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艺术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08:36 | 只看该作者
在矛盾中前进的影像艺术市场 出路在哪?
[] 来源: 2009-05-05
    尽管2006年秋季北京华辰的第一场影像拍卖专场,猛烈地搅动了中国影像艺术品的市场。此后,专营影像作品的画廊不断出现,一些艺术博览会也纷纷推出有关影像艺术的专题。然而在热闹之后,目前整个影像艺术市场的情形如何呢?   拍卖:寒冬中的希望   华辰的第一个影像专场取得成功并引起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高度评价和关注之后,国内拍卖公司纷纷跟进,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在此后也陆续开始影像专场,其他拍卖公司
则在其油画雕塑专场中增加了影像类的份量。相关拍卖数据显示,2007年是影像艺术拍卖较为风光的一年,三家公司的影像拍卖都取得了较为不俗的表现,并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特点:北京华辰以纪实影像、老照片为主但涵盖了包括当代观念影像在内的所有影像门类的路线;中国嘉德则主打观念摄影,张洹、王庆松等的作品都取得了理想的价位;北京诚轩则在兼顾观念摄影的同时,重点挖掘民国时期的老照片。   但好景不长, 正当中国影像艺术拍卖踏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之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迅速挤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其中对当代艺术品的影响尤为严重,刚刚兴起不久的影像艺术品也无法幸免。在危机爆发之前,北京诚轩在2008年春季拍卖的摄影专场只有28件作品,总成交额仅67万元。到了秋季,则干脆撤销了摄影专场。同样,中国嘉德也在秋拍中取消了摄影专场,尽管该公司当年春拍的“国影像艺术”专场还取得629万的佳绩。只剩华辰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品牌,继续开设影像专场。显然,华辰正在以实际行动兑现当初自己许下的花上几年时间培育中国影像市场的承诺。在08年秋季的这场专场中,华辰依然坚持包括当代影像、记录影像、古董老照片、底片、摄影图书在内的所有影像门类。在整个经济不景的大环境下,其拍卖结果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全场推出97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拍出53件,成交率为55%。成交总额相较于其春拍有明显的缩水。   近两个月结束的一些国际拍卖会上,中国影像作品的表现也不容乐观,作品上拍数量锐减,在国外颇受欢迎并一直有上佳表现的王庆松、张洹等人的作品纷纷流拍,往日的高价也不复出现。   其实,影像拍卖在08年的调整其实还有其内在的原因。由于目前影像作品价格普遍较低(相对于其他每类艺术品而言),往往一场拍卖会下来,整个专场的影像作品的成交总额还比不上一件其他品类的高价位作品的价格。因此,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影像目前还没很难成为拍卖公司的推介重点,也因此制约了影像拍卖的发展。   即将开始的国内09年春季拍卖,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甚至金融危机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性的大环境中,各大拍卖公司在拍卖规模和场次的设置上似乎面临调整的压力。各大拍卖公司原来为了市场占有率而在拍卖规模和场次上无限扩张,不但让买家觉得眼花缭乱,有点厌烦,对其本身来说也有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影像专场的开始似乎就只能寄望于华辰一家了。尽管如此,对于关心影像拍卖的人来说,希望依然存在:影像作品真正成规模进入国内拍卖会的时间并不长,近两三年来除了个别自我炒作之外,整个价格体系相对于当代艺术品来说尚较为理性,因此其在金融海啸中所受的冲击也应该相对较小。目前影像作品的价格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在当前明显低迷的市道中,影像作品的成交可能性更大。长远来说,这种价格优势使其有较大的成长性。而且,影像作品尤其是记事类和老照片,有着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在目前的一些小型拍卖会上,一些老照片依然热卖,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回归画廊   华辰拍卖首场影像专场的成功,不但引起了拍卖公司跟风,也迅速带动了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影像艺术品经营的兴起。   其实,早在06年华辰秋拍的影像专场之前的2003年4月,国内第一家主要经营影像作品的画廊——百年印象画廊(798 Photo Gallery)就已经在798艺术区成立。其艺术总监陈光俊因此也被一些专家称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该画廊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很高的专业性,设有专业的黑白暗房,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绝大部分展览的照片就是由画廊自己制作的。画廊起初以纪实性的作品为主,后来也引入一些观念性的影像展览。曾代理王世龙、晓庄、解海龙、王文澜、黑明、王彤、李楠等一批国内外摄影家的作品。   华辰拍卖成功之后,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主营影像作品的画廊,至今比较专业的有十几家。这些新成立的影像艺术画廊中有不少是侧重于观念摄影的推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坐落在北京草场地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其于2007年6月开幕,由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之一荣荣与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女士创办,其4600平方米的园区和2500平方米的景观建筑由著名艺术家、建筑师艾未未设计。三影堂致力于成为展示、推广与交流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专业、最健全、最高水准的平台。该画廊从2008年开始还每年主办“三影堂摄影奖”。此外,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均有设点的全摄影画廊,其重点也是关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一些外国人也开始进入国内分一杯羹,如由来自美国人贺思宇(Steve Harris)在上海开设的m97,和法国人花儿(Flore Sassigneux)和陆楠(Romain Oegoul)创立的巴黎·北京摄影空间。   除了专业的影像画廊,不少其他画廊也介入影像作品的推介与经营,如香格纳、索卡等,都有代理影像艺术家的作品。
由于拍卖场次和上拍作品数量的限制,拍卖会的容量显然远远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影像艺术家对市场的需要。而专业影像画廊的兴起却为影像艺术的展览、推广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保障。因此,对于影像艺术家而言,与其挤在拍卖会这一条独木桥上,不如还是回归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加强与画廊的合作。在这一点上,迟鹏的做法是值得大家的重视和借鉴的。   与王庆松、张洹、洪磊等人频频在国内外拍卖会亮相不同,作品同样具有很浓厚的实验性的迟鹏,其作品则很少上拍,他更关注画廊这个一级市场。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仅露过一次面,而且是在国外:在08年9月的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其《MIRAGE》以1.6万美元成交。在一些艺术家纷纷利用拍卖结果的公开性而借着上拍卖会扬名立万以求最大限度的名利双收的今天,迟鹏对于一级市场的专注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信心。   迟鹏的作品在国内拍卖会上从不出现,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名气,但却影响不到他在一级市场的表现。   他作品在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那年他第一次到美国完展览,甫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关注,随后前波画廊也帮他做了个展。当时他的作品价位为1,500美金。2005年开始卖得很好,价位逐渐上升,2,000~3,000美金之间,那一年大约卖了接近100多张;后来,北京空白空间、季节画廊都为他做过个展,效果也都非常好,价位一直在保持在30%的递增,目前为7,000~8,000美金。作品一般为10个版,尺寸多数为1.5×1.2M,但尺寸的大小对价格影响不大。他的周围有一批比较固定的朋友和客户,因此,即使在目前相对较为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稳定的销售业绩。由此可见,离开了拍卖会,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画廊中也可以得到稳部的发展,而且这些发展显得更为真实、可靠。   市场在哪?   目前,不论是在拍卖会上,还是在画廊中,影像作品的市场总体上是差强人意。很多影像专业画廊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因此,拓展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内地,影像艺术品依其各自的特点而拥有不同的市场。一般来说,纪实性的当代作品和老照片,一直较受欢迎。而观念性的作品则有如其他当代艺术一样,能够接受和欣赏的人并不算多。去年参加中国画廊博览会的一些画廊,就普遍反映作品主要靠外国顾客帮衬。目前国内一些当红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也主要在外国拍卖会上拍卖。如王庆松从06年以来有约40件摄影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卖,但其中的30件是在境外的拍卖会;张洹的情况也是如此。又如迟鹏,他的作品虽然主要由国内画廊经销,但其客户群体也以外国人为主。而上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偏向于观念性的。   相反的,以《大眼睛》出名的解海龙,其作品都是在国内拍卖会上拍的。基于这种情况,画廊和艺术家就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去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有效地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   但国内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即使是那些以外国市场为主的当代艺术家,也无法忽视国内市场。那么,出路在哪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观念性影像作品就像其他当代艺术品一样“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取决于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和特点,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于包括观念性影像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培育国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一定的群众基础之上,才能建筑当代艺术收藏的网络,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   其次,当代艺术品价格一直颇受诟病。影像作品与其他艺术品相比虽然价格偏低,但相对于大多数国人的收入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近来陆续有专家呼吁降低作品的价格。我们的看法是,影像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毕竟是一个新近才兴起的品种,其在国内的价格应该尽可能适应国情,大家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未来。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身段,画廊让利,共同培育市场。若能如此,影像市场的繁荣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来源:《画廊》)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09:35 | 只看该作者
2001——2003西安独立影像档案报告
撰文:董 钧

2001年年底,也就是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巡回展映时,西安也是其中的一站,那时,西安还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影像作品,而做这样事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那次放映,真正的激发了西安的创作热情,一批人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张献民所说的,“这是个荒漠时期,垃圾也是金子。”而距那时已有三年了,随着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简化,许多的人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但决不是标准降低了,“独立”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为所欲为的借口。就像相机的普及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摄影家一样,数字摄象机的普及也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电影人。它需要一个标准,无论是于公众的还是私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元素。“独立电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源于当时为了对抗好莱坞而产生的非体制机制的电影模式。它采取非常规的资金,制作表达导演个人思想与观念。
西安的独立影像主要由毕业于艺术院校或在读的学生,社会上的自由影像工作者,活跃于当代艺术的独立艺术家,电影电视制作单位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构成。虽然西安的独立影像起步较晚,参与的人数也较少,但几年过去了,还是出现了一批作品,尽管从技术和思想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至少代表了西安的独立影像现状,这不可至否。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总结与反思,认真的回顾走过的这三年。今天,我们以档案报告的形式将西安这三年有关独立影像的资料整理出来。
李军虎在四年级时就在陕西电视台实习,一直走的是很正统的纪录片路子,可他却不满足于媒体式批量生产的模块,他在努力寻找着新的可能,他常告诉我他觉得一个二十岁人拍的片子要能看出来是二十岁人拍的,不要拍的老气横秋的.他的作品《生于1977》拍的就是他的中专同学,一对在爱情长跑线上跑了七年的情侣,感性而冲动,里面细腻的情感弥漫着青春躁动的气息,而在这背后则是他冷静的思考.苏晟曾在中国美院进修过新媒体,灰色的都市和百无聊赖的青年是他所关注的。董钧从2001年开始接触影像,《垃圾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很重要的一部作品.之后主要在影像语言上进行探索,组织和策划西安民间的影像活动,现在主要从事纪录片和实验片的创作.周渔2001年从丹麦学习影视毕回国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纪录片创作,《黑金》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纪录片。祖伟民则一直游离在他荒诞而低俗的影像叙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青春的高潮。岳路平以冷静的态度记录着西安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们的生活。




西安独立影像人员介绍:

李军虎 生于1977年,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同年进入陕西电视台国际部<影像>栏目工作.主要作品有:《秦腔》,《生于1977》。

苏 晟 河南人,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枪击事件》。

杨卫平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现供职于版画系摄影教研室。作品有《鱼》等。

董 钧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近年来主要组织和策划西安的民间影像交流活动.主要作品有《垃圾车》,《无烟煤店》等。

岳路平 生于1975年,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同年留校在史论系任教.近年来主要策划参与西安当代艺术活动。主要作品有《晓胜传》,《刘翔杰》。

周 渔 生于1981年,2001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影视学院,现回国从事纪录片创作.独立影像制片人.完成纪录片《黑金》,实验片《楼》。

王 栋 甘肃人,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刘 佳 199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2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影视摄影专业,薪火影视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完成作品《矢车草》,《红气球》。

邬梦华 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自由影像工作者.作品有《大棉袄》。

祖伟民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曾参加《枪击事件》的制作,现独立完成作品《壳子的早上》。

何刚伟 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完成作品有《going》。

胡 胡 生于吉林,长于山东,200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专业.主要作品有《石头记》。

徐 立 1983年6月15日生于山东菏泽 2000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艺术,
2004年考上本专业研究生并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有《四分之二》,《距离》。

任 仁 生于1980年,自由工作者,主要从事视频,CG创作,曾参与部分西安独立影像的后期制作。

薪火影视工作室 2003年年底由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影视摄影专业2002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主要进行影视,多媒体创作。


西安独立影像作品资料:

纪录片(DOCUMENTARY):

《生于1977》(2002—2004)DV 30分钟 彩色 李军虎
《秦腔》(2004)DV 30分钟 彩色 李军虎
《无烟煤店》(2004)DV 24分钟 彩色 董 钧
《黑金》(2003)DV 45分钟 黑白/彩色 周 渔
《垃圾场的故事》(2003)Camera 5分钟 彩色 董 钧
《太爷》(2004)DV 12分钟 彩色 周 渔
《sars 进行时》(2003)DV 11分钟 彩色 董 钧
《大棉袄》(2004)DV 20分钟 彩色 邬梦华
《晓胜传》(2001)DV 45分钟 彩色 岳路平
《刘翔捷》(2003)DV 50分钟 彩色 岳路平
《看千家饭,看万人脸》(2003)DV 11分钟 彩色 刘彩霞
《老赵》(2003)DV 10分钟 彩色 李小岗


实验片(EXPERIMENTAL):

《手的异化》(2004)DV 2分钟 彩色 董 钧
《垃圾车》(2001) Hi8 5分钟 彩色 董 钧
《阳光下的鱼》(2003)DV 3分21秒 彩色 董 钧
《楼》(2003)DV 12分钟 彩色 周 渔
《逛街》(2003)DV 3分钟 彩色 周 渔
《鱼》(2002)DV 11分钟 彩色 杨卫平+秦晓琳
《非典时刻》(2003)DV 11分钟 彩色 王 恺
《非典时刻》(2003)DV 11分钟 黑白 于晓阳+贾海峰+程幕海
《石头记》(2003)DV 8分钟30秒 彩色 胡 胡
《四分之二》(2003)DV 7分钟30秒 彩色 徐 立
《距离》(2003)DV 3分钟 彩色 徐 立
《舞者》(2004)DV 10分钟 彩色 徐 立+徐 巍


剧情片(FICTION):

《枪击事件》(2003)DV 10分钟 彩色 苏 晟
《going》(2003)DV 10分钟 彩色 何刚伟+柯 伟
《壳子的早上》(2004)DV 33分钟 彩色 祖伟民


动画片(ANIMATION):

《过去》(2002)Flash 4分钟 彩色 李 思
《今天没回家》(2003)Flash 4分钟 彩色 肖 瞳
《苍蝇》(2003)Flash 5分钟 彩色 王尚峰
《那个》(2004)黏土动画 7分钟24秒 彩色/黑白 杨 荣



薪火影视工作室部分成员作品汇报:

《矢车草》(2004) 彩色 DV 剧情片 33分钟 刘 佳
《红气球》(2004) 黑白/彩色 动画片 2分40秒 刘 佳
《这事儿》(2003) 彩色 DV 剧情片 15分钟 王 英
《失》(2003) 彩色 DV 实验片 10分钟 费宇拓
《圈》(2003) 彩色 DV 实验片 8分钟13秒 费宇拓
《水平,你好,再见》(2004) 彩色 DV 纪录片 25分钟 李 飞
《1 1》(2004) 彩色DV 实验片 5分种 赵 于
《?!》(2004) 彩色DV 实验片 10分钟 苗晓梅
《矢量》(2004) 彩色DV 实验片 4分25秒 徐德盛



黑金的多彩世界

文:周渔



认识黑金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其实早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终于在那年夏天和朋友下乡采风时碰见了他。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这里时常干旱缺水,村民们都是靠庄浪河里的水来维持生活.而黑金就是在这条庄浪河边上长大的一个农民。五岁时由于一场大病而导致双目失明,然而他却用自己一颗炙热的心,不断的在生活中前行。第一次见到他时让我感到很吃惊,如果别人不告诉我还真看不出来他是一位盲人。大花格衬衫(这一点和别的村民有着本质区别)四六开后背头,外加一幅黑色石头墨镜,显得很有派头,俨然一幅国家领导人的尊容。村里人告诉我他平时出门都是一个人,从来不带任何保护措施,如果不知道肯定以为是一个正常人走过。之前也听说过很多盲人性格都是很孤僻冷漠的,所以我们刚开始接触还是比较小心,但相处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和他聊天能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淳朴和善良,没有半点虚假。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以至后来我们无话不说。那时我决定拍他,并向他说明了我的拍摄意图,他爽快答应。我的拍摄计划很顺利的开始了。
黑金每天都要给村里的人义务按摩,村里老少爷们谁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都来找他,他都会热情接待。有些年迈的大爷大妈他会主动上门探访。每当我看到他给那些村民按摩时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我想起了老毛的那句话“把无限的热情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黑金每天都要按时听广播,按他的话说就是每天得“充电”如果哪天没有“充电”他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村里的年轻人经常会来找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四大名著、天文地理、时事政治他都能讲的头头道道,还经常帮年轻人解决一些生活和情感问题,当他们的心理医生。
黑金没有读过一天书,可是村里人说起他来都觉得他很有学问,所以他也算村里响当当的“文化”人,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有文化没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他每天坚持听广播的功劳。正是他这些热情豪放的优点,黑金和很多人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其实黑金的世界是多彩的。愿黑金自己的天空更精彩!


关于《石头记》

文:胡胡

世间万物也许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欲望的,即使如坚硬冰冷的石头。我一直以为,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当中都独守着一份仅属于自我的天空,享受着自我的阳光与雨露,而其他任何个体的侵入都可以成为一场战争的导火索。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个体都因为摧残着他人而骄傲,而每个个体也正在成为他人的骄傲……直到你也碎了,我也破了,谁曾知道那战争也许仅仅是因了一个小小的水滴。龟来龟去,沧海桑田也许只是一瞬间。烟散了,灰去了,冥冥之中,谁依然是谁。



夢·红色记忆

文:董 钧


中国人都喜欢红颜色,记得小时候有很多的孩子都叫小红,蒋志也拍过一个片子叫《小红》,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小红的记忆.童年的一切都充满了红色,特别是女孩子,红色的手绢,红色的小皮鞋,红色的花儿,红色的气球……它很多时候存在于我们各自的童年时代.而气球则代表着愿望和幻想,在这部短小的片子中,导演的《红气球》用稚拙的绘画手法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在繁华的都市里放飞着自己心爱的气球,可一阵大风过后,气球从她手中滑向了天空.画面配以的是略带淡淡哀伤的很舒缓的钢琴曲,一种忧伤的少女情怀.红气球越飞越远,它带着我们儿时的梦想.而手中的金鱼还在鱼缸里缓缓的游着,仿佛这个世界跟它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又何尝不想打碎这透明的壳子,游向本属于它的河里. 这是一个有关儿时红色的梦。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0:26 | 只看该作者
影像艺术成收藏新宠2011-12-15来源:中国古玩网

  近年来,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影像专场,从最初规模小、成交率低到现在的逐渐繁荣,影像艺术收藏正在变得炙手可热,有业内人士放言,内地影像市场将在五年内走向成熟。
华辰2011年秋拍于近日结束,影像专场以727万元的成交额完美收官。
  其中 ,摄影《周璇:影像中的人生》拍出218万元高价,将中国影像拍卖的最高纪录整整翻了一倍。这个新纪录的产生,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像,这个在中国拍卖行业里仅仅走过5年历程的新兴项目,正在被更多更广泛的收藏家所认知与认可。
  价格涨幅惊人
  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影像作品的收藏热历经30余年,平均回报率高达40%。尤其近几年来,影像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在海外更是达到了高潮。然而,影像作品作为一个投资门类,在中国刚刚起步。随着中国摄影家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大眼睛》以30.8万元成交;翁乃强的《回放之一》以22.55万元成交,影像收藏随即变成了热点话题。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影像市场起步晚,发展速度却不慢:2007年,一张毛主席照片拍到70多万元,次年,6张圆明园照片以53万元成交。2010年秋拍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胡适作序的摄影集《燕京胜景》在激烈叫价中,从底价2万元升到了10万元。
  与陶瓷、书画不同,影像艺术藏家多来自国内本土。 2002年,全国只有一家“百年印象”画廊代理照片,如今有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全摄影画廊、M97画廊等数十家机构。
  不是每张照片都值钱
  照片你有我也有,怎么收藏?摄影理论家曾璜借用书画界的例子解释其中区别“名家字帖,小学生都有,但真迹才是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影像藏家青睐的是具有视觉艺术价值和包含高科技含量的原作。”曾璜认为强化“摄影是艺术品”的概念,才能带来影像市场的繁荣。
  照片价格有天壤之别。曾璜透露,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数万元。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第一张拍品《东方红》为例:复制品价格百元级;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价格在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x36英寸、有摄影师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价,已达6万~8万元。
  北京798艺术区画廊经营者陈光俊称,虽然影像作品比当代绘画艺术“容易看懂”,起步价较低,但影像艺术需要“好的、更专业的眼光”,投资风险也会比较大。那么,什么样的照片值得收藏呢?陈光俊表示:首先,照片的技术要规范,作者姓名、拍摄年代和限量编号缺一不可;其次,洗印也要规范,必须经过专业的流程而且必须有祛酸的过程,这样的照片才能够长时间保存;其次,照片最好出自有信誉的画廊,能够在专业画廊展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纪实摄影家已形成了“10万元俱乐部”,除了大家熟悉的解海龙、侯波等名家外,还有徐肖冰、李振盛、刘铮、侯登科、姜建等;作品价格突破5万元拍卖纪录的有袁毅平、孟昭瑞、吴家林、蒋铎、鲍乃庸、韩磊等摄影家。
  下一个“潜力股”
  从市场角度来说,尚不成熟的模式、价值与价格间的差异通常意味着升值潜力与机会。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负责人李欣介绍,目前一般名家摄影作品市场涨幅约在10~30%,孤品涨幅100~300%,2006年几百元的单张摄影,如今大都已进万元级,甚至突破十万元。2010年北京华辰影像拍卖中,纪实摄影占成交额的60%,一张作品被拍卖一次,其价格就呈现10~30%的增长态势。
  但相比当代艺术的其他品类,影像艺术品整体价格依然相距甚远。
  “中国影像收藏确实目前的门槛不是很高,也有很好的作品还在艺术家或者代理画廊的手中。而影像创作却是当代艺术中最活跃和有可能性的领域,也是年轻一代艺术家越来越投入力量的领域,未来的可能性很多。”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表示。
  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何浦林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化的“新富”们进入市场,影像和技术的捆绑特征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参照西方艺术发展,影像艺术的多媒体化趋势已明朗,在所有艺术品门类中影像是最有发展和前瞻性的艺术形式。
  如今,当国内藏家还在以几近疯狂的价格抢购那些大多是西方藏家在几十年前低价买进的中国绘画作品时,国际艺术收藏大腕们,似乎又开始静静地吸纳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下一个“蓝筹股”。这个基本上由海外市场推动下形成并成长的新兴市场,随着近年海外市场实力减弱,国内藏家正面临更多机会。
  以拍卖界的观点来说“现在是收"货"的季节,建仓的时候,投资影像的最好时机”。
  玩家认识有误区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投资者对于影像收藏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值钱,认为已经过世的作者哪怕是佚名的作品都比还活着的人的作品值钱,于是去花大价钱买些老照片,哪怕是一张合影。对此,摄影艺术家魏壁的解释是,不是说那些作品不具有价值,而是说如果它不具备艺术魅力,那它顶多是一件史料考证物品,与艺术无关。
  误区二,影像作品可复制,如同印刷。业内人士指出,影像作品存在相关收藏的技术指标:作品有限量、非限量之分,尺幅大小之分。限量多少取决于作者,多则便宜,少则贵,作者根据诸多因素决定限量多少。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会严格限制作品的版数,藏家通过画廊或通过作者买到他的作品是有合约的,照片上的编号和合同上的编号是一致的,违约要负法律责任。非限量的形式目前并不被国人认可,但在欧美市场已悄然兴起,为的是让更多人能欣赏到由作者签名但并不昂贵的艺术真品。至于尺幅,一般不会超过三款,尺幅大则贵,小则便宜。
  误区三,照片不易保存。而技术指标显示,使用银盐纸基纸手工放大和艺术微喷这两种工艺来保存照片,保存二百年不是问题。当然,艺术品仍然是娇贵的,它需要在无酸空间中保存,空气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都会有损其寿命。简单说,照片存放标准与国画、油画作品无异。
  收藏有风险
  专家劝告投资者,不要以为影像收藏就意味着遍地是黄金。收藏也要讲级别、作品的完好性和稀有性,更要有学术品质、材质要求、技术水平等,收藏者需要综合考虑,并“修行”自身,提高鉴赏能力。此外,影像收藏还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影像作品的易复制性使收藏有其特殊难点。这要求艺术家自己要自律;画廊或者经纪公司有真实的承诺,还要有技术上的保障,比如防伪技术的运用等。
  在著名摄影家柏雨果看来,摄影家缺乏经营意识,公众对影像价值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收藏家姜琦眼里,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同样导致影像作品收藏市场“危机重重”。
  西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宋艳刚表示,在国外,一组照片定什么价,基本上有据可依。而在交易完成后,也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遵守,“在国外,交易完成,就意味着版权已经买断,在商定制作多少张照片,作者签名之后,底片一般都需要公开销毁。但在国内,却很少人会这样做,缺乏规范。”
  姜琦则表示,收藏市场一向“水深、路滑、坑多”,影像作品收藏市场也一样。因为相比书画、瓷器等作品,影像造假,包括模仿名家签名太容易了。真假难辨之下,收藏价值就下降了,“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影像作品交易市场,至少需要30年”。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1:25 | 只看该作者
打造影像艺术的未来
“全摄影”负责人黄云鹤专访


“全摄影”画廊负责人黄云鹤
  成立于2006年9月的“全摄影”画廊,位于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艺术园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共成功举办了近40个展览,合作艺术家达40多位,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专业摄影艺术画廊。在本期“城市负风景”摄影专题中,我们特别挑选“全摄影”作为研究个案,与其负责人黄云鹤先生探讨中国专业摄影艺术画廊在目前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画廊》:您缘何在2006年建立这个以摄影为主的画廊?从成立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

  黄云鹤(以下简称“黄”):“全摄影”是上海最早的并且现在还在继续运作的摄影画廊。我们认为上海需要一个专业的空间来展示摄影作品,也需要一个摄影艺术市场,这样艺术家可以通过销售作品来维持生存。刚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摄影工作室,一半的空间是画廊,以工作室赚的钱养活画廊。现在,画廊已能自给自足,并发展成为两部分:一是“全摄影”, 全部展示摄影作品;另一部分是上个月成立的“一个艺术”,展示摄影以外的其他艺术作品。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1:48 | 只看该作者
  《画廊》:就目前国内现状而言,纯粹的摄影画廊并不多,经营这样一家画廊有什么优点,又面临怎样的困难?

  黄:的确,国内专业的摄影画廊寥寥无几。我们开一家摄影画廊希望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摄影画廊存在很多特殊性,就我们目前的经营来说,除了艺术家和画廊合作展览,我们还要开展大量的摄影艺术交流活动,包括一些普及教育工作等。艺术品要进入市场是一个系统工作,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摄影艺术的市场就更加混乱了,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摄影印数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艺术家失去了诚信,收藏家失去了信心,作品失去了收藏价值。这就需要创作者和画廊共同遵守规则控制既定印数。比如说艺术家和多个画廊合作的问题,这在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中是很普遍的,但是因为摄影有它的可拷贝性,这样就造成很多画廊在卖相同的作品,这对销售十分不利。画廊一般也不会投入很多力量对这类艺术家进行推广。总之,通过专业的画廊,将摄影作品市场化,能够有效地控制质量和印数,协调各方关系,达到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三方共赢。

  另外,摄影有多种制作工艺,科技发展使得摄影媒介更加丰富,现在有银盐、铂金、数码冲印、艺术微喷等等。媒介的材质是否能长期保存,对收藏来说至关重要。总之,经营这样一家专业摄影画廊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画廊》:那您是如何定位“全摄影”的?

  黄:全摄影关注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纪实摄影、观念的、当代的摄影,或者数码影像,我们不会苛刻地区分作品到底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我们的摄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关注那些在观念和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的年轻艺术家,并帮助这些人在艺术道路上走下去,和画廊共同成长。

  《画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出色的艺术家,您是如何选择合作的艺术家的?

  黄:最早的合作艺术家主要是圈内的朋友,随着画廊的成长,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品牌。我们也加强画廊自身的对外展示,参加了像连州摄影节、平遥摄影节、影像北京这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和博览会,认识了更多的摄影师。我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一定要独特,要么作品好,要么想法特别。而且要了解艺术家多方面的情况,看他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的潜质。我们一般不会选择那些已经特别成功的艺术家,而是以年轻艺术家为主,和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当中,差不多80%都在40岁以下,甚至包括一些80后的艺术家。

  《画廊》:年轻的艺术家将摄影作为维生的方式面临着多重困难,“全摄影”会为他们提供哪些的帮助或支持?

  黄:除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画廊展览和对外宣传外,我们还出资为一些艺术家提供在国内外其他艺术机构、画廊合作展览和交流的机会,从而鼓励年轻的摄影师有信心做下去。我们还会通过自身或者客户等渠道,资助一些艺术家完成创作。

  《画廊》:培养年轻艺术家以及参加博览会、艺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摄影”如何处理经营方面的这一问题?

  黄:主要依靠销售作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就目前来说,仅靠作品销售来支撑整个画廊的运作还是比较艰难的,我们尽量利用地域和人脉资源,扩大推广渠道和合作范围。利用有限的资金,增加客户数量,扩大画廊影响力,提升展览的规模、档次和数量。

  《画廊》:长期经营摄影艺术的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摄影市场的?

  黄:前两年艺术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金钱衡量艺术家是否成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大量中国商人投资炒作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市场对你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的作品要好,你的服务要专业,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就我们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我们有60~70%的客户是外国人,剩下的国内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近,我们统计出2009年的销售情况,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并不是很大。

  《画廊》:您认为摄影画廊需要通过哪些努力来留住藏家?

  黄: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保持展览的高艺术水准,把好的作品推荐给藏家;第二,要保证作品的制作质量,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第三,要将作品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盲目跟风炒作。此外,还要不断提升专业的服务水平。我们除了维护好老客户以外,也在积极地培养新的藏家,特别是中国的年轻藏家。希望有更多的中产、白领、文化人都能关注摄影艺术、消费摄影艺术品。

  《画廊》:多年来您一直关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可谓是这一行业的见证人。您对摄影艺术未来发展态势有什么看法?

  黄:我个人对摄影艺术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现在处于读图时代,几乎人手一部甚至多部照相机,喜欢摄影、读懂摄影的人群在迅猛扩大。随着艺术教育的扩大和深入,摄影艺术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2:2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 聚焦中国城市变装
[td=3,1]begin
  摄影及录像艺术已经脱离纯粹的纪录意义,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关注焦点。在本地展出的“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是难得机会检阅过去10年的一些标志性作品,也看看镜头下中国城市的改变。

  有西方艺评家说,这一两年来,来自中国的摄影及录像艺术作品,似乎取代了激进的行为艺术及大型的装置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关注焦点。

  不管你是否同意这看法,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艺术,现在有个绝好机会,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属下的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ICA)正在举行“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介绍中国影像艺术家陈劭雄、翁奋、向利庆、徐震、杨振忠、杨福东、余友涵和郑国谷的作品。

  中国艺术家近年来在国际艺术展上锋芒毕露,除了绘画、装置艺术艺术家之外,影像艺术家也是国际艺术展中常见的脸孔,像陈劭雄、徐震、杨振忠、余友涵、郑国谷等都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而这次展出的一些作品,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影像作品中的标志性之作。

  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陈维德博士说,展出30件作品的创作年代约是从1995年到2003年,主要表现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代表性的影像收藏

  这次的展品来自美国收藏家浩德斯查尔德夫妇(Chris and Eloise Haudenschild)的收藏品。他们在四五年前开始专门收集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作品。相对于绘画,这算是较冷门的收藏对象,尤其在中国,收藏家们会花巨款买下画作,却很少愿意花钱买影像作品。也因为这样,浩德斯查尔德这些年所累积的百出件作品,可说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大及代表性的单项收藏。

  配合影像展开幕,伊莱莎·浩德斯查尔德特别到新加坡来。她在接受访问时说:“对我来说,收藏艺术品不仅是欣赏而已,还包括参与及见证这项艺术的发展,所以我所收集的作品,那些艺术家我都认识,有的还是好朋友,我们经常交换意见,这是最难得的经验。”

  她的名片上印有中文名:贺亦风。她说那是中国艺术界朋友帮她起的中文名。她也知道“亦风”的意思是“像风一样”。

  贺亦风之前收藏拉丁美术艺术,2001年她在上海一家画廊看到一批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作品后,有惊艳之感,觉得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精彩的,于是一口气买下10多件。

北京展出全部收藏

  回去后她开始阅读有关中国影像艺术的资料,一方面也在艺术圈中开始认识中国艺评家及艺术家,增加第一手了解。现在她每三四个月都到中国走一趟,因为她觉得,中国现在像个少年人一样,不断在长大,几个月不见就改变许多。

  “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目前在世界各地作巡回展览,已经在美国圣迭戈、中国上海及墨西哥展出,在新加坡展出后将续程到北京展出。据贺亦风说,北京的展出将会是规模最大,几乎包括她所收藏的百多件作品。

  去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美术馆曾如此介绍“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集中展现当今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批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中最精彩、最具标志性的作品都是近几年艺术家们在中国——这个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和成长的国度里创作的。飞速变化着的中国文化景观正在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中国当代都市的文化生活,充满着感性和智慧,在有着充分预见性的同时又洋溢着怀旧色彩。”

  看看这展览,你会深切体会,当代影像艺术已脱离摄影或录像的纪录意义,变成像画布一样让艺术家任意挥洒对社会现状的议论。

向利庆的《住宅》

  向利庆的《住宅》,把城市住宅拼接起来成巨大的“建筑”,夸张的形式和浓艳的色彩,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人说,这图像折射出的是从每个窗口看出去的相同的呆板及机械式“风景”,这也呈现个体与群体在城市中相互邻接、相互干扰又相互依存的独特生存形态。

翁奋的《骑墙》

  翁奋一直敏感地捕捉急剧变化的中国现实。近几年来,他拍摄了一批名为《骑墙》的作品,画面上总有一个少女骑在一堵作为新旧交界的墙上,观看着新城市的风景。这些城市形象来自不同中国城市,冒起的新建筑,看起来充满蓬勃生机。城市不断变迁,青春期少女的复杂心理意绪,新旧对照巧妙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叙说了一个今天的故事。

杨振忠的《快乐家庭》

  杨振忠的《快乐家庭》是系列作品,第一幅是公鸡与母鸡“结婚”,第二幅是它们中间加上一只小鸡,第三幅则是有两只小鸡,第四幅则是公鸡与母鸡周围排列了好多小鸡的全家福照片。采用家庭照的形式,让人对家庭制度的改变有会心的微笑。

  他还展出另一个录像作品《我吹!》,两面墙上不同的录像互动画面,一边是女孩,另一边是街景。当女孩用口大力吹气时,街景就会像被吹开一样拉远去。真实的城市风景在一个时尚女孩面前变成了虚拟的游戏道具,显露出杨振忠的特殊幽默。

陈劭雄的《反恐》

  陈劭雄的录像装置《反恐》,通过录像技术制造飞机撞向高建筑的各种可能结果,有时候是飞机被建筑物弹开,有时候是飞机被建筑物顶着,卡在半空;也有建筑物“弯腰”让飞机飞过等等。这是对大家所熟悉的“九一一”飞机撞击大楼电视影像的颠覆思考。

  1997年开始创作并延续至今的《街景》系列,是陈劭雄对生活经验与现实材料的重新整合。照片前景的“街景”,其实是把照片剪下后组成街道装置,与背后的现实街景形成有趣对位。街景中的“街景”,照片中的“照片”,这不仅是现实与现实的叠加,而且是现实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的多重再现。

“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

 /将展出至9月11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的卢明德画廊(90 Goodman Road)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3:13 | 只看该作者
独家专访影像艺术家缪晓春: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http://blog.QQ.com  2009年09月08日




独家专访缪晓春: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主持人:非常感谢缪晓春先生接受腾讯的独家专访,参与腾讯——中国2009艺术人物年鉴系列访谈。请问您最近有没有创造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和之前的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缪晓春:3月份的展览刚结束,是一个新作品展览。这个系列的作品,是由三维电脑动画加上一些静态的影像作品,加上一些素描、刺绣等组成的。跟以前不同的就是媒介多样化。以前是动画作品加上一些静态的影像。这次加入了其他的媒介。
9月份做的展览,就是索引,用一套360度相继拍出来的作品,是200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也是第一次展览。

主持人:您现在也是美院的老师,您的作品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您在时间上是怎么平衡的?

缪晓春:我觉得这个时间基本上没有矛盾,美院一直有这个传统,强调每个老师有自己的创造成果。所以,这两个几乎是不矛盾的,我自己创造当中的一些新的东西很快可以用到教学当中来。这是我很深的体会。其他的,美院那边我主要是上课,上完课也没有什么事情了。

主持人:在您的一些作品当中,包括您自己的一些访谈也曾经谈过,你个人比较喜欢国画,自己的作品中多少有一些传统绘画的影子。您为什么对国画情有独钟?

缪晓春:从骨子里就流淌着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你肯定会在什么时候在你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无论是什么媒介,比如摄影也好。我最近的有一组作品里完全也是这样。我对这个还是很感兴趣的。


主持人:您也曾经说过,之前油画的创造一直没有断过,您为什么当初转型到摄影这一块?

缪晓春:我从这个媒介转到另一个媒介,甚至现在是几个媒介并行的,我对媒介的转换是抱着一种很自然的态度的,我觉得只要适合的话,我就采用它。这一点没有任何障碍。另外,我们学生的时候学习的就是造型艺术,这些都包括的,没有说你只是学绘画,不学其他的东西。而且我自己的兴趣也很广,哪怕我对一些媒介不熟悉,我也会去用。比如说三维电脑动画在六年之前,就开始用它,一边用一边学,把一些技术问题解决了,我就成立了团队,我觉得它可以表达很多的东西。我并不是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觉得只要是合适的媒介,都会去用。

主持人: 最初学油画转变到摄影是什么样的动力?

缪晓春:我一开始学美术史,后来转到油画,我觉得还是兴趣不停的在转变。

主持人:缪老师对艺术是非常热爱的,但是,之前看您的一次访谈,说您当初搞艺术创造就是动力是对于名利的热爱。

缪晓春:其实,你说出来也没什么,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会想着艺术。而且,你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摆得很正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很多艺术家在谈到名利的时候都是比较回避的。

缪晓春:我一直这样想的,这个东西根本不用多想,你如果做得非常好的话。针对媒体采访,也完全可以说得好玩一点。你说我对名利不感兴趣,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主持人:你还是关注了一些都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革。您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艺术加的创作跟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这一块,如何平衡?



缪晓春:我的作品里面有两部分,一部分用摄影这样的媒介来做的作品,它其实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你知道摄影肯定要拍一个东西,肯定要面对一个现实当中的东西。这个时候肯定会是变革中的社会。
另外一部分,像用商业软件做的作品,那就完全是个人的一种想象,个人的一种梦境。这些东西跟现实稍微脱离一点,可能更抽象一些,更个人化一些。所以我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跟现实特别有关事,就是摄影作品。有一部分跟现实没有多大关系,就完全是个人内心的经历有关的。

主持人:现在好多摄影家他们自己做的作品很多都是非常唯美的。

缪晓春:我现在分得很清楚的,比如我要面对现实我就要用摄影媒介。这也是它对有利的地方,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反映这个变革中的社会。如果我想做刚才你说唯美的东西,我完全可以用电脑虚拟来做,不需要用摄影来做。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那么多媒介的原因。

评论:你如何理解影像艺术家缪晓春说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3:42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刚才你也说到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绘画做出来的影像作品,会不会有一个模仿的问题?

缪晓春:这个我觉得一点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把我做的作品跟艺术史上的作品放在一起,我编画册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展览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原作的旁边就是我的作品,你可以看一看,原作是什么因的,我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做的一个《人间乐园》,我做了这件作品,正好今年也在马德里展出。马德里的观众就在这两个作品之间来来回回走了两个小时,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什么是我的东西,什么是原作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主持人:您是用另外一个媒介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人间乐园》和《最后的审判》。

缪晓春:既然我们可以拿现实世界的素材做作品,为什么不可以用艺术作品中作为素材来做。它是一个艺术现实,完成可以给艺术家灵感。

主持人:缪老师以后您会不会继续用经典的绘画来做作品?

缪晓春:可以。你就可以真正回答了那些问题,为什么可以用艺术史上的作品来做,他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而且我一直拿西方的艺术史上的作品来做的。我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有一个交待,所以我还会继续地做下去。

并不是说拿它来做东西就,可能我慢慢地自己也要看,别人也要看到底这个作品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经常跟朋友一起探讨,我们讲到艺术品的时候,好莱坞经典电影中的一些场景,我们截取下来,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大家不把它称之为艺术品,现在我们一些摄影家的一些作品反而不如那些作品,放在画廊里的时候,人们却称之为艺术。

缪晓春:这个我们只能泛泛而论,可能就不太确切。我想好莱坞刚才像你说的,截取一个影像,可能对他整部电影来说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它的意义是在两三个小时的情节当中。


主持人:摄影被不同的摄影者用不同的形式诠释着,您怎么看待?

缪晓春: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不同的艺术家手里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这就说明它的可能性在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人挖掘,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它的可能性很多,不仅仅用来记录,也可以用来表现。

主持人:我看了一下您的展览,基本上您的展览在国外,国内的画廊很少。您觉得目前摄影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缪晓春:我觉得很好的。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有大有小。

主持人:您的作品在去年的展览上是被划为新媒体吗?

缪晓春:对。其实,我一直要跟很多人解释的,我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不是摄影,有一部分是摄影,比如说用三维软件来做的作品就不是摄影。因为,很多人就是在我2005年以前做了一段摄影,可能别人就觉得我是摄影的。2005年以后用三维软件做的,他就觉得这也是摄影,但是这不是。我现在郑重地声明这不是摄影。这是三维软件做的,可以说是数码作品,但是不是摄影。它表现上来看有点像摄影,但是它只是在什么意义上看像摄影呢,就是先在电脑地虚拟一个世界,然后再用虚拟的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照片,然后经过渲染然后打印出来,到了后面有点像摄影了,但是从它的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不是摄影。因为它跟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它跟传统的照相机也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用三维软件虚拟出来的。所以,这样部分不是摄影,最起码跟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我们如果用一个术语定义的话,怎么说呢?

缪晓春:这个我没有想太多。我可能是想这些问题的时间要远远少于用这些工具的时间。我是先做了作品再说,具体怎么定义它,可能有一部分很专业的做理论的做艺术史的会做。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4:13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我记得您曾经说过,现在的一些艺术品,展览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学的问题。很多艺术家非常注重作品的品质问题地不仅注重画面,它的装裱,它的尺寸都很重视。

缪晓春:我能控制的部分,我一定非常重视。比如说怎么想这件作品,怎么做出来,我会很注重,到后面的装裱陈列,我会比较注重。因为,很多原因不是由我决定的,是由装裱人员决定的,他的水平有多高,就是多高。当然,我也会相当计较。

主持人:我记得缪老师曾经说过,自己对一些器材方面的讲究,哪怕是有最后的一点钱也会买最好的机器来做。

缪晓春:这个是肯定的。很简单的,如果你用最好的器材做出来,后面就不会抱怨了。


主持人:现在环保是全球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环保理念,这一次腾讯也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独家网络媒体高级赞助商。我想问一下缪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您的创造会不会考虑到环保这些问题?

缪晓春:多多少少也会考虑一些了。你比如说,以前我们做相片就是要用药水,那个确实不太环保。现在都变成喷墨了,那个也许要好一些。传统的照片不知道要用多少药水。


主持人:我记得您的一些作品,有一些人说,可能在50年前的一些艺术家已经做过了。比如说你做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形象,这种形式以前早就有人做过了。

缪晓春:可能要说具体的人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其实每一个艺术家跟上一个艺术家的区别不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区别。我们一直有一种概念后面一个艺术家跟前面的艺术家截然不同,完全不一样,其实不是这样。每个艺术家有这样一点不同,有那样一点不同,慢慢地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艺术有时代性,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他可能会想到相类似的问题,用相类似的办法来表达。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




主持人:很多人说现在中国经济发达了,中国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重视了。您有没有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缪晓春: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这一阶段也是挺努力的。在前一阶段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开始发展,那个时候非常艰难的,又没有工作室,又没有展览画廊,什么都没有,在那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家还都是非常努力的。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就是当中国的经济起来的时候,他们能够怎么样怎么样。没有前面的积累,我觉得也是不行的。
第二,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经济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支撑,其实对艺术来说,我觉得更好。因为在艺术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处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阶段的。像法国的19世纪,那都是社会非常繁荣经济非常发达的时候,美国的60年代。我觉得这个肯定没有问题。肯定一个国家要慢慢地富足,才有更多余力做文化事业。

主持人:影像收藏的规格问题,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缪晓春:按照那些规格去做就行了。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2:14:44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缪老师您每天的个人生活安排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晨9点到这儿,不是,我可能很早,7点半到8点到这儿。吃完早饭,然后9点开始正式工作,11点半吃午饭,然后休息一会儿开始工作。我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可能上下班的规律生活可能不太像艺术家,可能更像上班族。
我们星期六、星期天不上班的,如果上班就等于是加班。因为你必须一周要两天休息。非常规律。而且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因为我们这个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你不这样干的话,是干不出活的。因为我干活的方式跟外面的数字动画的方式完全一样的。而且,我做的跟外面的不太一样,他们做一个动画有脚本有分镜头等,都是很详细的,然后让那些员工来做。我是既没有母本,也没有分镜头。

我更像一个组织者。我必须在这儿,在这儿每天9点以后就像一个艺术家了,其他的一些动画公司需要有一些脚本和分镜头,然后才能做。我只是在一张纸上给出一些草图,然后让他们做,到下午如果觉得不很,就再改。我船小掉头也容易。不像好莱坞,那个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那么多的人,那么大的成本。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完全可以不停地修改,不停地变动。
而且我可以不按照一个规定的时间来做,我可以说我们还没做完,我们再多做半年吧,或者多做一年吧。不是像电影公司说好了明年什么什么时候上映,这个就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有时候要上展览也会有压力的。总的说来,是我自己能够控制的。


主持人:现在您的工作室有多少人工作?

缪晓春:有10个人左右。展览还是挺多的,虽然是金融危机之后,展览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另外,我个人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那个时候大环境那么差,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做,我觉得那个是很可贵的。

主持人:因为今年经济危机的缘故,好多艺术家工作室也不要了,也不打算继续创作了。经济危机对您有什么影响?

缪晓春:我根本不会想这件事情。这么说吧,我第一个展览做完以后,那是20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是什么也没有的,那是1988年以后,这20多年,你是靠什么支撑的?那肯定不是靠钱来支撑的。因为这20多年,中国真正有市场也就是这么四五年,前面十多年你都过来了,许多市场那肯定是另外一种东西支撑的。这就不仅仅是名和利的,到了最后五年才有名和利的。

主持人:现在读书的时间怎么样?会不会因为创作的关系读的很少?

缪晓春:难道我们上学的时候你就天天读书?肯定也在做别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到晚捧着一本书的。



主持人:有没有对现在年轻人,从事艺术方面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建议?他们也是非常迷茫,不论是学摄影也好,学油画也好。您有什么建议?

缪晓春:我没有什么。只要他真正热爱这件事情,他会想到一切办法做的。

主持人:您觉得是必须要科班出身吗?

缪晓春:我自己就不是科班出身了。当然我不科班出身,是因为我没有考取美院。所以,我不得不都那么长的弯路。但是,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喜欢。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缪老师接受腾讯的独家专访,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9:45 , Processed in 0.1133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