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艺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44:44 | 只看该作者
重庆摄影艺术家傅文俊“世博”主题摄影展在北京举行 艺术影像穿越百年中国2010-07-08
 来源:华语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记者张意)重庆知名摄影艺术家傅文俊先生“世博主题艺术观念摄影展”,于本月6日至1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傅文俊先生运用造影的创作手法,对摄影作品进行喷绘创作,以《十二生肖》和《万国园记》命名的20余幅作品将圆明园废墟与世博场馆进行历史对比,将今日中国的成就展现出来,傅文俊先生用古今对照的艺术手段,强调了历史的场域观念和他的家国感慨、历史情怀。
  傅文俊是坚持用摄影镜头来陈述自己艺术观念的艺术家。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是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成员,曾多次担任各类艺术摄影比赛评委。现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推动与“摄影-造影”理念的实践。是“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   当代的影像创作在今天中国、包括世界范围,都出现了这种自觉地运用电脑技术、摄影技术,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方式。它们为今天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意味着更加的主观和主动。傅文俊用具体的实践来表达一种姿态,也是进一步推动传统摄影和当代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当代的文化、社会、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表达的结合。   “铺满青苔和历史尘土的圆明园遗址,遭遇最现代的笔记本电脑和2010年世博会。”这场以“历史”与“思考”作为创作的基调和线索的历史观念摄影展布置得格外简洁,也加入了不少现代化理念:除了墙上的20幅画作外,主办方还特别准备了两台ipad循环放映作品,令参观者感觉格外新奇。   傅文俊在现场为参观者解释,尽管每幅作品都有通常所说的PS(PHOTOSHOP软件处理),但“这不是简单的剪贴。作品中的笔记本都是自己带到现场去实景拍摄,再和背景图片剪贴到一起的。目的就在于传递自己的观念。”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闻丹青在影展现场表示,傅文俊的作品透出来的思想性是最难能可贵的。   此次艺术展由《新周刊》主笔、艺术评论人胡赳赳策办,由《新周刊》华亚艺术基金会协办。
  傅文俊艺术摄影作品:万国园记?英国馆
  傅文俊艺术摄影作品:万国园记?俄罗斯馆
  傅文俊作品:十二生肖
  傅文俊先生(左)向本台记者张意介绍其世博主题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46:27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影像艺术品
    2011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PhotoLA 2011)于1月中旬在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会议中心举行。这个已经举办了20届、美国西部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影像艺术品展销会,为了凸显当代艺术领域采用影像媒介创作的趋势,联合了洛杉矶国际艺术展销会(A rt L A ),为藏家和艺术博物馆机构低价成套收藏有潜力的当代后起之秀的精彩作品提供了机会。
    去年美国照片交易业界由于经典照片的支撑,未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数目有限的经典名作因物以稀为贵,而呈现日益走俏的态势。
    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的创办者兼组织者的史蒂芬·科恩说,本届展会各个方面都收到了超过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国际画廊参展的数量上。中国摄影收藏起步较晚,国际业界对此不了解,这次有三家来自中国的摄影画廊共襄盛举。他们是北京的大河画廊、上海的全摄影画廊和郑州的全视画廊,成为本次展销会最大亮点。在参展的60家画廊和机构中,英国和德国各有两家画廊,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各有一家。
    去年北京大河画廊作为惟一的中国画廊,参加了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而且收效不菲。今年大河画廊主打了桔多琪、阿音、胡力和程玉扬四位新生代艺术家,展现了四种风格迥异之当代摄影作品。
    上海的全摄影画廊展出了以上海为基地从事当代影像创作的罗永进、马康、刘月、储楚、周宏斌等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几乎清一色的黑白照片展现着颇为独到的中国当代观念影像艺术创作形态。
    而郑州的全视画廊则“专注于中国中部影像艺术”,展出的作品主要出自河南的几代功成名就的摄影家,如王世龙、魏德中和闫新法等人时间跨度从1950至1990年代的纪实摄影作品。其博物馆专题展示的方式成为此展销会独出心裁的另类,不仅令观众观赏异域摄影作品,而且了解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
    参展的三家中国影廊来自不同城市,展出的影像艺术品恰到好处地不谋而分,既有上海的前卫,又有郑州的纪实,更有北京的综合,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现状。
    世界著名盖蒂摄影博物馆现任馆长茱蒂·凯乐女士认真参观了三家中国影廊,仔细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并邀请中国的参展商,到盖蒂博物馆参观正在展出的中国早期摄影原作展和当代中国影像展,并洽谈照片收藏的合作意向。
    有趣的是,首次参展的惟一的法国摄影画廊G alerie D IX 9,带到美国展销的也是中国当代影像新锐崔岫闻、杨益和袁岩武的作品,看去俨然就是一家中国画廊。其主打的崔岫闻采用传统彩色放大工艺、限量8张的“天使”系列之一,标价为1.6万美元。杨益的作品为反映老家被淹入三峡库底的观念影像“没-故里”系列,限量5张,标价1.2万美元。G alerieD IX 9画廊主介绍说,中国新锐影像艺术品在法国销路很好,这次他们是第一次来美国市场探路,也见成效。外国画廊以其在业界的眼光和经验,选择中国影像作品作为主打产品,可见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
    此外在一外国画廊的经销图录里,还有出自张桓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名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张拍摄于1995年、制作于2006年,限量15张的40X 60英寸照片,标价7.5万美元。
    中国影廊和影像艺术品的集体亮相,构成了第20届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的一道靓丽景观,给有30年历史的国际照片市场,注入了一股来自古老中国的新鲜活力。主办者史蒂芬·科恩喜不自胜地说,是来自中国的摄影艺术为PhotoLA开启了世纪的新气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画廊光临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0:13 | 只看该作者
张元镜头下的一个时代--《影像透视中国》摄影展今在上海M画廊隆重开幕
  2007年12月10日   
    张元镜头下的一个时代--《影像透视中国》摄影展今在上海M画廊隆重开幕。这次是张元首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张元,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1999年其作品《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次张元将影片中《广场》、《金星小姐》、《疯狂英语》、《撒点野》的摄影作品正是从他所拍摄的影片中以“切片”的形式截取下来的。正是通过这样的截取而留下的“切片”,张元完成了他的“二度创作”,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广场》这里曾经是一个帝国“九五之尊”的象征。一百年来她又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当把1919.1949. 1966.1989.1999这一数字串联起来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什么?是这里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疯狂英语》当李阳登高振臂一呼“要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时候,他象一个竭竿而起的起义者,应者如潮,几近扭曲的人们疯狂到了极致。他把“英语”给颠覆了,同时也颠覆了人的认知度。《金星小姐》“命”是人的根本。”性命”是人存在的价值。当金星小姐感觉自己的“性”是那样模糊的时候,同样感到”命”没有了价值。所以她要对自己的”性”作”彻底”的革命,痛苦的革命得到了”性”的升华,从此”性命”变得那样的珣丽多彩!《撒点野》压抑多久了?被遗忘多久了?是否也想来“撒点野”?当振聋发聩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狂野在开始萌动,在爆发!
   
    作为“新纪录片运动”和“第六代”导演群体重要代表的张元,早已确立了他的以独具个性的“纪实性”为标识的艺术风格。《广场》、《金星小姐》、《疯狂英语》和《北京杂种》等影片,即是体现他这种纪实风格的代表作。透过张元的作品不难发现,他所持有的那种对于现实生活强烈介入的先锋姿态,对于社会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件极度敏锐的价值判断力,以及呼之欲出的、热切而执着的表达愿望充盈在他的作品中。从电影、戏剧到摄影,张元在诸多艺术领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是一位当之无愧、独具个性的当代艺术家。所谓“独具个性”并非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精神操守和美学原则,即使是在被迫的情势下被推向边缘的位置也在所不辞。其实,即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张元虽置身其间,也始终坚持着他独立特行、宠辱不惊的艺术品格,这也正是张元的难能可贵之处。
   
   
     
M画廊主持开幕
     
M画廊主持开幕
     
艺术家张元致答谢词
     
     
     
     
     
张元作品《金星小姐》
     
张元作品《疯狂英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影像收藏:国外摄影师眼中色彩斑斓的中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信息时报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街景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全世界摄影师前来的地方。急速的变化、新旧共存、全球化和传统之间的对应等文化差异,让中国这块土地,显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由此成为摄影师的热土。
  有意思的是,国外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现实犹如梦境,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却无不在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
  从某中程度来说,这些照片所呈现的中国,是我们的生活、更是一些未曾察觉的现实。
  梦境的街巷
  来自法国摄影师 Michael Roulier 的一组作品,拍摄于中国。Michael Roulier 非常善于对光进行处理,让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出现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犹如梦境,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又仿佛进入了一些童年或关于故乡的记忆,同时又隐隐有种不真实的现实感。
  留住关于土地的记忆
  摄影师Ben Sandler的作品非常感伤,浓烈的色彩,整体泛黄的调子,非常情绪化,拍摄的内容也集中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在作品的背后,他表现了深重的忧虑,担心急速的改变,会导致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环境。这一失去不仅仅是土地的消失,也包括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Ben Sandler为自己的拍摄内容特地建了一个网站,www.holdingground.com/。“所有的眼睛都如此专心地望着这条河流。望它最后一眼留住记忆。”
  悲伤的工业景观
  加拿大摄影家Edward Burtynsky(爱德华·博廷斯基)自幼生长在加拿大韦兰运河边上,目睹港口的无数集装箱与流淌的河水之间的奇异景观,人如此渺小,却在自然面前制造了巨大的工业景观。为此,Edward Burtynsky的拍摄角度多集中在“人类对世界的改变”上。他使用大片幅相机,采取直接、正面的角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
  2002年,摄影师在加拿大看到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进行拍摄后的两年,他发现这个垃圾堆消失了,人们告诉他,这些垃圾都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于是,Edward Burtynsky跟着这个线索来到中国。几年间,他来过中国5次,去过包括长江、三峡、香港、厦门、上海等地。
  三峡的拆迁、厦门的厂房、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他很吃惊,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这种中国正在出现的巨大场景。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中国制造、废物回收、造船厂、煤矿和钢铁、城市景观以及三峡。Edward Burtynsky拍摄三峡的故事刚刚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MANUFACTURED LANDSCAPES)。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也成为国外摄影师最热衷的表现主题。摄影师Linda Butler,从1992年开始,反复7次来到长江进行拍摄。让她着迷的是,长江两岸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建造三峡大坝等,一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场面,新城和老城交替的过程。
  2005年,Linda Butler出版了摄影集《印象长江》。
  辽阔的中国
  彼得·凡·阿格迈尔(Peter van Agtmael)就读于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依靠奖学金的帮助,前往中国拍摄。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中国。Peter拍摄三峡使用彩色胶片,他将照片拼贴成长卷的模样,2006年,彼得入选杜克大学纪实研究中心评出的“25岁以下的25位摄影师:美国摄影新希望(15.43,0.20,1.31%)”。
  摄影中的中国山水
  Lois Conner,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Lois 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她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1:56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3:4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看待影像艺术市场
    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摄影艺术能否改变“非主流”的命运?
错误认知1 :照片是可复制的,所以不可收藏
    也就是说同一底版可以冲印无数张,在这一点上,欧美的市场早就给了我们提示:照片的买卖可以参考版画的方式,同样来控制印量。当然,这也要看艺术家的 职业道德,毕竟照片可出不同的尺寸,最害怕的是——今天一个尺寸卖完了,明天又出了一个新的,永远也没有定数。
错误认知2 :摄影太简单,按下快门就行
    过于肤浅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在欧美和日本,影像艺术在市场上早已被接受,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王庆松的照片《跟我学》,以超过3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实在是给中国图片艺术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而当代摄影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时,仅仅只有两件作品。目前,除了传统相纸介质之外,更加入了半透明片、灯箱等新材质的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市场重镇之一的北京798 艺术区中,正在悄悄刮起一股“低价”销售风潮:类似吴冠中这一级别大师作品的版画,越来越多地被推出,数万元的起步价格显然可以被中产们所接受;更低价位的数码输出绘画,也在好几家画廊中被“叫卖”,起步价甚至已经到了几百元;但更多数量的“低价”艺术品,似乎仍集中在摄影作品中,从老照片、文革摄影作品、纪实影像等,销售渠道从画廊已经分布到了书店中。
    这些“低价”艺术品的升值潜力究竟如何呢?能够作为艺术品长久地收藏吗?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品的消费行为呢?
收藏中的技术指标
    作为最早在798 区开设专业摄影画廊的陈光俊,最近特别忙,因为找他的人特别多,以至于我们采访的地点不得不最终转移到了画廊二层拐角处。做了整整20年摄影器材生意、本身也是摄影师,又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陈光俊的商业与艺术眼光成就了他的画廊事业。
    仔细翻看陈光俊签约的近30位摄影师,几乎大腕云集:解海龙、杨延康、翁乃强、王世龙、王文澜、吴家林……十几年前,这些大腕中有些其实就是陈光俊的哥们。原本陈光俊和几个合伙人并没指望画廊能够迅速赚钱,5 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就满意了。
    谁知开业后不久,生意就逐渐红火起来了,开业两年后画廊就实现了赢利。陈光俊解释说:画廊前期基本以展出传统纪实类影像作品为主,也许是这些作品很容易看懂的缘故,中外买家们才都比较踊跃。
    陈光俊坦言:相比于影像艺术市场,古玩、书画以及当代油画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成熟市场”意味着:每件作品的价格都基本达到了历史性的高位,投资者需要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才能够进入。而摄影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很多收藏家甚至把照片列在收藏品之外的领域,这就为一些眼光超前的藏家和投资者留下了难得的机会。其实,目前已经有许多反应敏锐的投资者早就开始运作了,但现在明白过来“还不晚”。
    “站住传统看当代”——是陈光俊给投资者们的忠告。传统纪实类影像作品,虽然比当代艺术“容易看懂”,起步价往往比较低,但总体投资回报还没有当代影像作品高;但当代艺术需要“好的、更专业的眼光”,投资风险也会比较大。
    那么,什么样的照片值得收藏呢?陈光俊给出了答案:
    1 、技术的规范——作者姓名、拍摄年代和限量编号缺一不可。
如果一张照片的底片可以无限量大批洗印,那么就没有人敢掏钱来收藏它了。一张摄影作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都必须标明它的限量编号——而且,这个限量是指全球艺术品市场范围。
    2 、洗印的规范——和普通家庭常见的照片不同,必须经过专业的流程而且必须有祛酸的过程,这样的照片才能够长时间保存。
    3 、出自有信誉的画廊——能够在专业画廊展出的作品,一般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即使对于摄影技术上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也有人替你把了第一道关。
除了以上的专业指导、建议外,陈光俊还提供了一条投资影像作品的捷径:“跟画廊老板混成哥们”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高科技”含量的照片
    在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市场中,人们对于摄影作品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购买人也越来越多。其实不仅仅是价格较低的原因,当面对一幅油画作品时,如果你之前不具备一定的专业修养,也没有阅读过专业的美术史书籍,你就很难去理解它,更谈不上欣赏和购买了。而一件摄影作品就“简单多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看懂它。
    最近,一位荷兰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圈内受到广泛关注。其作品画面基本上都是各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动物之类的传统题材,但当你仔细观看时,就会慢慢发现其中高科技制造出的神奇与不可思议:摄影画面上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所有远近距离的细节都无比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即使再专业的摄影师也不可能将一个焦距对准所有的物体。
    原来这种“高分辨率”的摄影作品,分别是由至少30张照片“拼接、组合”而成的,每一个“清晰的局部”原先都是一张完整的照片。
    艺术家的创作分为大致两个部分:先在同一个地点、同一种焦距之内,采用不同的角度和快门速度,重复拍出至少30-100张照片;然后,将这些同一主题的“局部照片”在电脑中,像进行拼图游戏一般合成一张成品。“高科技”的部分尤其体现在拼接过程中,每两张之间的对接部分,要用全景摄影开发的软件使之“无缝对接”,最终才创造出了目前全球最清晰的摄影作品。
    绘画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画家总是可以给他们画布上的风景和现实一样的广阔轮廓,但摄影师们却局限于广角镜头所能得到的空间来有限地表现,而且往往让画面变得失真。现在,这类“高分辨率”摄影作品,可以让镜头变得和我们的视线一样广阔,呈现出几乎毫不失真的画面。
    据代理画廊透露,目前国内销售这种“高分辨率”照片的价位普遍在一万美元之内,而且它的市场主要在海外,运作更为规范,比较适合中产们收藏。
影像艺术市场源头
    卡罗尔·凯尔斯1997年在《关于摄影收藏市场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曾十分详细地报道了美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变化和近况。文章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以摄影为媒介,使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艺术灵感的艺术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
    确实,美国现在仍有少数不展示摄影作品的现代画廊。但如大都会画廊和杰伊·格尼现代艺术画廊等在纽约许多极有影响的画廊,他们的大多数展品均为摄影作品,美国其他城市也大同小异。 为什么呢?对于有眼光的收藏家来讲,摄影作品是目前最有活力、最实惠的艺术收藏品。
其多年来,经济成功似乎故意躲避着大多数摄影艺术家——认为“摄影不是艺术”的陈旧观念一直困扰着摄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些门类的摄影甚至到90年代初期。 尽管一些精明的收藏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藏19世纪和早期的现代摄影作品,并使其价位逐渐抬升,但对当代摄影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开始采用摄影媒体是艺术界转而重视摄影的部分原因。或许可以争辩,并非专业摄影画廊本身,而是更多博物馆和画廊开始展出摄影艺术家作品的时候,才改变了潮流的趋势。
    斯蒂夫·伯洛夫在《收藏摄影作品的回报能有多高?》的文章中,对1987年到1997年间的美国摄影收藏与美国的股市投资进行了对比。他说,让我们这样讲,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4:21 | 只看该作者
影像艺术成下个收藏金矿 一张毛主席照片卖70万
  评奖争议让摄影界处于风口浪尖,奖项与利益相关。最直接体现价值的收藏拍卖市场,却没有如此寸土必争。创立中国影像第一拍的甘学军,将影像收藏比作“晚生幼子”,“经历了四五年迅速成长后,一下子沉着起来”。沉着孕育爆发,业内人士预测,两年内全国影像作品交易额有望从目前的千万元攀升至亿元,尤以老照片、红色照片最受追捧。
  价格涨幅惊人
  影像作品在欧美市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2006年就有作品卖价达到两百多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起步晚,发展速度却不慢,2007年,一张毛主席照片拍到了70多万元,次年,6张圆明园照片以53万元成交。去年秋拍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胡适作序的摄影集《燕京胜景》在激烈叫价中,从底价2万元升到了10万元。
  与陶瓷、书画不同,影像艺术藏家多来自国内本土。 2002年,全国只有一家 “百年印象”画廊代理照片,如今有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全摄影画廊、M97画廊等数十家机构。华辰拍卖影像部经理李欣介绍行情:“一般名家照片涨幅10%到30%,孤品涨幅100%到300%,2006年单张照片在几百元到一千元,今天都是上千元上万元,甚至突破十万元。 ”
  不是每张照片都值钱
  照片你有,我也有,怎么收藏?摄影理论家曾璜借用书画界的例子解释其中区别——“名家字帖,小学生都有,但真迹才是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影像藏家青睐的是具有视觉艺术价值和包含高科技含量的原作。 ”西部摄影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侯登科英年早逝,曾引起”谁来收藏摄影家”的讨论。曾璜认为强化“摄影是艺术品”的概念,才能带来影像市场的繁荣。
  照片人人都有,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曾璜透露,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数万元。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第一张拍品《东方红》为例:复制品价格百元级;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价格在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x36英寸、有摄影师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价,已经达6万元到8万元。
  独特的保真手法
  藏家对照片日益浓厚的兴趣,在华辰春拍预展得到最生动体现。在郎静山沙龙摄影照、红色中国系列照、老上海照片前,驻足者不绝。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照片可以复制,如何保值?李欣强调,印数限量是收藏照片的游戏规则。摄影师为作品签字,则是限量的保证。国外对成为商品的照片数量有严格限定,画廊发掘摄影家,选择有潜力的作品,形成系列,确认印数后,由摄影师在作品上签字,才开始流通。
  连复杂的书画作品都能作伪,区区签字挡得住造假者吗?李欣一笑,“中国影像艺术尚处于原始股阶段,造假成本与真品价格持平,弄到一张老相纸相当不容易。而且在摄影家的签名上,拍卖行有自己的鉴定方法。 ”
  李欣提醒,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新藏家不妨多关注名家名作,侯波、徐肖冰、孟昭瑞、翁乃强等都是市场认可的当代摄影家。老照片、红色照片尤其受欢迎。不仅是私人藏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十四家机构现身影像拍卖市场,丰富藏品。去年艺术品基金开始涉足这一全新领域。“爆发指日而待”,李欣说。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5: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市场是支潜力股
2011年03月08日

经济参考报


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收藏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特性和规律的完善的艺术收藏门类,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很多藏品处于市场的起步价格,也是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价格洼地,是收藏和投资的潜力股。
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价格及走势
收藏纪实类摄影艺术品,应该了解其三种不同的价格: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数量级;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万元数量级;影像艺术品的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级。
也就是说实物老照片作为古董文物的价格是影像史料价格的几十倍,而摄影艺术品的价格是影像史料价格的几百倍,是实物古董文物老照片价格的几十倍。
为了帮助藏家更好地理解影像艺术品的价格体系,我们不妨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的第一张拍品———袁毅平的《东方红》为例来说明摄影艺术品的价格体系:使用这张照片影像的费用在百元级;一张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考虑其尺寸大小、品相以及制作的材料和质量等,价格应该为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 x 36英寸、有艺术家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估价,目前已经达6-8万元。
在中国影像拍卖出现前,收藏界对影像艺术品的价位基本没有概念,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拿着习作,开口就叫价10万,而一张24英寸博物馆收藏级手工银盐的名作,成交价格常常只是二、三百美元(大约2000元人民币)。
面对外国藏家的收藏要求,很多中国摄影家都不知道怎么报价,常常是对方给多少我们就拿多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美国学者采访著名纪实摄影家李晓斌后,希望购买一张《上访者》,李晓斌当场送了他一张,闹得那位美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2002年的平遥国际摄影节,法国国家摄影中心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时,收藏的价位也在二、三百美元一张。
2006年《东方红》的拍卖价格对中国摄影作品的定价和价格交易指数的形成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是一张中国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纪实类影像艺术品,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色中国“象征主义”摄影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参与策划的各方人士担心中国影像收藏市场能接受什么样的价位。当时参加策划的各方人士慎重讨论、充分协商,可以说是斗胆将其底价和估价定为一万至三万元,拍场上最后以超出了所有人预期的4.4万元成交,为中国的记录类摄影艺术品的收藏开了个“东方红”。
200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专业摄影画廊“百年印象”,将中国著名摄影家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入市价格一律定为6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一张,其中也包括在2006年拍出30万元价格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这个价格不仅是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当时的最高价位,这些年来还一直作为参照左右着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是中国摄影艺术品收藏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价位。
近年来,中国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走势一直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上面提到的解海龙“大眼睛”从开盘时的600美元走到了30万元,现在的市场报价可能已达50万元人民币。翁乃强的重要作品从开盘时的2000美元(约1 .5万元人民币),走到20万元人民币,其他的作品也在二万元以上。侯波的代表作从10年前的二、三百美元走到了拥有欧洲大拍卖公司1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交记录。
据目前市场上公开资讯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纪实摄影家已经出现了“10万元俱乐部”,除了上面提到的解海龙、翁乃强、侯波外,还有徐肖冰、李振盛、刘铮(套)、侯登科(套)、姜建(套)等;拥有5万元以上拍卖纪录的有袁毅平、孟昭瑞、蒋铎、吴家林、鲍乃庸、于德水(套)、韩磊(套)等;3万元左右的有王文澜、袁东平、罗小韵、陈宗烈、刘世昭等等。
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艺术品,目前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仍处于艺术品投资和投机的价格洼地。林永惠的《东北人》,王征《西海固》、于全兴的《贫困母亲肖像》等都是中国摄影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现在的价格还处于几千元一张。进入了万元俱乐部的王文澜和吴家林的代表作也才一万元左右。解海龙的标志性作品的价格可达几十万元人民币,但其他优秀的照片还在几千元的价位上,都很有市场潜力。有一定收藏知识的人,参考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价位,都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和远景。
收藏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注意事项
第一,作品有无摄影家的签名或钤章,签名应包括三项内容:摄影家签名;日期 (拍摄的日期和制作的日期);作品的限量和编号。
注意有些辞世摄影家的作品,如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西域纪实摄影家侯登科,是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此外,还存在由授权代理机构或权益人签名的作品。而不同级别人士的签名,在市场上的价格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作品的版数和总量。
绝大多数的摄影艺术品具有复数性质,早期的常常不限版数,如侯波、徐肖冰等老艺术家的作品。版数和总量决定着艺术品的价格,版数和总量大,则单价就低,版数和总量少,则单价较高。
第三,作品制作的时间。
目前中国的摄影收藏对艺术品的版数、艺术家签名等因素已经有了成熟的认知,在注重版数和签名外,还可以注意一下制作时间,也就是“原始老照片”的概念(V intagePrint)。
原始老照片指的是拍摄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更为完全真实地反映着一个艺术家、一个时代的摄影艺术水平。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摄影界为高档次的国内外展览,制作过一批高质量的展览照片,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是那个年代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摄影艺术代表作,反映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摄影艺术水平,而且这些照片都不是为市场制作的,因此版数极少,很多只有一张。如照片上还保存有摄影家的签名、参展的标记和印钤,那就是收藏领域的珍品,在价格上会有很好的体现。
第四,影像艺术品的科技标准。
摄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博物馆收藏级影像艺术品的制作和装裱有严格的行业标准。作品的材质、装裱和包装,如颜料、添加物、粉墨、卡纸、胶带等,必须使用具有耐久性的无酸材料,而装裱则采用无酸材料,还有银盐纸基相纸制作的黑白照片,必须采用严格的收藏级冲洗工艺。
在摄影收藏领域,采用银盐纸基相纸和收藏级冲洗工艺制作的艺术品,级别最高,市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藏品也会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不过鉴于中国影像收藏出现较晚的现实,在本世纪以前,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上少有采用收藏级冲洗工艺制作的银盐纸基艺术品。
第五,影像收藏的法律问题。
影像收藏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物权、著作权和被摄人物的肖像权。目前困惑藏家的是著作权。比如记录中国行为艺术的著名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相同的事件、相同的构图,参与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声称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此外,传统的纪实类摄影作品,也因作者和所工作的单位同时拥有影像的权益,而出现有多种版本藏品。
藏家拥有摄影艺术品的物权,一般并不拥有该照片的著作权。此外,需注意照片中的可辨认形象,在收藏和展示层面问题不大,但进入拍卖流程,将可能涉及侵害被拍摄对象的肖像权,最好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了解有无被摄者的授权。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5:58 | 只看该作者
谈现代摄影 颠覆影像传统 跨越自身局限
来源:泡泡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10










编辑:mxm
  现代摄影认为,摄影不应该单纯以再现客观现实为主要目的,摄影艺术也不应局限在纪实的表层范围内,他应该跨越自身的局限,从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正是暗合了西方艺术思想所一直强调的客观向主观思维转变的创作思想。所以我们看到,现代摄影师逐渐开始更多地凭借个人情感和性格,记录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成为了这门艺术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也对摄影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挑战,只有具备了艺术天赋的摄影师才能够通过摄影获得美的艺术形象。正如三星数码所提出的“影像•天赋”主题一样,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天赋并时刻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才能准确及时地将内心世界与现实完美地以影像方式表达出来。
  相信许多摄影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拍摄到一定阶段再去翻阅大师们的作品时,越来越感到无法超越的不是技术,而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内涵与性格。这就是我们穷尽所能也无法模仿到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记录和模仿只会让你和你的照片变得更加矛盾,镜头里的画面应该是特定时刻与心灵的相约,是心随着节奏的律动,只有不断追求这种境界才能把自己的天赋真切的表达出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许多摄影家都已经摒弃了传统摄影理论中描述的那些透视、构图及色彩运用等步美术后尘的法则,开始了更加自我,更加自由的创作,他们重视作品中所突显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强调世俗生活的矛盾以及表现手法直率、深沉和个性。如此,摄影这种以“观看”社会和生活、揭示现实矛盾和荒谬的功能在这里到了充分展现。
  当然,不能否认,摄影作为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特殊视觉造型艺术,反映的方式可以是客观再现的、具象的,也可以是主观表现的、抽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创作和情感表达为目的现代摄影艺术应该是多样化的,它不应局限、束缚于特定的时空,同时也要学会打破现有观念,不断地为摄影艺术注入新鲜的元素。正如当代艺术的进程速度不断提醒我们的,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之相适应,这样,艺术便能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和新的审美视像,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要求。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透、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摄影中,应该更加注重思想感情与现实表象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摄影的颠覆。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社会生活,以新的审视角度来研究摄影的表现对象,在摄影创作上表现出形成的多样化,使摄影能够以更加纯粹的艺术形式发展下去。
  事实上,摄影就是一种由于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对旧文化予以扬弃的新装置,它自身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它在艺术方面的进步,并且引发了现代艺术的进步。而每一次新技术、新设备的革新,又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艺术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摄影家都无法否认新技术所带来的对于艺术创作的帮助。一如三星数码相机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的理念,也同样被应用到其产品的开发之中,为摄影人提供了更加完美的支持。如GX-10这款为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更高的追求而设计的便捷、实用且功能强大的数码单反相机。不但在按键设置上突破了传统设计,更加入了OPS光学防抖系统及人性化的一键RAW转换功能,以此来帮助摄影师迅速抓住灵感,在精彩影像出现的一瞬间进行捕捉,同时在影像素质上也进行了细致钻研,令其达到了专业摄影师的要求,以千万像素的标准使影像得以清晰细腻的呈现。
  如今,摄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现代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它的一次又一次的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也凝聚了无数摄影人和艺术家的文化变异。既有的传统在不断的蜕变中,如何将这门艺术延续并升华,是所有摄影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56:49 | 只看该作者
当艺术与科学相遇——“影像科学”摄影挑战赛http://www.dili360.com 2011-08-17 中国国家地理网  

  在伦敦里士满的“河边画廊”正举行着一场“影像科学”的盛会。当科学和艺术相遇,它们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虽然科学是理性的、逻辑的,但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展览囊括了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
  当堤坝崩溃
    (图片来源: Alex Baker)

  Alex Baker是里士满画廊的一名艺术家,他用声音作画。他在墨水中装上橡胶膜,当不同的声音会引起橡胶模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在纸上留下不同的墨迹。
  上面这个墨滴是在蓝调歌曲《当堤坝崩溃》演奏36次之后得到的结果。Baker的作品完成于国家物理实验室。
  混乱
    (图片来源: Pery Burge, 2010)

  艺术家Pery Burge将墨水和颜料混在一起,由分子扩散的不同速率,造就了这幅绮丽的画。
  CH2=CH-COOH
    (图片来源: Sally Hewett)

  分子式CH2=CH-COOH表示的是丙烯酸,是上图的颜料的化学成分。
  Sally Hewett将丙烯酸涂在中密度纤维板上。当颜料与板的表面相遇时,颜料扩散、相互吸引、最后固定就成了上面的图像。
  充电的灯泡和无垠的空间
    (图片来源: Tracey Holland)

  一个静电发生器、一个螺旋星系和一张蜘蛛网一起构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以上照片出于Tracey Holland之手。(中国国家地理网 李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3:52 , Processed in 0.0900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