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孝感网络写手文萃====

[复制链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8:10:0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诗]秋天的火车(两首)



文/十五岚   
      
        ◆ 秋天的火车  

        将秋天送到目的地后
  我便返身一片落叶
  
  早春的火车把时间驮来
  车窗一节一节地闪,你坐在情节里
  看铁轨,枕木,小碎石……
  延伸到眼外的苜蓿花
  白的象烟,紫的象云英
  
  如果把目光再拉远点,河流上,堤岸上
  你一定能听到呼应的流水,在箭头上结盟
  凋落的村落,梯田,池水洗过的鹅声
  它们都是陈旧的事物,必须穿过沉寂
  来到你的怀中,你的骨头,来到引用的长号上
  
  你情不自禁地打开,半导体放出的歌
  它是木兰和纸鸢做的,被三两只蜜蜂蛰咬过
  如果你的心上,还记得那些雷,闪电,树叶上落过的雨水
  以及黄昏的院落,袅袅而升的炊烟
  你一定相信,抵达的途中,不单有孱弱的庄稼,树果子
  还有一群满面泥污的孩子,在那里放声说话
  
  一列火车,至今,我测不出它的曲线
  据说靠在车窗旁的人,看过白鹭,感性的水
  以及有着栗色一样的阳光。现在,落叶正在下滑
  我体内的井,炎症,上膛的火药,甚至
  草尖上支撑的最后一滴露珠,它要睡去了
  在你的车窗经过时,它抱紧一棵草

        ◆再回红海滩

        不敢再次触目,我怕眼前的那片红
  加剧血液在体内的溯流
  其实,从开始到现在
  你一直在等待,哪怕鹤一样飞过的天空
  海一样颤栗的声潮
  
  早年的海滩,你一定知道我写下的十四行
  包含的月亮、禾菽和一阵子裹着咸腥味的风
  它们把我放逐,然后在黄昏开设驿站
  在草与海之间搭建栈桥。你孤独地来
  又孤独地去,像一个漂流瓶
  
  在秋天的红海滩,我开始学会回忆
  如果没有相遇,我怎能在接近阳光的
  地方,嫁接一片森林。如果我乐于就范
  在一潭沉响恢复另一潭沉响,谁能情愿舍近求远
  把自己化整为零,然后朝大海出发
  
  回到红海滩,回到这濡湿着骨骼与血液的
  红海滩。当头顶上的时钟垂下微尘,光芒与丰碑
  我确信没有虚度。当流沙带走了脚步,忧戚
  我确信我来到过这里,重拾昨日的话题
  再次把心当作大海,把大海当成远方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8:07: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锦里的一些散句(组诗)

金指尖

1.锦里的门开在三国

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三国
知道三国就知道诸葛亮
知道诸葛亮不一定知道武侯祠

成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武侯祠
知道武侯祠就知道锦里
知道锦里不一定知道在武侯祠旁边

我知道武侯祠,也知道有个锦里
却不知锦里大门开在三国里
与武侯祠一墙并肩

三国坐在历史的烟波里
俯瞰着武侯祠与锦里来来往往的众生
数十年没有等到我的足迹

二十年前来成都,十年前住进成都
在成都不到武侯和锦里,正如不读历史
那是我的悲哀,也是文化的失落

不是历史载不动我,我的骨骼很轻
是我双腿太细,载不动空虚的头颅
这样的头颅难以驮起文化的重量

今天我终天坐到锦里喝茶
与一位重庆诗友,在高高银杏树下
细品秦砖汉瓦上几片小小黄昏

2.锦里的麻雀得了城市病

田园城市是成都又一张名片
我看到了鸟儿进城
这是不是和谐自然,我不知道

我还看到一只锦里的麻雀
就在脚旁,在那个茶水吧树影下跳来跳去
动作迟缓,一副无力起飞的样子
我惊讶它的瘦骨嶙峋,都全社会小康了
为何与我一样,不生得富贵一点

它四处乱窜,是病了或是不能飞起
我起身追赶,围着桌椅转了数圈
它展翅飞到一棵小树枝上,掉头向我
似在嘲笑:
看你也弱不禁风,何故捉我

我终于释然,小麻雀得了城市病
它能飞,只是不能高飞
正如我,有了生活的殷实却病了
病在一个极度休闲的大都市

3.锦里的鲤在骚首弄姿

不喜欢锦里的池塘,也不喜欢池塘的锦鲤
只想为街边潺潺流水描述几笔

锦里的池塘藏在绿荫里,死水一潭
有些碧,有些浑,有些不干净
池塘的锦鲤游在阴暗里
它们只为游客的诱饵摇头摆尾
我讨厌它们,从不与它们合影

街渠里也有锦鲤,鲜艳和干净一些
它们喜欢游人的脚步闪光灯和惊呼
也习惯了向游人骚首弄姿,摆个PS
飞檐翘角投下的阳光充足而饱满
它们喜欢的,我都不喜欢

不喜欢锦里的繁杂,正如不喜欢游人太多
只想为这里的悠闲和雅致和上一曲

4.锦里的高僧哪里来

莲花府邸对面是一个三进小院
我从后院转回前院
桌椅拥挤,宾客满坐,杯碟狼藉
找不到一个安静的位置坐下来

三位高僧黄袍袈裟,围着盖碗茶
两人在翻看一份《成都商报》,目光闪烁
邻桌一位青年食客离坐俯身
将十八元零钞塞进一位高僧手中
高僧仍然坐着,行动快捷,偷偷数一数
转过身继续说话
他在耳边比划着要收小伙子做香客
你们来五台山就打我手机
语毕回身,将钞票往桌上一掷,嗤之以鼻
顺手递给一位看报的高僧:你拿吧

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云游,我不知道
三人相貌堂堂,方头大耳,身型魁梧
这让我想起佛堂的佛相,看上去已经得道
为何在这个不是方外修身之所喝茶

5.锦里的僻静与繁杂

锦里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僻静是历史的僻静,繁杂是现实的繁杂

锦里是成都的深闺,有着小家碧玉的温润
没有车水马龙,不需躲避轰鸣而过的车辆
担心被它们撞伤或者夺去性命

锦里是文化的安静,街中套街,院中套院
随木牛流马穿梭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回廊
秦砖汉瓦,汉肆门庭,莲花府邸,诸葛连弩

锦里是商业的繁杂,游人的繁杂,休闲的繁杂
一个安置现代繁荣与古代集市的小镇洞天
旅人邮亭,星巴克情调,中国红休闲

锦里的情调是深幽的,闹中取静的
煮酒坊煮酒,花间月谈情,金竹轩弄墨
从武侯首席到东情西顾,一路走来

锦里是温馨的小憩,偷闲的驿站
如果用帝王比喻成都,锦里就是安静的情怀
像一位深宅大院想心事的处子,等着你

锦里是文化的,又是商业的
僻静是文化的僻静,浮躁是商业的浮躁



金指尖,本名:周剑波,作品散见《农民日报》《中国农村金融》《四川文学》《诗潮》《中华文学》《文萃》等报刊杂志和《2010年优秀诗歌范本》《现代诗人诗选(二)》《中国诗歌年编(2010年卷)》《上升空间:网络诗歌精选2010卷》等多种文集,有诗获大庆作家协会诗歌探花奖等文学征文奖。
通联:成都市锦江区惜字宫南街88号培训中心(610017),028-86621519,
[email=Zjb_4980@qq.com%20]Zjb_4980@qq.com[/email]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0:01:35 | 只看该作者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46:13 | 只看该作者
随笔一组

文/河西


敬畏生命

                                

一群蚂蚁,能吃掉一头老死的大象么?结论是肯定的。当蚂蚁们嘁嘁喳喳、年长日久的咀嚼并且搬运着这头大象时,我不禁毛骨悚然。于不经意间,我充分的感悟到了生命的强大和渺小。
然而,在大象的生前,它会预知到这样的未来么?这是不可想象的。它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森林、旷野、雄狮和猛兽。它缓慢而笨重的行走着,它当然很难意识到蚂蚁的存在:这些像沙子一样小的微弱生命,它们蠕动在尘土和草梗里,在大象的足趾间溃散和逃逸。
蚂蚁的世界里,大象喷一鼻水,就是冲天洪水。跺上一脚,就是强力地震。而蚂蚁的这些灾难,在大象那里不过是打了一个喷嚏、并且正好从这里路过。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蚂蚁们正在咀嚼大象。这一场景的背面,是一片黑黝黝的森林。正面,则是一条闪亮的河流。而大象,正倒卧在这面斜坡上。这面斜坡,绿草如茵。阳光从天空洒落。这是一个温馨的时刻,蚂蚁们的咀嚼和劳作显得平和而又不慌不忙。嘁嘁的响声,更显出了四周的寂静。
可以想象,大象是在穿越这面斜坡时,突然倒下去的。这面斜坡,它曾经无数次的穿越:它去饮水,然后返回森林。但是,这一次它倒下去了。它眼睛里的光亮慢慢褪去,意识也随之飘散。
在静静的观察了一些时日之后,一些蚂蚁开始试探着向它爬去。然后,所有的蚂蚁蜂拥而至。
终于,大象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骨架。骨架闪着白森森的光,上面的皮肉被剔剥得干干净净。它是这样的干净,甚至在上面无法找到一根肉筋。然后在某一天,一阵风袭来,骨架轰然坍塌。它因此变成了一堆真正的兽骨,一堆野骨,不再有大象的造型。
后来,有一位路人经过这里。他捡起两根象骨,相互敲击着。象骨发出梆梆的、像干劈柴一样的响声。路人自言自语的说:“嗬!真干净。”
我就是那个路人,面对那堆兽骨我坐了下来。我吸了一支烟,沉思良久。当然,这些都是我的遐想。我因此而感到震惊。无论如何,也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敬畏生命。在生命的世界里,就连一只蚂蚁你都不能忽视。




  真 相
                                      

一件事,可能有几种真相。这是就表述而言:再准确的表述,也无法使某一事件的过程真正再现。比如你刚参加了一个饭局,你有可能会对妻子说,你的邻座是个男人(其实她是女人)。你还有可能会对一位朋友说,这次饭局的主人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其实他非常普通)。那么,对你妻子来说,这是一种真相。而在你朋友那里,这是另一种真相。如果不被戳穿,这两种真相将得以并存。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例子。里面有一点欺骗,还有一点虚荣和夸饰。但它并不对谁构成伤害。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和赵金禾先生在六福庄园散步时,他对我讲了这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朋友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打电话的朋友说,我很想登门看望你,但我出差了,现在还在几千里以外的地方,只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那时候有来电显示的电话并不多,接电话的朋友刚好换了一部这种座机,上面显示的号码证明他还在本市,而且就在自己家里。接电话的朋友笑着说,你在几千里外的地方还记着我,真谢谢你。
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居然在电话里谈了很长时间。
这个例子同样无关紧要:一个人正在篡改某件事,另一个人知道他在篡改却假装不知道。
再来说第三件事。男人(A)和女人相爱了很久,后来分开了。这时男人(B)出现了,他是他们共同的朋友。为了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使他们重新和好如初,男人(B)想尽各种办法劝说他们。在劝说过程中,男人(B)竟也爱上了女人。这让他痛苦和羞愧。他没有流露这份感情,而是更加努力和热情地劝说。尽管他所说的一切全都言不由衷,但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让他们再度相爱。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对抗他自己心中的“魔”。
问题是,女人同样爱上了男人(B)。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无不让她心动。女人也不流露这份感情。为了长久保持接触、听他说话,女人一直含糊其词(并不表态)。她不愿意和男人(A)和好的原因,无非是在拖延和男人(B)交往的时间。听他说话真是一种享受啊,她愿意永远听他劝说下去。可是后来这种状态对男人(B)是一种摧残,他越来越没有耐心,脸色苍白,神情紧张,时常莫名其妙地大汗淋漓。女人并不知道原因,但她心疼这个男人。她想,没有必要拖下去,他太辛苦了。于是,女人答应了他,答应回到男人(A)的身边。
这件事的结局是:在无爱的前提下,女人和男人(A)重归于好。她这么做的真实原因是不想让男人(B)为难,她仍然悄悄地爱着这个人,一想到他,女人就感叹,他对朋友真是忠诚啊。每想到此,女人就黯然神伤。
另一方面,男人(B)远远地看着他们。他心中对女人的爱并没有熄灭,但那内部的火焰,只能烧灼他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桩被修复好了的爱情,这可能是件善事。但这只是被我们看到的一面,而它的背面,有些东西可能永远不会为人所知。





谎言的链条

                                                                                 

爱情,已变得奢侈,情人现象正悄然成为都市新时尚。拥有情人在圈子里是一件被认可也很露脸的事情。然而,我的一位朋友却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异常疲惫地对我说:“我已是伤痕累累。”
说这话时我们两人在一起饮酒。正午的阳光透过窗口,照着玻璃杯里的啤酒。我说:“这不是一件很快活的事情么?你家里有贤妻,给你维系着一个家庭。外面又有情人,可以弥补感情上的不足。你还要怎样呢?”
朋友又喝了一杯酒,朋友说:“我活得好辛苦。过去,我只是觉得生活挺乏味,但却生活在真实里。自从有了情人后,我就一直生活在谎 言里。因为你必须经常地编造借口外出或不归,这是对你的家庭而言。对情人而言,因家庭的原因不能赴约,你又必须编造另外一套借口。这样,你实际上已经生活在了双重的谎 言里。更要命的是,一旦你说了第一个谎之后,你就必须永远地说谎。第一个谎言派生出第二个谎言,第二个谎言又派生出第三个谎言,以此类推。有时候,真实是无害的,你根本无须说谎。但你还是不能说真话。因为这个无关紧要的真话很有可能把前面的某一个谎言给戳穿了。因此,你的生活变成了一条谎言的链条。你必须牢记前面的每一个谎言。你的一言一行必须小心翼翼,因为谎言像地雷一样散布在你的生活里。你不小心踩响了一颗地雷,所有的地雷会被同时引爆。”
我也喝了一杯酒,我同意朋友的话。我说:“这是一种累。还有第二种累么?”
“第二种累是:你必须刻意地去呵护你的情人。如果是不经意的呵护,又能为对方感知,那是一种美。如果时时刻刻都要刻意地去呵护,就会感到疲惫。”
“那是你的情人不懂事,要是她懂事的话,她就不会让你这么累。”
“还有第三种累”,我的朋友接着说,“就是对未来的迷惘。很多婚外恋最终都演化成了一场悲剧,在开始的时候,他们谁也不希望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悲剧还是发生了,那是因为到了最后大家已身不由己。”
望着朋友的脸,我说:“既然这样,你不如趁早全身而退。”
朋友苦笑着,“有这么简单么?你总得为对方负责吧。如果她是已婚女人,你得对她的家庭负责。如果她是未婚女人,你得对她的未来负责。我说的负责不是要和她结婚,那样的话,恰恰改变了我们的初衷。我说的负责是既不伤害她,也不伤害别的什么人。”
这时,朋友的手机响了。朋友看了看,说:“是她。”朋友起身就走。走了几步,朋友又折了回来。朋友说:“真羡慕你,平平淡淡是一种境界呢。”
我和朋友的一顿酒就这样散了。


支 撑
                                

一位朋友的家庭出现了危机。在那段时间里,好像这位朋友的精神都垮掉了:他脸色苍白,思维迟钝。对他来说,生活就像梦游一样。
我为这位朋友而担心,我不知道他能不能从这种困厄当中超拔出来。因为在我看来,来自家庭的苦难不知磨掉了多少人的锐气,也不知毁掉了多少人。毕竟,这是他生活中的一些隐秘事件,你无法帮忙,也无法真正地介入。你只能默默地关注,或者为之祝福。苦难就像火焰一样,在他的内部燃烧。
大约一年之后,我发现这位朋友已经顺利度过了他的危机:他看上去精神饱满,气色红润,说话底气充足。这正是他过去的模样。他恢复得很好。
在一次聚会时,我和这位朋友谈了很久,我问他,是怎样解决这场危机的?
他的眼睛直视着我,异常坦诚地告诉我,因为他刚经历了一场婚外恋。
朋友的回答让我惊讶。我以为:从爱的角度来说,夫妻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任何外来的情感,一旦涉足这个世界,只会加速它的瓦解。而不会相反,比如说有利于它的修复。这是两人世界的排他性所决定的。
但是,朋友说,你忽略了另一点。
因为这段婚外情,朋友突然觉得他对家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尤其是,他的心里对妻子怀着愧疚心理。每次回到家里,他都变得小心翼翼,精心地呵护着她。因此,过去危机四伏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温馨而有情调。
这是过去没有过的事情。朋友是这么分析自己的,他这么作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所以要尽量地迎合她、补偿她。第二个原因是,他害怕这件事露出破绽,被她抓住把柄。朋友在说到第二条原因时,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一下,他知道我的想法:毕竟这种心理有些阴暗。
另一方面,朋友在家里也变得宽容大度了。过去不能容忍的一切,现在全都变得微不足道,可以容忍了。因为他的心里还有一条底线:这就是在婚姻之外,他还有一个支点,一个支撑。无论他受到了怎样的委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排解。
朋友的这些观点我不怎么赞同。我总觉得这么做无异于饮鸠止渴,或是因为头痛而吸服鸦片。它的结局无疑是致命的。
而朋友告诉我,他现在已经结束了这场婚外恋。他说,其实偶尔的一次情感冒险,也许不会造成大的伤害。
我苦笑了一下。不管怎么说,这位朋友是幸运的:因为在类似的经历中,的确还有另外一些悲惨的例子。




坚 守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他还在写诗,这让我惊讶。他的才华不是很出众,悟性也不是最好。所有的人,都以不同的理由离去了:有的去当官,有的在挣钱。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和挣扎,几乎不约而同的打下了一片天地。当大家带着几分庆幸,在某一天突然回头眺望时,他们发现:只有他,还在原处。
无论以金钱、权势,还是以名望来衡量,他都显得潦倒。他满脸都是沧桑,一点也不起眼,混迹在芸芸众生里。他甚至没有爱情。对一个诗人来说,没有爱情意味着什么呢?
他很少发表诗作,也没有出版诗集。但他还在写,一个人默默地写着。
他对我说,他要一直坚守下去,哪怕到头来只是守着一片废墟。
说这话时,我注意到他的眼睛异常平和。没有那种具有明确指向的狂热和激情,就像在诉说一件很平常的琐事。我相信,不是每一种狂热和激情都能维系一生。而这种保持在内心里的平和,应该更具穿透力。
坚守,从来都意味着悲壮。坚守下去,似乎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终成大器。另一种可能是,一无所获。前者是圆满,是收成。后者是失败,用他的话说,是废墟。
如果是前者,他经受的悲苦和磨难都将得到补偿。而且,在后人眼里,这些悲苦和磨难将会升华为崇高,甚至成为经典。
如果是后者,那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只能是衰草夕阳。
这些,他好像没有想过。到底哪一种结果,对他更为重要呢?谁也说不清楚。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这件事他非做不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他义无反顾地沉潜下去,沉潜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他也许会永远的潦倒下去,也许到头来他真的只是守着一片废墟。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正在成为一种力量,或一种象征。当我像浮冰一样,在这人世上沉浮和漂流时,他始终牵引着我的目光。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去,追寻着他,探视着他。
可能,真正的英雄都是这样诞生的吧?他要么是一个成功的英雄,要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总之,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他必然会是一个英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最初的朋友圈子里,他肯定是才华和悟性最好的一个。只是在当时,不为人知罢了


午夜精神
                                       

在法国,午夜出版社只有11名职员。但就是这家规模不大的出版社,却在世界文化界享有盛誉。60年来,不断推出了贝克特、格里叶、西蒙、德维尔等一代又一代先锋作家。
午夜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不媚俗,不迎合。以“背叛”的姿态,坚守先锋性、前卫性,提倡创新。始终有一把高标尺,绝不降低品味,不出畅销书,不出通俗读物。允许“为少数人”——甚至“为未来”写作。不以蠃利为目的,惨淡经营。午夜不仅因此而生存下来,而且还在法国和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争得一席位置。
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例子。当众多文学期刊为了生计,又是“易帜”,又是改版,惶惶然变来变去时。《收获》杂志一直默默坚守着它的纯粹性和前瞻性。而且它不张扬,不说明,不解释,就这么做,一直这么做。它也因此蠃得了口碑,蠃得了尊重,蠃得了部分相对稳固的读者群体。并且成为衡量当代文学成就的重要参照。我不知道和那些变来变去的文学期刊相比,《收获》的发行量是否更小?
如果,在纪实类社科刊物、故事和快餐文化风行于市时,能有这么一家出版社,或者某一家出版社辟出这么一个空间:不考虑市场,不追求经济效益,专出高品格的探索作品。而且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那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失败,因为难以维持而中途夭折。另一种则是成功,如同午夜那样终于推出了几位重要作家或作品:因此像一盏明灯,聚集起最优秀的顶尖作家,以团队的步伐向前迈进。同时,也照亮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内心都有一口隐秘的深井:那是渴望超越和得以提升的梦想。我们的出版界和文化界,谁有勇气去试一试呢?纵然失败了,也是悲壮的。而且一点也不可怕:想想看,那些大量复制文化读物的,就一定没有失败者吗?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此相似的,是电影。当商业片、大片以及贺岁片纷至沓来,如洪水一样泛滥而至时,能不能有一两个导演坚持拍一些别的电影呢?如果真有这样的电影,从枪杀、恋情、搞笑之中突现出来,就一定没有观众和票房吗?这让我想起了格里叶的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它不但拿了电影节大奖,还蠃得了大量的观众。可能有的观众看不懂,但是,当他们走出电影院时,他们还在频频回首,显得意犹未尽。


怀  念
                                

一个母亲,抚养着一个儿子。他没有父亲。在儿子十六岁的时候,母亲病逝了。这其间,母亲的艰辛可想而知。
儿子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亲人。他很贫穷,四处漂泊。后来,儿子发迹了。到他年老时,已是儿孙满堂,家丁兴旺。
无论在儿子贫穷的时候,还是后来他发达了,每到母亲的忌日,他都要想办法吃上一顿肉。肉是白的,肥的,不加任何佐料,就搁在清水里煮。这几乎成了他那个家族固定的程式。
可是,多少年以后,儿子的家人不愿意再吃这样的肉了。他们说,吃这种肉就像嚼泡烂了的木料一样,一点味道也没有。这时,已经是老人的儿子总要泪流满面。他回忆说,在他最困顿的时候,有一年的这一天,他为了吃上一块肉,被人痛打了一顿。当时已是晚上,那一天很快就要过去。他刚好看到一个叫花子手上有一块肉,就跑过去抢了下来。谁知马上有另几个叫花子围住他,拳头像雨点似的落向他。但他哪里也不护,就护住手和嘴巴,异常艰难的把那块肉吞进了肚里。
儿子这么说时,他的家人都装出很感动的样子,每个人都端着这么一碗肉。但实际上,只有儿子一个人把肉吃了下去。他们往往一转身,就把肉倒进了泔水桶里。
儿子这么做,是在以这种方式怀念他的母亲。因为母亲在世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儿子吃上一块这样的肉。所以,每次儿子端起肉碗时,都要噙着泪水,对死去的母亲默念一声:母亲,我正在吃肉呢。
儿子不给母亲敬香烛,烧纸钱,他选择了吃肉这种单纯的方式。他想,这么做是在达成母亲的心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越来越虔诚,也越来越固执。
后来,又过了一些年份,儿子也病逝了。他的家人自然不再这么做了。当他们偶尔还能记起这个日子时,他们就象征性的烧一些冥纸。他们更喜欢这种既省事、又大众化的方式。他们以为,对死者来说,生者吃再多的肉又有什么意思呢?





过年的感觉
                                


这一日非同寻常。这一日就像一块丰沃膏腴的蛋糕,新年的钟声切下了第一刀。无论是谁:老人或孩子,举止优雅的妇人或汉子,富翁或穷人,谁都能得到一份。绝对均等。
因此,这一日是诗性的。它的诗性植根于最琐碎的喜庆和欢乐里。所有的心灵,都像花朵一样绽放。喜庆和欢乐洋溢在脸上,举手投足间,自然的带有了这种韵味。空气里也有一股甜熟和香糯的味道。所有的人都穿着最好的衣服,吃着最好的食物。这样的欢乐和喜庆,是发自内心的本真。它纯粹、彻底,毫不掩饰。因欢乐而欢乐,没有功利心。正因为这样,它更显真实,既不浮夸、浅薄,也不做作。这样的率性和不顾一切,难道不是诗性十足么?
作为诗性的延续,这一日又是神性的。宗教所言说的平等和博爱,在这一日得到了最真实的诠释。能说富可敌国的他可以过年,而一无所有的你就不能过年么?不是这样的。这一日就像一扇门,它面对所有的人打开着。我们微笑着,相互说着祝福的话。爱像河流一样在我们之间流淌,在这一日我们懂得了爱的真谛。就连雪花、雨水或阳光这样一些平常的物事,也能带给我们真诚的喜悦。
这一日,忧伤、悲苦和愁怨远离了我们。我们卸下它们,就像打扫房间时,扫除了一年里积下的所有灰尘。
然后,我们再起一个好头。来年已经在我们眼前展开,可以眺望,甚至可以触摸。我们想到的都是好事情,希望在这时候像青草一样萌生一片。
这一日,所有的人都敛去了翅膀,或者覆盖好了伤口,全都沉陷在巨大的欢乐里。积攒了整整一年的兴奋和喜悦,在这一日恣意的挥霍着。
每年都有这么一天。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永远的节日。在我们的生命里,勿宁说它就是欢乐驿站,等距离的排列在我们所有的岁月里。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44:02 | 只看该作者
放 飞 美 好 的 梦 想   
——张丽散文、小小说集《象鸽子那样飞》印象

    文/红薯线粉

      认识作者张丽,源于网络。今年三月同入武汉作协,幸有一面之缘。
      张丽的作品,不管是散文随笔,还是小说故事,字数都不多,大半是千字文,适合报纸发表,本次成书的大部分作品在报刊主要是报纸上发表过。多篇作品入选《微型小说选刊》等多种选本。
      我个人对张丽作品的偏好,首推灵性的语言。
      文字这个东西,也是要讲缘的。《生于夏花》无疑是小说,我却是当散文来读的,后来知道故事是虚构的,但细节体现着作者生活的真实。正是因为这篇小说,有太多儿时的同样记忆,我和她成了文友。比如,“云第一次放牛很神气,蹦蹦跳跳牵着小水牛去河边的草地,路上秧苗青青,馋嘴的牛犊伸出舌头就撩了几株秧苗,云使出吃奶的劲也拉不动,情急之下用脚踢牛嘴,牛迎头一拱,云扑通掉进河里。游泳是云的强项,爬起来折根树棍把牛赶到河里,酷热的天,水牛困困泥吃吃草,惬意得很。云游到河心,一个猛子扎下去,狗尾巴草从身体滑过,扁扁草的刺划过脚心。捞起的扁扁草绿油油、滑溜溜、嫩生生,猪儿最爱吃。”
      类似的语言,《赤裸的爱》也有。“那些扁担草,起着薄薄的涎,绿油油的,滑腻腻的,缭绕得她的身子凉丝丝的。她惊慌地眨着眼睛寻找,冷不丁的,他从水草里钻出来,如一条油光光的黑泥鳅。他望着她傻笑,她也笑。”
      没有儿时的真实生活,没有将生活用语言还原的能力,张丽写不出这样形象而富于美感的文字来。
      《五月的清晨》是一篇散文佳作,文中有关栀子花的描写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没有人为它施肥,松土、浇水,因为吸取大自然的光华,它的叶片饱含甘露青翠欲滴,在风里低语浅笑,摇曳生姿。枝头上待放的花苞鹅黄粉嫩,如酣睡的婴儿紧嘟着小嘴,煞是可爱。要不了几天,这些花苞会在大朵大朵的梦里展开,白得让人心醉,香的让人沉迷。到那时沉醉其间,脚步怕是移不开了。”读了这些,还有谁不会爱上栀子花呢?
      张丽的大多数作品,未必有上述所列美的语言,但都体现了真和善,这是另一种高度的语言的美。
      由此想到张丽作品另一个特点,作品中充满对亲情、生命的礼赞。
      读她的作品,就知道她经历坎坷,有悲伤的往事,有挂念的亲人。在字里行间,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充满着她对亲情的渴望和赞美。《外婆》是把她捧为掌上明珠的人,“当我听到外婆去世的噩耗,我知道此生我的内心不会平静,我在人世也会更加孤伶。”《父亲.艾蒿》、《无线之爱》中的父亲是爱得深沉的人,“多少个夜晚父亲都是这样坐在床头的。长大后才知道,父亲探着我的鼻息正常才敢去睡觉。”《两地书.姐妹情》等中有着相同乳名的情同姐妹的好友,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散文中的每一篇都是一首赞歌,哪怕是悲伤的。
      也许受散文的影响,张丽的小小说除少数反映世情,大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赤裸的爱》里的年轻夫妻、钟点工严师傅、八斤宝的娘李秀娥、裤子垮、春花、聂婆婆、《 大厅不是乘凉的地方》里的父子及稻草人婆婆等,或关注底层的命运,或讴歌人性的光辉。
      张丽的作品里有伤痛,她曾说成书后再不会写有关过去的文字。她写,是一个告别,不会再写,是她不想再去触摸。但生活让她一步步变得成熟、冷静,这从她近期的作品《 巴蜀行》中平静、理性对待生活的态度便能感受到。我盼望她好好的体味人生,感悟人生,主攻小小说的同时,也写出更多的散文佳作来。
      最后,祝福张丽在文学和人生的道路上,象白鸽一样飞翔!象栀子花一样芬芳!

                                                
                  2011年6月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38:51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多彩缤纷的艺术之美
----感受白鸽小小说的艺术魅力


文/彭杉影[本站资深会员]


      大概是因为也时常舞文弄墨,弄些小说的缘故。我对白鸽的小小说便多了几分关注。写小小说,这几年白鸽走过的历程也像鸽子那样在飞,短短一两年,便从写小小说入门到问鼎全国的大赛。我想,除了她的勤奋和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之外,还有她对文字有天生一般的灵性,她的勤奋和灵性是相辅相成。

    她的小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像鸽子那样在飞。

    白鸽翱翔蓝天,这意境已是美不胜收。

     小小说以其篇幅短小出奇制胜而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但要想写好小小说绝非易事,主要是原因是容量有限,但因其是小说,作为小说的要素不可缺失。现在我们翻开白鸽的新书,先读一读《石窟里的交量》这篇小说,看看白鸽是是怎样驾驭文字,把这篇小小说写得出神入化的。

     这篇小说第一大看点,是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时,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小说讲叙祝山受伤被困石窟,巧遇一位采药女,她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喂药敷药采药,为他疗伤。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散淡闲适。前面写道:女子微微一笑,端着药走到祝山身边,蹲下,搅拌,女子的手指纤细粉嫩。 后面写道:一阵温热的气息袭来,蒙蒙胧胧里,祝山看见一张绯红的脸……相信大多数读者这时和我一样,想法是:这分明这是一篇爱情故事嘛,以为在后面祝山与采药女会弄出点什么感情方面的事来。这些细节描写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又从侧面渲染了女特务高超、训练有素的特工手腕。起到了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

    娓娓叙来的文字里,其实是暗藏伏笔。例如:祝山一阵燥热,眼看着女子翘起玉指在伤口上鼓捣,屏着气一动不动。我们读完小说之后,回过头再看,这一句是不可或缺的,这其实是在写祝山的内心活动,写他担心秘密被发觉的紧张心理。

    又如:女子回来看祝山还在熟睡,露出一丝不易察的微笑。回过头来再看这一句,一个精明狡猾的特工形象在读者面前就栩栩如生了,也反衬出了祝山的高明,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也。

    这篇小说第二大看点,是百折千回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尾,巧妙的构思和结尾大大增加了小小说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限。前面的文字写得不干不紧不局促,写得从从容容,却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小说没有按读者的想像来展开情节,而是云破天开,采药女拔出了手枪,露出了本来面目,笑声也可以杀人,她看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了。小说最后才交待说:连长对着祝山的尸体敬了个肃穆的军礼,然后割开他的伤腿,从肌肉内取出了张微型地图,按照地图找到了一个兵械库。

    小说到此戛然而止,祝山的精明和钢铁一般的顽强精神也被烘托,推向了极至。 而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回味和想像空间,以及心灵的巨大的震撼。

    说到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提及白鸽的另一篇小说《一路温情》,这篇小说情节和场景都很简单,细节描写却很见功底,非常必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烘托了氛围,揭示了人间那种浓浓温情,很让人感动,看完之后感觉心里潮潮的。

    这篇小说成功的关键就在它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小说写“我”怀里抱着病重的絮儿去医院,坐上了公交车上,心急如焚,这才知道这车是到火车站的,与医院不是一个方向。现在我们来看看车上一群人的举止神态,我:  “转瞬醒悟后我大叫着,声音变调而恐怖。”……“我直着嗓子喊,声音如地发出”…… 然后看乘客:“‘掐人中,快,鼻下正中。’有人说着几步跨了过来”……“就是赶不上火车,也要先去医院,有人说着,声音很坚定”……..再看司机:“‘转弯了,莫急,你把孩子看好。’师傅大声喊”…….“很快的,马上到了,你莫急!传来公汽师傅的声音”……“到了,到了,师傅的话惊醒了我,车嘎地一声停下,车门打开。”

    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形像刻画得活灵活现,“我”急燥近乎绝望,乘客想办法出主意,司机处危不惊,镇静地安慰我。这段文字让读者如临其境。那浓浓的温情在读者就扑面而来。

     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见证了一句话:小说从来都不是情节的真实,而是细节的真实。

    说到小小说的结尾,我还得提及白鸽的另一篇小说《春花》,这篇小说的结尾虽然没有一语道破天机的玄妙,却处理得自然恰当,耐人寻味。那个患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其实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个严酷的事实,作者不忍心从文字里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来了个旁敲侧击:牛脚湾里的人风言风语,都说孩子死得蹊跷,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艺术效果。

    还有,小说《生日》最终才交待:她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个抗洪英烈,这个爸爸是爸爸最好的战友,战友间的真挚的情谊和呵护幼小心灵的那份良苦用心被升华;《彩云》的结尾处理也很精彩:“他喊了一声,趴在了彩云微微隆起的腹部晕了过去。” 这一句把前面那些作好的铺陈都揭示了个通通透透,出其不意地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关于白鸽的小小说,值得一说的成就还有很多,她的小小说取胜的侧重点也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开辟专栏去评述。比如她的小说的题材选择,所涉及的面很广,写亲情和友情、写人生的况味、写边缘人的生活、批判丑陋的人性等等,都做得得心应手;在情节的安排,她匠心独运,用较短的篇幅写出时间跨越很长的故事,比如小小说《一生》、《她和他》等,她用廖廖数语的文字写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像小小说《留白》、《悔》等。在小小说创作之中,能把文字拿捏到这个份上的作者还不多。

    我在这里仅仅从白鸽小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结尾处理的艺术特色上谈一孔之见,相对于白鸽变化多端的文字,我谈的只能是挂一漏万。的确,她的文字多彩缤纷的艺术之美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她处理文字的方法也给很多在小小说天地滋滋以求的作者以很好的启示。

     我们期待着白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33:3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敞开心灵的温暖
——感受《像鸽子那样飞》

文/浮云如花

  张丽把带着墨香的散文小说合集《像鸽子那样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送我时,那种羞怯的信任和她眼神闪烁的自信与满足,给人一种敞开心灵的温暖。我是不喜欢给人写书评的,只偶尔为所喜爱的诗人写写诗歌鉴赏类文字。评论是大家和专家的活,我很怕把作家和作家的文字从清澈的澴河引入臭水沟。在领略了张丽充满光泽与想象力的散文、小小说之后,不觉清风徐来,心里既爽快又亮堂。那些精致的文章,像作者一样耐看,出笔稳健,风格厚重,不矫饰,不卖弄,都是纯真而性情的东西,顿时阅读兴趣渐浓。当我读完时,那种温纯、笃静,还有里尔克式的精神还乡,都放射出圣洁的辉芒,照亮我久已荒芜的心田,让我深深感受张丽文字立体、厚实、富有质感的审美品格。也就有了想说话的冲动。当然,我还是不敢称这些文字为评论,宁愿视作读后感。

                                       (一)

  对温暖的第一印象是张丽一头柔顺的长发下掩衬着的一张清秀的脸,眸很黑,一派探究的眼神;笑起来甜而媚,牙齿葱白,有玉的光泽。让我在文友聚会时,经常打量这个言语少,却又把心路历程用文字演绎得娓娓动人的女子。后来我们在论坛上谈玄说道,调侃戏谑。知道了她的芳名,而且知道她从事的是计生工作。在我的印象中,张丽对创作别有情怀,在孝感文坛女性作家中,可谓是一个诱人的存在。为人、为小说、为散文,为诗、为评论,都有常人难以企及之处;学习刻苦,见识脱俗,能于迷津中道出玄机,给人醍醐灌顶的惊喜。孝感的女写手很多,这样的女作家却不多。


     回顾一下张丽的创作历程是很有必要的:20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湖北人口报》、《人生》、《金山》、《检察文学》、《湖北诗词》、《新文学》、《新城市人》、《汉之南》、《清远日报》、《遵义日报》、《孝感日报》等发表散文、诗词及小说作品200余篇,尤以小小说写作见长。获得2010年中国蚂蚁小说大赛最佳新人奖,并在多家网站论坛获奖。有多篇小说被《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并有作品入选《楚天文学精品小小说》、《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2010年中国时文精选》、《中外微型小说精品大系》、《中国蚂蚁小说一人一篇成名作》、《玻璃雨》(蚂蚁之星卷)、《中国当代蚂蚁小说(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后来的蝴蝶》(蚂蚁小说选集三)等选本;直到现在,还好消息不断:谢大立老师说《东风文艺》12月将发她的一篇文章;刘一公先生也将在他主编《精短小说》上刊发它的一篇小说,说是早就编辑好了,马上邮寄样刊的……成就谈不上很大,付出却值得盛赞。
  

    我看过网络文人们常常这样评介她的文章特点:文字清丽,惯以温暖的目光注视小人物的命运,也很会编故事,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找到感动人的细节,用诗意的笔触,将情节设置得优美动人。无疑,这种评介是中肯的。
  
        我读张丽文字,看到更远,想得更多,深心常闪过张承志那条《北方的河》笔下的蓝天白云,悲情草原。青春的痴梦、人生的憧憬均被那条河默默无声地吞没,使人有种人生如梦如幻亦如露之叹。张丽的文字倒不是每一篇都使人起这种感慨。但若说她的文章本身就展现了一个年轻女作家之悲意梦境,那却是颇为确实的。”


   《孝感日报》副刊有一个《槐荫树下槐荫人》专栏深受网友欢迎,槐荫论坛槐荫文学版,活跃着一大批为文字而写文字的网友,他们寂寞写着,坚守着,其中不乏精彩优美的文章。专栏就是为那些“活跃”“寂寞”“精彩优美”提供坚实舞台。在专栏里,我听过张丽在“作者声音”谈写作的意义:让人心静。浮躁的现实生活,需要一种方式让灵魂得到依附,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而写作可以让日子如水一样流淌下去,让内心安静而丰盈;体味人生。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可以体会多样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让自己有多种活法;身心愉悦。写作让人快乐,快乐让生活有激情,激情又激发写作,周而复始,生活也就有了色彩。在《纠结》中,张丽这样写道:“喜欢做一只鸽子,有飞翔的翅膀,有蓝天的梦想,有木本的纯真,有对家的眷念,即使天天飞翔,也夜夜回乡。” 这仿佛“作者声音”的另类补充。


     张丽正是这样,以安静的笔触体味人生,敞开心灵,感受愉悦,接受八方温暖,让精神还乡,在栖身和精神的两重故乡里,用文字滋润那片沉重的土地和山水,让人生变得润泽起来。


     张丽将很喜欢的诗人邱籽的一句话贴在她的博客留言上:“没有了故乡,灵魂只能是飞蓬,起伏不定,没有着落,没有寄托。千篇一律的楼房,可以安放身体,却不可以安放灵魂!故乡,是让灵魂回家,并让灵魂生根长叶开花的地方”。


     这充满暗示的语言,奠定了作者扎根乡土的写作态度,同时期盼她的“灵魂生根长叶开花”!

(二)
         读完张丽的《像鸽子那样飞》,作者作为散文家和小说家的灵气与才华在集子里展露无余。而我却处处体验到 “温暖” 的旷味,瓜瓞绵绵。“温暖”这个词萦绕心头,简直成为一个梦魇。
         我甘冒卖弄之嫌,将张丽传达的温暖总体演绎一番。
        这种温暖,柔似空气,总在身边,无法触碰,残存周围,无法抹去。设若伸手,却如水中捞月,遥不可及。恍如镜花水月的欺骗,或者虚幻!是一种佛渡众生的慈悲,我虽明了,却不知如何放手,只能在旖旎梦境中偷得一晌贪欢。这种温暖可致命,已不知多少人为此倾倒,我也不幸成为其中一员,常常在那种灵氛里发呆。这是我读《山恋》、《生日》、《离婚》的感觉。
         这种温暖,是我在孤独黑暗中唯一黯淡的光芒,是我永远无法企及、不能亵渎的天堂和终生的信仰;这种《温暖》是《春花》《春的遐想》,在心底的每一个角落滋长梦想.是《五月天》或《五月的早晨》,凉风吹走我心头的燥热,洋溢栀子花的芳香;是冬日里的《飘雪日记》,是《季节的思念》,融化冬之坚冰,斩断春之淫雨,抚慰夏之艳阳,平静秋之浮华。
          这种温暖,在这迷惘的喧嚣里,像日光倾城般,可以唤醒那最深沉的爱... 像留在昨天褪色的拥抱,任凭指尖划过你眉发亦不能调出爱情未来的色泽,我只能在时光交斛的魅影里、独自咀嚼忧伤... 那是多么冰冷的一种存在呵,却如同飞蛾扑火,即使死也甘愿,哪怕只一刹,也想触及冰冷的温暖。这是我读《情若今夜爱如昔》和《伤别离》的感觉。
         这种温暖,是我最初的温柔,最后的眷恋,给的太恣意、太突然、太毫无保留,让我的心彻底沦陷,阵阵《隐痛》,让我尝到了幸福的味道。那甜蜜,仿佛就挂在那翘起的嘴角;漾在那深邃的眼眸;缀在那温柔的眉梢。几乎是我唯一的依靠。纵是奈何桥冷,忘川水寒,我亦可独赏花开彼岸。多少次,我与孤影共徘徊之时,幻做月下萤火,照亮一夜阴霾。这种温暖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慢慢的,化成丝丝感动。这种温暖是《无尽的爱》挥发出来的。
        这种温暖,与我们的距离既远又近,熟悉的陌生人,最好从此不相见;是我心上的火种,让我不必害怕寒冷,像午夜的星辰,明亮美好,如此人人向往;是残留在我记忆里的最后一缕阳光,伴我走过无数的黑暗与冷寂;是我苍白惨淡的人生中,唯一的亮丽。总是近在咫尺,却又咫尺天涯;是暧昧而又浅薄的温度,感受得到,却永远触手难及。这简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绕不过的《纠结》。
        这种温暖,来自你我相握的手,从不曾要放开;来自你我相望的眼,从不曾要移开;来自你我贴紧的唇,从不曾要遗弃;来自你我敞开的心,从不曾要忘记……就像《一路温情》走过,一直在寻找,在期待,一种眼神,一种感觉,一个人。你要等,你一定要等。等他告诉你:我一直在这里等你,等你回来。
       这种温暖,甚至是马不停蹄的失之交臂,轻而易举的背信弃义,不知不觉的陌路相逢……
       这是我读《像鸽子那样飞》,对温暖冲击周身的总体感受的全部表述。   
                                  (三)
       前面说过,张丽脱颖而出的是她的小说,文字简洁隽永,张弛有度,擅长留白,融入诗的元素和情愫,读来令人不倦。
       张丽的小说文字美是实在的。她的文字把色彩和韵律变得神秘和无序,现代主义的因素很浓;类似社会边缘人的倾吐,情趣在自然与陈迹之间,没有清晰的理念排列,完全是意识流动的碎片,有感而发,绝不矫情,流淌着一种忧郁,大概是内心伤感无法排遣,才那样抒情地发泄吧。屠格涅夫在写山川河谷时,也说自己总是很忧伤。2011年岁首,作为小小说作家网第一期网络研讨会推荐作家,张丽一篇对魏永贵小说《春天有月亮的晚上》的评论文章《月色流淌的美》,获奖位列第三名。著名作家蔡楠给其评奖的理由是:“难能可贵的是评论如散文诗一样的,小说的文字也像散文诗。评论者很显然明白一个道理,评论不应是干巴巴的条条框框,或者言不及义的空洞说辞,而应是一篇优美的文字。这让我们看到了评论的另一种写法。”无疑,蔡楠对张丽的文字美给出了肯定!
        张丽小说更为突出的是谋篇布局精巧,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在她近年发表的许多作品中,皆有体现。如《石窟里的较量》,这是一个以血色苍茫的背景为题材的抗战故事,张丽拒绝宏大叙事,从一名战士被俘获入手,他虽然身体和意识被控制,但心智和真理依然觉醒。本文没有刻画紧张的气氛与冲突,来烘托其英伟,而是定格“微笑”,让“俘虏”用自己微笑的身体从容赴义,捍卫了地图。《悔》、《大厅不是乘凉的地方》、(《裤子垮》、《八斤宝》等小说中,包含各色各样的细节描写,以细节传情,以细节作故事情节铺垫,以细节描写烘托人物的命运,显得流转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张丽在小说中的叙述也是成熟的,沉稳、简练,机智,富有张力,常常能在“平常”中营造出凄婉之美,让人感慨、感动。《爱我,你就亲亲我》这篇小说里,封建的重男轻女,悲情的留守儿童,还有年迈奶奶的清苦和辛苦,年轻的啃老族,叫人扼腕叹息和痛惜。。。张丽把“亲亲”,这常常是刚恋的情人之间,初婚的夫妻之间,不大的孩子之间才有的一种奢侈,孕育在小说里,以诗意衬托悲剧,顷刻,所有的亲情和诗意,化为乌有化为虚幻化为梦境了,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张丽还是煽情高手。在《赤裸的爱》里,“男孩成了她的男人。他没有什么奢望,守着几亩地,女人也没有什么奢望,守着男人”。 寥寥数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张丽以洗练的文笔,让情感真挚流露,让人流连在这迷人的伤感里,泪雨纷飞。人生之悲,莫过于青丝早断,痴情不死。张丽多维,零度的叙述,内敛,蕴藉的张力,很见功底地阐释佛家“将生命结束在爱人面前,瞬间的痛苦,永恒的幸福”……同样,她的小说场景还原十分逼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来说,《赤裸的爱》呈现的背景,再熟悉不过。这块土地生活的人,习惯把丧葬叫“白喜事”,悲伤着,坦然着,有时还喜悦着。一切似乎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却尽写人生的无趣、无常和无奈,写尽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死之间的通透情怀。
         我读过许多写母爱的文章,《八斤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傻儿的确是个傻儿,“十几岁了还流涕拖涎的,咿咿呀呀傻笑,整天瞎乱转,今天捏死这家的鸡仔,明天追打那家的娃娃,人见人厌”。但善良的娘却不嫌弃他,仍然把他当作“八斤宝”,仍然给“流口水,擦鼻涕,踩牛粪”的傻儿千针万线做一流的衣服鞋子……“聪明”的作者一般不会去写这样的素材的,只有心怀深爱大爱之人才会去感触最深沉无私的母爱。张丽通过朴实的文字和朴素的细节刻画达到震撼心灵理想效果。
        张丽说:我坚信真爱是存在的,在死去的那一瞬间,应该是最真最美的表达。这是对古老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笃信么?
        当然我想这不是悲观,或许是最执着的坚守。
        张丽的这些小说,在网上好评如潮,为她赢得了好名声!


  (四)
          小说家写散文,在当代已是时尚和潮流。虽不乏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的好文章,但多数是为报纸副刊写的应景文字,流于随手,这样的文字更像一条变色龙,无确定如一的立场与旨趣。片断性和形式短小的随笔,较契合我们日常生活弥漫的精神状态,比如张扬世故和常识、典籍品味至上、周末休闲美学、故人旧事史海文渊、钩沉索隐朝花夕拾、及普世知识花絮,用它们敷衍这个时代,是再好不过的了。余世存在《汉语人心:2000年散文写作》一文说:“合时的小说家们,则像戏子一样谈天说地,散文随笔里每一行每一页都证明着他们作为小说家的身份、阅历。”这简直就是《像鸽子那样飞》一书的真实写照。确实,张丽的散文,篇篇流淌着小说的元素,就像她的小说,同样弥漫散文的元素一样。
         我不知读过多少小说家的散文,余世存先生是在说一个预言吗?  
        张丽善于驾驭散文的写作方式,这种题材对她简直就是轻车熟路。记不起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如此):没有谁会主动寻找孤独和痛苦。如果你为自己往哲学和宗教去找那种东西,最终会离宗教和哲学更远,而孤独和痛苦也就变成了表演。张丽在自己文集里的书写仿佛就是表演,而且是不失美丽的孤独表演。读一本好书,可以有一种书记翩翩,至足至乐的感受;读一本坏书,则若烟熏火燎,苦不堪言,让阅读索然无味,枯寂无趣。张丽说:“文字是用来温暖的”,确实如此,无法让人温暖的散文是蹩脚的。阅读的温暖是文字的一种境界,显然张丽的文字可以担起这个荣誉。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张丽的创作都执著诗意和温情的主题。作家一次次以新生的眼光,带着初生牛犊的锐气,用充满灵性的笔拨弄氤氲,在生活的边缘和存在的狭缝中,播撒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大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温暖》、《有雪的日子》、《岁末私语》、《花桥旧梦》、《活着》、《外婆》等作品,推开了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看到鸡叫三遍后山村的静,和山路的弯弯曲曲;让我们在一封封燃烧化为灰烬记录情爱的信件下,嗟叹海誓山盟的天长地久,信誓旦旦的来世之约;让我们在茅屋中聆听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中品味夜色清幽,在暮色四合中感受亲情温馨。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暖,正如童话般遥不可及。作者却让它们在笔下复苏,惊艳呈现。
        张丽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对现实她也始终留意。那些叙述游览蜀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异地的自然风情、民俗文化,而且还道出了生命的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从不故弄玄虚刻意去增添厚重,也不是兜售浅薄的自我才情。这使她的文字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在柔肠百转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和玉的光泽。
         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在这些大自然触手可及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要义,追寻着灵魂的安顿、修葺着精神的寓所、觅求着情感的寄托;拒绝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可视可遇的光明和温暖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别样理解和认识。
         这是张丽文本哲学意义对我的启示!
                                                             (五)
         张丽文章最动人心弦的是面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它带着鼓舞人心的温暖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道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
       《生如夏花》的云,仿佛作者的影子。历尽苦难面对婚姻选择隐忍顺从的云,内心一直有抗争精神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不甘生活平庸。她在“日子平静舒适地过着,无欲无求”的而立之年,停薪留职,面对“一家家医院,一次次面试,一次次拒绝”的境况从不绝望,终于走向了成功。当她休假在老家科室里的女孩像妈妈一样在电话里叫她的时候,我们不禁为她得到认可获得尊重而欣慰。
          在更多文章中,作家明显感受到上天对她不厚,却仍能在一瞬间看到生活最瑰丽的诗章。在故乡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却爱人的苦痛,她感谢给予她仍有勇气看风景的那一切;头顶星辰,在她是上帝摆在黑夜尽头最后的灯盏。即使熄灭,也是熄灭在光明中。在孤旅中,她感到风雨是上苍赐予的甘霖,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红尘滚滚。人生一路哪能总是晴天?阴晴圆缺,最能修心习性;颠沛流离,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喜欢以残缺美游离于理想状态,构成不尽人意的乖违。张丽以哀而不绝的笔触,让我们于晦暗之中感悟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不屈的勇气构筑希望和信念之堤。
         这种对自己灵魂的拂试,在张丽的许多文章里都有同样的展现。作者以一个局中人惯有的方式,在思索的探询中,如一袭飘游的灵魂,把所见的人间悲欢,以脉脉的语调,款款的叙说,写在读者的眼睛里。
         感受张丽生命与魂魄的穿行,这是一个人在穿行酽酽的亲情时光中的瞬间驻足,还在试图体会他人的内心,我们有必要悉数捡拾,并珍藏。
         张丽本身就是一个执着于生命灿烂的人。她能够为80元钱的报酬,用柔弱之躯充当搬运工,楼上楼下忙碌大半夜;她经常一手抱着孩子一手阅读经典书籍;夜深人静,就是她孤灯清影,在冰冷的键盘上敲打文字之时。她用生命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周围的人文环境,看待整个世界;用生命写作温暖社会和他人。她把这些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融于她的作品中。这就是她的创作之源、温暖之泉。有时她像一座铆足了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运转着,让朋友不得不为她的身体担忧;有时她像绷紧弦的箭,时刻准备以迅捷的姿态出发,又让朋友为她一次次漂亮的进发击节叫好……
         是的,磨难造就了张丽,是生活锻造了她的坚韧,是仁爱塑造了她的善良,是信念成就了她的作品,使张丽在文字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了出去。她用青春的代价谱写了人间的大爱,虽然生活与情感的经历,给她带来的多是苦闷和彷徨,但百折千回历尽风雨后,她终于挺直了腰板,活出了自己的风骨和灿烂,同女儿一道感受着风雨之后是彩虹的喜悦!
                                                                  (六)
         张丽创作题材较为宽泛,既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凝注;也有对社会、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读她的作品,那些坎坷的经历,悲伤的往事,挂念的亲人,在字里行间,一览无余。
       《外婆》是一篇很深情的小说,写出了作者对外婆——那个把她捧为掌上明珠的人的一往情深。作者考学离开寒窗苦读相依为命外婆,要到外地求学的那天清早,“外婆赶来了,她拉着我的手哽咽……因为生活的种种很少去看外婆。当听到外婆去世的噩耗,:“当我听到外婆去世的噩耗,我知道此生我的内心不会平静,我在人世也会更加孤伶。”痛惜追悔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孤伶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无奈和无助,作者稍一动笔,就与我们产生悲伤共鸣。
        《无线之爱》中的父亲是爱得深沉的人,“多少个夜晚父亲都是这样坐在床头的。长大后才知道,父亲探着我的鼻息正常才敢去睡觉。”
           在《父亲•艾蒿》里,不知道偷懒、休闲的父亲,怕打扰儿女生活,以种种借口不到城里来的父亲,得知城里的孙女因蚊咬满身疹子需艾蒿煎水洗时,“在端午节的清晨,在淅沥的雨里,我的父亲用镰刀在一个个山坡,砍了一捆捆艾蒿,然后佝偻着背挑到木楼上阴干”,最后,只“呆了一夜父亲坚持回老家”。读到这里,我的眼眶为之一热。其实,那些不起眼的乡民,不也如艾蒿一样,握有珍宝般光鲜的灵魂,一如父亲!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两地书.姐妹情》,那有着相同乳名情同姐妹的好友,同样备感温馨,等等。
           可以说,张丽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首赞歌——悲伤的、或明亮的赞歌!“文字/给了我一种飞翔的的方式/她们是温暖的/也是善良的/我深爱着/她们。”这是张丽说的。
           文字是良药,治愈了张丽累累的伤痕,慰藉了她几度彷徨绝望的心。活着,是幸福的;与文字相伴,也是幸福的。这是我替张丽说的!  
            更有意思地是,张丽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意味着温情主义的浅薄和局限,它恰恰表现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对此,苏童曾称赞迟子建关注人性温暖的主题很强大,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
            我在人性温暖的理念支撑下,看到了张丽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光辉!

(七)  
             读张丽文集,会想起一个时期流行广泛的“新散文”概念。她的行文,不论小说还是散文,十分接近新散文的空灵与飘逸。想把这种感受解读出来,需要从另一视角再次阅读,找到那把开启心灵的密钥。然后,我们会发现,张丽气象万千的内心世界里,眨动的那双黑白分明的探寻的眼睛。
             也许受散文的影响,张丽的小小说大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数是左邻右舍、市井小民。像《赤裸的爱》里的年轻夫妻、钟点工严师傅、八斤宝的娘李秀娥、裤子垮、春花、聂婆婆、《大厅不是乘凉的地方》里的父子及稻草人婆婆等,作者通过最低的命运,描摹着世态炎凉,挖掘或讴歌人性的光辉。  
              在小说《大厅不是乘凉的地方》中,在张丽的笔下,社会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描画得栩栩如生、鲜明深刻。
             在《聂婆婆》一文中,张丽描写“60多岁摔断了腿”,死了,“一双空洞的眼睛瞪得老大”的聂婆婆。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个沉重的细节,用一个农村老人的百年孤独,反映出当下有些残酷却十分真实的现实,读完令人不忍。
             在《赎》中,作者的描述凄婉悱恻:“妈妈选择死亡的方式很残忍,那样决绝,义无反顾。吊她的那根麻绳栓在木梁上,人们发现时她已经冰凉。她的嘴巴贴着厚厚的胶布,房梁并不高,如果反悔,脚伸下去就可以接触凳子。可是她把凳子蹬歪,把嘴封死,挣扎不得,呻吟不出,她不给自己任何活的希望”;“妈妈太追求完美了,即使选择吊死,也以良好的面貌示人,没有露出恐怖的双眼,没有伸出长长的舌头,她那样安静决然的离去,在她的心里到底恨多还是爱多?”爸爸痛不欲生,躺在妈妈的棺材里不起来。爸爸乞求乡邻,盖土吧,把我也埋了”;“爸爸一辈子郁郁寡欢,他在用生命诠释爱,到死也在乞求原谅,他真的有错吗?还有李叔叔,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灵魂难道不应该得到救赎吗?”这伤痛的文字让我几度无语凝咽……
        《今夕何夕》、《山恋》、《鞋梦》、《她和他》、《离婚》、《种太阳》、《赤裸的爱》等几篇情爱小小说,结局都有这样一种凄凉或者凄美。张丽让那些冰冷伤感的故事,渐渐发酵,由些许温度,到滚烫,温暖了读者、温暖了朋友、温暖了她的单位同事和领导、温暖了孝感文坛……
          这是一颗心在静谧中的独自感受,与自然交流完成了内心的洗涤,滤掉了世界喧嚣的灰尘,涤荡了红尘的芜杂和烦忧,剩下的是灵魂自在的飘行。
           张丽这些倾向于底层的文字,饱含了她的深情,也注入了她的灵魂。那些文字像一豆烛光,在无边的黑暗中闪烁着,极为肃杀,有着诗人的灰暗和忧伤,快活的不多,差不多都染上这样的伤感,清冷如来世的哀哀……
           哀而不绝。张丽苦难的文字,却依然流布温暖。她这样说:“经历太多的苦,我不能让笔下的人物也没有出路,我要让人们看到温暖,看到阳光,看到希望。
                                           (八)
             张丽敞开心灵,用文字的温暖把心与自然融合到人人可感可受的标高,同时也从温暖丰富的内心世界流出莫名的孤寂。文字是一个人沙漠中的奔跑,像在浩渺中拷问自己的灵魂,不管有没有答案,但奔跑是必须的,没有终点,终点就是扑倒的地方。照这样看,《像鸽子那样飞》,远没有“两个人的澴河”漫步的诗意和浪漫,因为飞翔是残酷的,行走悠闲而惬意,但,唯有飞翔的姿态,最接近终点。
            回望张丽,不,准确地说是寻找,寻找她散失在时光隧道里的残片,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省。我明显感到精神准备的不足,有些东西我从来不具备,简直就是先天贫血。我喜欢她的文字,也许源于没有过的生命体验,是她把我从喧嚣中隔离出来,体味到静穆的味道。我很久没有过静观的快乐。恰是她,在粗糙的时代,让汉语的写作魅力,无法抵挡地在我身边蠕活了。  
           张丽的许多写作选择爱情题材为主题,展现出的是爱情与生存环境的抗争。那些爱情,恰如一朵朵小花,抗击暴风雨雪,傲然而倔强的从艰难的石缝里破土而出,露出芳容,扬洒暗香,让人在阅读中产生隐痛。穷人穷日子,爱情的美好和享受一样娇媚和灿烂,引领我们迷离的眼神,穿越一段时空隧道,得见苦难中的微笑——在那些总是晴的地方,看着我们无风无雨的生活。
           张丽温暖的文章里流露出另一种意境,那就是明显的地域特征。我注意到张丽《像鸽子那样飞》一书,所选题材有很强的地域性,向南的行走充满思念。她冷静的记述中处处有南方的缠绵与婉约,“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她用诗化的语言讲述,韵味十足,蜀语纤侬,这无疑给文章增添了另一种魅力。并且她的讲述极富跳跃性,很多的段落间靠意识的流动进行衔接。
         她的作品渐趋丰满,细节的刻画,氛围的营造,主题的构思,结构的构建,愈来愈天然浑成。她的文字肯定还会愈走愈远。

                                                      (九)
           显然,张丽的文字还算不上尽善尽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她自己走,一个人走,“摸爬滚打”,找到文字的真正出口。比如某些文章的起始部分,与主题有游离感,使本就短小的文章显得不紧凑;一些文章篇幅过度随意,给读者带来阅读疲劳。再就是,作者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缺乏对读者的照顾,情绪过于重复,减少了阅读的快感,降低了整体艺术魅力。
           张丽最大的硬伤在于吸收异质的能力明显不足。试看中国历史,稍有灵性的艺术,几乎都是与域外文明杂交的结果,是混血的产物。只有开阔的空间才能孕育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远航需要从流动的、创造性的、飞升的欲望开始拔锚扬帆。文明永远是动态的,于奔腾中展现千姿百态。比如,章太炎奇音出自晚清杂曲,中原曼句来源唐代胡调,六朝奇文发轫汉时译经,张丽让本该湍急的河流减速变成湖泊,将本应鲜活的思想写得有些僵硬,她是写作的苦行者,而不太像苦行中的拓路人。
            散文作为最自由的语言、最自由的文体,写出直抵人心的好文章同样难。当小说家纷纷将散文写成时髦休闲小品、侃文谐艺时,如投枪或匕首般的锋芒渐隐,可能投枪、匕首般的锋芒不合时宜,但真正的写作便是不合时宜的写作,散文应体现出人性的亮度与人心的光泽。张丽小小说写的好,这个命题在孝感这个地方没有任何问题。但走近她的散文世界,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她更多带有思想锋芒的好文字。
           对此,《槐荫树下槐荫人》专栏编辑董晓芳有过暗示:“常态生活是常有的,非常态是罕有的。我们在不停的行路中,常常走得过快,忘了内省。印第安人说,如果走得太快,就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张丽该停下来内省了,为的是将要走更远的路。
         张丽自然也清楚自己的短板,她在后记写道:“尽管,这些文字目前还不是很完美,但它们是善良的,是温暖的,是从我的灵魂里飞出来的!我深爱着它们!”
         我一向反对女子写作,认为女子是用泪码字的,不像男子那么潇洒。古时蔡文姬、班婕妤、薛涛、朱淑真、李清照如此,民国石评梅、萧红、关露、三毛莫不如此。只有张爱玲出离单线条的伤感,即使孤身纽约,也能冷看他人,冷看自己,以自嘲与戏谑消解忧戚之色。中国历史是一部苦难史,中国作家大多享受的也都是苦难史,何况女作家乎?我希望中国文坛出现一批懂市场经济学的作家,先自己富起来,再带动女作家致富,则善莫大焉。写作是一种付出,作家付出什么,理应得到什么。由此,我衷心祈祷,让中国的女作家富起来,从物质极大丰富中写出精神极大典雅的作品。虽然人只有被抛到孤苦之境,漂泊无根,才能直面苍天,心绪才静谧,直达天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时,夜已深,茶已凉了,烟亦燃尽。信步庭院,只有街灯和桌上的台灯依然闪亮。从张丽温暖的文字里出来,听着不知何处不知何名的虫子叽叽唧唧,嗅着桂花新香,感受夜凉如水的述说,突然一声爆响,烟花升空,五彩缤纷……这是我对张丽敞开心灵的温暖文字作的最后解析,但愿她也能感受到我、我们,发射给她的温暖!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31:59 | 只看该作者
夏  日 读 书

阿零    





                   读懂《论语》

  自义务教育始,让国人普遍诵读《论语》,于丹教授和央视的《百家讲坛》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走过早自习的课间,看孩子们摇头晃脑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每每有穿行在麦浪滚滚的田野间的感觉。趁停顿的空隙,我问一个小男孩:“你学习完后回去再不断地复习,然后再做几百道题,这真的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不是。”接着再问其它的孩子,答案没有例外。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加深,我开始加入自己的人生理解。孔子一生志在匡扶天下,用自己的学问游说列国,虽如丧家之犬,仍以若为乐;退而其次,救国不成,有一些远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行啦;仍是不行,再退一步,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问身边的人,要做这样的君子吗?一律摇头。

  看来,我们是误读孔子了。

  后来,读到中国汉字的演化,终有了一点眉目。第一句中的“说”,并非通假字(错别字)“悦(yuè)”,本意是“学习完了以后,不断地去复习,不就可以讲给别人听吗?”这倒符合孔子的老师身份;第二句中的“朋”造字来源于一串货币,代表有钱的人,若是有钱的人从远方来(向我求学),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时光过去二千多年,这快乐怎么一点没变呢?第三句中的“知”才是“智”的通假,一个不太聪明的学生,教了几遍还没学会,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个君子的作风吗?看来孔老先生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才是我要真正学习的法宝呀!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31:1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20060922192132.jpg




窗前月
文/江兰

    房间的位置正好。无论从床上,梳妆台旁,小坐的书架下,还是从一排排的衣服缝隙里,无论在哪个角度,它都不偏不倚地投射着温润的光环。房间的位置够好,窗是窗,却是莫大的两格窗。如同相机的显示板,深蓝色的幽邃背景,烘托出一轮温润的月。

    月是好月,无论是饱满如盘,还是残缺如刀,无论是晴朗,间或圆缺,只要一抬头,它正好在,某种意志就能交相辉映。

    很多的夜晚,特别是空落落的夜晚,如果天刚好有晴,所有的琐碎都已忙碌完毕,那么,那么你可以揉揉酸涨的背,挑选一张软垫盘腿而坐,用一杯热茶的时间来望月,并且暂时释怀一些难以释怀的心境。

    并不是每个夜晚都能有月光,并不是每个有月光的夜我们都能享用它,只是今晚,我们坐在一个不偏不倚的位置,遇上了一些仁慈的光芒。那么,请温柔一点吧,用一轮月的温润和一杯茶的热度来融化心底尘封的冰雪。

    人在月光里,周身会有一些温润弥漫着,仿佛蔓延出圣洁的气息,如同佛光沐浴。这气息让我们拉长了时光,净化了心绪,浑身每个毛孔都通灵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思绪着,回忆从前,回忆故乡,回忆故人,或回忆某个具体的人,回忆人世间一切无端端的悲欢。

    最好还有一串木珠,最好每个珠子都是被时光抚摩出光泽的。珠子一颗一颗在手指间跳跃,木的香气和手的光泽糅合,人会顿时清润明朗。月光,如水一样渐渐渗透着,渗透在这个空落落的夜晚,让房间每一个角落都如温泉般柔和舒适。月光,也如爱人慈爱的手掌,轻轻抚平我们略略凌乱的发,微微皱起的眉,和嘴角的一抹哀愁。我们什么也不说,月无语,人无语。

    是啊,最美的月光,是你懂得月,月也懂得你。月光,在某个隐秘的时段,窸窸窣窣,忽然的,就不约而来。它不说话,只是注视。它有一个姣好的面容,却温柔不语。它告诉你人世间一些无端的错失和别离,它是圆满的,它是残缺的。它告诉你,原来,所有的宿命都是有天意的。它洞察到你的心思,它随你的圆满而圆满,随你的残缺而残缺。你什么也不说,你什么也不用说,月却是懂得。你在岁月里,岁月在月光里。

    最好还有一株梅,不要多,三两枝足以赏心。月和梅,是前生的挚友,月洒在窗前,梅幽幽的眼神,冷暗的芳香。梅的幽香使你忽然地怀想着两三个挚友。你们无须多的语言,无须华丽的形容。你不在时,我还在。你在时,我也许正在离开。假如,你正好在,我还未离开,那么,也许你会来窗前,借着月光,一起喝杯清茶吧。假如你正好离开,而我还在,也许你正在另一扇窗前,那么,也喝一杯热茶吧。

    也许,你也会怀想一份时光,那时光里有你最美好的记忆。偶然遇见的时光,却是默契,不用一言,无须一语,却是懂得,却是欣喜。而,最好的时光也会瞬间薄凉,因为人生短暂,因为岁月无声,因为,我们都无法掌控的光阴。


   随着最后一杯热茶的热度散尽,你终于明白,你不是在怀月,你是在怀人。我们不断的离开和不断的回归,不断的圆满和不断的残缺,原来都是一次次轮回,都是一次次修行,都不必太在意。我们遇见,离开,都是在修行,都是在光阴里一次次阴晴圆缺。月如此,人亦如此。于是,便释然了。


    “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今夜,忘记一些忘记,怀念一些怀念。还好,我们还有山水和明月来陪伴,还有一整段山河岁月要超渡。

   枕着山水和明月,能够安静入眠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27:14 | 只看该作者
[现代诗]


作者/回音壁







来吧,为了应和这黑夜的空洞
弹奏一首埙之序曲
是的,你猜对了。那个荒漠的女子独自骑驼
她来自早已被人忘记的楼兰,比唐朝更早出现
陶埙的六孔,比冬天凛冽的风更让人簌簌发抖
它的哀嚎,比狼更凄冽,比狮虎更孤独

说什么八千里路云和月
道什么三十功名尘与土
倒不如独饮一壶浊酒,一杯即醉
那些空洞的繁华一池碎影,总引你不知归途
我笑世人太癫狂,世人笑我一身贫,合着这秋之晚风
谁也不念想,任由那古风吹到晨曦
明早的太阳雨合这一地的秋叶,随埙远


2011.11.04



天使之城

亲爱的,今天夜里,我抱守一弯明月等着你
来,抱我入你虚无的怀里
那么多的人走了,了无声息,荒草原里荆棘丛生
我爬满皱纹的手指将你揽入我怀
你颤抖的将我的眼睛吻抚,我知道------
这只是电影镜头里重复的一个片段
可我希望就在今晚你站在我的面前
能触摸到你的脸颊,将所有虚无的等待告诉你
世界容不下一砾沙尘,而我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我将骆驼的双峰伸进荒漠里,手指乱抖,狂乱的心
终因绝望而海市蜃楼------
你终究不过是电影里我万次寻求的答案



黑烛

九月的艳阳从往年一直照到现在
我记得我们的竹林,蜻蜓和蝴蝶
它们替谁在来世里缓缓飞翔
又降落于凡,没有你--------
我血液里奔腾的马匹要奔向哪个方向?
你举过头顶的那炳烛光,一直在黑暗中熠熠闪光
而如今,我把它丢失了,又找回来了

我们相约一起去看乌桕,看大海,一起实现我们
我们不经意许过的诺言,以及
最初的梦想,亲爱的,原谅我
是我丢失了你,而我却一直欺骗你说
在原地许个心愿:“纵然我真是失去了你
你也是我最终的坚守!”


2011.10.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03:20 , Processed in 0.1669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