然严格,但运动会是自由参加的,不参加的学生可以当啦啦队,一样很开心地过这个运动会"节日"。 有的学生很喜欢某个项目,或在某个项目上的水平很突出,但学校不会让他进行额外的训练。体育课评分时也没有特别的水平测试,而更重视学习态度。日本似乎更重视运动能力的提高。 澳大利亚的老人和孩子都很喜欢高尔夫球运动,原因大概与场地多、租金便宜有关。其他体育场地和设施也很充足,使用方便,孩子们从小受益,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3:12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思考
作者:未知



     我国第8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自启动以来,已经有了数年时间。本次课改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有人认为,当前中国课程正处在“晕旋”的时期,甚至呈现出“乱象丛生”、“举步维艰”的局面。“体育课程改革是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课程改革要不要从国情出发”等,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因此,澄清这些问题,对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引进的4次浪潮
      在100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学校体育大致经历了4次大的课程引进浪潮。“在近代中国,体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门学科进行设置,是从1904年开始的”,当时正值西方体育由于战争和殖民扩张被扭曲为政治工具的特殊时期,我们从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体育方式,“兵操”由此进入学校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尚武教育的一种手段,它掀起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舶来式课程”引进的第一次浪潮。可以说。“对日本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是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最明显的特征”。“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到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的聘任,甚至连体育课上的口令也是原封不动的‘日语发音’,这是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上最突出的拿来主义体育课程——‘囫囵吞枣’借鉴式的体育课程”[3]。“《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确立了体育课程制度,‘初步普遍地在学校中实施了近代体育’”,“这对于长期以来以重视德育、智育,没有体育的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从此结束了中国封建学校教育中不讲体育课程的历史”。
“五四”运动以后,受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的教学体系成为主流,并由此挟带而来的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20~40年代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反响,使得“自然主义”和以美国新课程体系为代表的体育课程成为20世纪上半叶学校体育的主流,它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和体育从清末以来抄袭日本、德国,转为仿照美国。《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剥除了中小学的兵操,使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4]。当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已成为时髦用语。总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常常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反映和表现出来,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新的体育课内容促进了教师对教法的探索与改进,同时也带来消极后果,如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从而导致“放羊式”教学的出现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学体系取代了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体系,学校体育界掀起了学习原苏联学校体育的热潮,再次彻底批判并全盘否定了自然体育思想,使得学校体育受苏联体育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较大。历史地看,我国在当时学习、移植前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有其积极意义。1956年,教育部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编制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以前苏联体育理论为主要模式的教学理论方法、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在学习前苏联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时,由于忽视了我国的实际,也引发出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分强调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一成不变的模式,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有的教材难于实施,以及出现“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等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使现代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大量引介、移植了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时间,诸如学习领域、快乐体育、学习水平划分、终身体育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可以称之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引进的第4次浪潮。
2 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引进的4次浪潮,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的道路上艰难摸索的过程。中国学校体育百多年的几次重大改革和发展都是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而推动的,它反映时代意蕴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相连。这期间,我们经历了仿日、学美、效苏、全面借鉴这几个阶段的变迁,有的阶段是部分移植,而有的阶段几乎是全盘仿行某国的学校体育模式。我们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体育基础之上,拓展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视野,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多元并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格局。在中国近代第一次学校体育引进中,我们“拿来”了新的体育课程制度;随后我们又“拿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学校体育的新局面;解放后我们也“拿来”了当时的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很快地脱离了旧中国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我们“拿来”了国外的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由此看来,“拿来”一些国外先进经验,使其“洋为中用”,也是必需的,我们不能否认学校体育的借鉴与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学校体育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框架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构筑。然而,我们仍应该看到,我国学校体育在过去各个特定历史时期“拿来”的国外学校体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它所处的社会、国度、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认为洋理论就是先进、科学的,而本国的东西多就是落后、愚昧的,只有西方理论才能拯救中国学校体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没有土壤和养分的改革是短命的”。世界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盲目的引进国外经验,简单地照搬国外教育成功的某个方面,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不综合地分析、消化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举例来说,在20世纪20~30年代,由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派生出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导致了国内“放羊式教学”的出现,其影响之深甚至波及到现在。究其原因,“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虽然倡导用人性化、个性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提倡学校体育,然而,当时的体育工作者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专业训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理解与胜任,于是便简单化地降格为“放羊式教学”,这正是这“洋理论”与国情二者矛盾的突出表现。又如,有学者针最近一次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我们要做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面对的是全国几千万的适龄学生,绝非仅针对几所试点的‘明星学校’。当学校体育领域目标提出开展小班授课、根据学生兴趣选课、运用网络等媒体了解最新的体育信息时,许多边远地区的学校连最起码的师资力量都无法保障,很多地区才刚刚摆脱了‘危房’教室。”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这些年来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些人专做“倒卖”外国口号的营生,以新为荣、以洋为美,一阵日本的、一阵美国的,一阵德国的,一阵北欧的,口号满天飞,忽左忽右,把全国的体育老师“忽悠”得不轻。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我们还应凸显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社会基础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的多次选择。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形成中国传统体育。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我们说“以我为主”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全球,在学“洋”的同时,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准确地讲“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都不是目标本身,因为“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的共同目标就是使学校体育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如果离开这个前提,提“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就毫无意义。
3在借鉴中走向融合
对于国外学校体育的经验,学习它国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学校体育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同时也告诉我们,切不可失却一个基本立足点,那就是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不可须臾脱离国情。唯有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紧密结合,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改革之路。
在中西体育接触中,虽然西方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必然有冲突、对立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相互渗透、融合的一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久弥新,其核心是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基础上“占有、挑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对如何借鉴、继承优秀的东西,对指导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无疑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如果我们在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只管“拿来”、“克隆”,而不加分析研究,或者说,只“占有”,不“挑选”,乱“抄袭”,势必出现囫囵吞枣、脱离实际的“舶来主义”。学校体育改革既是出于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需要,更是现实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上,我们必须立足本国、着眼发展、放眼世界。否则,学校体育改革将会被推进到一个没有根基的境地。
因此,在大力提倡和推动学校体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应有意识地注重学校体育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即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如果我们不加区别与分析地借鉴与移植国外某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往往很难学习到其中的真谛,容易在理论上造成误导,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学校体育的中国化就是要对东西方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思想和现代体育思想进行博观精考、科学总结,批判地进行选择,大胆地加以创新,使之适合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我们采取人家发明的教学法决不是抄A即A,抄B即B,照抄一下就算了,必须将AB结合,化成一个适合国情、童心的C来,才是教育者的天职”。诚如有识之士所说:“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本着既要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在我国国情这个根本上,总结自己的东西”。走借鉴与融合的道路,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4:14 | 只看该作者
域外教育:看看邻国孩子的长高小秘诀
作者:未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通过历时一年半的数据搜集与研究分析,发现中国0至18岁的男孩体质有所下降,其中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而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青少年身高在近10年内部有显著增加,他们是如何让孩子迅速长高的呢?
  韩国妈妈有育儿手册
  宝宝出生后,医院医生会指导每位新妈妈学习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如孩子的哪个年龄段属于快速生长期;出院时还会得到一本由营养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儿童心理等学科的专家共同编写的手册,指导孩子成长,其中好多内容与长个有关系:如从小养成正确的姿势;尽可能坐椅子,而不是蹲在地上玩;避免穿过紧的衣服和袜子;没事爬爬小坡;指压经穴法刺激生长点;每天笑等。
  新加坡一周三堂体育课
  在新加坡的学校里,体育课是雷打不动的,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每天必须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风雨无阻。在中小学,除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下午下课后,兴趣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运动两个小时后再回家。
  日本每顿早餐都有鱼
  日本人身高增长加速的首要原因是重视营养均衡,包括重视早餐;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面推广“课间奶”;想主妇宣传每人每天摄入的膳食品种不得少于30种等多项细致入微的内容。在日本,许多家庭早餐中都保证有银鳕鱼的摄入,因为银鳕鱼中含有的蛋白质如球蛋白、白蛋白以及各种氨基酸、其比值和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量非常相近。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5:22 | 只看该作者
中日美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未知



     随着中国加入WTO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越来越频繁,而体育教学当然也包括其中。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中、日、美三个国家学校体育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希望从中找到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法。
一、教学思想的比较
各个国家普遍重视学校体育的根本作用,即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掌握一定技能;学校体育功能呈多元化,并充分发挥多种效益。由于社会制度以及理论来源的不同,各国家在学校体育思想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美国、日本虽然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但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共同特征,即要充分挖掘个体价值,让每个个体服务于社会。美国、日本一直注重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中则明确体现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体育课表现严肃有余而活泼性不足,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差,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还不够灵活多样,没有反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要求,缺乏对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把握和对人自身需要发展变化的掌握,这些不能不说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不足。中国体育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为主的教学体系,还有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进行课外的体育锻炼的指导等,这些都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的比较
学校体育目标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体系。它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各国学校体育目标都有自己的特点,对选择的重点目标及对各项目标所寄予的希望也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是都在研究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目标。陆淳的研究认为,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目标都包含:一是使学生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二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传授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使其终身受益;三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但各有重点,日本注重体育的娱乐价值,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中国则强调对劳动所需要的身体活动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得出,增强体质是每个国家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共同目标的其他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全国没有统一的目标,从各个洲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目标大致归纳为: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在身体、认识、社会和情感四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日本是最早提出终身体育思想的国家之一,20 世纪70 年代就确立了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目标,日本在战后对体育的认识从“身体的教育”转向了“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愉快从事基本运动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体力;在培养协作和公正态度的同时,培养注意安全、健康和善始善终的态度。近20 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广大学校在重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价值的同时,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即要为学生
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各国体育教学都在寻求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平衡,但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一方面,以美为代表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体育教学开始寻求不同程度的全国统一性。80 年代后期,美国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建立全国性教育标准。在这一背景下,1995 年美国推出了全国体育标准。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全国性课程”的思想。另一方面,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高度统一的体育教学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为全国统一性质,被认为具有划一性和僵硬性特征,1989 年修订的纲要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使得体育教学具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我国的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今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三、教学大纲的比较
战后,日本确立了民本主义体育,摒弃了军国主义体育。体育也从身体的教育( Physical Educa2tion) 转向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 Education Based onPhysical Activities) ,其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78 年,公布了高中教学大纲,学校体育进入了生涯体育时期。到了1989 年重新修订大纲时,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问题提了出来,对终身体育提出了自我运动的积极态度和培养能力,对提高体力提出了“自我身心锻炼”,对理解安全健康提出了“自主的健康生活和态度”。
唐宏贵等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由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国体育教学大纲的转变,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与国际接轨,也反映出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以及对学校和教师教学自主权的认可。
各国体育教学大纲都在寻求课题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平衡,但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张建华等研究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具有高度灵活性体育教学开始寻求不同程度的全国统一性;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的高度统一性的体育教学也开始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使得体育教学具有了相当的灵活性。这种价值取向的不同与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各国大纲教材内容在具有一定“统一性”的同时,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弹性”。美国教材大纲具有较大的“选择性”;日本则表现为小学教材“统一性”,中学教材“选择性”加大,以致实行选择性为基础的教学。我国在2000 年新大纲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方面, 其必修内容初中阶段只占到50 % ,高中阶段40 % ,选修内容初中阶段却占50 %,高中阶段占60 %。各国在教材选择性和弹性上的差别,主要源于各国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同时也受各国体育教学实际状况是否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的比较
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各国在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性,各国都相当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以提高他们对体育与健康的理性认识,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各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关注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因此,各国体育教学内容日渐融入大量的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美国在70 年代就将射击、保龄球、羽毛球、高尔夫球和网球等作为终身运动引入学校体育,80 年代又引入徒步越野、慢跑、有氧舞蹈和划船等内容。各国在教学中融入了体现民族传统性和本国重点项目的内容来讲授,如日本的柔道、剑道、空手道;中国的武术、太极拳等;美国的橄榄球、篮球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一些主要内容是共同的,与本国传统的体育内容可以兼容并包。
五、教学评价的比较
张勇等研究指出,各国在确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时,都注意与本国的学校体育制度相结合,如美国与《最佳体适能计划》相结合;中国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等。日本在评价内容体系上,采用“4 方面”、“3 等级”标准评价体系。4 个方面包括:关心、意欲、态度;思考、判断;技能、表现;知识、理解。3 等级标准为:充分满足、大致满足和经过努力可以满足。在评价方法上,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进步度评价和达成度评价等。美国的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评价体系中,学习评价的首要意义是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和成绩的关键信息,通过评价进行教学。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明确个人的责任和目标设定去评价某种技能的学习,能够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有能力达到身体锻炼的最佳目标,并知道如何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安全、愉快地享受生活。而我国长期以来都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类非体力因素的评价。为了使体育学习评价更加全面,就应把体现情感学习目标的有关内容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之中,改变以往体育学习评价内容单一,忽略情感学习目标的现象。我国的评价通常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评价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缺少主体性的认识,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所取得的进步缺乏了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应重视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际体育教学评价趋势是:教学评价由单一性的终结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体育教学评价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应考虑个体差异,突出学生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采用相对评定标准和绝对评定标准相结合。以个人的进步度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将成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或社会性) 三方面内容,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考评或健康测试,情感态度的评价受到普遍重视。
六、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 健康观。(2) 学校体育在教学大纲、教材上要允许各地区根据不同情况有一定的自主权,注意协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3) 教材的安排必须适当增加娱乐性,选择具有较高锻炼价值和学生喜欢的内容,突出特色,尽可能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教材难度要适中,易掌握、易开展,最好能延续到学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以达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良好结合。(4) 教学方法既要尊重传统,但也不能被传统所约束;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也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应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突出“精讲多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到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5) 教学评价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量的基础上,对那些不可量化的指标,如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兴趣以及竞争意识等进行定性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和同伴的评价中,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对体育学习主要进行的是终结性评价,所以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把体育学习评价的重心完全放在体育学习成绩的考核、定级这类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上,对过程性评价有所忽略。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经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性。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1:16:3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好的体育课?(摘录毛振明教授的文章)




一、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1、教学指导思想不能有错误
(1)“要淡化运动技术”的错误思想与说法举例:
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要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教学;
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
运动技术教学不用正规;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也不会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对于运动技术的教学过分强调层次性和系统性
(2)否定教师作用的错误思想与说法: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辅助者
学生是超市的顾客,教师是导购者
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就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助手,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给学生一只篮球,给他一片场地,难道学生会束手无策地看着篮球发愣吗?不要说是篮球,就是再换上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体育用品,如壁球、板球等,学生照样会去玩,只不过此时学生的技术是不熟练。
(3)其他错误的教学指导思想与说法:
在任何层次都要目标统领内容
学生跑得快、跳得远与健康没有关系
从接受性学习转为探究性学习;从结果评价、甄别性评价转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
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这是不公平的,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
2、不能否定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否定体育学科性质和体育教学
基本规律的现象:
体育课中没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或锻炼的过程
体育课中没有合理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没有必要的运动量
体育课中没有任何体育知识传授
体育课中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任何运动的乐趣
体育课中没有发挥集体的教育因素
体育课中没有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
3、体育教学和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实际
体育课脱离实际现象的举例:
体育课要用很大的场地
体育课要用过多的器材和器具
体育课前要进行复杂的场地设计和布置
体育课中的教学过程过多
体育课中要用复杂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探究、合作和自主教学法
体育课的设计过于复杂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
体育课的教案过于复杂和花哨
4、不能错误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接受性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课程标准没有提倡过无限制的、脱离体育性质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教师主导的结果性评价
5、不要防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防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
发 展的体育课动向:
体育课的幼稚化倾向
体育课的虚无化和放任化倾向
体育课的小品化倾向
体育课的无劣化倾向
体育课的问题化倾向
体育课的复杂化倾向
体育课的非体育化倾向
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1、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错误说法:
不能写成教学目标,而要写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一定写在教学内容之前;
每节课都要写全五个领域目标;
2、教学目标不能含糊、笼统和没有操作性(要可以检查和评价)
含糊的教学目标例:“养成克己的内涵修养”
笼统的教学目标例:“奋勇向前”、“百折不挠”
没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
1、急需、需要、不需和不能开发的体育教学内容例:急需开发的内容: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内容,例心理拓展训练、领会教学游戏、克服焦虑和孤僻倾向的教材、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教材,运动处方的教材、安全教育的教材等。需要开发的内容:过去有所忽略的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轮滑、踢踏舞、短拍网球、三门球、花样跳绳、校园定向越野、街舞、跳皮筋、形体锻炼、安全有趣地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材等。
不必开发的内容:一般性的游戏、准备和放松活动练习,没有本质变化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小八路学本领”、“保卫家园”、“抗洪抢险”等情境教学教材,没有特别意义的游戏、没有实际教学意义的拼图等。
不能开发的内容:失真的情境教学题材非体育性(非活动性或非技术学习性)的内容。多米诺骨牌、棋类、电子竞技、魔术、非体育的服装和道具、没用的背景、头饰、多余的挂图和照片等。
2当前要抵制的体育教学内容例
幼稚的游戏多米诺骨牌棋牌类内容表演性内容劳作性内容
四、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负荷适宜,对各项的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1、教学设计要合理
精彩的体育教学设计例: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王仲生老师的前滚翻教学
荒唐的体育教学设计例:“扫把教学”
2、教学的分段的主要逻辑
体育课堂教学分段不宜过多,通常为三段或四段。课堂教学的分段要有逻辑性,通常以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为逻辑线索,体育教学的主要线索。
3、教学设计要符合逻辑,分段不能过多
体育教学不要形成意义不明、逻辑不通以及过多、过杂的课堂教学程序,
4、教学组织不严密的,教学方法无效, 教学步骤过粗和过细的课不是好课
教学组织不严密、教学方法无效、
教学过粗和过细的课例:
教学组织不严密的例:农村小学的投掷
教学步骤过粗的例:农村小学的投掷
教学步骤过细的例:跳箱分腿腾越
教学方法无效的例:农村小学的投掷
5、教学负荷不适宜,对各项的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不能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的课不是好课
教案中必须要有“练习的组数与次数”的纵栏,要在每个身体练习的后面都注上练习的组数和次数。在教案的结尾部分要有对运动负荷(平均心率估计)和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上课总时间)的预计,由于心率曲线难以精确和评价,则可画可不画。
6、体育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利用不经济、不实用、无效和不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的不是好课。
1.非体育的器具(扁担、南瓜、扫把)
2.没有意义的服装道具(幼稚的服饰)
3.走形式的挂图
4.无实际意义的多媒体课件
5.费力不讨好的场地布置
五、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1、要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共同的前置词是“体育学习”。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不是对立的。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主导性”越强,“学生主体性”也越强。
错误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观点与说法:
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
学生是上帝,教师是服务者、指导者、捧场者
学生是购物者,教师是导购员,教材就是玲浪满目的商品,学生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教师的“主导性” 与“主宰性”的区别
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性”的区别
2、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需要“加强”和“提倡”的教学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更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
3.在课堂评价中,能够正确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它评价方法,给学生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将甄别性、选拔性的评价转向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将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所谓“无劣评价”更是错误的。
有评价就必须有甄别
甄别与激励、发展并不矛盾
无劣评价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
评价为了激励,但激励方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
结果评价是精确的评价,是评价的主体;过程评价是相对模糊评价,是即时的评价,是评价的辅助部分
4、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与体育教学质量无关甚至有害的活动
没有教学布置和要求的自由性活动
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      
放任在危险之中的活动
低级的探究活动
非体育性的活动
六、能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1、能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中的“共性尊重”和“统一要求”是绝对的,它是为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的形式平等而做出的努力。
现代的体育教学也是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体育教师也只能根据学生集体的一般情况来选择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正态分布”的原理成为判断体育教学效果是否合理的基本评判标准,而“少数服从多数”则成为判断体育教学是否公平的可行性原则。应该说,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共性尊重”和“统一要求”是绝对的,是为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形式平等的努力,换言之,“共性尊重”和“统一要求”也是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需要。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必须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为基准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具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具有共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体育教师的权威,具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具有强制性的教学要求,必要的时候还要为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舍弃小部分学生的利益,这应是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个性尊重”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授课制是各学科的主体教学形式,而其他多样的教学形式则是辅助性和补充性的;
“少数学生利益服从多数学生利益”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而“同时照顾少数学生的利益”则是最高原则之下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通常,共同的教学内容和共同的教学进度是国家规定和要求,而有差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国家规定学业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是客观的和绝对的,而反映更加良好教学质量的理想分布则是相对的。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尊重”和“因材施教”是相对的,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追求全体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实质性平等的努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尊重”和“因材施教”是相对的,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追求全体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实质性平等的努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着只注意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的状况,这些状况大概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过分地注重了班级授课的体育教学形式,对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方式、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提倡。
过分地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性和自选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过分地强调了体育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性,过分地强调了考核的统一性,而缺乏对学生进行个体性评价的重视。
过分地追求了体育教学的表面上的整齐划一性,追求了体育教学的形式上的公平,而对体育教学的实质性的公平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分地追求了体育教学的表面的效率性,对体育教学的实质性效率缺乏足够的认识。
但是,在当前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废,是在强调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的时候,又出现了否定对学生的“共性尊重”的不良趋向,这些趋向在教改中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恰当地夸大非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的作用,如“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不恰当地淡化了主体性的班级体育教学方式,使体育教学形式趋于松散和低效率。
2、不恰当地提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选性,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必要的计划性和统一性,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无序、纷杂和蜻蜓点水。
3、不恰当地否定结果性评价,不恰当地否定体育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性,不恰当地否定统一的考核,过度夸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的作用,使得对统一考核这一主体性体育评价的研究受到严重干扰。
4、错误地理解和不恰当地提倡“探究性学习”,过度否定体育教学的效率和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既失去体育教学的实质性的公平,也失去了体育教学的形式上的公平。
七、能够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1、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促进心理健康的方略:
A热血运动的效益
B即时评价的善用
C成功体育的思想
D 高峰体验的实效
2、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略:
A连接社会适应的桥梁:学习集体适应
B集体精神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共同的目标\士气\领导核心\职责分担\规则\共同的活动
八、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1. 理论:两种运动技能和两种不同的运动技能教学
a.“ 会”和“不会”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
b.“ 会”和“不会”之间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能。
2. 体育教师的真本事: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3. 范例:游泳的学会
4. 要点:各个运动项目的 “学理研究” 、 30-70学时的教案。
得当的体育课堂常规
整队集合:集合迅速、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师生问好: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问好声调,教态端庄又富有感情。
宣布课的任务内容:用启发和鼓动的语言简要报告教学任务与教材内容,并讲明学习教材的意义,使学生心知肚明。
点名或清点人数:学生能意识到老师用点名与自己相识和相知,具有亲近感和期待意义;或用很简便的方法了解缺勤情况。
安排见习生:从见习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和辅助教学任务
检查服装与佩带物:学生理解检查的安全意义,感受老师的关爱,主动配合,严肃认真。
安全检查安全教育:检查认真,提示简明、针对性强,使学生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集中注意激发情绪:方法得当,能吸引学生注意,语言富有鼓动性,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准备活动:根据基本教材的性质、气候与学生等情况,创造性地做好准备活动。
不得当的体育课堂常规
整队集合:动作迟缓、队伍不齐、精神不振;
师生问好:师生问好缺乏感情,声音平淡,面无表情,应付了事。
宣布课的任务内容:声嘶力竭地喊出本课的任务,教学内容与学习要求表达不清。学生不清楚具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要完成什么学习目标。
点名或清点人数:应付差事和拖延点名时间;天天点名仍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念错学生的名字或发音不准。清查人数马虎,查而不清。
安排见习生:随意地安排一下、或放任不管
检查服装与佩带物:或马虎从事,或过于挑剔,学生厌烦,故意隐瞒不安全携带物。教师不以身作则。
安全检查安全教育:检查马虎,提示啰嗦、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学生不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集中注意激发情绪:缺乏有效的方法,光用生硬的、命令式的语言提出一般号召和要求。
准备活动:不考虑基本教材的性质、气候与学生等情况,总是老一套的慢跑加几节选手操。
安全措施得力、有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安全保护技能,这种技能包括:
(1)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的技能;
(2)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的技能;
(3)对学生的身体和技能状况进行准确判断的技能;
(4)把握教材难易度与进行教材安全化处理的技能;
(5)对各种危险进行准确预测的技能;
(6)对各种动作进行安全保护的技能;
(7)利用学生群体进行相互安全保护的技能;
(8)对紧急伤害事故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置的技能等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2:55:33 | 只看该作者
体育中考:中长跑是失分“重灾区”


2012年02月28日  作者:郭会桥 韩倩云  来源: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 记者郭会桥 实习生韩倩云报道:“往年体育中考,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是中考生丢分最多的项目,直接影响了中考的总分。”昨日(27日),武汉部分初中体育老师提醒,现在离体育中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考生应从现在起开始“演练”。
  汉口一所初中的体育老师告诉记者,“去年体育中考测中长跑时,一些女生跑了400多米,就由“跑”改走,走了十几米之后,又开始跑,然后又变为走,这样走走跑跑下来的成绩肯定不理想。”“这说明平时的锻炼不够。”硚口区63中校长黄忠林表示,体育锻炼并不能靠考前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应该是在平时多下功夫,如果每天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那么,测试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蔡旺林介绍,每天早上,该校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开展中长跑热身活动,上午10点多还有“阳光体育活动”,供学生跳绳、踢毽子等。“这一做法的效果十分明显,去年中考,学校约有90%的初三学生体育成绩拿‘满分’。”“去年,武汉体育中考由45分降为30分,测试项目有中长跑、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预计今年不会有大的调整。”一所初中校长建议,平时练习时,考生可把长跑距离分成若干段来进行训练。如女生可依据自身条件,将800米跑分成2段或4段。先跑完第一段,然后休息几分钟,再继续把剩下的跑完。通过这样的分段训练,调整自己的步伐、节奏,考生可逐渐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练坐位体前屈时,平时没事时多伸伸腰,多压压腿,让自己的筋骨逐渐柔软有韧性。而跳绳时,要注意避免脚踝受伤。”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34:18 | 只看该作者
小学开展中国象棋教学的探讨
2010年01月19日
 来源:《教育》旬刊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的一支奇葩,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为一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毫无疑问,在小学开展中国象棋的教学非常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  求。探讨小学开展中国象棋的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方面给了我们足够大的空间,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个空间。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听到有人说:“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教学。”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体育课单调,不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中国象棋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32个棋子,在横十道竖九道的棋盘上,可演变出无穷无尽的玄妙局势,它的神奇变化,常令人如痴如醉。中国象棋可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国象棋对小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小学适合进行中国象棋的教学吗?怎样进行小学中国象棋的教学?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笔者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进行了问卷。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你知道中国象棋吗?93%知道,7%不知道。
  (2)你会下中国象棋吗?一年级6.6%的会,五年级16.3%的会。
  (3)你是怎样学会下中国象棋的?(会下棋的)79.3%跟家长(包括祖父与外公)学的,20.1%看别人下棋学会的,0.6%是跟专业老师学会的。
  (4)你愿意学习中国象棋吗?97.5%愿意,0.5%不愿意,2%无所谓。
  (5)如果学校开中国象棋课,你同意吗?98%同意,0.5%不同意,1.5%无所谓。
  (6)如果你学习中国象棋,目的是什么?(多选)3.3%成为专业棋手,96.7%作为业余爱好,98.9%开发思维等能力。
  (7)你希望学校怎样进行中国象棋教学?25.8%开设中国象棋课,23.7%开设中国象棋活动课,50.5%课与活动课相结合。
  (8)你认为学习中国象棋会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96%会,1.5%不会,2.5%不清楚。
  (9)如果开设中国象棋课你认为应当:27.5%以老师讲棋为主,12%以学生自己下棋为主,60.5%老师讲棋与学生下棋结合。
  2.实践法
  笔者于2003年9月开始,在小学进行中国象棋课堂教学及活动课的教学尝试。我所带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各年级都有。通过近7年的实践与实验及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逐渐发现和探索出了一些在小学进行中国象棋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下中国象棋对学生的影响。
  结果与分析
  1.由问卷调查法得出
  (1)小学生知道中国象棋的人很多,会下中国象棋的人却很少。
  (2)如果不进行象棋教学,会下中国象棋的“自然”增长率很低,只有2.425%。
  (3)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中国象棋,并同意学校开设中国象棋课。
  (4)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把中国象棋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
  (5)绝大多数学生同意中国象棋能开发思维等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
  (6)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老师讲棋与自己下棋结合较好。
  2.由实践法得出
  (1)小学学棋越早越好
  在教中国象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更快。年龄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并不重要,在我们中国象棋班的内部比赛中,低年级的学生战胜高年级的学生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学生低年级学棋比高年级学棋优势更大,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兴趣的培养更快。
  (2)下中国象棋能开发小学生的智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的时间短,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对喜闻乐见的事物感兴趣。在中国象棋的练习和比赛中,小学生的眼、手、脑交替使用,使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下棋,能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象棋运动要求精力集中,坚持不懈,既能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又能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象棋运动是通过比赛来提高棋艺,陶冶情操的。象棋不但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大有益处,又能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少年儿童变得反应机灵,思维敏捷,对问题理解深,记忆牢靠。
  (3)下中国象棋能增强人的意志力、记忆力和竟争意识
  中国象棋是一种智力活动,一旦喜爱上这项活动,就要找对手对弈。当遇到真正的对手就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认真思考,慎重看棋、走棋,想方设法战胜对手。一个好的棋手还要锻炼出超强的记忆力,要记很多的棋谱;记好每一盘棋,下完后进行复盘,这些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当失败时会不服输,要再下一盘。强烈的求胜心会使学生去研究棋路,提高棋艺。下棋既能锻炼人的意志,又能提高人的竞争意识,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并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4)下中国象棋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棋的都想赢,但人外有人,要想获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骄傲。严格的中国象棋规则,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既增强了学生纪律性,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棋手间切磋棋艺,又能养成礼貌待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下棋时,需要安心研究,精心思考,全神贯注,能培养人沉稳机智,处变不惊的品质;复杂的棋路变化,又能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的提高。总之,下中国象棋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5)活动课的方式更适合对优秀棋手的培养
  对中国象棋的讲解,班级授课的方式较为理想,因为班级授课的方式较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也比较适应。但如果想培养高水平的棋手,还是以活动课的方式较为理想。因为班级授课时学生较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做到对高水平的学生精心辅导。活动课就不同了,学生较少,学生的水平接近,教师更能“因材施教”。
结论与建议
  中国象棋进入小学课堂,是我们走向素质教育,较适合的方法之一。它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我们应当大力提倡下中国象棋。把中国象棋在小学推广普及。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7 00:43 , Processed in 0.1138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