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龙年贺卡---送给本站注册会员!!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5:00:06 | 只看该作者

韩庚要与“年”打斗。

黄宏小品受期待。
亮点四:
创意节目很抢眼 韩庚与“年”对打
如果说今年的春晚有什么与往年不一样的节目类型,本报记者给出的答案可能是“创意节目”。总导演哈文在“创新”方面下足了力气。最终呈现出来的“创意节目”最值得推崇的个人认为是韩庚的《除夕的传说》。
《除夕的传说》是在李咏与几个小朋友述说“年”这个怪兽的传说后,才隆重登场的。只见舞台中央竖立了一扇大屏幕,屏幕里一边出现着动漫制作的恐怖“年”怪兽,另一边则出现了真人韩庚,韩庚边舞边唱,还用“功夫”与“年”进行对打,配合着整个故事线。而整个节目影像与真人的配搭完美,画面既有中国山水画的挥洒,也有当代漫画的卡通意味,将会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亮点五:
黄宏小品笑点多 “开心麻花”可能红
缺席了赵本山的春晚节目是否好看,这是需要观众们自己下定义的。但是,本报记者发现,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整体的喜剧感觉是有“戏剧味”的。其中很多春晚老面孔的焕然一新特别值得期待,其中黄宏的小品《荆轲刺秦》非常接地气,它的切入口非常小,且笑点很不一般。小品描述了一个剧组拍电视剧,因出演皇帝这个角色的演员未到,临时将送盒饭的黄宏推上了“帝位”,但是黄宏在万人之上却始终无法“忘却”他的“盒饭事业”,每每论到国家大事时,总是往“盒饭”上扯,令现场笑喷。而“开心麻花”剧社的小品《今天的幸福》也倍受期待,“开心麻花”剧社有望成为“大红”的语言类表演团体。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05:16 | 只看该作者
过年八大红




花灯

起源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传说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 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 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
神话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楹联
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
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t”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历史来源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1、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神
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1]     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木浮雕门神神荼郁垒
奉祀习俗
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於大门口张贴门神的习俗。一些著名的传统木刻版画产地,也以印制门神版画而闻名,如杨柳青、潍坊和桃花坞等地。门神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年画上还饰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以祈吉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06:39 | 只看该作者
挂笺
亦称“门笺”、“过门钱”,为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1]挂钱,其形状如小幡,是一种装饰性的传统民间刻纸艺术。新春佳节,北方城镇乡村的人家都喜欢并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挂钱在乡间最是盛行,除门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贴在财神洞、仓库、鸡舍、 猪舍和井台上的。[1]   挂钱上刻镂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上沿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挂钱和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景象。
渊源
挂钱的来历,据说是和爆竹一样的,都是为了驱赶那个叫做“年”的怪兽,爆竹是以其声音来吓唬“年”,而“挂钱”则以其颜色来刺激“年”的眼睛。[1]   专家认为挂钱是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中国古时就有以幡表达意愿的风俗。这样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就已经有了。[1]   民间形成贴“挂钱儿”的习俗,来源于唐宋时的“幡胜”。唐宋时每逢立春日,人们便用银箔、罗彩剪成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戏之。”苏轼在《分类东坡诗》中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后来,人们用它来避邪,把幡胜放大,在立春之日,贴在门楣上。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同时期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载:“岁旦在你……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春吉兆。“这种锡打春幡胜,就是最早的“挂钱儿”。可见在唐宋时期,就有这种装饰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1][2]   到了清代,挂钱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为其作年俗诗说:“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还为它作了详细的注解:“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可见,“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3]   人们对挂钱的喜爱,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习俗
新春佳节一到,家家户户皆用挂钱儿把门口装饰得面目一新,喜气盈盈,使人们感到严冬已去,新春盎然。贴挂钱,已成为中国民间春节一大习俗。   旧习俗中,人们在元宵过后,都必须将“挂钱”摘下。据说如不摘下,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当年得不到好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人把它作为一种的长久装饰,客厅、书房以及楼里门楣上贴的挂钱,从头一年的腊月三十贴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九,始终都保存好好的,让喜庆气氛保持一年不衰。同时,也给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斗方
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之一。指一或二尺见方的书画或诗幅页。尺幅较小,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民间年画中,把这种尺寸和形式的作品也称作“斗方”。现年画中亦有斗方的体式。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图片(1)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关于年画的故事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07:59 | 只看该作者
春条
春条是指旧俗春节书写吉祥词句贴于门楹上的条形对联。  
春条变迁
“春条”。一般是从红纸最长边顺长裁下来的,大约三指宽,上面写一些吉利话之类的顺口溜,内容都是祝愿。要是拿现在的说法,就叫做“愿景”。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春条里有这样一条:“宜入新春春风浩荡,阶级斗争不能忘,贫下中农来做主,幸福不忘共产党。毛主席万岁! ”
在70年代的春条里有这样一条:“宜入新春乐无边,改革大道宽又宽,人民币装满箱,粮食堆成山。幸福平安! ”
80年代:“宜入新春春来早,包田到户就是好,多打粮食多卖钱,家里外头都是宝,喜笑颜开! ”
90年代:“宜入新春财源发,多种经营来当家,六畜兴旺五谷丰,发家致富乐哈哈,大吉大利! ”
21世纪初:“宜入新春乐,大棚一座又一座,养殖种植齐发展,四季发财乐呵呵,平安吉祥! ”
2008年春节:“宜入新春到零八,举国上下乐哈哈,奥运开在家门口,中国人民神气啦,平安吉祥! ”。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17:49 | 只看该作者
阎维文:春晚最初很纯洁 如今形式守旧 艺术变名利场2012年01月17日



来源:时代人物 作者:韩骐名





2012年央视春晚核心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这里讨论和确定晚会的众多内容与细节
2012年春晚进入倒计时,围绕春晚的话题越来越多,先是陈佩斯、宋丹丹等一批大腕级明星拒上央视春晚,接着就会听到国人对春晚“恨铁不成钢”的此起彼伏的批评之声。春晚是如何从国人心目中的“唯一”渐行渐远?如今的春晚,更像是国人农历春节中一种未了的情愫,一个只需走完的程序化的仪式。
作为13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歌唱家阎维文,13个大年三十不能与家人相聚,春晚在他的心里,已经不是一个晚会那么简单了,充满着爱也隐约着痛。在本刊记者与阎维文的对话中,他为我们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春晚故事,以及他对春晚更深切的感受与更深层的思考。
怀念“纯洁”
《时代人物》:其实现在有很多优秀的歌者,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上春晚,对于您来说已是春晚的常客,现在还依然有上春晚的愿望吗?
阎维文:我不算常客吧!办了多少届了,我才上了13次,我也才一小半。我对春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其实跟所有的演员大体上是一样的,每一个演员都渴望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春晚推出自己好的作品。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晚会,最受亿万观众关注的一台晚会,我是1988年第一次上春晚,之前一直是看别人上春晚,也有过着急,也有过焦虑,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上春晚唱首歌。现在,我觉得像我这种级别的演员,我上春晚真的是上的少的,我的另外一面就是这样想,我不希望在这样大的晚会上如果我的作品不是很理想还一定要唱,到后来我有很多次都是主动放弃了,我想既然观众这么观注,大家这么喜欢我,那我一定要拿自己最好的作品。我不能说凑数,我今年上了我明年一定要继续上。我既然要上那我一定自己就要感觉我的作品能够上春晚,能够给观众拿得出手,因为现在这个春晚比较复杂,经常或者是一个作品要几个人去唱,我觉得达不到那样的效果那我也会放弃,就是这样。
《时代人物》:1988年是您第一次上春晚。
阎维文:对。那个时候的舞台相对来说比较纯洁,没有任何的现在的这种东西。当时导演说,1987年他看了我在当时“星光杯”上的演出,他觉得这歌挺好的,这小伙子唱的挺好的,然后就去找我说这个歌上春晚,就这么简单。我那时也没有什么名,就可以完完整整的唱一首歌。
形式守旧、不遵循艺术规律成为春晚绊脚石
《时代人物》:那现在呢?
阎维文:现在的晚会,没有点名气没有点什么就很难上,我觉得这样做很让人伤心。为什么说现在很多时候,观众对于春晚越来越不满意了,我个人理解不外乎几种原因。第一,它总的形式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大的突破,一直是这样的模式下来。第二,现在也不得不承认,往往一首歌支离破碎,为了卡时间电视台给你剪辑的面目全非,我有时候对这个有些失望,有时候有点痛心。我觉得既然要做春晚,想要这个作品上的话,一定要给它一个充分表现的时间,他们是又想让你唱,又不想把这个时间都给你,然后这儿剪掉一句那儿剪掉一句卡着秒的减。我说艺术不是那样搞的,真是这样,就觉得艺术以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你看到的东西不纯粹了,真的是这样。如果真的从作品出发是适合联唱的,那可以精心设计一个联唱,但现在不是,而是把这个人加一个不行又加一个人,这样做确实不行,它已经不符合艺术规律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18:22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央视春晚上,阎维文与张也合唱歌曲《幸福赞歌》。

真正的艺术需要变但变要有底线
《时代人物》:您现在是中国最顶尖的歌唱家了,现在上春晚前还会做很多准备吗?
阎维文:一样。前年那首歌光服装我就换了三四套,我总希望在那么一个盛大喜庆的晚会上,我的服装跟我演唱的歌曲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新喜,一些变化。我不希望大家看到阎维文还是那样子,总希望别人能够从你的哪怕是一个小的服饰上的一个装饰或者是什么,能看到你在寻求变化,在一直往前走,包括我自己这几年的发型也有了变化。
《时代人物》:在艺术上,您一直都在寻求变化吗?
阎维文:实际上,我们天天都在追求一种变化,但这种变化不能让观众感觉到是特别明显的变化,这种变是在不知不觉当中。不能说我明天开始学唱流行歌曲了,在我的歌里就表现很足,那真的喜欢流行歌曲的观众就会说你不伦不类,喜欢你的人会说你怎么就去唱那个了,而最后你什么都不是了。但是可以一点一点的渐渐的学习,像流行音乐,它们那种演唱方式、他们那种情感,可以不知不觉的把它们揉到我的演唱里,但不能做彻底的改变。
春晚小失误年都没过好
《时代人物》:春晚毕竟是现场演出,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发生,现场演唱时有没有出过失误?
阎维文:偶尔也会。前年春节晚会刚上来就错了,“奔跑着拥抱希望”,我唱了“拥抱着奔跑希望”,现场字幕跟字幕都对不上。春节晚会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它让你现场唱,但它给你提供的东西又不够你现场唱,它要考虑播出效果,现场的音又不能放的很大,然后没有监听给你听,因为要让舞台上好看,但现场那么大,回声也很大,对我们来说天天唱,唱歌有什么好紧张的,但你不带耳麦的话,一唱全是你自己的声音听不到伴奏,那就容易脱节。流行歌曲是没有关系的,它完全是唱感觉,不是唱音色。我们唱歌不一样,我们唱歌首先你的音色要非常漂亮,那我们这个东西你是不能有任何瑕疵的。那年因为这个失误,年都过不好,影响了很长时间。
《时代人物》:有这么严重?
阎维文:那当然。这么大的晚会,你连歌词都没唱对,那心理就别扭,就不舒服。
要对观众和自己负责
《时代人物》:在观众的眼里,觉得您是春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顶梁柱。但2007年的时候,您与雷佳演唱的爱情歌曲《芦花》在临近春晚最后的时间被通知上不了,当时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阎维文:很气愤,毕竟你做了那么一段努力,而且当时是他们要我唱的。可以讲,我们俩当时唱的非常好,雷佳是我们团年轻的演员,音色非常突出,演唱方法、技巧非常好,两个人唱很好,为什么我当时愿意两个人唱,因为它是个爱情题材的作品,它不牵强,两个人演绎出来的东西比一个人更丰富,从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上,从演唱上都是非常好。我也不知道当时导演怎么跟我说的,反正我当时很生气,当时是让我换个其他歌,我说不唱,我这个人很倔,我说我不唱了。
还有一年也是本来我送了一首歌很好听,后来唱着唱着快到时,跟我讲说想加两个人进来,我说不可以,我说如果最开始说好了我们三个人唱,那我没什么意见,但是我一个人练了半天了,快要到正式演出的时候了,突然要加人,加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但我不怕得罪朋友,我说那我不唱了,你可以让别人唱,所以我就退出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么大的一个晚会上,你要对得起观众要对得起自己。像《芦花》那首歌,非常好的一首歌,有时候我就想为什么这几年对上春晚的心气已经不足了,原来早些年提前半年就准备歌了,就想春节晚会送个什么样的歌,《母亲》我送过两次,但到目前为止《母亲》没有上过春晚。所以我有时候就想我们春晚的主题,我说母亲从小到大,从个人的情感对母亲或者放大了祖国是母亲,都是有深深的情感在里面,春节晚会不就是打感情牌吗?怎么这样的歌就不能上了呢?
但是抓作品我一直没有放弃过,也不可能说今天在春节晚会上唱一首歌明天就怎么样了,那还是得靠你天天这么一点一点的坚持,只要是好的作品,我想它总会被流传、被传唱的。
《时代人物》:春晚在您整个艺术生涯当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
阎维文:不得不承认它的的确确是受观众关注的一个大晚会,但也没有因为1988年第一次上春晚后第二天上街别人都认识我了,而且我所有唱的这些歌都不是在春节晚会上流传开的,都是后来一场一场的演出流传开的,所以我就想可能是我们驾驭不了这个大舞台吧。
年轻演员应轻名利
《时代人物》:现在的春晚跟以前的不一样,其实说白一点现在的春晚我觉得更多的就是一种名利场,您怎么看?
阎维文:其实从事艺术这种东西本身来看就是一种名利场。谁也脱离不了这些,这个真的是事实,但是我觉的干任何事情还是得要有一个标准,不能本末倒置。
很多人想上春晚,我觉得这个都可以理解,大家都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发展。但我认为,作为从事艺术的人来讲,都要从自己的身上下功夫,少一点那种艺术之外的东西,尤其现在年轻的演员,我觉得应该把功夫放在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上,这样会长久,不然的话你就上了春节晚会哪怕就让你唱个独唱,你也不会在这个舞台真正立足的,这个真的是要靠实力去说话的。当然如果这个人有实力,又有很好的人去包装再上春晚,那是最好的事情了,但是不可能都是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想不管是春节晚会或是电视歌手大奖赛,我见了好多歌手都给他们讲,因为我是跟他们一样的经历走过来的,我就说,虽然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想既然从事这个东西最终你还是要有这个本事,最终要把这个东西拿到台上让观众检验的,所以我想还是踏踏实实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39:33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自编微博春晚乐翻网友 被赞“灰常有技巧”



2012年01月11日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名嘴崔永元的娱乐精神一贯深受网民追捧,最近他在微博推出了三条原创“微博春晚节目”,被网友笑评为“简直是在捅大家的胳肢窝儿”,网友授予他“人民大众最爱的春晚”之“微博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

三天推三个微博春晚节目
日前,搜狐CEO张朝阳号召网友微博过年,引众多网友心有戚戚焉。“朝阳兄办个微博春晚吧,就是从八点到十点,两个小时集中原创段子、原创小视频、搞笑节目,这样大家就免得去看央视春晚了。试试看。”就在张朝阳表示“好吧,我来想想”之际,鬼才名嘴崔永元已经行动起来了。接连三天,发出三条“微博春晚”段子,原创开场、相声等搞怪节目,令网友会心一笑。分享如下:
微博春晚第一个节目:开场大歌舞,歌词短短几行字,每天写几次,写下的喜怒哀乐都叫日子,不要太悲催,不要太奢侈,咱过日子平平常常不能像股市,嘿,不能像股市,就是好故事,嘿,不能像故事,就是好日子。(领掌,人为的欢呼声)
微博春晚节目二:单口相声《耳背》各位春节好啊!(观众:下去!)什么?话剧?一个人演不了话剧。(观众:你耳背!)什么?票价贵?不可能,微博春晚不要票。(观众:不要脸!)什么?太危险,上个晚会有什么危险。(观众:简直受不了!)什么?演得特别好!那就再来一段!(领掌,人为的欢呼声和假笑声)
微博春晚节目三:天津快板竹板这么一打啊,啥也不能说,不能说食品……也不能说股市大滑坡,大过节的走上台只能说好的。那就说足球吧,已经抓了一大窝,你昧良心我胡来,都是钱闹的。就凑合整两句吧,后面节目多……哎,我再来唱赞歌!(紧插广告:某牛集团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不盼赵本山,就等小崔了
小崔嬉笑怒骂写出自己的社会观察和生活感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以至于有网友说,现在大家不期盼赵本山的央视春晚小品了,而心痒小崔的微博春晚了。“老崔什么时候当编剧了?那就恳请春晚导演把这个节目放进去吧。反正我们观众愿意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被网友赞“有创意,有深度,有思想,灰常有技巧!”并被封“人民大众最爱的春晚”。奖都给了,“微博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还有人建议,“小崔怎么不自己录制视频呢?”
有人评价,往年的央视春晚常常不可乐,这回“小崔简直是在捅大家的胳肢窝儿”,央视主持小崔的娱乐精神可嘉。“用轻松的方式表达深刻问题,非寻常人也。崔永元同志深刻而儒雅,睿智而平淡。”小崔的“天津快板”也引来地产大鳄们自娱自乐。针对“天津快板”任志强共鸣道:“稳字当头啊”。潘石屹随即转发并自我调侃,“可以骂开发商”。名嘴杨澜也加入评论团,“真有自我牺牲精神。开发商快成娱乐圈了。”最后任志强下结语,“早被娱乐了”。
【调侃停不了】
导演开大会,小崔挨个“嘴”
8日,2011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在京启动,该协会300位多位会员以及其他嘉宾欢聚一堂。担任主持人的崔永元与以往一样,该调侃时就调侃,完全无所顾忌。
开场有个环节,每个导演带自己做的饭来,如滕文骥带了肉夹馍,文隽带了港味腊烧,崔永元走到高晓松面前,若无其事地说:“他的饭不用看了,他吃的饭是统一发的饭(暗指牢饭)。”
看着全场这么多导演,崔永元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国这么多导演,国内院线一年就放那么些国产片,我还以为中国就20多个导演呢”。
而正在山西与赵涛完婚的贾樟柯向大会发来视频时,崔永元装傻问:“贾樟柯那个爱人是他电影中的女主角吧?这个是导演协会规定的吗?这事还挺多,这算是一种福利吧?”
导演协会颁发的这些荣誉不能叫“某某奖”,这是由于有规定,不能随便办颁奖或电影节什么的。崔永元又拿“奖杯”调侃起来,他说:“要评奖就得有奖杯,我们这个不叫奖杯,也不叫奖,叫表彰证明物体。”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2:50:02 | 只看该作者
龙年“龙文化”





赵克明   



龙的起源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处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龙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龙的传说

    1.蛮龙归正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友谊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2.龙窑
    传说古时候太湖里有一条浑身墨黑的乌龙,长大以后,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专管耕云播雨的事情。哪个地方干旱了,乌龙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个地方喷。乌龙喷出来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个地方,玉皇大新闻社却不准乌龙去喷水,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琏。因为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他们。但是乌龙不忍心看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这一下惹恼了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与天兵天将格斗,打得天错地暗,终因寡不敌从,浑身是伤,摔到地下,死了。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乌龙,就把乌龙的尸首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人们发现,洞里全是空的,乌龙的尸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地道。后来人们用这个空洞当作烧窑的洞,发现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乌龙窑。当地又仿照乌龙窑造了许多窑,就叫做"龙窑"。
    3.龙马负图
    在河南洛阳东北孟津老城一带,在远古时候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叫它龙马。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洪水横流,庄稼毁坏,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正当人们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说也奇怪,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认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八卦图。"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块大碑,上刻"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
    4.大鹏斗孽龙
    在纳西族的传说中,过去有个大酋长,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了怕他死后儿女争夺家产,就把天地各划一半,儿女各一半,并指定了儿子住在陆地是人,女儿住在海里是龙。
    后来,酋长死了之后,住在海里的龙不断侵占陆地,龙子龙孙也经常毁坏人的庄稼。为此,人请来了金翅大鹏,把那海底的孽龙抓起来捆住,给她一次狠狠的惩罚。从此,孽龙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了,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地过着生活。
   
“龙”字成语
雕龙画凤 刻绘龙凤 凤表龙姿 形容英俊的仪表  活龙活现 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踞虎盘龙 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跨凤乘龙 比喻结成夫妻或成仙 龙腾虎跃 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龙行虎步 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马龙车水 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马如游龙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盘龙卧虎 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藏龙卧虎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乘龙佳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佳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乘龙快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打凤捞龙 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得婿如龙 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伏龙凤雏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龟龙鳞凤 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画龙点睛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矫若惊龙 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骥子龙文 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 蛟龙得水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龙跃凤鸣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肝凤髓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鸣狮吼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麟凤龟龙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龙蛇飞动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龙驹凤雏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龙章凤姿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龙凤呈祥 指吉庆之事。 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飞凤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人中之龙 比喻人中豪杰。  生龙活虎 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卧虎藏龙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元龙豪气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云起龙骧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游云惊龙 形容书法精妙。 。禅世雕龙 指文章世代相传。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凤舞龙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臆龙鬐 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 凤翥龙蟠 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  凤翥龙骧 形容奋发有为。 虎步龙行 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活龙鲜健 形容健壮有活力。 蛟龙戏水 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龙飞凤翥 形容笔势雄奇飞动。 龙飞虎跳 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鬼蛇神 喻奇诡怪僻。 龙翰凤雏 喻杰出的人才。 龙翰凤翼 喻杰出的人才。  龙拏虎攫 犹言龙争虎斗。喻笔势遒劲、奔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21:35 , Processed in 0.0776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