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作家群英谱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9:48:5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满腔热情写先进典型
                                       ——从记者到报告文学作家的寒青

湖北日报讯 梁必文

    寒青(王汉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省作协委员。其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正泰杯”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曾获“武汉市优秀文艺家”荣誉称号。
    认识寒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他在《少年文学报》当编辑,尚且默默无闻。后来考入武汉大学记者班,毕业分配到新华社湖北分社工作,终于踏上了他人生更广阔的舞台,曾经一度出任过《湖北经济报》副主编。从编辑、记者、主编,到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寒青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奋斗与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都与他的记者生涯密不可分。
    常言道,记者乃“无冕之王”。长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记者生活,不仅锻炼了寒青独立观察和敏锐思考社会人生的能力,也成全了他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执著的个性。这个性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正面是敢作敢为敢担当;负面则是不拘细节。而寒青终归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不但工作充满激情,生活充满激情,平日里讲话也充满激情,无论是在会场上还是朋友私底下,只要他开口,声音总不可避免要高八度,讲到激情澎湃时常常情不自禁站立起来手舞足蹈。每每这时,大家都不得不被他夸张了的情绪所感染。有了解者说他豪气,不了解的说他“霸气”。但不管你怎么说,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触及人格尊严底线,他一般都不和你生气,这也正是他坦诚、率性、真实可爱的一面。
    其实,在寒青身上还有一股凛然正气,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伴随着他。那就是,同情弱者,敢于打抱不平;歌颂崇高,不怕闲言碎语。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他总是饱含激情发自内心地用他手中的笔去描绘去歌赞。这一切,也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吃过苦,后又当兵入伍在部队那座革命熔炉得到锻炼。1976年,当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寒青正在附近某部队当通讯员,他是第一批步行赶到现场救灾的军人,那悲惨的情景使他终生难忘。所以,当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作协请缨自愿奔赴汶川灾区采访的湖北作家。在余震不断、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他没有畏缩,一边吃着治疗糖尿病和降血压的药片,一边和作家们一道,不分昼夜深入灾区一线采访。
    近十年来,寒青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关注社会底层,关注那些普通而又平凡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特别是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先进典型一往情深的歌赞,写出了一系列感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如:描写殉职在“消灭山区茅草屋”工作岗位上的全国基层干部典型周国知的《大巴山的呼唤》,反映全国“师德楷模”郑琦先进事迹的《火炬,在山乡燃烧》,还有《情撼中原》、《情托彩虹》、《爱,擎起一片天》、《真情宣言》、《守望大山》、《山歌响起》,特别是描写为了一声承诺,兄终弟及、接力为农民工送薪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事迹的报告文学《起航,信义之船》,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上述多部作品有的改编成广播剧,有的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播放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更难能可贵的是,寒青并不是体制内作家,多年来都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了,全靠自己养活自己。反映先进典型、创作主旋律的作品,没有谁强迫他去写,那完全是出于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良知和自觉,自掏腰包,自费采访写作,而他都一以贯之无怨无悔,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寒青另眼相看敬佩有加的原因之所在。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9:49:45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尽善与尽美
                   ——批评家夏元明印象

湖北日报讯 何存中

    夏元明,1957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现任教于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旧典重温》等专著多部,另有研究废名、汪曾祺等著名作家论文多篇。

  初识夏元明的人都以为夏元明狂,比方说到苏东坡,夏元明会说不过如此,连茅盾文学奖的新科状元《你在高原》的张炜,黄州来游东坡赤壁对苏东坡也是恭敬有加,不敢造次,而元明先生却说此话,不是狂人一个吗?别人怎么理解我无话可说,但我却理解元明先生。
    元明先生与我同乡,在文学的道路上,我和他诤友30多年,可谓知己。用朋友的一句话说,我是他“盘大”的,可以说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他的心血,从构思到定稿他都参与讨论和批评。许多篇我写成后第一读者就是他,他在我的文本上,用红笔批得满纸流红,他认为好的地方他批好,用感叹号,认为不好的地方却不客气,连不可理喻和荒唐的话也批,用的是问号。记得十几年前我写长篇《沙街》的时候,写完了将文本给他看,他从结构到人物及主题,都有批评。他认为不是长篇,弄得好长的时间内说到长篇我就心有余悸,惶惶然后怕之极。还有我的《太阳最红》写成后,尽管出版了,反映也好,但他却不尽然说好,我知道他所期待的是我此生不能达到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元明先生直言不讳地说,对我的创作有审美疲劳,他把我创作不能超越的极限看透了。所以有时候我就生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感觉来。元明先生对鄂东作者的作品和对全国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视同仁,一个尺度,那就是尽善尽美。其中有两条,一是否真诚,二是否美。元明先生见不得假的和装的。所以对作品多有不敬。但他不因为作者不痛快而视其颜色,而改变他的言论和看法。当然也偶有看偏的,那作者决定是初学的,或是女性。这没办法,惜花都是爱才心。
    元明先生读书和治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初读阶段,就拿苏东坡为例,他可是把存世的苏氏全部作品读了的。初读时他对我说苏东坡就是苏东坡,无人可比。再读时他觉得苏氏可以是可以,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三读时他就得结论说苏东坡不过如此。别人就说他狂,连苏东坡不过如此,那中国还有你入眼的人吗?我却默然,因为我知道他的结论是读懂了苏东坡才说的。就像登山,在山脚时当然仰视,顶在青天之上,岂不肃然起敬?登到山腰时,人随山高,风景就在脚下,领略其中,境界当然就高。当登到极顶时,一览无余,绝顶的风景就归于平常,当然不算什么了!我就想登过珠峰的人,才可以说珠峰不算什么。没登珠峰的人说珠峰不算什么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殊不知,说苏东坡不算什么的是他,真正顶礼膜拜的也是他。有的人对苏东坡之爱是现于颜色,而他爱苏东坡是情动于衷。
    生活中的夏元明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生活中有许多的坎坷和不幸,但他却追求尽善尽美。日子里他总是举重若轻,随遇而安。就是生命垂危时,也见其淡定情怀。记得十几年前,那次他回家乡身体突发大出血,送到浠水县医院抢救,在天亮之前被推进手术室,他也不见悲观。事后我问他当时的感觉,他说那时候人就像浮在祥云之中,心中的太阳金光四射,很幸福。后来我才知道人在大出血昏迷前,正是那种感觉。
    我和元明交往是很幸福的。日子里默契,会心一笑的时候常有。记得那一年我还没到黄州,我和他秋天的时候到江边去玩。路上心情不错,于是就逞才,一个说久困樊笼里,一个答相邀出古城,一个说我来秋未老,一个说天地两闲人。我和他就是两个活宝。人笑我和他是一对冤家,到一起不“打铁”不行。干脆搞个工作室,名字就叫“铁匠铺”。古人说得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尽善者未必尽美。有元明是现代文坛之幸事。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1:49:45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向我的身体道歉”
                   ——我读李以亮

湖北日报讯 张执浩

    李以亮,1966年7月生于湖北农村。1987年大学毕业后执教十余年,现供职于武汉市电信公司。1986年开始习诗并发表作品,作品见诸国内相关专业期刊。曾获《诗刊》、《诗神》、《飞天》等刊物各类诗歌征文奖。兼事诗歌批评与欧美诗歌翻译。作品结集出版有《逆行》。译诗集《东欧现代诗选》即出。

  在武汉这拨诗人中,我和李以亮认识得算是很早的了。据他后来回忆,大学期间曾去过我的寝室,也曾见证过那个躲在宿舍一角布帘后面的我。但我对那次会面已经记忆模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很早就听说了他的名字,因为我俩的初恋女友曾是高中时代的闺蜜,尽管我在武汉他在宜昌,但通过她们的口口相传,我们也在彼此的心目中烙下了痕迹。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惟有诗歌和女性才能让关于青春的回忆如此生动。
    “我一生坚持的东西/你们正如此轻易地丢弃”,这是李以亮在《黑暗》一诗中的呼告,也可以看作是他整个写作的基调。李以亮的身上杂糅着知识分子、民间、泛学院,以及半体制化,等等,非常复杂的气质,这也是当代中国作家身上最具普遍性的气质。但李以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异常尖锐地呈现了这种矛盾气质对自我精神所带来的损害与挤压,并将自己作为“标本”而非“个案”,主动摆放在了审判台上。因此,阅读李以亮就不可避免地使读者本人一次又一次陷入到自省之中,并在反讽、自嘲与自爱中寻找某种和解的力量。多年的翻译生涯使李以亮有机会接近他心目中的诗歌标准,他从米沃什、辛波丝卡、扎加耶夫斯基等人那里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他将这种支持有效地转化成了对自我写作的苛求和约束,并以独具个性的文本作为呼应,一如他曾在诗中所言:“我一生有个理想:自费诗集出版,100页/前50页:我的诗。后50页:全部空白。”(《杂碎》)
    熟悉李以亮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被一种根深蒂固的湿疹所困扰,但只有非常了解他写作的人,才能从字里行间窥探到他与这种“疾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隐喻”关系。这是一种灵与肉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是梦想与现实相互磨损的关系。在他早年的一首题为《向我的身体道歉》的诗中,他起句写道:“我的身体,你跟我三十余年/现在我谨代表我自己,向你道歉:我对不起你——”,随后他从“头发”、“眼睛”、“鼻子”开始一路“道歉”下来,直到“双腿和脚掌”,情真意切,充满了愧疚和道德的力量。如何饲养我们的肉体,这个看似普遍性的问题,在李以亮那里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实,他必得早晚面对,作出回答。“被疾病改变的人也改变了疾病”,这是我在献给李以亮的一首诗歌里的一句话,我相信,李以亮的“道歉”最终会获得他身体的谅解,他的反抗,他的愤怒,以及驱使他写作的原始激情——“我写诗/有两个理由:半夜起床,我有话要说,我无话可说”(《一气之下》)——都将经由他写作得以释放,并由此赢得此生的宁静与安逸。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1:50:53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周古平和他的九头鸟之梦

湖北日报讯 图为:易飞

    周古平,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万字。近年来出版有长篇童话幻想小说《九头鸟1滴血降露》、《九头鸟2生命之舞》、《九头鸟3浴火重生》、《九头鸟4九凤和鸣》、《九头鸟5拨雾寻道》、《九头鸟6古船腾飞》等,并获得2011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周古平是湖北文坛的一个奇人。他是学工科的,从事的是最没有诗意的工作,写的却是最需要想象力的童话幻想小说。他多次获奖,却谦虚地说:“我是文学上的学徒工”。
    初识周古平是在去年的某次聚会上。这么多年我“混迹”于文学圈,在文学大省采访过许多有名的和没名的作家,所以开始我对他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只是心里有点打鼓,这位平静如水的仁兄为何着迷于童话幻想小说。直到前不久,我们在湖北饭店聊了一阵,他猛然为我打开了一道奇特的文学(也许不只是文学)风景。仔细一品,周古平的作品以科幻的严谨、奇幻的趣味、玄幻的开阔、魔幻的讽喻,的确独具一格。
    周古平是有个性的。去年春节,本来是一段可以享受团聚、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周古平却带上方便面,去了飞雪连天的武当山,只为了实地踏寻作品里将要写到的九头鸟在茫茫武当“拨雾寻道”的故事现场,亲身感受故事的气氛。即使是“五一”和“十一”长假,他也把自己关在家里,废寝忘食地书写着多卷本大幻想小说《九头鸟》系列,让全部的身心和激情跟随着九头鸟踏上了漫漫的幻美旅程……
    九头鸟,是湖北的精神名片,也是周古平生命里一个美丽的精神梦想、一个深沉的文化情结。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周古平创作的《九头鸟》系列已经完成了前6册。全部作品拟定为12册。前6册甫一问世,即获得广大读者的热捧,网上点击过千万。不到一年的时间,《九头鸟》已推出第二种版本,并且获得2011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这也是本年度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的唯一一位湖北作家,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予以报道。《九头鸟》是一部充满大爱、大美和大智、大勇的仁爱之书。令人感佩的是,在《九头鸟》的写作背后,周古平也用自己温润的爱心、真诚的善举,默默地书写了另一部“现实版”的爱的童话:他拿出版税,在红安等革命老区的乡村小学,为孩子们创建“九头鸟爱心书屋”,为孩子们送去电脑和上万册各类图书。
    他憧憬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九头鸟爱心书屋”将从湖北的偏远山区逐渐扩大至全国各地。之所以有此想法,周古平曾告诉朋友说,只因为自己小时候家里贫寒,没有钱买书看,为了读书有时只好借书、抄书。他真心希望为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周古平是一位儒雅君子,绘画曾在国内获奖。智慧而心地善良的他,平时总能克己而悯人,可谓“宅心仁厚”。他是位孝子,也是位好人。他资助孤儿,为身患癌症的同事慷慨解囊,他曾从网络上看到有一个读者,发表了一篇表达了对《九头鸟》的喜爱之情的文章。他想方设法找到了这个读者,原来是一位来自贵州偏远山区的读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给了这个小伙子许多无私的帮助和热心鼓励。这一桩桩事让我深深感动。
    除了《九头鸟》小说系列,他正在默默地努力去做的,还有九头鸟主题公园,九头鸟绘本、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
    谈到他为什么对《九头鸟》会如此投入,他说:“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童话作家,仅仅能为孩子们写几本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为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送去我们的人文关怀。童话作家虽然无力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至少可以做到,让每一个读过童话的读者,得到生命的营养,点燃精神的灯火……”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1:52:03 | 只看该作者
刘川鄂作客中国社会科学网畅谈湖北文学
发布时间:2012-08-01
    7月中旬,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网邀请,作客“专家访谈”栏目,就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当代湖北文学的特色、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等话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刘川鄂认为:当下湖北文学处中国文坛的第一方阵。现实主义的深化、现代主义的突破和本土意识的提升是新世纪湖北文学的新表现新进步。在湖北由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作家素养要更加提升,表达空间要更加扩大,创作环境要更加优化。

    近几年来,为适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响应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学术调整,刘川鄂带领本学科梁艳萍、周新民、阳燕、刘继林等,致力于当代湖北文学研究,围绕当代湖北文学研究课题,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联重点项目多项,出版了《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研究》丛书四卷,在《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刘川鄂还应邀在《光明日报》撰述新世纪湖北作家群研究专论、在《人民日报》介绍与农民作家“结对子”的经过和体会。经过文学院几代学人的努力,湖北大学被学术界、文学界誉为湖北文学研究和中国区域文学研究的重镇。文学院相关学科的在岗教师,继承周勃、李悔吾、张国光、邹贤敏、范际燕、杨建文等老一辈学人重视地方文学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努力在新世纪发扬光大。薪水相传、后继有人。

                                                                                      (胡文)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1:55:02 | 只看该作者
刘川鄂:屈原的“楚殇”盛 李白的“楚狂”衰
——新世纪湖北作家群创作概观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多民族融合,地方性因素或曰地域特点或隐或显地存活于当代文学之中,成为各地闪亮的“文化徽章”。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剧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导致经济、代际、性别等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上升而地域因素相应缩小。这一变化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各地域作家的创作风貌。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的作家,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学思潮和创作中,各地域文学呈共性更模糊、个性更多样的复杂面貌。

  相对于京、津、沪、陕、苏等地而言,湖北的文化特质和地域风貌本来就不甚明显。湖北乃农业大省,其文化品格以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世俗理性为主导。湖北虽为荆楚文化之源头,但儒家汉文化的强势渗透,使荆楚传统断若游丝。神秘诡奇、浪漫多姿、文采飞扬的楚文化,只在少数几个作家的创作中有遥远的回响。湖北地处内陆腹地、东西南北交汇之处,交通相对便捷,易受多方文化影响,尤以近代以来为甚。因此湖北的文化品性是庞杂的,其文学也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任何试图以一两个关键词概括只属于湖北的湖北文学特色都有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之虞。也正因为如此,所谓当代湖北作家群这个概念其行政区域意义大于文学风格含义。

  注重审视地域环境的缺憾

  在世纪转型的全球化趋势中,湖北作家的本土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湖北各区域风貌在作家笔下得以尽情展现。如武汉之于方方、池莉、胡发云,大别山之于刘醒龙、何存中,神农架之于陈应松,“新三峡”之于刘继明,鄂西土苗风情之于叶梅、李传锋。

  而提升更显现为文化审视的自觉。方方、刘醒龙、胡发云、何存中、陈应松、彭建新、徐世立等作家带有荆楚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创作,超越了此前某些湖北作家对本土人物风习的溢美式表达,也超越了当代文学常见的以歌颂家乡来歌颂祖国的颂歌模式。例如,大多数湖北作家把部分湖北人引以为傲的“九头鸟”视为只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的代言形象。注重审视反思地域环境的某些缺憾,期待地方文明的提升和进步,被不少湖北作家视为创作的使命。

  小说要故事支撑,故事要时空背景,作家往往选取自己熟悉的乡土为题材领域,因此地方风习会得到彰显,其写作思维和情绪也容易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相较而言,诗歌的地域性要弱于小说,但弱并不等于无。当下湖北诗歌的湖北元素既表现在承接古代屈原现代绿原的政治抒情诗中,也表现在对荆楚人文风情山乡村民的生活抒情诗中。

  湖北红色抒情诗发达固然有湖北文坛意识形态化特征鲜明的原因——比如湖北军旅出身的政治诗人特别多,但它并非为湖北诗人专美,因为红色抒情诗是现当代中国诗坛的传统主流文体,是转型期主旋律文学的必备品种。以对带有政治意味的时代重要事件的抒发为主要特征的时事抒情诗,也是当代中国诗坛特色品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湖北,喝长江水长大的本地诗人,在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现场取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三峡便成为湖北诗人独享便利的题材。

  还有一类地域性政治抒情诗,诗人把目光专注于自己生活的地区,或讴歌历史的进步,或赞美现实的新变,而进步和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全国很多省市都盛产此类诗作。湖北之特色即在写湖北地缘地貌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丰富性。不过,除了题材的特殊性和千湖之省的湖泊乡土味外,在诗歌技巧上并无“湖北的”、“非湖北的”之分。

  湖北和全国各地此类地域性写作中的优秀之作的启示在于:文学创作不是地方风物的展览,而是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探寻人性。既要展示各种新奇的“特色”,更要透视“风景”中的时代人生。只用地域的视角而不是时代的、文化的、审美的视角观照和描绘地域文化,只写出地域特性而忽视文学的审美共性和人类的共通性是不够的。与其搜肠刮肚地去发掘和描摹各种“特色”,倒不如在体认时代、挖掘人性上下功夫。

  地域性只是文学风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决定性要素,更不是必备要素。只以地方特色为评价尺度,会埋没很多优秀作品。在各行政区域出于文化发展战略需要纷纷打“地域牌”的热潮中,文化事业管理者和文艺家们,更应该重视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区域文化限制的突破作用。地方“文化名片”不是越“特”越好,而是越优越好。

  追求精准、奇妙的现实主义表达

  湖北作家大都带着比较深厚的生活经验积累走向文坛,其初期创作十分依赖个人的生活经验,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现场感,但也往往缺乏思想的提升和技巧的经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乃中篇强省,但最彰显作家生活厚度、思想深度、技巧精度的长篇小说一直为弱项,即与之相关。这种情形在新世纪得到改观。湖北名家纷纷告别经验自发式的写作,注重挖掘历史和人物的社会意蕴和人性深度,产生了一批具有厚重思想含量的长篇佳作。

  怀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运民生的执著关注,熊召政的《张居正》通过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展现对中国历史的深入反省和宏观思考。就“正宗的”正史式历史小说而论,《张居正》堪称新世纪中国文坛同类题材的翘楚之作。集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之优长,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是民族生存苦难的抒情表达,反映了作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整体性质疑。方方的《乌泥湖年谱》在一种幽深的历史与复杂的现实中叙写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和命运际遇,演绎各种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尖锐冲突。其表现汉剧演员生涯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以一串小人物的命运折射民国大武汉,细致绵密、性格鲜活。胡发云的《如焉》高密度大容量地触及现实社会严肃而敏感的诸多问题……

  这些作品力图呈现出一种大关怀、大视野,将个体生命纳入宏大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中进行正面的、富有深度和长度的展示,从时代和人性两个根本层面反思当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传达创作主体对社会历史的重构意愿和思考能力。从艺术形态上看,湖北小说尝试在写实的基础上向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开放,借鉴心理、象征、荒诞、反讽等诸多技法,形成了博采众长、多元圆融的风格。

  新世纪以来,湖北乡土题材现实主义诗歌写作亦有了新的开拓,使诗歌这种“轻文体”也增加了厚重感。不满足于平面的单一的乡村风习、苦难忧患的书写,加强了从城乡体制和底层人格等方面的立体观照,城乡差异、都市农民工形象受到诗人的更多关注。从外在的描写进入到内在的表达,从客体的叙述进入到主体的抒情,从单一的视角转化为立体的聚焦,不论从意象的开拓上,还是手法的使用上,都更加丰富多变,具备更深沉的内涵。转型期湖北乡土诗的集大成者是田禾,农民的贫穷、命运的卑微、生活的艰难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令人触目惊心的表达。

  现实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显词、大词,地位至尊,绝大多数作家自称是现实主义信徒,对其情有独钟。新世纪湖北现实主义文学,秉持悲悯的情怀、直面忧患的现实、坚守传统和本土、汲取新知与异质,它是一种敢介入、有担当的写作,也是一种有包容、能生长的写作。其优秀之作摒弃了经验式的写作惯性,强化了思想的渗透和技巧的探索,从整体上提升了湖北文学的人性含量和审美含量,超越了新时期个别湖北名家所标榜的“仿真”现实主义,而追求“真正的现实主义”(刘醒龙语)。

  尽管有的作家对宏大的历史文化问题力有不逮,有的对其笔下主人公过于偏爱妨碍了对中国历史的更深透视,有的在思辨和技巧的融合上有欠圆润,但他们不满足于对时代和习俗的外形描绘,不满足于以细节印证“常识”,而是力图写出时人未见未察之处,力求精准、奇妙的现实主义表达。湖北成为近几届国家文学大奖的获奖大户,绝非偶然。

  缺乏张力强劲的“个人化写作”

  在经济和文化迅猛发展的世纪转型期,先前零星的、个体的湖北先锋写作亦有了很大突破。

  新世纪以来湖北相继诞生了“或者”、“平行”、《汉诗》等网络和纸媒诗歌阵地,由于其跨地域性和便捷性,将湖北境内外诗人尤其是新锐诗人联合起来。“70后”诗人哨兵执著于地方志书写,他重写了一个多色彩的洪湖、灰色调的洪湖、破碎的洪湖。对于情感和人世报以冷漠和怀疑的“80后”诗人苏瓷瓷,有着异常出色的直觉表达和意象运用能力。

  湖北的先锋散文主要有张执浩、刘继明等人。或通过写实和虚构相互杂糅来挖掘精神的虚无感,或执著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寻找不断被遮蔽的诗意生活的激情和独立的精神品质。

  李修文的小说从经典的解构戏仿到现实人生的底层关怀、从后现代的恣意戏谑到传统的古典浪漫、从身体欲望的探秘到极致情爱的书写,在“爱与死”的极端纠葛中,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青春叙事,独步文坛,引人入胜。但他几乎是世纪初湖北小说界一个单打独斗的先锋派,没“斗”多久,便销声匿迹。

  现实主义的强势和现代主义的弱势,作为一个现象,在当代湖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都是一个明显的存在。先锋文学是现代都市文化所催生的特有的艺术形态。作为一个偏农业的内陆省份,湖北并不具有催生先锋艺术的肥沃土壤,政治抒情诗、乡土诗和写实小说的发达反衬了湖北文坛在现代审美和先锋精神上的贫弱。新时期初湖北以歌颂型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政治抒情诗著名,其影响更多来自于题材内容而非审美创造。“八五”新潮后文学回归自身,湖北文坛焦虑地看到自己相较于全国文坛总是“慢半拍”。慢之根源在哪里?在地域文化制约下的作家的审美观念。

  从精神资源的角度,我以为与政治化的屈原情结重、个人化的李白情结弱相关。

  屈原是楚文学之源,亦是中国文学之源。奇幻谲诡的想象和伟岸新奇的文词,浩然于天地间的一片爱国赤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文学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受到屈原的影响。爱国主义、民本思想、批判精神和神奇诡异浪漫炽热的诗风,是屈原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现当代湖北作家部分地继承了屈原的精神遗产,但湖北文人还遗忘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李白。

  李白本来是巴蜀人,但他以湖北女婿的身份在湖北安陆白兆山居住了十年,他大量有影响的诗作,都是在湖北创作的。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鸿鹄之志也有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就屈原、李白的主体差异而言,就阅读效果而言,就两位伟大诗人在当代作家中的影响而言,屈原是家国天下的符号,李白是个人本位的代表。如果说屈原是“楚殇”,那么李白则是“楚狂”。如果把屈原精神概括为“家国天下”,那么,李白则在家国天下之外,还有些“个人情怀”。然而,屈原的秭归香火不断,李白的白兆山却分外寂寞。当代湖北诗人的爱国爱民诗篇中,分明有屈原的影子。李白的影响呢,几近于无。

  所以,当代湖北有影响的诗,是政治抒情诗、乡土忧愤诗,而张力强劲的、极端化的、怪异的、直逼人性暗区的“个人化写作”,始终处于边缘的、零散的状态,未被激发,也不被认可。

  湖北有很多有建树的著名作家,但缺乏大家。我个人认为,与家国天下情结浓厚、个人本位意识薄弱相关。湖北文坛应该多一点屈原式的诡异和李白式狂野,不能老是呈现婆婆妈妈、亦步亦趋的“现实主义”,不能老是沉溺于没有思辨力和批判力的伪浪漫主义。屈原还是李白?是摆在湖北文坛的一个问题。

  (作者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2:00:31 | 只看该作者
刘川鄂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男,1961年9月出生。祖籍重庆奉节,生于湖北建始。1978年初—1982年初在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士,1985年秋—1988年夏在湖北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秋—1997年夏在武汉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留校,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至1993年兼任《中学语文》杂志编辑。1994年考入武汉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1997年毕业回湖北大学工作。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点负责人,湖北大学特聘教授(200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教委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

  已出版9部著作。著有关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鲁迅、闻一多、张爱玲、现当代湖北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等学术刊物。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100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其关于张爱玲研究和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论著有较好反响,屡被转载、引用并获好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994-1998年度)三等奖。全国各地百余家报刊电视台及网站报道其评论池莉的内容,专著《小市民名作家》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2001-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央电视台2000年3月的读书节目曾专门推介所著《张爱玲传》。各大著名综合性网站和文化专业性网站收有其千余个条目或论著。亦多次以专家、嘉宾身份参与中央及省市电台、电视台专题节目。

  一、教学情况:

  为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新诗研究、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科研方法论等。有多篇教研论文发表。曾获湖北大学教书育人奖、连年考核优秀,是湖北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中青年老师。

  二、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武汉作家协会理事、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三、近几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跨世纪湖北作家研究 湖北省教委2000-2002 主持

  中国现代五大文学形态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2001-2003 主持

  高校中文专业文学史课程教学规律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 2004-2006 主持

  新时期以来的湖北作家群研究 湖北省社科项目 2004-2006 主持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5-2007 主持

  四、获奖情况:

  1.2001年,《中国自/由主/义研究(系列论文)》,获湖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奖;

  2.2002年,《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专著),获第8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3.2003年,《“池莉热”反思》(论文),获2003年度文艺争鸣奖;

  4.2003年《五四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文学》(论文),获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文艺论文一等奖。

  五、著作:

  1.《新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主编), 武汉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4.《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 武汉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5.《张爱玲传》(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6. 《现代文学流派》(参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7. 《乱/世才/女张爱玲》(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上海文汇报》同年1至2月连载;

  8.《神侃足球》(与人合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9. 《私语》(编选张爱玲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10.《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爱玲卷》〔第一作者〕,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

  11.《流/言私/语(编选张爱玲散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六、学术论文

  (一)自/由主/义研究论文系列:

  1.《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概观》,《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10期转载);

  2.《“颓废”中的深刻》,《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6期转载);

  3.《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8期转载);

  4.《周作人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9期转载);

  5.《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6.《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12期转载);

  7.《中国现代作家创作心态论》,《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8.《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笫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专辑同年第5辑转载);

  9.《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10.《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综论》,《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11.《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创作成就简论》,《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

  12.《“五四” 启/蒙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2年8月摘要)。

  13. 著名德黑

  (二)张爱玲研究论文系列

  1.《张爱玲前期小说人物论》,《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2.《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

  3.《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张爱玲》,《文学与语言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4.《评张爱玲短篇小说<花凋>》,《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

  5.《默默无闻50年,短篇佳作又一篇——评张爱玲<封锁>》,《文学与语言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6.《探寻“人性与正常的人性弱点”——张爱玲唯一特工题材小说<色戒>》,《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7.《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华文文学》,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96年第7期转载)。

  (三)湖北作家研究论文系列:

  1.《新写实小说与汉派散论》,《湖北作家论丛》(第5辑),《当代文学评论》,1990年第5期;

  2.《方方创作三题》,《湖北作家论丛》(第4辑),1989年出版;

  3.《论闻一多的情诗<相遇已成过去>》,《名作欣赏》,1991年第6期;

  4.《一个文化国/家主/义者的自卫与自慰——论闻一多的爱国诗》,《湖北作家论丛》(第6辑),1997年出版;

  5.《夏雨田风格与今日曲艺界》,《幽默人生效应》,武汉出版社1993年出版;

  6.《漫论吴建芳的散文创作》,《湖北作家论丛》(笫7辑),1999年8月;

  7. 《两个女名人和同一个构思------范春歌、池/莉西/藏题/材作品之比较》,《书屋》,2001年11期(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报刊报道过本文内容);

  8.《池莉热反思》,《文艺争鸣》,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卡片》摘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2002年第4期全文复印);

  9.《唠叨文体》,《中华读书商报》,2002年5月30日;

  10.《池莉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1.《曹军庆的手术刀》,《长江文艺》,2003年第8期;

  12.《文豪•美人•姊归》,《长江文艺》,2003年第11期;

  13.《从坝之梦到梦之坝》,《湖北日报》,2004年7月22日;

  14.《博士直言:池莉小说硬伤过多》,《南方都市报》,2001年2月21日;

  15.《池莉,刘川鄂还有话要说》,《南方都市报》,2001年2月3日;

  16.《我为什么要写池莉论》,《长江日报》,2001年3月19日。

  17. 在欧洲杯期间在楚天都市报发表支持西班牙队的檄文“决赛在意志足球和美丽足球之间展开。作为本届杯赛平均身高最矮得球队,西班牙是唯一一支从小组赛到半决赛都全胜的球队,也是最被看好的球队。他们配合流畅,传接精准,防守严密,进攻犀利,配得上冠军,有实力也有能力获得最重要一场比赛的胜利。我不怕得罪德国球迷。上届世界杯期间,有球迷在网上发贴说如果德国队捧杯将是世界足坛的不幸,是美丽足球的悲哀。此语一出,引起德迷

  群起讨伐,阵阵谩骂。老实说,这种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球迷很叫人瞧不起。你有喜欢德国队的权力,别人有讨厌德国队的理由。虽然最近两年德国足球的技术含量有所增强,但仍属缺乏美感的硬邦邦风格。体育的本质是强身健体、其次是审美娱乐。地面传接比空中乱飞优雅,攻势足球比意志足球有味,西班牙足球肯定比德意志足球好看,我愿为西班牙足球加油,为美丽足球喝彩!

  此文颠倒是非黑白。 http://tieba.baidu.com/f?kz=421624702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系列:

  1.《鲁迅:被误读的大师(与人合作)》,《芙蓉》,1999年第5期;

  2.《略评<呐喊><彷徨>的两个研究系统》,《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第3期;

  3.《鲁迅在人间》,《广东鲁迅研究》,1992年第4期;

  4.《试论中国文学的爱情与事业冲突模式》,《文艺争鸣》,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6期转载);

  5.《褐色的诱惑:性文学与文学性(与人合作)》,《佛山文艺》,1995年第7期;

  6.《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和一个重要参照系》,《文艺争鸣》,2000年4期;

  7.《两份作家排名表(与人合作)》,《文论报》,1999年11月;

  8.《批评者说(与人合作)》,《芳草》,1999年第10期;

  9.《谁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师?(与人合作)》,《南方文坛》,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专辑2000年1期转载);

  10.《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切片解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1.《漫谈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青年探索》,1993年第4期;(教研论文)

  12.《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青年探索》,1994年第1期;

  13.《解放男人》,《青年探索》,1994年第4期;

  14.《新的综合 新的突破》,《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教研论文)

  15.《解读诗史 建构诗学 展望诗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

  16.《足球非理性三人谈(与人合作)》,《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

  17.《<红楼梦>的情爱意识》,《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8. 《90年代流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坛现象——作家明星化》,《文艺研究》, 2001年第5期;

  19.《真实•典型•女权主义•个体化写作(与人合作)》,《文艺争鸣》,2001年笫5期;

  20. 《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3期,《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语文文学课的活与美》,《广东教育》,2002年第6期;(教研论文)

  22.《何谓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东方》,2002年11期;

  23.《创作自由:文学制度的指归》,《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4.《人性的飞扬——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华龄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25.《实新活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教研论文)

  26.《学科建设有违初衷》,《社会科学报》,2003年8月;(教研论文)

  27. 《当前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文艺报》,2004年8月30日;(教研论文)28.《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文艺新观察》,2004年年第2期;

  29.《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教研论文);

  30.《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文艺报》,2005年3月31日;

  31.《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家》,《文艺报》,2005年4月13日;

  32.《畅销与常识》,《文艺报》,2005年8月20日;

  33.《狂妄的作家与坚守的批评家》,《南方文坛》,2005年第5期;

  34.《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2:47:47 | 只看该作者
                                                   图文:文疯陈哈林

湖北日报讯 陈敬黎

    陈哈林,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省作协会员,长阳县文联主席,《土家族文学》主编。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记忆》《汪洋庄》《冒起的故土》,诗集《草鞋上的非非》。

  2005年10月,省作协组织了一个鲁迅、茅盾故乡采风团,我和哈林都是其中一员。上火车后,哈林拿出一张火车票,说他的一位同伴临时突然有事,不能来,火车票作废了。我看了火车票一眼,觉得这里边有文章可做,对他说我们何不如把它拿去卖了换瓶酒喝。哈林立即响应,我马上拿着票进了硬座车厢,找一个穿着整齐,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卖了一百块钱,高兴地到餐车买了一瓶酒,几样下酒菜,回到车厢,同哈林,朱城乡等高兴地喝将起来。酒喝完了,一路上,哈林诗性大发,为同行的女作家每人献诗一首,并且一板一眼地大声朗诵,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一边给大家逗乐,一边却作着自己深沉的思考。采风一结束,他就创作出了《凝重的南京》、《秦淮八艳》等散文作品。也就是从这次采风活动开始,我叫陈哈林“文疯”。
    陈哈林因文而疯还不仅如此。2006年,我为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和平前言》,在哈林的帮助下来到长阳这个美丽的土家族自治县收集创作素材,对哈林的了解也更多了,发现他有时因为文而疯得不靠谱,但是仔细想一想又发现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作家,一个敢怒敢言,爱憎分明的诗人。
    哈林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大垅坪汪洋庄。文革期间,因为父亲是警察,收缴了不少那个年代的禁书。而正是这些禁书,为少年时代的陈哈林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从那一读就迷上了。”陈哈林对我说。
    1983年,陈哈林在红光中学做教员,他在学校办起了文艺广播,开辟中学生美文栏目。1985年在津洋口高中教书时,与几个文友一起编了一本文学刊物《夷水》,结下了更深的文学情结,做着文学梦。为了向学生们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形象,他“疯”了,带着几个做着文学梦,都青春年少的《夷人》杂志主笔兼编辑,一起脱掉时装,穿起了长衫,偏耳草鞋,进教室给学生上课,出教室与学生论文,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一起录制广播剧《威尼斯商人》,哈林演凶狠滑稽的夏洛克。
    1988年,25岁的陈哈林在《山花》发表处女作《天永师傅》。翻开还有淡淡油墨香的杂志,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陈哈林满心欢喜。
    因为文学,陈哈林调到长阳县宣传部工作,后来当了电视台副台长,文联主席。
    十年前,哈林病了,身上割下了一个八斤重的肿瘤,可他笑对人生,乐观处世,在长阳这块充满文学元素的沃土上疯长。2000年陈哈林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记忆》,2008年出版散文集《汪洋庄》,2010年出版诗集《草鞋上的非非》和散文集《冒起的故土》。其作品多次获奖。他几乎垄断了长阳文艺宣传所需要的各种文字材料,成了长阳文学第一人。他还主编全国唯一的一本《土家族文学》,思考着让她走向土家族人的心中,走向更大的市场。开办了土家族文学网站清江文坛。他还与县电视台联合,开办了《清江美文》、《长阳故事》、《土家族讲坛》,让文学走出小圈,进入了百姓视野。因为有了哈林,长阳这块文学黑土地被翻耕了,长出了鲜活的苗。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 “病痛仿佛炼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命奇遇,使他对生活有了一种更深更透的理解,他的作品被提升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感悟,显得气宇轩昂,潇洒隽秀。”
    文学延长了哈林的生命,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在宜昌市医院与他一起做同类手术的24个人中,唯有他一个人依然活着,哈林因为文学挺拔着。很不幸,哈林最近又做了个大手术,我得到这个消息,心很疼,可病床上的哈林依然笑声朗朗,他依然坚强。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祝愿哈林因为舍不下的文学情结而为文学再“疯”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2:48:25 | 只看该作者
                                                图文:豪爽诗人熊明泽

湖北日报讯 任蒙

    熊明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市江夏区作家协会主席。1970年开始发表诗歌,打倒“四人帮”后不久,发表了当时我省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金色的颂歌》,在省内外造成较大影响。已出版诗集《中国潮》、《夏天的秘密》等。

  让我来写熊明泽,开始我以为很容易,可一旦准备动笔,又感到不是那么简单。
    说比较容易,是因为我们太熟,太“哥们儿”了。无法回忆起我们是在哪年哪月哪个场合相识的,但我们很年轻时就认识,就彼此熟悉了。那个年代,我们都在湖北的一些报刊上以各自的诗作“亮相”,都各自怀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但我还是暗自羡慕他,因为他发表的作品比我多,并且还曾听见有的编辑在背后夸赞他的诗。就是这么个交往了几十年的诗人,要想比较简略地写出他那种诗人的秉性和作品的风格,还得平静地思考一下才行。
    在我的印象里,明泽是个纯粹的诗人,像他这样一辈子钟情于诗的缪斯,很少“三心二意”移情其他体裁的人,列举不出几个来。更为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渗透的就是诗人的潜质。很多人熟知的是他大声谈笑,大碗饮酒的外向型性格,有评论家甚至用“粗爽”来形容他对熊明泽的印象,我觉得用“豪爽”更准确。生活中的熊明泽的确率直,性格外露,有时还容易激动,爱动感情,甚至流泪,而这些恰恰都是催生诗人情怀的个性品质,这种气质更能帮助诗人感悟到真的人生。还有大家不一定听说过的,他怎样痴情于诗,怎样在灵感半夜袭来时从床上跳将下来,神神道道地挥笔写作的情形。
    明泽在诗歌道路上起步很早,到粉碎“四人帮”那年,他已经是个颇经历练的青年诗人了,因而他能以一首《金色的颂歌》受到关注。尽管那时的文学都受到明显的时代局限,但明泽的作品还是给大家留下了记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出版过多部诗集,其中《中国潮》是曾经在诗坛产生过影响的作品,一直在我的书橱里列置了20多年。前几年他又出版了一套《熊明泽文存》,让人倍觉厚重。
    曾经有人将明泽的诗归于政治抒情诗,显然是在凭老印象作判断。他写过一些礼赞祖国山河的抒情诗,更能见出沉雄奇伟之美。比如《长江》:“我是一条幽深弯曲的概念/我是一条五彩缤纷的云雾/从开满山花的岩洞里溢出来/从山民脸上皱纹里溢出来/以帆的职责/舟的负载/去死死地揽着仇/去甜甜地揽着爱/反映春的情书/悄悄地捎给大海/给开拓者们/作一根长长的彩带/我深知心的法律/决不许有丝毫惰怠/在进取中获得自主/在暗礁中获得期待。”他是个根植于生活的诗人,不但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对某些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事物保持着诗心的独特敏感,因而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独特的诗性意蕴。对此,有个文学教授感到惊讶,说“他居然能把这一日复一日,乏味至极的生命场景撕开来,裸露出那些令你震惊、愧疚、不安和暗暗憧憬的一抹滋润”。
    这里,我还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熊明泽这样一个“很现代”的诗人,其文学底蕴很大一部分是从民歌中吸收而来的。在乡村拖过粪车、放过电影的熊明泽,自幼接受过民歌的熏陶和启蒙,对民歌也别有一种情感,写起民歌来也是得心应手,当然,大部分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经过了他的艺术改造的。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他就发表过数百首新民歌。鲜为人知的是,他曾经采集和研习过54个民族的民歌或俚谚,先后撰写了60万字的诗学心得。比如,他写过长篇论文《新民歌赶五句的成就及其特色》,就是他对湖北这种民歌形式既有审美特点的一次深入探讨与总结。并且,他自己经过大胆创新,也写了大量的“赶五句”,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追求,融入到经过他改造的民歌形式之中。还有,他写过一首长篇叙事诗《咆哮的金泉河》,长达4000多行,是他26岁那年一边读着民歌体的《漳河水》和《死不着》等作品,一边自己创作的信天游长诗。熊明泽对中国民歌的借鉴与创新,对诗歌表现形式的不懈探索,不但使他获取了丰沛的养料,而且也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也因此成就了今天的湖北诗人熊明泽。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12:49:04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心里始终冰清玉洁
                                               ——小记作家全雪莲
湖北日报讯 张德宏

    全雪莲,省作协会员,荆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散文、小说逾百万字,中篇小说《云卷云舒》曾获“榕树下”全国网络文学原创大赛奖,部分作品入选初高中生读本。出版有中篇小说集《玉玲珑》,散文集《俗世徘徊》等多部。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少女从乡村到城市寻梦。在五光十色的都市,她走过不少地方、扮演过不少角色。不论处境多么艰难,生活多么困顿,她始终未放弃心中的梦想——做一名作家,用笔抒写自己对人生的发现。时间一晃30年过去,当年的婷婷少女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但她依然痴情不改,梦想如初。她的名字叫全雪莲,现在是荆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荆门市文联秘书长。
    1984年,在当时荆门市唯一的文艺期刊《荆门文艺》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全雪莲的身影。她身材苗条,容貌姣好,活泼大方,很有人缘。那时她主要写诗歌和散文,文笔虽然有些稚嫩,但大多数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充满青春气息。见全雪莲脸上始终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起初我们几个编辑以为她家庭条件不错,生活环境优越。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她一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负,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稳定的收入,经年累月都在为生计奔波。她之所以始终乐观向上,是因为心中一直亮着文学这盏灯,一直视文学为精神支撑。白天不论多么忙碌,多么劳累,晚上回到斗室,她都要坚持一个习惯——写作,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发真挚的情感,书写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讲述现实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她热情地写作,偶尔也向外投稿,虽然发表的作品不多,但常能获得编辑的鼓励。1986年她的散文作品还获得了贵州省《青年时代》杂志征文奖,这更坚定了她写下去的信心。
    因为文革中受到冲击的父亲平反落实政策,1987年全雪莲终于招工有了稳定的工作。为了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全雪莲差不多将所有的收入都用于买书和参加相关创作培训,读书、学习和写作几乎占据了她全部的业余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全雪莲的中篇小说《纸月亮》终于在《中国故事》杂志发表。大家纷纷向她祝贺,全雪莲含笑向文友们宣告:“《纸月亮》只是一个开始!”果然,后来全雪莲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宣言。真正的人才是不会长期被埋没的。1994年,全雪莲调入荆门市广电系统,从此开始常年与文字相伴。她创作的广播剧产生较大反响,她撰写的新闻作品还获得了全国、全省一等奖,凭着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她从普通记者干到文艺部主任,再干到报社副社长、执行总编辑,并先后被授予荆门市“青年岗位能手”和“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
    也许是应了苦尽甘来的老话,也许是幸运之神有意垂青全雪莲。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同时,她的家庭生活也一年比一年优越。在现实社会中,因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而放弃追求与梦想的不乏其人。难能可贵的是,全雪莲并没有因为环境和地位的改变而淡化文学情结,她依然坚守文学这个精神家园,依然勤奋地用文字编织斑斓的梦想。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最大的快乐仍然是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叙写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独特的认识、发现和感受。从《云卷云舒》、《花桥》、《无话可说》、《玉玲珑》等多部作品中,读者欣喜地看到全雪莲日臻成熟,其创作风格在荆门女作家中独树一帜。全雪莲的散文也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致,拙中见巧,平中见奇,颇受读者喜爱。迄今为止,她已创作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公开出版了小说集《无话可说》、《玉玲珑》,散文集《一个人的街道》、《俗世徘徊》,新闻作品集《“第四种权力”的责任感》等多部著作。
    脸上总是阳光灿烂,心里始终冰清玉洁,这是文友们喜欢的全雪莲。一个人几十年乃至一生能保持本色是极不容易的。全雪莲本色不变,是因为她心中总有梦,是因为她一直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1:51 , Processed in 0.1144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