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香港攝影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09:03 | 只看该作者
香港摄影师的发展:经历无数的艰辛岁月
来源:中国摄影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27











编辑:mxm
  香港从一个小小的英国殖民地岛屿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都会,其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岁月和风风雨雨,凭着香港人的干劲和坚毅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而获得了今天的成果。虽然有人批评香港人不中不西,缺乏文化的根和身份,可是这恰恰是香港文化的特性,既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学会了兼容之道。凡事都懂得变通,办事效率也高,在商业上可以早占先机,令香港成为经济大都会。

  生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香港的文化,却缺乏了这些重要资料,而香港的摄影,也是在这基础上成长。


  如摄影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香港摄影也无可避免地从春意唯美的路上走过来。香港艺术摄影萌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年由几位从英国归港的专业人士包括医师和律师等在1937年创力、了“香港摄影学会”,承传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画意摄影传统,把画意摄影在香港推动起来。在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生活水平不高,摄影却是个高消费的玩意,不是一般大众能负担得起,所以起初民间的参与不是很踊跃。从1941年到1945年香港沦陷于日军手上,摄影活动几乎停顿下来了。1945年大战结束,社会逐渐回复正轨,摄影活动也逐渐恢复过来。当时除了“香港摄影学会”举办一些活动外,也有一些从大陆来港的资深摄影家在港传授摄影,潘日波是其中佼佼者,李永堂、陈绍文和我都曾经是他门下学生,虽然我因为实在付不起几百元的学费而在半年后退学,
可是当时学到的东西已经为我后期的摄影发展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香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民间参与摄影活动的人也愈来愈多,教授摄影的老师也随着增多了。其中邓雪峰老师和颜震东老师的门下学生比较多,黄贵权老先生当年也在邓老师门下学习过,水涨船高,当年具规模的摄影学会也不少,其中以陈复礼先生参与创立的“中华摄影学会”最为兴盛,与“香港摄影学会’’并驾齐驱。“中华摄影学会”成立的主旨是希望能在摄影中渗进中国文化,陈老早年的作品,不少是参照中国画的形式,例如拍摄一些花鸟,然后在照片题上诗句等,企图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摄影路向,当年颇受欢迎,也有不少追随者。


  六十到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大家都富裕起来,摄影爱好者大都有充裕的资金来放大作品,大量地寄到世界各地的国际摄影沙龙参展,而香港送去的作品,成绩都很好,获奖的也不少,世界沙龙十杰是以全年入选作品的数量评等,前十名的所谓“沙龙十杰”每年都有香港摄影师上榜,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香港沙龙摄影的二十年。这些成绩,当然受到在处于改革开放期的中国大陆摄影家的注目。当陈复礼先生1979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后,引起了大陆摄影界极大的反响,钱万里和黄贵权医生相继在大陆举办摄影展,大大开阔了大陆摄影人的眼界.而这种沙龙形式的画意摄影也由此而转移到中国大陆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流行135单镜反光机和莱卡M系列照相相机,相对大片幅和中片幅照相机,135单反非常轻巧,便于携带,而且镜头焦距和配件的选择也比较多,片子的质量也不错,极适合旅游外拍和摄影一些街头巷尾的生活点滴和人生百态的照片,颇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三十五毫米摄影会”也因此而创立,积极地推广135小型机。亦因为使用了135单镜反光机,拍摄的题材也多元化起来,不再是局限于静态的风光,静态和人像,作品也倾向拍摄街头抓拍的民生写实作品,充分发挥工具的机动性能。当年以钟文略、陈迹、张伯根、邱良等人的作品最为人所熟悉。陈迹和邱良都是在媒体工作的摄影师,所以他们的作品是有别于一般画意沙龙形式而比较接近纪实摄影。现在回看他们的作品大都能为香港的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七十年代中期,好几个在国外攻读摄影的香港人相继回港,首先有翁维铨、霍丽萍(霍英东先生的女儿),都先后举办了个人摄影和出版画册,翁维铨在香港艺术中心展出他一批航拍的照片,名为”秋水篇”,希望能体现出易经的哲理,而霍丽萍也在香港大会堂展示她在大陆采风拍摄的风光照片,也自资出版了画册、引起了不少的反响,可惜翁维铨后期转向拍电影,现在香港演艺学院任教,也没有再拍摄了。而霍丽萍也嫁到美国,脱离了摄影界。


  七十年代末期,高志强、梁家泰、区曼璇、王禾璧、陈赞云等也相继回港发展,几乎同期,以莫国璇、吴汉霖、郑凯为首的七位摄影家举力、了“七人摄影”展览,作品一反当时的沙龙画意摄影形式,展出了一批纪实,观念性的带个人思想的作品,希望能闯出一条现代摄影的新路向,可惜曲高和寡,也敌不过沙龙摄影的势头而被淹没。吴汉霖、郑凯也分别出国攻读摄影和移民定居,虽然如此,这个展览的出现,已经在一群从国外回来的摄影工作者心中播下了种子。区曼璇首先展出她在大陆拍摄的人物作品,名为“大陆人”,出版了同名的画册。梁家泰,高志强和陈赞云也举办了个人影展。这些比较有新意念和具学术性的作品受到香港年青一代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香港的现代艺术摄影开始露出了曙光。


  大约在1978年,我参与了开办香港理工学院的“实用摄影高级文凭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也邀请我主办“商业摄影证书课程”,都能得到普通的欢迎和认同。有鉴于此,我于是联同区曼璇、高志强、杨淙健和唐小超等在1981年创立“摄影中心”,开办各类型的摄影课程和举办小型摄影展,为新一代的摄影爱好者提供比较正规的学习渠道。“摄影中心”于1988年因部分成员移民以及财政上出现困难而结束,但这几年来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现在成名的商业摄影师和摄影家不少都是“摄影中心”的学生,为香港摄影界注入了不少新血。


  “香港艺术中心”成立于1975年,两年后建成了现在的“香港艺术中心”大楼,为艺术界提供了新的展场。八十年代初陈赞云出任画廊总监,积极推广香港摄影,同时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摄影作品展出和举办摄影研讨会。1983年有安塞尔·亚当斯作品展,接着是卡蒂埃—布烈松的作品展,为香港摄影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也是首次在香港欣赏到大师们的原作,引起了极大的震荡。于是陈赞云再于1984年策划了“摄影的另一面——美国当代摄影家作品展”,这是一个非常独特而且是香港前所未见的展览。作品主要是应用了混合媒介、棕印、蓝印和观念性摆拍等不同的摄影处理手法来完成作品,十二位被邀请参展的都是美国当代首屈一指的摄影家,透过作品,提出独到的见解,完全脱离传统平铺直叙的束缚,令观者耳目一新。其中罗拔、尼根和威廉·拉尔逊还亲身来香港,主持并主讲“美国新一代摄影”及“新彩色摄影讲座”不仅开阔了香港摄影界的视野,也提供了更广的创作空间。同年八月,陈赞云又策展了由十四位香港摄影家参与的“香港摄影家看中国”摄影展,其中包括王禾璧、梁家泰、高志强、李家升和我的作品,又在年底和“歌德学院”合办德国摄影家托马斯·吕特格的“将来的历史”摄影展,同期由“艺术中心”“歌德学院”和“摄影中心”合办了一个“香港:人与环境”的摄影比赛和展览,获奖者刘清平,现在已经是颇有成就的摄影家。


  经过一连串的摄影展和研讨会的交流活动,香港摄影也一下子热闹起来,新一代的摄影也逐渐成长,对摄影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王禾璧于1985年入掌“香港艺术中心”课程部,大力推动摄影教育的历史。并在“艺术中心”设立暗屋,开办各种短期的摄影课程,生源大都来自社会,的确为的普及起一定的作用。稍后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开办摄影本科学位课程,培育新一代摄影人,可惜摄影系只维持了十年,在2000年正式结束,而我也退休离开,从此香港高校就没有摄影的正规课程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大事,摄影系的结束,是基于各种隐藏的原因,摄影数字化的冲击可能是其中一个诱因。

  九十年代的香港摄影也不寂寞,1990年王禾璧策划的“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由四位摄影家策动:陈伟民、黄勤带、莫劲强和黄国基都是新闻工作者,利用工作时间拍摄,以个人的经历及感受为起点,在生活中拾取题材,纪寻流逝中的习俗,探索香港这个大都会在面临政治、经济及社会微妙而又急剧的转变。计划延续了六年,从1991年1月由四位摄影师开始的第一次展览,到1992年第二次展览和最后在1996年举办的“九七激情一一当代香港之视觉探索1990·1996展览”,参展的摄影师已增加到三十一位。除了上述四位外,知名的摄影师还有苏庆强、翟锦文、麦烽、邱良、梁家泰、曾家杰、李志芳、谢明荘、刘香成、黄楚乔、李家升、高志强、余伟健、张志伟等等。《摄影画报》的伍小仪,还帮忙出版了一本同名的画册,成为了香港纪实摄影的一个里程碑,九十年代香港摄影界的大事,要算在1994年二月由“香港艺术中心”展览总监何庆基和颜淑芬策展的“中、港、台当代摄影展和研讨会”。展览顾问有中国的李媚、黄专和杨小彦,香港的李家升、梁家泰、王禾璧和我本人,台湾和张照堂和陈赞云(早年在港,后移居台湾)。参展的个国摄影家有十二位,香港有十四位,台湾有十四位,都是当年摄影界俊彦之士,济济一堂,互相观摩交流。研讨会上也颇多独特言论和见解,发言也非常热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盛会,而2007年的广州国际双年展可以说是另一次的延续。


   踏入2000年,香港摄影似乎静了下来。可能是数字摄影的冲击所带来的一段反思期吧。可以一提的是近年冒起的七个新生代女摄影师,他们在2005年底力、了一个小型的联展,名为“媚观·世音”,展出的作品主要是从“自我”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然后从现实中的收割发现自己。这是非常新颖的视角,七个摄影者各自从自己的世界里“媚(微)观”,而企图从中寻找到自我,七位女性包括黄淑琪、林慧洁、方敏儿等。希望她们能继续努力,另闯一番新境界。

  回顾香港的摄影,从三十到八十年代是沙龙画意摄影的天下,现代摄影艺术从八十年代开始萌牙,至今还在成长期中,期望摄影家们继续努力耕耘为来来的香港摄影的茁壮献出一份力。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0:3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syb.com/News/View.asp?ID=25
http://www.xgsyb.com/News/View.asp?ID=25
《香港摄影报》官网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简介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简称—中摄联,英文为CHINA PHOTO ART CLUB,英文缩写—CPC。是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登记,由中国香港新闻出版社主管。
属非营利性质的摄影艺术组织。现有会员总人数6100人,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9人,国家级摄影名家686人 。本着弘扬摄影艺术、提高摄影水平、联合影友共进、发展摄影事业为己任。遍及国内外及港澳地区,是摄影家和摄影艺术爱好者的乐园。
二、本会活动年表
1、
自2002年10月8日成立以来,于2003年6月8日组织策划主办了首届深圳国际摄影节,
2、2005年4月16日组织策划主办了爱中华迎奥运百城摄影采风活动,同时举办首站“国际米兰杯”《中国新娘》婚纱摄影大赛,
3、2010年成功组织策划主办了首届中国摄影和谐金鼎奖评审颁奖活动,两年一次的第二届中国摄影“和谐金鼎”奖正式启动。
       本会将继续做好创作比赛、展览、联谊、交流工作,大力弘扬中国摄影艺术文化,努力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促进摄影和谐友谊团结的新局面。
三、本会宗旨
1、本会提倡:和谐摄影,和谐摄影人!
2、本会倡导:摄影为公!
3、会员准则:“团结、奉献、和谐、平等、向上、爱国”是全体会员的行动准则。
      
4、本会资金来源: 1、中国香港新闻出版社拨款  2、会员会费  3、对摄影艺术捐助的企业和个人  4、募捐所得
5、资金来源用于:办公、通联、创作比赛、展览、联谊、交流、出版服务、工作。
6、本摄影组织机构将不接受任何企业和个人的商业赞助行为。
国际网站: www.ccpoto.com
www.cpncn.com
http://www.xgsyb.com/
www.xghbs.com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 会务部

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 终身法律顧問:中檢(北京)法律實務中心主任,法學博士 吳偉民 高級律師;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 常年法律顧問:梁衛星 律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2:05 | 只看该作者
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造型艺术奖
发表时间:0001年01月01日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近期举行大会,给梅葆玖、王昆等我国多位德高望重、才艺卓越的艺术家颁发2010年度中国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成就奖,香港摄影家简庆福也榜上有名,获此殊荣。 为此,中国摄影家举办简老从影70载理论研讨和作品投影观赏会,全国各地摄影家协会代表、在京摄影家、媒体记者和港澳摄影挚友,以及简老亲朋250余人出席会议,华光摄影学院名誉院长杨恩璞应邀发表演讲,介绍简老的创作成就。(发言内容,详见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晚间,简庆福先生设宴答谢海内外道友对他摄影创作的支持。我院师生代表杨恩璞、郭丽娜、韩阳帅在宴会上向简老敬献挂画和99朵玫瑰,祝贺先生“博艺七十、华诞九十”,并致辞感谢他担任我院高级顾问多年来对教学的关心和支持。(祝静
供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4:07 | 只看该作者
藝影春秋攝影展 ╴与你分享香港百載濃情

   攝影術自十九世紀初發明,在歐美迅速發展,隨后引入香港,因為技術發展尚未成熟,器材笨重而昂貴,非一般人所能負擔,直到二十世紀才在較廣泛用作藝術創作媒介。香港最早的藝術攝影家,有不少原習國畫、書法或西洋美術,藝術攝影風格以“畫意”為主導,拍攝出具中國詩意的作品。

  二次大戰后,社會由動盪轉趨安穩,攝影器材亦較齊全和廉宜,攝影愛好者日眾,并凝聚成有組織的團体,加上政府和傳媒机构組織各類攝影活動,推動攝影成為市民的文娛消遣,攝影風气日益蓬勃。此期間香港有不少人嘗試利用鏡頭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愛,做出很多出色的紀實作品,如描述勞動生活和街頭巷尾等,照片真實感人。

  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開始步入“起飛”階段,一般業餘愛好者都得以改善攝影器材設備,攝影學會因而不斷增加,不少報章亦開闢了攝影版。攝影藝術漸趨普及,拍攝的題材和手法都更見多樣,由靜物、人物、郊外風光,到社會紀實、動作和生活小品,以至由黑白轉向彩色、由大型机至用小型机、由純攝影到黑房加工等,技術与風格皆層出不窮。

  踏入八十年代,攝影展覽和各類攝影比賽日益頻繁,造就了專題性攝影的發展,令影藝研究邁進新的領域。另一方面,旅游

攝影蔚然成風,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為以往少有机會到外地拍攝的香港攝影家,大大地擴展了攝影的取材,也增加了交流的机會。此時,黑白攝影全盛時期日趨式微,彩色攝影到達了高峰時代。   九十年代,藝術攝影与其他現代流派并行發展,攝影家在取材、風格、技術上都不斷尋找新的可能。數碼影像技術及電腦的出現,讓攝影家毋須再依賴具体的物象,而能創作出傳統技術無法拍攝得到的作品,充分地拓展創作思維和想像空間   
攝影机作為記錄歷史的工具,經過了近二百年的發展,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功能,成為人類傳情達意的藝術創作媒体。在鏡頭之下,我們看見的可能是瞬息万變的大千世界,也可能是拍攝者所追求的一剎那永恒,無論是何影象,一幅精采作品,總令人看得動容。  

 由即日起至明年五月二十六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藝影春秋———香港藝術攝影1900—2000”展覽,正可与觀眾分享一群本地攝影藝術家在面對香港社會人情的變遷,所流露的感情触覺。展覽透過四百三十多位香港攝影家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代表作,同時勾划出香港藝術攝影的發展進程。

  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与“藝影春秋”籌備委員會合辦,分五個時期以闡述香港由一九○○至二○○年的藝術攝影作品及史料。展出的作品有寫實的、畫意的、抽象的,又有風景、人物、花卉、靜物等各种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其中不乏難得一見具歷史价值的藝術照片,博物館并會輯錄成一套四冊的精美圖錄,配合一項大型研討會及一系列的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攝影講座、工作坊等,讓觀眾對攝影有進一步的了解。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開放時間為星期一及星期三至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逢星期三免費入場。此外,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設免費穿梭巴士,由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來回九廣鐵路沙田站及博物館。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6:04 | 只看该作者
香港摄影家水禾田:美很简单 不需要刻意(图)
时间:2006年08月14日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专访香港摄影家水禾田

  早报记者 陈英杰 文/图

  8月12日,香港著名摄影家水禾田“大地影像”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泉州府文庙隆重开展,水禾田亲临泉州影展现场,并接受早报记者独家专访。

  水禾田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曾经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以在世界各地举办近百场中国风光为主题的摄影展而闻名海内外。

  看摄影先要读懂其人

  水禾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

初见水禾田,他穿着灰黑衣,一身朴素走到我的前面,很有礼貌地递来一张名片,艺术大师能如此的谦虚随和,让人感动。正如他影展前言第一句话:“看水禾田摄影,首先要读懂其人。”记者还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的为人。

  水禾田先生原姓潘,他不仅是香港著名的中青年摄影家,在美术界、广告设计界也颇有知名度。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台湾风光”大型个人摄影作品展。他还是第一个在台湾举办内地风光摄影展的华人摄影家。近20年来,水禾田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一系列以中国各地风光为主题的摄影展。他的影展在国内更是家常便饭。

  一句话成就泉州办展

  文化,是水禾田摄影作品的一贯主题。他总是十分欣赏地方文化风俗,并且非常注重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挖掘。他先后三次来泉州,每一次都拍下很多照片,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他。

  他这次在泉州举办影展实属缘分。到世界各地办展无数的他,还是第一次来福建办影展,原因只为来泉州。

  今年3月份,水禾田来泉州府文庙参观,就喜欢上了这里。府文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知道他是著名摄影家,看到水禾田对这里很感兴趣,便顺口说:“喜欢,就在这里办个影展吧。”没想到,水禾田先生居然答应了。

  平凡里体会那点不平凡

  “这是哪里,怎么这么漂亮。是不是苏州啊?”在影展首日,几个市民围在水禾田拍摄的一张小桥图片前讨论。其实这座小桥就是在泉州,就在府文庙内,只是大家每天都经过,却从来没有发现,而她的美丽却被水禾田的相机给发掘出来。

  水禾田曾对媒体称,旅游才是他的正职,摄影和设计是他的副业。水禾田就是这样一边旅游一边摄影。这次在泉州摄影展的照片,都是他近2年来在各地旅游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有名山大川,有人文景观,但更多的是一些小街小巷的生活小片,都是我们平日经常看到的镜头,但经过他的镜头后却变得很有味道。

  “像诗、像画,可能很平凡,从平凡里体会那点不平凡……”这是台湾作家三毛曾经写水禾田的一篇文章。水禾田讲美,他说:“美很简单,美不需要刻意。”

  一个个平凡的事物,一幅幅平常的生活图景,经水禾田的摄影机都变成美的画面。水禾田说,你只要用心去想像、去幻想,就发现美了,美就在我们的周围。

  水禾田还透露,他准备出一本“八荣八耻”的图片画册,用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再加点文字说明,来表现生活中的荣与美。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6:45 | 只看该作者
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走进北京大学    2011年7月29日下午三点,2011香港文化节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高层研讨会暨“影艺缤纷”——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典礼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香港文化艺术基金会、香港中苑摄影学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并得到了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宣文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交流司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中央政府驻香港港联络办宣文部部长郝铁川,全国政协常委、中苑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杨孙西,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司长钱立军,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侯湘华,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区永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国强,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杨绍明等两地嘉宾都受邀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影展开展剪彩。
刘伟副校长为本次开幕式致辞。刘伟副校长提到,北京大学自1995年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青年摄影学会,定期组织各类影展,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相信此次影展活动定能吸引各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新学年伊始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指出香港作为融汇中西文化的移民城市,文化及创意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的经验值得内地的文化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此次交流活动能够使香港同胞进一步了解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理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并希望双方通过积极的探讨和广泛的沟通使得京港两地形成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央政府驻香港港联络办宣文部部长郝铁川先生也特意从香港赶来,为本次活动送上他的贺词。他说人生有三喜,本次交流活动恰恰符合其中两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香港的朋友集聚在北京大学这座高等学府,正是在燕园遇故知,而在北京大学校园开办影展,也算是金榜题名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叶朗教授预祝影展圆满成功,并在致辞中提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强调要加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叶朗教授还提到在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容忽视我国美育的文化传统,美育也需要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需要两地政府管理部门、文化教育界、艺术界的共同努力。
此次“影艺缤纷”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了约两百余幅作品,均是来自香港知名摄影家及影协会员的佳作,这些作品的题材包括寰宇风光、祖国名山河川、民族风情、香港今昔及人物小品、京城文化新貌等等。多幅作品曾在国际影展上荣获各类奖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18:50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20:05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1:22:2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7:08 , Processed in 0.2819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