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68|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6 13: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汉书法
1、“书同文”与小篆的创立
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秦代是一个承前启后、“书同文”的重要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多,文书频繁,丞相李斯上书“奏罢不合秦文者”。秦始皇及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命李斯制定新书,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以籀文为基础,在依循六书原则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改难取易,创制秦篆以令天下。因为籀文古称大篆,所以秦篆又称小篆。小篆的创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文字各异的局面,使我国文字呈现了规范化与统一化,也为书法艺术发展的系列化与体裁化奠定了基础。小篆的笔画线条稳健清丽、秀丽持穆,结构严谨缜密、均衡对称,如唐张怀灌在《书断》中所说小篆:“其势飞腾、其形端俨”。《明赵宦先论九书》亦说小篆,“一点矩度不苟”。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从示强威,服四海”,风尘仆仆地出巡五次,每到一地都命随行的丞相李斯写碑,以炫耀其文治武功。而这些碑文的书写,亦笔调精湛遒劲,结构稳健浑穆,散发着秦统治者的尊严与威仪。如《琅琊刻石》,气势从容雄浑,笔画丰润敦古,诚如《唐人书评》所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而李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皇家书法家,不仅从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体现了书法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显示了书法家的社会地位。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1:59 | 只看该作者
2、秦隶
秦始皇在命李斯创立小篆后,亦接纳了程邈所创的隶书。相传程邈是个囚犯,他在狱中搜集和整理隶书。秦始皇悉知后,就把他从狱中释放了出来,并委任其为御史。而促成秦始皇这个行为的,依然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因为小篆作为一种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书写速度是较慢的,而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把篆书长方结体改为便化结体,趋于简易。因此,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然而,切莫以为隶书比篆书简易,就是一种随便草率,实质上隶书依然有着内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其运笔讲究整齐秀逸,结构注重于平衡工稳。因此,唐·孙过庭在《书谱》中颇有见地的指出:“隶欲精而密”。隶书简易于篆书的关键之处是将篆的圆笔曲线改为方笔直线,从而提高了书写效率。因此,如果说秦篆的创立,标志着古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亦即最后阶段。那么,秦隶的创立,则标志着今文字的最初滥觞,亦为今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2:04 | 只看该作者
3、汉隶的风格与成就
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辉煌的全盛期,这不仅是隶书由秦入汉已达到了其峰巅状态,而且其它各种书体的发展也日趋完善,章草、草书、行书、楷书,各体已备。
汉隶为汉代书法突出的成就,汉隶继承了秦隶的一些运笔、结构方法,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书法艺术。隋唐以后直至近代,虽然楷书行草盛行,而隶书依然不废,就证明汉隶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崇高的美学价值。西汉初年的隶书,还较多的沿用秦隶,从西汉遗留下来的铜器、简版上来看,与秦权量诏版基本相似。从新莽时期开始,隶书产生了重大的演变,在字体上产生了点画的波尾,与西汉初期无点画波尾的隶书显然不同,从而标志着隶书进入了成熟阶段。东汉时期,石刻渐多,如和帝永元年间的碑刻,点画波尾优美生动,结构趋向工稳偏平。特别是到了桓帝、灵帝时期,隶书日趋精美,笔势旖丽生动,结体婀娜多姿,风格流派纷呈,成为汉隶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所留下的大量石刻,是汉隶艺术的精品力作。如浑穆质朴、字势雄健的《裴岑记功碑》、《西峡颂》、《尹宙碑》。古拙劲挺、浑厚凝重的《张迁碑》、《鲜于璜碑》、《张寿碑》。秀逸典雅、法度精妙,立汉隶之风范的《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绮丽多姿,朴茂灵动的《石门颂》、《沈府君神道阙》、《冯焕神道阙》等。
尽管隶书风格流派纷呈,但就整体艺术特征来看,其运笔藏露相间,表现了笔力含蓄蕴藉之美,给人以秀润遒劲之感。隶书运笔之妙还在于疾涩相兼、行留相辅,就是运用行笔的快慢缓急来产生隶书笔画固有的婀娜多姿、飘逸秀婉之美,犹如翩翩起舞,时而姿态妩媚,时而刚健畅达。隶书运笔的典型特征是波磔,这是一种富有力感与动感的曲线美,隶书运笔波磔所产生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正是曲线与直线的互相映照,风神逸宕。隶书的结构从总体规范上来看,还是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工稳端庄之美,但这又别于小篆的匀齐对称,而是利用笔画线条,边旁部首的组合来形成的平衡。
隶书在汉代的兴盛,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的使用日趋频繁,而隶书的书写要比篆书迅速简便。“隶书者篆之捷也”(卫恒《四体书势》)。于是,原先在民间使用的隶书,官方也开始确认了其使用价值而加以采用,这就为隶书艺术的发展准备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书写隶书在当时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写隶书也是当时入仕做官的一种途径,所谓“史书令吏”就是指擅写隶书的令史,所以汉人称隶书又叫做“史书”。可见以书取人,成了国家的一种制度。当时曾流传这样的谚语:“何以礼为义,史书而仕宦。”意即何必去讲究“礼义”,能写好隶书就可以为官做宦。《汉书》中也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隶书在汉代受到如此重视,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是势在必然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2:21 | 只看该作者
4、隶书的演变二个方向:草化与楷化
隶书的演变过程在书法发展史上称为“隶变”,为以后各种书体的变化做了重要的媒介,开拓了广泛的领域。从总的趋势来看,“隶变”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草化,一是楷化。草化首先是章草,其后是草书、行书。章草是“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张怀灌《书断》)的一种书体。章草依然保留了隶书的波捺笔,字字分离,但笔画连绵,结构简化,其笔画连带处常使转连接,如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写的《急就章》,就带有这个艺术特征。张怀灌曾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草书是章草变化而来,体势连绵起伏,笔画奔放飞舞。草书相传是东汉张芝(字伯英)所创,他取法于杜操、崔瑗的章草而创草书(又称今草)。《十体书断》中亦说他“初学章草,后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气呵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张芝的草书精熟神妙,有“草圣”之称。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正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相传是东汉时刘德升所创,行书书写流畅迅捷而又易于辨认,婉约妍美而通俗晓达,因此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及审美价值,在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隶书的楷化是在东汉末年形成的,相传是王次仲所创,但此说并不可靠,其实这种书体在民间已流行,较早的楷书还带有隶书的遗意,如三国吴凤凰元年的《谷朗碑》,就带有隶书的遗风而开楷书的雏形。其后的楷书则日趋严谨方正,汉之“隶变”有着重要的书法美学意义,它不仅开拓了书法的实用功能,而且强化了书法的艺术价值,在书法艺术的长廊中,各体皆备,琳琅满目,互为媲美。
另外,不应忘却的是汉简在汉代书法艺术宝库中,也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汉简是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近代大量出土,如敦煌出土的“流沙坠简”,内蒙出土的“居延汉简”、甘肃出土的“武威汉简”、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竹简”等。这些书简大多出自民间书法家之手,运笔质朴飘逸,潇洒不羁,结构体势多变,纯任自然,富有清新之气。而且可以体味笔情墨趣,观察不同作者的运笔之妙,这要比我们从汉碑刻上探索观察来得更为直接而真实,风韵神采毕现。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2: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3: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3: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3: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3: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6 13:23: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秦汉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6:48 , Processed in 0.1343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