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在教案边上 文/张立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2:2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在教案边上

    有老师说备课累,那是因为把备课当做形式去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检查又使得备课模式化,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千篇一律,了无心意。事实上也很难有新意,因为老师离开了教参便举步维艰。在教参与课堂间老师只做了知识搬运器的角色。

    但即使是讲了多遍的教材也未必没有新意可以挖掘的。一味依赖教参对教材进行标准化的解读,长此以往就可能使语文陷入“伪圣化”的泥淖。品读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教材语文老师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妨做一下另类解读。当然些许见解不必事无巨细,一概写入教案的。所以我模仿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名之为《写在教案边上》。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0:42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的边上——《丑小鸭》
        丑小鸭的两次出走,耐人寻味。第一次是他受尽了“家里人的”的歧视愤而出走,是不得不走,带有逼迫性,属于被动出走;第二次则是因为庸俗世故,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猫与鸡与他格格不入,虽然他们极力挽留,可他还是选择毅然出走,这是主动出走。两次出走中我们可以看到丑小鸭在人生路上探索的质的进步。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类似丑小鸭的经历,但未必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变为白天鹅。我想安徒生告诉我们的是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丑小鸭变为白天鹅只是个例,没有大量复制的价值。所以成为白天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白天鹅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高远的志向。
    《丑小鸭》更像个寓言。他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就是白天鹅。安徒生这样设计情节是有深意的。别人说他丑,他也自卑的要命,后来当他在水中审视自己时,原来是只美丽的白天鹅。可否这样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1:18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对教材后对该篇文章的解读感到欣慰,它有三个选项,给了学生学生选择的自由。在以前教参分析这篇课文动辄鲁迅的矛头指向封建礼教,私塾教育。仿佛作为封建斗士的鲁迅先生文字无一例外都是剑拔弩张,金刚怒目式的,不是抨击就是批判。事实上先生也有温情的一面尤其是对自己的童年,对自己曾经朝夕共处的童年伙伴,对于奠定自己文化根基的三味书屋,对于方正博学的启蒙老师寿镜吾,他没有理由怨恨,更不会无情抨击和批判的。对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多维度就能逐渐接近作者的创作本意。文学作品最忌讳依据时代需要,牵强附会,上纲上领,并且还是标准答案,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诗无达诂,文章何尝不是这样?

        那个选择题没必要非要让学生三选一的,双选也行,全选也不是不可以。鲁迅先生的杂糅并蓄,博大精深,还不至于荣不下三个选项一块儿上。老师也未必非要逼着学生认可更全面,更深刻的第三项,给他们一个选择的自由不好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1:51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方仲永》

         王安石神化了方仲永,夸大了他父亲的作用。方仲永当然不会无师自通,他的父亲也不至于长年累月领着个毛孩子卖诗玩儿。我甚至怀疑在文人成堆(唐宋八大家中只北宋就有六人之多),科举制高度发达的北宋,民间读书人会那么稀缺?一个毛孩子写的诗会能造成那么大的骚动,并且有那么大的卖点,这也实在有点儿少见多怪。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2:30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孙权劝学》
     我总愿意把王安石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放到一块儿讲,它们有可比性。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年幼不学,终无所成。不过也不是我说泄气话,不是每个人都像吕蒙一样,读书迟而又大器晚成的。在易中天的《品三国》里,他就高度评价吕蒙的智商非凡人可比。成功不可复制的,教材提供的只是个个例,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努力学习。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只不过是一种书籍的促销方式,未必有普泛的价值的的。值得称道的是作为大领导的孙权,他的劝学没有领导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现身说法。这样好学的领导,这样劝下属学习的领导,在现在这个社会真成稀罕物了。听到有老师说校长为了不让老师们上网,把猫藏起来,把网线拔了,我更觉得孙权的可贵。无怪乎奸雄曹操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3:07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
我总愿意把王安石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放到一块儿讲,它们有可比性。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年幼不学,终无所成。不过也不是我说泄气话,不是每个人都像吕蒙一样,读书迟而又大器晚成的。在易中天的《品三国》里,他就高度评价吕蒙的智商非凡人可比。成功不可复制的,教材提供的只是个个例,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努力学习。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只不过是一种书籍的促销方式,未必有普泛的价值的的。值得称道的是作为大领导的孙权,他的劝学没有领导架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现身说法。这样好学的领导,这样劝下属学习的领导,在现在这个社会真成稀罕物了。听到有老师说校长为了不让老师们上网,把猫藏起来,把网线拔了,我更觉得孙权的可贵。无怪乎奸雄曹操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3:53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木兰诗》

    木兰的爱国很朴素,这种朴素缺乏世俗人重视的功利。在古代,那些士子“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些女子“朝为越溪女,幕为吴宫妃”,功名富贵成为男男女女在世间追逐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落井下石,可以胜之不武,可以踩着别人的肩膀步步高升,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名利成了立功的内驱力。西汉名将李广也未能免俗,据《史记》记载。一日,李广与一个跟从外出打猎。因为喝了酒,返家晚了。走到霸陵亭,守霸陵的官员喝醉了,便呵斥他们,不让过。李广的随从便说:“这是从前的李将军”。尉官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从前的将军。”令李广宿在霸陵亭下。李广隐忍着,等到日后官复原职,守霸陵的官员偏偏在他手下。到到任第一天李广就拿那个羞辱了自己的官员开了刀。他也在乎名分,名分是他在这世上的通行证,名分受辱,他要复仇。

    木兰上阵杀敌绝不说虚夸的豪言壮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只是为了尽一份家庭成员的责任,尽孝于父亲,替年幼的弟弟担起重担,如是而已!更可贵的是木兰功成不居,她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屡建奇功。高官厚禄外,可汗尚觉得愧对木兰,“可汗问所欲”,木兰完全可以像一般人一样,“狮子大张口”,不仅自己可以跻身仕途,而且可以让在农村受罪的年迈的父母,姐姐,弟弟,也沾沾自己的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稀罕的。可木兰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莫说木兰是女儿身便与功名无缘,是木兰淡泊名利,无意仕途。木兰的理想就是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她只想做个平常人,赡养自己年迈的父母,找个好人嫁了,过相夫教子的生活,做一个贤妻良母。木兰不做女强人,这有什么错吗?
    战争给木兰一个传奇的经历,她迷糊了多少同伴的眼睛,她建立了一道保护国家安宁,家庭幸福的屏障,然后还原成女儿身。身份的差异木兰心理没有矛盾也没有斗争。那些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须眉英雄比起木兰真当汗颜!古诗人的构思也让那些大写十七年,动辄主题先行,胡编“三突出”高大人物的所谓作家蒙羞!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4:4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表达爱国感情的短篇小说毋庸置疑,但我想即使不在战争年代,只要是“最后”,人大都会倍加珍惜的。最后会让一个人良心发现,痛改前非,多少年纠结不清的恩怨,多少年除之不尽的痼疾会在“最后”的熔炉下烟消云散,冰释前嫌。人多有贵远贱近的毛病,说起理想来,踌躇满志,口号喊得震天响,说道行动就是一步也跟不上。常立志的人很多,立常志的稀罕。人都有这样一个假设,明天多的是,今天不努力,可以从明天开始呀。人多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毛病。若只有一杯水,他会省吃俭用,一杯水能派上洗澡的用场,但若有一桶水,他至少会糟蹋大半桶。“反正有的是”使人骄奢淫逸,使人学会推诿,学会得过且过。小弗朗士的幡然醒悟,韩麦尔先生的真诚忏悔都是在“最后”的前提下产生的。“最后”让人学会反思,“最后”让人知道珍惜。

海伦.凯伦说过,如果今天就是人的最后一天大多数人都会珍惜时间的。我们大多数人就在来日方长中执迷不悟,沉沦于麻痹,最终变得平庸。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5:27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边上《黄河颂》
我常想文字已谱成曲者未必就适宜诵读的,尤其是作为政治传声筒的宣传文字。美妙的旋律可以弥补作品在艺术上的欠缺,而诵读未必能让一篇文艺性不强的作品生色。小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念课文,常常告诫我们要读得有感情。诗歌的诵读更是如此。诗歌在我看来天然是感情的产物,有感情,诵读才有所归依。从诗歌里分析黄河意义与价值,从诗歌里演绎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有哪些表现。这与答政治问答题有何区别?我甚至想,诗歌哪怕没有谨严的逻辑思维呢,哪怕没有条分缕析的剖析呢,只要有迷人的意象,就行。动辄是“啊黄河啊黄河”的叫嚣,还让人读出感情实在勉为其难!《黄河颂》对鼓舞民族士气功不可没,《黄河颂》气势磅礴,气冲霄汉这也有可取之处,但它宜听不宜读。上这节课不如给学生放一遍《黄河大合唱》歌曲节选部分,拿着课本讲,实在讲不出什么新意。荒诞的设想一下,如果把《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抄到黑板上,当课文分析,效果会怎样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2:26:07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教案的边上

—— 做个杂家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艺术类的,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口技》《观舞记》。这些课文当然都是佳作,但如果就是捧着教参讲,没有丝毫拓展,引不起学生的兴味的,教这些课文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抓襟见肘之嫌。我想做语文老师还是做杂家好呀,那怕什么都稍微懂一些,哪怕仅仅是应付对课文的解读。读《竹影》我想懂点儿美术,懂点儿哲学,就能把中国画的特点,把隐含在中国画中的虚虚实实的哲学意蕴给学生们阐释一下。解释丰子恺先生那一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我就不至于照着教参照本宣科,可以做适当的拓展,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兴味。

     懂点民间艺术,会摆弄一两件乐器,也许我就会对腰鼓的敲法,腰鼓的种类如数家珍,要能懂得安塞这个地方悠久的历史就更好了。我就会在自己动情地朗读中,在自己身临其境的玩味中把学生们带入一个艺术的天地。

     说到口技,值得玩味的地方多了。什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都是老一套了。只一句“以为妙绝”就让我想到了很多:曹操在白马坡夸奖关羽“将军真神人也!”关羽说“我三弟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尔”;想到了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甚至我还想到了电视剧《李小龙》,那个木村何等英勇!二十七个弟子一起上,都被他揍的人仰马翻,可到了李小龙面前,还没有伸手,李小龙的拳头就伸到了他鼻子前。这等烘云托月的手法真让人玩味再三,妙趣无穷。这和《口技》的写作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观众太小儿科了,这就妙绝了?还有更好的等着瞧吧!

当然这些纷至沓来的情绪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呈现,但作为老师在解读课文时,这些都是我们的知识背景。我们的知识背景越广阔,知识积淀越深厚,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就愈加个性化,愈加深刻,愈加独特。我们的课堂也才不会枯燥乏味,味同嚼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6:44 , Processed in 0.1748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