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鲁林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战略合作友好学校:湖南民院附小--特色校报《金蓓蕾》及《附小语文报》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2-11 11:48:25 | 只看该作者


===图:湖南民院附小语文组教研活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发表于 2011-12-11 11:50:18 | 只看该作者
听方校长的课有感
郑小玲
上几周,方校长为全校语文教师示范教出了一堂《小桥
流水
人家》。课堂结构如下:一、读题,悟题意;二、默读扫障;三、再读明理;四、细读入境;五、诵读悟情;六、拓展阅读。课堂上,我们看不到老师精彩的表演,听不到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只有耳边孩子们一阵阵的诵读声。孩子们的神情是那样专注、入境,老师就像个放牛娃是那样轻松、自在。
方校长教出的《小桥
流水
人家》一课,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块大石,掀起一股浪,听课老师意见不一,议论纷纷。
“树欲静,风不止”,当浪头泛起的层层涟漪还未散尽,老师们还在为课堂教学质疑、思考时,本周,方校长又能给大家展示了一堂古文《伯牙绝弦》的教学。课堂上,方校长重读轻讲,注重学法的指导,一读通,二读熟,三诵读,四感悟。如此大气、粗犷的课堂教学无疑又给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带来了震撼、触动和思考。
方校长每堂课的教学都非常轻松,犹如一个老舵手,稳掌船舵,指导学生航行。可众多老师还有担心和疑惑:“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了吗?这样能应对期中、期末的测试吗?”
语文该怎样教?怎样才能立足长远?一面是应试的需要,一面是让学生心灵随文笔一同舒展的心愿。好在现实和理想,还未冲突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中间还有一根窄而长的平衡木,面对平衡木,每一个热爱教育的老师都希望自己成为体操高手。
读书是大海,唯有让这海洋够辽阔,语文能力的鱼才能养得鲲一样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只有二分来自课本教学,八分来源于课外,一旦孩子的阅读上路了,课外阅读会调来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学生的语文能力之舟,同时也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之树,开拓着他们的智力。
没有哪两个人读书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每个人读后也会各有收获。所以阅读训练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但也只能是指导,什么全盘授予,单向灌输,强行塑造,包办代替,肢解分析吃透都无法代替学生自我阅读,自我领悟、操练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快乐阅读领悟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变教案为学案,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学会当教练,要学会做渡船。把自主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阅读的场所。
我很欣赏方校长,他心中有学校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有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一直在朝目标努力、奋斗。我想,他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教出这几堂具有导向性的课,目的就是想把这种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渗透给长年工作在语文教育战线上教得辛苦的工作者的吧;意在提升教师教学品位;用高质优效的课堂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心愿是激起语文教育者们多思考,去琢磨,探寻一种合乎孩子成长需要的教学之路。
可敬的方校长,真是用心良苦!
13#
发表于 2012-1-4 11:37:52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2-3-3 11:05:34 | 只看该作者
十条“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 快来“十选一”  
www.hnedu.cn  发表时间: 2012年03月03日
来源:红网

     1日上午,湖南省委外宣办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十条入围的候“湖南精神”表述语,同时公布“十选一”活动平台。

    入围的10条表述语是:

1.赤诚、担当、务实、图强;

2.忠诚、坚韧、求实、创新;

3.心忧天下、厚德致远、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4.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开放包容;

5.爱国忧民、尚德重智、勤劳务实、创新图强;

6.爱国奉献、勤劳友善、坚韧果敢、务实创新;

7.心忧天下、脚踏实地;

8.重大义、勇担当、敢争先、乐奉献;

9.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10.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初介绍,从2月1日启动至2月29日24时关闭征集通道,累计收到“湖南精神”表述语61926条,其中信函11756件,网络回复26498条,短信23672条。

    新闻发布会消息,“湖南精神”征集提炼活动的下一步具体安排和操作方式都已经明确。从3月1日至15日,活动办设置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三种选择平台,将表述语按照“十选一”的方式,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选择。同时,由湖南省统计局就10条表述语开展民意调查,全方位采集民意。公选和民调结束后,活动办将综合分析情况,取靠前几位的表述语作进一步提炼。

15#
发表于 2012-4-2 08:47:40 | 只看该作者
论儿童表达的教育学意蕴(《教育学术月刊》08年第3期)

            摘   要:表达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通过表达可以融合知识、情感、思维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但长期以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儿童表达普遍缺乏关注,儿童甚至被剥夺了话语表达权,从而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儿童表达的教育学意义,通过倡导表达来完成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失语;儿童表达;途径;教育学意义     
          作者简介:叶飞,男,浙江丽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道德教育(北京 100875)。   

          表达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达是个体与他人展开正常交往的基础条件。海德格尔曾言,此在的存在是一种共在,我与他人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1]如其所言,个体生存只能是一种共同生存,而不是孤立的存在。这种共同生存就需要个体具备表达的能力,从而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如果一个个体不具有在语言上的这种表达和沟通能力,那么他(她)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是难以生存的。对于儿童来说,表达是一个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学校课堂上的积极表达,儿童可以学会合理地去阐述自我的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人更好地进行沟通,为成年后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的表达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言语表达、情感表达和行为表达。这三种表达构成了儿童间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学习的三种重要能力。儿童的这三种能力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那么对于今后的成长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社会化。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中,表达的重要性却往往是被忽视的,甚至到了被漠视的程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儿童基本上没有语言表达权,并且很多正当的、合理的行为表达也是受限制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儿童不仅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反而会因为受到强势话语的控制而陷入“失语”的状态。这已经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儿童“失语”及其表现形式        

     “失语”(aphasia)在最初的意义上是个医学词汇。根据《辞海》的解释,“失语”指的是“大脑言语中枢病变所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2]《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则是[3]:“说话困难或不能说话。”这两种解释都倾向于对“失语”进行身体病理学上的分析和描述。但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失语”主要是指个人或群体在强势话语的压迫下失落了自身,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状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失语”与社会的权力运作和话语生成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所指称的是强势话语对于弱势人群的话语权利的剥夺,最终使人们处于不能言语、不敢言语、害怕言语的生存状态。 儿童作为课堂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成员,同样也会受到话语强权的影响,从而失去自身的表达能力。儿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表达自己,不能表达自己,最终使自己沉沦于强势话语之中。这就构成了教育情境中的儿童“失语”现象。教育情境中的话语强权可能来自于整体的教育制度、学校的校纪校规、班级的群体氛围,也可能来自于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育者。对课堂教学的一般情境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儿童“失语”的几个重要表现:      

     (一)课堂上不能言语。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通常是按照课程计划和教案来展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决定了某节课、某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教学进

度、课程安排等,而儿童则必须接受教师的安排,不得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为儿童在课堂上不能言语埋下了伏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并不总是坚持“独白”的形象,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在课堂中创设对话情境。但是,笔者发现,即使如此,儿童在现实中依然无法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力。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所创设的对话情境往往只是一种问答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若答对了自然能获得赞许,但若答错了则不仅要受批评,还可能要遭到同学的奚落、嘲笑,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害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教师担心学生表达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请少数几位同学回答问题,调动一下气氛,仅此而已。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表达权利。         

    (二)面对教师话语而选择沉默。对于儿童来说,教师话语是最具权威性的话语形式之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教师在知识、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轻易地就在学生面前确立了心理优势,教师的话语因而也就具有了权威的色彩。面对这种权威话语,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沉默。笔者曾在一所县级小学听过一堂语文课,教材内容是《一夜的工作》,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夜间工作的情形。课中,教师问:“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周总理的工作有什么体会?”教师点名让学生A来回答。学生A答:“周总理工作认真。”(教师随即插话:“认真”在这里程度不够深,应该是“极其认真”。) 教师继续问学生B。学生B答:“周总理工作很辛苦。”(师插话:这里应该用“劳苦”这个词。)为何要用“劳苦”这个词,笔者到现在也没想清楚,大概是因为课本中用的是“劳苦”这个词吧!事实上,笔者认为学生A和学生B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教师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纠正”学生的表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表达的被剥夺。面对教师的强势话语,学生A和学生B即使认为自己的回答没有错,也不敢反驳,而只能选择沉默。     

      (三)话语表达的失真。话语表达的失真,主要是指个体为了迎合某种强势话语或者迫于某种压力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虚假的话语内容的做法。真实性是话语表达的基本要求,表达如果不具有真实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真实的表达能够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不真实的表达则很可能导致儿童的道德品德和身心发育的扭曲。儿童之所以会进行不真实的表达,往往是因为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或者教师话语的过度约束。另外,儿童为了获得更多的奖赏,同时避免批评和惩罚,往往会去观察什么是教师喜欢听的,什么是教师不喜欢听的,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己该讲的,什么是不该讲的。如此,虚假的表达就取代了真实的表达。在虚假表达的背后,则是儿童纯真无邪的心灵的日益被遮蔽,被扭曲,儿童的人格品性也在这种表达中越来越走向堕落!      

    (四)想表达但无力表达。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都有欠缺,表达能力也远未完善。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想要表达自己,但却无力表达。无力表达也是“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单向灌输式教学受到严厉批评后,教师们大多增加了课堂交流的环节,要求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表达也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学生表达就往往混乱不堪,收不到教育的效果。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尚不成熟,常常想表达而无力表达,而表达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这样就很容易使课堂上的表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这些是课堂教育情境中经常发生的情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儿童的表达确实有待提高。      

         二、儿童表达的教育学意蕴分析   

         表达是儿童素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儿童的“失语”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情绪、人格、品性等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师生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作为一种需要培养的素质和能力,是教育目的的一个维度,它对于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透视儿童表达,重新认识儿童表达的教育学价值和意蕴。      

      首先,表达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的一项权利。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拥有在不侵犯他人和集体的情况下自由表达自我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表达自由的权利。言论表达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同时也包括情感、行为、服饰、发型等等外显的表达。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理所当然地享有这项权利。但是,儿童的这项基本权利在教育实践中却经常遭到漠视。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大中小学校已经发生了不少肆意侵犯学生自由表达权的行为。典型的例子如海口市某中学的做法:该中学颁布校规,规定女生不许留披肩长发,违反规定者责令改正,拒不改正者将被“强制执行”。最后,两名“违规”的女生被学校政教处的几个领导按在桌子上,强行剪掉了长发。[4]像这样的案例以前发生过,相信现在也仍有发生。这就需要教育者们去关注学生的表达权,尊重学生的表达,真正把学生看作拥有表达权的主体。   

        其次,表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达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传统课堂中,表达得不到重视,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教师的“独白”。教师的责任只是讲授文本知识,而学生的责任就是记忆和吸收文本中的知识性内容。这样的教学显然达不到期望中的效果。Simpson.M.L.在他的研究中就曾指出,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够帮助儿童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能改善儿童的理解力。[5]如其所言,课堂教学需要重视表达的作用,把表达作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课堂教学中的表达,一方面是文本知识的理解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文本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若是采取教师“独白”的教学方式,那么失去了主体性的学生往往就会产生课程知识的理解性障碍。并且,课堂里的交流和表达使学生拥有了锻炼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成长,能够促进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自由表达还体现了深层的民主价值。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价值、体制德性,同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情境当中,对学生自由表达权的尊重和维护,是民主价值的最深刻的体现。表达的缺失,容易使教师在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形成权威式、控制性和支配性的关系,从而破坏教育中的民主关系。相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发言权,它能使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主义得到消解,从而体现出教育的民主价值和理念。      

     最后,表达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个体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使个体获得创造性的生存和自我实现。而表达的能力则是个体能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追求。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共同存在,必然需要面对不同的他人和群体,需要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表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的心态,从而使自己面向他人。Andrea A. Bieberich和Sam B. Morgan在研究中发现,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消极的情感表达,非常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性的生存。[6] Ozonoff,Pennington和Rogers的研究也证实[7],自我中心会使儿童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下降,而积极的表达则能促进个体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由此可见,表达不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还是儿童向外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儿童需要具备好的表达能力,以完成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儿童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语言、行为的表达,克服自我中心的心态,从而融入集体的生活。教师也可以通过理解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这就使得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表达既是儿童对活动、体验、理解的结果的展现,同时它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儿童发展所要追求的多维目标之一。”[8]儿童通过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思想、知识,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业上付出更多努力。表达作为一种教育追求,体现了教育对儿童的主体性和人格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对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视。      

        三、儿童表达的实现途径      

     如上所述,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儿童有待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表达的训练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于实现儿童表达的策略,笔者尝试着总结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要建立起有利于儿童表达的制度环境。儿童的表达受到整个课程和教学制度的制约,儿童表达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儿童的课程表达权。课程的选择和实施离不开施教和受教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课程表达权究竟应该全部归于课程专家,还是也应该让教师和学生享有部分的权力?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课程理论的两种不同观点。事实上,在教育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几乎都不具有课程表达权,“我国课程决定权的重心集中于处在顶端的中央机构或‘代理者’(他们通常是课程专家)的手中,而在真正发生教育、教学的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却没有课程的决定权,更不用说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了。”[9]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儿童的表达。事实上,儿童不仅不具有课程表达权力,同时对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也丝毫没有权力过问。这就更制约了儿童表达权利的发挥。要想对此有所改变,则必须创设更好的制度环境,通过良好的制度来保障儿童的表达权利。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对话式教学。儿童表达的实现,需要宏观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同时还需要课堂教学在微观层面上的支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主体性,这不利于儿童表达的实现。课堂教学必须尽力塑造交流与对话的氛围,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对话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当中。国外学者K.Gallas,J.Swain等人的研究发现,课堂上的交流和对话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10]课堂的对话情境可以包括演讲、课堂讨论、主题辩论、师生对话、自由发言等等。对话的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心,让学生乐于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从而在对话和表达中实现知识与生活、思想与现实的融合,最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他(她)的责任是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并为对话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重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客体受制于主体,因此学生没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权利。这种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制约了儿童表达的勇气,消磨了儿童的表达意识,阻碍了儿童表达能力的发展,最终造成了儿童张口无言的局面。这正是形成儿童“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实现儿童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把儿童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允许儿童表达自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只要儿童的表达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对他人造成伤害,那么这种表达就应当被允许,就应当被尊重。师生间的民主关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基础性条件。没有这种民主的氛围,儿童就无法自由地表达自我,也难以在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   
      最后,把表达视为儿童的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表达作为一种实践能力,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而,表达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达之所以总是在教育实践中被教育者所忽视,是因为教育者没能正确地理解表达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而片面地把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从而以知识的授受机制来取代能力的培养机制。这种做法只能培养出知识的学究,而无法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表达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教育者不对儿童的表达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那么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完善都是非常不利的。因而,教育者有必要正视表达的重要作用,把表达真正视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强;最终,通过倡导儿童的表达来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9. [2]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3.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137. [4]解立军.校规与学生表达自由权之间的冲突[J].中小学管理.2006,(2). [5]simpson,M.L. Talk throughs: A strategy for encouraging active learning across the content areas. Journal of Reading.Vol.38,No.4,1995:296-303. [6]Andrea A. Bieberich,Sam B. Morgan. Brief report: Affective exp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or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Aus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Vol.28, No.4,1998:333-338. [7]Ozonoff S.,Pennington B.F.,Rogers S.J. Are there emotional perception deficits in young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Vol.31,1990: 343-361. [8]和学新.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10-15. [9]胡东芳.论加强课程权力表达能力的必要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10]K.Gallas,J.Swain. Talking the talk and walking the walk: researching oral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Language Arts.Vol.73,1996:608-617. 责任编辑:程方生      


16#
发表于 2012-4-17 17:45:39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2-5-4 09:29:18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2-8-1 20:37:0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11:30 , Processed in 0.1089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