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孝南教师文苑》电子快递版/2012年元旦-创刊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07: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从2004年开始经营自己的博客的,我真正开始探索作文教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自身的写作实践告诉我,写作,必须得生命主体有话要说,有自己的思想要表达。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氛围是可以唤醒生命深处某些记忆、某些情绪的。一个真正进入写作状态的人往往不会去考虑语言是否优美,主旨是否高尚,使用怎样的写作技巧,等等。他只在寻找那个最合适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什么是最好的语言?最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语言。真正的写作状态是一种生命思想的流淌,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一段文字,一曲音乐,几幅画面,或者学生的口头自由言说,是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   但是,只有自己写作的人才会明白这一点,并且恰如其分地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去。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
  学生为什么要写作?因为考试要考。那么考完试之后呢?大多数人选择的就是和它拜拜,这实在是一件极荒谬的事情。
  其实,写作,是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
  读书也罢,课堂也罢,说教也罢,都是外在于生命的被动的他人教育。唯有生命化的写作,才是生命个体自身通过思考表达,实现生命主观的内在的自我教育。
  一个时常写作的人,他对自然的感觉是敏锐的,会感受到第一缕春风的和煦,夏夜特有的静谧,秋虫呢喃的无奈,冬日午后阳光的无力;一个时常写作的人,他对生活的联想是丰富的,会由孩童手中的摇铃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会由一杯清茶联想到远方的朋友,会由天空飞过的孤雁联想到友情的难得;一个时常写作的人,思想是活跃的,因为,他总是在思考,思考读过的一段文字,听过的一段话,甚至,街头巷尾的一句广告词。
  总之,一个时常写作的人,他的生命状态是积极的、活跃的。
  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矛盾,会不断地变化、奔突,而把这些复杂纠结的东西明晰化条理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写作。文字的表达可以让他们用心去审视、判断、权衡,从而做出一个自认为有价值的选择。
  还有,任何人都有表达的欲望,通过言语的表达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尤其是青少年,在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惑,从而诉说的欲望也会极其强烈,而目前的应试教育却把本应扮演倾听角色的人物给异化了。首先是家长,他们会说,小孩子家家的,管好你的学习就行了,哪那么多事!然后是老师,他们会说,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成绩吧,少去想这些无用的东西,说不定还能多考几分呢。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化的自我写作就变得尤其重要了,也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做一个深呼吸。
  现 场
  □ 纪现梅
  我的一堂作文课
  教学设计
  距离中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日常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中考的压力,对未来的惘然,早起晚睡学习的疲劳,让很多孩子的情绪日益焦虑。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面对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压力,面对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不板下脸,狠下心,挥起督促的长鞭。于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冲突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双方的精神状态及亲子关系。因此,我设想,通过一节写作课,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与爱,学会爱,那就是宽容、沟通、理解、表达。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是爱自己的父母的,尽管有些孩子也许会咬牙切齿地说“恨他们”,那也只是平庸繁琐的世俗生活遮蔽了他们的眼睛,所以,这堂课的核心理念就是唤醒,唤醒孩子们内心沉睡的爱。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想法,谈观点,“我手写我心”,其本前提是“我心”要动起来。
  其次,读下水文,用我的爱唤醒你的爱。相比较那些经典美文,老师自己写的下水文也许有些粗糙,但因为彼此的熟悉,却会更切近,更真切,也更感性,自然也就更容易感动学生。
  第三,听音乐。我一直都相信,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节奏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只有它,才能够直接拨动心弦,从而震撼心灵。
  教学实录
  师:今天上午,我收到一则短信。这则短信没有署名,但是,我想,它是我们五(6)班的孩子发来的。现在,我给大家读一下:“老纪,今天我又和我妈吵架了,又是因为她一直吵我,前几次她也吵过我,今天这次,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该怎么办?我都让我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了,我该怎么办呀?”听了这则短信,不知大家有什么感想?思考一下,我想请大家结合自身的经历随便说说。
  徐署慧:首先,当我听到这段话时,先是气愤,而后便是嫉妒。我生气是因为做儿女的应该知道,父母无论做什么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我们,为了他们的孩子好,而如今十六七岁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至少要体会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不错,有时他们很唠叨很烦人,一句“好好学习”说上上千遍,但这不是更体现了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对我们的关爱吗?我嫉妒是因为我已经离家三年了,对父母的声音,他们对我的这种关心爱护也只有回忆了。但我记忆中的爸爸妈妈是会与我沟通,与我交流的。虽然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能力给我多么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们给了我很多人尝不到的精神生活。记忆中的父母总是听我给他们讲学校里这样那样的事情。即使他们不知道谁是谁,不知道操场在哪儿,但他们总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听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或许他们想了解我,知道我的生活吧!我认为,我们无论想做什么,想干什么,只要平平静静地与父母交流,把话说明白讲清楚,父母也不会蛮不讲理地对你大吼大叫。有时把父母当做长辈来尊敬,有时当做知心朋友来倾诉一下自己的心事也很不错,只要用心来沟通,就不会没有共同语言,也不会有代沟,更不会有更年期,有叛逆心理的借口了。
  师:我想,徐署慧同学说出这样一番话,大家肯定不奇怪。为了求学,她和暑刚,姐弟俩告别父母,远离家乡,来到我们山东。她说了很多,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所有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同学们应该知足;二、孩子和父母完全是可以沟通的。
  孙崇义:其实我刚上初一初二的时候,在家里什么事情都听我的。吃什么,买什么,只要有一点不中意,我就把门一摔,出去疯玩一天。为此,门上的玻璃不知换了多少块了。而现在,上了初三了,或许是长大了,也可能是懂事了,现在想一想以前做的事情,挺过意不去的,毕竟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嘛。
  师:刚才,孙崇义说他长大了。是啊,什么是长大了,长大了就是不再任性,就是学会试着去理解别人。孙崇义,恭喜你,你真的长大了。
  解凤荣:星期四上午,妈妈给我炒咸菜。开始的时候,我很满意。后来和弟弟闹别扭,气得我火冒三丈,便也不理妈妈。我妈就感觉是她的错,其实我心里没怪她,却不愿意解释。平常上学,我都是五点钟走,那天,两点钟我就要走了。妈妈不停地问我,你走这么早干什么。我大声地说,去学习。在我离开的那一刻,妈妈一直站在门口望着我,那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走了,走在宽广的大路上,顶着春风的舞蹈,慢慢地骑着车,边骑边唱:何必回头伤往事,且把风流唱少年。回想母亲呆呆站立的样子和那伤心的眼神,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发表于 2012-4-29 07: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从解凤荣的动情讲述中,我听出了她为自己任性而后悔,她因自己对母亲失敬而深深地愧疚。   宋苗苗:昨天上课,我在手上画画,被班主任训了。回到宿舍,又被床碰着了眼睛,很疼。那时候,我想到了妈妈,好想妈妈。人总是在受伤的时候想到最疼爱你的妈妈。今年“三八”节,我给妈妈买了一个发夹,她非常高兴。
  师:是啊,我们在受伤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想到妈妈,就像我们每一次跨进家门,首先喊的是妈妈一样。妈妈,她永远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在宋苗苗的话里,更让我高兴的是,她不仅能够感受爱,而且能够表达爱。一个小小的发夹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它代表的是孩子爱母亲的一颗心。我不否认,在座的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你表达过吗?比如,在她生日的时候,送她一件小小的生日礼物,甚至仅仅说一句生日快乐;比如,在她出门的时候,说一句路上小心。孩子们,仅有爱是不够的,爱,需要表达。
  郝英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和矛盾,不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等等。我们需要学会包容。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不可太过激动,否则伤心又伤身,与父母发生了冲突,事后仔细想一想是谁的错,如果是自己的错,就主动向父母认错;如果是父母不对,那么就要找个合适的时间向父母作出解释,彼此沟通。相信长期如此,那么矛盾将在你的人生中大大减少。
  师:包容,沟通,郝英秀说得多好啊!扪心自问,我们都做到了吗?我想,我们每个人,包括老师在内,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李成:说实话,我和老爸的关系就很紧张(他说的是实话,他爸经常跟我诉苦,这个儿子简直让他头疼)可我觉得这很正常,你看,我们的父母大多是四十多岁,正处于更年期,我们呢,十六七岁,典型的青春期,更年期遭遇青春期,不发生战争才怪呢。
  师:看,我们的李成就是与众不同,他给这个问题找到了理论依据。你别说,他说的还真是有道理。但是,就是因为它的发生有道理,我们就任其发生吗?是啊,现在大家都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而父母呢,却往往依旧把我们看做小孩子。于是,关于学习,关于交友,甚至关于衣着发式,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其实,不光是你们,老师是成年人了,有时也会如此。最近,我一直想写一点关于母亲的文字,却总是忙,静不下心。昨晚,就着窗外淡淡的月光,我终于把它写了出来,现在,我给大家读一下。
  《母亲病了》
  母亲病了,被我气的。
  她虚弱地趴在床沿,一口一口地呕吐,先是晚上吃的米饭,然后就只有水了。
  一趟一趟,一声不响地,我把盛满呕吐物的垃圾桶倒掉,清洗,却倔强地,不肯说一句话。
  我是知道母亲这个病的,只要一生气,就会心跳,然后呕吐。但是我,她唯一的,最疼爱的女儿,却依旧把她气病了。
  下班回家,看到路边有卖草莓的,虽不是特别新鲜,但看起来还可以,想到母亲最爱吃这个,却总是舍不得买,便买了两斤。
  “你看看你,这都买的什么啊?除了烂的就是坏的,你傻啊!”母亲一打开包,便开始嚷嚷。
  我不作声,因为,我了解母亲,她总是这个样子,别人做的事买的东西她永远看不中,永远喜欢自己去做。
  看我不作声,她大概觉得我理亏了。便一边往外捡着草莓,一边嘟囔:“看看,看看,这都什么破烂啊,扔大街上也没人要。你说你,谁让你去买了?想吃我自然会去买,还用得着你买吗?再说,你会买也行啊!现在大了,自己能挣钱了,了不起了,就开始糟践。”
  想不到,我的沉默,换来的却是母亲的上纲上线。想到前天买肉遭到的冷落,今早买豆汁受到的批评,火气便噌噌地往上冒。
  “买来你吃就是了,哪那么多事啊,真是。”
  其实,我是想说,因为你爱吃草莓,我才会买;因为怕你上楼下楼太累,我才去买,但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这样一句话。
  显然,母亲没想到我会这样子,便伤起心来,一伤心,就开始历数那过往的事情:上学的时候,怎么骑着车子去给我送饭,成家后,怎么替我照顾孩子,照顾家,一桩桩一件件。我知道,那都是真的,但也许因为母亲说的次数多了,便也在心中少了一些应有的波澜,便不搭话,只冷冷地沉默。
  说着说着,母亲落泪了,然后就开始吐。
  因为为人师表,常常会对孩子们说,和父母要多沟通,要学会爱,可是,我做到了吗?
  常常,母亲会悄悄走进卧室,把一个苹果或一杯水放在盯着电脑的我的手边,看我似乎忙碌的样子,迟疑一下,便又悄悄走开。其实,那一刻,我何尝不知道,她是想和我说说话,即使是柴米油盐,即使是家长里短。我却装作不懂,忙于和网上那些无聊的人说着无聊的话。
  常常,会匆忙吃完饭,然后匆忙离开,留母亲一个,寂寞地嚼着饭菜。那孤独的影子,也曾让我心酸,却总是舍不得,舍不得拿出一点点的时间,去陪她说说话。
  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很孤独,很寂寞。其实,她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唠叨,还有不满,引起女儿的注意。
  母亲吐累了,说累了,也哭累了,沉沉地睡去。月光透过窗子,洒落她惨白的脸,还有杂乱灰白的发。从来没有注意过,母亲竟就这么老了,老得让我的心很痛,很痛,如利刃划过心脏,惊悚我自私麻木的心:仅有爱是不够的,爱需要宽容,需要沟通,更需要,表达。
  (我读完时,教室里很静。大约半分钟后,响起一片掌声。没有任何话语的过渡,我开始播放满文军的《懂你》。伴着歌声,屏幕上出现一位母亲一个个含辛茹苦的画面。歌声渐行渐止,画面也逐渐隐去。教室里陆续响起孩子们低低的抽泣声。那个刚才还洋洋得意的李成也一脸的严肃,眼圈泛红。我不说话,在这种气氛下,我觉得不需要说话,也说不出话,这种沉默大约持续了一分钟)
  师:孩子们,从你们闪动的泪花中,从你们低低的抽泣里,从你们深情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你们对父母深深的爱,或者也许,还有后悔,甚至愧疚,现在,拿出你的笔,写一点关于妈妈或爸爸的文字,让这份爱,这份情,尽情地在你的文字里流淌。(教室里很静,我的声音低沉,缓慢,孩子们很快进入写作状态。)
发表于 2012-5-1 19: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教师写作对学生的意义(《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作者:王开东
教师写作对学生的意义
中学生有两大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
前一怕,可以通过删减周树人的文章,让学生眼不见心不烦;后一怕,估计还要长久的怕下去。
岂止学生怕作文,教师们多数也怕作文。作文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很多学生作文,包括一些优秀习作,让人无语。分析说理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极其匮乏。严重一点说,这么多年来,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做无用功。学生的作文心田,几乎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比如写《感谢自卑》,学生就会大谈自卑的妙处,我们要拥有自卑,我们要防止自信。哪里有一丝一毫的理性思维?导致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
第一,高考作文导向难辞其咎。
一些命题者善良地认为,一个高中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写好一篇不错的记叙文就好了;至于议论说理,那是大学的事,应该让高校去弄。这个错误导向,成了高考作文教学的风向标,贻害无穷。
第二,老师们短视训练推波助澜。
一方面是高考的导向,这是现实的利益考量;另一方面是作文的文体不限,这是冒险后的风险保障。有了这两条保障,一线老师们只管放心大胆地训练学生记叙文,一招鲜,吃遍天。但这一招究竟鲜不鲜?能否吃遍天?老师们就懒得管它,只管吃定高考这一关就行了。
但是事与愿违,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想想看,一个没有说理能力的人,他的叙事描写的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呢?更何况,对记叙文而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一个没有分析鉴赏能力的人,他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又会怎么样呢?那些蕴藏在事件背后的哲理和味道,又如何能够挖掘出来?
第三,作文教学观念陈旧,理论落伍
当前作文教学,全国找不到一套教材,全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有的被淹死,有的干脆不下水,有的干脆不教,靠天收。更要命的是,当下流行的一些作文观念,极其陈旧,而且浅尝辄止,语焉不详,对作文教学非但没有指导作用,甚至以讹传讹,混淆黑白。
于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了。较有代表性的有:老师自己都不写作,如何能够教好学生的作文?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不少喜欢写作的教师,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作文水平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那么,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教师写作对学生写作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启示?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
一、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关系不大
1.写作即系统。
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不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写作即系统,系统就是一种关系。一个系统之内,具有共同的心灵密码,畅行无阻;一旦超出系统之外,就会鸡同鸭讲,处处掣肘。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就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很难兼容。
教师写作属于私人写作,学生写作属于考场作文,两者的关注点和指向性大相径庭,写作目的和阅读受众也截然不同。两者根本不可能等量齐观。
有一年报刊杂志邀请一线老师参加高考作文写作,绝大多数老师得分一般,一类卷基本上没有。岂止是老师,很多作家一听说要写高考作文,也是头皮发麻,浑身发冷。
有一年全国高考作文,借助四个图形的区别,得出一个命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求学生作文。
《北京青年报》就此采访了肖复兴、莫言、池莉、秦文君、陈村、冯骥才等作家。
冯骥才说:“这个题目有点像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先给一个结论,再让考生通过作文印证结论,不可能产生原创,不能启发考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如果讲哲理的话,也是非常浅薄的哲理。如果让我做,肯定不及格。”
陈村说:“如果让我做,我没想过。这样的题目很难进入情境。”秦文君则说:“现在让我做这种命题作文,已经不太适应了,我写命题作文得分不会太高。”
事实也正是如此。
《北京青年报》考试当天曾邀请五位作家撰写同题作文,尽管没有限时,算是极为宽松了。但经某高考资深阅卷专家认真批阅后,竟然有四篇文章不合格。
还有为这个评分打起笔仗的。
“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曾经邀请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给科学家何祚庥、棋圣聂卫平、作家魏明伦写的三篇高考作文打分。王老师下手比较狠。给何和魏的作文打了不及格,巴蜀鬼才魏明伦的文章竟然只得了30分,巴蜀鬼才气急败坏,到处喊冤叫屈……
其实,作家得不了高分,并不难理解,也不是什么丑事。专业写作和考场作文,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比如文贵含蓄,考场作文你岂敢含蓄?非但不能含蓄,而且还要认真点题的。
高考作文命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目的性,不可能不设定范围,让考生随意乱写。除了文字表述,还有考察判断力、价值观的内涵在内。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而且越来越“专业化”,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确实无从下笔。
更要命的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重感性、重审美、重抒情,常常陷入到一元的,偏面的抒情惯性之中,感性抒情式命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一味强调真情实感,忽视了真知灼见;理性命题则被打入冷宫,因而难脱“小我”范畴。
教师和作家写作,基本上是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分析、批判、理性和反思,关注社会和人生等重大命题。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两套不同的系统,很难兼容,因而他们的写作也很难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写作即生活。
写作即生活,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截然不同,两者的写作很难关联,也不大容易迁移。很多时候,教师的得意之作,未必是学生的喜爱之作;而来自学生身边的稚嫩之作,尽管不入老师的法眼,却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原因就在于此。
但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写作是技术问题,以为解决了写作方法,学到了写作技能,学生就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事实上,写作技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甚至连一个指头都算不上。这些年,我们教授的写作技巧还少吗?为什么一到正式写作之中,学生就只能干巴巴的说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套话、假话、空话呢?独抒性灵的文字,发人深省的言论,启迪智慧的篇章,却累届而不见。阅读学生作文,常常让我们“怅然心中烦”,甚至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叹。
其实,道理很简单。作文即生活。
素材的累积,是生命记忆的衍生;不管是真实的来自实践的记忆,还是从阅读中,从那些一代代物化的经典中得出的间接生活,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忽缺的素材和营养。
材料的分析,则是对生活与生命的阐释;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解读材料中的生活和生命,这是生活的交叠,也是生命的交融。每一次材料的分析,都是生活的一次丰富,生命的一次重生。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客观的河流在变,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人随时在更新。所以,重要的不是材料,不是事实,而是阐释,用自己的心灵之眼和生活的阅历去阐释。
笔墨的流淌,则是情感与思想的激荡。处于真正的情感之中,应该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没有观察者,只有观察。摒弃了一切前见,只有当下,只有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言,存在不断涌现。
一个严肃生活的人,一个理解生命的人,他何须积累材料,何须分析材料,他的生活就是材料,他对生命的理解就是分析。所以,他提笔就写,他的喜怒哀乐,思考忧虑,性情气质……尽在笔底流淌。这样的文字,一定是性情文字;这样的文字,一定色香味俱全,烟火气息浓厚;这样的文字,也必定是有温度有热度有灵魂的文字。因为生命在场,灵魂在场。他写的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他为生命和灵魂而写作。这样的写作,哪里是雕虫小技的技术写作可以比拟的呢?
然而,我们的学生何曾有过自己独立的生活?何曾有过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入思考?甚至连自己独立对文本思考的权力和技能都失去了。想想看,一个连自己生活和生命都毫无体验、绝无感受的人,却让他去体悟他人的生活、感悟万物的生命,这岂非天方夜谭?失去了生命的支点和价值底座,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写出真正的生命文字呢?
站在这样的角度之上,思考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尽管很多时候重叠在一起;但是,教师生活就是教师生活,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生活。两者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也不大可能产生多么大的共振和共鸣。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生活和生命也是残缺的,教师的写作也很难有生活的肉感和生命的骨感,这样的启发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3.写作即常识。
如果说写作即生活。那么,要想写好作文,自然要深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这就需要回到原点,尊重常识。什么是常识呢?常识就是关于生活和生命最基本的认识。
人首先要满足生理的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不仅是身体的安全,还有心理的安全,心灵自由发展的安全;再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人是群体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类别之中,互相辨认,彼此皈依,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有爱与被爱的温暖;最后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生命的价值。
不管是“绿色的生活”也好,“拒绝平庸”的生活也罢。这些生活需要都必须有效实现,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个体需要层次的提升,就是自我的不断完善。生命无非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一个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成全,并在此基础上成全他人与社会。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当这些生命常识,转化为我们的生命伦理,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必须,我们就能趋向于严肃合理的生活。而当我们以当事者的身份参与这个世界,我们必将发现,他人的存在,正是对我们生命伦理合理性的最好检验。我们自身的生命伦理与他人的生命伦理互相验证,互为镜像,并最终互相编织。这时候,我们恍然明白,我不只是代表了人类,我还是这个物种的全部,我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心智。原来我们每次相遇他人,相遇自然,相遇写作,只是相遇我们自己,是对内在自我的辨认,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照亮。
这种照亮,因为具备了共同的伦理,必然掺杂着我们的生命经验与他人的生命经验,融合着不同的生命伦理,我们将因此获得对生命的深入体悟。
这就是写作的常识。但这些常识不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是很难认识到位的。这也是老师写作无法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教师写作对学生写作的借鉴意义不大,那么,教师写作的意义何在?在真实的场域之中,教师如何发挥写作对学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呢?
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写作和阅读兴趣。
教师写作的标杆作用,在于教师写作揭开了铅字奥妙,撕开了文章发表的神秘面纱,给了学生无穷想象。现实中,很多热爱写作的老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榜样的力量会给学生极大的激励,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关键是这个时候,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带领学生,重新经历自己具体文章整个的创作过程,重新经历自己创作中立意的挣扎,构思的彷徨,选材的纠结,灵感骤然获得的狂喜,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修改的执着。学生或许就会敬畏写作,钟爱写作,用全部的生活和生命的积累去写作。
一旦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品质,这个导向将善莫大焉。有条件的老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了一次铅字文章诞生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作品得以发表,哪怕只有一次。根据全息理论,这个学生就会真正的写作了。真正的写作,只需要一次,就相对完整了。从此,就不必担心这个学生的写作了。
为什么网络写作,学生非常喜欢。因为网络有一个庞大的阅读群,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期待。这与我们正常写作,总是老师一个人批,一个口味改,截然相反。
教师不妨再通过两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1)作文课中,采取提纲评点法。这样一来,既养成了学生列提纲的好习惯,又使多个学生的创新思路,在全班得以交流,获得改进,赢得重视。未得到交流的学生,自可比照别人的创作,获得启发。特别是教师的提纲也要展示出来,或者是标杆,或者是靶子,总之,要成为学生的品评对象。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2)课后练笔采取轮流随笔法。四个大笔记本,四组之间,每天一人,轮流随笔。要求轮到写作的同学,必须认真点评前面的写作,然后,再把自己最好的文字拿出来,作为被点评的对象。这样一来,阅读群的扩大,尤其是异性读者的介入,使得学生写作动机和写作欲望大大增强,而自主命题,自由发挥;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真情,写实感,又使学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最重要的是,教师偶尔也要流水一次,撒野一次,文不在好,参与就行。让学生匿名批评一次,炮轰一次,学生在批评老师中,其实获得了很多启迪,下一次他就有蠢蠢欲动的超过老师的愿望。这个持久的强烈的愿望,就是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必须在破碎对老师的崇拜中成为。
写作是吐纳,当有一天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写作已经陷入瓶颈时,他自然会求助于阅读,广采博纳。
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像一个老中医一样,当归二钱,川贝母三克……给学生配最滋补的好药。这个好药就是经典作品。让学生把经典阅读当成一种习惯,甚至当成一种宗教。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学生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加强经典阅读,决不是口头的提倡,而应该动真格,下大气力,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实施。
第一,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
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老师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和更为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第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势必要开动脑筋。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其次,是强化阅读的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就是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第三,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模仿央视的“同一首歌”,我们也开辟了一个版块——“同一本书”,每隔一段时间,师生都要同读一本书。教师力争与学生有相似的天真,相似的梦想,当然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教师还要多读经典名著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必要时还可仿照央视的“对话”栏目,开展对经典名著的研讨、交锋、辩论。为了活跃气氛,在节假日,要有意识的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展、影评等新颖的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
2.发扬不要脸和不怕丑的精神。
教师写作对学生的关系不大,意义不大。上文已述,这源于写作的性质,两者的生活,以及两个写作系统的不同。教师下水则不然,它彻底抹平了这些不足,架起了学生写作和教师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唯一不能抹平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但在这里,师生的认识不同,恰恰是教师下水的意义所在。通过教师深刻的思想认识,现身说法,加工提纯,恰好给学生最直观最鲜活的感受和教育。所以,每个有良心的教师,一定要发扬不要脸和不怕丑的精神,我不下地狱谁下,勇敢的下水,纵然淹死,也在所不惜。
可以设想,当教师纵身跳入到学生的场域中,在同样的要求和标杆之下写作。一样审题,一样破题,一样谋篇布局,一样的落实自己平常的要求。
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师生同乐?当学生成了接收者,成了评论者,甚至成了赋分者,其兴趣和欣喜又将如何?
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下水意义重大,不可不为。
笔者曾有一次成功的案例。全班写江苏高考“绿色生活”,一口气写了五种构思,作为学生的靶子,被学生批驳得一塌糊涂。但是,后来很多学生说,那一次收获最丰。
第一种构思——清新简洁式
先界定何为绿色的生活,然后重点写绿色生活的两大特点。
无污染(无物质上的污染,也无精神上的污染,比如凤姐等庸俗的炒作,以及恶俗的相亲栏目对社会道德底线的降低等等)
有情调(有情调,有什么样的情调,决定了这篇文章的高度和境界。我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每天定时看日出”,以及简·奥斯丁庄园的 “环境的静谧,生活节奏的缓慢,内心情感的丰富” 那种干净的生活。)
“无污染”本质上谈的是净化环境和心灵,实际上是扣绿色;而“有情调”则是净化之后怎么办。实际上是谈生活——绿色的生活。
第二种构思——以情动人式
写一篇散文:家庭最简单的单元是爸爸、妈妈和我。
爸爸的绿色生活是戒烟,争取把咱们家变成无烟家庭。
妈妈的绿色生活是跳舞,争取把蟒蛇腰变成水蛇腰。
我的绿色生活是颠覆,变苦学为乐学,争取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爸爸的绿色生活是美化环境,妈妈的绿色生活是美化身体,我的绿色生活是美化精神。家庭成员都过上了绿色生活,家庭自然是绿色家庭,社会自然是绿色社会、和谐社会。
第三种构思——生动活泼式
何为绿色生活?不妨到生活中,睁大眼睛,运用脑髓,去看,去想。
孩子式的生活:(单纯、舒展,离人的天性最近)
老人式的生活:(注重身体,抛弃名利,离生活的本质最近)
农民式的生活:(简单、自然,离泥土最近。)
这三种生活就是绿色的生活,三种生活谈完了,绿色的生活也就谈完了,言已尽而意无穷。
第四种构思——高屋建瓴式
这种构思是从妻子浇花中得到启发。妻子说她既是在浇花,也是在浇灌心灵。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构思。
什么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意味着什么?
绿色生活意味着
要热爱自然:(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经历了恐惧自然,顺应自然,征服自然跌跌撞撞的过程,现在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建立伦理关系的阶段了。谁也不能了解一朵花和一棵树的所有真实。人,必须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要陶冶思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过程,也是必要的过程。)
要泽被他者:(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在自然中得到陶冶、净化和升华的人,极有可能泽被他人,影响社会。使得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融洽相对;既能服务于社会,又不被社会所裹挟。)
这样看来,在享受绿色的生活中,热爱自然,是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陶冶思想,是谈人与自我的关系;泽被他者,是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五种构思——借石打鸟式
所谓绿色生活,乃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修辞,我们常常就生活在修辞当中。比如“无业叫待业,失业叫下岗,犯罪叫失足,下降叫负增长,父母官叫公仆,软弱可欺叫韬光养晦。”中国人太幽默了,屠夫的凶残,总能化为一笑。
但既然是修辞,咱也不妨修辞一回,也不枉了中国特色一场。
先看黑色生活。
2012还没有到来,但预兆已显。先是干旱,云南、广西等地,“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全枯焦。”农业生产严重受损,400万人饮水告急。
紧急着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255万人无家可归,10万公顷农作物荡然无存……
天灾可恕,人祸难饶。
前段时间,丧心病狂的犯罪分子,居然对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下起了毒手。连续几起惨案,使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我的朋友诗人林茶居这样写到:
下雨了
雨点打在地上
一会儿就不见了
像幼儿园的孩子
看到这首诗,我的眼泪疯狂地奔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生活在绿色中,像蜻蜓一样飞舞?至少让他们免于恐惧的自由?
黑色生活实际上就是恐怖生活。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宽十几米,黑乎乎,深不可测的大洞。有的在农田里,有的在高速公路上,有的甚至在闹市之中。这些自然的创口,像上帝之眼,莫非是上苍对我们的警告?
再看红色生活。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方面是黑色生活,另一方面就是红色生活。红色是红火,是热闹,是浮躁,是甚嚣尘上,是好大喜功,是轰轰烈烈,是宏大叙事,是“行”不惊人死不休。
一些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自曝其丑,以丑为美,为了一些可怜的利益,使得缺少精神之钙的肉体,在前进中猝然跌倒。
一些人“大”人民之“方”,“慷”国家之“慨”,挥金似土,投币断江。为了所谓的虚名,内囊都尽上来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
红色生活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生活,成者为王,败者贼,中国人向来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然而,中国更多的百姓,夹在红与黑之间,过着一种灰色生活。看着那些红得发紫,紫得发黑,黑得发亮的幸福生活。咕咚咽下口水。但他们马上就明白,这就是命!像臧克家笔下的老马那样,任劳任怨: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灰色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看不见”。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黑人主角,就是如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看不见”他。人们尽管和他说话,和他打交道,或者明明看着他,其实并未“看见”他,并未注意到他的存在。他为此愤怒,抗议,沮丧,绝望,但最终还是毫无办法。谁叫你在灰色地带,过着灰色生活呢。集体被遗忘,被忽视,被代表,被践踏,就是我们的命了。
当我们呼吁要给人民尊严的时候,就是人民没有了尊严。当我们呼唤绿色生活的时候,就是我们活得不够绿色,不够自由,不够贴切,不够和谐,不够舒展。或者说,活得窝囊,活得憋气,活得不人不鬼。
让人民过上绿色的乌托邦生活吧。但先得让人民免于红与黑的恐惧,然后种下种子,提供土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重要的还要——党的光辉照我心!
3.纠正理论和实践的偏差。
学生写作有时候不是写作的能力问题,而是对写作的理解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界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优质的写法。特别是辨析当前泥沙俱下的混乱的写作认识,这是教师的责任。
比如我们常常说,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但例子能够证明论点吗?
无论什么例子也证明不了论点,例子只能表明论点、说明论点。当我们在选择例子的时候,把适合的例子拿来,就把不适合的例子给排斥掉了,当我们选择典型例子的时候,就把不典型的例子,甚至是反例子给筛选掉了。那么,这样片面的例子还能够证明论点吗?
例子只能够证伪,不能够证明。
证伪学说的开创者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指出:
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出现,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但我们的教材至今抱残守缺,认为只要你要选择出典型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证明你的观点。
比如吴晗的《谈骨气》,一直被看作是经典的议论文本。其实谬误百出。他的论证是:齐人不受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中国古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不接受元世祖两年宰相位置的空缺,富贵不能淫,中国近代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威武不能屈,中国现代人也是有骨气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人都有骨气,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
这个逻辑极其荒唐,简直不堪一击。
根据吴晗的逻辑体系,我同样可以选择典型的例子来论证:中国古代的张三是汉奸,近代的吴三桂是汉奸,现代的汪精卫是汉奸,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汉奸。
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科书中学习,思维怎么可能不陈旧,不僵化?作文怎么可能写得好?
教材又告诉学生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但关注生活什么,如何贴近生活,又语焉不详。
生活是什么?对学生而言,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吃喝拉撒,和同学和老师交往,和家人和朋友交流。这些叫不叫生活?应该说这些都是生活,但学生切近生活,关注生活了,却写出很多千人一面无比乏味的流水帐,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为什么好的理论却结出这样的歪瓜裂枣?是因为我们的写作理论,以为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了,学生就能像照相机一样再现生活了。这个认识有极大的漏洞,仅仅强调真实是不够的,真实也有品位之分,如果没有深度,真实的也是肤浅的。让学生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就算学生有这个水平,完全再现了生活,依然有可能是单调的,空洞的,乏味的。
因为这里的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生活,而应该是被你的心灵所光照的,被你的心灵所同化的,被你的心灵所提纯的,成为你心灵一部分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体验,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个性的,水灵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
大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微型小说《吃面》。小说发表后,引起广泛好评。小说取材于我高中的一次经历。
我在吃面,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也在吃面。她美到极点,无可挑剔,如天使在人间,让人目眩神迷。
大碗面的分量很足,女孩剩下了很多,就开始结帐了。突然一个乞丐蹩进来,伸手去倒女孩子的剩面。女孩子眼疾手快,抢手把面倒进了卤水缸。然后,飘然离去。我看那个老头可怜,给他下了碗面带走了。这是生活真实,不是艺术真实。
但后来我把这个结果改为:
“老伯,这剩面有点不卫生,”女孩红着脸,柔声说道,“老板,钱不用找了,给这位老伯下两碗面。”我的心一震,觉得眼睛湿湿的潮,抬起头来,那女孩一脸高贵的微笑,灿然如金。
经过这样改造之后,小说的波澜多了,现实意义也增强了。这就是关注生活,用心灵同化生活的重要性。
教材又要求学生,不要丢掉自我。
应该说这个要求也是有意义的。但不是一切自我的东西的,就是独特的,个性的。因此,必须摒除自我中的共性面,在贴近生活和贴近自我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精神升华,题材升级,让生命焕发出个性光彩。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
但这里的误区是不能固执地信守自我僵化的模式,一旦与生活不相吻合,学生不是修改自我模式,丰富自我模式,反而是修改生活,胡编乱造,最终使文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
要知道当自我体验和生活形成冲突时,在这种逆向反差中,制造矛盾,形成反差,最容易写出好文章。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返校,我坐大巴车。车子非常破旧,车窗也破了,车里非常拥挤。一个坏男人在窗子里打起了伞,轻轻转动伞柄,让雨水滴到前面一个漂亮女孩子的脖子里去……女孩子满脸泪水,牵住衣角,一言不发。这是生活的真实,我是见证人,也贴近自我了。可是这样的事件,写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大雨到来的时候,一个男孩,用一只手给女孩挡雨,那只手高高地举着,像一面旗帜。于是,我把这两个画面截取到一起,马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结尾我说:眼前的这一幕,让我认识了两种人,也认识了两种人生。
在这里,我保持了生活真实,并修改了部分生活。但这个修改依然是可信的。因为这个真实在别的地方已经被证实,因而也必然是真实的,可信的。
总之,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既无关联,又意义重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只顾自己写得痛快,罔顾学生,甚至因为自己写作,影响了自己的正常教学,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发表于 2012-5-1 1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写作助我腾飞




  
河南省濮阳市昆吾小学 王静丽
  从小喜欢做文学梦的我,长大后阴差阳错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如此,我依然很高兴,因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整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品味语言,徜徉文字,照样令我感到幸福和陶醉。于是,我整天琢磨教材、研究教法,和学生一起品读感悟,感受着语文特有的魅力。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我已经在小学教学的岗位上奋斗了十余个年头,参加优质课、观摩课评比数十次,每一次都是倾心投入、潜心研磨,为的是收获台上师生精神共舞、心灵放飞的那一刻。

  渐渐地,我开始感觉我的教育生活缺少了什么。那一节节融入我智慧和汗水的教学设计、那教育工作中点点滴滴令我心动的时刻就这样随风而逝了,不是太可惜了吗?就在这时,办公室同事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王老师,如果我有你这样丰富的教学经验该多好,那样我就天天写,把经验和做法都写下来。”不管怎样,经验和体会是我工作十余年的宝贵财富,我岂能让它们就这样白白溜走?

  从那以后,我开始与教育写作心手相牵,坚持教育写作使我学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教育写作让我在反思中总结。我开始更加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和生成,关注每一个孩子点滴的变化,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每天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在键盘的敲打声中沉淀反思。为了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报刊,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写作让我在总结中提高。日积月累,我的教育博客已经有数百篇文章。与此同时,我的一篇篇文章也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幸福。

  教育写作让我体验充满智慧和诗意的生活。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仅把注意力放在教法学法的研究上,更注重研究主体——学生,关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珍视每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一个个美丽的教育故事在笔尖流淌,不断引领自己攀登教学的高峰。


发表于 2012-5-1 1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组建教育写作团队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以教育写作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江西省广丰县桐畈小学    李保伟
    叶澜教授说:“一位老师抄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为名师,而连续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很可能成为名师。”她一语道出了“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特别是经常性、系统性地反思能够让老师充分地认识自我,冲破狭隘的经验限制,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然而,教师反思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什么呢?是文字。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研究特别倡导老师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因此,在教师用文字反思的同时,其实就已经在进行着一项重要的活动——写作。写作是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态,因为写作可以让人静下心,或梳理一天的教学生活,或记录课堂的精彩片断,或憧憬美好的教育明天。通过让教师写作,实现以文抒心,以文促研,以文字帮助和促进每个教师深入思考教学,反思教学,实践教学。让自己时常处在一种思考、研究、幸福、成长的状态中。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教学大师,他们成长历程中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善于思考,勤于写作。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以“教育写作”为切入点,通过组建教育写作团队,展开实践研究,引领教师幸福成长。
一、志趣相投,组建团队
    2007年10月17日,我校一群热爱研究,爱好写作,渴望成长的教师欢聚一堂,在科研处蒋主任的主持下,进行了组建教育写作团队的启动仪式。首先由我代表学校向大家郑重宣布教育写作团队正式成立,并详细讲述了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接着,大家通过讨论,推荐了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毛妃琴老师作为教育写作团队的“团长”。由她具体负责团队的工作。最后,团队的各位成员还就如何进行教学写作,如何加强团队工作交流了思想,提出了意见。
二、健全机制,实践探索
    为加强教育写作团队工作,促进团队的健康发展。我们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健全工作机制。
1、建立电子信箱
    我们以“教育写作团队”的汉字拼音首字母在网易上建立了一个公共邮箱
——jyxztd@163.com。在公共邮箱内,我们创设了“教师投稿作品”、“信息公告”、“美文共赏”、“各教育报刊社回复”等文件夹。同时我们还将全国主要的各教育报刊的投稿邮箱地址分门别类地收录于通讯录内。这样,团队的成员除了向邮箱发送自己的文章外,还可以通过公用密码进入邮箱学习研讨、投稿交流。为进一步扩大“公共邮箱”的影响力,向外界介绍宣传的团队。我们要求教师投稿时尽量用公共邮箱。同时,我们还在公共邮箱上设置了一个回复,主要是简单介绍我们的写作团队。这样一来,公共邮箱便成为了团队交流学习的平台、沟通外界的桥梁。
2、注重机制建设
①注重工作规划
    目标是工作的导航。每个学期初,团队成员在毛妃琴团长的召集下,聚集一堂商讨团队的工作目标、重点、内容。最后确定1人,依据大家的意见,撰写出团队的学期工作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不折不扣地开展团队的各项工作。
②注重制度保障
    首先是学习研讨制度,我们将每个星期一晚作为写作团队的集体学习研讨时间,原则上要求团队成员都要准时参加。集体学习研讨时间的主要内容分三大块。第一块是集体学习,团队共同学习有关写作方面的文章。如《撰稿成功的密籍》,《小学教学》教育文稿写作辅导栏目中每篇文章及《应用与写作》都是我们的必学内容。在学习中,我们关于教育写作的思路更清晰了,眼界更开阔了。第二块是交流研讨,团队成员拿出自己撰写好教育文稿供大家学习交流,然后由大家提出修改意见。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成员已发表了的文章都是在大家真诚帮助下修改出来的。第三块是资源共享,主要是团队成员互相介绍一些美文,写作经验,征文信息等,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效果。
    其次是写作投稿制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保证写作团队活水有源,我们要求团队成员每两周至少要围绕教学实践撰一篇教育文稿(可以是教学论、教育随笔、教学设计等),经集体修改后再投到公共信箱,再由毛妃琴团长根据文章特点,用公共信箱投到相关的教育报刊。
③注重文化建设
    一个优秀的团队势必需要优秀的文化熏陶。经过团队各位成员的商议,我们确定了团队的宗旨是“用心写作、沁润教育”,目标是“打造魅力社团、引领桐小教育”。在这一文化价值的引领下,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 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努力的方向和价值。我们不光要围绕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作,还要关注学校工作,主动提炼总结,让自己成为学校的“特约记者”,让团队成为学校的“宣传部”。例如:在学校评选“五大魅力教师”时,团队的各位成员就主动承担起为“魅力教师”总结事迹,撰写典型材料的任务。
3、办好团队刊物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同伴互助、交流展示的平台。我们以“教育写作团队”为中坚力量,创办了一份校级刊物——《魅力教苑》。内设信息动态、教学随笔、教学探航、魅力课堂、魅力教师等栏目。团队的每个成员既是刊物的骨干作者,更是刊物的责任编辑。《魅力教苑》都是团队成员或其他教师自己最真实的文章,展示给大家的也就更真实生动了。通过《魅力教苑》,让团队成员得到了作者和编辑的双重角色体验,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去思考去写作,让他们从中收获成长与快乐。《魅力教苑》还为写作团队收集了一大批优秀稿件,凡是投给《魅力教苑》编辑部的稿件,能达到发表的条件的我们会尽快给予发表。未达到的,我们会组织人员进行修改,帮助发表。在校刊物发表后,我们还主动把这些文章投给全国相应的教育报刊,努力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媒体上发表。
三、外界沟通,相约成功
    我们立足强化舆论宣传,优化团队各项工作,为写作团队的外部内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加强团队的内部建设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团队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为开阔教师视野,我们时时关注全国各大报刊社的工作动态,凡是他们有相应的活动我们都想方设法去参加。近一年来,我们先后起赴杭州、南京、井冈山等地参加了相关报刊社的举办的有关活动。特别今年暑期由江西教育期刊社在井冈山举办的“全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暨《江西教育》作者培训班”。毛妃琴老师就主动抓住交流的机会,向江西教育的各位编辑宣传介绍了团队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活动中毛妃琴教师还就“教育写作团队”的工作作了经验介绍,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强烈反响。
    现在团队成员都养成了一种主动向外界宣传、介绍团队的习惯,养成了主动与各教育报刊社的编辑沟通联系的习惯。
    正由于我们关心教育,用心写作,善于沟通。团队成立不到一年,就有10多篇教育论文、教学随笔、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小学德育》、《江西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报刊上。
四、成功分享,愿景引领
    对于教师来说,能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与自豪。在团队内,我们有一项很有意思的做法,凡是某教师有文章发表了,在集体活动时,一定要请客(请大家吃东西),进行“成功分享”。此外,学校也十分注重将这种成功体验进行放大、辐射,让身边的每个人感受成功。只要有教师的文章发表了,学校便及时在校光荣榜上宣传,教师例会上表扬,让发表的文章的教师感到被欣赏被尊重,用“誉动力”激发教师继续写作的兴趣。同时,也为那些想写而未写的教师树立榜样和目标,让他们从身边的榜样身上寻找到动力。现在,学校的写作团队已从团队走向校园走出校外——学校的许多中老年教师也跃跃欲试,开始尝教育写作,而校外的一些有志之士,也纷纷表示,渴望加入我们的团队……
    虽然,我们的团队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团队的发展势头很强,后劲很足。仅本学期,团队的十二位成员中,就有1人被评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获上饶市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有一半多人获县优秀教师。
发表于 2012-5-1 2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扯扯教育写作
文/西岭牧歌


近段时日,身似陀螺,案牍劳形,疲惫不堪。温州教育杂志社在雁荡举行笔会,我赶去参加了晚上的沙龙和次日在西门子岛参观一所寄宿制学校,想借机调整一下身心。
永远君主持的沙龙的主题是“教育,要如何表达”。我和奎哥一伙躲到最角落,只想脑子浆糊般度过就好。日正君、合众君、友善君等五人是嘉宾,一个谈灵魂写作,一个谈思想写作,一个谈写作经历,都很严肃和有见地。另几个嘉宾原本不识,从介绍来看,著述颇丰,写作已成等闲之事,信手可得。
我是根本不敢谈写作体会的。一则我在写作上毫无建树,在我内心,敢谈写作艺术和体会的,应该是名家。二则我几乎没有想过写作的技法问题。以前给学生教作文时讲过,那是不得已的教学需要,自己从不会使用的。被永远君点名,我不得已信口开河。
关于写作,我觉得没有什么普适性的技法。我反对模式化写作,我认为模式化写作会把人带进文字的泥沼:陷入为写而写的境地。
我崇尚唯心、唯情的写作。我觉得,文字是心灵的甘泉,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情动而辞达。我信仰郁达夫的写作:小说是作者心灵的自叙传。我们从郁达夫的文章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影子,几乎是内心的独白。我最喜欢的周国平先生的作品,他的文字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哪怕是灰色的,也是真诚的,和唯我的。
对我而言,激发写作的多是两种情绪,一种是愤怒,一种是忧伤。愤怒了,需要表达;忧伤了,需要倾述。只是因为忧伤多怕见光,所以只能隐藏不写或者写而隐藏,写出来晒出来的,多是小感伤。至于愤怒,也是谨慎地表达。尤其时评这样的文章,属于公共写作,我们为了一己之见,或许因为我们自身思想和视野的局限,以及价值观的不中允,导致他人用心良苦的工作造成干扰,或者对一些人造成误导,这都是不道德的。我认为写时评需要心存善念,赞美也未必不加吝啬,批判更要戒慎恐惧,千万别让笔下有冤魂。换成另一个比方,写作其实是作者的一次排泄,我们不该让自己的排泄污染了他人的视听。
常听到有人说自由写作,我也不知道所谓自由写作是什么定义。如果要我定义我的写作,我给出两个范畴,一是属于私人写作,99%的情况是这样的,当然公文除外,即使后来会拿去发表的文字,出发点是不会为了发表什么的。应景写作,苦不堪言。二是属于心灵写作,我手写我心,仅此。
我还想率性一下,对于当下的公文写作,我深恶痛疾官样文稿。我从事文字工作多年,总是遇到很多为领导写讲话稿的人,多喜欢把带有情感色彩、思想意蕴的词汇、句子抽取殆尽,留下干瘪、毫无情感思想的文字。我心想,为什么要将领导塑造成木心泥身的菩萨?比照一些领导的讲话稿,我觉得,官样八股真是让人们离心离德,忍无可忍。
上午去参观了西门子岛的寄宿制学校,校长施达均,年近四十,将二十多年青春岁月洒在海岛教育事业上。他原本在一个破败的村小教书,后来成为校长,他费尽千辛万苦,将学校扩建、改造,并将当地五所村小合并唯一。听了他为建校而费的心力,很让我感动和敬仰。并且他的办学有许多感人之处,比如带领孩子出去接触自然、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孩子间如亲人般友善和亲密;如在校园栽种果树,让孩子在守护和分享果实中得到教育。还有不少展现教育智慧的细节。他的经历和内心,其实我一直都有。我对这种青春的激情和理想的追寻,一直万分景仰和倾慕。尽管他的学校文化建设,仍旧显得粗糙和零散;他对于孩子童年的守卫,我认为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值得做也有条件做。
他已经很好,其实不能苛求太多,只是,为了孩子,允许我以这个高尚的名义这样求全责备。我的内心一阵惶恐,还是闭嘴吧。
睡觉去。
发表于 2012-5-8 0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教师之友网》友链网站:
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workroom/chendawei/index.jsp

《中国教师研修网》



http://edu.cnxianzai.com/


《现在-教育》


http://www.jxshufa.com/


《江西书法网》



http://www.cnsis.com.cn/index.asp


《校园文化策划网》





http://sfb.blog.zhyww.cn/archives/2009/2009929505.html


《语文报》





http://zml2712.5d6d.com/forum-342-1.html



《中国墨缘网》




http://www.yxjedu.com/index.htm


《语文教育研究》






http://blog.sina.com.cn/jiaoshiyuekan


《教师月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8 19:42 , Processed in 0.1186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