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台湾摄影家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09:56:56 | 只看该作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09:58:0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中华摄影》介绍“安徽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览”部分作品安徽省, 艺术展, 作品集, 中华, 台湾


       2011年1月初,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领导接到来自台湾《中华摄影》杂志社社长骆崇贤的电话。

       骆先生电话中说,获悉“安徽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览”的消息,特别是看到《安徽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后,觉得安徽省这样一个摄影艺术展无论对台湾还是在大陆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级别和水准的摄影艺术展览,他希望能够在台湾《中华摄影》杂志选登部分作品,无偿介绍一下。  呵呵,此等好事正乃求之不得,省摄协当即表示同意!提出的唯一要求是,选登多少幅(组)作品,给我们邮寄多少本杂志,让他们的作者分享。骆社长是个豪爽人,他一口应允,还盼望台、皖两地摄影界以后多加联络、交流。
      
       今天,省摄影家协会收到台湾《中华摄影》杂志社寄来的赠刊。有作品被刊登介绍的作者速请联系我们索取杂志。

       地   址: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611室
       电   话:0551-13305699084      
       联系人:曲航主任





台湾来件





《中华摄影》杂志样刊





2011年1月份下半月






两个版






又是两个版






近看-----第一版






近看-----第二版






近看-----第三版






近看-----第四版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0:22 | 只看该作者
郭力昕:论张照堂与台湾“现代主义摄影”郭力昕 发布时间:2011-03-25

来源:瑞象视点

  在摄影作为一种观景窗与快门艺术的年代里,张照堂也许是台湾摄影史里,艺术境界最高的一位摄影家。翻开张照堂的摄影履历,洋洋洒洒不一而足:他从1958年就开始拍照,至今未歇,宝刀不老,已整整半个世纪;他50年来有至少30次以上的摄影个展、联展和策展纪录...

  在摄影作为一种观景窗与快门艺术的年代里,张照堂也许是台湾摄影史里,艺术境界最高的一位摄影家。翻开张照堂的摄影履历,洋洋洒洒不一而足:他从1958年就开始拍照,至今未歇,宝刀不老,已整整半个世纪;他50年来有至少30次以上的摄影个展、联展和策展纪录,得奖无数,同时从事电视片、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创作、策展与教学;他策划、主编、撰写多种台湾摄影家的丛书,与摄影主题的专书。
  这些赫赫的事迹,也许说明了他对摄影创作和推动摄影文化的热情与勤奋,但并不是我推崇张照堂为台湾最优秀之摄影家的主要评断依据。对我而言,张照堂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不仅是由于他的多重才华与艺术境界,更在于他的艺术和他这个人、他的生活、他的生命态度,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他总是在一种既踏实于现实生活之中、灵魂又同时行走在世俗之外的奇妙状态里,使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永远有趣而不可预测。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艺术家”这个头衔,而且嘲笑它。我想,他只在乎有趣的生活与炙热的生命。
  重新阅读《台湾摄影家群像》丛书 中《张照堂》这一册里,由他自己所写的短文《非影像笔记》,我发现其中一段札记,似乎生动贴切地映照了张照堂的某种生命状态:
  加班到凌晨四点半,一个人站在十叁楼等电梯,恍惚中抽着烟。指示灯上得很慢,长廊黑漆漆的,我好像听到一种奇异的撞击声。电梯终于上来了,门一开,一只犀牛从里面挤了出来……(1975.12.15.)
  这是他小儿子出生的那一年,张照堂为了生活负担不得不努力工作。但世俗的工作,从没有拿走他自由游荡的艺术灵魂和狂想能力。他用如此的幻想力与幽默感,以拒绝被俗世的平庸生活所吸纳、同化,也赋予我们一种抵抗庸俗的想象和鼓舞力量。正是基于张照堂摄影创作背后的这种现实情境,使我们在观看和分析他的摄影艺术时,必须将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生命情境、与他的人格特质等各种语境,一并阅读,或许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评断张照堂的摄影艺术,所谓“台湾现代主义摄影”,和它们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
  张照堂成长于一个极度压抑、苦闷的年代,并且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走过了他创作的精华岁月。台湾的这个时代背景,政治空气是高压、肃杀的,摄影文化是空白或贫乏的,张照堂的摄影艺术,就在这样的政治与文化闷局里,迸出了一个独醒的、清越的高音。
  张照堂出生于1943年,二次大战未歇,日本仍殖民台湾;他上小学时,蒋介石政权从中国大陆撤煺到台湾,政治上继续高压统治着台湾人民。1950年韩战爆发,台湾成为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美国为了防堵共产主义阵营在东亚扩张的冷战布局,将台湾编入美国的协防地区,并开始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布局,让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得以偏安残喘于台湾,并且可以开始对岛内展开政治戒严,以正当化其独裁统治。
  1950年代到1985年代中期,是台湾社会受到高度政治控制与思想钳制的叁十多年,而张照堂的摄影创作高峰,则正好落在这个时代。蒋政权的右翼反共思想,与蒋介石深受日本士官训练影响的军国主义、穷兵黩武、与军事化教育,让台湾人民在这个漫长的年代里,从身体到精神都备受压抑。除了反共话语之外的一切政治言论或进步思想,俱属禁忌;所有涉及社会现实之反映或再现的艺术表达形式,皆无空间。
  在这样紧张、低迷的社会空气里,当时主流的摄影实践,只有两种:一是作为官方喉舌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新闻照片,另一则是唯独容许在民间操作的“沙龙摄影”。前者没有一般人能随意进入的实践机会,更不必谈反映真实社会的新闻自由空间。后者则由顺从并配合国府艺文政策的早期着名摄影前辈郎静山主导,将沙龙画意的休闲业余摄影,推广为民间摄影文化唯一被认可的方向;若稍微将镜头对准比较写实的农村景观或类似之真实生活题材,必遭到压制。

  国民党政府的这项媒体与艺文政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蒋介石与他带领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与共产党的内战中落败,于1949年撤煺到台湾后,并不反省他们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腐败,只将其惨败经验,归诸自己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不如对方。因此,当蒋政权落荒台湾后,即立刻严格管制媒体的经营,并抓紧一切可能产生思想与批判意识的各种艺术形式与教育机制,进行严厉的检查与控制。在艺术方面,举凡文学、戏剧、通俗音乐、电影、漫画、摄影等等特别适合反映现实社会、进行政治批评的创作形式,都纳入滴水不漏的检查机制里。
  至于在创作题材上,若不对当时的政治独裁者蒋介石歌功颂德、宣扬反共意识与爱国情操、或怀念神州大陆故土,台湾当时的创作者,起码也要将艺术导入不食现实烟火的、抽象的、或各类形式主义的路径,不允许看到现实社会里农民劳工的贫困生活,或底层社会的真实景象,以及当时苏联与中共擅长的各种来自生活现实的写实主义题材。
  跟着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的摄影先行者之一郎静山,在他自创的将风景材料融接拼贴的集锦摄影里,表现的几乎全是仿中国古代山水画情境的画意摄影,或静物、人体等脱离现实语境的题材与手法。郎静山因此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与扶持,成为官方意识型态下钦定的摄影文化之“民间代理人”,以“摄影学会”的组织,和比赛、展览、认证等各种机制,鼓励风花雪月的“沙龙摄影” ,打压写实主义摄影。
  在这种政治气候与摄影文化场景下,回顾张照堂的早期作品,与全盛期的大部分作品,即可清楚的理解,作为一个具有卓越视觉艺术才华、和反叛时代之政治压迫气氛的张照堂,为何在他的影像里,展示着这样强烈的超现实感、荒谬剧场、疏离观点、甚至残酷美学。从1960年代起,普遍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台湾文学界,与各类艺术创作圈,确实争相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美学语汇,成为某种流行和风雅。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摄影这种能立刻反应政治现实、因此被严格看管的艺术形式里,以及对张照堂这样具有叛逆性格的艺术家,超现实、荒谬、疏离、冷酷的影像语言,首先是一种试图挣脱苦闷的抵抗与救赎之道。
  张照堂在1960年代初期具代表性的、冷冽疏离的、超现实风格的摄影作品,一出手就是非常沉重的、具有压迫性之巨大视觉张力的艺术。也就是说,他的摄影在创作之初,立刻抵达一个相当成熟的艺术高度。这样的摄影家,让人想起西方摄影史上的Andre Kertesz,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W. Eugene Smith等天才型人物。他们皆于创作之初,在影像掌握上,即已臻摄影快门艺术的成熟和高度。

  张照堂出生于台北县的板桥,早期的一些经典影像、场景坐落在他的家乡,别有意味。我们固然可以在不知道“板桥”是什么、在哪里的情况下,阅读这些作品本身的视觉张力与艺术趣味。然而,作为张照堂故乡的台北县板桥镇,以及在板桥镇里的江子翠、浮洲里,或远眺的观音山 ,在1960年代那个纯朴的、封闭的、农业社会的台湾,其实是有着属于台湾特定时空之代表性意义的。因此,那些“无头”年轻男子的身躯,那些失焦模煳的儿童的脸,那如鬼魅般冒出镜头前、立于稻田之中或裸身之上、浮现于布幔后、闭锁于塑料袋内的怪异头脸,是出现在板桥的浮洲里、江子翠、村道上、废墟前,背景甚至是清晰的稻田与观音山时,那些代表着家乡的地景,与当时社会的抑闷氛围,就让这些无头、煳脸、阴影与鬼魅,有了更让人沉思的压迫性与窒息感。这些鬼魅,是映照并宣泄着青年张照堂之抑闷不安的艺术精灵,也可以是台湾社会在那个时代里,身体和欲望没有出口、灵魂和思想无路可逃的黑色共同印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1:25 | 只看该作者
二、关于“现代主义摄影”
  张照堂摄影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大约展现在1970-1985年间。若以他的重要个展来看,则1983年的“恩宠与宽容”,大约代表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创作精神,而1986年的“逆旅”,则总结了这个时期的摄影成果。这段期间的作品,有一部份保持了他一贯冷冽、诡谲、突梯的视觉风格或讯息;但是更大一部份的代表作,如“恩宠与宽容”这个展览名称所示,是一种非常厚重、温暖、素朴之人文精神的流露与确认。这里面有着令人如沐春风的老人与童颜,有田间骑牛的儿童、街头的算命先生、笑容专注玩着扑克牌的戏班子成员和面容哀戚的烧冥纸妇人,等等。
  这个时期张照堂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和他在1970年代之前的早期作品,有着相当的不同。从个人的层面来看,进入壮年的张照堂,多少挥别了1960年代那个苦涩、忧郁、愤怒的艺术青年状态,走进社会与工作的现场,接受机会与挑战,也大量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并因而可以比较具体地触摸、揣摩台湾社会的肌理与脉搏,不再仅仅停留于抽象地再现个人的或全社会的精神苦闷。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1970年代的台湾,虽然政治与思想控制依旧严厉,但是来自民间的政治反对声音,和重新认识现实社会与本土文化的渴望,已经通过一些勇于突破现状者的召唤,和他们在媒体上的发声,开始启蒙了社会、松动了政治土壤。在文学艺术上,1970年代中后期在报纸和杂志上进行的“乡土文学论战”、《夏潮》杂志、与当时《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等事件、运动与媒体,对于本土文化、现实生活题材、和写实主义摄影等的开启与讨论,应该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张照堂将镜头转向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场景。不过我要强调,尽管这个时期的张照堂与青年张照堂的摄影,在题材或方向上显出开阔与多元,但他一向的视觉风格和冷凝特质,却始终是一致的。

  然而,在1986年之后至2005年为止,张照堂近二十年的影像创作内容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对生命有着更多的宽容与自在,另一方面又继续着暧昧、鬼魅、抽象、虚实不定、与奇异趣味的张式风格。后者的这些趣味,让人很快的想起活跃于1960-70年代的美国摄影家Garry Winogrand那些精彩锐利的街头风景与美国社会面貌;我们也可以在张照堂的影像里,看到他在台湾的写实场景里,唿应着Robert Frank和Lee Friedlander等大家的某些趣味。
  从张照堂早期那些最强烈突出的超现实或荒谬剧场式的影像,到后期的这些对真实、虚拟、幻境的操演,使许多人称张照堂的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摄影”或“现代主义摄影”,他也被认为是台湾“现代主义摄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从张照堂的某个突出且一贯的摄影风格或语汇来看,似乎这样“望影生义”的说法也自成道理,但是,这个词汇和概念,还需要争辩与明察。
  “现代”作为西方历史文明进展的定义性词汇,或者“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一种文学艺术的美学理论或风格主张,是衍生自西方工业文明与科技理性下的产物。它的语境,是西方文明“现代性”的发展,和对这种西方现代性的高举、批判或对抗。当台湾1960年代起的艺文界,移植、模仿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哲学思维和美学形式时,台湾却基本上不在“西方现代性”意义下的社会与文化状态里。那时的台湾,都市化与工业化尚未发生,人民的生活习性保留在农业社会的状态。其实在某个意义上,这样的习性在台湾许多地方、或许多人身上,至今没有多少根本的改变,包括台湾的城市文化,与许多工作与居住在都市里的人。工具理性、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和推动进步的政治、社会制度等这些西方现代性的最主要内涵,在台湾的1960年代,都还没有出现,甚至连个影子都没有。
  也就是说,台湾在1960-70年代的任何“现代主义”文艺风格,并非回应着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了的社会所产生的物质发展、生产效率、律法规范,以及尾随而至的异化、疏离、压迫、剥削等等,进而形成的艺术思维或话语实践,而是去脉络地将西方社会现代文明形成的一套艺术语汇,不着边际地空降到台湾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如果说,这是一种纯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西方艺文技术移植和模仿,也不完全公允;当时台湾社会的“愁”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愁”,并非西方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社会里所产生的那些现象,而是台湾当时的传统社会,在社会封闭、政治高压与身体抑闷之下,所累积的烦闷感和束缚感。西方的“现代主义”文艺美学和语法,恰好可以“拿来”当作一个好用的、又在形式表达上“安全”的(因为检查艺术内容的官方审查部门看不懂)宣泄情绪与时代苦闷的方法。
  从这个社会与文化脉络,回头检视张照堂的摄影,或许可以比较清楚的定位他的摄影艺术,大抵跟西方概念下的现代主义摄影,并无太多关系。他摄影艺术的独特性,不在于有多少神似西方现代主义语汇的影像,而是由于他响应、对抗当时所处的政治压抑与身体禁锢之台湾戒严社会的方式,竟然与西方的某些视觉语汇和心理情绪,可以如此惟妙惟肖地相互辉映。也就是说,张照堂从西方之摄影、剧场、文学、电影里的现代主义美学形式,和当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里,吸收、学习的那些形式美学和思考,应用到与“西方现代性”没有多少关系的当时的台湾社会里,居然也能够“牛头对得上马嘴”,成为宣泄、抵抗当时台湾政治社会抑闷情境的一种奇异而有效的语言。但是,若以西方之“现代主义摄影”的文化和创作语境,看待张照堂的摄影是如何之“现代主义”的话,我认为就是一种无视台湾特定之历史与政治语境的理解了。另一方面,张照堂摄影艺术里,同时存在的温暖人文质地、与剃刀般冷凝锋利的双重性,也使得这位艺术家的独特与丰富,已不再需要“现代主义摄影家”这类以西方美学概念为尊的冠冕,或者,这样的描述既不准确、亦不能完整的说明张照堂作为摄影家的多样内涵。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1:53 | 只看该作者
三、再评价张照堂
  张照堂的摄影创作持续了半个世纪,未曾真正中断;从他的近作来看,他对快门艺术之摄影语汇的掌握依然精准,功力不减当年,趣味也未曾转趋稀薄。然而,他的摄影艺术,至今停留在快门艺术的摄影概念里,且这样的艺术成绩,如我前文所说,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粲然树立。那么,在这个数字化拼贴、改造、后制技术极为方便,使摄影可以自由地和多媒材、装置、观念艺术等各类前卫实验手法结合的年代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并安置张照堂快门摄影艺术的价值,以及张照堂这位艺术家的意义?
  先从他的快门艺术说起。摄影艺术的古典意义,即快门掌握的瞬间艺术,以及创作者透过这个瞬间的捕捉,进行描绘或诠释世界的方式。张照堂在这个平面影像形式里,已到了一种多数人难以看齐、遑论超越的纯熟而深刻的境地。过于纯熟的技艺,常常会让艺术作品,减低甚至丧失了塬本足以感动人的力量,而这大抵不成为张照堂的问题,则是因为他总能用新鲜而犀利的视角,看见平凡场景中的异质趣味,而且以摄影的快门和构图,将它们转化成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全部取材自现实场景,但几乎没有一幅作品,是直接描述事件本身、提供见证功能、或诉诸表面情绪的。所有的情绪、讯息、或观点,都经过进一层的隐喻、转化、沉淀或联想,使他的摄影里的苦痛、荒谬甚至残酷,从没有哭天抢地的喧嚣,或强迫性的讯息,而是一种深邃、无言、甚至欲哭无泪的悲哀和喟叹;即使在他很少出现的欢乐或笑靥的画面里,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的观看,而更多的是以凛然的心情,阅读这些温暖着或激励着我们向前的生命。
  然而,张照堂的摄影艺术,或者说,他作为摄影艺术家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快门功力与影像境界上,更在于他的艺术结晶,和他这个人,与他的生命状态,是极其一致的。在台湾的摄影圈里,我认为这是非常稀有的质量。也许有人认为,谈论艺术价值,不需要把艺术家的个人因素考虑进来,仅从作品论断即可,尤其对并非涉及新闻或纪录摄影这类具有较多道德性考虑的摄影类型时。但我必须要说,若能够了解张照堂其人的特质,应该会更懂得欣赏他的摄影艺术,何以如此独特,历久不衰。

  在吴忠维的《看•不见•张照堂》 里,张照堂诚实的描述自己做展览的态度并不积极,也没有特别的计划或企图;和国外一些成就突出的大摄影家相比,自己的创作显得不够努力或缺乏纪律。然而,他接受自己的这种创作状态,觉得既然如此性情,即不欲刻意改变或勉强自己。也曾有评者认为,张照堂虽才气纵横,但是对摄影创作这件事,却一直处在一种“业余状态”。坦白说,我早些年也多少有类似的看法。然而,增添了一点岁月和对生命的体悟之后,我修正了自己早先的观点。
  有才情的艺术家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创作高度纪律化、企图心很强、甚至步步为营精于计算、生产营销皆丝毫不差的人;他们成功的累积成果,打造自己艺术的“重要性”,以确保能进入并盘据主流艺术的殿堂。另一种人则如张照堂,他们认真创作、更忠于自己的生活;对如何可以更快的、更有效的推销自己,没有积极的兴趣,甚至对那样的企图心嗤之以鼻。我当然不能说,具有积极性与企图心、认真创作的艺术家,不值得鼓励,但我毋宁是更欣赏后者的。
  张照堂认真工作,热情生活,对各类艺术的吸收与涉猎极广,尤其音乐、电影和剧场。他勤于从最新的艺术创作和思潮中不断汲取养分,对教育学生也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经验。当台湾许多二叁流的摄影家,汲汲于隆重出版自己印刷精美的大型摄影集时,张照堂至今没有类似的兴趣或行动。他的不急于展示自己,一方面看到其从容自在与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位艺术家是一直向前看的,不觉得需要眷恋已有的成绩。
  他的“不积极”、“业余”、随遇而安,并且愿意将许多精力和时间,留给教育学生和充实生活。这些于我而言,皆说明了张照堂基本上不是一个自恋的人(而自恋或极度自恋,却是不少杰出之艺术家程度不同的一种共通特质)。他热情而专心地注视着世界,并不老是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这样的特质,可以使他的艺术里包含更多的真诚与纯粹,更少的矫情与造作。当生命状态与艺术作品可以如此真诚一致,则“业余”与“无企图心”所生产出来的摄影艺术,兀宁是更动人、也更恒久的。
  重新阅读、思索、评估半个世纪以来的张照堂的摄影,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体会张照堂的艺术精神,和他生命的意义与重量。他的艺术,以及更重要的,他这个人的存在与生命态度,已经自动成为一种风范和标杆。我相信,张照堂心里的那头犀牛,还是一样不驯服的、生命力勃发的要从压迫狭仄的电梯里,冲挤出来。
  郭力昕: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人间》杂誌图片主编,《中时晚报》摄影评论专栏作者,年度新闻摄影奖、纪录片竞赛、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视听媒体艺术类」与「国家文艺奖」(电影类)等各类评审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与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并自2003年起担任「台北电影节」谘询委员迄今。着作包括《电视批评与媒体观察》、《新频道:电视·传播·大众文化》、《书写摄影:相片的文本与文化》等。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2:31 | 只看该作者
近千海内外摄影家将聚福州共度海峡摄影艺术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十月十四日电(记者郑祚声) 第三届海峡摄影艺术节组委会今天在福州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由台湾、香港、澳门、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十六家摄影家社会团体及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海峡摄影艺术节,十八日将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届时,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及港、澳、台地区和中国大陆各省的近千名摄影家将参加此节海峡摄影艺术节,其中包括香港摄影家简庆福先生、日本摄影家黄金树先生、香港摄影学会会长朱济权先生、新加坡影艺研究会荣誉会长林光霖先生、菲律宾华侨摄影协会会长杨辉燕先生、泰国皇家摄影学会荣誉顾问陈汉洲先生、台湾中国摄影学会前理事长周志刚先生和黄季瀛先生、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翁庭华先生、美国洛城摄影学会会长高立人先生、台湾摄影学会理事长林再生先生等海内外摄影界知名人士。
  据介绍,此届海峡摄影艺术节以“同根、同源、同心、共享、共荣、共赢”为主题,同时举办第三届世界福建摄影大会“海西摄影发展论坛”和“海峡摄影先行论坛”,约三百位世界各国著名摄影家及台湾各大摄影组织近五十人的代表团将出席大会,共同为繁荣海峡两岸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艺术节期间,摄影家们将带来各国各地区风格迥异的近百个摄影展览,与福州市民共同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艺术节还将为观众奉献一台“摄影为中国按动快门”的主题晚会,中外摄影家也将展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外摄影家看海西”创作活动。而前两届海峡摄影艺术节分别在二00一年和二00四年举办。(完)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3:21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摄影家郎静山作品首度义卖资助台湾灾区儿童

2009年10月1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10月12日,“八八救灾义展——郎静山摄影展”在台北开幕。作为华人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郎静山的限量艺术品此番除了开放展览外还将进行首次义卖,所得的半数将捐助给在“八八水灾”中受灾的弱势家庭儿童。此次展出分为“暗房游戏”、“清淡高雅”以及曾于2004、2005年受邀至德国慕尼克维拉斯托克美术馆与基尔美术馆展出的“当代上海中的郎静山”三个主题,让观众了解他... 中新社发 李佳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台北十月十二日电 (记者 李佳佳 黄少华)“八八救灾义展——郎静山摄影展”十二日下午在台北开幕。曾获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世界十大摄影家”的郎静山摄影作品此番将进行首次义卖,所得的半数将捐助给在“八八水灾”中受灾的弱势家庭儿童。

  莫拉克台风带来的“八八水灾”,重创南台湾与台东,造成严重伤亡,重建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是次,郎静山的女儿郎毓文与学学文化创意基金会董事长徐莉玲挑选了三十三件郎静山的珍贵摄影作品进行义展,不仅将捐助“八八水灾”灾区弱势家庭儿童课后陪读计划,还将另外半数义卖所得捐赠给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学会,以此帮助重新整理大师作品,资助其到国际上进行展出。
  郎毓文表示,祖父郎锦堂在担任清朝武官时,曾立下治水之功。家族有感于台湾“八八水灾”的后续重建工程浩大,决定首度于展览中义卖作品,展览时间将至十二月六日止。
  郎静山生于一八九二年,曾以“中国第一摄影师”峥嵘于上海,首创中国摄影集锦艺术,于世界影坛绽放异彩,后被推举为“亚洲摄影之父”。他的集锦摄影,乃是承继了中国山水画多视点的作法,打破西方单点透视的观看方式,成为摄影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代表,是华人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此次展出分为“暗房游戏”、“清淡高雅”,以及曾于二00四、二00五年受邀至德国慕尼克维拉斯托克美术馆与基尔美术馆展出的“当代上海中的郎静山”三个主题,让观众了解他的不同创作方向。展品除了怀旧感十足的集锦摄影作品之外,还有具有童趣的暗房叠影作品。
  为了反映时空中各种不同的“气”,郎静山发明了复杂的“集锦摄影”,并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展出中的一幅《晓汲清江》即源发自庄子所追求的虚静之处生“气”的表现。而展出中的《芦岸归舟》呈现出来的黄昏景色,是郎静山于一天中不同时间捕捉不同氛围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大师于一九五七年所作的《春到》,则以斜生的枯枝配上带有光泽的花瓶,应用打光技术做出完全无影的静物画面,展现出春光明媚之感。画面中,枝干向上弯曲,使下方空白产生“气动”,这正符合中国文化“虚实相生”的道理。(完)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4:33 | 只看该作者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5:21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化的台湾影像艺博会
news.cfysw.com 2011-10-19 来源: 当代艺术

  由行政院文建会、中华民国观光局指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1839当代艺廊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共同主办,首次着眼于单一摄影媒材的“TAIWAN PHOTO 2011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于9月30日至10月3日假新光三越台北信义新天地举办。博览会吸引来自多国艺廊来台交流,大会严选策划国际级摄影大师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麦可·肯纳(Michael Kenna)特别企画展,跨国力邀摄影界各领域专家学者主讲(2011台湾摄影论坛),活动丰富精采可期。展览场地特别选择在宽敞开放的百货公司举行,延伸平易近人的观展氛围,鼓励全民轻松近距离参访,欣赏摄影艺术美学多样层次的深度及风貌。
  博览会引领摄影艺术风潮
  乘着国际当前摄影蓬勃发展的趋势,今年下半年的台北也弥漫着一股崇尚摄影艺术的风潮,而九月底压轴举行的“TAIWAN PHOTO 2011台湾摄影艺术博览会”,更在众多艺术博览会之间异军突起,主办以单一摄影媒材为主的艺博会,以集大成的气度融汇各国风采,吸引来自美、英、法、德、日、中等海外艺术作品来台交流。肩负推广台湾摄影艺术的使命,以及作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全新窗口,第一届TAIWAN PHOTO 评审委员严谨评选,在展览规划上,以摄影家作品的质感为优先考量,将采取展商与摄影家并重的方式呈现,一方面让参展艺廊拥有足够挥洒专业的空间,另一方面,为摄影家个别打造出特别企划展,兼顾商业艺术推展与摄影教育推广的诉求,让收藏家及参观民众能循序渐进的了解全球摄影艺术现况与市场发展方向。
  国际级摄影大师巨作现身
  今年大会隆重推出日本重量级摄影大师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英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麦可·肯纳(Michael Kenna)的特别企画展。森山大道以敏锐独特的直??觉,随心所欲、猎人式的拍摄手法,将街头摄影的可能性扩展至极限,粗粒子、模糊、晃动的特色成为他个人鲜明的标志与风格;肯纳则擅以黑白摄影展现他内省而恒定的特质,作品中经常飘逸着中国山水氤氲的优美意境,呈现出清新沁人的气韵。TAIWAN PHOTO 2011特别将欧亚洲两位国际级摄影大师巨作兼容并蓄于特别企划展中,意图展现摄影艺术的多元荟萃及文化精随。
  除了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及麦可·肯纳(Michael Kenna)的特别企划展之外,参展艺术家还有来自日本的艺术家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佐藤时启(Tokihiro Sato)、北野谦( Ken Kitano)、詹姆斯。中川治(Osamu James Nakagawa)、今道子(Kon Mitiko)、蜷川实花(Ninagawa Mika)、三好耕三(Kozo Miyoshi)、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原久路(Hisaji Hara)、泽田知子(Tomoko Sawada);来自美国的知名摄影家有安瑟?亚当斯(Ansel Adams)、艾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亨利·卡拉汉(Harry Callahan)、麦可·强森(Michael Jhonson)、茱莉·布拉克曼(Julie Blackmon);法国的知名时尚摄影家詹路普·西夫(Jeanloup Sieff)及新锐摄影家常易(Christian Chambenoit);德国的马特?汉奈克(Mat Hennek);中国的冯建国、刘瑾、渠岩;台湾的陈敬宝、吴政璋、许哲瑜、何孟娟、杨钦盛、赵炳文、吴政璋、许哲瑜、陈妍伊、潘小侠、廖益嘉、陈志宏、方琦等。参展艺廊有日本的MEM艺廊、Zen Foto艺廊、Photographer's艺廊、BLD艺廊、Photo Classic,台湾的1839当代艺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绝版影像馆、东家画廊等。
  首届2011台湾摄影论坛
  这场国际性摄影艺术展,同时也兼具摄影教育之推广,首届“2011台湾摄影论坛2011 Taiwan Photo Forum”邀请会长邱奕坚博士(1839当代艺廊执行长)、艺术总监全会华(TIVAC执行长) 、英国摄影家麦可?肯纳(Michael Kenna) 以及专业摄影艺廊经营者主讲,聚焦于跨领域探讨─学术教育性、艺廊经营管理、摄影艺术市场投资等议题,对全球摄影艺术的市场现况提出独到观点,为参观民众掌握摄影美学的趋势与脉动。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05:51 | 只看该作者
广西·台湾风光风情摄影艺术交流展在邕开展


广西日报   2010-09-14          ■ 蒋 林
  由广西文联、广西摄影家协会与台湾摄影家联谊会、台湾南投县摄影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广西·台湾风光风情摄影艺术交流展”于9月12日在自治区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出的100幅佳作是在数千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作品堪称摄影艺术精品,作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构图别致,手法新颖,取景用光技巧高超,代表了当今桂、台两地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平。一幅幅精美动人的画面展现了桂、台两地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及人们多彩的生活。
  据广西摄影家协会主席施兴良介绍,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趋频繁,各种艺术门类都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广西摄影家协会在赴台考察时,便与台湾摄影艺术界达成联合举办广西·台湾风光风情摄影艺术作品交流展的协议。
  活动旨在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加强广西与台湾摄影家的摄影学术交流,展示两地绚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为繁荣发展中国摄影艺术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蒋 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6:03 , Processed in 0.1291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