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元年教科书将再版 寄托那一代的理想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6 13:5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元年教科书将再版 寄托那一代的理想情怀

 2011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一套民国元年的教科书,即将影印再版。书名带着当年帝制转而共和的全新气象,就叫《共和国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出版。

  百年后重新编辑再版的工作,由文化出版物《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完成。影印本将于今年10月面世,目前虽未正式发售,但在《读库》网店中,定价450元的平装本已预售出800余套,定价960元的精装本,也已经预售出近200套。

  此前,知名媒体人邓康延编写的《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前后两次印刷共两万册,基本售罄。

  还有,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上海一家出版社于几年前翻印的3套民国老课本,一下子进入销售黄金期。其中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出版社“紧急加印10万套”之后,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民国老课本受捧之状,不一而论。

  “大家常问我为什么要做一套老课本,其实翻开这些书看看,你就会为里面的内容所震撼。从各方面来说,它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也值得用这样的规格出版。”张立宪笃定地说。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3:53:02 | 只看该作者
向更根本、更永恒的东西致敬

  张立宪对民国时期的老课本产生兴趣,源于2009年。其时,他主编的《读库》上,登载了邓康延写的一篇文章——《老课本》。

  几年前,邓康延到云南腾冲拍摄纪录片时,在旧书市场淘到几本民国年间的小学课本。反复阅读后,他被这些“带有体温”的文字所吸引。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文字!”邓康延说。于是,他着手编写出《老课本,新阅读》一书,想让现代人领略那时的文字之美。

  看到邓康延的介绍后,张立宪感觉自己“像打开了一扇窗”。他不时陶醉在这种文字之美中,顺口就背出老课本中的一段话。“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张立宪说,“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亲情图。”

  邓康延的这篇文章刊发后,“反响极好”。张立宪遂产生出版一整套民国老课本的冲动。因为当时,他所看到的老课本,大都不全。

  去年春天,他从北京南下杭州,与学者傅国涌见面。

  傅国涌长年关注中国近代史,对民国时期的教育颇有研究。他为张立宪推荐了3套书。一套是出版于1904年的《最新国文教科书》,为中国有新教育以来最早的教科书;第二套是1912年面世的《共和国教科书》;第三套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是1922年民国学制改革后出现的教科书。

  在傅国涌的介绍下,张立宪又拜访了学者石鸥。石鸥多年来一直关注基础教育,搜集有各种各样的老课本。在石鸥那里,张立宪大开眼界,找到了全套的《共和国教科书》等民国老课本。

  曾有石鸥的朋友,也是一位长期研究基础教育的学者,在看到石鸥搜集的那些老课本后说:“‘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也许可从这里寻找。”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石鸥解释。

  听到这样的故事后,张立宪更有兴趣了。他认真读了几遍那些老课本之后,便成立团队,开始紧张的修订编辑工作。

  “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不是因为西南联大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好,而是因为当年的小学教育比现在的小学教育要好很多。”张立宪说。

  时至今日,这套《共和国教科书》已经基本完成。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新国文》和《新修身》,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授法》。这是近年来,最“完整”的一套老教科书。

  在历史上,这是一套影响极大的课本。石鸥在研究中发现,当时其发行量在“七八千万册”。再版的次数也很多。1926年的版本,已为第2358版。而1922年,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所有的旧教材基本“不合要求”。

  张立宪还雄心勃勃,准备再用几年的时间,再现一批老课本。“我们这个群体把民国老课本拉过来,一起向更根本、更永恒的东西致敬,或者在试图接近它。”

  邓康延的《老课本,新阅读》,也被香港一家出版社看中,对方表示要在香港发行。

  “越来越多的人看中老课本,说明一些人在反思,一些人在坚守一种文化诉求。”邓康延说。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3:53:46 | 只看该作者
民国老课本寄托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

  张立宪的电脑中,储存着大量的老课本照片。那些泛黄的老课本上,有的残缺不堪,有的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就是在这一张张图片中,他和他的团队修缺补漏,推出了一套完整的老教材。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也有一支支这样的队伍,在为这个国家修缺补漏。

  石鸥介绍,民国初始,蔡元培执掌的教育部迅即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一切教科书。新教科书的编撰工作随即在官方和民间进行。

  商务印书馆也召集精英人马,开始编写工作。当时参与的人有庄俞、沈颐、高凤谦及张元济等。这些人,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人物。

  在《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的缘起》一文中,商务印书馆的这些知识精英提出该套教科书的十四条编辑要点。其中第一条就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另还有“普及参政之能力”,“扩充国民之德量”,“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以及“以引起学生兴趣而启发其审美之观念”等多条要求。

  这些编辑要求也体现在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新国文》第一册的“编辑大意”就指出:“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

  “这些要求,即使放在现在,也让人耳目一新。”石鸥说。

  在这套教科书的初小部分,学生们多是了解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翻看这套深蓝色封皮的线装书第一册,也可看到,从“人”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并配以插图。

  “这样的书,很适合孩子阅读。我5岁的女儿就喜欢读。有时,她看着图,还会让我给她讲。”邓康延的朋友杨政说。

  邓康延的《老课本,新阅读》出版不久,杨政就背着他,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老课本新阅读”的用户名,并雇专人打理,将邓的书一条条摘录上去。开通仅5个月,已有2.5万多粉丝。

  石鸥介绍,民国老课本的内容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深入。到初小四年级,便开始选编大量政治常识内容。

  《新国文》初小部分第7册中就有“共和国”、“平等”、“自由”等政治话语。《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不论何人,权利义务无不从同。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陵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此所以无不平之患也。”

  《自由》一文写道:“凡属个人之自由,不特他人不得侵犯,即国家亦不得侵犯,其尊重自由也如是。”

  “即使现在读这些文字,你能不感觉震撼吗?这些老课本中,寄托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石鸥说。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纷纷编写教材。蔡元培、陈独秀、严复、胡适等现在为大家熟知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教材问世。

  邓康延还讲了一则民国趣事:一些学者编教科书时,曾就“来”和“去”的选用争执不休。有学者认为“来”字笔划多,小孩不易学,于是改成“去”。但又有人反驳说“太村太俚”。几番争执,最后出现在课本上的是“来来来,来上学”。

  “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他感叹道。

  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翻开《新国文》第一册第一课,一幅插图上方,大大地写着一个“人”字。插图中,大小7人,三世同堂。

  而在之前的1904年,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则是以“天、地、日、月”开篇。

  “教科书的编写,遵循立‘人’才能立‘国’的基本诉求,从人的自然属性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臣民到大写的个人,教科书试图确立起‘现代人’存在的现实合法性,以期成为理性国家的成长基点。”石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邓康延的《老课本,新阅读》出版后,老友陈丹青读后,给他发来一条短信:“民国教育好善良呀。”

  张立宪也常收到这样的反馈。有读者在其淘宝店留言称:“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中央电视台记者张均曾参与《共和国教科书》的校订工作。他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的国文从小就这么读过来,中国人的精气神就会完全不一样。”

  根据当时的规定,教育部门鼓励和支持民间编写教科书,只要最后审查通过即可。各个学校也有自主选择教科书的权利。

  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状态,各个出版社为了抢占市场,纷纷编写出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市场上的“劣质教科书反而不多”。

  石鸥介绍,教科书还曾引发过几次外交纠纷。民国初年,一本影响力很大的教科书中出现反对某国的言论。当时该国强烈反对,并向中方递交外交照会。

  “当时政府向对方答复,个人有言论自由,政府不能干涉。”石鸥说。

  石鸥还发现,其后这本教科书虽然名义上被禁止发行,实际上却一直再版,只不过其中的激烈言论被删除了。

  “辛亥革命的枪声并不激烈,帝制能迅速倒塌,五四运动能短期内发展起来,这些老课本功不可没。这也是现代人怀念老课本的原因之一。”石鸥说。

  傅国涌也非常重视这些“没有污染”的老课本,认为能从中寻找到一些资源。在一次演讲中他指出:“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

  面对如潮的翻印热,张立宪并不打算去解读其中的意义。“我们只是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告诉大家,在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这样的课本。”他说。(本报记者 郭建光)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3:54:30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

  故中华民国时期(一九四九年之前),国事纷扰,民生凋零。彼时传统新学两立,赖国文教育有识之士,兼顾二者,编录文言文入课本,寓情理於文章,传知识於学童,教化国民,传承汉学,功莫大焉。今日观之,其文笔优美,其道理质朴,可谓乱世之奇葩。爱文言兹选期间文章若干,以飨读者。

  父母之恩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诊治。及年稍长,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

  《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 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

  路遇先生

  余儿行路中,遇先生。鞠躬行礼,正立路旁。先生有命,儿敬听之。先生有问,又敬答之。俟先生去,然后行。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

  自立

  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及其气散而死,则 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

  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士宜何如自立哉?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

  待外国人之道

  虎、狼,至暴也;鹰、隼,至鸷也,然不闻有自相食者,何也?爱其类也。今夫人可以不爱其类乎?一家之人,吾类也,吾爱之。积家而成国,则一国之人,皆吾类也,吾亦爱之。积国而成世界,全世界之人,独非吾类乎?吾奈何独不爱之乎?未开化之民,往往以他国之人,言语、服饰之不同,风俗、礼貌之各异,以刻酷轻薄之行遇之。及交通既盛,文明大启,始知同为人类。则无论肤色如何,程度如何,皆当待之以道。即不幸两国开战,互相攻伐,然侨寓之商民,宜保护之,被伤之俘虏,宜疗治之。夫两国开战之时,而国人之互相待遇,犹宜如此,则平日可知矣。

  蜗牛之教训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冠其曹。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新法国文教科书(高小)》第二册第二十二课,庄适等编辑,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自然故事 – 大 山

  我国大山,首推昆仑。最高处达一万七千余尺。在西藏之北。其东行之脉,分为三支。北支起青海之北,经蒙古、满洲达山东,泰山属焉;中支起青海之南,经甘肃、陕西、山西入河南,恒山、华山、嵩山属焉;南支起西藏之东,经云南、贵州、湖南等省,衡山属焉。

  《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十九课,(清)庄适、郑朝汐编,陈宝泉等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三年版

  历史故事-美利坚

  英国得北美洲为殖民地,课以重税。美人不能堪,华盛顿起兵,与英血战七年,遂离英而成独立国。

  美人既独立,自称美利坚合众国,立宪法,组织共和政府,举华盛顿为大总统。在职八年,任贤使能,国基以固。

  《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第三课,(清)庄适、郑朝汐编,陈宝泉等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三年版

  罗兰夫人

  罗兰者,法人也。法国革命,罗兰有功焉。其妻尤敏慧,实左右之,而即以是役死。至今法人言革命时事,无不称罗兰夫人者,盖惜之也。

  法国暴君相继苛政亟行,民不能堪,群起言革命,激而过甚。主急进者,思一切破坏,以快其私。罗兰夫妇不谓然也。遂招急进者之忌,凭借势力,中以法而杀之。夫人临终叹曰:“自由自由,几多罪恶,假汝以行!”人争诵之,以为名言。

  推夫人之意,盖不肯借自由以行罪恶者。故虽言改革而必出于和平,以为非如是不足以救国也。身殉以言传自由真理,因以显著,夫人为不朽矣。

  《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第二册第四十课,(清) 范源廉等编,中华书局民国三年至四年5版

  百有一人

  距今二百八十余年前,有英民百有一人,因信仰宗教之故,相率远遁于北美洲。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立之端绪,稍稍萌芽,尔后有志之士,接踵而来。积百有余年,户口渐繁,经济渐裕,乃弥漫于十三州。复以抵制苛税,遂建义旗,脱本国羁轭。八年苦战,幸获胜利,成为地球上一大独立国,即今之美国是也。

  回忆此百有一人,初至美洲时,于风饕雪虐中,舍舟登陆,立于大西洋西岸。其始愿何尝及此?惟恃此光明俊伟之气概,与勇猛精进之精神。遂以胚胎孕育今日之新世界。天下事固有造因在数百年前,而结果在数百年后者。今之人有欲顶礼华盛顿者乎?盍先膜拜此百有一人也。

  《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十二课,(清) 范源廉等编,中华书局民国三年至四年5版

  学生之爱国

  在校学生遇将士出征、必列队远送、或投私财以助军费。七八龄童子亦然。……教育者当使青年男、女共知将来国家所负之责任、必更重大。我国民欲尽此重大责任、全恃在学时代、专心一意、修养其身心而已。

  共和国民之精神

  以象自由平等博爱,盖共和之国,必人人知此三义。发于心,见于行事,始足互相团结,导国家于巩固之途。故特表而出之,视为共和国民之精神也。

  孔 子

  昔司马迁赞孔子,谓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此至圣之名所由昉,即二千年来敬礼孔子之代表也。我国自汉以后,国人无不尊崇孔子。内而京师,外而郡县,皆建立孔庙。其曲阜之陵庙,则置吏守护,历久不废。其所以若是者,亦因孔子之圣,足为万世师表耳。尝考孔子之道,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为用。其教人也,切近人事,不骛高远。始于孝悌,成于忠恕。举家庭、社会、国家之伦理,无不蕴乎其中。学者读其遗书,想见其为人,身体而力行之,将日进为高上之人格,而不自知孔子诚大哲学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吾人于孔子复何间然哉?

  《实用国文教科书》第五册第一课,北京教育图书社编辑,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孔 子

  孔子者,我国大圣人也。生而神明,幼即好礼。及长,学无常师,博闻强识,人有疑,不辞千里而问焉。如穿井得羊,毁城得骨,世莫能知,惟孔子能识之也。

  时值周季,天下倒悬,思有以救之。于是周流列国,以冀遇合,所至者十余国,卒莫能用,仅小试于鲁。然数月之间,羔豚弗饰,路遗莫拾,侵地来归,其成效已可观若此。

  一车两马,仆仆征尘,岁月不居,年华易老,乃不复求仕。定礼乐,删诗书,赞周易,修春秋,以立万世名教之大防,且启迪后生,裁成狂狷。

  其设教也,因才而施,循循善诱,常以诲人不倦自期,一时受业达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凡七十二。无不心悦诚服,以为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及卒,诸生以时习礼于孔里,垂十余世。后之贤者,未得为孔子徒,则私淑焉。

  《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十课,沈颐、杨喆主编,中华书局民国三年二月初版

  孟 子

  孔子之道,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至于战国,处士横议,急功近利之徒盈天下。儒家道统,不绝如线。孟子生于是时,惄焉忧之,乃受业子思之门人,上得孔子之真传。游齐适梁,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然时君惑于功利说,以为迂远,是以所如不合。孟子知道之不为世用也,乃变其计而以言为世则,退而与其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开宗明义,即以仁义揭其端,其对梁惠王曰:“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斯言也,岂惟以讽梁王哉!司马迁谓:“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迁盖知义利之辨之亟已。夫孔子言性近,而孟子道性善,其旨一也。孔子称为仁,而孟子兼言义,其时异也。崇正道,黜异端,以仁义明立教之原,以强恕为求仁之术。孔子而后,异端蜂起,卒能正道绵延不绝者,谁得谓非孟子之功。

  《实用国文教科书》第五册第二课,北京教育图书社编辑,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江阴人也。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 。乃每岁以三时在外,一时归省,习为常。东南佳山水,凡在吴越境内者,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其行也,从一仆,或一僧、一杖、一襥被。不治行,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徒步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尝游雁荡还,过陈木叔,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攀绝磴,又三十里。至其巅,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三宿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已而徧游燕、齐、赣、闽之间。以母病归。母亡,益放志远游。由终南背走峨眉,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蜀兵乱,乃返。只身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阨塞。又欲为昆仑之游,穷流沙而后返。有僧曰静闻者,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为。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死。函其骨,负之。以行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再登峨嵋,北抵岷山,尽历黔滇诸名胜。既至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其志也。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至昆仑山,穷星宿海。足迹所经,不下万余里。还至峨眉山下,托估客附所得奇树虬根以归。霞客至滇南,足不良行。既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未睹昆仑,元奘、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方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笻双履,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霞客居平,未尝为文。每行游数百里,辄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记游之书,高可隐几。死时年五十有六。

  《实用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十三课,北京教育图书社编辑,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平方之说明

  苏格拉底游于郊外,席地而坐;弟子弥诺侍。

  苏于沙上画一线问弥诺曰:“孺子!此线长几何乎?”弥诺曰:“一尺。”苏又画一线曰:“此长几何?”曰:“二尺。”苏曰:“第二线较第一线长若干倍?”曰:“二倍。”曰:“第二线之平方,较第一线之平方,大若干倍?”弥诺亦曰:“二倍。”

  苏乃就所画长短二线各作一平方,复问弥诺曰:“汝谓第二平方较第一平方大几倍乎?”弥诺曰:“余谓大二倍也。”苏指示之曰:“汝细审之,究大若干?”弥诺注视良久,恍然曰:“大四倍。”

  苏格拉底曰:“善!汝得之矣。”

  《新法国文教科书(高小)》第三册第十一课,庄适等编辑,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铁路

  铁路创自英国,至今不过八十年,世界各国无不有之。造路之法,先填土方,上横枕木,而后铺以铁轨二条。轨宽与车轮等,轮行轨上,其驶如飞,每小时可行百余里。车分两种,曰机关车曰列车。机关车中设有汽机,然(燃)煤蒸汽,车恃以行。列车连属于机关车后,辆数视客货多少而定,又分二种。客车形如房屋,左右有窗,所以载人;货车形如箱,所以载货。轨有单线有复线。单线之制来去之车皆由一线,停车久待,费时甚多;复线则来去之车,各由一线,无此弊也,惟造路之费钱多耳。

  童话、寓言 漏网之鱼

  河水深阔,大鱼小鱼,游泳其中。大鱼谓小鱼曰:“吾大善跃。”小鱼曰:“吾小而善遁。”未几,遇一网,眼甚疏,小鱼漏网外,大鱼笼网中,小鱼傲大鱼曰:“今胡不复跃耶?”大鱼默然。小鱼语毕而前,复遇一网,眼甚密,不能遁。明日,渔人集于市,两鱼相遇。大鱼曰:“汝亦来矣,胡不复遁耶?”小鱼亦默然。

  《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十九课,戴克敦、沈颐等人主编,中华书局民国二至四年版

  画蛇(文言)

  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 ,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

  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

  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

  《新法国语教科书(高小)》第六册第二十三课、第二十四课,戴杰等编辑,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自由

  一儿持鸟笼行于林中,呼鸟而告之曰:“鸟乎,鸟乎,汝盖来居。吾将哺汝以芳饵,饮汝以甘泉。”鸟曰:“吾营巢觅食,虽终日劳动,而有自由之乐,何能居于笼中,受子束缚乎?遂振翼飞去。”

  游 记周游世界

  余素有周游世界之志。某年夏月,发自北京。乘汽车至天津,易汽船指朝鲜。一日,至仁川。登陆,游汉城。日本所置总督府在焉。由此乘汽车至釜山,登舟向日本。明日,抵马关。又明日,抵神户,皆大商埠。欧美各国人,商于其地者颇众,然皆服日本法权。无租借,无会审。更乘汽车至大阪,工业甚盈。至西京,彼国旧都也。山水明秀,多古迹。又抵东京,则日本之都城矣。遥望富士山,高出云表。虽在盛夏,山巅积雪不消。

  居东京数日,至横滨登舟,作美洲之游。船随黑潮之流,向东北,渐寒,遂见雪。由是折向东南,复转炎暑。航行十四日,抵旧金山。远眺街市,有石造大

  厦,六七层不等。寺院尖塔,耸峙其间。登岸,乘汽车,横贯美洲而东,五日至纽约。纽约者,美国商业最盛之地。市街之南部,皆大商肆。北部则市民居

  之。复南行,至美都华盛顿。议院、官署,规模宏壮。徘徊其间,景仰不置。

  游既毕。至波士顿登舟,渡大西洋。航行八日,过爱尔兰,达利物浦。利物浦者,英国大商埠也。船舶出入,无间昼夜。登岸乘汽车,向东南行,历八小时,而达英都伦敦。东部为街市,商业繁盛。西部多贵显富豪邸第。南部多工厂。泰姆士河有长桥十三,而最著之伦敦桥,在其下游。河底有隧道二,其内遍燃灯火,电车往还,络绎如织。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四册第一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

  西湖之游

  耳西湖名久矣,曩以未得一游为憾。某年春,与二三知己,架一叶扁舟,作竟日游,宿愿初偿,亦快事也。

  湖三面环山,水清可鉴。舟甫启碇,见有长堤二,纵列其间。堤架六桥,与三竺遥对。舣舟登桥,伫立四顾,花态柳情,山容水意,一幅天然图画也。

  鼓棹至三潭印月,潭如石塔,鼎立而三。闻诸舟人,每潭周有圆洞六,纳烛其中,封以色纸,月光相映,水中现影,颇称奇观。我来惜非月夜,叹不遇耳!

  既而夕阳西下,湖中游船荡漾,或高歌一曲,遥相应答;或放浪形骸,枕席舟中。盖游兴阑而放棹归矣。

  《高级国语文读本》第一册第二十课,魏冰心主编,世界书局1925年版

  泰山观日出记

  泰山,我国名山也。名胜古迹,不能尽述。而以登山观峰看日出为最著。某月日,登泰山,至绝顶。晚宿于南天门之古庙中。次日,天未明,登山观日。时则天地茫茫,东方微白。遥见海天相接处,浮白光一线。忽化万道金蛇,闪烁不定。而一轮红日,遂自海中跃出。排云破雾,呈于吾人之目前矣。日之出于海上也,如沐浴然,故又称为“浴日”云。泰山诸胜,当别记之。兹不赘。

  《新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八册第十二课,胡怀琛主编,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瑞士湖山记

  瑞士,欧洲中央之小国也。其地多湖山之胜。时见台榭亭馆、树石桥梁,参差错落于山巅水涯。虽高峰戴雪,深坞藏云,然削岭穿山,处处有铁道飞度。游人安坐车中,可饱览湖光山色。故欧美人称为公园也。山中多流水,国人用水力以生电气,而工业赖焉。山中多水碓风磨,自然之力,用之不尽。居民除耕牧外,着意治道路,设旅馆,以待游客。盖瑞士如公园,瑞士人亦如园丁也。

  《新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八册第三十三课,胡怀琛主编,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儒家语录一则

  某为孝廉时,里人有跪诉者。去不多时,某特追还,为下一跪。里人骇问何故。曰:“顷汝下跪,我立而扶之,想来终觉不安;故以一跪还汝,私心便觉得安耳。”

  禅门语录一则

  禅门语录:许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适在门外,闻作是语,便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旁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嗔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嗔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旁人语言:“汝今喜嗔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

  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酗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怨恨,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人道说,反欲打扑之。

  《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高小)》第三册第十三课、第十四课,黎锦晖、陆费逵编辑,中华书局1923年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6:45:33 | 只看该作者
傅国涌:晚清民国老课本的新生命  
——祝贺老六推出《共和国教科书》  


● 傅国涌 (进入专栏)   

    【傅国涌按:大约去年冬天,有记者就晚清民国老课本的问题采访过我,当时,老六做的影印本教科书还没有出来,现在第一套“共和国教科书”终于来了,期待“新学制教科书”和“最新教科书”也能早日问世。这些老课本成套重印,对今天僵化的中国基础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无法判断。可以肯定的是百年后仍值得我们期待的这些教科书,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东西是不会过去的。老课本中有新生命,追寻失去的传统,这些老课本如今也成了我们的传统。】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即将出版的三套老课本?
    傅国涌:有一个做出版的朋友(《读库》主编张立宪)有意影印出版一些晚清民国时老课本,与我说起,我就推荐了商务印书馆的三套,一套是晚清的,中国有新教育以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教科书,叫《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套是《共和国教科书》,民国初年出的;第三套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是1922年以后的。这三套教科书的特点是没有污染。它们没有受到其它外部东西的污染,是纯粹的国文教科书。(现在已出版的是《共和国教科书》之国文和新修身。)但这并不是说民国的教科书只有这三套是好的,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这三套做完后,他还希望以后把商务其它的版本以及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的教科书也影印出来。
    记者: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出版情况大致是如何的?
    傅国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这四个出版社,当年基本上瓜分了整个教科书市场。因为政府在很长一个时期没有垄断教科书,不光是没有垄断,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插足教科书。民国在大陆存在38年,30多年间,政府是不管教科书的,没有介入教科书这个领域。最多是教育部有一个课程大纲,然后由民间的出版社自己组织人来编辑、发行。经过市场的筛选,这四大出版社胜出,各自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他们四个出版社的比例来看,商务印书馆始终是老大哥,因为它在很长一个时期都占有60%的份额。
    到了40年代,国民党政府才在重庆由官办的中正书局介入教科书的编辑和印刷。但也还是和民营合作,没有垄断。
    从晚清到民国将近半个世纪,1903年到1949年,这是中国新教育的起点,也是最好的时期。新教育从开始萌芽,就很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大约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到了比较成熟的一个阶段。
    将近半个世纪,中国教科书出版就是由几个民营企业决定的。民营出版机构当然对教科书都会非常重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使用了十多年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印刷版次超过2560次,我猜测它们每次的印数可能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大,一千册两千册也有,所以版次就非常多。
    记者:您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小学教科书为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的底线。
    傅国涌:我的原话是:“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这是小学教科书原本应该承担的一个使命。小学教科书远比中学和大学教科书更加重要。在没有普及义务教育之前,小学生的人数就要远远大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人数。现在的小学教育是义务的,是全民教育,所有的人,无论男女,生下来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因而小学教育覆盖的面是最广的。因为面广,所以它是培养人、建构人的基本价值的最重要阶段。所以我说它要提供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
    记者:民国的教科书大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傅国涌:这些教科书它首先是围绕着“人性”,而不是围绕着“党性”、朝廷、某个军阀的权力,它的目标是养成人、建造人,它始终围绕人性来编,这是一个根本特点。因而它特别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这些因素都放在这些粗浅的教科书中得到了体现。
    实际上这是一个启蒙阶段,启蒙的立足点是从人、从个体出发的,它不是从国家出发的。它重视人,重视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它立足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也就是每一个会读这个教科书的小学生。从你的感受出发,从你跟天地万物的感知出发,推及到你跟家庭的关系、你跟学校的关系、你跟朋友的关系,你跟老师的关系,然后再延伸到你跟社会的关系,你跟国家的关系,它这样一层一层推开,让你来认识你和你眼前的世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让人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工具、成为一个能手,或者成为一个国家优秀的什么分子,都不是,它就让你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曾经有一个老课本的版本被嘲笑为“猫猫狗狗”,它都是从小动物,什么猫、狗、鸡啊。都是从你身边的事物出发的。今天的人可能反而不能理解这些课文,因为你家里可能就没有养狗、养鸡了。在那个时代可能家家户户都有狗,它就从你最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非常生动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从最初的认一两个字,到后来认一两个句子,再到后面是好几个句子,最后面是成文。总体说,它要让你建立对自然的、人生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认识。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一册第15、16课是《铁达尼邮船历险记》。高小就是小学高年级,民国元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离现在有99年了。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分成了两课。那时“泰塔尼克号”事件刚刚发生,它用半文不白的语言来记叙这件事,写得特别棒,把事件写得特别清楚。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它用文言所写的这篇课文,其中对人性、对爱、对人的种种关系都从课文中体现了出来。因为“铁达尼”号很感人,它里面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人性的那种美。课文讲发生海难后人们的表现,讲遇险的时候船长怎么样、船员怎么样、乘客的表现怎么样,说船上没有任何的喧哗,男子一律退后,妇女儿童可优先登救生艇。整个过程非常有秩序,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没有人争上救生艇,也没有人口出怨言。乐队继续奏曲,跟平常一样,歌词的内容是“上帝乎,吾将近汝”,大家都要死了,要接近上帝了,唱的是赞美诗,歌乐声与船一起沉没。整个过程,船员没有一个人不坚守岗位的,秩序井然,旅客都在舍身救人,妇女也都情绪稳定,没有人在那里哭泣,偶尔有依恋丈夫不愿独自逃生的,船员也随她去。上面还有一张船撞上冰山的插图,画上的船很大。
    这样的课文在那个时代的教科书里到处都能找到,它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没有将任何我们今天课文中政治化的、超过人性以外的东西放进来,完全就是从人出发的,我觉得这是那个时代教材的主要特点。
    记者:但是后来还是有意识形态的东西进来?
    傅国涌:后来有了一些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后,国民党三民主义强化以后,它的意识形态开始进入,比如说要求小学阶段,课文里要有多少篇关于孙中山的文章。但是这些写孙中山的文章,都还比较朴素,不太离谱,没有把它写得太伟大光荣正确,因为一般都写的是孙中山少年时代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写他是天纵英才,生下来就有多么先知,都从他品质比较好的角度写,尽量从比较有趣的小故事来讲。
    但是当时整个教科书体系,从低年级开始,还是写些小动物,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的这些东西,它也不是科普,就是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真实的世界。首先从认识周围的事物开始,然后认识家庭,认识社会。到了高小阶段,有介绍华盛顿、孟德斯鸠、卢梭的文章,也有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比如苏东坡、诸葛亮、《桃花源记》之类文章,古今中外都有,也是一个平衡。但是它围绕着一个轴心,就是我刚才说的人性,它完全是从个人出发的,它完全是一个个人的视角,而不是一个超个人的视角。不是一个抽象的国家或社会的视角,而我们现在课本的视角就是国家,一上来就告诉你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几乎等于零。现在我们第一课一般就是和国家相关的东西。
    记者:民国教科书有没有传递那时活跃的民主思潮?
    傅国涌:有啊!这是它的一个主要使命。在《共和国教科书》这个时代,《公民教科书》还没有单独列出来,它那时叫《新修身》,主要以品德教育为主,还不是公民教育。1922年,新学制确立下来以后,《公民教科书》替代了新修身,国文我们改名为国语,这个时候国语承担的公民教育的使命落到了《公民教科书》那里去,但在共和国教科书时代,这个版本用了十年以上,还承担着一个公民教育的使命,所以它会讲很多政治体制、共和的常识。比如说国体啊、政体啊、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要怎么样尊重人类啊,还有专门解释什么叫共和政体的课文,每一册都有很多这一类的文章,讲什么是议会、什么是公民权利,这些内容它一直都有。这也是它的一个使命。
    我给大家说一下这本教材的的编辑大意,编辑大意就相当于编辑方针,讲为什么要编这个小学教科书。第一条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编这个教材的目的不是说要让你成为一个语文的高手,不是要让你考试考一百分,它是为了让你要养成自由平等的精神,守法合群的意识,养成共和国民的人格。它是从人格陶冶的角度来出发的。第二条是“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那就是要把古文放进来,要让你知道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第三条也不是和知识有关的,它叫“矫正旧有之弊俗,以增进国民之智德”。第四条讲的可能我们今天的人会特别惊讶,第四条是让小学生了解一切国体、政体及一切法政常识,并普及参与政治之能力。
    这是编小学课本的前四条目的,后面的还有一大堆,这些目的几乎都是这方面的,没有一条符合我们今天的要求。比如第八条,通过小孩子的国民教育,培养他国民生活上的技能,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他都是在讲能力、见识,爱这个国家,参政的能力,养成人格,都是这些东西,就是说编教科书的用意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跟现在相比,出发点不一样。我们现在是要培养服从的,守纪律的,听话的,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很讲究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要懂哪些,哪个知识点又要懂哪些,今天更追求一些琐碎的,看得见的东西,更看重实用性、政治性、国家性,而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更强调性。所以塑造健全、独立个体的目标在我们教育里是没有的,它不考虑个体干嘛。
    记者:那时没有课文造假吧?
    傅国涌:那个时代的教科书都是接受了千锤百炼,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稍有疏漏就被对手搞垮了,因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虽然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什么什么版,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竞争的,因为它还是垄断的,也就是那么几家嘛。那个时候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编教科书,都可以来参与竞争,在那样一种竞争环境之中,如果你有什么辫子、把柄、漏洞,早就被竞争对手揪出来,直接致于死地了。那时候的教材,每个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想用谁的教材都是自愿的,没有人可以来强迫,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强迫哪个学校用什么教材。
    记者:这些民国教材对于我们今天的教材编撰,有着怎样的启示?
    傅国涌:晚清到民国学校、教师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在大家都关心教材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教材确实是问题很严重。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过头看过去的教材做到了哪一个水准,无非也是要寻找资源,虽然这些是往后看,是旧的,但是它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资源,因为往后看和往外看都是在寻找资源,资源无非两种,一种是外来的资源,一种是我们本土已有的资源,以往的资源我们往前追溯,61年前那些资源今天来看就是崭新的资源,也许我们已经不能照搬那样的资源,但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思路,成为可以依赖的传统。现在要影印出来的这三套老课本,最主要也是给关心今天中国教育变革的人,对于中国的教育未来抱有期待的人,提供一些资源,也是提供一个参照系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7:33:1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2:56 , Processed in 0.1754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