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教师文苑-写字教学参考专辑》电子快递版/2012年6月-初夏号★★★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2-2-29 16: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笔用墨
  笔墨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达到的气息,章法,意境等诸方面的艺术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书法是一门非常讲究线条造型的艺术,书法线条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学习书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用笔。前面已经讲过执笔方法,但会执笔并不能说掌握了笔法,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用笔 《古画品录》中六法: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有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来说用笔要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变化。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书写过程中,毛笔不停地提按,逐渐形成一种不由自主的跳跃,因而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笔画来。惟其如此,书法线条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顺逆。运笔每写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起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笔画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有时还要学会“侧锋用笔”,或者涩势前行,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楷书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逆锋运笔,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有时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更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   正侧。中锋运笔,笔杆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润遒劲,挺劲爽利。侧锋运笔,笔管左右前后偏倒,锋尖侧向纸面,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线条或粗壮老辣,或飘逸秀雅,多用于行草篆隶。   藏露。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写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   快慢。运笔快慢也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质量,运用恰当的话,快则笔画爽利苍劲,慢则厚重敦实。快慢节奏控制的好,写出来的线条也自然富有韵致,耐人寻味。   说到底,笔法是一个书写技巧问题,要掌握笔法,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娇揉造作。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再谈谈用墨,古人写字都是研墨书写,非常讲究墨的水性,以达到最好效果,研墨要先加水,但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磨墨要力匀而急缓适中,轻重有节,切莫太急。墨一般随磨随用,可这太费时费力,我们现在大多选用专门的书画墨汁,常见的有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曹素功、红星墨液、日本玄宗墨液……这些墨汁适当兑些水调和一下,更利于书写。一般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   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浓墨。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淡墨。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董其昌书迹书禅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飞白。其笔触特征为笔画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官阙的题字上。唐代武则天喜作飞白书,有《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额飞白书传世。枯笔。是指书写时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糙的笔触线状。宋代米芾善用此笔法。渴笔。是指那种疾中带湿,枯中有润的墨痕,运笔迅疾遒劲,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当代书家不少书家喜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丰富作品更多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润墨。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秾肥的韵致。   中国画运笔用墨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 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书写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表现的对象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临帖是学习笔法墨法的不二法门。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掌握不了笔法的。
52#
发表于 2012-2-29 16: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帖的必要性
王铎《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五十五岁作) 1651年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他的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从临帖可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所以,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才一变,遂卓然成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风格已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的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其对阁帖的熟悉程度。“临帖”是走向书法颠峰的捷径,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说的“后与古人离”。临帖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心+细心+恒心    首先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下笔坚决、果断;其次练字时要用“心”去练,不能盲目地“抄”帖,仔细观察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每一字的结构、每一行字与字的关系、每一篇整体的面貌……长期这样训练,如果你能坚持下去,你的字定会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恒心。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练了这么久,怎么没有进步,反而好象退步了?这时,你不能气馁,这很可能是你进步的标志——因为你的眼光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自然你就越来越对你的字不满意了。也可能你的字正处于转型时期,显然有些看不顺眼。    二、取法乎上    学书必须要选择碑帖。到底临什么样的碑帖?练字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那些方面加强练习,然后量体裁衣,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孙过庭语)——临帖一般以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经典碑帖为主,这样少走弯路。选择碑帖的版本,尽量选择初拓本,避免修复本、翻刻本、重刻本和伪本;如有真迹墨本,那当然最好,但要注意墨迹本的印刷品质。现在市面上字帖比比皆是,良莠不齐,有些出版社出于赢利,鱼目混珠,将碑刻修整光洁,将石印本套色做旧等等手段花样甚多,学书者不可不察。建议购买上海书画、文物、西泠印社等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字帖。    好的碑帖不仅供我们临摹学习使用,更可以摆在案头时时观摩欣赏。    三、“专”一则博    荀子曰:“好一则博”,“一”是“专一”。初学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刚开始练字的人,先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三五年时间,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字帖。这是因为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那就会得心应手,博采众长了。    四、先“入”后“出”    对新碑帖进行临习的开始阶段,必须以帖为主,克己入帖。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描摹、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做到熔“入”原帖,做到毕肖,甚至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同时要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经这样训练以后,对原帖已了如指掌,然后可以以其一点作阐发,笔法、形态、神韵俱可,忽略其它各点,取我所用,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再融入自我的书风,此时帖为我所用,达到“出”帖为“我”的目的。    五、避免“抄帖”   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平常练字不要养成“抄帖”的坏习惯,用笔率意、不加分析、涂涂改改是练字的大忌,“抄”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应学会“读帖”,即多观察、多分析字帖,推敲每一笔画、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书写——某一个字没有写好,我就对照原帖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然后再临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什么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临帖是创作的准备。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
   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53#
发表于 2012-2-29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谋篇布局


当代 陈振濂《天地玄黄》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54#
发表于 2012-2-29 16: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
    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到老都难改。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
    书写姿势非常重要。现在中学生的近视率远远高于小学生,有的班级80%戴上眼镜,这一状况与书写姿势不讲究有很大关系!因此,不能不引起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减少疲劳,保护视力,保障身心健康,而且能端正学习态度,“写字如做人”——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
    古谚: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坐如钟——就是坐得稳如钟鼎。一般要求头正、身直、臂开,两脚平放在地。注意要自然、放松,没有必要昂首挺胸。头正略向前倾;背直,胸距桌边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平放在桌面,右手握笔,左手按纸,眼离纸面约一尺,相当于你的前臂的长度;两脚平放,略分开,不要并拢或翘在别处。
    执笔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运笔的灵活、书写的速度,书写的效果。这里以书写钢笔字为例,一般采用三指执笔法:右手执笔,在离笔尖约一寸的地方(相当与小指的两节长度),用大拇指、食指分别从两个方向夹住笔杆,用中指的第一节垫在笔杆下端。大拇指不能压在食指上,无名指、小指依次自然弯向手心,并放在中指下方。。笔杆后端斜靠在虎口接近食指最高处,与纸面成50%左右。五指自然有力,掌心要空。才能保证执笔高,运笔灵活。刚开始肯定有点不适应,随着习惯的养成,书写速度、舒适度必将大大提高。
55#
发表于 2012-2-29 16: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硬笔楷书笔画特点与书写
    楷书书写笔法完备,有提按、快慢、轻重变化,初学者最适宜练习楷书。
    在学习之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写”?就是说每一笔画都应有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过程,笔画应该表现得比较细腻一些。笔在纸面上运行,如同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是精致、细腻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找到手感,讲究每一笔画的书写以及用笔节奏的变化。汉字书写与拉丁字母书写用笔上有一定的区别。汉字书写,有起有收、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有顿有挫、有方有圆,与拉丁字母相比丰富多了,书写也增添了难度。
   一般要把握住“准”、“挺”、“狠”三个字。
    准,就是下笔之前先要看准原帖笔画位置,如看准笔画在格子里的位置,笔画的方向、形态以及笔画的长短等,写的时候要下笔准确,做到位置准确、长短适宜,初学者习字可借助田字格训练。
    挺,就是将笔画书写得挺拔、刚劲。横竖平直,弯弧有力,不能颤抖软弱。
    狠,是指下笔果断,干净利落,不要犹豫反复,但提醒你也要把握住分寸,否则,失之偏颇,走入极端。
   下面介绍点、的基本写法:

○ 点
   点画是一些长笔画的浓缩,如一个字的眼睛,是一个字的精神所在。短小的点画书写要轻捷,轻入重收,不可粘滞太久,迅疾转入下一个笔画,这样点画才能写出神采;长点运笔相对要慢一点,这样才显得沉稳一些;如一个字有几个点画,那就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用笔宜快,一气呵成。
  第一次作业
○ 横
    横画是汉字使用率最高的笔画。横画是一个字的大梁,一般略有点左低右高,起笔可轻可重,行笔较快,收笔较重。笔画写得要有弹性。几个横画在同一个字里出现,不能写得一样,可以在长短、方向上做点变化。例如:“土”,上横略斜,下横略鼓;“三”,三横绝不能写得一样长,用笔的轻重也有变化。
    一个字也能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审美观-----平和而又求变化。例如,这一横,平而不直,变而不乱。写字要学会领悟其中的真谛,关键要能变通,不可教条。
○ 竖
    竖常常在一个起支撑作用,特别是中竖、长竖宜挺直有力,长竖又垂露竖、悬针竖之分,一般起笔较重,行笔向下,略轻,垂露收笔较重;悬针则顺势而下,出锋收笔,收笔宜尖。只有当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画的时候,才可以用悬针竖。
    竖不完全是垂直的,也不容易写得垂直,这如同人站立时,不可能总是站得笔直的,只要站得正就行。在书写时要果敢下笔,过分“认真”,反而适得其反。而有些竖画,特别是一些短竖、侧竖本身就应该写得斜一些,如:“中”的侧竖,“五”的中竖。
第二次作业
○ 撇
   写法同悬针竖,只是在练习时,注意观察笔画长短、方向的不同。例如:“后”字两撇,就不能写错,否则,张冠李戴,极其难看。
○ 捺
   捺又称作波画,,顾名思义,是有起伏的笔画。分斜捺和平捺两种。
   斜捺,下笔较轻,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出顿笔再向右水平方向提笔出锋,收笔要尖。
   平捺,写法同上,起笔时先写一短横,然后向右下(略平一些)行笔。
   还有一种变异,在同一个字出现几个捺画时,往往只保留最后一个捺画,其他捺画改为长点,如“这”。
第三次作业
○ 提
   写法同短横,起笔较重,然后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出锋收笔,写得要有力。
○ 折
    这是组合型笔画,关键在折处,宜放慢书写,先顿再折。如同汽车转弯,不能太快,也没有必要刻意描摹,要一气呵成。
○ 钩
   也是组合性笔画,在写好其他笔画的基础上,钩笔要钩出有力,其中有些弯折笔画----到底写成什么样子才够美观,需要自己多揣摩。
56#
发表于 2012-2-29 16: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句话说,书法就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57#
发表于 2012-2-29 16: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作者:曹鸣喜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二十一世纪,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于文字的处理应用既方便又快捷,手写的时间或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传统的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方式之一的手写文字,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或者说永远也不会被抛弃。特别是具有欣赏价值的书法艺术,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人人都想写一手漂亮的字,可是很多人又苦于写不好,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字呢?这里就学习书法途径之临摹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以便与同道切磋。
  一、惟妙惟肖是临摹的基础
  学习书法首先要临摹,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要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我们自己手里,再变成书法家独具个性的面貌。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吧。记得多年前,某单位请林散之先生写了几个招牌字,一位领导拿过毛笔将其中一个笔画根据自己的意向作了修改,令在场的人为之乍舌。临摹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熟能生巧这句话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对艺术来讲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熟练,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曾经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且临池不辍,所临书稿简直可以乱真。可是再看他的创作书稿,一点《兰亭序》的影子都没有了,而且是俗不可耐。所以,要带着脑子去临摹,确切地说要“带着‘贼’脑子去临摹,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孙伯翔语)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不见得!多写固然是写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将永远被拒之于艺术殿堂的门外,古人强调“心摹手追”、“字为心画”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形神兼备是临摹的关键
  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就连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写的像。要处理好笔画与结构关系,首先应从前人那里得到它,再从前人那里变化它。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重要的就是点、线、笔画,点线过关,笔画得法,从点画至结构,从形到神。古人一贯强调以形写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谈何神似?往往初学写字的人会有这种情况,第一个字写的比较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不太像,第四个字写的更不像,第五个字就一点也不像了。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笔成型,这些都要建立在兴趣和爱好上,只有酷爱才能去追求!庖丁解牛,他天生就爱解牛,他不是把牛看成整牛,而是把牛看成是每个大小不同零件的组合,所以,他对每个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我们也要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创作时灵活运用,想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通过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第一个字写的不太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比较像,第四个字写的非常像,第五个字写的就分不出你和他了。还要背临,就是合上字帖也能写的和他一个样,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书法水平较高的人,无论什么字,经他们的手写出来总是好看的,这与点画的精熟以及深谙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
  三、碑帖选择是临摹的根本
  初学书法选什么碑帖?这要看自己的喜好,中小学生也可以有老师帮助选择。选择什么碑帖也就意味着学习那一家书体,也就意味着学习或将要继承某一书法家的风格。如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曾受教于书法家康有为,她的书风就很像康有为的风格,书法家舒同曾入手于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他的书风就像何绍基的风格。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在学习和掌握前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绝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继承自哪个碑帖和某个书体,还没听说过(恐怕根本也找不到)哪一个人没有临摹过碑帖而成为书法家的。相反,凡是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选择好碑帖后,就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有一句话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盯住一家碑帖练习,一定要真正掌握后,再换换其它碑帖临写,吃透一家终身受益,做到精致就不错了,切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人说过,先临百家,后成一家,听起来不无道理,可是,不要片面地理解为临了一百家以后,就成为书法家了。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写,不要人云亦云,欧、颜、柳、赵、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选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贬颜,也不要尊碑贬帖。
  四、继承创新是临摹的目的
  临摹好比战士演习,摸爬滚打,每一项战术要领都要掌握,否则到打仗时再去瞄准就来不及了。学习书法,每一点画都要精致,竖要竖到家,捺要捺到位,学龙像龙,学虎像虎,学习颜真卿就要像颜真卿,如果写的不像还谈什么继承。要“脱胎换骨”,就是要把自己的写法甩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完全按照碑帖中写法练习。更要紧的一点是运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以上说的那位老先生为什么创作的作品就没有《兰亭序》的影子呢?那就是把临摹和运用割裂开了,学用不能很好地结合。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来学去仍然写不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能把碑帖里学的写法用到具体创作作品中去。那就是要做到,离开字帖你也能写出和字帖一样的字体来。否则你守着自己的写法不放,又如何能够学到别人的东西呢?那就更谈不上继承了。另外,还应多读帖,认真研究所学碑帖的特点。读帖和临帖起码各占百分之五十,甚至是六比四,通过读帖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据传,毛泽东的案头经常摆放一些历代书法家字帖,可他日理万机的事务不可能有时间临帖,但是他那气势磅礴、独具风格、带有醉素体貌的堪称一绝的毛体草书,无不是从读帖中悟到的真谛。总之,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才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或风格,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学好书法,除了以上这些方法,还应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时刻注意观察生活,如历代书家有观夏云、飞渡、摇橹、舞剑……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做到落笔成型,成竹在胸,随心所欲。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甘寂寞,自然会水到渠成。
58#
发表于 2012-2-29 1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个世纪开始至今,汉字书法和汉字本身,经过了许多浩劫和磨难,从“打倒方块字”,到人们以钢笔、圆珠笔替代毛笔书写,书法似乎走入困境。而今,就连钢笔、圆珠笔似乎也可以随手抛弃。但汉字和书法历劫不死,每次磨难,都重新崛起。


当中国书法遭遇计算机

                                                                                     ■黄惇
  大工业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发展和进步,却毁灭了许多传统文明。 
  近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人们日常的书写被所谓无纸化办公所取代。键盘敲击得越来越快,字却写得越来越难看,不仅青少年,中老年人也常常因书写甚少而提笔忘字。疏于书写,导致网络上错别字连篇。 
  书法是以人们日常书写汉字为生态依托的艺术,倘若中国人日常书写汉字的生态遭到破坏,那么就如同鸟类失去树林,庄稼失去水源,书法的生命也必然在未来受到严重的挑战。 



  汉字全盘拼音化会彻底毁了中国文化 
  上世纪初,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为了使一个落后贫穷、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文明古国重新站立起来,主张打倒方块字,实现拼音化,企图把汉字纳入拉丁语的系统。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一切落后的根源便是汉字。这些激进的鼓吹者包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坛领袖,如瞿秋白、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瞿秋白曾言:“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新中国的文字革命,就是要完全废除汉字和文言。”鲁迅认为:“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积穷积弱的国力,使得这些文化精英在所谓汉字革命的思潮中,喊出了毁灭中国文化根基的口号。然而,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位放弃手中的毛笔,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出色的书法家。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他们都有着热爱书法的内心世界,因为书法的魅力和中国人拿筷子吃饭的久远文明一样,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的。 
  100年来的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实现全盘拼音化把汉字改造成拉丁语系统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全盘西化把汉字拉丁化,便彻底毁灭了中国文化,也将彻底毁灭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中国人早在上古时代就注意写字的教育,至于有关书法艺术的理论即书论,远早于文论、画论、诗论。书论亦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富哲理的部分,在其他艺术理论中,常常可以看到书论的广泛影响。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书中曾有精辟的阐述:“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59#
发表于 2012-2-29 16: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键盘文化是汉字书写的大敌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提出将汉字改造成拼音的激进者,只是利用汉字音节的特征加以改造,以期达到拉丁化的目的,却全然不顾汉字的音、形、义相生相发的全部内涵,更不知道方块形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文字中信息量最大、最丰富的文字。当信息时代到来,人们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汉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编入数码程序。 
  为此,我们似乎应该感谢计算机,因为计算机让中国人也让全世界认识到汉字不是落后的标本,而是中国先民创造的伟大文明,是世界文字中最先进的文字。正因此,今天汉字在世界上的传播,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我们注意到,计算机的输入方法改变了中国人数千年的书写习惯。计算机的最初设计者显然是西方的科学家,键盘上的外文字母,是西方人的母语文字,东方人则必须以西语为输入代码转换成自己的母语文字。如果中国90%以上使用电脑的人都如此输入汉字,那么必然对汉字的书写造成巨大的冲击。 
  键盘文化是西方的文化,在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输入或入侵中,键盘文化正可比作隐形飞机或潜水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学校,在街头,在任何人群中,随处可以看到飞速敲击键盘的手指,汉字书写就这样被高速替代了。像这样的西方文化入侵,却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键盘文化如此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汉字书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据我所知,如我这样坚持以“汉王手写板”手写汉字直接输入计算机的人少之又少,但仍有这样的设计者在坚持开发直接书写汉字的软件。手机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计算机,所幸近几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手写输入汉字的手机。风靡一时的美国苹果iphone和ipad也都设置有直接书写汉字的软件。国产开发的除“汉王手写板”外,近年出现的“一人一笔”全手写计算机,甚至可以直接储存汉字的手写笔迹。我们并不知晓软件设计者的动机,但可以判断其中必有自觉保护汉字书写功能的科学家在。 
  然而,尚不可以盲目乐观。在西化的大潮中,我们仍然看到少年儿童弃笔书写的队伍与日俱增。在媒体无知地炒作下,我们见到关于中小学生所谓低碳作业的报道,即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然后存入U盘,再交给老师。更有教师要求学生以打印后的文稿作为作业上交。请问用电脑比用手书写更“低碳”吗?更重要的是,这种抛弃书写的学习,不仅断送了少年儿童通过书写汉字牢固掌握母语的机会,也断送了通过训练手写能力开发大脑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审美能力了。 
  为使执政者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从文化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努力开发符合汉字书写规律的计算机输入软件,以政府手段强化宣传、积极推广,以抵御键盘输入法给汉字书写带来的危机。 
  第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出发,限制中小学生过早使用键盘输入法,让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用手写汉字,牢固掌握母语的书写。 
  第三,从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出发,为书法教育立法。在中小学教育中强化书法教育,它既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锻炼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方式。 

现行电脑汉字美术字、书法字存在的问题 
  现行计算机中汉字美术字、书法字现状亦让人堪忧,其在研发中并不注意书法审美内涵的保存,这也可以看作汉字书写艺术的一种不良走向和衰退。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不仅有正、草、隶、篆、行的书体变化,还有书家风格特征变化。当然,广义的书法,也包括历史上刻于金石或用于装饰器物上的美术字。中国上古的篆书原本就具有装饰的内涵,在刻于青铜器上的金文中,常见到对称、平衡等装饰手法的运用。西汉以后,碑刻之风成为习俗,在葬俗、佛教、道教的石刻文字中,出现了大量的装饰字体。南朝齐、梁时,花体书法曾风靡朝野。唐韦述有《五十六种书法》一篇,所述各种花体就是各种美术字。唐代以后,雕版印刷术渐行发达,现今延用的宋体、仿宋体等便是由唐代颜、柳碑刻楷书转化而成的。 
  从金石刊刻、雕版印刷到现代的书籍装帧,所用美术字非常丰富,却都努力保存着书法中“写”的意味,因为这是汉字美的精华。在20年前印刷还使用铅字的年代里,每一颗铅字都是专业工人刊刻的,铅字中保存着许多书法刊刻之美。而今输入计算机的印刷体汉字,为适应编程的需要,将部首在铅字的基础上统一规范。整齐划一也是一种美,但毫无疑问丢失了更多“写”的细节。 
  在使用计算机之前的时代,从广告海报到书籍装帧,甚至到邮票设计和火柴商标设计,美术字都以手绘“黑稿”完成,那时创造的美术字正是一片品类丰富的浩瀚的森林。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照排和扫描替代了手绘黑稿的工作,然而计算机中的汉字美术字却少得可怜。有关汉字设计的专家告诉我,中国尚未像日本等国那样重视研发汉字字体,现有的汉字字体的数量和风格显然无法和以往相比。 
60#
发表于 2012-2-29 16: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输入计算机的汉字书法,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设计这些书法软件的人凭着追逐时风的头脑,计算机中出现了舒同等当代书家的电脑字体;凭着个人的喜好,则创造出了既不合法度也不好看的“孩儿体”。据我所知,计算机中还有行书体(为上海书家任政所写)、隶书(北京书家宁斧成体)、新魏体(这是目前所见写得最讲究的一种)等。那些尚未被书界和历史公认的书家书法,加上转手他人书写,且又须规范部首、划一整齐以便输入,这样的书法的艺术性必然等而下之了。   为此我们认为: 
  第一,大力做好汉字美术字的软件开发,以丰富的美术字占领计算机的储存库,以扩大使用者选择的空间。只有多开发,优胜劣汰,才有可能改变单调的美术字现状,使印刷用美术字更好地展现汉字的美。 
  第二,政府应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加大投入,精心、慎重地开发电脑书法字体,不能任由开发商草率、低成本地开发那些庸俗的手写体书法软件。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楷书为例,历史上有欧、颜、柳、赵;以行书为例,有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今天的科技要开发这些既有悠久传统又有高品位书法美的电脑字体并非难事,问题在于重视,在于研发中严肃对待这些电脑书法字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从未怀疑过汉字的生命力 
  从上个世纪开始至今,汉字书法和汉字本身,经过了许多浩劫和磨难,从“打倒方块字”,到人们以钢笔、圆珠笔替代毛笔书写,书法似乎走入困境。而今,就连钢笔、圆珠笔似乎也可以随手抛弃。但汉字和书法历劫不死,每次磨难,都重新崛起。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无疑上升到了中国汉字的生存状态,然而如我一样担忧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命运的中国人,对于汉字的生命力却从未表示过怀疑。我坚信未来的汉字书法和书写一定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一定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汉字书法、书写的未来是无限的。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6日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1:14 , Processed in 0.0793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