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0:47 | 只看该作者
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高效策略及如何各司其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1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2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高效策略及如何各司其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1)》,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教研组建设基础策略的三点思考;二是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环境与策略;三以伙伴合作策略推进教研组建设;四是教研组建设应突出四个着力点;五是各方如何在教研组建设中各司其职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教研组建设基础策略的三点思考

原作者:罗敏江
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一、教研组发展规划科学定位
1、教研组发展规划,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础。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明确发展目标的过程。从学校、教研组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学生发展的角度作好规划。通过规划的制定,形成教研组成员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促进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行动纲领。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规划的校本特色,要在认真分析教研组、教师及学生的情况下,从教师实际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体现校本性。
2、规划的实施需要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规划必须得到全组教师认同,是教师自觉自愿的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要发动全组教师积极参与规划的制定,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同时,发展规划应体现专业引领的特点。制定规划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因此规划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3、从具体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教研组概况,教师结构、各类教师比例;教研组的传统、特色、优势;教研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分析;教研组的建设目标,包括常规建设目标和特色建设目标,如队伍建设目标、学科资料建设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教学研究目标,以及基本措施与年度目标及相关支持系统等。从时间长度上看包括学期计划、年度计划及三年或五年规划等。
二、教研组人力资源合理开发
教师组人力资源优化的目标是在科学合理的组合人员之后,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
1科学选拔教研组长,通过民主选举和领导任命相结合的方式,选准教研组的领头人。
2指导教研组长开展工作,学校领导要关心支持教研组长的工作,并多给予业务上的指导;教导主任更应指导教研组长工作的开展。
3提高教研组长的待遇,如经济待遇和专业待遇,还要为教研组长成长提供条件。如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供工作条件,促使教研组长成为名师等。
4除教研组长外,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内名优教师的积极作用,以及合理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在名优教师引领,同伴互助研究中,在不同层次上求得发展。
三、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充分激活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引导团队成员们都到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仅靠制度等外在约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激发起教师们的内需。
2只有加快教学团队的建设,并在专题活动中激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有效地推进团队成员的全员发展。具体可概括为:⑴以目标激励、典型引路、学习培训、活动推进、评价激励为策略;⑵通过教师自我规划、自觉行动、自我评价,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目的。
版块二: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环境与策略
来源:圣才学习网  日期:2010年4月2日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一直是众多大学高举的办学旗帜,在中小学领域,教科研作为提升学校品位、促进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必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研)机构在中小学的设置,就是证明。教研组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管理组织,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培养、学生心理辅导、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试图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背景分析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招考制度改革得到迅猛发展,中小学成了破解教育难题的最好实践基础,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开辟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片碧水蓝天。
2、进入21世纪,教育发展的形势如火如荼。在“教育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国家近两年正在着手制订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上到下的中小学教科研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⑴全国十多个省份实行新课程改革,课改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学方法变化的要求。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一大批机制灵活的民办中小学,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中小学特色校、职业中小学几乎占据了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⑵社会各界、教育有识之士、广大家长支持教育革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更多的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成为中小学管理和教学的中坚力量。教科研能力与实绩被作为教师晋升职务和职称、提高待遇的重要依据。
⑶山东、江苏等省连续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校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
⑷上述种种现象综合表明,支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展开的利好环境业已形成。 
3、纵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流程,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正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⑴在所有的中小学,由于受行政管理体系的影响,“校长室-年级组(部)-班级”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经典格式,而“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这一管理体系在名义上同样存在于各中小学,有的学校还撤掉了教科室,其完全隐没到“校长室-年级组(部)-班级”的管理体系之中,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其决策、执行和运转能力大打折扣,作用和功能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⑵教研组作为这一体系的中心,地位大大降低,成了学校的摆设。许多中小学的教研组只是教学检查和资料收集的工具,完全背离其设立的初衷。这种现状与良好的教科研大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得不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出路和方法。
  二、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一)正本清源,重新审视教研组在中小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证明,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最重要载体,在促进教师由个体钻研向有组织、有方向的专题研究转化上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有组织的学习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群体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教研组也是培养学校团队精神的天然园地。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学方法的借鉴与改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正相影响。学校要千方百计促进教研组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发展壮大,这种力量一定是一所现代化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弄清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校,主要领导人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要把教研与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本就是学校中心工作的两个方面。教研是教学的前奏,也是教学的后记和反思。
  2、理顺关系。要处理好教研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的关系,一般认为,“年级组(部)-班级”主要是对师生和教学常规的管理即教育教学的外部管理,而“教研组-备课组”才是切入教育教学的内部管理。如果混淆了这种界限,组织职责不清,将会导致学校管理部门的效率低下,工作缺失应有的科学性。
  3、摆正位置。中小学教研组应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正是基于对上述两点问题的理解。教研组与年级组在管理上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管理体系中应该处于同等地位,简单地说一点,学校应该给予教研组和年级组同样的重视、同等的待遇和职权。近期,有些知名中小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对研究型教师的工作给予极大的尊重和经费支持,就是最好的注解。
  (二)、搞活机制,构建大部制教研组,放眼于教研组发展的广阔前景。
  1、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课程整合。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也会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教育发展的总体把握。如政史地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而不是每个学科一定要单独建立一个教研组。因为学科规模较小的学校一个学科往往只有两三个教师,而有些地方实行学科整合改革,更需要联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2、建立学科内中心教研组,实现教研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如有些地区实行中心教研组制度,一个市或一个县区一个乡镇设立一个学科中心教研组或教研中心或教研基地,由一个专业网站及QQ群作为技术平台。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络,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动与研讨。同时这种形式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建立校际尤其是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合作教研制度。
⑴尝试国际教研,拓展校本教研的新内涵,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基。大学和专业的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着教育理论创新的重任,它们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强劲的研究实力,拥有经验丰富,造诣很高的教育大家,代表和引领着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如果能得到它们的支持与帮助,无疑会对中小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国际领域,新思想、新信息是我们可以汲取的宝贵财富,而且西方教育在管理与策略上的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新课程改革正是借鉴国内外教育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⑶学校的校本教研,着眼于“大部制教研组”的建设,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法的指导下,建立切实有效的校际合作研究制度,才能让教师们真正投身于课改实践与研究,从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再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三)创新方法,因校制宜,采用高效的教研方式。
  1、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对教育教学本质及规律的内省和感悟。
  ⑴反思型教研活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在教研团体中合作探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反思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第一,要在备课中反思。教师要在课前明确并设计各种可能的情境性问题,并备好解决方预案;第二,要在课堂上反思。教师在上课及与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寻找教学方法的突破点;第三,要在教学后的反思。不少的中小学建议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后记,就是教学后反思的一种较好方式。这种反思应围绕教学前预设的目标展开,充分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针对过程中的随机问题研讨针对性解决议案,分析教学效果,通过反馈,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⑵反思型教研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要有现实针对性,研究始于教师对教育形势的判断,教育政策的理解,教育内容的透析,教育方法的革新。这些都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去进行,只有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反思。其二,要有理论支撑,教师要善于学习,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学习提供机会。不同层次的校本培训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室建设,组织专家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以及教学现场指导等。其三,教研组各成员要有平等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不保留,不排斥,不歧视,不专断。教研组要确立切实的研究目标和达成目标,要以服务于教学为主旨,要循序渐进。
  2、采用多元教研方式,务求教研实效。
  (1)面对研究内容的多样化,要把问题式教研与专题式教研结合起来。专题式教研解决共性问理,问题式教研解决个性问题。教学研究植根于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从格养成结合起来。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成绿丛中一点红”。
  (2)打破教研时空限制,创造人本教研环境。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不定期利用教师“闲暇”时间来开展教学研究,不搞强行推广。同时在校内、校际、网络、企业、农村、风景名胜地组织会议和调研考察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能取得在校园内无法获得的成果,积累丰富的真实的研究资料。这应合了陶行之先生的话,“生活即教育”。
  (3)校本教研,创出花样。集体备课、听评课制度是校本教研的传统形式,在新形势下,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在校内同一年级搞“一课多构”式集体备课。一堂课,由一名教师主备,通过讨论,大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备课的质量自然会获得提高且具有个性特征。再如搞“一课多上”式评估研讨。即同样的一节课内容,两个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施教后进行评比,或者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的内容后进行效果比较和反思。教研组集体通过听评课,得到的启发既深刻又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4)重视个别化教研和跟踪教研。这是解决个性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既适合于教师个别钻研,又容易形成经典案例。既保护了教师独立思考,又内容具体,过程清晰,效果明显,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极具参考价值。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中小学的教研组建设一定会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进程中,显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版块三:以伙伴合作策略推进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来源:现代教学第2007-7/8期
日期:2007年9月18 日
在“研训合一”的思路下,我们采取了伙伴合作策略,让区教师进修学院的研训员与学校的教研组结成合作伙伴,来推进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伙伴合作项目实施以来,我区的教研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伙伴合作项目的主要措施
  1.以“研究”搭台。
⑴每个教研组都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每个备课组都围绕教研组课题确立一个子课题,每个人都在课题研究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以课题研究作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具体学习“舞台”。教研组实行“三主”:主线、主题、主讲人。一个主导教研组活动的研究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果。
⑵选择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必须注重三方面的思考:①是必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②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③是必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使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
  2.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⑴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围绕课改、课题、课堂“三课”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有:侧重新课程理念与原教育教学实际相对照中发现问题;理解和体会并进行交流、探讨,促使教师学习思考,树立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⑵课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真正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
  3.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⑴教师是否能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对教材、教法和学生三者关系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拿数学学科来说,新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⑵课堂中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增长经验和智慧。
  4.注重专题研究。
  教研组内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学科课题研究和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一些理论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围绕专题上研讨课。
  5.以“目标”引路。
⑴制定细化、量化的客观目标,把全组教师凝聚到一起,即用一个目标把大家捆在一起,进行个人的自主探究,集体的合作学习。
⑵通过这个目标起到一个激励作用,使大家有一种实现目标的动力。
  6.以“活动”优化。
⑴从平时的教学视导中我们发现,教研组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⑵建设“学习型”教研组,要通过优化教研组常规工作的运作机制,突出教研组的“学习教研”性质,努力做到在常规中创新,从而达到优化教研组的效果。
  7.以“管理”调控。
⑴加强教研组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教研组对学科教育的管理能贯穿到各年级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学校的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学校比较注重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教学上的管理。
⑵教研组在各年级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加强教研组在各年级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的重要问题。
  8.以“成果”压阵。
⑴强化获得成果的意识。注重养成收集资料、保留成果的意识。收集好计划总结等结果性的资料,会议记录、活动照片等过程性的资料。注重教师、学生的活动中的一些原始资料的总结。另外做好组内教学资料的积累、编写工作,如教学资料、试卷样张、教学论文、教研组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教学成绩统计、教学器材设备等,都要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落实好成果转化。
⑵搞教研的目的在于运用,教研能否出成果,成果能否进行有效的利用、转化和推广,发挥其实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研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
  二、伙伴合作项目的成效
  伙伴合作项目至今已实施一年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1)制度保障。①学院研训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学院来说,开始要求研训员每一周深入一次伙伴合作教研组,后来要求是至少每两周深入一次伙伴合作教研组。量的积累,保证了质的提升。②学校教研组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2)机制完善。研训员深入基层,与教研组结队的机制得到完善。一位研训员结对1~2个教研组或一个联合教研组,点对点,工作比较扎实。
  (3)工作目标突出。坚持聚焦课堂、聚焦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准了教师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热情。
  2.延展了教研组建设的内涵。
  (1)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模式。
  在综观教师培养方式中的各种做法后,我们作出了以实施伙伴合作策略来推进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策符合教研组建设的规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是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提供了区本和校本教研的成功范例。
  (2)发挥研训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研训员在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同时,表现出的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和唤醒了一线教师。①据统计,伙伴合作项目启动至今,研训员和兼职研训员共深入伙伴合作教研组两千五百多次,听课五千多节,组织和参加教研活动两千多次。地处交通偏远地段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对研训员的工作作风大加赞许,他们被研训员每周一次的长途跋涉所感动着。②教师们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开始对研训员的指导还有被动接受的成份,现在则转变为主动要求上公开课,勇于自我解剖、接受评判。③这些是研训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对其行为“唤醒”的结果,这也正是教研组建设中所追求的“质”的变化。
  (3)形成教研组建设良性循环效应。①通过丰富教研活动的样式,提升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兴趣;通过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升了教师对教研活动价值的认识,从而使教师由在教研活动中的被动参加转变到对教研活动的主动参与。②教研组建设伙伴合作项目的有效性,又引发了未参加伙伴合作的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产生羡慕心理,从而进一步诱发了参加伙伴合作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对教研组伙伴合作投入的热情与主动性,放大了伙伴合作的效能。
  (4)教师个人发展的作用。①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项目管理者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制订发展规划,努力将对教研组和教师发展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教研组和教师的内在需要。②教研组和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激发了教研组和教师自我提升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研组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5)奠定教研组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研组伙伴合作过程中,合作成员将研训员提出的对教师一些行之有效的要求,逐步转化为教研组建设的规章与制度,从而提高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性,促进教研组建设质量的提升,也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6)形成有效推进教研组建设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校长支持、研训员有效引领、教师积极参与的教研组建设的模式,从而形成了教研组建设推进合力,也提高了项目实施效果。
版块四:教研组建设应突出四个着力点
作者:孙兆航
日期: 2008年5月27日
教研组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基础阵地。学校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将发挥十分长远而有益的影响。为此,应紧紧围绕“配好一个带头人,制定一套工作纪律,形成一种凝聚力,培育一股科研风”四个着力点,突出强化教研组建设。
  一、配好一个带头人
  1、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这不仅在于开始时选聘好,更在于后续工作过程中培养和使用好。教研组长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细的组织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会有感召力和务实性,教研组工作才会有活力和持久性。
2、校长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和管理。例如,我校就实行了组长培训“18742计划”。
⑴“1”就是对教研组长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抓好一个点,管好一个组,带起一个面。
⑵“8”就是对各科教研组长,学校常年实行“八抓”:抓思想、抓谈心、抓培训、抓学习、抓活动、抓交流、抓考评、抓表彰。
⑶“7”就是组长要承担七项任务,即参加学校召开的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研讨会,一学期内举办一次高水平讲座,上一至两节示范课,写一篇优质论文,承担一项课题,带教一至两名年轻教师,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
⑷“4”就是对组长实行“四优先”: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优先提拔重用,享受工作补助。
⑸“2”就是依据学校制定的《教研组(长)考评和奖励办法》,实行学期述职考评制和一年一聘制。
  3、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
  ⑴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组内同事有事、有病和有困难时,应主动代课。
  ⑵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⑶是热心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长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八九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制定一套工作纪律
  1、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文化理教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实践。
  2、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课题实施办法,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等。另一方面,全校整体搞教研活动受客观条件和学科特点的限制,活动次数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校本研究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研活动会在教研组层面上开展。所以,教研组内部也应形成一些工作制度,组内可搞名师引领、理论学习、同伴互助、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
  3、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尤要突出其科学性与人文性,这不仅是一种工作规范,更能渐渐生成一种教研文化,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形成一种凝聚力
事实早已证明:凝聚力就是工作力、创新力。这种凝聚力,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等方面,除学校要刻意增强以外,教研组长在组内也可大有作为。
1、制定目标,坚持目标管理,使全组同志,心中有方向,前进有动力。比如,学期初,可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向大家说明,在争创先进组,教师培养,参与学校活动,组内竞赛等方面,有怎样的安排,达到什么目标,大家如何配合,进而提出明确要求,在形成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大家自然会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会形成合力。
2、主动团结组织老师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大家在参与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心通,在心通中凝聚。
3、以群体性教研科研活动,促进凝聚力的巩固和提高。组内教师举办公开课或外出比赛,全组课前要帮着出谋划策,协助备课,准备材料。课中要帮着照应前后,仔细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评教讨论,这样就会使老师们体会到组内温情。当然也可借助集体学习、集体备课、组织参观、资料信息共享等,这都是增强合力的有效方法。
  四、培育一股教研风
、1一所学校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批思想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创新的教师。因此,要打造一批科研型教师,实现科研兴教、个性强校、特色活校的目标,培育一股教研风就成了重中之重。这其中,主要是在教中开展研,在研中促进教。
2、重点要引导教师形成以下五种习惯:
⑴是在广泛听取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在实践中狠抓落实、检查、交流、示范等工作,养成提前计划不断修正的习惯。
⑵是扎扎实实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教研常规,养成不拘形式自觉强化的习惯。
⑶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和科研方法,养成读书学习不断进步的习惯。
⑷是大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等教研活动,实现校本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反思为主体的转变,养成集思广益善教勤思的习惯。
⑸是从教学实际和各人的特点出发,选好课题,制定措施,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养成课题带动新老互促的习惯,最终实现工作绩效最优化。
版块五:各方如何在教研组建设中各司其职

原作者:ZD
来源:《现代教学》2007年7、8合刊
日期:2007年10月18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组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这个使命的驱动下,各层面的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断地学习、改进、提升,为教研组的建设、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思考1:教研组内部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参与讨论: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王成军
应淡化教研组内部的权力关系。
⑴教研组作为学校的一级组织,历史上曾承担过管理教师的功能——现在依然有学校将教研组作为一个行政管理组织,而不是一个专业组织,所以管理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教研组活动的过程之中。受这种管理权力关系的制约,教师的发言就显得较为被动,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⑵有时候教研组长觉得教师表达不怎么到位,所以经常越俎代庖,由于他肩负着管理者的责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里面,然而这样一来,教师发言的机会很多时候被剥夺了。他是一个管理人员,他的话在教师的眼中就是管理者的代表,他可以对教研组中的任何问题进行定夺,习惯于逆来顺受的教师不会与管理者产生正面冲突的,不让说就不说了。
  ⑶要想营造平等的、和谐的交流氛围,实现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首先要淡化教研组活动中的这种权力关系的影响,将教研组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来定位,对于专业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来形成共识。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在专业领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⑷教研组长也应该意识到他不可以剥夺其他教师发言的权利,机会的丧失就很难有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的产生,要给教师一个发展的空间。
  ①这种权力关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身份与资历。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的影响,年轻教师很少在教研组活动中开口,因为他们要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或者“习俗”。
②年轻教师在教研组活动如果想发言,要前思后想,既担心被人家误解不尊敬老教师,又担心人家以为自己不懂“规矩”,即使开口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说什么好。
  ⑸身份与资历成为影响发言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遵守但并不一定能意识得到,对于它的屏蔽首先是让大家清楚,在发言时有这个因素的影响在里面,一旦把这些无意识的“习俗”公开化,再说明它可能的问题,大家就可以慢慢地转变这种“习俗”。然后再把 “平等”的思想推广给每个教师,那么将更有利于“合作文化”的产生。
二、思考2 :教研组长须具备哪些素质?
参与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干亚清
参与讨论: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彭素花
1、学科教研组长须具备的五项基本素质。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科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师能否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有赖于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作为引领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学科教研组长,理应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此,学科教研组长必须要具备以下五项基本素质:
具备一位优秀学科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科教师是教师成为教研组长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研组长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并能引领组内教师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应具有以下四项基本特质:①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对学科的本质理解比较透彻;②是要有比较多的教育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法;③是要有比较强的奉献精神,甘为学生的发展而不计个人得失;④是要有一点敬畏感,要让学生信教师。⑤这四项特质,能使教研组长不仅成为学科教学方面的权威,而且成为教师效仿的楷模;不仅成为本学科组内破解难题的高手,而且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
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素质。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既有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又有特级、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的教师,同时可能还有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等各类担任学校管理工作的教师,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个教研组的建设目标上,需要教研组长具备相当的组织素质。
①从沟通这一层面来看,教研组长要和以下三个部门常沟通:ⅰ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内所组织的一些活动必须要取得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ⅱ是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学科教研员,教研组的建设必须取得教研员的指导;ⅲ是兄弟学校的本学科教研组长,一些好的教研组建设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必须要兼收并蓄。
②从协调这一层面来看,教研组长要协调好本学科内各备课组间的工作,要协调好与学校内各年级组的工作,要协调好和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长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教研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⑶具备熟知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的素质。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应包括三个层次:
①是学科教师成长的规律,从职初教师的培养,经验教师的发展,到专家型教师的作用发挥,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重点,形成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
②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从用教材教,到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案、学案、讲义,到最终形成学校的学科校本课程,这需要教研组长精心组织和长期培育。
③是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规律,学校优势学科的形成,要有一个稳定、积累、优化的过程,要有一套本组成员认可的富有活力的教研组工作体制和机制,要有组内的领军人物和稳定的学科教学质量。
⑷具备较强的研究素质。在学科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长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教研组建设的问题、经验和规律,要不失时机地对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并以课例或课题的形式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
①为使学科教研组活动有内容有成效,学科教研组应该有一个由教研组长领衔的学科教研课题,使组内的成员都是课题组成员,同时把教研组内的一些工作纳入到课题研究的渠道。
②一个阶段过后,教研组就会出经验,就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研组长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ⅰ是出好思路,对课题的进展要有总体的把握;ⅱ是落实到位,使组内的教师明确各自研究的领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ⅲ是及时汇总成文,每一阶段的研究必须要积累素材,要有专门的统稿人;ⅳ是为组内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
具备比较强的课程改革的素质。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充分发展,如何让学生发展好,教师必须要有改革的意识,作为学科教研组长,应该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引领:
①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让组内的教师统一思想,教师再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而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善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②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让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有效落实,让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更合理和科学,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真正体现,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③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两纲”教育的引领,“两纲”在课堂内的渗透应是无缝、无痕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感悟到生命教育的意义,体会到国家意识的重要,文化认同的要求,公民人格的尊严。这些都需要教研组长带头实践。
2教研组长需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三种意识
建设一个好的教研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这不仅在于开始时选聘好,更在于后续工作过程中培养和使用好。
⑴应对教研组长提出明确的工作和发展目标: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抓好一个点,管好一个组,带起一个面。
⑵要求教研组长具备三种意识:①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②是钻研求进的意识,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③是热心服务的意识,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三、思考3: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参与讨论:上海市南汇区澧溪中学 王惠英
1引领先行者
⑴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就像部队的基层连队,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身的实体,教研组长是这个实体的“领头羊”,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教研组长要引导教研组的每位成员树立学习意识,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学名家,学同行,研究教材教法,有序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校本教研氛围。
  ⑵在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①听遍所有教师的课,了解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数学教研组长携备课组长听遍了所有四个年级的数学教师的课,了解了所有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并针对教师上的课进行评课与指导。
  ⑵精心选择每一次教研的主题,为主题教研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研组新教师多这一状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帮助新教师成长的主题教研。如“如何备课” “如何说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二期课改下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等主题教研。
2合作交流者。
⑴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研组长是一个合作者。
⑵教研组长上有众多中层干部,下有众多教师组员,处于中间位置,这就要求他是一个交流者。
3热心服务者
⑴教研组长,还应该是一个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己,以关注学校大发展为核心顾全大局的人,通过他的努力能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组长应该具有服务意识。
2、教研组长还要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内可以互通信息,交流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
4学习创新者。
⑴新形势下,属于教师队伍中骨干力量的教研组长和其他教师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和其他教师一样,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研组长要在课程改革的跑道上继续“领跑”,自身迫切需要进修提高。
⑵这些都要求教研组长要有学习意识与行动,应把学习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努力促成本组老师学习意识的养成,不然搞好校本教研就是一句空话。
思考4 :教师如何参与教研组活动?
参与讨论: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彭素花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小学 吴晓蓉
  参与讨论:上海市育才中学 杨绿菲
上海市民立中学 严虹
  参与讨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丁银娣
1骨干教师是教研组建设的引领者
⑴每个教研组中都有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他们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技术,是教研组建设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引领作用是教研组建设的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教研组的成员,他们应成为教研组建设的引领者,将他们在教学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思想在组中推广,在校本培训中传播出去,辐射全组乃至全校,为广大的青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提供良好的示范。
  ⑵骨干教师发挥带教引领作用,使教师人人争当“专业引领”和“专业带教”。有更多的教师想担当专业引领和带教角色,他们就会去克服重重困难,学会在教学中观察自己,又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并与组内同行一起参与到带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所以骨干教师的带教引领不仅能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带动了骨干教师自身的反思与学习,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为学校师资队伍走高品质的道路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2教研组建设的合作者。
⑴作为教研组的成员、一份子,教师应发扬主人翁的精神,与组员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组活动,既能向同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又能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无形中构成集体与个人双赢的良好局面。
  ⑵每学期教研组总或多或少有一些展示课、研讨课、评比课,但是能上课的教师只是仅有的几人,不可能人人上。作为教研组的成员,我们可以更多地做好“幕后”工作,成为这些教师的有力支持者、合作者。在他们进行备课、教学设计、试教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谈看法、提提意见,说说自己的设想,和他们共同钻研。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家共同成长的过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研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是发挥整体优势的基础。
⑶教师在教研组中应该做到团队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变化。①要学会协作式的团队学习。②是学会发挥个人学习方式的特长。有的教师擅长写论文,有的教师专攻竞赛,有的教师对高三教学极有心得,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样的“个性”对团队学习是一种推动。③没有变化的团队是固步不前的。教研组内的团队进步,是从“个人成长”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因此每位教师应从良性的互动、共享的空间的氛围里,学习别人的优长,取长补短,更科学地完成自我建构。
⑷基于生命科学教师成员组成上的特点,生命学科教研组更呼唤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决定了教师是“真诚合作者”的角色。至此,每位教师的作用也随之明确: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合作研究,适时策划指导,学会倾听,在奉献中学会合作,在主动实践研究中共同构建、分享集体的经验体系,最后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教研组整体实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3教研组建设的实践者
⑴教学研究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⑵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作用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科研,是教研组建设的实践者,推进教研组的建设。
4教师应养成的教研活动习惯。
重点要引导教师形成以下五种习惯:
⑴是在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在实践中狠抓落实、检查、交流、示范等工作,养成提前计划不断修正的习惯。
⑵是扎扎实实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教研常规,养成不拘形式自觉强化的习惯。
⑶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和科研方法,养成读书学习不断进步的习惯。
⑷是大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等教研活动,实现校本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反思为主体的转变,养成集思广益、善教勤思的习惯。
⑸是从教学实际和各人的特点出发,选好课题,制定措施,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养成以课题带动新老互促的习惯,最终实现工作绩效最优化。
五、思考5:校长在教研组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参与讨论:上海市西林中学 费建中
1校长是教研组建设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⑴一次教研活动的质量高低、效益大小取决于学校对教研的策划、组织和要求,因此,校长的策划和组织尤为重要。教研活动应以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中碰到的难题、问题为抓手,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
⑵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实际,给教研正确定位。作为校长对于教研应有明确指令,即目标、专题和任务,并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如定期进行调研、检查、汇报、考核等,还可采用名师引领、课题带动、课堂观摩、总结反思等形式加以落实保障。
2校长是教研组建设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不只是思想上的领导,还应参与学校的全过程。教研组建设校长除了精心策划、组织以外,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深入教研组参与活动,与教师们一起上课、一起听课、一起研究、一起反思总结,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与教研组人员形成共同体。如与教师同上一篇课文,共同探究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与教师同研究一个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一起备课设计,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等。
⑵校长在参与中应积极发挥骨干的作用,具有身先士卒的精神。上示范课、领衔课题、开设专题讲座等,在同行面前彰显校长精于教研能力和水平,以身教引领同行,让教师们感受到校长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视、校长的真才实学以及校长的办学思想。
⑶只有这样,校长的办学追求才能逐渐转化为每个教研组成员的共识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教研组的建设,提升教研组建设的品味。
思考6:教研员在教研组建设中应起什么作用?
参与讨论: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汤立宏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有力支持者
关注教研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中小学教研组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这应当成为每一个教研员的应尽职责。
  ⑴以创新高效的区域性教研活动示范和引领教研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也是区域教研活动的微型化。区域性的学科教研活动能为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示范、借鉴的模式。
  ①要让教师感受平等的教研文化,并产生迁移。无论是区域层面还是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尊重、开放合作这一与时代精神合拍的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与基层学校学科之间是课改的同行者、协作者,是新课程理念共同的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攻坚战中同一战壕的战友,因此,教研员要力戒居高临下的姿态,真诚地与学科教师沟通、互动。
  ②要在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为学校教研组提供借鉴与支持。区域教研对基层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影响和借鉴作用体现在:在教研活动的理念态度上,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主动性;在教研活动的过程方法上,进行教研技术的创新和丰富。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ⅰ教研活动内容创新。在教研活动的内容方面,我以专题辅导与互动的方式与语文教师一起聚焦课堂。围绕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先后进行了“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利用互联网络建构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课堂板书:现代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等专题辅导与互动,并进行了相关课例的公开课教学研讨。
  ⅱ教研活动形式创新。在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我除了在以听、评课为主的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畅所欲言、互动研讨外,还穿插安排了教研员以及知名专家融“研训一体”的学科教学专题讲座、相关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方案和经验介绍、在某一方面教学有所探索并初步建构特色的普通学科教师的论坛发言等。
⑵发现和提炼教学问题,为教研组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后盾。
  ①帮助教研组及时发现和生成“教学问题”。教研员对基层学校的教学调研是经常进行的。
ⅰ教研员在教学调研中主动发现基层学校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亮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提炼和生成,从而以“教学问题”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个人以及基层学校教研组,这些“教学问题”往往就会成为基层学校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和进行教学反思、教学行为跟进的宝贵信息资源。
ⅱ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帮助他们发现和提炼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对其教学专业成长常常有指点迷津之效果。
  ②发现和推介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和成功经验。学校教师整天与课堂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战经验,但限于多方面因素,他们的一些经验在一定阶段可能还不太成熟明晰,有的虽然初显特色,但还未被教学同行所认知了解,或接受转化成为教研组教师共同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改进资源。
ⅰ在这方面,教研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研员通过日常教学调研、课堂教学诊断,帮助学科教师对关键教学问题和初步的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深入的提炼,这对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ⅱ教研员将所发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向教研组提出反馈信息,向教研组其他老师进行推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校教研组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行为改进,这也有利于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共享课改实践探索的成果。
建立学科教研员网络平台,形成教研员引领下的教研组网络教研机制。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
①由于时空等诸方面因素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交流的作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
②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以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为教师与同伴、专业人员进行教学交流、专业切磋提供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的畅谈平台,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七、思考7:教导处在教研组建设中应起到什么作用?
参与讨论: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潘 清
教导处应起到组织、监督的作用
好学校是由好教师造就的”,好教师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因此,如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学校建设中必须关注的内容。在学校承担教师培训、培养的基地就是教研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关键。在我校的教研组建设中,教导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承担了组织、监督的作用。
  ⑴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强化教导处的组织功能。
  为了加强校本研修的过程管理,学校科研室组织了一次全校的校本研修调研,及时总结值得推广的教研组、备课组经验,努力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
①教导处组织校内教师开设论坛,推举学校骨干教师围绕课改、校本研修、“两纲”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另外,学校还不定期组织教师沙龙,展开“头脑风暴”活动。
②教师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教学设想、教材分析到教法设计一一展示,将自己行动与研究的体会进行交流。
③有效地进行团队学习,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让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⑵抓好各教研组活动,落实教导处的监督功能。为了能落实教导处在教研组建设的监督功能,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以督促教研组组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保证每次教研活动的质量,规则如下:
  ①每月一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教导处检查、指导工作,教研组长就一至两个主题开展研讨。
  ②每学期的开始,各教研组提交工作计划;每学期的结束,各教研组提交工作小结。
  ③对优秀的教研组实施倾斜政策,奖励与教研组活动经费等额的奖金,促使校本教研出成果。
  ④对于“862”校本研修项目,各教研组负责落实看课——评课——“自己上课”的教研活动,学校安排期末考试前后的空余时间和周五学习时间作为教研组观课和评课时间,组织两次全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结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实际,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研修的质量。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1:52 | 只看该作者
加强教研组建设的特效途径与优良措施(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2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建设的特效途径与优良措施(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2)》,分为五个版块: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研组建设,实现“优质轻负”生态发展;二是立足校本资源,加强教研组建设;三是建设和谐教研组要以人为本;四是加强人本化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使命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研组建设,实现“优质轻负”生态发展
原作者:苏铁梅  日期:2009年5月5日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指导我们学科教学与教研组建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教研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优质轻负”生态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坚持“一个中心”,突显“第一要义”,努力打造强势学科和谐教研组。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教研组活动的第一要义当然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积极发展。
2本学期初我们制定的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的中心与目标是:⑴以教研活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优质轻负”生态发展;⑵以多种载体促进组内教师专业化成长,着力提升教学、教研的有效性;⑶打造和谐、活力教研组,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势学科。
3为此本学期教研活动均围绕这个中心而展开。
二、围绕“两个主题”,彰显“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教学、教研有效性。
(一)教学与教研是教研组建设的两大主题。
围绕教学这一主题,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与优课观,扩大有效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减负增效,实现课堂教学“优质轻负”生态发展。
1.聚焦课堂教学,推行随堂听课制度。
⑴全教研组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创新备课格式,改进备课的设计和过程。
⑵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后反思”两块内容。同时实施合作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与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研讨。
2.开展多种形式研讨课,扩大教学的有效性。
⑴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再推出比较成熟的课。我们实施了一课多教的教学研讨课。如戴宵玲老师执教的研讨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试教了三次。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有力地提升了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⑵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王红燕和朱彩虹老师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同课异教,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体现了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理性观察听课,积极互动评课
⑴听课与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之一。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评课,用理性的眼光来听课,用内化的理论来评课,听后撰写评课提纲。
⑵通过个别评课、互评全组评议,使大家共同提高。积极互动的评课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二)围绕教研这一主题,开展有主题、有计划的专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通过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提升教学策略、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实践能力转变教学行为。
1.主题研讨,使研讨真正获得价值。
⑴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就有了研讨的价值。每次教研活动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如“如何进行课堂自我监控?”的主题研讨。
⑵我们把监控过程设计为四个设问:①我在做什么?②我为什么做?③我做得怎样?④我将做什么?第一问是指教师的外在行为;第二问是指教师的内在动机;第三问是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第四问是即时的教学打算。
⑶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教师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研究优化教学结构,“以生为本”,创设最佳效益区。
⑴优化教学结构,我们综合考虑了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本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和核心的因素。
⑵优化教学结构,着重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的策略。课堂教学注重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以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重视趣味、思想、知识、觉悟的习得,一课多得,产生最佳效益区。
3.整合备课组合力,对新课程实施专题研讨。
针对新课程,三个备课组根据教学实际年级特色开展了不同的专题研讨活动。
⑴高一备课组主要侧重学习研究新课程的理论,更新观念,并贯彻于教学实践;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处理方面要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⑵高二备课组主要是对新课程进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较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准备迎接期末结束的会考。
⑶高三备课组主要应对高考,面对新课程后的首届高考,备课组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研活动,两位教师悉心研究考点难点,一起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研究高考的新模式、新题型。
三、抓牢“三个抓手”,全面统筹协调,实现“优质轻负”生态发展目标。
1.以青年教师培养为抓手,促进教师个体理论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是推进教研组建设、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学校发展强势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组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4人,35周岁以上3日人。带过高三只有3人。我们紧紧抓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这个抓手,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示范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师徒结对,本学期我们安排新老结队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苏铁梅与戴霄玲、陈佳颖结对;洪晴与王红燕、朱彩虹结对)要求老教师毫无保留、严肃认真、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要诚恳谦虚、主动请教。其次,给青年教师施加压力:要求跟班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要求课前备课,课后小结;要求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开设公开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再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内涵。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心得与体会论文。青年教师要关注高考,研究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通过以上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挡一面,也使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迎接新课程挑战。
2.以备课组建设为抓手,统筹规范备课组教研活动,打造和谐活力教研组。
⑴备课组是教研组的组成部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教研组活动重要内容与部分。教研组要求,三个备课组做到期初有学期计划,每周有集体备课,组内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及时交流反馈,改进提高。三个备课组根据教学实际年级特色开展了不同的教研活动,同时备课组之间也及时交流,资源共享。
⑵教师们团队协助意识强,注重相互交流探讨,团结合作,一人有事大家帮忙。虞九辉、陈佳颖上公开课全组听课打磨。去年高二会考,整个备课组团结合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复习,做到了快捷高效。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开展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教促研以研兴组。
⑴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本学期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申报了一项有关新课程研究实施的课题--《综合探究课教学的研究》已通过市级评定,正在申请省级课题。
⑵我们开展了三次有主题、有计划性的教研活动。每次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主题: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优质轻负”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情景创设等。在此基础上高一高二备课组侧重研究了新课程新理论、新课标,在新观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并通过随堂听课对低效教学进行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高三备课组侧重研究了新高考动态了解信息,认真研究了高考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吃透新教材,把握教学深度广度,了解信息把握方向。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家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极大促进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铸造了学习型教研组。
版块二:立足校本资源,加强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单茹茹
来源:浙江温州八中
日期:2009年1月6日

温州八中高中政治教研组现有教师8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一人,获市级荣誉三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0、30、20这三个年龄档的比例是3:3:2;男女比例为6:2。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学科课程实施和研究的基层组织,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园地,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教师成长、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都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组在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行动方式和运作模式。

一、课例研究
构建校本教研运作方式

根据学校提出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科学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反思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研究”的思路,我组于2004学年起开始,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1、课例研究的具体程序。

⑴选好研究主题。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活动召集本组教师集体讨论确定研究主题,主题应切合教学现实中的热点或重点问题,主题确定后再根据教学进度确定课题和上课教师。

开展理论学习。根据教研组事先确定的主题,由教研组长牵头向组内教师提供相关学习材料要求组员自学。同时做好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根据主题设计课堂观察量表,确定课堂教学记录分工等。

教学方案设计。虽然确定由一人执教,但教学方案设计要求由全组共同参与。组内教师根据研究主题就同一内容各自写出备课提纲或说课稿。在教研组活动时通过说课,相互交流和讨论自己对该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并由开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详细的教案。

进行课堂教学。开课教师依据集体备课后设计的教案开课,即通过一个人的教学将组内各成员的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加以体现。组内教师在听课时不需要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要根据既定的听课或观课任务分工,分别做好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记录。教研组长课后及时将听课者的观察结果收集好。

做好教学反思。课后教研组举行课例分析讨论会,根据研究主题总结成功与不足,开课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并事后提供文字稿,各教师要分析和交流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及自己的思考。在集体评课时,由教研组长指定一教师(非开课教师)进行记录,并汇总分析观察数据,写出评课稿。

形成课例分析。活动结束后,由教研组长将活动记录、说课稿、教案、课堂观察量表、评课稿等收集好,形成完整的课例分析材料。

2近年来,我组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主线。

⑴先后确定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高三复习课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等研究主题,尝试了新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时政教育课等不同课型的研究,如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为主题,我组分别在四个学期开发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依法治国》四个课例。课例研究的成功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样本,更使探究式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并使我组教师能顺利地过渡到新课程教学中去。

⑵不仅在新课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策略,我组教师还在高考复习课中尝试学生自主命题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在试卷讲评课中尝试学习小组解疑释难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如何使构建学生自己的课堂,已成为我组教师的自觉行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和效果如何,已成为我组教师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

二、三年期师徒结对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1师徒结对是我组青年教师培养的传统模式,近年来,我组在原有基础上开始实行三年期师徒结对,结对期内的“师傅”和“徒弟”要相互听课,共同研讨。

⑴结对期中第一、第二年实行“一对一”结对,青年教师主要在教学方面拜师学艺,学年结束时对结对青年教师的学期教学评估、各类竞赛评比、组内校本教研、教学基本功、教案及作业检查、师徒结对手册、“四个一”(一堂公开课、一篇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一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或有关读书笔记、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试卷)等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结对成绩。

⑵第三年,则实行“二对一”结对,每位青年教师有一位教学方面的指导师,还有一位教科研方面的指导师,学年评估时相应增加学科专业知识测试、教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论文/案例等三项考核内容。结对成绩不仅是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考核,也是对指导教师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的检验。

2三年期师徒结对充分利用了本组优质师资资源,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全面发展的平台。如我组潘小珍老师曾与单茹茹老师结对,现单茹茹老师已成长为省教坛新秀,单老师又与陈爱新老师开展师徒结对,经两年结对,陈老师已4次承担开课任务,获得校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案例获市二等奖,德育论文获省二等奖,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崭露头角。进入第三年,陈老师除继续与单茹茹老师进行师徒结对外,还与我组的孔炯老师在教科研方面进行师徒结对。

三、沙龙式培训
营造教研组学习文化。

1我组根据教学实践需要,每学期确定两个理论学习专题,组织全体组员教师参加培训。在培训、学习的方式上由传统的讲座式转变为沙龙式,在培训师资上更由“外请式”转变为充分利用本组教师优势资源。

2沙龙式培训的具体程序是:由组长指定一位对该专题有所研究、比较擅长的教师做主题讲座,其他教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时先由指定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汇报本人学习成果和体会并就讲座内容开展讨论交流。

3、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根据他们的优势开展专题讲座,既充分利用和挖掘了本组教师专长资源,又调动了组内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使每位教师获得认同感、成就感,从而增强教研组凝聚力。如我组邵益和老师在学生政治小论文辅导方面成效显著,就由他承担学生政治小论文辅导方面的主题讲座;孔炯老师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就由他承担教科研理论方面的讲座;潘小珍老师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在组织校本教研方面经验丰富,陈爱新老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独树一帜,林初艺老师擅长撰写教学论文,单茹茹老师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取得突破性成绩,徐必予老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4、沙龙式培训还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在主讲教师主题讲座结束后,反馈自学成果和交流学习体会。在沙龙式培训中,每位教师都不是旁观者,培训活动凝聚着全组教师的智慧,在思维碰撞中更激发新的灵感,共享教学教研经验。近年来,我组根据组员专长先后开展了《高中政治小论文辅导》、《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堂观察研究》、《思想政治课命题原则和技巧》、《撰写教学论文的实践与研究》等主题的沙龙式培训活动,营造了沟通、合作、互动、共享的教研组学习文化。

5、每学期两次课例研究、两次沙龙式培训(专题学习)和三年期师徒结对已成为我组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常规模式,学习、研讨、合作、共享已成为我组教师的自觉行为。2004年10月我组承担温州市高中政治“校本教研”专题探讨会任务,我组校本教研案例在温州市全面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书面交流。近三年,我组教师在省、市级教师论文、教学案例评比中共获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学课件评比获市三等奖2项,我组教师承担市级课题并结题4项,获奖3项。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温州八中高中政治教研组将一如既往,开拓进取,有所作为。

版块三:建设和谐教研组要以人为本
原作者:暨阳初中 许烈剑 来源:诸暨教育网 日期:2008年1月4日
教研组活动,是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形成本校教学特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宣传,落实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主阵地。
教研组成员的年龄教龄不同,加入本组的先后不同,教育教学任务不同,工作风格,性格特点也不相同,因此,大家对于教研组活动的期望大不一样。教研组长的最基本任务,是把教研组建设成积极进取,团结一心,坦诚交流,互相学习的和谐团队,在良好的氛围形成之后,才能有组员之间的随时切磋,活动时的深入研讨,也才能有观点的趋同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需要教研组长讲究一些管理艺术。
一、教研组长是组内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1、教研组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处在“承上启下”的环节,本人的言行对组员情绪和判断会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对领导的认识和决策也会有一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研组的正风、正气是必不可少的。组内成员的思想、情绪状态各不相同,往往是“驾轻就熟”的老师心态平和,而负担较重,困难较多的老师则可能把教研组当成发牢骚,抱怨“差”学生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积极而得体的言行引导,就会起到强化正风、正气的作用,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既破坏了组内气氛,也不利于大家思想,业务水平的进步。
2、教研组长不仅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对教研组的每次活动,对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未雨绸缪,严肃认真,要全神贯注、饱含激情地对待每项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时,首先要把学校对活动的设计,或临时意图,客观,积极地传达,阐释清楚:同时,要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和程序,使议题突出,环环紧扣,枝蔓不生,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新内容,每位老师都有新感受。
3、教研组长对每位老师的家庭、工作情况要了如指掌,并时刻观察每个人的情绪变化:尤其在某个成员的工作或生活出现困难时,一定要关心到位,除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巧妙开导外,还应适当发动一些同志以实际行动助其排忧解难。这样,不仅帮助了一个人;而且可以影响组内的老师去感受更多的阳光,让消极的思想情绪被蒸发掉。
二、教研组长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1、有道是,“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作为学科教研的领头雁,对本学科乃至一般教学理论和前沿课题应该有较多了解。本人应该成为本学科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在会上或平时取得发言权,才会让我们活力四射,才会有发挥正面影响的资格。
2、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可以和业内的成功人士和优秀教师对话,更多的是借鉴校内外的实践经验。现在,我们处于信息空前发达的时代,无数先进的理论和新鲜经验,都可随时“一网打尽”,这是多么简捷而令人兴奋的事。
3、学校给教研组长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有了别人没有的机遇,也就更有责任来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不断创新,把自己的热情和劳动奉献于一个小团队,和大家一道愉快前行。
三、讲究调动老师积极性的方法
1.尊重、感谢是前提。
⑴学习交流,专题研讨、科研课题的进行,组长最多起统筹规划的作用;任务完成的质量,完全依赖于每位教师的能力、热情和合作意识。教研组活动不是组长的一言堂,而是大家集思广益的工作和学习过程。
⑵以人为本,就要尽力使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每位老师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组长的任务,就是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充分发掘每位老师的潜力,群策群力地进行学习、教研,促进教学相长。
⑶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教研组的管理者就决不能忽视每个人的能量和贡献,要善于发现组员的优点和业绩,善于用真诚的语言来表达感激之情,感谢的话语体现尊重,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往往是和谐关系的润滑剂。
2.不断自我认可,多方激励同仁。
⑴教研组的工作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活动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也要不断学习,除具备精湛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教研和科研的能力。
⑵在学习理论,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要引导老师善于从学生,同事和领导的反馈信息中,找到成功点,并在教研活动时做阶段性的认可,庆祝已经获得的“小成就”。比如,某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就要对此事做一次经验总结,提炼出获奖经验,供组内成员共享。这样,既增加了荣辱与共的合作氛围,又是对安于现状、畏葸不前的人一次激励。
3.适时引导反思.增强学习动力
⑴适时引导反思,是提高教研组整体水平的主要动力。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通过展现和学习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途径,为教研组成员明确学习和提高的目标,以讨论评析的方式,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就会找准自己的突破点。
⑵引导自我反思方式也很多,如课后反思,经验反思,案例反思等。通过反思和调整,大家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学习,参与活动.这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适时增强学习动力
总之,蓬勃的朝气,旺盛的求知欲,饱满的实践意识,是提高水平,创出特色的基础。换句话说,水平,特色,就形成并体现在实践过程之中,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关系和谐,心舒气顺,又是焕发积极情感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只要具备了这个条件,教研组就朝着高效率,高质量,有特色的方向顺利前进。
版块四:加强人本化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原作者:清华小筑
日期:201095
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始建于1950年,原名为太仓市新湖中心小学,座落于维新遗址发掘地、良渚文化发源地,素有太仓之根美称的新湖管理区中心地带。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71名。在编教职工56人。近四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在依法治校、强化学校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争创学校特色、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办学绩效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太仓市平安学校建设先进集体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现代化小学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等。其中,学校在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多年积极的探索,努力营造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丰厚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底蕴,也提升了校园的办学品质。
一、案例:新湖小学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高,在几年前师资力量也较薄弱,最近几年,注入了年轻力量,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并通过加强了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的教研组工作在几年前还十分被动,教师各自为阵,不主动参与,研讨气氛不浓,思想也比较僵化。为改变这样一种现状,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培养太仓市骨干教师的力度。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促使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两年中,我校先后培养了10名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
2、优化师资安排。低、中、高各年级段、各学科都尽量安排到骨干教师,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人才担任教研组长,引领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
3、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学校每年对他们都进行了师德、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考核,促使他们继续成长。并通过骨干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帮带作用,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渐影响和改变老教师的教育理念。
4、扎实组内的活动。教研组长每学期推出一到二节校级课,认真组织一定数量的组内教研课、课后研讨活动、集体备课、理论学习等,分管领导随机参与。每次活动要求组员人人参与发言,组内做好记录,博采众长,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用报道形式上传校园网,进行网络互动和资源共享。教师们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与,到说个两三句应付,到慢慢地积极主动参与研讨,认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主人翁精神。现每个组已形成了质疑探讨、人人参与的浓浓的教研氛围。
5、优化考核制度。针对教研组的工作,制定了《新湖小学教研组考核细则》,对各教研组的学期基本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列出了加分的细则,鼓励各组把工作做细,做出成绩,争评学期末的优秀教研组。
6、凡遇到组内有教师要参加太仓市级的展示或竞赛时,组内教师团结协助,共同研讨,再把智慧的结晶提交全校教师再一起研讨,获取最佳方案。这样的研修,提升了本组、甚至全校教师的的凝聚力和科研力。
7、鼓励每个教研组有自己研究的小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措施,我校的教研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加强,组内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成效也更加明显,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真正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体现了现代社会合作的效能,不再是各自为阵、视野狭隘了。
案例分析
1本案例一开始所呈现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与城区小学比较相对薄弱,教师平时接触到的前沿理念也不多,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视野相对狭窄。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集体研讨不是成了个别老师或是行政领导的一言堂,就是变成了大家拉拉家常、不了了之,没有深入教研的实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自己的钻研之外,更应该是多学习多了解,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在活动中结合课例,大家主动进行思想的碰撞,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建议,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以上现象无疑是制约了老师的发展,更是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最终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的传统面貌,使学校教师的凝聚力得到了有效增强,教研组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并打造出了几个十分过硬的品牌教研组,如其中英语组还被评为了太仓市的优秀教研组。
3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学校管理上一次成功的经验,总结下来,主要原因是我们关注了关注了人性的发展,激发了作为人的对成功的渴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说到,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要,越往上越难实现,但在内心总是存在着。作为每一名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教师,当然更渴望成功,内心深处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在表面上没有显现出来,只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是从众心理使然,害怕失败,并不是他们的内心不够努力,这是一种沉睡着的无意识的追求。做为一名领导者,只要激发起这种需求,也就能最有力地激发起每一个教师的潜能。
让每个老师重获工作的热情、成功的体验
学校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让资质优秀的教师率先成长起来,也就是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里首先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锻炼,给出多彩的舞台,让他们展示风采。增强了自信,也得到了专业的发展,然后让他们向更高的层次挑战,鼓励积极参加太仓市级以上的各项比赛活动,并帮助他们,群策群力,使他们全力所赴,最终获得成功。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是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2、让骨干教师在校内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展示辐射课,师徒结对活动,教研组长工作的任命等方式,实现他们人生阶段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认可,这会让这些教师持续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并以这种积极的状态影响全校教师。
3、扎实小组内的活动,提出明确的任务。原来的大组活动因为人数太多,不可能人人发言,谁主动了就可能被认为出风头,结果教师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现在让教研活动扎扎实实在小组内开展。人数少了,人人有机会发言了,并明确规定必须人人参与,而且小组活动少了很多拘束,关系越发融洽,同组教师会有许多话题,每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百家争鸣。这样,组内的活动就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了。现在教研组经常会为某一个问题争个不亦悦乎,不论年轻教师,还是中年教师,甚至是快退休的老师。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建立一个有思想的教研组。这种管理模式转变的成功在于:改变了原先大组一本正经的严肃凝重的教研活动方式,分成小组活动,尊重了每一位教师,也给了每一个人机会,人人都会珍惜,主人翁的精神也随之具备。
4、细化教研组考核制度,明确目标,有激励机制。教研组考核细则有学校特色,具有可操作性,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这是很重要的,是可以让组内的工作非常明确,有利于制定计划。同时,要给出一定的奖励加分机制。这样,当小组对照条例每一次得到加分的时候,就是对每一个组员的激励。这种组员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否达成一致是组织实施激励和达成激励效果的关键。现在,人人都会以小组的成功为傲,如我校的英语组,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荣誉,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在这时达成了一致。
5、借教师外出参赛的机会,让小组内的每一位教师来出谋划策,正是激发了人的第四、第五层次的需求,让每一个人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无论平时是怎样水平的教师,也许,他甚至不能胜任一堂校级的公开课,但这时候,却可以对别人提供帮助,并为一堂市级课提供建议。所以,这时候,每个人都会表现出热情和竭尽所能,这正是激发一个教师的潜能的好机会,也使小组更有凝聚力。另外,小组推出的校极公开课,也是代表着本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因此,每一位教师都乐意为上课的教师提供建议,发挥出集体备课的优势来。
教研组建设得好坏,完全可以体现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凝聚力、团队合作的水平。以上从激发人性需求为抓手的管理措施也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同样会对学校的其它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版块五: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的使命

原作者:潘
涌 日期:
2011年3月25日 来源:2010.9《全球教育展望》
中小学教研组作为学校最基层的专业团队,无疑应当向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学习型组织(1earning organization)发展。然而,反思以应试为目的、以全预制、全封闭、全垄断为特征的指令型课程,其问教研组虽然对展开学科业务活动、维持日常教学的规范运作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是受制于这种课程范式,它也暴露出比较明显的负面作用。

一、反思传统教研组活动的弊端
    1、以纲为纲。即教研组以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学校教学计划为核心。追求全组教师教学目的、教学进度与学生考试的一统化。在这种基本价值导向下,集体化、共性化和标准化的专业活动不同程度地压抑了教师个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和创造性,导致其教学个性、思想个性乃至言语个性的不同程度的弱化乃至丧失。当处在集体群中的个体被压缩了精神发展的应有空间,那么,他(她)自然会渐渐消失了主动追求的生气和心灵散发的光色。事实也正是如此,指令型课程中教研组的成员,多数是处在全面复制状态中:复制教参、复制长者、复制同行。有“教”已足,夫复何“研”,循规蹈矩属正常,离经叛道为另类。如果出现了像黄玉峰(上海复旦附中)这样具有创 造精神的觉悟型教师,自然要“享受”教学“叛徒”的殊荣——那是其个人的不幸,深层次上看更是学科教研组乃至学校教育的不幸。
    2、以考为纲。这必然驱使教师过度追求学生的考分。考分,不但异化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变正常的学习伙伴为计较排名的竞争对手,于是乎,纯洁的童心被蒙上阴影;而且,考分也扭曲了教研组内、平行班间教师的人际关系,变友好的合作共事为时常紧盯教学业绩的紧张状态,于是乎,教学中本有的和谐欢乐日趋淡薄。考分何以有如此魔力,搅得校园文化氛围庸俗有加j无他,不正常的考分所承载的荣誉和利益直接败坏了教研室同行之间健康的人文生态,凸显了本应流溢着诚挚友情的教研组内那种内在的利害关系。这样,教师的身心、才情都耗费在旷日持久的争分排序之中,封锁试卷,刺探学情,互设难题,抬压分数.这些使陷于频考的教研组内窒息着一股俗气、一股匠气,终致思想活力、生命激情和创造灵性逐一黯熄。
    3、以管为纲。统考受到统管的合法性保护,对教研组成员的统一考核、量化评价和机械管理构成对教师个体外部的制度性束缚,致使其富有个人性、探索性的教研活动难以展开,更无以为续。学科管理的刚性手段取代或部分取代了本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激励和细心引导。久之,中小学教研组管理已不同程度上异化为一种简单化的外部监控,人文内涵日趋干瘪。

二、教研组建设走向专业化

基于上述痛切的反思,我们认为教研组建设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趋势,依托学科这个专业平台,以教研并重、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优研强为根本目标,积极展开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化教研活动,促进教研组成员之间合作互补、和谐共事。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浓厚的业务氛围。
    1、教研组活动内容的全面化。教研活动内容,既可以包括集体备课、切磋解疑、研究教材教法、落实教学进度这种传统的教研项目,但更包含了广泛的内容——这是教研活动专业化的题中要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活动内容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应得到极大的拓展。首先,组织学习新教育理论和课程教学理论。这是研读和内化课程标准、强化自觉的学科意识、提升教学创造力的需要。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指导下的学科课程标准凝聚了新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理论的精华,如主体性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发现学习论、表现性教学论和对话理论等等,如果教师不予以深沉解读,不融入思想、化作血肉,那充其量只能充当课程标准的简单的传声筒,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其次,共同研究教学问题。由于新课程已发生了观念蜕变,如在价值重心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材观上已由“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因此,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不是研教树而是研“学情”,是聚焦学生潜蕴着的无比丰富的“问题资源”以及教师如何去开发和利用这种“问题资源”、并改进教学方式。另外,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既定教科书之外课程学习资源的引进,也是组内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至于必修课教材中的知识性问题,当然应该探讨,但不必再像指令型课程中那样列为教学研究的“唯一”。
     2、教研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由于教研内容的拓广和拓深,教研形式相应也要走向丰富多彩、个性灿烂。如个人论坛式:着重发表教师个众的研究心得,以专题研究述评为主,并接受伙伴的质疑,个人中心与群体交流适当相结合。说课评课式:以某种特色课例或探究课例为教研对象,将执教者的说课与组内伙伴的评议相结合,说课重在价值追求和教学创意,重在反思不足、更上层楼;而评课,则从教研组各位教师自身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出发,未必要、也未必能达成一致的共识。学科交融式:破除各“学科孤立”的自闭状态,与兄弟教研组联合开展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达到学科互补、交融生长之目的。集体研讨式:围绕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或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不囿陈见、力申新说、启发思路、放飞思想,增进彼此情感,浓化研究氛围。
3、教研组内创设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这是指教研组成员之间应有的一种精神气象,它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教师个体的日常教学与研究活动,无不受此制约。以往教研组内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指令型教学机制和考分变态竞争所笼罩在校园内的阴影、弥散在教研组内的沉闷气息,桎梏着教师健康和谐的专业成长。而今,不但要给魏书生们的“适应式改革”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也要为王泽钊们的“叛逆式改革”给予民主的宽容和开明的理解。因为,所谓合作互补、促进成长,当然需要开放时代的大环境,也需要、甚至更需要教研组内宽松的小环境,需要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这样,各学科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和教学才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其自由探索的创造力将拥有自主释放的广阔的精神空间。

三、教研组的灵魂:学科带头人及其使命


作为学校的一种基层组织,教研组既然是建立在学科这个专业平台上的,因此,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发挥好作为其灵魂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是在本学科教学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获有教学声望的领路人,是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他对本学科教学深有研究,但他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纯研究者;他擅长本学科教学,但他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所谓教学能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科带头人应当是整个教研组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是教学研究的建树者和有作为者,是课程资源的自觉开发者和引进者。正是在这样多重意义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才毫无愧色地在教研组范围内给本学科同行作出表率,并有资格、有素质凭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去履行在教研组专业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使命:
    1、树立以引领为目的的使命意识。学科带头人应当主动积极、坚定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仅自身要与新课程同行,而且要引领教研组教师与新课程结伴而行,以自己的坚执信念和切实行动感召身边的教学伙伴,在对新课堂的日常化“沉浸”中将自己的使命感转化为同伴的责任感。一方面,作为学科带头人,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是在实施新课程、创造课堂教学新境界的过程中圆满实现的。固然,学科带头人(尤其资深者)教研业绩和教研声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其中也包括在旧课程中的积累和获取;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科带头人是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价值的。他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他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因此,学科带头人应有这样的理想目标:“我”与“新课程”共存,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我”与一种具体的、个性化的“新课程”同步创生。另一方面,从新课程实施几年的现状看,一线教师中的消极角色为数不少,诸如听之任之、冷漠旁观的局外人角色,守旧思稳、拒绝更新的保守派角色,止于应付、但求形式的无奈者角色,瞻前思后、患得患失的彷徨者角色,贪图浮名、游离实际的功利者角色,甚至也有明为课改、暗中设梗的抵制者角色,等等。如此斑驳陆离的现状必然
要求置身其中的学科带头人能以自己强烈的信念、切实的行动去消解种种可能的负面现象。他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力量,巧借我们这个教育文明时代的价值趋势,形成教研组内同化消极角色的强大合力。
    2、形成以学科为平台的合作关系。依托于基层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是集教学、研究和学习诸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组织,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应当成为本学科全体教师共同实践、互脊研究的成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科带头人要与同行重建一种教研与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换言之,以这种新颖的合作伙伴系来逐渐取代所谓领导与被领导那种传统行政隶属关系。学科带头人既不是上情下达的执行者,也不是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其恰当的角色定位是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引领者。正如一个默契配合、节奏和谐、步伐协调的长跑方阵,学科带头人就是置身其中的领跑人,引领作用与合作关系是一个主题下的两个侧面,一方面,在教研组内,学科带头人的这种引领作用体现为整体规划和以身示范!所谓整体规划,就是要在关注学科内部每位教师教学和教研个性的基础上,帮助其以强烈的自觉意识来有计划地积淀个体的专业素养;就是要在尊重教师个人特长特色的前提下,将其凝聚成学科内部的合力,谋求学科共同体的全方位发展;就是要在“近看”和“远虑”的结合中谋求整个学科的开拓性和独创性建设,彻底摆脱那种今日复制昨日、明日复制今日的恶性循环,彻底摆脱那种在复制式循环中迷茫、困惑、消弭才情的平庸教学生涯。由此可见,学科带头人是凭借强烈的进取心和专业慧眼而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并发挥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引领作用的。所谓以身示范,即学科带头人不仅以“言说”、更以“行动”来昭示同行如何爱生敬业、走向专业成熟。作为教师的“身边人”,学科带头人的人格和思想最易形成日常化、生活化的独特感染作用——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另一方面,作为教研共同体,学科带头人与其他教师之问理当形成互补分享式的合作关系。教研组内部,包括学科带头人在内,每位成员均拥有平等的专业自主权,即应当尊重每位教师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教学个性,更应当通过特定课例或专题研讨来谋求和谐的共同进步』为了造就这种和谐关系,教研组内部要自觉营造宽松、开放、自享的“学科文化氛日”,使每个“自我”和“他我”在同一精神家园里共享专业成长。“学科文化”,强调专业特长和专业建树在学科成员之间的凝聚作用和主导功能,既祛除传统的以教龄和资历给教师评功行赏的“资本位”庸俗风气,也祛除以行政级别给学科成员排序摆位的“官本位”恶习——这样才相谐于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新时代。这样的“学科文化”,需要学科带头人与学科成员以谦和的人格、虔诚的敬业精神来共同酿造,进而带动教研组的“组织文化”建设。
    3、拓展以教师个体为本位的教研途径。所谓师本教研,它以尊重教师个体独特的教研价值取向而超越。自上而下、忽视特定个体差异的校本教研。它提倡每位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而展开个性化的研究,确立富于教师个体特色的教研内容和教研形式(包括写作形式)。因此,师本教研虽然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教研潜力及特点,而最终融合的成长性力量是为了促进学校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教研细内的专业灵魂,学科带头人较之于校外专家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他最熟悉本教研组内部成员的教研背景、学养根基、独特追求和成长可能,因此,最适宜因势造形地促进组内每位成员的个性化发展,是落实师本教研的最佳导航人。这样的专业引领因其本色而最富魅力。学科带头人在这过程中可以使专业引领功能的释放达到最大化。这些本色化的师本教研形式包括教研沙龙、课堂诊、读书报告、学科论坛等。
    (1)教研沙龙。由学科带头人预备并抛出某个专业话题,围绕该话题全学科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重在让各种观念和观点在现场碰撞、交融,激发更多具有原生态的灵性思维,也未必要强求达成共识。学科带头人要重在人人“思维亮相”,鼓励个人表达无禁区、无前提、无后患。这样,既砥砺同行的思维能力,又能收到相互启发、合作共享之效。故此类似于国外教师培训中的所谓“头脑风暴法”。在操作程序上,学科带头人应事先提炼出有价值、又前沿、针对课改现实的新话题,且有所阐释,要布设自由表达的开放氛围,并有沙龙备忘录。
    (2)课堂诊断。学科带头人最好养成勤听“推门课”的好习惯,在持续不断、日常化了的看课与听课中,为教研组内学科同行把脉、诊断。正如医生为了作出准确的诊断,必先把握病人生命的本真态那样,同理,学科带头人为了对同学科教师作出真实评判,同样要多听去掉粉饰的本色课,通过现场观察、过程纪录、课后交流等环节,与学科教师零距离亲密接触、心心相拥,并凭借常规化了的学科特定氛围与同行取得深度共鸣。其问,他向同行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改进措施等和他所彰显的对活者亮点一样具有充分的可接受性。
(3)读书报告。由学科带头人与教研组内成员制定学年或学期的读书规划,在个人深读、思考和笔记的基础上,实施周期性读书报告会。报告会上,本学科教师轮流主讲,汇报读书的独家感悟,并接受同学科成员的咨询、质疑,形成坦陈己见的读书氛围。学科带头人既要审时度势地选好阅读书目,也要主持报告会,引导同学科成员守望书香世界、品味读思乐趣。
(4)学科论坛。由学科带头人与本学科成员根据每人的潜力、旨趣和特长,形成中长期的研究计划,定人落实,到期在学科论坛上宣读研究心得,接受必要的答辩。论坛内容,既可以是具有一定理论品格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反思,从而切实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养成研究习惯。可以考虑将学科论坛扩展到跨学科论坛乃至校际教师论坛,使其内容更广、影响更大,产生连锁性正面效应。这方面,各学科、各层面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协商、并在省市教研部门统领下,可以形成突破围墙、更具覆盖面的跨地区科研联谊活动,纳入到教师正常的业务范围内。
总之,通过上述基于师本发展理念的多元教研途径,学科带头人能够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实现师本发展这一课改时代的新理念。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3:16 | 只看该作者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高效策略及最佳路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3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3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高效策略及最佳路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3)》,分为八个版块:一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六条策略;二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七大策略;三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与重要策略;四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五是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四点做法;六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文化策略;七是在教研组建设中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策略;八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刍议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六条策略

原作者:贵州兴义第八中学
王文佳
日期:2008年3月10日
如何着手教研组文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学校计划中提及许多,在这里再谈一些具体做法,供各教研组参考。

一、自我诊断要先行
    1、要创建教研组文化,教研组长要引领本组教师自我诊断,做到心中有数。如:⑴有的老师经验丰富、思想领先,擅长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鲜明的教学行为;⑵有的教师把完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⑶有的教师乐于为群体,为他人服务;⑷有的教师追求人生价值,有的追求实惠,有的有品质,有的讲诚信,有的责任感强;⑸有的教师功利主义,有善在背后拨弄是非等思想层次、文化品味低者;⑹有的的教师崇尚教材、崇尚分数,教研走过场、走形式;⑺有的教师教学随意,有的以考代讲,作业成堆,题海战术等。
2、教研组要根据本组现状,自我诊断、分析,找准文化建设突破点。

二、价值观念是基石
    1、价值观是老师们对学校存在、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老师对周围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和总看法。“存在决定意识。”李开复认为,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学术界认为,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研组文化的核心。
2、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靠共有价值观维系。如何引领全组教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共有价值观,是教研组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如团队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校兴我荣,远离低级趣味,人品第一等价值观的形成,要靠营造、引领,要靠不断读书学习积累,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三、专业发展是归宿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的共有价值观,促进人的生命的真实成长。教研组长要精心策划,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创建活动,实现从校本培训到组本培训的转型,让不同层次的教师的专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同伴互助是良方

团结协作、同伴互动精神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高境界。如何使组内教师人人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如何开展好集体备课,如何让老师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氛围,如何形成资源共享、长处互享和优点分享的氛围,是教研组长面临的课题。同伴互助的氛围一旦形成,教研组文化也就有了活力。

五、考核评价是保障
为逐步内化和提升教研组组长的文化管理意识,促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学校将出台教研组文化建设考核方案。学校计划中提出的每月一次文化建设汇报,每学期一次文化建设考核,是促进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保障。

六、文化工程是策略

像国家做重点工程一样,把文化建设的重点以文化工程的形式进行建设,能有力地推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名师工程、篮青工程、师德建设工程、3·5·1工程、特色教研组工程、课程文化工程等,都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以文化工程推进教研组文化建设,不失是一个良好的文化建设策略。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七大策略
来源:中小学管理(2007-6)杭州教育城域网
日期:2007年9月21

如何让制度内化为教师个体的文化?如何让教师个体的文化凝聚成群体文化?如何让教师的群体文化外化为学校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转型?我校选择了教研组文化建设这一载体,通过文化建设来打造文化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真正下移。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我校采取了以下七大策略。
以问题发现和诊断为起点
当学校文化建设从学校层面下移到教研组层面,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教研组,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1在学校文化与教研组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一是将学校文化直接演绎为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缺少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二是将教研组文化与学校文化割裂开来,在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规划中看不到学校文化的影子。

2教研组组长缺乏主动意识和文化意识,不知道“什么是教研组文化”和“如何开展教研组文化建设”。教研组组长缺少文化领导力是教研组文化创建的最大障碍。

3组内教师对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在活动中比较被动。

4教研组缺少以文化创建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已有的工作思路和策略要么不具备文化内涵,要么是点状的,没有系列化。

5教研组不知道如何提炼文化创建中生成的文化产品,使这些文化产品的资源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学校缺少对教研组文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真空。

抓住这些新问题,成为构建教研组文化的新起点。
以现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依托
自2002年以来,我校为了形成具有扬名特色的教师文化,大力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推动教研组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梳理和挖掘现有的资源入手。为此,我们进行了教研组层面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有以下几种资源值得挖掘:
    1.理论性资源。通过教研组层面的培训,教师阅读了不少有关教育新理念的书籍和文章,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研组应当为这些教师提供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分享这些资源。
    2.实践性资源。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研组要帮助教师总结和提升实践经验,逐步向实践智慧过渡和发展。
    3.转化性资源。有些教师善于把学到的教育理论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善于实现理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策略、方法,是当前教研组文化创建中急需的一种资源。
    4.驱动性资源。学校70%以上是青年教师,他们有强烈的发展要求。在教师问卷中:“作为教师,你现在的奋斗目标是____”,4%的教师选择成为特级教师,63%的教师选择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你的大部分时间用于____”,选择备课的达38%,选择通过读书等充实自己的达41%,选择和学生交流的达20%。还有一些教师在客观题中写道:希望学校帮助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展示平台等。
上述资源能否充分利用、转化为教研组文化创建的基础性资源,是教研组组长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主动性、积极性的唤醒和激发为动力
教研组文化的创建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为此,我们一方面开展了面向教研组组长的专题培训,让他们明确教研组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其文化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让教师参与研讨教研组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组文化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修改为抓手

过去,我校有学校文化发展规划,但一直没有教研组发展规划。要创建教研组文化,首先要以教研组发展规划为抓手。

1通过规划完成如下任务:(1)全面深入解读教研组文化生态。(2)明确教研组的文化愿景和发展目标。(3)确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4)整体设计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形成系列化、制度化、日常化的格局。(5)整体进行教研组层面的制度设计,实现学校制度向教研组制度的重心下移。(6)提升教研组组长的策划能力和思维品质。
    2
通过反复修改后形成的教研组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⑴规划有了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各教研组规划的制定者都能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本教研组的发展,强调要为教研组未来的发展树立文化之魂,即确立本教研组的价值追求,并将其转化和渗透到教研组的各项工作中去,逐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
⑵规划是教研组成员集体研讨的产物。规划中提出的教研组发展愿景,其核心是教研组的主流价值观。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这一愿景的共建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教研组文化的建设中来,将个人追求与教研组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
⑶规划有明确的理念支撑。我们要求各教研组组长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聚焦当前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尤其是学校文化和教师专业团队建设的理论,使规划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⑷规划有清晰的行动路径。教研组的发展规划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这样才能把教研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⑸规划具有整体性、人文性和主题性。①所谓整体性,是指规划必须比较全面,包括情况分析(对教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实效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指导思想、学习计划、课题研究计划、学科活动安排、常规工作等。②所谓人文性,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个体的需要。③所谓主题性,就是规划中的学科研究主题要由粗放走向精细,以主题带动研究走向深化。
以过程管理和制度化、日常化为核心
教研组文化的创建是一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教研组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无论是教研组组长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还是教师的研究能力、人文底蕴,都是在文化创建过程中“化”进去和“提”上来的。教研组文化管理的日常化,必须从制度设计入手。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套有代表性的管理制度:
    1.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⑴我们确立了以“学校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组文化创建”作为统领全校的总课题,下设若干个子课题。课题管理采取“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管理协调组——学科教研组”管理模式。

①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规划与决策,拟订在学校文化转型背景下教研组文化的创建目标,找到教研组文化新的创生点和发展点,并对教科室主任、教研组组长进行全程指导。

②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带领教研组组长进行日常性的实践研究,落实教研活动,收集、整理、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⑵学科教研组承担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子课题研究采取项目管理方式:

①各项目组除了设正副组长外,还有一名研究经费管理员,一名研究资料整理员,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

②每个项目组都要制定比较完备的3年研究发展规划,并依据发展规划制定出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③各项目组的活动由其负责人及研究成员自定,提倡组际互动,也提倡外出取经。外出活动必须报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审批,所需经费从该项目组的研究经费中支出。

④项目组负责人每月集中汇报、交流一次,汇报、交流的形式不限,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汇报、交流的材料交课题研究管理小组保存。

⑤每个项目组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关于课题研究进展的论证、答辩活动,由管理协调组负责组织,项目组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呈现材料。

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根据每月的汇报、交流情况,每学期的论证、答辩情况,以及项目组成员的成长情况、学生发展情况、课题研究进展,对各项目组进行考核,每年考核一次。对考核成绩突出的项目组追加研究经费,对考核成绩不理想的项目组减少研究经费。
⑶管理协调组主要是做好各项目组研究活动的协调、指导、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各种汇报、交流、答辩活动,并及时搜集、整理各项研究成果,提炼学科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因素。
    2.经费管理制度。
⑴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由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根据各项目组的成员数和课题差异,核定各项目组的研究经费。研究经费中包括项目组负责人和主要岗位人员的工作补贴,购买书籍和其他资料的费用,组织各种活动的费用等。当年未用完的研究经费累积计入下一年的研究经费中。
⑵项目组研究经费由项目组负责人支配,项目组内的经费管理员负责经费使用情况登记工作。项目组负责人在每月的工作汇报中,要通报本组经费的使用情况。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为归宿
    1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的真实成长。我们要求教研组文化的策划者和创建者要有“生命的意识”,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创建活动。例如:我校美术教研组按照教师的发展状态,将教师进行梯队排列,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在读书学习、开课研讨等教研组文化活动中,都体现了梯队差异和层次差异。同时,通过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创设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师之间的差异成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资源。
    2、各教研组在专家的帮助下,对教师队伍的基本状态、本组潜在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进行分析,制定组内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鼓励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尽快完成从校本培训到组本培训的转向。
    3、我们还强化了对教研组组长的培训,不仅关注组长的角色意识和教育理念的转型,更关注组长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改变其原有的点状思维、结果思维,努力使其形成整体性思维、结构性思维、过程性思维。
以规划实施效果的反思和评价为保障
    1、在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反思、评价中,我们提出了“三个一”策略: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工作的汇报,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进程的答辩,每年开展一次课题研究的考核。通过“三个一”策略,促使各项目组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诊断、评价与调整,便于管理协调组提炼课题研究的成果,总体协调各项目组的研究进展。
    2、我们还制定了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考核方案。基本目标达85分为优秀等级,75分~84分为良好等级,60分~74分为合格等级,60分以下为不合格等级。加分目标可以作为等级评定的参考标准。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与重要策略

原作者:江苏省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东良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11期

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及教研组成员的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它主要涉及精神、物质、制度、价值观、行为等层面的内容。作为构成教研组文化建设内核的基本理念,它一方面对置身教研组文化中的教师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次上决定着教研组的发展方向。在教研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内化先进理念,讲究一定的策略,不断提高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成事成人。
教研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首先,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发展。
1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教师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
2在教研组活动中,能让教师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智慧,让教师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幸福。
3教研组文化建设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追求目标。时下,不少教研活动的关注点是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习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研究。事实上,我们可对教育的原点问题进行思考:教育从何出发?这样,我们在研讨中会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二)和而不同。
1教研组文化建设应重视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研讨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研的意义理解产生偏差,导致他们不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不能谦虚倾听反面意见,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不敢提出问题或是隐藏自己解决问题的实找。
2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就是要打破教研组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提防的情况,鼓励合作交流、分享智慧,要鼓励教师在教研组内说真话,各抒己见,要养成怀疑、批判、求异的研究之风,从而激起教师群体不同层面的不同发展。
(三)研中创新。
1教研组,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在教中研、研中教的学校中层组织。研究应该成为教研组文化的主要品质。而要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曾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
2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问题为教研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其次,教研组应重视基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可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教育科研能让自己走上一条教学研究的幸福之路。如某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批语形式的多样化对提高作业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她就以该现象作为研究内容,这样的选题切合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像这样的课题都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当然, 有些小课题同时也是属于教研组总课题的。教研组要为这些课题的研究提供时间、平台。
3教师正是在系列化的主题研究中释放了自己的智慧,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把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活动上升到文化层面
1、教师的日常行为既包括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为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这些行动的背后折射出了每个人所信奉的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教研组工作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2、要不断强化这样的观念:教研组组长是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第一负责人。教研组组长就是这一文化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文化的参与者、创建者、共享者。
3、教研组组长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 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教研组文化中,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 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建共享的文化。
(二)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实现角色的正确定位。
1、在新课程改革中,教研组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沟通者,而应当成为所在教研组文化重建的“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他人”在教研组内部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研组长是一个信息掌控者,他要全面了解每个组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每人的优点和不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各人的最大潜能。其次,教研组长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在教研活动中要恰到好处地促进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的培育。
3、教研组长应是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教研组长不仅要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它主要包括选择教研活动主题、活动时间与地点、确定互动交流的方式、拓展延伸的措施等具体内容,而且要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三)建立共同愿景,最大限度地激励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
1、教研组愿景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价值观与具体体现。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性的情况下,了解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教研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共同发展愿景。其建立过程可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列出若干个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问卷测试、个别交流等形式进行调查。二是小组成员分别提出自己心中的教研组愿景并进行研讨,通过商定形成初稿。三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集思广益征求广泛的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并作修改。四是将修改稿反馈给每个成员,若大家没有意见,最后定稿并把它最终确定本组的共同愿景。
2、江阴某初中部英语教研组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就确立了“开展田野式、草根化教研活动,建设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明确了团队成员努力的方向,而且呈现了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更是提供了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因为这一愿景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教研活动现状进行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喊出了教师职业生命的内在声音,体现了教师对多元教研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后的自觉追求。更因为这样的草根化教研活动贴近教师的生活,教学叙事的方式更富人文关怀,容易让教师产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并且它真正实现了潜藏于优秀教师内部的隐性经验的显性化表达,使这部分默会知识能被其他教师借鉴、移植和运用,这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降低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难度,极大地调动教师卷入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四)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
1、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指要转变思维方式。在教研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传统的散状思维、点状思维向结构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转变。如传统的公开课活动常常是课结束,活动也就结束了。教研活动往往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只是得到片断式的发展,显得残缺不全。
2、如果换个视角,我们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上思考教研活动的组织,就会更多地向时空跨度和内容广度、深度等方面转化和发展,全面、深刻地认识教研组文化不仅具有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还有培育教师、发展学生的育人功能。这样,就强化和扩大了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
(五)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夯实教研组文化的基石。
1、教研组文化的培育其着力点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而要真正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教师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能进入到沉静思考的层面,逐步体会和承受内外冲突过程中的变革的压力,从而体悟新型教研文化的意义,在行为的改变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更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共生。
2、教师要经常进行这样的“三省吾身”,要依靠一种持久力,持久力则来自教师个人的文化自觉,他们自觉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是受直接的利益驱动,而是来自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和拥有的美好教育情怀。
3、近几年来,教育博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许多教师以此为平台撰写自己的教育随笔和心情故事,且乐此不疲,这实际上是教师的文化自觉使然,因为他们深信,教师只有做得精彩,才会说得精彩,写得精彩。在这一意义上,新型教研组文化的重建过程, 正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积极实践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在教育自觉意识引领下的专业自我发展过程。
版块四: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
来源(原作者):静水深流的博客
日期:2008年9月29日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管理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基础的单位组织。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都重心下移,十分重视教研组工作,特别是教研组文化建设,更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什么是教研组文化
我认为是:它是提炼全组成员共同行为规范,能够让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
1它具有共同性、持久性和号召力,还必须隶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细胞之一。
2要与学校文化相一致,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资环境文化。
现在教研组是一种什么情形
1具有不稳定性。我们大多数学校的任课教师是每学年调换一次,在一年内刚具备成形的组织,第二年就不知道换成了谁,很难持续下去,相对来说,音体美教研组相对稳定。
2呈被动接受特点。一般教研组的成员在开展教学研究过程中,被动接受业务领导的行政管理,很少自找机会和时间开展特色活动。
3缺乏合作意识。一些成员在看到别人进步,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缺乏是那种团结互助、快乐合作的愉悦氛围。
怎样培育教研组文化
1必须选配一个优秀组长。我经常讲:天下最难做的长,是教研组长。无职无权,净让老师干活。学校就必须选派一个叫组员信服,能够与全体成员和谐沟通、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骨干教师担任,他的角色是上下关系的桥梁、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文化的建构者。
2传承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每一个集体都有积极优秀的一面,动员全体成员共同思考,精心提炼,找出可以提升的优势,可能有的教研组成员年轻,那肯定有激情和活力,可能有的教研组成员年龄偏大,但肯定成熟,有魅力,有的成员学历高、获奖层次高、理论水平高,也有的教研组成员一直默默奉献,埋头苦干,这些都可以用口号、标语等形式,提炼到与之俱来的文化层面上来。
3构建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现代关系。这是做好教研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什么事情都好解决,平常的调课、代课,请假、外出等产生的困难,都能顺利圆满解决,否则就产生恶性循环。
4建立以学习型组织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一般来说,应该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一核心来定位,因为教研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5加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建设。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一个优秀教研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并且全体成员都要认真执行遵守它。比如说在教研活动中,要求“五定”: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活动主题等等。还有教学常规中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等。
6逐步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涵养,一种品位,显现的是积极健康的心态,消极懒惰的心态只能影响自己的心情和效率,损失的是工作,是精神。
版块五: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四点做法

原作者:赵正虹
日期:2009年4月9日

一、把物理组建成和谐的大家庭

物理组现有一线物理教师22人,物理实验专职教师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9人,二级教师4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33℅。长年有12名以上物理教师担当班主任。

1、我组教师毕业于不同地区的高校(其中北师大两名含一名研究生、东北师大4名、华东师大在读研究生1名,其余均为哈师大优秀毕业生,并且有80%的教师参加了研究生学历进修),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促进了物理组多元文化的形成。

2、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我们组在组内文化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拥有一批名优教师,前任校长朱梅亭与现任校长于学书均为物理特级教师,在省内中学物理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于学书校长曾经一天听课9节,晚上还跟我们交流了两个小时,正是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知识不断追求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从而使我们拥有共同的愿景,那就是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这一共同的愿景,使我们以业为缘,心系事业,情同手足,不争名利,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形成了物理组这个进取、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3、正是在这样的氛围熏陶、感染、激励下,我组全体成员都努力丰厚自己的学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聚精汇神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形成了物理教研组特有的文化风格。

二、把物理组建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有哲人说过“在未来,你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为把物理组建成学习型组织。

1、我们广泛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每学期要求物理教师泛读一批教育刊物,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一些读书心得。号召全体成员挤出时间读书,树立“不学习就要落后”、“不学习就不能发展”的危机意识,让书籍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

2、为了构建一个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我们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介绍自己近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收获,解读主要观点,阐述重点章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制度化、互动式的阅读,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觉读书习惯的形成,使教师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领悟教育的真谛。教研组内的学习、研讨,提升了教研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效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把物理组建成学术性团队

1.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我们每学期都开展组内大练基本功活动:例如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交流活动,现在我组每个成员都做到了不用电教人员指导就能熟练使用电教室各种设备,每位教师都获得了计算机中级或高级证书。再如开展数字化实验灵活使用交流活动,现在我组每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物理传感器。

(2)我们每学期都开展同课异教活动,每个备课组每学期开展一次同课异教研讨,通过课堂听课感受、课后集体研讨,不仅使这些老师的课更上一层楼,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全体物理教师共同提高,尤其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例如上学期物理开展了“物理规律”课教学的研究,两位授课教师设计的重心全都放在规律的得出过程,通过教师设计的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研究我们感到要想把规律课上好,物理教师就要蹲下身来研究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然后设计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通过研究交流,组内教师深受启发,收获颇大。再如去年11月田慧颖老师参加的全国物理青年教学大赛,我们组组织了4次全组参加的研讨,几十次的小规模研讨,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研究交流,精益求精。比如这节课的规律应用环节我们从最初设计的拆电动机到安装电流表,再到最后受外国同类教学的启发确定让学生在课堂当场制作简易电动机。通过大家的努力在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田慧颖老师所授《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一课,以教学模式新颖,课堂实效性强,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式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特点征服了每一位评委,最终在全国32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通过准备大赛,我们组教师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2.我们广泛开展课题研究。为落实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出名师的策略。十一五期间物理组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主持了3项市级课题的研究。

⑴我们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了研究目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提出设想,然后群策群力集体攻关,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攻克难关。例如:我们开展了物理演示实验创新研究:大家知道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每位物理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我们做到了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凡教材中有的演示实验必须全部开出,另外我们主张实验创新,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创新,我们利用身边瓶瓶罐罐制作实验教具,开发演示实验,尽量改进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⑵目前已完成研发自制的实验教具100余件,象《安培力演示仪》就是我们组在许庆双老师提出设想雏形的基础上,经过集体攻关,反复改进,研发而成的。解决了新课程这节课物理探究实验的空白。去年在全国自制教具比赛中我组选送的三个教具获得两项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全国仅评出17个一等奖,二十个二等奖,其他为三等奖),我们的自制简易电动机实验被本届大赛组委会评为最具创新意义的实验。再如通过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物理中难点问题的研究”最后自制了物理课件集,另外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物理题库和内容丰富的学科网页。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我组教师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3.让反思成为习惯。有人说名师之路就是实践加反思。教师应该借助理智的思考,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正如伯莱克所说的:“一个有能耐的教师是寻求学习乐趣的,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把学习看成结构化的、把教学看成促进提高与丰富发展的反思性决策者。”

⑴为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我组开展了教学反思活动:一是教师观察和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养成反思性教学的新教研方式。二是设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模式,将日常教学与反思性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三是要求教师将教学中的成败或困惑真实记录下来,写成反思手记。四是组织开展教研沙龙活动,让教师们带着教学中的感悟和问题,真实地交流、自由对话,反思失败教训。五是对失败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进一步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教师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⑵每次大型教学活动之后,组内教师都要在一起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总能发现许多不足和遗憾,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组内教师彻底经历了一次设计、修改、再设计、实践、反思的全过程,实现了参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这系列化的教学反思活动是我们老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催化剂。

4.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成果。研究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我们组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我们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同行。同时也希望向其它学校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⑴我们组平时注重教学实践,并及时总结上升为教学经验,近年来物理组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级一等奖论文20余篇,省级一等奖论文50余篇,同时组内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本新课程教辅图书。如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轻松学好物理”、哈工大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实验教程”等都是我校教师主编出版的。另外,我校三个学年的全部教辅资料都是组内教师编写完成的。

⑵教研组教师的学术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许多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科骨干,近年来赵正虹老师在省电台作高考专题辅导讲座,张红梅、周连红等多位教师在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上做专题讲座。许庆双等5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董宏志等10多位教师在省市级各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⑶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物理教学成绩在省内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多名学生在省市级物理竞赛中获奖,其中2008届毕业生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并保送中国科技大学。

⑷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成果的取得又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尹立光老师获得省现代园丁奖、赵正虹老师被聘为哈师大客座教师、李红武老师光荣的获得省政府特别津贴、田慧颖老师被评为省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

⑸我组给每位教师都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了档案,记录他们教育的痕迹。我们组也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同时承办了省优秀教研组成果展示现场会活动。

版块六: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文化策略
来源(原作者):贡和法的博客
日期:
2008年5月6日
从文化层面来思考教研组的建设,就意味着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研组长要根据本教研组已形成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建设策略。
、“民主”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基石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教研组成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1教研组的工作氛围,组长的管理水平,组内的制度建设等,直接影响着教研组建设的效能。教研组长要成为教师状态的解读者,读出组内教师的个性、弱点以及发展空间。
2教研组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在解读组内教师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教师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和促进措施。
3教研组长还应是教研组文化的策划者和创建者,教研组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关心组员、帮助每个组员体验成功就容易得到组员的认同,就容易营造起教研组内部宽松、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以推动教研组日常工作的开展。

、“积极”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是教研组有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1教师个体努力与否,教师自身的专业信念、专业自觉程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教师把握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的深度和效度。
2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的营造,需要教研组长积极带头,并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从而构建起积极的教研文化。在这样一个免不了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我们更要提倡一种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淡定从容与执著。
3作为教研组中的核心与灵魂的教研组长理应承担起对教研组人员进行价值引领的职责,把引导教师在积极的教研文化环境中确立起良好的职业心态作为教研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合作”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方式
教研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教师的发展需求、实践体验和自我反思,但也同样离不开同伴互助和团队合作。
1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并不意味着把教师孤立起来,而是要让教师保持开放心态,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2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善于向同伴学习,与团队合作,努力寻找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建设中要善于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方式中,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进。
版块七:在教研组建设中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策略

来源:无锡市锡山区教育网(责任编辑:王敏霞) 日期:2009年2月2日
我们发现,在这最近三年中,我们学校有近二十位老师在片级会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四位老师获得区级会课一等奖,有三位老师在无锡市级会课或者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在羊小的教育史上真是前所未有的。老师们在欣喜之余,也在反思“我们为什么会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有位老师在他的“教学反思”中写道:老师还是原来那些老师,水平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多少,主要是我们原来是“单兵作战”,现在我们采用的是“集团作战”。是教研组内老师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努力的结果。他的想法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质、讲课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只凭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构建一种教师合作文化,尤其是在教研组建设中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我们的学校才会更加美丽。
策略一:创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打下合作的基石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
    1、学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⑴《教育的使命》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有感于此,学校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教师创业的内在动力。“教师节”时校长室送出的祝福,“新春联欢会”上传出的歌声与笑声,“三八节”外出旅游时的那种心旷神怡,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⑵“学校精神文化论坛”、“我们学校缺什么大家谈”,老师们充分享受民主的权利,自主地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老师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新教师面对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演讲比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师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学校努力创设教师与学校民主对话的精神平台,使学校真正成为老师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居所,由此让老师们产生乐于合作的意识。
    2、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
⑴东方时空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倡“讲自己的故事”,即“寻找内心的自我”的办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来唤醒内心的力量,提升自己内心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开展“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活动。
⑵“讲述自己的故事”,老师敞开心扉,把具有冲突性的典型工作经历,发生时的内心感受及其深入的思考讲述给同伴听。其他老师静静聆听,尊重讲述者的做法、想法和问题,不要轻易打断讲述,也不需回答讲述者提出的问题。
⑶这样做,通过心灵力量相互支撑的方式,使讲述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疏解自己的心结,使讲述教师有一种特别轻松的体验,对于倾听者也有一种内在的职业激励和借鉴性。可以说产生相互安慰或者化解压力的效果。这是一种教师互动文化中最朴素、最深刻的因素。
策略二:构建教师合作新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1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而且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群体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专家指出:教师合作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方案而展开的双边或多边活动。
3我觉得教师合作主要可以采用教研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

教研组合作的基础:教研组成员之间具有异质性。组内教师各有所长,有的长于管理,有得善于教学设计,有的长于课堂演绎,有得善于撰写论文,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资源。
⑵教研组合作的方法:教研组合作通过老师们小范围的交流探讨,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流程包括: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个人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共性,就需要教师合作探究协同解决。);分析问题(教研组内的教师写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通过讨论,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在深入探讨之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识,然后以总结形式公布,并存档。);指导实践(用教研组商讨的方案来指导实践)。
教研组合作的途径: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集体备课、合作学习、听课评课、课题合作等。

①集体备课。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集体备课我们已经实施了好几年。
ⅰ不可否认,当前的集体备课中存在着“集体抄袭”(直接从网上下载)、“唱独角戏”(个别教师发言)的现象。怎样的集体备课才是有效的,需要我们思考。借鉴于漪老师“一课三备”的方法,采用教研组内教师“一课三备”,可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ⅱ 所谓“一课三备”,“第一备”是教师个体备课,每位教师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出个人的教案。“第二备”是由一位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和对教材的解读,大家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对教案提出修改意见,达成共识。“第三备”是每位教师在第二备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内资源得以共享,每一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备得有质量,教学策略得到提升。
②合作学习。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研组内还需要经常“合作学习”。老师们在一起学习教改新理念,阅读教育经典书籍,交流心得体会等,教师群体一起得到提高。
③听课评课。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的共识,那么教研组内的听课评课活动是落实目标的有效举措。我们提出了“课题式的听课评课”,即让教师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参与听课评课。去听组内教师研究课时,教师选择1-2个研究“点”作为自己的研究小课题,如“情境创设”、“学习方式”、“问题设计”、“教学评价”、“练习设计”、“资源利用”等观察要素,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评课时也就有选择性地评。这样,老师们不仅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方法,也在交流中分享群体智慧,发挥了同伴互助的积极作用。
④课题合作。课题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查找资料,调查分析,班级实验,筛选汇总,综述总结等等,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的参与合作,在合作的研究,在研究中合作。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素养,在课题合作中锻造教师队伍。
策略三:创新有效的教师评价,激发合作奋进的活力
要实现教师的合作,还必须创新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师合作的实现。
    1、实施“捆绑式评价”。
⑴我们在评价教师时,是以一个教研组为单位实施评价的,这样就调动了每个老师的积极性。当组内教师遇到问题时,同组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当组内教师要参加比赛时,组内教师一起出主意;当组内教师获得好成绩时,同组教师一起高兴。期末时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从“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逐项打分,最后评出优秀年级教研组,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⑵这样的“捆绑式评价”,使全组老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努力为本年级教研组争光。因此我们的评价是看整个团队打集体战的能力,看重整体效果,这样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2、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⑴评价不仅仅是一种监控机制,更应该是一种动力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竞争,为了淘汰一批教师,而是通过它来促进激励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
⑶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人性化;少一点严格和冰冷,多一点温暖和关怀;少看固有成绩,多看未来发展。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只有在良性的竞争和宽松的环境中,教师才能真正携起手来,团结协作,共同育人。
总之,加强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够改变教师间“孤独”“孤立”的状态;能够分担压力,共享资源;能够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构建教研组教师合作文化,它必将推动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我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版块八: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刍议

原作者: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潘东良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日期:2011年3月21日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教研组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型教研组文化”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因而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教研组文化”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教研组文化”而言的,它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与学校整体性发展改革相匹配的产物。它是在先进的教研理念指导下,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通过教师间多形式的相互交流、讨论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创新的文化。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建设并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传统教研组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其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两者同属学校文化中的亚文化。新型教研组文化和学校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它涉及精神、物质、制度、价值观、行为等层面的内容。
    1
新型教研组文化是负载着一整套与社会发展形势相匹配的精神、价值观体系的理念文化。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教研组所特有的教研文化价值观,并努力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如江阴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这口号本身就是该教研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
    2
新型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具有的新型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研组都有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以约束、限制成员的教研行为,从而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研组的行为识别度,构建富有特色的教研组行为体系。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对原有的听课规定做了新的调整,规定教师听公开课前,必须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对研讨主题作预分析,初步讨论要达到的教研目标;听课记录要按照预先规定的要求书写,记录课的基本结构并画出流程图;课后必须及时做反思式的点评,既要分析成功之处,也要着力剖析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策略。这样的教研组活动行为规范体系显得具体而鲜明。
    3
新型教研组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教研组活动的组织。如可把教研组活动架设在互联网上,进一步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开放性和实效性。教研组也可联合兄弟学校的同行在咖啡吧举行教学沙龙,为活动创造舒适和轻松的教研氛围。有些教研组还借助现代化的微格教室重现教学片段,进行诊断式教研活动。
    4
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它既包括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教研组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 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的生存发展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

二、新型教研组文化的价值旨趣

1.过程性。新型教研组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⑴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新问题不断出现,教师面对这些新问题,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解决,从而推动教研组文化不断生成新质,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⑵过程性也体现在教研组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中。教研组会根据本组的总体规划,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子目标,从而使教研组文化保持流变状态。

2.民主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研讨中,由于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乐于倾听意见,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能够直抒己见,不仅真诚地提出问题,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真招。民主、开放的教研文化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3.开放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对一切参与者开放,它要求参与者的头脑和认识全方位开放。这种文化没有人为的等级观念,只要你参与教研组活动,你就有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讨论。“和而不同”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一条基本理念。

4.合作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学校“知识”围墙将会越来越模糊,教师应以开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态度走出教室,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通过交流、共享以及讨论等多种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5.创新性。创新性是新型教研组文化的本质特点。当前,学校改革和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曾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问题为新型教研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比如,教研组长可针对时下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倾向,摸清组内教师的一些真实想法,通过多形式的活动,逐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研价值观,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三、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原则
    1.
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要以人为中心,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活动中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教师不要因忙于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忘却了教研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而要真正践行“成事也成人”的教研价值观。
    2.生态发展。这一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每一个成员既是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建议、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这些要素的消费者,他们在教育土壤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着多向的教育能量(如教学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彼此之间要不断协调生产、建设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系统的均衡、持续、和谐发展。比如,江阴高中初中部教研组在学期初正确定位教研目标,对组内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教研组制定的学期研究进程,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在备课组内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工、师生共同反思的理念,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管理者要关注组与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培育生态型教研组文化,依靠团队的优势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教育教学资源的魅力,寻求校本研修效果的最优化。
    3.整体协调。该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从而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优化教研组文化。另一方面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要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的反思调整阶段,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充分发挥新型教研组文化在课程改革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4.重心下移。该原则是指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是基于学校文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 第一次转型是通过学校文化向教研组文化下移实现的,而第二次转型是通过教研组向备课组文化下移实现的。通过这两次转移,打通了学校文化、教研组文化和备课组文化之间的脉络。如开展学校市级或省级课题研究工作, 如果单纯地依靠少数的几个精兵强将的力量,就很难支撑起研究课题的正常运作。这就要求学校教研部门把研究课题的相关子课题下放到各教研组,各教研组又可把它细化为备课组的活动主题。通过这样的层级下移,真正实现了研究活动系列化、研究活动日常化、研究行为制度化、教研工作生命化。

四、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策略
    1.
把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活动上升到文化层面。教师的日常行为既包括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为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

这些行动的背后折射出了每个人所信奉的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教研组工作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首先,要不断强化这样的观念:教研组组长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创建的第一负责人。

⑵教研组组长就是这一文化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文化的参与者、创建者、共享者。其次,教研组组长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⑶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教研组文化中,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建共享的文化。
    2.转变教研组长的角色意识,实现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研组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沟通者。

⑴教研组长是一个信息掌控者, 他要全面了解每个组员的个体情况,了解每人的优点和不足,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各人的最大潜能。

⑵教研组长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在教研活动中要恰到好处地促进教师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的培育。

⑶教研组长应是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教研组长不仅要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而且要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3.建立共同愿景,最大限度地激励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教研组愿景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性的情况下,了解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教研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共同发展愿景。

⑴建立过程可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通过调查列出若干个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问题。二是小组成员分别提出自己心中的教研组愿景并进行研讨,通过商定形成初稿。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作修改。四是将修改稿反馈给每个成员,最后定稿,最终确定本组的共同愿景。

⑵如江阴高中初中英语教研组在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就确立了“开展田野式、草根化教研活动,建设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教研活动现状进行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喊出了教师职业生命的内在声音,体现了教师对多元教研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后的自觉追求。更因为这样的草根化教研活动贴近教师的生活,教学叙事的方式更富人文关怀,容易让教师产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并且它真正实现了潜藏于优秀教师内部的隐性经验的显性化表达,使这部分默会知识能被其他教师借鉴、移植和运用,这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4.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指要转变思维方式。

⑴在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传统的散状思维、点状思维向结构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转变。如传统的公开课活动常常是课结束,活动也就结束了。

⑵换个视角,我们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上思考教研活动的组织,就会更多地向时空跨度和内容广度、深度等方面转化和发展,全面、深刻地认识教研组文化不仅具有改进教学的功能,同时还有培育教师、发展学生的育人功能。这样,就强化和扩大了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力。
    5.提高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夯实教研组文化的基石。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培育其着力点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而要真正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

⑴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教师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能进入到沉静思考的层面,逐步体会和承受内外冲突过程中的变革的压力,从而体悟新型教研文化的意义,在行为的改变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更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共生。

⑵教师要经常进行这样的“三省吾身”,要依靠一种持久力,持久力则来自教师个人的文化自觉, 来自教师对课程文化的理解和拥有的美好教育情怀。在这一意义上,新型教研组文化的重建过程,正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积极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教育自觉意识引领下的专业自我发展过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4:2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教研组建设的问题改进与优化创新(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4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3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学校教研组建设的问题改进与优化创新(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4)》,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二是学校教研组建设之困惑;三是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思考;四是精细化管理理念下的教研组建设;五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六是提升教研组建设内涵,培养研究型名特教师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
原作者:东山县前何中心小学 许清其
来源:东山县教育网 日期:2009年6月29日

一、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教研组虽然一般都能按照计划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总体上讲,教研效果并不高,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尚未形成,组织效能偏低。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教研组缺乏自主权。学校教研工作大多数是由学校领导(教导或校长)安排,教研组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研组长只是执行学校安排的教研计划,很少有自己的教研主张。久而久之,教研组长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便不断被削弱。这样致使部分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
2、教师学习与教研严重脱节,很难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与其教学实际相去甚远,通过教研解决教学问题更是空话一句。由于缺少理论上的支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根本无法实现。
3、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教研活动呈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小学由于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教学骨干寥寥无几,所谓“同伴互助”更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
4、教研形式单一,教研主题不明确,教研随意性明显。时下农村小学教研活动一般停留在听课评课的教研流程上,由于教研主题不明确,多数教师只是就课论课,难得就某一教学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研成效低下。
二、针对学校教研组建设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下面几项建议:
1、加强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要改变中心教研组“有建无管”的现状,充分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优秀青年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集体备课、送教、教学观摩等活动。

2
、大力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活动,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农村小学规模小教研力量不足的缺陷。
3、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教研组的自主权。尤其在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主题,推荐优秀教师,教师业务考核等方面要有教研组的积极参与,维护教研组的权威性,让教研组的声音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强音。

4、为促进学研结合,强化专业引领。教研组在确定教研主题时,必须收集与之相关的理论文章,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提出问题,结合集体备课组织教师深入交流、讨论。
版块二:学校教研组建设之困惑
原作者:南阳镇小学 汪惠文 日期:2007年9月2日
学校教研组是最基层的教师专业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相比较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各级教研组所开展的活动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方式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冒出来,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是否对其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关系。而一名教师如果被各级教研组认可,就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其专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

教研组在我国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历史,围绕着教研组的研究与纷争从未平息过,随着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话题被再次提及。但是,纵观当前学校的教研组建设,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是有许多的困惑期待着解决。

一、教研活动如何激发教师内在需求

1、教研组发展至今,无论是组织层次、职能还是活动方式都已自成一体。从组织层次说,有学校教研组、区级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一级受一级领导;从职能上说,各级教研组要指导第一线教师的教学,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专业帮助;从活动形式上说,有开课、讲座或讨论,有定期和不定期,有针对全体教师和针对特定对象等。

2、虽然教研组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教师成长产生了直接的帮助,但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一直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权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更多依靠自身的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力。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具有行政色彩的学校管理制度。因为人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人自利的动机、教师的惰性以及繁杂而紧张的工作,使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主动自觉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如果把专业发展比作是一列向前行驶的火车,不是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愿意登上这列火车的,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力来逼迫(或她)上车;登上火车之后,继续通过制度的强制力来促使其尽快向火车头走去,即不断促进教师向前向上发展。

4、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实现一定是建立在教师自身需求与追求基础上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专业自主实施自我专业发展管理自觉在专业生活中自学等基本特征。离开了教师内在的需求、主动的追求、自律的行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有可能成为虚幻的景象。如何使教研组既能依靠行政手段,又能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是当前教研组建设中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之一。

二.教研活动如何提升教师思考层次

1、从目的上来说,我们一直将教师定位在教者、教育者两者合一上,无论是古人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当代的教书育人的说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2、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同时还应该成为研究者。与理论工作者作为研究者不同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是为了通过研究更好地胜任教者、教育者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自身的实践。
版块三: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原作者:李秀林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6年第9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区域性中小学的教研组建设,总结教研组建设的经验,更好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区域范围内的学校进行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本人参与了某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组,并承担了“某区中小学优秀教研组建设文献资料”专题研究,下面对专题研究的现状作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理性思考?

?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基本情况

某区自1998年建区以来,区教育行政部门每三年进行一次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工作,课题组共查阅了该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届优秀教研组评比结果的文件和有关资料,现对区域范围内的学校教研组评比情况进行了汇总?
  1根据统计的情况,从数量上看,第一届共评出中小学优秀教研组24个,第二届共评出中小学优秀教研组25个,第三届共评出中小学优秀教研组51个,优秀教研组的数量逐届递增,也就是说通过评比基层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越来越多?从学科分布看,中学在第一?二?三届评比优秀教研组中涉及学科分别是7?8?10个,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是语数英;小学在第一届?第二届主要是语?数?英学科,第三届涉及到10门学科,评选优秀教研组由语?数?英向小学科扩散?也证明了教研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从学校的分布看,第一届优秀教研组评比中学涉及到12所学校,小学涉及到12所学校?第二届优秀教研组评比中学涉及到11所学校,小学涉及到14所学校?第三届优秀教研组评比中学涉及到16所学校,其中有7所学校有2个优秀教研组,小学涉及到21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有3个优秀教研组,5所学校有2个优秀教研组?但是,优秀教研组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所小学和五所中学在连续三届的评比中没有优秀教研组?

?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基本经验

课题组组织力量对《某区首届学科教研组经验汇编》?《某区第二届学科教研组经验汇编》?《某区第三届优秀教研组经验汇编》(以下简称《经验汇编》)进行了文献研究,对优秀教研组建设中的经验提炼成“亮点”,又组织中小学教研员?科研员分工到中小学与优秀教研组人员一起座谈,并查阅了原始记录,如教研组活动记录?录像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总结,提炼出如下的经验?
1.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教研活动。
  ⑴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又是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研组围绕课堂开展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在《经验汇编》中,记录了我们的优秀教研组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的足迹?
  ⑵案例1:A小学语文教研组立足课堂,几年来坚持开展“咬尾巴课”教研活动,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咬尾巴课”,即备课组内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进行分析?研讨?实践?在此基础上,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备课后组内第一位教师进行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下一位执教者要在前一位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和优化?这样,一位接一位,直至一轮结束?另一种是组长精心设计教案,率先上课,从形式到内容围绕研究课题教学,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直至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专题,其他教师再一一执教?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既发挥了教研组的功能——集体的智慧,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个人智慧?

  ⑶“咬尾巴课”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为阵地,让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充分体现了教研活动的特点?在《经验汇编》中,教研组活动都围绕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以多元活动的形式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⑴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指导教学,更主要的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在我们的《经验汇编》中,聚集了我们优秀教研组的新的教研方式,现举例说明之?
  ⑵案例2:B中学数学教研组以“同伴互助”活动形式,探索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做法是:第一,合作备课?通过合作备课,达到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教育?教法经验互补,气质?性格互补,从而实现在协同施教上通力合作,这样个人竞争必将被集体竞争所取代,而且一定会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校内合作,校外竞争”的生动局面?第二,合作设计练习?提倡发扬每个教师的长处,分工负责,合作完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但同时其他教师可以提出建议,然后完善练习的内容?形式?第三,合作研讨课?要求教研组教师集体参与课堂教学,即由一人上课,其余教师听课,课后研讨教学的得与失,研讨改进的方法?通过“同伴互助”形式的教研活动,让第一堂课融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心血,融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喜怒哀乐,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启发,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⑶还开展合作式教研?专题式教研?互动式教研?分组式教研?参与式教研?携手共进式教研?联片式教研等活动,以此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3.以课题为引领,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⑴教研组活动怎样组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越来越引起教研组的重视,这也使我们的教研活动走上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使教研组成为研究型的群体,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观《经验汇编》,几乎所有的优秀教研组都讲到了如何以课题为载体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层次和质量,现列举一二作以说明?
  ⑵案例3:C小学数学教研组为了给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的教研活动的形式?功能和任务进行了反思,带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增加科研的含量,在教导主任的主持下,以区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开设小课题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经历了“在教研活动中寻找课题?在课堂展示中提高教学效率?在课题研讨中提升教研水平”的研究历程,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⑶翻阅《经验汇编》中各优秀教研组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以课题来引领教研活动的,如某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小学数学“情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某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整合小学理科教学的实践研究》,某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某中学的英语教研组的《在提高学生外语素质的同时,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共同探讨新知的平台》等?几乎所有的教研组都在课题的引领下,提高了教研的质量,使得教研活动取得了实效性?

4.在专家引领下,提高薄弱教研组活动能力。
  ⑴在偏僻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原因,每年要流失一些优秀教师,削弱了教研组力量?为此,学校只能引进新教师充实到教研组?校长要主动牵线搭桥,为教研组聘请专家来指导,提高教研组活动能力?
  ⑵案例4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英语师资紧缺,校长只能让非英语专业新教师走马上任,他们基本功较差,教研组能力比较薄弱,学校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对英语教师展开地毯式的听课,听课后对每位教师的课进行针对性点评,指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结合他们自身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教材分析把关?在教研组活动中,请区进修学院教研员帮助英语教师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在备课组内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同年级的教师一起正确把握教材分析?二是练习设计把关?我们要求教研组活动时从年级的整体利益考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高质量的练习题供全年级教师使用,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块小黑板周游每一个班级,一张练习纸会传给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教研组活动中,研讨教学的得与失?三是读音把关?针对学校部分教师在英语发音上存在问题,请专家帮助训练,在互相交流中纠正错误?这样,英语组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在多角度?多渠道上对各年级的教学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使得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整体的提高,也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层次?

 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要依靠教研组落实?当教研组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碰到困难时,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走专家和教研员引领之路?依托外力的进入,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和作用?
  5.在创新管理中,提升教研活动的水平。
  ⑴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校本教研的创新,从理性走向成熟
?在《经验汇编》中,我们的教研组在抓制度化管理中,大胆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⑵案例5:E中学在“注重组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中形成了管理制度?一是资料管理制度,形成了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的三级资料库”?教研组的一级资料库包括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条例?活动资料和试题题库等?二级资料库包括备课组的计划和总结?教案和研讨活动记录等;三级资料库包括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反思等?三级资料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听课管理制度,形成了校级?教研组和个人的三级听课制”?学校规定每学年至少有四次校级以上公开课,称为一级听课制;每学年至少有6次教研组公开课,称之为二级听课制:每个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开放的,相互听课只需打个招呼,此为三级听课制?另外,学校还要求特级教师上好精品课,高级教师上好研究课,一级教师上好展示课,新教师上好亮相课?
  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太死了,又影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性,上述的实例告诉我们在教研组制度建设中,既要有“制度化”的管理,更应注重“人本化”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既明确自己的职责,又感受到人文的关爱?
  ?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1、以课题为载体,促进教研组建设是我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课题研究也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一个优秀教研组在《经验汇编》中也把如何做课题作为主要经验来总结的?但是,对在课题研究中如何进行教研组建设?转变教研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或经验总结几乎没有,其实,一个教研组如何以课题为载体进行教研活动的经历应是更重要的东西?因此,课题不是万能论,课题是评优秀教研组的必要条件,更要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研究效果,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我们课题组组织了中小学教研员?科研员在《经验汇编》中寻找到了一些亮点?于是,我们下基层优秀教研组去印证?在个别访谈?查阅原始资料中,发现他们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是比较薄弱的?教研组活动记录是有的,但记录不详,没有把活动中教师们讨论的全过程内容记录下来,把整个活动过程摄像下来的几乎没有?另外,我们的教研组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但教师们忙于应付上课?批作业?补课等,没有及时地把经验进行总结?因此,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3、对学校?教研组?校长?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基层学校教研组的建设?目前,我们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使得教研组没有时间组织教师对相同类型?相同内容的课进行对比研究,没有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深层次的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教研组活动经常停留在形式上?因此?熏把时间用在教学反思上,还是用在提高学生分数的补课,教师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是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4、在区域性学校教研组建设中,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是前提,学校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教研组自身职能的发挥是关键?学校教研组充分认识到好的管理和好的制度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如: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探究型教研组?合作型教研组等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先进的理念指引下,把行动落实到实处,不断总结并提炼教研组建设的经验,这是每个教研组必须回答的问题?
版块四:精细化管理理念下的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姜洪富 日期:2007年2月1日
借这次我校的改革之风,我想谈谈对教研组建设的一些理解和想法,我把这次教研组的改革思路定位在“充满生命力”上。著名作家张柏苏在他所写的《生命力》一文中认为:人生存的环境是多样的、复杂的,你要生存、要成功,其方式也是多样的,切不可被各种思潮或压力所束缚。

给教研组长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1、教研组长属于知识性人才,作为普通教师,他们和其他教师一样,担负着日常的教学任务;作为一组之长,他们还要负责指挥和协调教研组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作为特殊人群,他们既不是普通的百姓,但又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一官半职,经常处于行着官职,却干着民活而又无任何权势可以利用尴尬局面。因此,给教研组长一些行政上和思想上的自由权,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容量的空间,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在寒假的时候,我就曾思考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我们的学校犹如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校行政组织代表总统内阁,下面的教研组就如同一个个中央政权下的联邦共和国。他们都有各自的法律,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存方式。每个共和国或州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目的一样,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祖国而发展着。如我们的香港和澳门两个行政特区也同样有类似的发展特点。因此,我们不妨构建一个个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的教研组织,每个教研组必须制定具有本组特色的教研计划。教研组长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定期向校领导汇报实施计划的进度情况。

3、这样的“创作”空间是非常之大的。同时赋予教研组长的责任的更重了。我们就得不停的学习、交流、反思。从此我们的教研组织也就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以我们高段数学组为例。我们始终把研究的内容放在一个点上进行,即“实践与综合运用”,上个学期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学期我们还将重点放在这里,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挖洞”、“广积粮”。之所以特别“宠爱”这一领域,是因为它是小学数学其余三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联结点,这一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创造,生成并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操作价值与研究价值的材料,为我们下步校本课程的开发夯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里,要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我们每个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拥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保证我们这个团队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因此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

构建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织

1、学会学习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就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之一。 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不能固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观念,何况这桶水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不新鲜。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发展余地和潜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一种学习过程。教育的神圣就存在于永远不能重复的、创造的教育过程中。

2、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教育。只有理解到、体验到,教师才会在教育过程中有近乎本能的、自然地流露,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学生有即兴的、恰到好处的应答,有对即时事件很好的判断和处理。教师理解和体验教育,关键在于学习。没有学习后的眼界开阔和认识上的突破,理解和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也就不会有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和激情。

3、女作家毕淑敏,在要她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之间进行取舍时,她放弃了清丽绝伦的花朵,划掉了生命本源的清泉,甚至空气、甚至阳光,而保留下了手中的笔。因为,在作家眼里,笔是她生命的真爱,意志的支点,犹如她的另一颗心脏,推动着她的四肢百骸。

4、江苏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则把学习当作生命存在的方式。他在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从一个幼稚的代课教师成长为一个全国劳模、“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靠得是对学习痴情和对教育的至爱。唐教师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明晰而典型的变化轨迹。即如何从“书匠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历程。

5、华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授崔允郭在总结唐教师的成长史时指出:“专家型教师”是有别于传统教师的新形象教师,这种新形象,要求教师除拥有传统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需要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⑴乐于追求新的自我,具有“自我新生”的信念。⑵善于质疑或与同行探讨自己的教学经验,具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开放的心态 和技能。⑶敢于在实践中质疑与检验书本上的教学理念。⑷勇于成为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主动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

6、我非常赞同崔教授所说的第4点,一个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论层面。这些又得益于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的积淀,靠得是知识的厚积薄发。

7、强调学习型,是因为它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内涵。作为教研组长,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教研组织,为本组教师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交流的机会,研究的状态,反思的本领。学习的氛围愈浓,交流的机会愈多,研究的状态愈佳,反思的本领愈高,每个教师的成长也愈快。以我们数学组为例,一学期以来,我们组的教师基本形成了“让读书成为生活,让思考成为习惯”的良好氛围。

⑴为了防受前摄作用的影响,我们把学习的主要时间放在早上(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放于案头),有的教师早上6:30就到校开始学习,并对一些内容作了笔记,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时间。

⑵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时间,组织教师谈谈近期的学习体会,交流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并交换阅读各自的读书笔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准备在原有的“上课――评课――反思”的基础上增设了课前“说课”这一环节。

⑶我们不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旨在让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即我这样设计的背后是否有一定的理念支撑,我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什么等等,重在提高每个教师的理论水平。然后通过说课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提高。

⑷我们平时对实践的层面交流的太多,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样做的目的,相当于给了老师一种成长的机会。同样,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求做到评得面面俱到,要求听课老师针对一个方面或一点,好的,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好的,为什么不好,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我们重在评课过程中的“为什么”上面,这就是一种理论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⑸我这里的有些想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只是零乱的,不成规矩的,甚至是内在的,特别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加要强调一种规则和制度的建立。接下来是我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必须要

制定一个有章可循、奖惩分明的教研评价制度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研组充满生命力,须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才能实现教研组工作的规范化,才能提高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管理的效率。学校应尽早尽快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让每个教研组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

2、最基本的是教研组工作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例如:教研工作岗位责任制中要具体规定校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每个成员的职责,规定了其完成任务的程度,使教研组各项工作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这样不仅使教研组工作管理政令畅通,运转灵便,而且有效控制了教研组工作中的干扰因素,保证了教研工作的规范化。

3、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定期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过程进行考评,并做好日常考评记录。在评价时做到“三结合”,即把教研组的自评、教研组的互评、学校考评结合;把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结合;把定性与定量考评结合。

⑴对考评的结果进行处理,每学期根据教研制度中的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不仅要评选出“先进教研组”,还应评选出“优秀教研组长”和“教研活动积极分子”。

⑵学校不仅按制定的教研组考评方案进行奖励,而且还将考评的结果纳入了教师的个体考核。学校在考评教研组工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经验和教研组工作经验总结的考核。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次教研组改革作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研组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学校如何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愿我们共携手,多交流,齐奋斗,为我们南小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版块五: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校本研究

原作者:当阳市东门小学田春雷  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今家长、社会眼中的关注点,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要持续这条生命线,就必须以校本研究为平台,抓好校本研究基本的组织单元即教研组的建设。因为教研组建设关系到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到课改研究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教研组的建设就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下面就我校开展校本研究的情况谈谈个人拙见。
一、强化校本培训,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组织。
面对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种种困惑,教研组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而勇气和智慧需要借助学习。所以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1、专家指导。我们根据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先后聘请国家、省、宜昌市、当阳市的多位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与各组教师一道专题研讨,帮助教师解决课改实验中的疑难,专家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骨干引领。这里的骨干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级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学校领导。我们规定学校的“名师”必须在各组的校本研究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每学期必须至少上一次示范课,辅导1-2名教师成材,带动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听课必须达20节,要通过课题研究、专著研读、外出学习、调查访谈等获取先进理念,在“名师沙龙”上交流展示,其他教师可向他们质疑,有争议的问题还可进行激烈地辩论,举办辩论会,这样的沙龙对每位教师都提出了挑战,迫使所有教师去思考、去学习,从而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3、与大师对话。参与校本研究的组织必须是学习型团队,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打造书香校园,形成浓郁的校本研究文化。
⑴为了保证教师读书的需要,我们购进各种教育专著,置于图书室供教师借阅。教师外出学习时有购书权,只要是学校所需,教学所需,学校盖上公章后予以报销,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共享。
⑵在与大师对话中,教师开阔了视野,感悟了教育的真谛,沐浴了教育改革的春风,投入课改实验的热情增强了。如语文组的老师们被支玉恒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其中年轻的语文教师周海云老师竞几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批从中学应聘来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迅速;数学组的教师以特级教师吴正宪为榜样,不断向前攀登着,所开展的数学评价课题于今年通过了省级鉴定;综合实践活动组的老师们陶醉于李臣之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郭元祥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内外案例分析》、吴涛和肖成金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建构与操作策略》,于是在课改的难点工作中,我校教师能从容应对,几次被评为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先进单位。
二、突出问题研究,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直面教学问题的研究型组织。
1、抓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强调解决学校的问题,教师自己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耐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定期举办教研沙龙,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从某个环节或片断中提出疑问,引申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小课题。
2、抓反思,寻找理论支撑。我们通过反思活动,来增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起初,教师的反思存在着误区,有的像记流水帐,有的像回溯式的课后记,有的只停留在教学事件的表面,有的对偶发事件反思不够等。为了提高教师反思的质量,我们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教他们如何反思。
⑴学习见诸报刊杂志的反思文章,然后是校内的优秀反思文章,最后介绍教师利用网上资源,登陆“校本研究网”,去感悟、去体验反思的精髓。
⑵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总结出了如下几各种反思方式:换位成学生角色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⑶通过各种反思活动教师们知道教学反思需要理论作支撑,需要为自己的思考寻找理论依据,需要结合特定教学内容,回归到具体学生和特定情境,追寻独特的情感体验。
3、抓成果,积累教研资源。教研组的发展性建设,不能两手空空地去进行,要有自己的资源积累与储备,因此要抓好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我们要求教师将撰写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叙事、典型的案例分析、成功的精品课、公开课的实施方案、总结的教学经验、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上和课后评价使用的题库、经筛选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光盘)、校外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等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展示,相互学习与借鉴,与校本研究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各种原始资料等共同形成本组的学科教研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开展同伴互助,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合作型组织。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灵魂,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们便可以经验分享,在合作交流的学习型组织里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1、凸现个性的备课 。前几年,我们各组实行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先集中研讨,然后分工备课,每人在旁边点评,虽然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有教师的独特见解,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协作与共享。
⑴我们改革了集体备课的形式,使之更完善。每周集中安排时间,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提前确定课题,提前确定中心发言人,研讨时围绕中心人人说课,优化过程,先备出“共案”,形成预设,然后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在“共案”里作“个案补充”,即采取“加”、“减”、“改”的形式实现备课的再创造,备出符合自己班级特点、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性化预案。
⑵要求人人写好教学反思,在每月的常规教学检查时,不仅检查每课后的小反思,也检查每个阶段的反思文章,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再次在组内交流共享,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2、灵活多样的听课。我们在组内开展了组长示范课、外出归来汇报课、各级各类竞赛课、推门课、专题研讨课、校本研究汇报课、全员达标课等研讨活动。无论是哪次活动,我们都要求同组教师坐在一起学习有关资料、分析处理教材、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预案,然后由执教者按预案施教,同组教师、校级领导或专业人员参加听课,我们规定每位教师听课一学期不少于15节,边听边做好听课点评,促使教师认真听课,带着问题去相互观摩学习,同时也为精彩的评课作准备。每次听课的情况由组长记下名单作好考勤。
3、追求实效的课堂。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也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校本研究中,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⑴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就是按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在课例研究中,由于同年级组教学进度基本相同,因此许多教师所选内容相同,有的教师头天上,有的第二天就上。
⑵针对头天的教学情况,教研组再次坐在一起重新研究,好的当然继承,不足的认真讨论如何弥补,重新进行处理,针对班级之间的差异,连学习素材也设计的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却是统一的。例如在数学达标课中,六年级有两位教师上《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二年级三位教师都选择了《万以内数的比较》,三年级三位教师选择了《连乘应用题》,语文达标课中,五年级三位教师均选择了《我的朋友》的作文教学,一年级二位教师均选择了口语交际“庆六一”。
⑶从教学效果来看,确实是各有各的风格,一个比一个上得精彩。同课异构很好地促使教师自主研究、个性化处理教材,借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在比较、交流中真正明白一节好课该如何上。
4、不拘一格的评议。评课活动我们改为议课,为的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
⑴先由执教者说课,也就是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教学,到课后审视都毫无保留地谈出来。主要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境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优越,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⑵之后便是教师自由发言,主要是向执教者提出改进意见,或提出疑问与大家商讨。最后要求执教者再次全面反思,写出反思报告,真正做到学中有写,写中有思。
⑶由于我们组织议课学风浓,多年来形成了“吹捧少、建议多”的倾向,因此老师们都没思想顾虑,踊跃发表看法、建议,执教者也主动反思在同一节课中的得失及从同伴中得到的启示。这样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同伴互助,达到了在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⑷在聚焦课堂教学,开展同伴互助的系列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他们开始注重分析学情,精心设计预案,变革学习方式,大胆处理教材,科学评价学生,尤其是形成了自觉反思的意识,养成了撰写教学札记的习惯,许多老师经过反思,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篇篇生动而又给人以启迪的叙事研究报告。他们也逐渐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五、规范制度建设,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有章可循的保障型组织。
为调动教师参加校本研究的热情,我们健全了校本研究系列制度。
1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制度》、《集中培训制度》、《对话交流制度》、《互动反思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激励制度》、《校本研究目标考核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经费资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来规范教师的校本研究行为,使教师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
2我们还出台了《校本研究档案收集目录》,要求各组从理论指导类、过程方法类、经验总结类、成果推广类四个方面收集原始资料,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每学期末由组长根据教师平时表现和档案资料、研究成果的情况综合评定等级,再交学校审查,最后得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并按奖惩制度严格兑现。这样使每位教师都有紧迫感,人人争创高业绩,人人争当学科骨干。
在校本研究的征程中,我们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让这块常规化的阵地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版块六:提升教研组建设内涵,培养研究型名特教师
原作者(来源):华东师大一附中
一附中把教师发展分为三个层次:1、合格教师:在一附中能站稳讲台的教师。2、研究型教师:通晓本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3、名特教师:教学和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研究型教师。为了提升教研组建设内涵,一附中把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名特教师的培养这两个层面上。

一、强化三大基地功能,拓展和创新研究型教师培育的空间和渠道

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面向全国的“研究型教师培训基地”和两个市级研究基地(“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基地”、“跨学科课程研究基地”)等三大基地功能,拓展和创新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名特教师的培育渠道。

1
研究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工作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本校名特教师群体。几年来,研究型教师培训基地除了培训本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外,还面向全国开设了三期“研究型教师培训班”,招收全国各地校长、科研人员、骨干教师学员近300名,学员反响良好。同时还为香港教师培训开设了专门课程。
2基地还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代表团、参观团、访问团,为浙江省乐清二中教师撰写的“教学一得”作评审、写点评,输出办学思想和交流学科教学经验。还面向虹口区教育系统,开设“研究型教师培训班”,承担了三期虹口区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近300人。

3
跨学科课程研究基地”、“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培训基地”和“研究型教师培训”一样,也拓展和创新了研究型教师培育的空间和渠道。

二、注重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形成和完善研究型教师培育的机制

几年来,我们体会到,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教学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研究者。为了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学校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入手,逐步形成和完善研究型教师培育的四个方面的机制:全员启动机制、公平竞争机制、扶植激励机制和团队合作机制


1
低起步、有后劲----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全员启动机制。低起步、有后劲”是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全员启动机制。“低起步”就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从工作问题的研究入手,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贴近工作实践,这样,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从日常的教学工作进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角色也就合而为一。


2
面向全体,鼓励冒尖——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公平竞争机制 。“面向全体”,是指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服务,就是让每一位准备进行或正在进行教科研活动的教师明确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和规则。

⑴“鼓励冒尖” 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一种竞争机制,就是不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撒胡椒面,而是用来奖励取得成果的和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或研究成果获奖的,学校依据规定发给奖金。
⑵学校对已经获准立项的(校、区、市和国家级)研究课题,按规定发放500—5,000元的课题研究经费,并介入其研究过程,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服务。


3
重点扶植 推出名师----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扶植激励机制。经过分析,近十几年来,一附中之所以能够每隔几年出一位全国著名的教师,是与学校的扶植激励分不开的。
⑴研究型教师培养的扶植激励机制就在于,通过对层层选拔出来的对象进行重点扶植,精心培养,从而推出名师。

⑵重点扶植的目的是推出名师。目前,张思中和刘定一两个研究工作室都已经被批准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4
名师挂帅,群体协作----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团队合作机制。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团队合作机制是指,通过名师挂帅的市、区级研究基地吸纳一批教师(数量不限),通过名师挂帅市级以上课题(包括比较突出的区级课题),吸纳一批教师(约10—20名),形成一个个学习研究团队,相互协作,资源共享,达到以一个名师带出一批名师之目的。

三、启动“六个一”工程,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1
2003年3月,学校启动了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的“六个一”工程。教研组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和专长,每一学年请教师读一本书、开一堂示范课、开一堂研究课、探讨一种教法、研究一个课题、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等。


2
在“六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学校决定,组成由校长牵头、副校长蹲点的教研组建设调查组,用一个学期深入一个教研组,并和该教研组全体成员切实拿出教研组建设的新规划和新方案,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教研组建设提升到更高平台。

四、完善青年教师联谊会工作,增强教研组发展后劲

青年教师联谊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1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一起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学习和研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与学校领导、名特教师进行对话和互动,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共探专业发展和学科教学。
2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展开了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教案比赛、课件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方面的技能大比武;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组织“青年教师义务辅导队”,辅导体育生和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对学习、心理等方面发展比较滞后的个别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将过程和反思写成50多个案例。
4在这个舞台里,青年教师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卡拉OK、现代舞、乒乓、篮球、保龄球、桌球、趣味游戏等等,在展现自己风采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团队,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五、采用多层面的发展性评价,创新和完善教师评价工作

1
学校对教师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和理想、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合作精神、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社会以及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学校完善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校评价小组总评的常规评价体系。
2学校不断改进教师评价,形成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分层递进的多元性发展性评价体系。

⑴第一层面,名特教师和名特教师培养对象,采用系统评价方式,为这些教师建立《名特教师档案》和《名特教师(培养对象)方案》,由校长和评价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对这些教师进行系统研究,及时发现这些老师的最近发展领域,然后组织人员和力量协助其发展。

⑵第二层面,老教师群体,采用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老教师的教学过程、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等行为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做好服务,让老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第三层面,中青年教师群体,采用分析评价方式,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组长和部分老教师分别对每个教研组的每一位中青年教师进行课堂诊断分析,作出评价,及时反馈和沟通,并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使教师优则加勉,劣则改之。此项诊断性评价从2001年开始,一个学期一个教研组,目前已对语文、外语、数学、物理等组诊断完毕,对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各年龄段都有教师脱颖而出,在最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竞赛中,教师获得全国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和上海市一等奖8名。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5:16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思路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5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3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学校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思路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5)》,分为四个版块:一是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指导实践,促进教研组发展制度建设;二是加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构建区域“多元结构式”教研组共同体;三是加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构建“三轨并进式”教研组四是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发展性教研组建设”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指导实践,促进教研组发展制度建设

原作者:黄德杰(在中心业务学习会上的讲话稿) 日期:2009年5月31日

一、理念

1不只是要发挥制度的规约功能,更要发挥制度的指导的功能。没有指导的管理是不负责任的管理。

2制度建设以促进人的发展和成长为旨归。教研组制度要以激发教师专业探索兴趣、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主、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行为、培育良好的职业体验;而不能以简单的约束人的行为、强制人服从为目的。尽可能不依靠行政的惩戒作用,而是以引导性、诊断性、激励性的措施,促使教师体验职业乐趣与专业进步,从而产生更大的研修动力。

二、调查与分析

1.学校领导重视,但遭遇对教研组活动指导不力的尴尬。

题目内容
选项
高中
人数
初中
人数
小学
人数
总人数
1.您认为学校领导层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视层度如何?

A.重视

40
30
32
102
B.一般

27
17
15

C.不重视

3
1
5

重视
57.1
62.5
61.5
60
合计
70
48
52
170


题目内容
选项
高中
人数
初中
人数
小学
人数
总人数
2.学校领导层对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如何?



A.分工明确 指导到位

29
24
28

B.有分工 指导不力

38
22
22
82
C.无分工 无指导

3
2
2
7
指导不力或无指导
58.8
50
46.2%
52.4
合计
70
48
52
170
调查表明, 60%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研组的建设是重视的,但又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研组的组织力度是不够甚至是无指导行为的。这之间显然是矛盾的,不能给教研组以很好的引领和指导的学校领导怎么能说他是重视教研组建设的呢?领导的重视到底体现在哪里?是教师提供了虚假信息还是学校领导善于做表面文章?根据我们(教研员)的长期观察,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教研组的指导不力应该属于基本事实。

2.学校各项制度健全,但遭遇对学习引领性制度缺失的尴尬。

题目内容
选项
高中
初中
小学
备注
1.你们学校针对校本研修或教研组建设的制度有哪些?

左为区星际教研组评选的相关标准要求

调查学校数
6
7
12

⑴学校领导联系教研组制度

6
7
12

⑵活动管理制度

5
6
11

⑶学习引领制度

2
2
6

⑷考核评价制度

5
7
11

⑸成果奖励制度

6
6
8

⑹教研组自身定期开展活动制度

4
6
7

⑺有一定过程活动经费

4
4
8

⑻其它特色制度如: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外出学习制度等







题目内容
选项
高中
初中
小学
总人数
3.您觉得学校哪种类型的制度对教研组的发展较为重要?请排序

A.约束管理性制度

0
5
9

B.学习引领性制度

57
39
28
124
C.评价奖励性制度

13
4
15

学习引领性制度重要率
81.4
81.3
53.8
72.9
合计
70
48
52
170
调查表明,时至今日很多学校建立了比较规范、完整的相关制度,以保障教研组的健康发展;近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学习引领性制度”的建立对教研组的发展最为重要,而学校恰恰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最为缺失。“不重要的有,重要的没有”,可能是学校制度建设的盲点,也是今后关注的重点所在。

3.学校必须设教研组长,但遭遇教研组长不愿意当的尴尬。

题目内容
选项
高中
初中
小学
总人数
11.您有意愿当教研组长吗?为什么?

A. 愿意当

6
3
9
18
B. 勉强当

18
9
7

C. 不愿意当

42
36
36






10.6
合计
70
48
52
170
从表中可见,愿意当教研组长的教师仅10%左右,不得不引起学校管理者的深思。不愿当教研组长的原因有:累人,补贴低,吃力不讨好、教师不买账,能力不够等。不管什么原因,不能一味地责怪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够,恰恰说明学校对这一现象进行本源化的研究与分析,学校创设的外在环境远远不能适应教研组的发展。

同时,这一数据是否也该引发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深思,采用可行的对策予以应对,对改良这种现状有所行动、有所作为。

三、交流与引导

1.与校长交流,引发思考。采用以交流为主的方式,与十多位校长进行了沟通,希望在提高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方面有更加具体、可行的举措。(我不能从应然的维度提出要求,只能从实然的维度提出建议)

⑴在增加教研组长补贴、优先考虑评优评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等几方面给予综合考虑。当前很多学校教研组长的补贴是偏低的,其付出与所得是很不对称的。

例:教研组长与中层干部补贴对照表:

教研组长与中层领导月补对比一览表




教研组长月补
中层领导月补
备注
高中
三溪中学
100
80-100
没有显著差异
梧田高中
100
120
没有显著差异
二职
80
210
显著差异
二高
50
80-120
显著差异
任岩松中学
160
360-400
显著差异
职中
60
120
显著差异

6



初中
景山中学
75
180
显著差异
娄桥中学
40
80-100
显著差异
瞿溪华侨中学
30
130
显著差异
仙岩二中
40
50
没有显著差异
丽岙华侨中学
0
0
没有显著差异
潘桥中学
0
0
没有显著差异
新桥中学
30
100
显著差异

7



小学
郭溪一小
40
80
显著差异
实验小学
50
80
没有显著差异
燎原小学
0
0
没有显著差异
仙岩一小
80
200
显著差异
南山小学
30
70
显著差异
景山小学
70
220
显著差异
潘桥二小
20
30
没有显著差异
瞿溪三小
50
80
没有显著差异
泽雅一小
20
40
显著差异
白象二小
40
80
显著差异
潘桥一小
40
50
没有显著差异
茶山一小
30
120
显著差异
注:显著差异指相差一倍以上。

虽然很多教师当教研组长并不计较补贴的多少,但补贴却反映了组长在学校中的地位,反映了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⑵尽量创造条件提高教研组长的地位。建议诸如职称评比、先进评选的名额由教研组推荐等,引发了校长的思考。如:

调查内容
选项
高中
初中
小学
备注
3.你觉得教师的评优评先名额(如职称评比、先进评比等)由教研组来推荐可行吗?

调查学校
6
7
12

⑴可行

0
0
3

⑵可以考虑

5
6
8

⑶不可行

1
1
1

2.与教科研负责人座谈,提出建议。在教科研骨干班培训和教科研工作分层研讨会上,提高教研组长的相关地位,在制度修订时予以关注,与绩效工资挂钩如任岩松中学、三溪中学、瓯海职中、丽岙侨中、塘下中学等等学校已有具体的举措,其他部分学校也积极思考行动中,形势在朝着预设理想的方向发展。

3.坚持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正确导向,注重价值引领。

评估
项目
评估细则
权重
评估方法
自评

实际
得分
队伍
建设
(20)
6.教研组条件:

⑴连续担任教研组长三年以上(少1年扣0.5分)(2)

⑵组织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善于奉献(1)

⑶组内成员对组长满意率达90%以上(每降低5个百分点扣0.5分)(2)

⑷省市级示范学校骨干教师达30%以上,其它学校骨干教师达20%以上(每降低5个百分点扣0.3分)(2)

7
看材料
座谈
测评


本中心即将出台的文件――关于星际教研组评选,为教研组的发展和教研组长的进步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机制,给教研组长和教师以成功体验为价值取向。在学校特色制度的创建,教研组长的持续发展、捆绑式教研组评价等方面予以了关注,如教研组长的“组龄”、威望、工作满意率等作为标准细则之一。力求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问题解决为正确导向,注重价值引领。

四、反思与建议

1.制度到位——重视对现有制度的更新。制度是管理者的工具,不要天真地以为仅靠制度本身就能发挥威力、增加领导的威望,只要依章行事就能事事有成。

⑴制定是把双刃剑,具有刚性的约束功能,起到管理的作用;制度还具有柔性的功能,起到指导的作用。我们平常更多的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而对它的柔性功能的发挥则理解和思考得不多。任何一项制度,都隐含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⑵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的消极因素会慢慢的滋生,逐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对制度做调适和修订,使之不断地适应教研组和教师的发展。制度的生成性是制度建设的旨归,这样才能使制度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2.领导到位——注重对教研活动的现场指导。指导要体现在行动中,而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制度中。

⑴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虽然不可能对任何事都亲历亲为,但在对教研组建设的关键问题上要有所作为,要改变角色与行为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如指导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三年规划,并把它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建立与教研组长的定期交流机制(校长有定期与班主任之间交流对话的机制――行政型校长),并以此为切入点,在业务上给教师以引领,做一个业务型的校长。

⑵学校校本研修负责人或教导主任,组织教研组长工作交流活动或问题解决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这种具体的指导方式最能博得教师的认同并产生积极的实际效果。

3.引导到位——加强对校长的专业引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也不能对此事置之度外,不仅也要有相应的机制引领,更需具体工作思路、方法和策略的等技术层面的指导。

⑴星际教研组评选是可预见的有效的载体,但对部分尚未觉醒的校长而言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弱化其评价激励功能,因此,对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引导显得最为重要。

⑵教育行政部门在校长履职考核中体现“第一负责人”的具体内涵,细化考核标准,明确具体指标,与目标考核等物质性奖励直接挂钩,并作为考量校长专业化水平的一大依据。

⑶教育业务部门要加强促进学校与校长之间的横向沟通交流,举行 “学校发展规划”、“我的校本研修第一负责人观”、 “我们学校的校训”、“我的研修理念”、“我对教研组发展的指导实践”等观点的专题研讨活动或论坛活动,以此引导校长从关注事务到关注业务、从关注教师的工作到关注教师的成长、从关注做事到关注做人等专业视野的拓展和改变,有效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版块二:加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构建区域“多元结构式”教研组共同体

来源(原作者):编者网上选稿
日期:2009年9月26日


“共同体”是一种基于“研训一体”丰富内涵的实践性工作思路。具体地讲,“共同体”是一种从“学习型组织”理念引申出来的,与人的社会化学习以及资源整合等理念相关的一种工作思路。近年来,为策动校本研修的灵活机制、丰富教研组活动组织形式,我区在校内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发展了如下图所示的“区域教研组共同体”、“校际教研组共同体”、“基地教研组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构成了“多元结构式”教研组共同体,它们即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为“自下而上”的积极校本研修氛围的形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
教研组共同体——区域教研组共同体,基地教研组共同体,校际教研组共同体。基地教研组共同体——网络教研组共同体——区级平台——校级平台——个人平台。区级平台——学科共同体,班级型共同体,专业团队共同体


一. “区域教研组共同体”

“区域教研组共同体”是由发展中心教研员组织的全区薄弱学科教师的一个研修联盟。

1、在我区,不同的强势学科如小学语、数及初中的各主科等由于人数和骨干教师多等,使得以学校为单位的教研组活动能正常运作。而薄弱学科的研修活动组织则步履艰难,一个教研组由音、体、美、信息技术、思品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活动开展基本上市有形式无实质,实效性很差。

2、根据薄弱学科的发展和教师需求而灵活建立的区域教研组共同体便应运而生。由教研员引导,选拔学科优秀教师担任组长,按计划定期开展活动。目前已经组建的有小学思品、小学科学、体育(小学、初中、高中段各一个)、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八个共同体,成员除为主参加本共同体的各项活动外,还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共性研修活动等,让薄弱学科教师有研修归宿感。

二.“校际教研组共同体”

“校际教研组共同体”指本着“校际互动、合作发展”的理念,由几所学校自愿组合的校际联盟,在结构层面上是一种并列的伙伴关系

1像新桥一小、瞿溪三小、丽岙二小等三所学校组成的“三叶草”学校联盟,有着共同发展理念、共同研修目标和愿景,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各校轮流“做东”,依托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

2、目前我区小学以校际联盟为主的共同体有4个,初中以教研组结对形式的共同体有十多个。此举丰富了研修组织形式,拓展了研修渠道,激活了教研组成员参与研修的积极性。

三. “基地教研组共同体”

“基地教研组共同体”指以校本研修基地学校教研组为龙头,非基地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行政性教研组活动形式。

1、在研修组织主体上具是一种主从关系,非基地学校教研组成员必须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研修活动,并每学期至少完成8学分的研修任务。依托校本研修基地学校教研组开展研修活动,已成为我区运作多年的基本研修方式和特色策略,堪称成功典范。

2、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点上,积极探索切合本地实际的、实效性较强的辐射式校本研修的形式、途径和方法,促成强弱联手,以强扶弱。引导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本乡镇或本区域学校共同发展,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研修活动组织形式,让薄弱学校分享成功经验,加强了学校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四、虚拟网络研修共同体

1、虚拟网络研修平台并非虚空和虚无,而是以其良好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跨越时空性,在改进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促进和改革学校的常态研修工作,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以及提升教研组与校本研究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明显的促进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广泛认同。

2、瓯海区构建了“三维多面、点面辉映”的网络研修共同体,网络教研模式主要由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区域层面三个层面组成。通过对教师个人平台、学校研修平台、区域研修平台的整合,实现了教师数据的全流通和实时同步,为区域研修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

⑴ 以“瓯海教师研修网(http://www.ohedu.cn)”为区级层面平台,建构 “学科型共同体”、“班级型共同体”和“专业团队共同体”,展开全区动态的网络研修活动。该平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以学科教研员为网络教研管理员,通过专家引领、资源共享、在线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网络研修,从而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

⑵ 以“瑞博平台”为载体(与“瓯海教师研修网”联网),设置校级层面网络研修分平台,学校网络教研分平台教研组为单位,由“教师教研平台”、“教育博客”、“在线教学课堂”三大模块组成,所有数据转而汇集到“瓯海教师研修网”。各学校教师的网络课件和教育博客通过各自学校平台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瓯海教师研修网”进一步拓宽交流、互动,达到了远程异步学习同步交流的目的。

⑶ 以“瓯海教师研修网”为依托开辟专栏,设立个人平台,组建“学科协作组”。学科协作组(或工作室)以区级名师名校长为领衔人,负责管理和组织该学科的网络研修工作,包括制定协作组网络研修工作计划、吸收会员、定期开展网络专题研讨、组织专家指导、开展项目研究、学科精品资源收集等活动,让各成员有归宿感,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形成。

总之,“多元结构式”教研组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校内、外交流、沟通渠道的畅通,真实有效地去盘活校际名优教师资源,拓展校本教研交往时空,改变学校团队建设的整个行走方式,更好地让教师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职业幸福感。

版块三:加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构建“三轨并进式”教研组

来源(原作者):编者网上选稿
日期:2009年10月20日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教研组活动整体实效比较低,教师参与研修积极性不高和研修氛围不浓,教研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活动缺乏技术层面的支撑等诸多问题。为此,经过研究与分析,决定以“指导”为突破口,切实强化对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实践指导。我们抓住关键,建立三层级的专业指导师队伍,除建立专家和教研员指导团队外,在专家和教研员指导下的学校校本研修负责人对教研组也起到了辅导推进作用,形成了“三轨”同时推进的指导体系。指导方式有定点式、滚动式跟踪指导,个别化、个性化服务指导。

一、一轨为专家引导推进

从08年下半年起,组建专家引导团队,聘请以上海市教科院为主的专家,对我区的梧田高中数学组、潘桥中学科学组、娄桥南山小学语文组和新桥中心幼儿园教研组等各学段的20多个教研组活动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

1、专家的指导路径为:理论观点引路——实地参观研讨——策划活动方案——专家修改方案——专家现场指导——实践总结反思——专家跟踪指导。

2、我区学校校本研修负责人和部分教研组长在聆听专家讲座和现场参观上海有关优质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策划一次教研组活动,方案经专家修改在自己学校付诸实施,再通过专家的现场指导,对活动进行反思,撰写活动案例或总结;第二学期,专家再一次现场跟进指导。

3、专家引领从理论层面、经验层面和实践层面给以指导,关注教研组长应用理论改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返身观照。这种不断往返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高位引领,让教研组长初步建立起心中有规则,手中有技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意识和能力得以提升。

二、二轨为教研员指导推进

根据我区实际,从08年下半年开始本中心各教研员队教研组的指导在策略上做了适当调整。

1、中学部、小学部教研员选择1-2所学校采用“抱团蹲点式”指导,科研部教研员选择一个教研组进行“个体蹲点式”指导。

⑴所谓“抱团蹲点式”指导如中学部的5位初中教研员对仙岩二中(薄弱学校)进行定时、定期的现场指导。在仙岩二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研组活动遇到瓶颈时,进行了多次的专题研讨,给与了深层次的指导,找到了课例研修与教学常规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教学常规特色,达到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提升的双赢。

⑵小学部则选择仙岩一小作为指导对象,以“主题式”教研组活动指导为主要内容,提高教研组长的策划与引领能力为切入点,以调查分析、跟踪指导、访谈交流和课例跟进为主要方法,开展了问卷调查、教研组计划论证、听随堂课、跟进式磨课、主题式活动指导及展示等一系列指导,激发教研组长和教师更多的研究意识,引导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常规工作。一学年中突出的是教研组活动主题的细化和实践研究,强调每个教研组成员要围绕从问题中提炼出来的主题,带着任务去研修,带着任务去思考,及时记录或零乱或精彩的心灵感动瞬间,关注思维被触动时的点滴火花,避免部分教师游离于活动之外,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

⑶科研部教研员的“个体蹲点式”指导则以方法论指导为前提,每位科研员选定不同学校的一个教研组进行跟踪指导。从中、微观层面的教研组活动方式改进(如心理健康教研组工作坊式)、主题分解策略、研修工具利用、制度生成与改进、教研组文化生成等给与指导。通过对指导成效的分析,进一步明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2、教研员还通过教研组专题调研、教研组计划论证、举办学科教研组联会活动,教研组长专题培训等指导方式,让教研组长掌握一定的“实战”技巧,在技术层面予以提升,使常态化研修更具实效。

三、三轨为学校校本研修负责人辅导推进

每个基地学校设校本研修具体负责人,由教导主任或教导副主任负责;非基地学校校本研修负责人一般由教导主任兼任。

1、校本研修具体负责人的职责除在行政决策中向校长建议教师发展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措施外,还负责制订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组织教研组计划论证、召开教研组长工作交流会、专题学习会等,并提炼总结相关经验。校本研修具体负责人是校长的得力助手,更主要的是在各教研组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辅导、协调、督促有力推进作用,保证教研组活动能按计划常态实施,有序有效开展。

2、由专家、教研员和校本研修具体负责人组成的各层级指导师团队,工作对象直接指向学校教研组和教研组长,“三条轨道”有时同时并进,有时交叉推进,如专家指导校本研修负责人,校本研修负责人再指导教研组长;教研员也对校本研修负责人和教研组长予以指导。如此,就构成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网状指导框架,有力地促进了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版块四: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发展性教研组建设”

原作者:高竹鸿 李凯度
来源:长兴县第一小学
日期:2007年12月13日

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我校根据各学科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推出了“发展性教研组建设”,以“十个一”为抓手,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制定一个“专题方案”。

各教研组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合作互动为载体,每期制定一个教研组活动专题方案,分阶段设计好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内容。
  二、实施一份“发展规划”。

各校区教师根据学校总目标、教研组专题方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包括:基本情况、自我分析、发展总目标、细化目标(开课计划、课题研究、论文发表、阅读学习、技能提高、辅导学生等)以及具体措施。学期结束,学校将个人发展规划的达成度列入考评范围。
  三、进行一次“主题研讨”。

以组为单位每周开展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每周二下午是语文教研组活动时间;周三下午是数学教研组活动时间;周四、五上午是术科组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使不同校区同学科教师形成发展合力。
  四、组织一次“结对拜师”。

各校区同一学科的青年教师,在学校安排下,进行同校区或跨校区师徒结对。学校精心组织“结对拜师”会,并对徒弟和师傅提出“八个一”的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准备,认真钻研,师傅细心指导和帮助,通过师徒挂钩,共同发展。
  五、撰写一个“案例反思”。

及时反思,不求密密麻麻,只求实实在在。力求把理论学习和教改实践结合起来,把写学习笔记与写教后体会结合起来。教师每月撰写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或教学反思,再按学科教研组将相关资料汇编成册,供教师学习和交流,从而增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
  六、搭建一个“展示平台”。

为教师搭建一个个展示平台,包括教师论坛、基本功大赛等。着眼于全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多种措施的推出和落实,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七、记录一段“成长足迹”。

通过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教师一段又一段成长足迹,还可以随时了解并掌握教师队伍的优势与不足,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欠缺,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推广,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八、打造一支“精英队伍”。

实行校区间教研小组互动,有侧重,有选择地进行骨干教师教研组之间合理流动,使“教研有名师,学科有精英”。通过名师引领,精英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九、运行一种“走教机制”。

使城东校区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优秀教师“走教”这一新的形式无疑又一次搭起了两校区同一教研组教师互动的平台。通过“走教”使优质资源得到扩充、延伸,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十、举行一次“颁奖仪式”。

举行校级颁奖仪式,表彰“优秀教研组”、“优秀班主任”、“科研先进个人”、“十佳教职员工”等。这些奖项的设置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挖掘教师的各方面潜能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6:25 | 只看该作者
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问题对策及实践研究(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7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4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问题对策及实践研究(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7)》,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农村学校教研组的问题与策略研究;二是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三是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化”的实践与思考;四是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是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农村学校教研组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原作者:陈 虹  来源:龙泉驿区平安小学校  日期: 2009年11月24日
教研组作为学科教研体制的载体,在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起到不少作用。教研组的工作对于学校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对于学校的整个教学就更加重要。下面就来谈谈我们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与策略。
一、建设优秀教研组的情感条件我要声明一下,这里我为什么要用情感二字,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重要纽带,我们做事如果融入自己的真情,那么难事也就不成其为难事,一切皆可迎刃而解。所以我认为,要想建设一个优秀教研组,就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情感条件:
(一)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捆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歌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歌词虽然简单,却意义非凡,他浅显而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团结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教研组就是一个小家庭。”  教研组里的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小家庭里,就要象亲人般团结友爱,因为在教研组里,我们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搞好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实现。
(二)协作。在教研组里,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我们组员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协同作战。举例1:我刚接触数学时,不懂新教材,不知道算法和算理的区别,不知道怎样去开展让人有收获的教研活动,不知道的还有不少。幸运的是,我们这个组的老师们,都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他们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小组齐心协力,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在上期被推荐参加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所以对其他老师我充满了感激。因为有了他们的协作,所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态度。人人都知道“态度决定一切”。曾经有一位中国的外籍足球教练——米卢,就在自己的帽子上印上了这句话,这句话把中国足球第一次带进了世界杯,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对于老师来说,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老师应认真对待,教研组是学校的希望,我们更应全力以赴,即使偶尔遭遇一些小挫折,想到这句话,我们又会鼓起勇气,继续自己的工作。
(四)支持。这里的支持分为两种:一种是领导的支持,一种是同事的支持。领导的支持挺多的。比如开展教研活动时,江主任、熊主任只要有时间,都会积极主动参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领导的参与增强了组内教师的信心,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活动。比如在老师参加赛课时,我们的苏校长在百忙之中也会参与听课评课,可见领导对老师、对教研组的重视与关心。还有领导们平常的询问,还有面临抽考时的焦虑,都无不透露出领导们对教研组的支持,正因为有了领导们的支持,教研组开展工作才没有后顾之忧。而同事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四年级上期数学抽考时,期末分秒必争的时候,我的搭档陈萍尽量把多余的时间让给我;当看到我和苏小莉忙于上课时,方老师、林老师会主动的帮助我们批改作业或卷子;当与其他老师相遇时,他们也会关心的问一问,并送上鼓励的话语。所以教研组的工作,得益于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支持。
 

二、目前教研组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组长自身素质不高。我虽然已经教了七年书,但当教研组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相对来说,我的资历太浅,水平有待提高。在组内,我就可能文凭稍高一些。有时,文凭并不代表水平。有文凭,有时不是一件好事,会对自己放松,会自以为是开展活动和管理。这会影响组内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会降低教研活动应有的效益。
(二)组内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个教研组,每个教师毕业学校、工作经历、年龄、性别、教学风格、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个人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这给教研组平时开展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开学初,教研组也制订了计划,但那一般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按计划正常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时还要受到学校其它工作的影响,能免则免。有时虽设想很好,往往因时间紧,落实少,执行不力。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由于活动的随意性,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四)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一般开展的活动都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理论学习,活动形式陈旧,活动内容单调,新型有吸引力的活动较少,时间长了,教师易产生厌倦感。
(五)工作缺乏主动性。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教研气氛不浓,活动效率不高。
(六)活动时间少。 因为学校有村小,平时同级老师不易聚齐,除了学校规定每期三次的教研外,几乎没有机会搞活动。同时除了教学,忙于其它事情,用于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相对偏少。
(七)教研意识有待提高。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就行了,认为参加活动很花时间,会影响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到开展教研活动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八)教学资源难以共享。仍有部分教师把自己的名利看得很重,集体观念不强,“单打一”,各干各的。为了期末能考出好成绩,为了自己评职称,为了自己能获奖,有些教师不愿把自己的资料提供给其他老师共享。布置每周一练习人人轮流出,个别教师以种种借口推脱。有些教研组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由于平时没有注意资料的整理和保管,用到时却少得可怜。
三、提高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选好教研组长。 有老师说:“一个小小的教研组就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组长就是这个小家庭的核心人物。”确实如此,教研组是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教研组长人选是关键。教研组长应该是本学科的骨干老师,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业务水平高,能较好地组织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工作能力强,协调本组教师的关系,团结协作,以身作则,观念新,活动能力强。教研组长能严格要求自己,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更要起到表率作用,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教研氛围。
(二)开展丰富活动。典型的活动是提高教研工作实效性的载体。”开展教研活动要有趣味性、针对性、代表性,对教师有吸引力。除了讨论备课、听课、评课,还可以邀请专家作讲座,组织教师观看课堂教学实例,组织各种比赛等。公开课可分一般研讨和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同课异人,新教师上汇报课,老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等。
(三)提高教师素养。许多人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在冲击学校办学理念、教师行为方式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素质提升培训。
2、鼓励教师参加函授和自考,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
3、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的培训。比如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4、聘请专家讲学。比如教研员举行专题讲座或指导教师作课,通过互动交流,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希望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学校确定每学年教师必读书1-2本,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四)实行资源共享。
1、爱迪生有句名言:“用集体智慧创造未来。”要实行资源共享,首先,教师要有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其次,学校要及时整理有关资料,存档,备用。实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搞好教师间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是抓好集体备课。
2、教研组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做到主题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扎实,责任到位,效果明显。集体备课活动时大家共同评改、修改、完善,各位上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案进行再处理。其次,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是习题资料的共享,这样既减轻负担,又集思广益,提高效益。
(五)增加活动时间。博恩·崔西说过:“时间是生命的原料,我们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怎样利用我们的时间。”考虑教师活动与上课冲突的问题,教务处在排课时尽量注意让教师有统一的时间参加教研活动,每个教研组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便于安排活动场地,也有利于学校领导参与。
(六)邀请专家指导。 韩愈认为“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开展一项工作,如果盲目地进行,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研组建设也是如此。
1、教研员无论是理论水平也好、实践经验也好,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如果能得到教研员的亲自指导,则许多事情都能做到事半功倍。
2、学校如果重视与教研员的联系与沟通,真心诚意地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对教研组的建设将会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
(七)加强教育科研。 科研可以兴校。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就是说,人要学会思考。
1、有人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能提出问题的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能提出一个与众不同问题的人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会思考是一个科研型教师的标志,只有会思考,才能有创意。
2、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
(八)进行师徒结队。都说:“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1、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交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
2、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不保守;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
说实话,教研组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只有把教研组各项工作做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所以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教研组都建设成为优秀的教研组,我们的学校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版块二: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原作者:浙江省奉化市教育服务管理中心周建国
来源::《中国校长网》
教研组是同伴之间探讨教学问题、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分析当下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思路,对促进农村学校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学校教研组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推进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教研组建设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加之教师理念落后、课务忙和缺少培训等原因,教研组建设目前仍很滞后。笔者经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问题:
1.队伍建设充满危机。很多学校因缺少学科骨干,缺少理想的组长人选,不少学科无法开展高质量活动。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教研组长不是“官”,不能折算工作量,待遇差、担子重、工作辛苦、压力大,更无职权,经常被人误会,难以取得同行理解,容易得罪人。因为是“苦差使”,很多骨干教师不愿当组长,即使当着,也多是碍于领导“情面”。
2.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甭管是制定计划,抑或担当集体备课主讲人,参加征文、论坛比赛,承担课题研究,辅导学生参赛,承担校内外公开课,编写校本课程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3.活动不规范,制度管理疲软。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活动低档次,主要是布置一些事务性工作;只听课不评课,评课多半唱“赞歌”;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学校无研修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也看不见教师个体研修计划,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缺失资料积累档案意识。虽然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
二、加强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对策
1.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给担子,给位子,给予“话语权”,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年度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尤其是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应向组长倾斜。
2.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情报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有关部门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
3.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
⑴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尤其要把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宽思路、开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⑵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
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4.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5.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探讨问题来自实践,且是教师力所能及,又能直接服务教学,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
6.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
⑴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其它教学素材。
⑵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名优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普通教师开讲座,担任集体备课主讲人,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特别是要用好网络平台,实现教研管理现代化。
⑶就目前看,教研组大多仍主要以纸质文本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程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教研成果推广和应用。要更新观念,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立各学科教研组资源窗口。这样既有利于学科教学资源有序储存和教师在网上快速检索资料,有利于教师网上论坛和开博,更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教研。
版块三: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化”的实践与思考

原作者: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第一中学 宋渊博
张海燕 日期:2008年12月23日
农村中学一般说来基础比较薄弱,教师素质相对而言较为逊色,这就更需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群体力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现实中教研组建设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从而使得教研组工作容易浮于表面,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活动。这种状况制约着教研组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而限制了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因此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课题化,将有助于促进新课程中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农村中学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一个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水平,决定着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然而农村中学教研组的建设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教学研究的深入。

1思想上不重视,教研观念陈旧。每学期开始,由教研组长拟订一学期的教研计划,然后上交教务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

⑴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多是随便聊聊、说说笑笑,或者就某一问题谈谈意见,发发牢骚。要么,就是各教研组开展一些活动,往往是相互听听课,或者是指定一两人上公开课。如果课后时间紧迫,连评课也都免了,即或评课,也只是泛泛而谈,不疼不痒,多好听的说,少说或不说不住之处。到期末,胡诌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块交上去,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划上了句号。

⑵在一些教师眼中,教研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一些教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安排参加”、“被迫参加”。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下的教研,难以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创新热情。

2、考评手段单一。教研组长、组员的教研情况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⑴只要教研组长把属于分内的事务——写好教研计划、教研记录、教研总结,如数交给教务处就算称职;而其他组员只要把听课笔记等教研活动记录交上去也就大功告成。

⑵学校常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一些乡镇、学校直接给班级排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客观上强化了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助长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一些学校对教研组考核往往注重一些表面现象,注重检查教研组账台资料和出勤情况,忽略了对教研组研究氛围、活动成效、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注。

3、教研效果甚微。教研组多难以拿出有一定质量的东西,总是成绩平平。

⑴对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少之又少;学生的学科兴趣、素质并没有因此有所提高,科研成绩也难上台阶,要么写些经验、体会,或是网上下载文章用以凑数。就连自己评职称的论文也是敷衍了事。

⑵集体备课也是教研内容之一,但集体备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效果”和“质量”。因为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现代“诸葛亮”们,一是不想“无私奉献”,二是“奉献”了也没有什么“回报”。所以,许多集体备课就成了“走过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⑶以上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上,便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学情预设不够明确;囿于教材,教法使用趋于传统;课堂上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教研组建设课题化”的基本要义。  

所谓教研组建设课题化,是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它体现了这几方面的基本要义。

1、教学研究是重要内容。教研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它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开展教学研究是教研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教研组建设课题化的策略,能促使教研组教学研究得到真正的落实。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作用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研组活动课题化将能促进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

三、“教研组建设课题化”的实施策略。

1、精心选择课题。课题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人为地神秘化,平时教学中最感兴趣的事,最得意的做法,最大的困惑等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⑴每个教研组都应确定一个课题,每个备课组都应围绕教研组的课题确立子课题,每个人都应在课题研究中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

⑵一个好的课题从何而来?各教研组要围绕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较好地把握当前学科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从促进学校学科教学建设的角度把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从而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注重过程研究。课题仅仅是教研组活动的载体,一个好的课题,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过程研究,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当课题确定后,只有加强过程性研究,才能有效发挥课题对教研组活动的主导作用,促进教研组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强过程性研究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合理分工。要及时组织对实验方案的学习,使教研组全体成员明确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具体可行的研究目标和要求以及各教研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

(2)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化教研活动的质量,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活动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二是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来深化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内化;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化,要把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合作讨论与交流等形式紧密结合,精心组织,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性;四是要通过分工等形式以及有效的机制促使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到研究活动中。

(3)加强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材料的积累。针对课题研究的需要,合理分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广泛收集、筛选有关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同时必须注重研究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全面反映教研组的活动过程和研究成果。

3、加强总结反思。

⑴课题组织领导围绕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在研究中不定期地及时总结前阶段研究的成果,反思前阶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后阶段研究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⑵每次研究活动后对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教研组成员根据教学实践加强案例分析,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之,教研组建设课题化,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只有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版块四: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原作者:花山镇新和小学
江凤彩
日期:2009年4月27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标准等,在学习、领悟、观摩、实践中,逐步被广大学数学教师所认同、所接受,并越发感受到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可以说,老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可见,教研组的建设在课改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年来,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多数学校已成为单班制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小型小学。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则仍然沿席以前的方式,总体感觉就是教研组虽人员相对稳定,但由于各自所教年级不同,研究问题分散,使得研究面比较窄,不能进行深入研究,或者研究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可见,农村小学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对课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不去深思,在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如何开展,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则成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分析现象,正视问题
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流程之一,它也在课改实践中运行着。但是综观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农村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教研组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理智地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
1、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影响教研组发挥的功能。农村学校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教研”这个词语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教研活动缺乏研究氛围。主要在于农村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活动”通常都习惯于走过场,是“完成任务”。虽然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但这样的影子还是随处可见。
2、教研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研讨。农村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教研活动收效甚微。从规范教研组建设的角度讲,虽有计划而无规划;虽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教研活动只重形式,而缺乏了实质性的研讨。
3、有研课无啄课,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实施新课程研以来,“研课”在一些农村学校开展的比较广泛,而“啄课”对教师团体的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啄课”过程中,只是无伤感情的、不痛不痒地评上几句,没有针对性的研讨,所以“研课”还未达到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
二、加深认识,重视实践,积极思考
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教研组的建设要适应新课改的形势,这个过程需要磨合。一些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误区,抑制了新理念下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发挥。所以在深入推进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认识教研组功能,使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应是教学创新的发源头。为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我们应改革教研模式、创新教研制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
1、提高认识,促进教研组整体实力提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⑴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织,是连接教导处和教师的桥梁,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主要是对教研组建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如何让教研组成员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课改形势?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编制意图,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方向等等,才能使组内成员提高对课改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增进积极投身于课改实践的责任感,深刻体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⑶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形成 “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教研氛围,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指导教学工作,使教研组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以制度为保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我们究竟该怎样设置教研组,怎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进行教研组活动管理,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根据现阶段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探寻农村小学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办法迫在眉睫。
⑴要探寻合理的教研组人员构成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研组相关管理制度。探寻农村小学教研组活动的基本流程,有针对性的修订教研组组长和成员职责,逐步树立教研组长的威信,提高科组的凝聚力,探索科学的优秀教研个人、团队评比办法和学校的一些相关管理制度。
⑵让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有效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教研团队,让教研组建设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摒弃有名无实的教研方式,真正实施实质性的研讨。
3、深化课改,创新教研。在教改的过程中,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研活动内容欠主题、形式单一等问题,学习理论文章和组内听课几乎就涵盖了教研活动的全部。
⑴为了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研组确定教研活动内容须与时俱进,除了资料学习、听课研讨,教研活动内容还应该包括教材处理研究、信息传递等更多的内容,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供教师学习,以帮助他们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更注重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注重用科学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实践,去验证效果,同样对教研组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研活动形式还需更加多样化,不能再停留在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习上,而是需要观摩、研讨、个案研究、集体备课、上、听、说、评、啄等与自身教学息息相关、并能真正从中获得收益的活动形式,让教师们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领会不同的教学风格,吸纳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达到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只有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定能创造出具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研特色,并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不断超越。
版块五: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原作者:小学数学课题组组长 吴毅松
日期:
2006年3月26日
一、问题的提出

㈠问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实施已三年,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的理论、理念、标准等,在学习、领悟、观摩、实践中,逐步被我市小广大学数学教师所认同、所接受。一些具有示范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生动,活跃的教学情景,热烈有激情,令人激动的师生、生生互动,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得以彰显。生命、生活、生态、生成的课堂以其光彩,催发了教师高涨的热情和涌动的心潮,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呼唤着广大教师在这块沃土上去耕耘。

2、新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的热情去挑战新课程,运用新理念,实践新课堂,培育新成果,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是神圣的职责,是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期待。然而农村完村小教师们在跃跃欲试中,却发现在他校他人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神韵,在自己学校教师的课堂上都显得黯然失色,因而感到困惑,感到迷茫,困难重重。

3、面对课改在农村地区出现的这种状况,我们不能不去深思,在农村完村小课程改革如何开展,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则成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㈡问题提出。

1、教师素质与课改对教师要求之间的差距。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逐步摆脱传统中的落后教育观念,克服传统中落后的教学习惯和方式,由传授型向探究型,由再现型向创造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是新课改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但从我区广大农村学校,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而言,要在短期内实现这种转变,哪怕是基本适应课改的要求,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⑴是在这支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并存,且农村完村小中老年教师还有相当大的比例。经过传统教育成长起来,又用传统教育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

⑵是虽已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学历和教师资格),多数教师虽经过职后进修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历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并非完全一致,其业务能力却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速度,观念在更新,却缺乏把新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改前已经存在的距离,在进入课改后就显得更为突出。

⑶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教师充其量只能扮演好一名传授型和维持型的角色。尤其是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知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在师范学到的数学知识。农村学校的课改实施后,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实践,但课改实验的推进在某种角度来说如履薄冰,举步维艰。

⑷是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拉开的差别越来越大,人心思动,人心思变,原有的优秀教师所剩无几,新的优秀教师缺乏补充,农村完村数学教学小缺乏骨干教师的支撑,更加延迟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改实施效果受到地一定的影响。

2、农村完村小基本现状与新教材中存在的差距。不可否认,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特征,但与农村地区和学校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差距,农村学校课改中出现了几种不适应性。

(1)对教材中某些素材的不完全适应性。从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中,能够反应和符合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生产劳动、生活情景、生活水平、生活环境为素材编制的教材几乎没有,较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城市或先进地区的东西,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有的接触不多,有的是完全没有认识具有诱惑的东西,既使有也是经过处理后的东西,缺乏应有的真实性。虽然课改提出了结合实际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拓宽、补充,但有限的师资水平又制约了这种开发的可能。

(2)农村现有办学条件的不适应性。农村学校远不如城市学校那样优越,先进。简陋的教学设施,落后的教学设备,有限的教育经费根本不可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得心应手的辅助教学的物质,客观上在教材的使用中也就很难产生出先进教学手段下的教学效果,大量的课堂教学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对教材的不适应性。新教材的编写在充分体现人文性和时代特征的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这无疑给教师搭建了展示才华,各显神通的平台,正所谓英雄能有用武之地,对于任何地区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对农村地区的很多教师而言,在这种难得的挑战面前却显得力不从心。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表现来的,或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穿新鞋走老路,长期依赖教材,依赖参考书,甚至依赖教案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新教材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留给老师们的创造空间,使一部分教师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奈。

(4)农村学校学生的不适应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性、独特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动表现,许多观摩课、示范课,展示出令人欣喜惊讶的情景,许多案例中描述令人感动的情节,充分地显示出新课程的巨大魅力来自于城市和中心地区学校课堂上的惊喜,让农村地区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兴奋之余时,更多的却是望而兴叹,自感望而却步。农村天地之宽阔,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内容却远不如城市精彩,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背景,所能感知的事物与城市相比较相差甚远。同样的教材或某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区学校的课堂上不可能演绎出同样的效果,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记忆中几乎很少有过城市孩子的经历和体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城市孩子的那些生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材的倾向性增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孩子对新教材适应难度,在教材面前,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发展不在同一个起点上。

(5)教育环境的差距。农村地区人口的居住较为分散,办学规模较小,编制较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学科教研的群体氛围,教师基本上成了非课改意义下的“综合型”和应付型教师,教研、科研开展起来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对课改难以形成较强的推动力。教师兼职学科多,且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专职不专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释放出多大的课改热情就可想而知了。因农村条件的限制,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其方法、途径、渠道、手段以及信息量等均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虽然农村拥有城市无法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但具有时代精神、时代水平、时代特征的信息就显得十分贫乏。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也远不如城市学生。

㈢问题成因与对待。

1教师、教材、学生教育教学的三个要素和其它方面与课改之间存在的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课改实施的影响,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课改的推进。分析这些影响农村新课程实施的因素,我们认为,农村课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课改的成败与否,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2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实施课改,除了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外,而根本问题是教师的自身素质的问题。教师素质普遍不适应课改的需要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不论何种原因,要想方设法地实现教师素质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才是保证和促进课改顺利、有效地发展的当务之急。

3探索和研究适合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与组织形式、培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目前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入手,提高教研组工作质量,促进数学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保证农村完村小的新数学课程实施顺利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教研组工作现状研究;

2、新课程下的学科教研组组织形式研究;

3、新课程下的农村教研职能研究;

4、农村学校数学教研组校本活动形式和内容研究;

5、农村完村小教师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二)研究目标。

1、总结探索具有本市特色的农村完村小教研组建设的经验;

2、发现和总结推广本市农村学校有效教研的活动模式;

3、通过农村学校教研组活动,建立有效的教研工作评估机制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4、建立和形成新课程下的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以师为本的学习、研究、培训的良好氛围;

5、总结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

(三)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教材、有关案例、有关音像资料等。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辅之经验总结法,集体讨论法、专家咨询法及文献法等,在研究中总结,在研究中改进,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在研究中及时推广,把点上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其它学校应用。

2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用:⑴历史研究法:总结本市学校的成功做法;⑵调查法:调研了解不同层次农村学校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做法;⑶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兄弟县市的经验,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分析,了解和摸清本市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⑷观察参与法:研究者参与亲历有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培训等过程,感受农村学校教研工作的特点与难点,与学校领导、教师一起探索、总结成功做法,解决学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工作的准备。

1、组建研究小组。由教研员,学校领导,农村骨干教师组成研究组,这些同志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学校,使研究组成员有一定代表性。

2、确定研究学校。选取全市四所有代表性的农村完村小和一个学区、一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3、开展前期的调研,为课题研究摸清基本情况。

4、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三)研究过程。

1、制订研究方案。2006.1—2006.3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2006.3—2007.6
3、实验总结、评价阶段。 2007.7—2007.9
四、研究组成员。(见下表)








吴毅松
完村小教研组长培训与农村完村小骨干教师培养研究

陈百坤
农村完村小数学教研网络建设研究

张东飚
完村小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

王金华
完小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村小教师教研的形式研究

王国华
农村小学主题式教研活动内容研究
陈钱勇
教研载体的创设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17:34 | 只看该作者
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成长发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9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5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成长发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29》,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建设学习型数学教研组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三是加强团队建设,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开题报告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原作者:温岭市岩下小学 李雪红

我们的社会正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学习。许多国家如新加坡等提出建设学习化的国家,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化的城市,我们教师工作成长的学校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用共同的远景目标培养成员对学校的长期承诺,客观的审视自己,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团队中成员不断超越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提升整体的教书育人水准,全力打造学习型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对一所学校所言,关系到学校的兴旺发达和健康发展;对一个教师而言,意味着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不仅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健康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原有的教研制度在教研理念、活动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适应性。因此,重树教研新理念,发展、丰富和完善学校的教研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为此,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增强学习力和创造力,想方设法谋求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学习型教研组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型教研组的内涵。

   
1
、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如果学校是一棵生长旺盛的大树,那么教研组就是构成这棵大树的不同器官中的一个组织,它的生命力直接影响到这棵大树是否能够旺盛生长、开花结果。
   
2、学习型教研组就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教研组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教研组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教研组。
3、在学习型教研组中,全体教师把学习作为生存方式,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通过坚持不断创造性的学习,得到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能量,锤炼全新、前瞻、开阔的思考方法,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思想、内容、方法和技术,全力实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以造就质高量多、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
(二)学习型教研组的特征。
   
学习型教研组与传统教研组进行比较,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体组员拥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教研组所有成员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即共同奋斗目标,是教研组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它能产生众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渗入教研组各个方面,激发全体组员努力奋斗。
2、学习能力强。学习型教研组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拥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拥有学习共享和互助的心理氛围。
3、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取代了高度等级化、高度集权化和高度正规化的“金字塔式”结构模式。它强调低复杂化、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的,能根据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需要及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的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
4、每个组员都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能力。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行动时考虑全局,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运用系统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注重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5、学习成为教研组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通过学习,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教学和教研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在学习型教研组中,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价值提升,获得了较充分的专业发展。

二、学习型教研组的创建
(一)构建教研组共同愿景。
   
1、共同愿景是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全体组员持续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构建教研组共同愿景,首先要理清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躲避时代的挑战和压力,每位教师都应探寻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调整固有思维模式,激活个人的热情和潜能,从而勇敢地为愿望而行动。有了清晰的愿景才有可能振奋精神,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超越。
2、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论谈和补充确认等方式不断挖掘教师个人愿景,尊重个人愿景,引导个人愿景,使个人愿景逐渐靠近教研组愿景并与之融合,最终形成教研组的共同愿景,即有明确的团队发展目标,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有较高的团队研究质量,有突出的团队贡献。
   
(
) 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
   
对学校而言,教研组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职能部门,是一个观念转变、实践演练的培训基地,还是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组织。为了使教研组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促进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需建立并完善一些教研制度。
   
1
、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研究负责,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学”与“习”的第一责任人和先行者。教研组长应做到“五个必须”,即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不少于3次;以实践课为抓手,认真组织磨课活动,每学期备课、听课指导不少于15次;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每学年带领全体人员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组织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组织好教师教学评比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2
、备课组长尽心制。备课组长是教研组长的得力助手,也是备课组“学”与“习”的带头人。备课组长应做到“四个尽心”,即尽心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尽心组织在教师个人研习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和会课,每学期集体备课和会课的次数不少于10次;尽心组织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尽心协助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活动。
   
3
、组员尽力制。组员应规划和安排好个人的“学”与“习”,做到“五个尽力”,即每节课后尽力写教学反思后记;每月尽力命一份学科试卷;每月尽力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开设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提供一篇教学论文。
   
4
、活动规范制。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每位成员都必须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教研组做到教研活动“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小结。
   
(
) 教师间建立伙伴关系。
   
教研组全体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会,其主要形式为:
   
1
、理论研修。一起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今天怎样做教师、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带到理论研修中,通过学习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2
、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成员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资深教师现身说法,细说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领导深挖素材,品说教研中的故事和自己的学习之路;青年教师敞开心扉,畅谈自己专业发展的理想。通过深度汇谈,建立成员间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
   
3
、开展磨课活动。磨课是指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磨课是多层次、多方式、交叉进行的,比如:有师徒结对的磨课、备课组合作的磨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的磨课、跨学科的磨课、在研究人员支持与引领下的磨课等。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对一节课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研究应该是怎样的,体会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
   
(
) 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1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教研组明确要求,组员之间互相听课达到一定节次,鼓励组员跨组听课。听课之后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议表进行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教研组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组员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人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整合,直至满意为止。通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注重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提高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2
、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即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教后记的写作,我们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撰写教研文章。同时,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3
、建立月研讨制度和教育论坛。在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各学科备课组长要汇报一个月来的备课组活动的情况,并把小组内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教研组会议上讨论,然后有重点地让部分教师讲讲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此间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教学论坛制度,通过专题论坛、个性论坛等形式,使教师能够有自由地进行交流、发表见解的平台。
   
4
、展示教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定期将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汇编成册。张榜公布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辅导学生获奖的成果,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
) 软化教研组边界,实现资源整合
   
与周边兄弟学校建立“联研”制度,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加大学校之间的教学互访,加强教师之间的结对互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1
、教学互访。教师为研究解决问题而向有关学校的教师发出邀请或要求访问。补充互访的联片教研,大大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机会,使教师间彼此了解熟悉,也使合作程度大大加强,遇到困难时请求互助、获得经验时希望分享的主动行为渐渐多起来,也由于彼此了解,选择交流对象就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互访是互动的、合作的,一般经历“预约—准备—课例—研讨”的过程。目前,这样的互访在我校较为普遍。从教学互访的效果上看,无论被邀请还是被访问,主客双方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准备。
   
2
、同伴结对。在目前的教师培养中,“带教”还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大都采用老教师带新教师、高一级职称带低一级职称的做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面对实际,能者为师,讲求实效”的新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带教”的内涵在扩展,“带教”的形式在创新。在联片教研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带教”和“跨校带教”,也出现了那种亦师亦徒、互为师徒式的“同伴结对”。“同伴结对”的效果非常好,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一个业务上讨论得起来的经常交流的合作伙伴,而且这种交流又是自由、自觉、随时的,不用客套、说实在话和无话不谈的。从对一个教研组整体水平的影响来看,教研组长之间(同校或跨校)的强强联手式的结对,对整个教研组活动质量的提高,效果更为明显。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世人关注的今天,一所以改革与开放作为发展动力的学校,必须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把建设一支敢于创新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高质量的保证。校本教研将引领我们的教师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学科教学中带着学习、研究的眼光从事教学,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真正让他们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我们深信,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支撑起一个学校的真正发展,才能赢得优质教育的良好声誉。
版块二:建设学习型数学教研组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来源(原作者):lwzxwgm的博客  日期:20101214
学习型教研组是指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它由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的学习型教师组成,具有团队互动和学习共享的教研氛围;具有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教研组工作机制。
数学教研组是数学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全面完成数学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研究和实践,需要我们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要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给教研组准确定位。同时,随着学校竞争的加剧,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事在必行。
一、我校数学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1、活动单一,每次教研活动总是听课、评课、或者传达学校或上级教研单位的精神,甚至于聊一些无关教学的话题,使得老师参与积极性低。
2、教研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听课、评课、以及听讲座完毕,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教师的学科教学观点得不到很好的碰撞、整理和升华。
3、教师的责任感淡薄,有的老师不论是到其他学校听课、听讲座或者是参加本校的公开课听课,都认为别人很一般,责任感不强,不认真学习,进取心不足。
二、产生以上问题主要的原因
1、教研组活动往往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收效不大,热情不高,疲于应付。
2、是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批、考环节就可以了,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内容处理不够得法,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是研究的氛围缺乏,导致教师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主人翁意识,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针对以上现状,我校开展了有效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
数学组则承担了相应的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子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构建了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大大促进了数学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能力、学习效率和业务素质。教师的教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更加规范化。和以前教研活动的随意性、无序性、低效性相比,教师的教研能力、学习效率和业务素质等方面有明显地提高,教学能力也随之增强。有的教师以前在电脑和网络面前束手无策,要制作一份电子试卷,还要请别人帮忙,让别人抽空来做。现在通过互帮互教互学,本组的每位教师都能上网查阅资料和独立制作电子试卷。
2、培养本组教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不断开发教研组的组织潜能,形成团体优势,建立良好的学习研究机制。
3、促使教师养成自觉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型教研特色。教研组专门组织了《教学反思》的校本培训,给本组教师宣讲了教学反思的意义、涵义、内容和实例。
4、探索了可操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策略,推进学校教研工作的进步。构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受益者无疑是学校和教师。它促进了本组教师专业化成长,也对其他组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我组教师自2007年以来荣获了各级各类奖项共21次。
总之,加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项艰巨而又务实的工作,只有平时把工作做细、做实,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问题,在不断反思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问题、失误引导学习,坚持把镜子转向自己,要求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多提意见,多反思,将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从中找到不足,进一步学习,才能使教育教学提上一个新台阶。
版块三:加强团队建设,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原作者:肥城市实验中学  黄振九 日期:2010313
每到周四上午10:00,我们语文备课组九名成员会不约而同地齐聚集体备课室,集体教研,这一制度一坚持就是9年,(我校自2000年起实施集体备课),9年来,三届毕业生中考语文成绩均名列前茅,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我们语文组也多次被学校、市教研室评为优秀备课组,以下是我们语文组建设的探索与体会,敬请指正。
一、集体教研的必要性
1进入新课改以后,面对新教材,每位教师须将大量时间用于对教材的领会探究,参考书已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摄取速度远不及知识自身的生成速度,一个教师,只有与备课组内其他成员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才有可能达到对教材的全面准确把握,才能杜绝上课内容的随意性与错误性。
2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也迫使每位教师重新构建自己的课堂模式,在一个备课组内只有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带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样,骨干教师只有在集体的合作交流中才能汲取青年教师课堂的创新点。
3合作交流既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也是每位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捷径,集体备课的水平决定了备课组整体的教学状况,每位成员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充分体现出个人风格。
二、集体教研的主要内容及实施
1、集体教研的主要内容。任何同组内成员间知识交流都属于集体教研,但那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⑴集体教研包括:集体备课,听评课,作文题目探究,单元测试题探究,教学进度安排,小课题探讨,作业布置。
⑵我们认为集体教研的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杜绝教学的随意性,抓住年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学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研组将加强研究和学习,力争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地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2、集体教研的具体实施。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校本教研形式。
①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
②集体备课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备课讨论一般超前一周进行,保证各位教师有一定时间调整教学设计。每次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位主讲人,确定主讲课文。可以根据该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做到择其长,从而使这位负责主讲的教师的长处无形中变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
⑵听评课活动。按惯例,每学期初学校将安排备课组内第一轮听评课,尔后推出校级公开课人选,然后推荐参加市省讲课比赛,备课组组织了一次互相听课活动。
①我们选择一篇相同的课文,大家自己备课,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上课。所选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备课组各位教师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只不过大家围绕重点选择的切入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朗读、思考、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②这次相互听课,各位老师都积极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的世界里,进行学习、感悟。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要把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小组合作决不是走过场,要做出结果来。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给他们机会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都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介绍文章的背景资料时,对青海湖的介绍过多;课堂上有些环节的衔接显得突然,不够自然紧密;对课文难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以及如何规范学生的回答,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回答等。我们就听课的感受作了交流,互换意见,很有启发。
③这种组内的互相听课、评课见到的是原汁原味常态课,也就是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真实课,我们在组内评课时经常邀请语文如张欣来作指导,每每收益不少。比如2006年我们在两轮听评课基础上渐形成了我们实验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即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拓展延伸。我们认为一般一篇课文基本可按以上流程处理,激情导入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唤起,学习兴趣的激发;整体感知是带一两个问题去读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必须书声朗朗的特点;局部探究是对教学难点的重点突破,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整节课的高潮。
④我们通过多次听组内汪玲的课,在评课中也逐渐摸索出不同文体的大致教法。如《背影》这样的叙事散文,通过老师有感情地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积累基础上感悟到父爱。《春》这样的写景散文,最好借助多媒体,咏春名句让学生借助联想沉浸在春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美、抒发美。古诗词则可在背熟的基础上化诗为画面,以一段段优美文字描述诗文意境;戏剧、小说类则针对中学生特点和文体特点,将局部探究的矛盾冲突部分让学生分角色去表演、练,调动其阅读积极性,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⑤以上无论是课堂模式的初探,还是不同文体教法的探究都是我们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共识,它不是来自于杂志理论,来自于实践,更易于回到实践中去。可以说这种扎实有效的听评课活动带动了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入格,又更有自由的挥的余地,使他们快速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2004年王敏获肥城市教学能手,2005年王海英获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2007年田梅获泰安市创新课一等奖。2004——2008年全级100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二等奖,进入高中的学生有的成了高中校刊的编辑。
三、具体要求
自主备课要求。为了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让教师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积极参与集体研讨,我们在集体备课之前要求教师首先进行自主备课。自主备课的具体要求有这样几点:⑴自主备课的内容要求以教学提纲的形式书面呈现出来;⑵第一轮新教师必须以详案呈现;⑶明确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⑷明确教学过程的操作层面;⑸提出对自主备课中的教学疑问,供大家研讨。⑹自主备课的教案必须在集体备课前一天交各年级备课组长检查记录。
主备课要求。因为主备课人的教案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和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与低,所以对教学内容必须十分的熟悉。对主备课人的教案和说课提出的要求是:
教案: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内容的教学流程和课时的教学步骤以及知识点的导入;研究新课标,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处理;教学内容的板书、例题、习题、作业、教学情境的设计。
说课:一说本周的练习、测试的安排;二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等;三说教学的流程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处理。
二次备课要求。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求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主备课人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要求是:解决备课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难点、疑点;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保持教案的个性;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二次备课的字数提出具体的要求。
集体研讨的要求。在主备课人说课的基础上,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科组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发言,进行集体研讨。对集体研讨的要求有:每人都必须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至少一点;提出教学内容的疑点、难点,供大家研讨;要发扬民主作风,实行资源共享,发挥集体力量。
四、注意事项
1、抓好备课组长选择和培训工作。俗话说: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校实行备课组长竞争上岗制,通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将那些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能认真履行职责,凝聚力强,认可度高的教师推为备课组长,在考核时适当考虑其工作量,同时认真做好上岗前的职责培训,将名字打发印发,使之名正言顺,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备课组长,我的备课几乎是全组备课的样本,课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听课,无论听评课还是集体备课我总是冲在前面,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影响全组成员,2005年我被评为教学质量先进个人、2007年获第五届肥城市教学能手、2004年、2008年两次被市教研室评为优秀教研组长,2009年作为先进备课组在毕业班动员会上作了表态发言。
2、组内要明确分工。备课组不是组长的备课组,是大家的,组长应针对每个成员的特长将常规任务分配到人,做到业务共担、资源共享、互帮共进,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⑴以下是我们组分工一览表:学期备课组计划及总结——黄振九。集体备课重点篇目主备人——全组成员轮渡当主备人。单元测试题命制——田梅、王敏。每周作文题目命拟——王海英、刘传林。双休日作业布置及日记、读书笔记评比——白少霞。小课题研究——王慧、汪玲。集体教研记录——王克建。
⑵由于组内人人有任务,做到了人人参与,这其中更多的是合作,如单元题命制由王敏、田梅负责,组内成员所有的资料尽归二人,她们或粘或复印或打版,命制出一套高质量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等级,提前一周印出,查好分发给各成员,然后组内统一时间测试。往往一个单元还没学完,试题已到手,很好地检测了所学知识,保证了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每次期末复习前,两位老师已提前安排,早早将全册七个单元的复习题印好,复习时,以练代复习,大大提高了效率。
总之,备课组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基本单位,集体备课组的水平决定着整体教学状况,下一步我们将增强备课组工作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进一步丰富集体教研的内容,更积极有效地发挥集体智慧,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素养。
版块四:《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原作者):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课题组(组长:尤亮校长)
日期:2010年2月18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一)背景和现状。
1、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
2、目前许多中小学(包括我校)教研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教研活动常常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出出单元卷子,讲讲学生中的错误现象等一般的业务交流层面,更有甚者,有的教研组工作无计划,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组织较好的教研组也至多会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而对于如何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以及学法指导的专题研究甚少,更忽视了教师的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学校教研组虽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3、关于通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深圳南山区的《建设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川省凉山州教科所的谌业锋老师的是《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均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各学校的选题角度或研究深度不同,研究成果还较零散,不够系统,有的还不够深入,还有的研究成果具有地区的局限性。
鉴于这样的背景和现状,我校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还是具有很大的理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价值。
1.理性价值。通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并通过改善心智结构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新的思想观念,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并为实现共同愿景而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促进教师专业主动的、持续的发展。
2.实践价值。通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具备一种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更新的品质,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学习型教研组:是指一个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是一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每位教师的创造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团队。简而言之,学习型教研组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团队。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把教育岗位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具备了强烈的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从容应付各种教学情景的能力,特别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建树,能从自己的职业成长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这种理论是一种以学习、创新、超越为追求的全新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二)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阶段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理论。校本教研理论认为教科研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性思维的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新成果的过程。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可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习型教研组形成机制的研究,形成一套具有校本特点的学习型教研组形成的机制;通过对教研科研一体化进程中学习型教研组学习方式和实践的研究,形成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模式,并运用这样一套形成机制和学习方式精心打造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通过开展对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性研究,强化教研组团队性学习,建设一种以学习、合作、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教科研文化,这种文化着力于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引领教师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运用反思的方法改进教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师团队,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
(二)主要内容。
1.学习型教研组形成机制的研究(子课题一)。学习型教研组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不精心培育和扶植,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如果学习只是一个孤立的项目或任务,而不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追求,教研组也不会开始真正的学习。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教研组层面上建立一系列学习机制和学习促进与保证机制等社会化的制度和规范,建立适宜学习、鼓励学习、促进学习的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园文化。百家讲坛。
①专家引领使教师在专业方面有所进展。学校尽可能地利用课余学习时间为教师多安排高质量的专家报告,提高教师们的理论学术水平;也增强教师们专业发展的自信心。这也是教师们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许多教师正是通过这些讲座,初步设定了自己的科研课题。而且专家讲座涉及的范围广泛,例如有关于提高教学方法水平的,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还有关于教师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
③专家讲座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机会,减少了对于理论学习的枯燥感和畏惧心理,提升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营造学习的氛围。
④校园文化阵地(校报、校刊等)作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分享平台和深层交流园地。橱窗、宣传栏等及时公布各类教师荣誉和业务获奖、论文发表情况。
(2)校级学科带头人评比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意识。45周岁以下教师通过制定个人5年发展规划,树立专业发展目标意识,通过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评比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意识,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根据校情,校内向下设置梯度(设校级新秀、能手两台阶),校外向上设台阶(为评选区、市级学科带头人打基础)。
(3)星级评估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以评价为导向,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星级教研组的评选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2.教研科研一体化进程中学习型教研组学习方式和实践的研究(子课题二。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教研组将教研问题课题化研究的过程,各学科教研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研问题课题化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学习为手段,强化教师树立自我反思意识,教育科研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教研组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研究,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学习的模式。本子课题研究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开展行动研究:
(1)读书活动。读书班也是教师自我学习提高理论的形式之一。把教研组建成读书班,结合教育中常遇的难题与热点,选择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书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师们进行小组交流、专题发言,通过讨论分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写教育叙事。叙事研究就是通过由当事人讲述充满意义的生活故事来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叙述的故事,他人可以追寻教师的足迹,倾听教师的声音。①在叙事研究中,教师只需回忆、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和产生的教育思想,而不必勉强自己谈论教育道理、教育理论,更不必运用所谓的学术语言。②指导教师以叙事研究为起点,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培养研究自信心、养成写作习惯、初步形成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使他们敢于在教育科研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教育叙事研究可谓打开了一扇教师认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大门。
(3)案例分析、反思性教学。①一课三备。个人备课,教研组讨论,反思,再试讲,修改,最后形成凝聚集体共同智慧的教案。②教师主动参加讨论,结合集体的智慧,在历经了备课、说课、试教,反思、改进的循环过程的之后,使每一位教师都亲身感受了这样的教研氛围,使大家开始关注自己,关注教材、关注改进教学,关注学生的有效习得。努力不断改进自我,提高教学水平。
(4)设立校级课题,教研问题课题化。教研组、课题组一体化建设。教研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实践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实践化,以课题研究为手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现在我校各教研组都确定了自己的校级研究课题,有的已经成功申报了区级课题,市级课题的子课题以及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的观点。
1.学习型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专业追求和目标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外因就是学习型教研组内教师的学习交流和学习氛围,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平台在哪里?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学习的促进和保证机制是学习型教研组形成的重要保证。源于企业管理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是教研组的核心。要将教研组打造成一个学习的团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具备一种专业追求,一种终身学习、发展的品质,学习的促进和保证机制是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制度的保证,就没有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
3.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一种需要。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阶段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每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专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我们了解到的同类课题的研究着眼点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而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方向是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落脚点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关注的是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
六.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吸取营养,批判地继承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扩展思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丰富课题研究内容。
2.行动研究法: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与行动相结合有计划、按步骤对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改进,解决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行动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3.实践反思法: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教学反思对象,通过实践反思,对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将教研问题课题化,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研组整体学习能力。
4.个案研究法:以某一(些)教研组为研究对象,对其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把静态的分析诊断与动态的追踪考察相结合,关注这一(些)教研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多层面的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某一(些)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教研、科研和实践过程,及时做出经验总结,依据教研组(教师个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进教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研究对象:全校各学科教研组。
七.研究的思路和实施的步骤
(一)研究的思路。
1.目标指向: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加强,外部压力可以使他们达到最低标准,但要想达到优秀的水平,主导力量还是来自内部动机,教师的发展必须由学校引领发展转变为教师自主发展,目标指向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
2.角色定位:通过学习课标、课改及学习型组织等有关理论,赋予学校教研组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3.机制保障:通过学习型教研组形成机制及学习方式等的研究,建立保障机制,形成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团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教师、学生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
(二)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和课题活动安排,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综合应用文献资料、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法全面深入研究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和学习模式。
2第二阶段:(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
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继续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会议。
综合应用实践反思、经验总结法完善校本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和学习模式。
3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鉴定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汇编工作。
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申报结题并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1、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市级教学研究课题《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农村中学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等的课题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都已顺利结题。
2、这些课题得到了市、区课题鉴定组专家的充分肯定。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已经培养了一支较高素养的科研型教师团队,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我校围绕课题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1、围绕本课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核心概念“学习型教研组”的认识和界定。
2、我们还调查了当前我校教研组活动和团队性学习的现状,调查了教师个体学习和专业追求的愿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多次召开教研组长以及备课组长会议,学习理论,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可以说我们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我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
1、我校为保证课题能顺利的开展,校长亲自担任了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另外我们已着手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规划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程,成立了教师培养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45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制订了个人专业成长5年发展目标,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为了确保获得充足的研究资料,除订阅专业杂志外,将继续添置相关的理论书籍,以方便课题组及时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可以说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等,我校都能保证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21: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课题实验研究(教研组室建设讲座30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5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9月至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工作”已编发了七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中对“教研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课题实验研究(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一专题30)》,分为三个版块:一是《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打造教研组文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三是《农村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打造教研组文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严国祥 季春华主持 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承担
2008年6月01日 (季春华执笔)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教育理论优化教师“生命状态”的实践研究》子课题)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的人,不应仅是泰罗和法约尔看成的“经济人”、梅奥看成的“社会人”、马斯洛看成的“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及此后的超Y理论看成的“复杂的人”,也不应仅是70年代戴维斯对组织文化中强调的“组织中的人”、80年代公司文化兴起后把企业人看成的“文化人”,而应是能积极思考、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积极参与组织学习、能在共同愿景(指成为群众愿望的远景)下努力发展的人,不仅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而且把学习看作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
1.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的本质特征──学习。鉴于以上认识,对于教师而言,那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更重要的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更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同伴合作的团队学习。学习型教研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的原因。
⑵在提倡终身学习氛围中,学习型教研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专业和精神的支持,换句话说,学习型教研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学习型教研组中教师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暴露在这个平台上,通过 “照镜子”的方式了解问题的实质,通过研究自己以及同事的教学实际,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⑶学习型教研组所提倡的平等、共享、互勉的组织文化能促进教师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为教师实现取长补短、展现自我提供一个平台。在学习型教研组中,团队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和发掘自己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想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容纳别人的想法。显然,这种互动的组织文化让每个教师都更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而形成系统思考的能力。
2.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⑴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它给我们学校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变革。
⑵我们学校的教研组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层式、“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组织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⑶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变革学校传统的教研组组织形态,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型的群体组织,以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培训的效益、提升教学层次,尽快成为新时期学习型的教师。
3.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⑴学校竞争实质是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竞争,学校要创造质量就要从学习中创造。不管采取什么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力。如果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眼光,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事实证明:成功的学校=团队学习力+不断创新。它能使人更聪明地工作。
⑵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也是我们管理者的主要职责,通过学习型教研组把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学习讨诸于实践,从而提高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学习型组织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教授提出的。随后,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组织学习中心在彼得·圣吉的领导下,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自学习型组织的理想被提出后,社会上各类组织竞相探讨如何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俨然成为新世纪的最佳组织型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像壳牌石油、杜邦、通用、英特尔、微软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公司为了应对变局,纷纷对企业的组织形态进行再造,将企业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
2、“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组织中被普遍接受及应用,然而,可否将其适用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则是教育学者、学校所关心的问题。彼得·圣吉指出美国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将系统思考的概念,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和课程的规划上面,而且成效惊人。他也指出在建立共同愿景、分享愿景及学习如何改变既定的心智模式方面,教育组织比企业组织还可以做的更好。
3、英国教育学者Southworth于1994年发表一篇名为《学习型学校》(TheLearning School)的论文,他指出“学习型学校”应具备下列各项相互关联的特征:⑴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⑵个别教师应是不断的学习者。⑶鼓励教师和其它同仁共同合作或相互学习。⑷学校为一学习系统的组织。⑸学校领导者应为学习的领导者。
4、我国杭州师范学院的肖锋副教授则从建设学习型学校入手,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学校的五大策略,论述了在学习型学校中校长的六大角色,为建设学习型学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步骤。
5、创新之处: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都使我们对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可汲取的新鲜养料。但总体来看,对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的研究在我国还属刚刚起步,教育研究者还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阐述,仅有相关学习型教研组的领导行为、教研组效能与组织学习等概念的介绍,以及可能的发展策略等报道。至于将学习型教研组相关理论实际应用到教研组活动中,将教研组发展成为学习型教研组之研究与实证分析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课题试图在学校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立足这方面作出努力。
三、课题界定和理论支撑
1、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学习在个人、团队、组织或者组织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产生。学习是持续性的并可以战略性地加以运用的过程,而且可以统一到工作中或者得跟工作同时进展。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的组织。
2、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习型教研组。指一个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组织的一种类型。即教研组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教研组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教研组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性工作。在学习型教研组中,全体教师把学习作为生存方式,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通过坚持不断创造性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素养,享受教学的幸福人生。
4、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生命的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的生命主动展现、主动发展的文化,是以改造教师的生活方式为己任的文化,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气候”和“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文化。
5、实践研究。是以“做”为中心的研究,即是研究怎么做的:在什么样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反思的。注重研究的过程和对过程的反思,研究的过程与反思是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课题研究中着重研究引导教师通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有效地反思自身的学习、生活,打造一种全新的教研组文化,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的生命状态。
四、研究内容及目标:
1课题研究的目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不断开发组织潜能,形成团体优势,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协同合作的灵活新型教研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⑴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促使组织中的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能从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的生命潜力,并逐步提升人生价值以充分实现自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专业意识,进而带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和效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使学校能顺应时代变革与永续发展。
⑵通过课题研究将学习型教研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教研组活动中,从而提炼出一整套构建成学习型教研组的操作策略。
⑶形成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鲜明的教学个性的课题研究队伍。
2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关键是促进教研组有效的“学”与“习”,组织学习的基础是个人学习,标志是团队学习。理想的教研组的学习应是既有个体自我更新导向、同伴互助支持导向、专业引领导向的“单环学习”,更有三者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环互动式学习”。
⑴打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特征的教研组文化。①建设以“整合”为特征的学习型教研组的支持系统。②建设以“适应”为特征的学习型教研组的组织系统。③建设以“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和生命价值提升”为核心理念教研组学习文化。④建设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为取向教研组制度文化。⑤建设以“激励”为特征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展示和激励平台。
⑵建设以“开放、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型教研组的理论学习平台。①开展以“自我更新”为取向的个人学习活动。②开展以“协作共享”为特征的团队学习活动。③开展以“提升素养”为目标的专业引领学习活动。
⑶构建以“教师发展为本” 为特征的校本教研实践平台。①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模式平台建设。②建设教研组的学科教师“实战式”培训平台。③建设名师培养对象“专题式”培训平台。④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平台建设。⑤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开发平台建设。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7年8月)
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确定课题组成员,聘请专家指导。
2.实践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论证研究课题,制订计划,成立课题组。(2)确定对象,课题组成员培训,请专家点评。(3)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并论证。(4)开展研究工作。(5)研究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完成研究报告。(2)
研究成果推广与完善。(3)课题结题,成果展示
六、课题组成员
组 长:严国祥
副组长:季春华
成 员:沈学康、邢瑛、邱建忠、曹锋、任志林、各教研组组长。
七、课题成果形式
1.学习型教研组论文汇编、交流。
2.各类成果展示(研究课录象,开题、结题报告,活动资料等)。
八、主要研究思路
通过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使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共享,学会创新,使教研组成为富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
1.开展读书活动,更新学习观念,构筑新的学习愿景。
⑴调查教师学习现状结果并进行反馈,使教师发现过去学习所存在的缺陷,明确学习和工作密布可分的关系。
⑵下发了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材料,通过个人精读和集体讨论使教师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明确团队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对发展自我的重要意义。
⑶组织聆听专家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下发了相应理论学习材料,如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学科教学模式和学法指导的讨论和实践、特长学生的培养和困难学生的帮助问题等,使教师自觉地将理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学习—实践—总结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提升。
2.搭建反思性学习的平台,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
⑴成熟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学习和工作是融为一体的。学校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努力构建一个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教师团队,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⑵在教研组活动中坚持“把镜子转向自己”,要求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多提意见,多反思。具体要求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确定一个切入点较小的教师研究专题,针对专题在教学中进行积累、总结和反思,撰写出专题报告后在组内交流。

②坚持撰写教后小计,对每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法。

③各级各类公开教学都要在组织内进行说课、上课和评课,一人上课全组参与。执教者本人撰写反思性总结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④每次考试之后任课老师进行总结交流并进行制定改进措施。
3.组织有效的团队学习,形成学习资源共享系统。
⑴在构建学习共享系统过程中,要重视抓好组长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组长的培养。组长要组织全组教师共同协商、决定,形成本组的行动计划,并带领全组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理论。同时,对于组里教师的各种反馈意见,组长不是简单地以群众代言人的身份上传到学校领导那里,而是能够如同校级领导那样,先了解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后,按照学校的教育理念先进行对话交流并加以引导。
⑵在团队学习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团队成员要善于消除自我防卫。团队学习最大的障碍是自我防卫,相互封闭。历来“文人相轻”,教师之间的自我防卫表现的更为突出。教师之间团结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消除自我防卫。要充分开展一些非正式活动,由课题组成员有意识地把自己教学中的新得体会和工作烦恼与其他人交流,长期坚持带出气氛。在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也主动把自己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贡献出来与他人共享,不搞相互封闭。
②要把团队学习引入集体备课中。每一次集体备课都看作是一个团队学习的机会。从教材分析到教法设计,从课件制作到练习准备,同课目教师能分工合作,成果共享。
4.明确职责,为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保驾护航。
如何将设立的学习型教研组这个“形”,变成推行科学管理、提高学习效益这个“实”,除了组成学习型教研组的人的因素外,关键是明确学习型教研组的权和责。管理过程中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计划目标的自主性上,而“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⑴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业务能力提高是学习型教研组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学校可持续提高办学效益的保证。
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⑶学习组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及其他方面工作的责任。
⑷是学校校长室及其他部门对各组工作的保障责任。
⑸有适当的奖惩内容。这些内容都统一到学校的培训规划中,工作上有一个正常系统的管理,对教师来说又有一个具体的个人自主发展规划,学习过程有一个具体的组织支持,有利于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
版块二:《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茄子溪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21世纪的人,应是能积极思考、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积极参与组织学习、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人,不仅把学习看作人的天性,而且把学习看作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创建“学习化社会”、“学习化城市”、“学习型组织”正成为当前世界性课题。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
2、要发挥学校教研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功能,学校教研组织就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运用科学建议于学校实践不可能是自发的。
⑴学校教研组织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型组织。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种组织中共同学习,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互相砥砺,不断提高自己,反思并勇于修正自己行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⑵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总结了理想的学习团体模式,他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是一个很大的‘队伍’中的一员,一群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行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人们有着比个人的目的更大的共同目标,他们取得了特别的成果。”
3、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研的实际状况来看,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目前许多中小学的教研组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⑴学科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
⑵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合作。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本应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但他们却在恶性竞争,相互封锁。
⑶对组织学习听之任之,常常是停留在通通教学进度,备备自己的教案,出出单元卷子,讲讲作业中的错题等一般的业务通气上面,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流于形式,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犹如一盘散沙,从而削弱了教师的学习能力,而对于如何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把握教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的专题研究甚少,提高教学质量何从谈起。
4、必须“以校为本”,把学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阵地,“以组为点”,把教研组作为培养教师的基点。
⑴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把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教研组创建成“学习型教研组”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学校竞争实质是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竞争,学校要创造质量就要从学习中创造。
⑵不管采取什么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力。如果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眼光,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事实证明:成功的学校=团队学习力+不断创新。它能使人更聪明地工作。
⑶创建“学习型教研组”,要把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学习付诸于实践,从而提高教研组长和教研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学习型教研组的一般教研模式,有助于教师提高教科研的效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研组组长的教科研能力。
3.促进教研组成员自主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习型的教研组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行动研究并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而是日常工作、改革、科研三者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
(二)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
(三)调查法:通过调查我校数学组教师的学习动机,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全组教师的共同愿境。
(四)文献法:
1.十六大报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与人的学习型发展相联结的新的课程体系与教育价值观。”
4.邱昭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学习”的模式》
我们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与发展模式不失为21世纪学校组织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而“学习型教研组” (即教研工作学习化,学习活动教研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走向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四、研究对象
茄子溪小学数学组教师
五、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课题立项为区级课题后,学校非常重视。多次召开有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教研组长参加的专门会议,研究课题启动、实施、推进等相关事宜。
课题组在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中,以探索教师继续学习教研模式为中心,以贯彻落实课改革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功能和优势,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提供拓展的自主、合作教研平台。具体的实施阐述如下。
(一)教师现状分析。
1、课题进行之初,我们对全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等。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认同终身学习的观念。85%教师的学习以学历进修为主。在问到学习动机时,56%的教师首先为评职称,32%的教师首选上面规定不得不参加。
2、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学习内容并非教师内心真正的需要,也由于学习的功利性和指令性,使教师的学习背离初衷而出于应付。
3、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多教师把学习等同于读书,把学习和工作隔离开来。这样的学习现状如果不改善,则学而不能致用,难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更新学习观念,构筑新的学习愿景。
1、我们将教师学习现状的调查结果在组内进行了反馈,使教师发现过去学习所存在的缺陷,明确学习和工作密不可分的关系。随后我们又下发了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材料,如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学科教学模式和学法指导的讨论和实践、特长学生的培养和困难学生的帮助问题等。
2、通过个人精读和集体讨论使教师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明确团队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对发展自我的重要意义。我们多次聆听了专家门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告。这些报告使教师在展望教育未来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下发了相应理论学习材料,当然理论学习要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觉地将理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学习—实践—总结—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提升。
(三)理论学习研究。
在进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训为主体,他训为主导的思路开展学习培训工作,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1.坚持自训为主体。教师根据教研组培训目标及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自修。如:
⑴对教学基本功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修,采取“自练——展示——交流——反思”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四个一的要求,即每日一练、每周一展、半月一反思、每月一交流。对职业道德、教学知识的自修。
⑵采取“自学——运用——交流——反思”相结合,让教师在自学中获得在运用中提高,在交流、反思中巩固加深。对教育思想及教科研理论的自修。
⑶采取“自研——反思——交流——运用”相结合的方法,鼓励交流,树立“喜新不厌旧”的观念,选择教改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学习、研究、反思、交流,并且批判地看待传统教学中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2.坚持他训为主导。学校根据计划安排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介绍经验或工作事迹报告,充分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抓典型、树榜样,通过经验介绍去启发广大教师。
⑴通过事迹宣传去激励广大教师,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⑵安排教师参观学习或参加短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真正实现“走出去,带回来”的目标,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必作学习心得汇报,必讲一节公开课。
(四)实践学习研究。
1.研究课。将组内的交流课、校内教育开放日的公开课与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课结合起来。研究课分成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说课,二是授课。说课不仅要有说课简案,还要有说课评议。同时,上研究课的教师授完课之后,也要提交上课教案,教研组长在组内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并进行详细的记载。
2.教学反思。教师上课前后的感受,课前课后教师或学生的教育教学故事,都可以写下来,形成成果性的资料或论文。
3.教研组之间互相听课。
⑴教研组之间也可以进行借鉴和交流。语文教师去听数学课,英语教师去听科学课,这在我们学校是常见的。教研组之间也发生了横向联系。如此,更能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思路,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借鉴。
⑵学校鼓励教师随堂听课。安排每月一次的听课日,只要有时间,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可以进入学校的任何一个班听课。在这一点,学校领导走在了前面。到目前为止,这个推门听课做法很有成效。领导不仅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情况,还能给上课教师提出很宝贵的意见。
六、课题研究主要成效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一个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将使学生如同浸润于美妙的大自然中,其举手投足将透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化芳香,课堂上游刃有余,深入浅出,挥洒灵动,让学生如沐春风。一次次酣畅淋漓的教学体验,将使教师深刻地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提升了学习者生命的质量,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2、两年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思想更统一,业务更精湛,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⑴赛课:重庆市数学赛课一等奖一人,重庆市数学赛课二等奖一人,大渡口区数学赛课一等奖一人,大渡口区数学赛课二等奖二人,大渡口区数学赛课三等奖二人。
⑵论文评比:重庆市论文比赛一等奖1人次,重庆市论文比赛二等奖5人次,重庆市论文比赛三等奖8人次,大渡口区论文比赛三等奖6人次,
(二)培养教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不断开发教研组的组织潜能,形成团体优势,建立良好的学习研究机制。
1、教研组就是一个团队。组内教师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之间可进行良好的互动。
2、学校制订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它以教研组为依托平台,由教学经验丰富、各方面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结成同一学科的师徒对子,老带新,传授教法和经验,同时,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三)促使教师养成自觉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型教研特色。
1、教师是教育人的专业人才,而我们所教的书和所育的人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对各种观念、资料、现象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优劣的比较抉择,或是提出改进意见,而不是简单的接受和模式化的应用。过去我们提倡教师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而忽视了要求教师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更不要说让教师对自己和他人教学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2、现在我们强调的反思性学习每完成一件工作,不仅总结成功的一面,更要找到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主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指导教研组长探索可操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策略,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进步。
1、教研组长是组内的灵魂,其工作是日进日新的。因此,教研组长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参加者。
2、课题的启动、进行、推动,教研组长作用十分关键。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也锻炼并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能力和水平。
(五)形成学习型教研组的一般教研模式
自主学习——读书笔记——小组交流——指导实践——反思跟进——汇集成册。
七、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研究过程的深入,研究中的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我们针对问题不断学习,不断补充研究的措施,但仍有问题难以解决,主要有:
1、课题研究的经验不足,对研究的深度和方式有些困惑。怎样把握研究的深度,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让老师在课题研究中获得进步,这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青年教师有较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研组的活动和研究当中,积极配合学校和教研组下达的各项任务。但也有少数年纪大的教师有一种“到了头了搞课题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的想法,不愿参与进来。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后留下的一丝缺憾。
3、课题的起始阶段,不注意资料的收集,造成部分资料缺失。
版块三:《农村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
原作者:苏忠康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学校:主要指郊区学校。现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从办学效益上来看,由于教学理念、教育方法落后,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的学校管理模式、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农村学校总体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2
、学校教研组:学校教研组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基层组织。它是把同一学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检验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机构。
    3
、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是指一个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教研组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研组每位教师的创造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团队。简而言之,学习型教研组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和思想、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的教研组。
     3
《农村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教研组长培训、教研阵地建设、教研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改进,推动教师的主动学习与专业化发展,以深化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

二、理论依据
     1、我国学校教研组组织机构源于五十年代对前苏联教育制度的学习和借鉴,五十年来,学校教研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⑴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这种组织在组织功能、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方式上,都渐渐显露出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弊端。
⑵如何重新定位教研组的作用,如何革新教研组的组织形式,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组活动,是当下困扰我们的一个现实问题。
     2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论,并在实践中汇成锐不可当的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新潮流。
⑴随着信息时代的日趋深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国际思潮,而变成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实际行动。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后来新加坡提出要建成学习型政府;日本提出要把大阪府建成学习型城市。
⑵江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会议上讲话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由此可见,把学校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学习型”教研组它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队学习。
⑴通过对“学习型”教研组的理论和策略的深入研究,将学校重塑成一个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的组织,一个全体组织成员处在不断学习中的组织,一个能使人由工作中得出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目标的新型组织。
⑵另一个观注是 “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关注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使教师具有宽厚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遵循教育规律,能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三、实践依据
    1、新课程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⑴是教研组学习内容随意。由于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科学性,对于教师缺乏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
⑵是学习形式比较简单。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说教活动,或者是其他一些形式化的活动。
⑶是教研学习“互动性”缺乏。每次教研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
    2
、学校的需要。
⑴我校大多数教师工作年限长,工作热情有余,但学习思想缺乏,对自己的进修和提高,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自己干了这么多年,教学实绩好,胜任教学没有问题;有的教师因平时对新知识学习不够,新信息贮存较少,知识面不够宽广,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欠缺,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少等,针对这一现状,加强教研组的建设,突出教研组的“学习”性质,以形成合力,实现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再次提升。
⑵近几年我们学校一批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陆续退休。同时我们学校又连续几年引进了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是责无旁贷。我校有教研组十多个,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完善教师的学习模式,鼓励教师不断发展,整合教师个人愿景,形成教研组合力,形成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谋求教研组织的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分析过去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内部因素,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重构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工作管理体系。
     2
、通过本课题研究,尝试改进教师学习方式,加强团队学习,提高组织学习实效。发挥部分优秀教研组的引领作用,加强教研文化建设,逐渐把教研组打造成学习型教研组。

五、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活动机制
     1﹑教研制度是教研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监督就不会有教研组常态的教学研究,更不会有教师追求成长的自发学习。因此,我们在教研组层面上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适宜学习、鼓励学习和促进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我校相继建立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学校集体备课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等。
2﹑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要求每个行政领导做到“三深入”:每个行政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并明确要求每个领导每学至少参加教研组活动达5次以上,与之完成的情况纳入领导的责任目标考核。
3﹑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每学期不同形式的达标课、研究课不断,每次研究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而且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要求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体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4﹑建立了教研组资料袋,把每次的研究过程资料记载下来,作为反思自己的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四是建立学科活动制度。把学生的学科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形成师生同积累、共成长的教学研究氛围,也是教研组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学科活动已成为我校教研组研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搭建专业成长阶梯,优化学习型教研组队伍
    1、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教研组建设要有规划,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规划。
⑴我们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教研组建设的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⑵学校管理者尊重教师自我发展规划,鼓励并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
⑶我们在平时加大检查力度,促使每一位教师认真执行,同时我们也把平时的检查纳入年终考核中,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幅度,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2
、开展师徒结对带教活动实践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
⑴学校搭建实践的舞台,开展师徒结对带教活动。学校对本校的县、校骨干教师分别提出带教任务,指导备课、上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⑵对师徒间相互听课数提出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0节,每次听完课后,还要开展评课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改进意见。
⑶师徒结对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是教师完善自我教学的好方法。
    3
、推进《教学反思改进计划》的落实学校《教学反思改进计划》的落实,是帮助教师教学进步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⑴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生成性的东西,不是教师事先预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研究,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教师能带着思考进课堂,把自己的思考落实在实践中,并把自己的实践通过案例形式撰写下来,加以思考、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内容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日积月累,就能使教师在教学上如虎添翼,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⑵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通过叙事、思考、实践、提升,达到新的教育境界,使教师成为实践+反思=教育的成功者。

(三)营造教研互动氛围,形成学习型团队
     1、开展各类研究性教研活动。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的途径。
⑴学校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师必须在组内开设至少一节研究课,第二学期必须参加教学评比,上一堂展示课,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上公开课,让教师通过实践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⑵教研组作为教师经常互通信息、分享经验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等形式,把教师个性特长与教研组的群体优势融合在一起,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无疑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引导,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
     2
、鼓励非正式群体的合作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对于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较为关注,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教师一般都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科较为熟悉,而且通过教研活动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掌握本学科更多更深的问题,做好不同年级段之间的衔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⑴多门学科间不但有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共性的触类旁通的内涵,跳出学科看教学,更容易拓宽教师的视野,从而看到一些共性的问题,由此引起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产生新的比较与反思。完全可以从学科限制中跨出来,在不同学科间多组织一些大范围交流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相互启发学习,通过多渠道去汲取丰富的营养,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⑵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已有资源,让教师在互助互学中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更深的理解,在更多的实践和研讨中有所收获。再如拓展课程,开发课程,这就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例如: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把学校各科活动相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相关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以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
     3
、建立交流互动式校本培训格局。校本培训是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教研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⑴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状况,制定了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进行引导,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论文写作指导,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化素养。
⑵学校还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支持条件,购置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推荐有关教改的文章,为教师的学习搭建平台,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如举行专题报告会、组织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形成学习交流互动的格局,营造的学习氛围、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六、问题思考
     1、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缺乏优质资源。在农村学校中,个人的需要真正要转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易事。很多青年教师都发现,农村学校往往缺乏能够真正带动教师进一步成长的领头羊,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突破。而校内大多数教师整体素质基本相近的,即便是集众人之长,也未必能真正实现长足进步。资源不足以成为教研组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的“瓶颈”。在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过程中,更需要有关专家的引领,领导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广大一线教师“学有方向,研到实处”,营造出教研活动中“研”的氛围,提高教研组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2
、教研组建设的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有不少教研组长包括备课组长都提出能够做到定期定时定点。但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既定的教研活动往往会被一些插进来的其他所谓重要工作所影响,这无疑就会在教师中造成“教研活动不重要”的影响。在不少城区学校,由于编制相对宽裕,能做到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让某一学科或年级段的教师都脱出课来,比如某一天半天不安排某学科教师的课,专门用来进行教研活动,这就确保了教师教研的时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各部门在安排工作时要尽量做到统筹兼顾,想方设法让教师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教研,因为有质量的活动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3
、教研活动形式需更加多样化。时代在进步,教师也在发展,在更多强调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也应尊重教师的兴趣,让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灵活而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更能吸引教师主动地参与进来。作为管理者,在组织学校的教研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22:24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1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7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二”中对“备课组工作”已编发了六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二”中对“备课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二专题1)》,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如何加强备课组建设;二是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几点设想;三是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六项措施;四是加强学校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如何加强备课组建设

来源: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时间:2008年12月26日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而今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了世界性潮流,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教师不断增多,而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越来越缺乏。因此,如何使中学教师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开展集体备课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


一、备课组活动的作用

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
、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依靠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老师们精诚合作、共同提高。建立备课组势在必行。

2
、通过备课组的活动,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
、教师是教育问题的直接研究者和解决者,他们的工作与教材的发展、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紧密相连。通过开展备课组的活动,时刻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行动研究素养的培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4
、教师备课组的活动以其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备课组活动的立足点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之间的互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备课组活动的一般程序

集体备课一般按照这种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


1
.个人初备。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每位中学教师都要具备轻而易举地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明确知识关联,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求了解与之相关知识的关联,这对于提高年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

?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摸清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要做到摸清学生的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教案的书写,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和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之外,必须要有教学后记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记错记录。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轮新教师最好能写出详案。

(3)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

(4)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5)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2.
集体研讨。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地写出学期的计划,并制定好单元计划。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思想。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1)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2)中心发言。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对中心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
?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作为中心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在这个准备中,无论新老教师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再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

?备课中允许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如果缺乏创新,仅仅是克隆教学参考、确定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个性的创造,是不完整的备课活动。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3
、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4
、重点跟踪。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5
、课后交流。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三、集体备课时要树立的几个意识


1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开展好备课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把教学工作干好,想方设法的钻研教材、大纲、考试信息、研究学生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有了这种意识,备课组活动就有了积极进取的氛围,大家都希望在共同的研究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2、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开展好备课组工作的保证。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1)集体备课时,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气氛。备课组老师会受相互之间的工作热情所影响,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所说的,“在社会交往中,一个成员的行为会激起另一个成员的特定反应,反过来,这些特定的反应又促进了交互的对应反应,从而共同形成社会环境。”

(2)不管对有经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缺乏合作的意识都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更大的提高。其实,有一个专家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大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同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相互交流,就有两个观点,甚至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更新的观点。”难道这不是一种双赢吗,又何乐而不为?所以要有合作意识,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大家要有所分工,责任要明确。要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各尽所能。


3
、整体意识。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集体备课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系统安排,要处理好宏观、微观的关系。第一次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计划,甚至,有可能的话,制定整个学年的计划;同时,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集体备课活动有时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


4
、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制定好整体计划的情况下,最好能提前一、二个单元的课。
5、反思意识。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行为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水平。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分析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1)教学行为研究的特点是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范围的教研活动,常常包含:计划——教学行为——观察——反思,这是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众多在教学取得成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波思(Posner,1989)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2)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进行评判性反思、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材料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为后继教学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加强这五种意识的培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否则,备课组活动往往就会造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形式化或者就是大家坐下来谈谈进度、吹吹牛,毫无实质内容。长期下去,备课组活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浪费时间,备课组的凝聚力就无从谈起。

(3)在备课组活动中,备课组长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备课组长除了具备前面谈到的“五种意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能,这样自己在该备课组中才能形成较高的威信。备课组长不仅对教学有宏观的决策,同时也应该对微观的具体教学进行示范;不仅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更要有内容的落实,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备课组活动的延伸和开放


我们认为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备课组的活动仅仅是局限在学科、年级、学校内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围绕着教学的需要和提高,拓展备课组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1
、各教研组每学期都可以进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以及其他教学研究课的研讨活动。让同学科的各个备课组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通过示范、展示、研讨,共同摸索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


2
、建立新老教师“结对子”。每学年由教导处安排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新调入学校的教师、新上高中课的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组成一帮一的对子,并签订协议书,相互形成责任和任务。规定新老教师之间听课的任务,学期结束时新教师要交教学学习心得,老教师要交指导评价总结。


3
、积极鼓励和倡导各备课组参加和承担市、区的教研活动。我们不把承担任务看成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作为备课组的工作,由备课组集体商量讨论确定所讲内容。


4
、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需要,各备课组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大课题小研究”。紧密联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甚至是不起眼的、可能还谈不上作为课题立项的小问题来进行研究。原则是不求大只求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


5
、备课组的活动,也有一个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可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听课、交流,了解其他学校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邀请兄弟学校的备课组来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备课组与备课组、学科与学科、教师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感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带入备课组,带入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备课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1
、备课组是在同学科、同年级的基础上组建的,开学时由各教研组与教师商量组成,并确定各年级学科备课组的组长。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备课组组长负责安排和组织该年级、该学科的备课活动,并负责协调该学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教学情况的监控和反馈。备课组活动要做记录。备课组长的工作按照一定的工作量纳入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中。

2
、学校对备课组的活动不仅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指导。分管教学的领导尽可能地参与备课组的活动,了解情况,参加教研组组织的示范、汇报、研究课及其评课活动。教导处应经常下发有关教研文件和经验文章,组织学习,聘请专家来校举行专题讲座,举行“青年教师教学论坛”、“学科专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等。

3
、对于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情况,教导处每学期都应进行教学工作的全面检查,其中包括对教师教案、备课组记录的检查,平时对教师教案、备课组记录、听课记录本进行抽查,并及时把检查情况进行小结和反馈。

总之,备课组活动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现阶段,抓好集体备课组建设意义更为重大,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
版块二: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几点设想
原作者:叶语
日期:2007年4月29日
一、对备课组建设的认识
对备课组建设的过程,应该是:
1、促进课堂教学上水平的重要辅助过程。
2、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3、优化常规教学管理的过程。
4、团队精神体现的过程。
5、教学科研的实践过程。
6、优质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
7、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
8、打造学校优势学科的过程。
二、主要措施
1、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型组织团队。
2、重新建立健全备课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管理的各项制度。
3、加大投入,推行电子备课制度,建立课程资源库。
4、设立“教师论坛”等交流合作展示平台。
5、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课题,确立研究的重点,突出学科特色,并实行项目管理。
6、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制定整体和个体激励政策。
7、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
8、提高备课组长的地位,使其责权利统一。
9、重新修正评价制度,实行“捆绑式”评价,并制定具体的方案。
10、大力建设备课组文化建设。

版块三: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六项措施
原作者:上外附属大境中学 xzs
日期2010年1月10日

加强备课组建设,是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工作组织。本措施是继续实施原有备课组工作标准中,进一步提高其规范性和实效性。

一、备课组集体活动列入学校课程,它具有课程规定的严肃性,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工作法定内容之一,备课组成员应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参加每一次集体活动,未经教导处批准,不得挤占、挪用、更改备课组活动时间。

二、学校各级的干部,要深入到各备课组,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备课组,关心教师,了解情况,与备课组长共同商议建设好备课组的规范举措,把学校的管理工作融入到备课组工作之中去,切实抓出实效。

三、备课组要学习教学理论指导备课,重点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操作办法,对教学规律的探索落实到每一节具体的课程之中,把理念、设想和创新具体细化为可操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为重中之重。

四、备课组每一个成员是备课组的主人,备课组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应发挥互动、合作、角色转换,共享成果等现代教育效能,成为和谐的教研基础组织。备课组的责任人是组长,组长要精心组织好每一次集体活动,发挥组员的责任和自主意识,共同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每次活动组长要确定活动主题,活动中有主讲人,备课组成员要围绕主题和主讲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教研组长要关心和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

五、为营造教研氛围,备课组活动应在专门地点、活动期间不接待家长,不处理杂务,因特殊缘故不能准时出席者,须办理请假手续。

六、备课组活动是教学常规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增加备课组长津贴和教师教学岗位津贴。备课组考核不合格者,应扣除相应津贴。

版块四:加强学校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

来源:圣才学习网  日期:2010年6月4日

当前江苏省各地区的中小学积极贯彻《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五严”规定),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态度明确,行动有力。面对新的教育的形式,如何求真务实,抓牢学校发展着力点,找准教学质量增长点,提高学科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各所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研讨的共同体,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落实课程目标,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备课组的建立为同年级学科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分享经验搭建了一个平等沟通、双向交流的互动平台。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问题解决的方案。这种集体备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等各教学环节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推进和创新学校的备课组管理,提高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手段。由于以往多年教育思维惯性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方式还有一个转型期。为此,着眼“五严”背景,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方法变革和实践创新,重点落实到课堂上,向单位时间要质量,保证“减时不减效”,教学质量不“滑坡”,既是我区学校教学管理新的聚焦点,也是我区教研管理中学科指导的着力点。
  一、“五严”背景下,集体备课方式遇到的困惑或挑战
  “五严”背景下,如何改变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确立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从全区的教学管理发展需求看,进一步突出学科备课组的建设,改进和优化集体备课的方式,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一)以往备课组活动遇到的难题.
  1、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挂羊头,卖狗肉”,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教师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数老师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翻版”。
  4、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当前备课组活动面临的挑战
  1、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五严”规定出台,不知能走多远?学校和老师内心欢迎,受客观因素影响,有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有的思想上存在着观望与侥幸心理,学校攀比怕吃亏。同时对“五严”规定的执行环节上,思想上还有所幻想,期望能够有些“擦边球”和“空子”可钻。一些教师对严格的教学管理顾虑重重,不敢对学生提要求,片面强调减负,而忽视增效。有的教师忽视分析、研究学生负担的现状,盲从,搞一刀切,不该减也减,不宜减也减。
  2、难以把握进度与深度的关系。由于受到以往教学要求的惯性影响,不敢科学调整教学要求,而客观上学科课时的减少,对教学要求的落实也产生了诸多制约。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要求上产生不同步,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困难。另外,少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成本,为应试保险,以“大投入”换“小产出”,从而造成大量的过度学习,而使教学进度难以完成,或匆匆赶进度,导致很多内容教学内容不深不透,学生学的不扎实,不牢固。
  3、难以及时跟进学生的课外辅导。由于在校课时的缩减,在校时间的进一步明确,教师可以利用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的时间非常的少,而客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知识缺陷,没有及时的补偿和指导,必然导致后续学习的能力与知识上的脱节。
  4、学科质量推进缺少客观参照的标准。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五严”规定中明确取消了区域性的统一考试。从客观上也是学校的学科质量推进失去一个参考标准。给学校对备课组的学科质量管理与评估带来了客观的困难,也从某种程度说,部分教师的质量意识有所松懈。
  二、集体备课的运作流程与活动内容
  (一)活动流程。
  集体备课流程如下:个人初备、一人主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定稿、个人二备——课后反思、再次完善。其具体步骤如下:
  1.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每位教师提前一周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思考教学程序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与手段。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4.课后反思、再次完善。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教师可随时交流教学反思或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集中交流。
  (二)活动要求。
  备课组活动的价值取向:紧贴学科,基于问题,立足诊断,同伴互助,经验分享,着眼反思,行为跟进,集体备课要求具体可以概括为“四定五备六统一”。
  1、“四定”: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五备”:包括备教材、备目标、备教法学法、备教学资源、备练习等,重点要研究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
  3、“六统一”:同年级同学科应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课时分配、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布置量、统一单元评价测试。
  (三)备课核心内容。
  备课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个阶段。我们规范集体备课过程,着眼合作与共享,夯实个人备课,立足班情与学情,着力二次备课与创新。从集体备课的流程看,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从容应对课堂生成;准备把握课标的知识水平,切实把握练习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说,一般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

(1)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2)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④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⑤在练习设计时应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注意设计弹性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

(3)注重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最要一环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置优化教学程序。备课环节的具体内容来看,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知识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十分必要。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实施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要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教学环节的编排必须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
  4、分层练习、筛选习题----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设计有层次性练习题,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能做,而且乐于完成,从而达到练则有效,学则有得的效果,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推进集体备课的方式变革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集体备课制度的跟进。
制度的改变会影响人们行为规则的改变。建立和规范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有利于学校规范集体备课的组织行为,提高备课活动的规范性。
1、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尝试加强以下相关的制度建设:(1)备课主讲制度;(2)备课组长学科考察进修制度;(3)读书分享制度;(4)听课评课制度(推磨听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5)备课组月考核制度;(6)备课组干部协管制度;(7)备课督查巡视制度。
  2、备课组制度管理还要注意与人本管理相结合。规范备课的内容与流程,检查工作要跟上,做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注意减轻教师的笔头抄教案的负担。立足原则性,比如: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教师备课要一课一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只可以起辅助作用,不可以替代纸质教案。作文课、实验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同样要求有教案,其中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可以写简案。
  3、着眼灵活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要有分层次要求。比如: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含5年)要求写详案;一些教学绩效非常显著的教师可以采取教案免检的制度等,另外,优秀教师的教案可以进行公开展示等。
  (二)着眼备课组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1、学科资源的建设,对于“五严”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质量的学科资源,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还有利于让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的熏陶。因此,重视和加强备课组的学科资源建设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
2、从推进备课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角度看,备课组的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包含以下方面:教研计划及总结类:教研组、备课组的学期计划,期末的总结;
  (1)教学资料类:教案、课件、练习、试卷,图片、录音、视频等,实物和电子资源库;(2)教研活动类:说课稿、研讨的课例、理论学习的心得等;(3)教学教研成果类:教师论文、专著,学生习作、论文,发表获奖的相关资料和报道。
  (三)着力备课组和谐共享教研文化氛围的营造。
1、为了推进备课组的建设,追求高品质的学科教学,着眼于备课组内教研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的重要。通常,高品质的备课组多年来形成的教研氛围体现了一种团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的态度。
2、关注备课组的教研文化氛围的营造,应从小事入手,从小处着眼,处处尊重老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具体体现在每个成员的身上,备课、教学、观课、研讨……
  (四)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1、建立集体备课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来促进备课组工作的创新发展。比如每学期学校进行备课竞赛和评选最佳备课组等激励活动,评选备课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备课组。
2、评选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向上级推荐的名师、教学能手候选人,也必须从先进个人中进行推选,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大胆实践集体备课活动方式新的创新点。
  1、视频课例研讨与课后反思。
  2、课堂观察与行动跟进。
  3、网络教研与资源共享。借助QQ、MSN等网络平台,开展同学科跨校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活动。
  4、依托“学案”与以学定教。合理的编制“导学案”,以导学案为载体,坚持以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不拘泥于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重视集体智慧共享,更关注个体智慧生成;要重视集体合作教研,更强调个体二次备课。
  (六)创新集体备课要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1、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要规范集体备课的流程,强化集体智慧的共享,同时也要尊重差异,立足个人二次备课的创新,
  2、主讲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集体备课中要落实主讲人制度,同时也要充分调到其他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主讲引领,同伴互助,实现学科智慧的交融。
  3、短期教学与长期教学计划的关系。集体备课中,要立足整体,着眼当前,合理规划短期教学与长期教学的计划安排,保证教学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落实。
  4、减负与增效的关系。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删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要从落实教学要求的角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备课中根据学情实际,适当的降低教学起点,分散教学难点,但不能随意降低教学要求,保证正常的教学目标达成。
  5、规范与个性的关系。既要重视备课时教学的基本规范性,同时要考虑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在规范基础上,要放手教师的备课的创新。
  6、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立足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当堂训练。
  (七)创新集体备课要紧跟细抓几项环节。
  1、目标定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既要体现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科特征,进一步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明确学段要求,把握教学梯度,准确定位,设计具体的、明确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课时目标。
  2、预习检查。用心设计预习任务,认真检查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找到已会点和疑难点,依据自身经验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依据检查情况“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3、课堂导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的设计要能够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灵活运用导入方法坚持既有创意又切合学情;用时恰当,不占据过多的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游离于教学内容。
  4、资源选用。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最主要课程资源之一,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拓展;体现教师的资源价值,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地方和校本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把握资源选取方向,确定资源选取的范围,突破资源选取的难点,确定资源呈现方式,获取资源利用实效;
  5、提问设计。教师应明确问题的指向,整体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问;要问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要问得有价值,问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与鼓励学生提问,把握提问时机与频度,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回答的机会。
  6、媒体应用。恰当选用教学媒体,适时有效地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条件,既要熟练掌握投影、视频、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的应用技术,也要重视挂图、标本、模型等传统媒体的应用。教学课件要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要有良好的交互性能。注重演示与讲解结合,提高学科利用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尝试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获取素材、讨论交流、表达成果的平台。
  7、评价反馈。即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突出诊断、导向与激励评价功能。评价反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优势与进步,也要智慧地指出学生学习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8、时间分配。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流程。整体规划教学流程,准确把握最佳授课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易错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质疑、讨论、练习和展示的机会。导入、讲授、讨论、活动、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各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恰当、适宜,杜绝拖堂现象。
  9、作业训练。整体规划作业方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题,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注重举一反三,坚决杜绝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题海战术”。积极倡导教师先做题后布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通过作业批改与分析,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
10、目标达成。自觉反观预设目标,及时反思教学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师施行反思性教学,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有效。通过课堂听学生答问,查学生练习,看学生操作等途径,获取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度和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档案的建立,建立目标达成的跟踪管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4:23:39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1年4月17日

编者按:“教研组室建设讲座”是“教学管理讲座”的续篇,分六为个系列:一教研组建设、二备课组建设、三教导处建设、四教科室建设、五教研室建设,六教科所建设,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

阅读提示:本人于2007年10月在“教学管理讲座系列二”中对“备课组工作”已编发了六个专题(现已删除),现在作为其续篇的“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二”中对“备课组建设”将编发多个专题。本文《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教研组室建设讲座系列二专题2)》,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二是关于备课组建设的发言;三是加强备课组建设,强化备课组功能;四是对加强备课组建设的思考各版块源于网络等选稿后编辑或改写而成,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原作者:浙江龙游中学 叶秋平 赖忠华 雷新建
日期:2010年9月28日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一是学校规模的扩张使教研组人数激增(特别像语数外大组),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研讨的有效开展;二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分年级组办公、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研组作用的发挥;三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更强调同年级本学科教师间的团队协作互助。同时,备课组还承担学校教学事务管理的任务。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备课组自身建设,使“管”与“研”有机结合,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大化地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是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备课组建设要养成“三种行为”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
⑴备课组长应“善教”、“会研”、“能写”,逐步从骨于教师成为学术型教师,进一步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
⑵组长应结合组内每位教师特点“用其长,避其短;立其志,开其潜;知其思,促其成”。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引导他们制定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他们发展所需的氛围。
⑶组长应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常规运作行为。要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逐步提炼、规范,使之成为备课组活动的“规定动作”。
(1)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学习是教师知识得以丰实、业务得以精深的重要途径。学习可采用备课组集中学习与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向书本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更新观念;通过向媒介学习,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研究所教学生,找出教学中问题存在的根源,与同事交流探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2)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学效果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给新、老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①我们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参、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统一教学内容、分层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检测与分析。
②形成集体备课“四步法”,即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备课分四次完成:第一次,布置每位教师准备相关内容;第二次,教师就同一备课内容的教学安排各抒己见,确定一主备教师,听取大家意见,会后综合细化,形成备课材料;第三次,主备人就自备的内容进行阐述,其他教师针对主备教师的阐述及整合好的备课材料进行讨论;第四次,主备教师提供修订稿(包括课件)共享,其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修改、调整,进行复备。
(3)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即研究,备课组要有计划地引导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成果推广(发表)”的习惯。
①如2006年9月新课程实施时,针对教辅资料陈旧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不配套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备课组决定以命题研究与作业研究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在“减负”的前提下,发挥试题的导向性与作业的有效性,通过编拟《龙游中学数学课后随堂练习》,把最精的作业呈现给学生。
②用作业的层次件去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由于没有多少参考资料,分配到任务的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理解去编拟习题,每课一份,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坚持下来并欣喜地看到:后两届数学备课组也在我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一轮下来,已逐步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分层练习及测评资料库。
③如今,我们又针对随堂练习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批改讲评不及时、订正巩固不到位等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并着手准备编写课时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4)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前五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①结合学校对教学丁作“六个有效”的要求,备课组将其具体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有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有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像样的文章。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
②备课组以“师徒结对”为抓手,要求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做到:备课应写详案且至少1/3的教案课后有教学反思;一学期开设好两节公开课;与师傅一起命好一份试卷;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体会的文章;一学年主持或参与一个小课题的研究等等。
(5)优化人际关系,打造团结和谐的备课组。备课组应利用同事间无偿代课、生病时集体探望、集体聚会等契机培养教师的集体观念,使他们形成相处是缘、共事是缘,诚心大度才能资源共享的认识。
3.文化行为。
将备课组各项常规活动制度化,确立为大家可接受的相对稳定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从而构建备课组文化,是备课组建设的更高目标。
⑴针对公开课后评议“一片赞歌”或“鸦雀无声”等低效现象,我们提倡按以下三个方面做:
①提一个亮点:“寸有所长”,再普通的课也有其闪亮之处。找出执教者一个成功的地方,实质上是对执教者的首肯和认同,有助于其张扬个性。
②找一个问题:“尺有所短”,任何一堂课,都存在着问题与不足,课中“捉虫”,并非对授课者的有意责难,更非求全责备,却有助于授课者从多侧面、多角度提高教学能力)。
③亮一个妙招:“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针对“教学难题”,听课教师亮出属于自己带有个性和创意的一套最佳“设计方案”供参考。
⑵评课过程实质上就是各自“方案”的亮相和实力的展现,多种方案的比较、碰撞、交融、升华、重构,一些思维碎片将迅速组合和集结,一些智慧的火花将被点燃,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能在多元方案的碰撞中提升教学能力。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评课文化。
二、备课组建设要关注“四项策略”
1.理清认识,多样教研。多样化的教研方式能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及学习型教研等,即使是教学型教研也有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形式。教学型教研应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讨论,重在培养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学生和交流借鉴等意识;研究型教研应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重在培养教师的发现问题、理性分析、形成成果等意识;学习型教研应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长远目标,重在引导教师形成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超越自我等意识。
2.常态调研,聚焦课堂。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与展示成效的窗口。要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就必须针对课堂常态问题开展研讨,使课程改革从形式的变化逐步走向内涵的发展。备课组应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研究目的,在实践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过程中强化备课组建设。
3.目标引领,差异推进。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研活动应正视这些差异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所体现。如:新教师追求控班能力和教学清晰,在教研活动中可侧重大小教学环节的观察与记录;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处于追求多样化阶段,可以侧重对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等。不同任务的驱动,既有利于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目标,也可把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作为资源,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目光敏锐,抓小成大。每位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自身或同伴教学中的关键“小事”,将细节合理放大,形成载体或抓手,连续驱动教研。要关注几个操作:第一是“感知”,就是在众多教学现象中,及时感知某些“异常”;第二是“转换”,即把值得关注的现象转化为教学问题或经验;第三是“引申”,即把问题或经验通过拓展,形成带有启发性的引领问题。
三、思考与展望
备课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以规范、学习以提高、文化以提升、研究以深化是基本的历程。虽然在实践甲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但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如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找到科研“因子”,用科研指导教学,形成科研与实践平衡推进并用科研成果指导、优化教学行为实现“短平快”效应等微观问题;寻找一种以“知识链接、知识共享”为标志的知识管理机制,进而建立一个鼓励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和互相信任的学校研修文化等宏观问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去饯行与思考,我们会做得更好!
版块二:关于备课组建设的发言
来源(原作者):杨定成的博客
日期:
2008年1月1日
2001年我区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就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备课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将备课组建设工作作为“重心”来抓,力图通过这项工作的实施,营造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环境,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年,按照市教育局文件要求,我们抓住关键部位,在如何“加强学校备课组建设”工作上花力气、下功夫、动脑筋、想策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寻找工作突破口
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希望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我区中学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状况(即教师现具有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成熟度),并希望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区条件、具有区域特色的推进教师专业化的方法与途径。
1、调查研究以20所中学为样本进行。具体调研活动包括随机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备课组教研活动、访谈,重点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行为与理念、教学特点、研究意识与水平、师生关系、团队合作意识和生存状态等方面的情况。为了给调研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还建立了全区42所直属中等学校4503名教职工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及相应的查询系统,希望对一些项目的分析能在更深、更广的水平上进行。
2、调研结果显示。区域范围内的学校发展、硬件设施、教师专业水平、学生发展状态以及各学科间的发展不够平衡,表现在学校备课组建设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备课组建设学校之间不平衡。规模大、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校,备课组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落实好,效果明显;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的学校落实差,效果不理想。有些小学校因为学科教师少,又缺乏学科骨干教师,使备课活动无法正常有效地进行。
(2)备课组建设学科之间不平衡。大学科、传统学科等有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有多年的备课研讨经验积淀,开展备课研讨有序、高效,形成了较理想的教研文化氛围;小学科、非纸笔考试学科等因备课组教师人数偏少、领导和老师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备课组织与研讨经验,备课研讨工作存在随意性大、深入程度不够,甚至被淡化、挤占。
(3)备课研讨活动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各学校、各学科备课组织已经建立,备课时间基本保证,备课活动也在开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备课研讨活动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具体来看:学科备课工作缺乏长远整体规划,有临时应急凑合倾向;备课活动研讨深度不够,有流于形式走过场之嫌;备课研讨重知识、重教法、重常规教学工作研究,轻能力、轻学情、轻问题驱动下的专题研究,研讨内容有失偏颇;备课活动强调共性的教学策略多,忽视共性策略下的个性实施策略的落实等。
二、强化措施,突破工作重难点
在总结前期备课组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依据调研情况,我们本着民主、开放、创新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以解决学校、教师、学科之间存在的问题。
1、采取资源再调配和校际协作措施,缩小学校之间差距。
⑴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支教措施。我们采取各项激励措施,鼓励青年骨干教师扎根薄弱学校再创业,倡导青年教师支教薄弱学校,将有无支教经历作为评先、晋级的重要依据。
⑵是建立校校协作机制。我们以教学片为单位,强校、弱校间就近结成一帮一协作对子。协作体之间开展干部、骨干教师短期轮岗交流活动,小学校、薄弱学校学科教师直接参加强势学校的备课研讨活动,促进双向成长。
⑶是重视学科备课机制的探索研究。我们加强学科课程校本化的管理与研究,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教学研讨效益。还不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努力建立自主参与、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交往关系,构建“合理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2、采取帮困扶弱与横向合作措施,缩小学科间的差距
⑴是实施帮困扶弱特别措施。教研员们承担了主要帮扶任务,首先加强对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专项培训,其次加大专业指导力度,培养学校的首席教师及骨干教师,扩大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面。
⑵是建立学科备课网络。学科备课组网络的功效,在于提高备课组活动的效能,努力缩小学科间的差距。
①区学科指导组。该组主要职责是宏观把握全区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由教研员牵头,部分专家及骨干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负责规划全区本年级学科备课活动,组织区级教学教研活动,监控与评价全区学科备课活动过程。
②片中心备课组。划片成立片中心备课组,各校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推举其中一名任片中心备课组长,在区学科指导组指导下,开展片内教学与教研工作,组织适性强的片内教学交流活动。
③校学科备课组。各学校分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在教研员指导下跨校建立片学科备课组,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片学科备课组长在所在学校享受与其他备课组长同等的待遇。
3、强化多级管理与指导,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⑴教育局:由中教科负责该项工作,我们已制定《武昌区教育局实施加强中学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方案》和《武昌区初、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评估方案》,规范学校学科备课组建设工作,并定期组织评选表彰优秀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十佳备课组、十佳备课组长。优秀备课组及组长的评选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教师个人评先晋级等挂钩。
⑵教研培训中心: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教研员们紧紧围绕“合作教研与有效教学”这个主题深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活动。
①是建立教研员学科备课组基地。每个教研员选择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的一个备课组作为自己的学科基地,定期下组参加、组织、指导备课活动。首先,全程参与活动,引导教师们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促使教师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推进,使备课组建设更为规范,更有实效。努力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备课组建设品牌。其次,教研员的学科基地,适时对全区开放,进行备课展示,充分发挥样本校、样本科的研究、示范、引领作用。
②是落实学科备课组活动调研制度。中教科、教研培训中心始终把备课组工作作为常规下校调研的重要内容。对学科备课组工作调研,强调“五看”:看备课组工作计划,看备课组集体备课全过程,看集体备课记录和备课笔记,看集体备课后的课堂教学,看课后的教学反思。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敦促整改。
3、学校:由教学校长主要负责管理、督导。
⑴教学校长每周参与一个备课组研讨活动:①察:观察该组集体备课;②听:和组员们一道进课堂听课;③三研:参与备课组的研讨活动,力求结合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备课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备课组工作重心放在备课研究、课例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和学生学情研究上。①在备课研究中,将教学目标的定位放在首要的位置;②在课例研究中,要求每一节研究课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研究主题,有切实可行的研究策略,有可借鉴推广的初步研究成果;③在校本课题研究上,强调从“以校为本”落实到“以教师为本”,最终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细、小、实”;④在学生学情研究中,我们主张师生即课程的观点,强调因班制宜、因人施教。
三、及时总结反思,巩固阶段成果
反思前阶段全区备课组工作状况,我们意识到要将备课组建设工作推向深入,我们需要贯穿三个基本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完成好三个转变:
1、深化备课组建设工作,需要贯穿三个基本原则。

⑴是“以校为本”的原则。只有激活学校自主研究的潜力,才能将备课组工作推向深入。因而,我们要求学校要站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依据校情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为教师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努力形成教师合作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
⑵是以师为本的原则。学校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满足教师学习研究的需求。如学习需求、培训需求、研究需求、精神需求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成为教学能手。
⑶是以行动研究为本的原则。力求将复杂、丰富、系统的研究植根于具体鲜活的教育实践之中,植根于广大学校、教师、学生、课堂之中,植根于一个又一个具体可见,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任务之中。变宏观要求为行动研究的过程,推动备课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2、深化备课组建设工作,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备课组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既重视实践的有益探索,更重视理论的科学指导;在各学科备课组活动中,既重视教学实践问题的研讨解决,更重视先进理念的学习提高。我们要求学校为教师配备一定的教学理论读物,定期开展讨论、讲座、专题报告和学习交流,强化理论学习意识。促使教师们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升华为理论。
⑵是共性与个性互补。在备课组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宏观研究区情,提供给全区各校参照的学科备课组建设的方案与基本模式,又注重指导各片、各校研究片情、校情,采取适性措施落实学科备课组建设工作;在各学科备课组活动中,既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共同的教学策略,又注重体现个性特点,因人、因班采取灵活的施教手段。
⑶是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并重。实施学科备课组建设工程,加强学科备课工作,既立足于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又立足于改善广大教师的专业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3、深化备课组建设工作,需要完成三个转变。
⑴备课组组长选聘条件。由强调单一的业务能力向具有组织、协调、业务能力及工作作风并重的综合能力转变。
⑵备课组备课模式。由确定中心发言人且一讲到底向教师人人参与、沙龙式对话交流的研究方式转变。尽管,有时因思维交锋激烈,或因争论不休,一些问题难以得出结论,但这种教研方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研究者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⑶备课组研讨活动内容。由常规工作的布置向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对策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方面转变,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
、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我区在深化备课组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干部、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得到全面更新,专业水平稳中有进,涌现了一批肯钻研、善研究、勇创新、愿吃苦的优秀备课组、备课组长及教学校长。学生学习状态和发展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校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如:
⑴实验中学为了保证集体备课按时、保质、保量地开展,学校提供了专门的场所,给各备课组拨给相应的经费,增加教学设备,尤其重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购制了移动硬盘、U盘、写字板、复印笔、录音机、打印机等,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备课组研究活动不拘泥于形式,只求研究效果。
⑵十五中备课组长的聘任条件需要符合“三、四、五”的要求:发扬三种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争创一流精神;具备四种能力——教学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校本教研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善于五项研究——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教学流程和方法的研究、对典型例题和习题的配套研究、对学生学法和心理的研究、对高考动态和信息的研究。
⑶水果湖高中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抓实备课组建设工作。以学校《备课组工作职责》为基础,对备课组的工作从计划的制定到落实,实行量化考核,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彻底排除了人为因素。在一些重要的工作阶段都对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教学简报》进行通报,让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备课组及其它备课组工作指标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整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每学年学校按区教育局《达标备课组验收标准》、《示范备课组评选条件》和学校备课组量化得分情况,评出学校达标备课组和示范备课组,在全校进行表彰。
⑷十四中在备课组建设方面努力贯彻实效性原则、共享原则、研讨式原则、互补性原则。努力纠正“集体备课不能取代每个人的独立备课、资源共享不等于上课克隆”两个偏差。

⑸武汉中学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提倡以讨论教法为主,以讲解知识为辅,坚决杜绝 “一言堂”。
⑹东湖中学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实干型、科研型、创新型等“五型”备课组。
总之,我区的备课组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进入巩固成果、推广经验、健全机制的新阶段,我们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备课组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版块三:加强备课组建设,强化备课组功能
来源(原作者):贺加土小学
日期:2009年9月13日
一、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必要性
1、资源优势:随着芦淞区教育资源的几度整合,贺家土小学相继与原天泰小学、景文学校合并之后,我校为目前株洲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拥有41个教学班, 114名教师。学校下设4个教研组,14个备课组,每个备课组人数一般是710人。
2、备课组的特定性质:备课组处于教学工作的最前沿,是教学研究、探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独木不成林”,如果每个备课组都建设好了,组内的老师整体前进了,学校的教育就发展了。
二、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建议
从备课组的功能出发,谈谈加强备课组建设的建议。备课组的主要功能是开展教学与研究。围绕教学与研究,备课组可以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开展教案研讨与制定、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业务学习等活动。
1、集体备课(狭义的角度)。狭义的集体备课即教案研讨与制定,具体说是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这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合作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⑴集体备课中研讨与制定教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⑵其具体实施程序为:组长精选课例→组员同课异构→集体研讨说课→各自修订教案→分班执教反思→再次集体研讨→再次改进教案→形成完整案例(以课例为载体)
⑶开学初,芦淞区教科中心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培训中对备课这样要求:备课可以采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进行,倡导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分常规型集体备课和研究型集体备课两种形式进行。其中对于研究型集体备课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学期不少于2次(即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备课),并有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性资料和终结性报告在学科活动记录本上呈现。杜绝没有任何修改的复印式教案的出现,更不允许带着不做任何修改的教案进课堂。
⑷从这个学期集体备课的检查结果来看,艺体组和综合组都是采用的个人备课;语文、数学组大部分采用的是集体备课,从集体备课的情况来看,常规型集体备课都做得比较好(即集体备课的教案旁边都有个人的修改意见);研究型集体备课一年级语文组做得最好,他们组7位语文老师以拼音为专题分头设计教案并集中在两周内上课,上完课后集中研讨并反思,每位老师再进行改进教学设计并写出专题研讨活动反思。(这是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记录本,里面有他们的研究型集体备课的过程性资料)一年级语文组是集体备课做得最实在的一个组。
⑸下学期,希望备课组发挥集体备课合作交流、智慧共享的优势,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学校教研室及学科教研组也将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
2、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是广义的集体备课,也叫同课异构,操作模式如下:提出研究专题——以课例为载体同上一节课——专题小结
⑴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集体备课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⑵本学期互帮互学同上一节课开展得好的备课组如下:


参与成员


上课地点
英语组
丁再玲
杨荣
欧阳畅
杨梦玲 舒畅 周孜子 刘思

教室与大多媒体室
三年级数学组
唐春艳
文郡
赵婧
《认识平行四边形》
各班教室
四年级数学组
彭小娟
赵五根
帅艳安
《近似数》
各班教室
二年级
邓红梅等
《18、称赞》
教室
3、开展业务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2009年度学校将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活动,2009年我们给老师们配备了两本书《教有所思(李镇西)》《不跪着教书(吴非)》。要求老师们在寒假自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同时联系教学实践写好读书体会。来期以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沙龙等交流活动。
三、加强备课组建设的经验
下面我就请两个优秀组来谈一谈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经验,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有两个学科被评为芦淞区的名学科,一个是语文学科,一个是英语学科。
1、李腊梅老师是语文组的大组长,下面我们先请她从课例研究的角度来谈谈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2、欧阳畅老师是英语组的备课组长,英语组一直以来有互帮互学很好的氛围,下面请欧阳组长来侧重组内研讨氛围来谈谈英语备课组的建设。
几年来,我校备课组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备课组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回顾与展望工作的同时,让我们继续开发备课组的功能,加强备课组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壮大学校的办学力量。让我们在备课组内加强沟通、相互探讨、相互借鉴,让集体备课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使你的视野更加开阔。

版块四:对加强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来源:摘自《现代教学》2007年第7-8期 日期:2008年4月11日

一、备课组应具备哪些功能——研究教与学,引领师与生。
相比于教研组,备课组更是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研讨的最基层单位,是进行分工与协作的社群,是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阵地,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园区,是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备课组内部加强同伴互助,研究教与学,引领师与生,在教材篇目频繁变换、教学理念不断出新的今天,不仅是应形势发展所需,也是最经济高效之举。
1、备课组是进行分工与协作的社群。
(1)备课组的基本职能是落实教学计划,分工协调主备、早晚读、编写作业、批阅试卷等。运作模式至少可以有两种:
?是在备课组中,分单篇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领到任务后,教师各自研究课标、学生、教材。主备人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可能用得着的相关资料,如各种导语设计、具体教学设计、背景介绍、文段分析、最新视点与争鸣等,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其他教师也要同时作备课思考。在此基础上,由主备人说课、备课组成员民主评议,再进行全面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教案重新整理打印。每位教师再结合自己的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对资料和具体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各取所需。
?是每篇都一起研究教材,做到准确解读和赏析,再讨论具体教学,最后由某个成员执笔完成教案的编写和打印。
(2)对于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课文,则宜实行个别设计,倡导创新设计,谁有困难或要求可以随时“求助”。编写作业时,可以采取各人都选题,然后集中,从中筛选出共同的部分,再最终确定的方法。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有限的,各人的合到一起,则选题的针对性、有效性都会大大增强。
(3)集体备课的长处是利于集思广益,利于年轻人的快速成长;短处是容易使人生怠惰之心。为此,每位教师还得加选至少一篇自己最怕讲的教材、一篇教材以外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文章,完全独立备课,并在组内开公开课。课后说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等,解答成员的种种质疑。
(4)为调动学生参与,开学之初,不妨邀请学生“点菜”,即把他觉得最不懂、最需要教师讲解的,以及最感兴趣、理解最不困难、最到位的篇目报告给教师。教师作认真记录,届时重点“关照”他,让他说或写出不懂在何处,说或写出自己的理解,即诱导和引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2、备课组是开展教学与研究的阵地。
(1)备课组的主要功能是开展教学与研究。如果是新授,那么第一步便是讨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戒绝那种不吃透课文就忙看教参、上网查现成资料的工作流程,防止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也防止脱离文本貌似新异的错误解读,争取成为自己有见解、学生“问不倒”的人。新教师读教材,务必到位准确,老教师读教材,亦能常读常新:换个角度换种眼光来读,结果就不一样。有些老篇目,其他学科的很多教师也曾学过,也有他们的独到见解,如果多故意在办公室讨论,应该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第二步是思考和选择教这一课的什么给学生,怎么教,怎么高效率地教。一篇课文可以牵涉到若干个知识点,是面面俱到,还是有所侧重?如果是复习,则同组一起思考:相关题型有哪些?最新动态是什么?怎样整理规律?可以做哪些学法指导?
(2)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有误差的过程,因此在备课、授课、听课、评课过程中,同组成员不仅要自我反思,还应当互相提醒。课前反思,看研究的问题是否为大多数学生所需要,如何分析解决;课中反思,看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所预设的学习方式是否为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生成与预设是否统一;课后反思,看教学研究的成效有多少,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解决问题,怎样改进,又生发了哪些新的问题与困惑,还可以常交流各班学生提的问题,研究从中透露出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无论教师的马后炮还是学生的古怪见解,都是动态生成、可转化来为我所用的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源:无论备课还是教案,都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只有在教师深广而有效的钻研后,才能奉献给学生精美的教学构思,从而在能力、趣味、品德等各方面引领和提升学生。
3、备课组是引领学习与创新的园区。
(1)语文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地学习。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而生活是丰富多变的。所以,一方面得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教研提供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避免止步于以教学技术的熟练来作为对专业提高的追求,避免满足于以埋头苦干的精神获取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才能在当今语文教坛众说纷纭、话语纷呈的情况下,保持清醒,保持定力,戒浮躁,不跟风,不作秀。在这个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务必先讲实效再求创新;务必讲民主,防止某个强势人物的话语霸权:务必有自信,防止把自己居于听众、看客的地位;务必讲共享讲同赢,防止各人闭关保守,只想享受别人成果不想贡献自己才智。
(2)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可以借助来自专业刊物、网络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一旦离开这些参考资料,赤手空拳面对一篇文章时,我们的文学视野如何?我们的解读能力如何?因此,另一方面,同组成员也可以互相推荐文化、文学类的书刊或文章,不妨从鉴赏的角度去探讨其内容和形式,或各人提取文章要点,传达给其他成员。实践证明,它最能促使人看书、进步,最受成员们的欢迎,也最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还可以留意教育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碰到的“流行用语”“热点争鸣”,比如,各种不同的表扬性质的句子、体态语、“挑战主持人”栏目语言运用题的设计及学生网络用语等。事实上,它们是最能反映教学理念和社会观念的嬗变的。教师把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必极易激发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从而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3)有奇文共赏,有疑义同析,有奇思妙想,彼此交流。信息会聚,观点碰撞,既互相质疑,也互相补充,以期共同完善。在备课组内,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让成员都努力地不断更新本体性知识,不断充实条件性知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并促使大家都努力去学会教学(获得教学专长),学会反思(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本领),学会积累,从而引领成员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经验和个人教育智慧,向教学的开拓创新、自如自由境界迈进,由此进一步带来学生兴趣的调动与保持,积极主动、不畏艰苦地学习和生活,最终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4、备课组是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1)按马斯洛的说法,人的需要有几个层次: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功的需要。教师职业其实是个清贫、辛苦、寂寞的职业,得到学生认可、同行认可、领导认可、社会认可,是每个教师心中最高的追求、最大的快乐、最持久的精神动力。所以,备课组应当成为同组成员业务上的后方,精神上的家园。工作中也许会有点小苦恼,也许会有点小创意,个人具备某种才华但还未被人发现,对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但还无处“发表”,这些都可以由备课组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化解苦恼,嘉许创意,发掘才华,促成“发表”。
(2)成员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有感触的文章,在组内或朗读或演说。同一篇文章,由于理解的不同,朗读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但都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这既是展示个人才华、享受成功、提高自信的机会,也是强化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从而促进个人业务提高的机会。
(3)大家都当有同感:凡是打算向人“吹嘘”的文章或问题,令人的体会和印象就会特别深,而听人绘声绘色地“吹嘘”一遍,其印象和感触该有多深,思维该有多活跃!凡此种种,以之启发教学,则教学效果格外好;以之再读新文,则领悟速度格外快。每个人研读文童、分析事理的能力都强了,何愁教学“老生常谈”“枯燥乏味”?


二、组织备课组活动应有哪些侧重——组织备课组活动应以实效为准绳。
校本研修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最小单位,规范和提高备课组的备课活动与质量能发挥备课组在同年级、同学科教学研讨方面的优势,体现“同伴互助”的功能。
1、备课组活动要重视学习,切忌流于形式。
(1)备课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一个基础单位,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而这个学习必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学习要“实”,切忌流于形式。为此,我校高二物理备课组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加深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尤其注重对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的对比,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2)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实验设备、实验手段有了很大改进。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有利的。但备课组的教师从没接触过仪器设备,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个挑战,他们必须从头学起。因此,在备课组内他们先通过个体学习一一每位教师潜心钻研,然后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比较各自钻研结果,最后共同讨论一一总结设计出进行教学的内容等形式,顺利开展了DIS实验教学。
2、备课组活动要重在深入,切忌蜻蜓点水。
(1)许多备课组的活动还是停留在统一进度,确定测验范围的层面上,做得再好一点的也就是请一位教师主讲一下一周上课内容以及重点和要点等。仔细思考,我们发现这些都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备课活动,想要将备课组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还必须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作多方面的努力。
(2)我校高二物理备课组就在这方面作了非常好的实践。备课组的4位成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设计各种方法,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平时每周4课时,课后精心配备恰当练习,双休日针对典型题、经常做错的题、重点内容等再设计一张练习卷。所有的练习都由教师轮流出,然后再拿到备课活动上讨论题目的“份量”。这样细水长流,学生的负担不是很重,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很不错。
3、备课组活动要重在研讨,切忌表面浮躁。
(1)在备课组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重在研讨,而不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我们认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那些常态课,而不是开几节公开课。因为只有将每位教师的常态课质量提高上去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的教学也就回归了真正本原意义上的教学。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2)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10个班级,语、数、外等学科一般都有5至6名教师,因此有许多听课和评课活动都可以在备课组进行。因此,各备课组就在积极组织听、评课活动中取得了实效。其中,高一的数学备课组在常规课的交流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他们就做好了组内互相听课的活动安排,组内6位教师依次开展活动。在开课前,每位教师都非常认真地对待,有时他们会向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3)备课组长在每次活动前也会有意识地邀请其他年级的教师一同参加,有时也邀请学校领导、科研室教师以及教研组长等一同参加这个活动。在每次听完课后,备课组及时进行评课活动。每次评课时,先由上课的教师简单进行说课,再由一位教师主评,提出自己听课中认为相当不错的亮点以及需要探讨的方面,然后其他教师进行补充,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结出一个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参与评课的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同样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6:43 , Processed in 0.318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