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名师沈旎文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0:31 | 只看该作者
缺失的平常心





  聊在下校前
  时间:2005年11月8日晚
  人物:沈(一个普通的教研员)吴(一所小学的普通教师,22岁)
  背景:沈所在的教研室每周二会安排一次集体的下校,一般内容为听学校汇报,听课并与教师交流。11月9日即将下到吴所在的学校。沈和吴是QQ群里的朋友,8日晚,就下校,两人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沈 20:02:53: 吴老师,明天要到你们学校下校,有你的课吗?
吴: 有,是节常规课,好班抢的打架,我抢不过他们语数老师。
沈:我去听,你就用普通班上,放松点。
吴: 你都不知道 我们学校整个上上下下都紧张的不得了,因为这是我们学校交地方以来第一次下校,不紧张都被他们搞紧张了。
沈: 你的情况我很了解,你希望我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课堂?我还想做一个长期的随堂观察,请求你允许我随时进课堂,你是否能接受?我想“泡”课堂。
吴 :可以啊,就怕领导们受不了。对了,今天在办公室议论明天下校的事情的时候,聊到这样一个话题,老师们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研员。
  沈:你就不必了吧 ?说过的,只当我是土豆。
吴: 晕~老师们在向以前被听过课的老师打听,教研员们都喜欢什么口味的,上课时还要对口味,跟配菜似的。
  沈: 哈~~有意思说说结果,我来感觉一下,你们配得对不对。
  吴: 说A教研员喜欢课改类的,一定在课堂上要突现课改理念。她评课会先说好的,再谈问题,谈问题也是很含蓄的;B教研员负责高段数学,对高年纪的课很看中知识点的落实;C教研员的胃口还没找清楚,但据说比较挑刺,而且一般只说不好的方面;D教研员,很认真、很务实――
沈: 如果一个教研员带着挑刺的目光,而不是研讨的目的,那他一定是想显摆自己。是一种虚伪 。
  吴:各人的立场不同。如果他想把教师的问题摆出来,以后不要走弯路,这样也可以理解和接受。当然,个人认为私下里关起门来比较好。这只是个别老师的感受,有的也是从别个学校打听过来的。
沈:你只管备你的学生和教材(不只是教科书),没必要备教研员。
吴:现在的学生好象也怕有人听课。
沈: 还是心态的问题,对下校听课,教师和教研员双方都要有好的心态。这是教研员来寻求研究的范本,你是在帮他的忙。
吴: 又想起来一个好笑的事 ,今天一大早,同办公室的老师一进门就发牢骚,一早上他们班弄破一块玻璃她说:“烦人!我本来不想发脾气的,想今天让他们快快乐乐的过一天,免得明天我突然对他们太好了,他们不习惯。”这个老师很负责,班上的孩子都很聪明,但太个性。她要学生去开窗户,一边还在说,不要用手推玻璃,一边就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下班的时候,我还在笑她,明天下校听课,准备怎么对他的学生?太温柔的说话怕学生都,不习惯。呵呵。你看这一个下校,怎一个“紧张”了得!?
  沈: 我在想教研室为什么要组织下校?其实我们教研员之间聊的时候,更期待常规的课堂,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平常心?
  吴:其实我也观察了一下,老师们并没有搭花架子,做多少表面工夫,但整个外部气氛让人感觉不舒服――紧张!我们校长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他在布置这项工作时,很细致希望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
沈: 我更希望大家放松,当然我们不否认这样的下校是会带来一些机遇的,特别是对于老师个人。
吴: 我个人觉得,对下校要高度重视,但不应该过度紧张。其实这又反应一个问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还不够自信。
沈:这话很有思辩性,我们都需要修炼,寻找到了自己教学的“根”,有了“根”才会自信而这“根”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
  吴: 对,“根”--这才是关键。


我的话:教研机构到学校听课一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一是为教学研究寻找依据,然而,如果得到的非常态的教学现象,那么这种教学服务有何意义。教学研究是直指常规教学的,如果所得到的的教学现象不具备常态性,研究就处于“釜底抽薪”的状态,又何价值?
再则,这种常态的缺失有一部分原因是这种下校承担了太多的东西,有的校长想通过它来说明学校业绩,有些教师想通过它获得发展机遇,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得到这些东西的陪衬和工具,平常心的缺失,使教学真正的服务对象被异化。
“当教师受到来自教育内部各种威胁时,他可能很快就会威胁他的学生。”
什么东西最可贵?一颗平常纯粹的心。对明天的下校,有些迷茫。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1:16 | 只看该作者
七日碎片(七)拂拭郁闷



  这是七日的最末,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映照着我记忆的碎片,泛起一些闪亮的东西。
  
  不久前的一天,刚用完午餐,接到一个年轻老师的短信,说刚上完课很郁闷,想在QQ上和我聊聊,她是一个刚执教一年多的新教师,这会儿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果然,一上线就看到她发过来的哇哇大哭的表情。
  2005-09-06 13:25:14聊天摘录
  吴艳芳:今天的课上的有些沮丧!
  沈旎:说说
  吴艳芳:今天是三年级的课 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 我没有让他们自己选择主题,自己选的,今天上的生日如何过,我用了这个主题,但没用里面的内容。
  沈旎:出现了什么问题?
  吴艳芳:今天两大块内容:一个是观察比较综合课的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的不同点
  沈旎:动了脑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想让他们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比较书只是起点。
  吴艳芳: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了解综合,让他们认识到综合课的不同,其实这里我还有点私心,这样学生不会说 吴老师没按书上课 毕竟他们还太小,免得家长该有意见了。哈~~
  沈旎:策略!!!
  吴艳芳:这个块还比较顺利,第二块就不行了,我主要指导他们做全班同学生日的调查统计表。
  沈旎:有必要做表吗?表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
  吴艳芳:他们自己说的用表格统计。
  沈旎:哦,自投罗网!
  吴艳芳:但是内容很简单 就 姓名和生日,问题是学生习惯老师给模式,他们照搬,完全不愿自己动手,都坐着等我画给他们看,希望我给他们画好他们照抄。
  沈旎:这就是需要你解决的问题,你找到了用力的方向是好事 。
  吴艳芳:他们除了会画表格外 对于里面内容怎么写、 写什么、什么格式、表头、完全没有概念。
  沈旎:好事,这给你的指导留下了空间,如果什么都会了,教个什么劲啊!
  吴艳芳:明明是生日统计表,竟然有学生说表格里要写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平时的经验对他们影响很大 似乎他们感觉只要是表格就是那几样完全把设计表的目的和主题丢到一边,天马行空的乱说,而且还是不举手的喊,似乎在比谁说的多,说的声音大!害我还停下来整顿纪律。
  沈旎:你应该高兴,首先,这说明孩子们需要你,你可以有所为,尊重和严格的要求是并存的,缺一不可。
  吴艳芳:问题是到最后表格的模式还是我给出来的他们只负责照抄和填数,这不是我想要的。
  沈旎:这是教学的一个起点,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也不错,但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怎么达到你想要的。别急!承认现状,也是对学生对自己的尊重。
  吴艳芳:我在想课堂上的这个情况,我是该继续引导还是直接给,我今天是直接给他们了。因为当时我已经处于混沌状态不知道要怎么继续下去,现在我倒是后悔我这样的行为了。
  沈旎: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这样做也有你的道理,但不要放弃引导,思考这一步步怎么引导要想得细些
  吴艳芳:跟我备课似乎差的太远了一点,可能课堂的应变和驾驭能力 我本身也比较欠缺吧。加上纪律一差,我就想发火,只想快点结束,搞完算了,直接给是最快的!
  沈旎:焦虑会让人失去对人的敏感性,变得愚钝。
  吴艳芳:想想真是不负责任啊!!
  沈旎:要调整心情,不是你不负责,你能有这份自责,我倒觉得你的心还是柔软与温厚的,是有责任心的。
  吴艳芳:这样的问题其实还是蛮普遍的,我们学校自己教研活动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谈到,特别是副课,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何谈教学任务?
  沈旎:想对策比着急更有效,他们还不了解吴老师有多好,心情平复了之后才能有好的对策。
  吴艳芳:存在就是合理的,看我们怎么看待,我觉得教这门课对教师心里素质要求怪高的
  沈旎:高兴,你有这个想法,还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放得太快,教学要求脱离了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组织策略有没有问题?
  吴艳芳:还要探讨!
  沈旎:对,是一个新的起点,还沮丧吗?
  吴艳芳:好多了,呵呵。四 五年级是很好的例子,刚开始也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就很顺手了。
  沈旎:你有思想了!!!教育是慢的艺术。
  吴艳芳:相信三年级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沈旎:我相信你!
  吴艳芳:呵呵 我又有信心啦!谢谢!
  沈旎:感谢你为学生做的!
  
  这是我进行网络一对一教研活动的一次尝试,我得感谢网络,网络让我们不再彼此远离,让我能及时和老师们分担他们的困惑,感受得到在线上,我们团队相互的信任和扶持,能远远地为他们拭去郁闷,是我的荣幸。
  前天,又在群里遇到她,她说:“我这学期已经明显感觉到比从前快乐!是种感觉,我说不上来,有伙伴后,对未来有信心……”
  一路上有你,苦乐都愿意!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1:55 | 只看该作者
七日碎片(二)女儿的毕业照






  孩子读高中了,书架上的书多了起来,教参和他喜欢读的人文科学类的书杂呈,为了方便取阅,放假,我和女儿决定清理书架。
  无意中,她发现了夹在书的初中毕业照,我说要不要扫描一下,更好保存些,她叹了口气“算了吧!”
  我知道这毕业照是她心里的永远的“痛”。
  记得照毕业照的那天,天已经比较热,女儿执意要穿整套的校服,白衬衫,白领结,合体的兰外套,带褶的短裙,一样都不能少。我知道她是个细腻的孩子,她是那么郑重,她喜欢她的学校,珍重这三年的初中生活。
  满以为很快就能看到照片,却迟迟不见,有一天在整理孩子书桌时,偶然看到夹在书里的毕业照,拍得很不错,我熟悉的不熟悉的他的老师和同学或坐或站,都有一张张生动的脸,背景选得也很典型,为什么孩子不向我们展示?学校有什么大事小情她都会及时告诉我的。
  那天晚饭时,我提起这事,并拿出照片,让女儿帮助我,把我知道的她的同学和老师名字和人一一对号,开始能感觉到孩子有些谈谈的不悦,说着说着兴奋起来,对着照片讲起了班上的趣事,她爸爸听我们聊得热闹也凑过来,拿着照片端详,从事IT设计的他突然问怎么中间坐着的几个人大小,比例都不对。我拿过来,看看,中间的校长领导们的大小比例是有些异常,女儿的脸色变了,说:“中间的位置照的时候是空着的,四个领导是后来贴上去的。”“哈哈,技术真先进!”丈夫打趣地说,我心一沉,一下子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不主动展示照片和女儿的不悦,“也许他们太忙了吧。”我不希望女儿心里有阴影。但我清楚地无法挽回,毕业照已经成了女儿心里“痛”。
  太忙了,忙得连和学生一起拍毕业照的时间都没有了吗?这对学校领导来说可能是年年都有的事,可对每个学生来说一生只能有一次,这解释孩子能接受吗?你们想过要给孩子们解释吗?从这个小小的教育事件中,我看到了以生为本,尊重这些词的苍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尝试为学校找一个理由或藉口,但很难。
  我有一个学生,前些年随家人迁居美国,今年高中毕业,前些天打电话来述说毕业典礼时的兴奋,并通过电邮把毕业时的照片发了过来,有穿着红色毕业礼服的合影,有穿便装的,有一张在一个大礼堂里,照片下面的说明“学区领导,校长亲授毕业帽”,还有一张定格了孩子们一齐将毕业帽抛向空中的情形,这会成为孩子们一生快乐的回忆。
  毕业照对女儿的影响之大后来渐显,她所读的初中是武汉市一流的,高中也全市学生所向往的,填报志愿时,我和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读这所学校的高中部,可以免试口语,把握也大,女儿不同意,她填报了另一所学校,她没说理由,但我知道,毕业照一定是其中之一。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2:36 | 只看该作者
迷恋成长





    自从周六上午开始补课,樱子每周回家的时间便被压缩到了二十四个小时,即周六下午2点多到家,周日中午3点必须从家里出发返校(家里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这个星期六,我加班,到下午五点多才回来。一放下包,就我朝楼上喊:“樱子,妈妈回来了!”指望她像以往那样雀跃地下楼,和我絮絮的聊学校发生的事,今天怎么啦?半天没动静,是不是对我不在家有意见,生气了?上楼,到她房间,看她做了一会儿作业,她才答理我,她说有件事,没敢告诉爸爸,语文老师请你们去一趟。为什么?有一个单元练习没做完。哦,在家长会上,语文汪老师就曾声明,只要有作业问题就会请家长。没事,我安慰她,汪老师不找我们,我们也还正想找汪老师谈谈你语文学习的问题呢?作业没做完是怎么回事?从小学到高中,樱子的作业从没让我们操过心。樱子说,怪自己没安排好时间,一是这周理科测验,因为期中考理科全班第一,所以想保持,用的时间多了些。二是语文的阅读有些文章读不懂,所以做起来慢,其实期中考语文也有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她有些急,我问这段时间做了课外摘抄吗,她说做了,我说如果时间不够,就先放放,她说那做得很有意思,不想停,她会安排好的。嘱我别担心,不会有第二次。我们一起读了他摘抄的文段,我极力推崇她摘抄的句子,她放松了一些。
  语文学习从初中开始成为她的问题。其实,她并不是不喜欢读书,家里藏书不少,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翻看,从小就嘱她注意积累,但一到初中,因为各科跟进,看着她忙累也确实放松了些。小学的时候,樱子的语文不错,每个学期都能在报刊上发几篇文章,我收藏的她小时候的日记本就有足足六本。可从初中开始,她的语文学习就有点找不北,起先,她考试后回家还说,对考得好不好有意识,可几次她的感觉与分数差距太大,于是回家后就只告诉我,都做了,没感觉,有一次她说卷子上一方面要我们写自己的体验,一方面又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就是不是那样想的,怎么办。写作也因为追求有意义而让她犯悚,越怕越不想多写,越不想多写笔头就有些生了。
  对她的语文学习,我有些担心,但并不太急,我觉得年龄小,阅历浅可能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孩子比同年级的孩子足足要小近两岁,这不是我们刻意让她早上学,而是学制调整,武汉市各区学制不一致引起的,所以理解能力、思维的深刻性都有些问题。
  这次期中考她的语文情况十分打眼,虽然总成绩全班第二,可语文竟然比全班的平均分足足低了二十多分。巨大的反差,对她的打击也很大,这次语文作业没有完成,让人担心她彻底地放弃语文,所以我们也想找个机会和汪老师谈谈。
  请家长,这确实是上学以来的第一次,难怪她会紧张。在饭桌上,我让樱子自己把这事告诉父亲,她爸也说没事,开玩笑地说去就去吧,总有第一次的。孩子很细心,到下午,她让我给汪老师打电话约时间,她不想让爸爸妈妈等太久。然后又担心谈话太晚,嘱我们下午一定要多吃点东西,担心这么冷的天我们回家太晚(送她去学校再返回,一般都会到周日晚上八点)。她说,我们都这么大了,其实找我们谈是一样的,没必要请家长的。我说没事,这趟一定值得的。
  我们对请家长一事轻松的态度让樱子不再紧张,路上,她靠在我怀里睡得很香。我的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安,不知道会接受怎样的训话。
  晚上,如约见到了汪老师,汪老师很年轻,话不长,但很能切中要害。老师首先谈了期中的问题,拖了班上太多的分,说如果你想考北大清华,语文必须在120以上,如果你想考复旦等上海的学校至少也要110分,你想好要什么。然后对樱子说,你的语文基础差,你对语文还不感兴趣,问是不是对语文不感兴趣?樱子愣了一下,没说话,眼泪开始在眼框里转,嗫嚅地说:不是这样的,是感兴趣的。她觉得委屈,对语文她是感兴趣的,只是有点找不到考试的感觉。听了这问话,我也有些紧张,害怕老师求证她的不感兴趣,如果那样,情况会更糟。她的回答显然出乎老师的预料,感兴趣为什么积累少,感兴趣为什么作业没有完成?樱子不做声了。老师谈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与我的观点一致,语文是影响终身的学科,它给了孩子们生命的底色。老师很有经验,他谈了语文学习无捷径可走,最好的办法就是最笨的办法,建议她做些摘抄,读书要读出声来。樱子默默的点头,我想她是听进去了的。老师为樱子开了一个必读的书目,我感觉到老师对樱子的希望,但愿孩子也能体会到。可现在各科作业量都不小,孩子会有时间在高中阶段读完这些书吗?我能给她什么帮助呢?
  有时我想,可能我能做只是鼓励,保持她的兴趣,等待她的成长,迷恋她成长中的点滴。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3:20 | 只看该作者
流行感动



  昨天的教研活动结束后,不断有人打电话或在QQ群上(网络教研的专用号)跟我提起昨天的活动,看来“感动”在活动后仍在我的团队里流行。
  我做教研员时间不长,是个很容易感动,而且很喜欢把感动“传染”给别人的人,同事们说我没有经验,我承认,但我也庆幸,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陈规陋习的侵扰,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认为对的。
  我总在想,老师们在学校一个星期多则22节少则14节课,周三下午好不容易有一个没有课的空当,再让他们在我这里受一两个小时神经紧张的一言堂式的所谓教学指导,于心何忍,说实话,靠这一两个小时我又能说清楚什么呢?所以,我教研基本思路就是让老师们能够在放松的情况下有所得,如果能给他们注入点希望,体味到一丝快乐,重拾教学的从容,能够从教研活动中带点愉快和感动回去感染他的学生。那就太好了。
  昨天的活动的确让人感动,有些老师是慕名而来,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活动好玩,想来体验一下这不一样的教研氛围。
  昨天执教老师上完课后,安排了一起唱,一起读的环节,选的是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选择这首歌,我一方面是看中了它优美的旋律,再则它的歌词与当前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与坚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现状很切合。齐读的是刘良华老师的《给教师的五十条建议(节选)》。
  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大声地唱,大声地读,大声地说。唱完,读完,一种感动就已经悄悄地在每个人心底流动,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再来对课进行研讨,有了真诚的氛围,执教老师,我,和听课老师进行了一次心情愉快的对话。
  老师们的心是极敏感的真诚的,只要有一点火星,就可能被点燃,回报给你更多的光与热。我总认为在课改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做不了更多,我只愿做这一点火星,足矣!
  今天打开QQ群(网络教研专用群),看到这样的留言:
  叶新:昨天听了王老师的课,我的第一感觉是:老师正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看来老师们对课的研讨意犹未尽)
  沈旎:叶老师,把您的想法贴在BBS里不介意吧
  叶新:太好了,谢谢您!这正好可促进我们的教学,每次教研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财富,很喜欢这样的教研活动呢。
  不久,又有一个老师上来:
  肖帆:一个好老师的定义是什么?(我知道,他是喜欢昨天齐读的一句话:好老师会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的兴奋整整一天,他在寻找知音呢!)
  王筱薇:一个好老师的定义是莫名其妙让人兴奋一天 。(看来刘良华老师的这句很有感染力哟!)
  肖帆:每次参加完教研活动我总有莫名其妙的兴奋!昨天我坐了两站路的车就下了,选择了走回家,花了半个小时,硬是不觉得累。
徐莉:我明白肖帆的感受。
  肖帆:因为我没有发言,但是我走在路上自己跟自己发言
王筱薇:哈哈哈,我也是边走路边发言,我在思考,我哪里没有说话,哪里可以说得更好。呵呵。
肖帆:我好像是在扮演两个角色,……我想说我的两个词是快乐与感动。

这群教师太可爱了,他们中间正在流行感动!
  
流行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2005-10-14 17:20, 徐莉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情怀。因此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赠与别人美好,而是为他们点一盏心灯,帮助他们看见自己的美好。或者告诉那些独自为自己的美好而感到疑惑的人,你并不孤独!
如果我们任由着冷漠漫溢,那么我们心中残存的那点美好情怀最终也会被消磨殆尽,因此我们大声说、大声唱、大声笑。聆听美好、传递美好!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4:12 | 只看该作者
领导与指导(课堂观察三)

  
  这个星期三要在一所学校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其中有一节研讨课,老师打电话来,想我去听一下试讲。
  其实,对“试讲”这个词,我一直是心存芥蒂的,老师们每天的日常教学不都是在做教学的尝试与积累吗?有必要刻意为某一节课去试吗?我们能试出什么来?当然,对其它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学科来说,试讲可能得到一些同一内容教学时必要的经验,但对于开放性、生成性极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讲,每节课可以说都是全新的。再则,我认为研讨课呈现原生态的,更接近于教学真实的课堂会更有价值。更何况我不想因此徒增老师的负担。
  可学校领导一直不放心,担心拿出来的课的质量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强烈要求我去听听试讲。上课的老师也给我挂电话,说一定要来。我向他说明了我的想法,同时和他沟通,明确了几个方面,一是按各班本身的活动进展来上试讲课和研讨课,不因为试讲和研讨课打断教学进程;二是按各班活动的内容来确定试讲的内容和研讨课的内容,不需要两者一致,试讲的目的只是进一步体悟教学细节背后自己的教学思想。
  这个老师是我一次下校听课中无意发现的,他的灵气,亲切感、课堂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他的教学细节中体现中的对教学的理解,深深地打动了我。可今天的试讲,他却像换了个人,前半段的课十分零乱、迂回,不知道他想做什么,后半段的课上得有点像他自己了,让人有点费解。
  课后,听课的领导和我还有上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我有意识地让老师谈谈他上课的感受,果然,和我听课的感觉一致。我问:“为什么前半段,不像是你在上课呢?”他看了看校长,看了看我,面有难色。不好再问,我们聊了一下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线索的把握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敏感度的培养问题,这个老师比较有悟性,上完课,对有些问题已经敏感的意识到,我不必多说,只需要多些肯定与鼓励,时时将他的想法在往深处推一下而已。谈完之后,冯老师要求送送我,我觉得他有话要对说。
  路上,他告诉我为什么前半断教学自己找不到北,他说学校领导非常关心这次课,看了教案后,给他提出课要有可视性,于是让他加入一个手工制作的内容,他认为这和课的主线无关,今天的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可学校领导提出来,不加进这个内容,又怕说对领导的意见不尊重,他很为难。
原来如此,我和他又谈了一阵,首先应该感谢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其次,一定要向学校说明这种设计不合理原因,最后,做你自己,你教学对象是学生,上课是你和学生的一次私密的约会,不必为外人所扰,教学只为学生。
  听完我的话,看他的表情,还是心存狐疑,我有点无奈。
  现在领导常进课堂听课,经常指导教师上课,走进课堂时固然是作为研究者的身份,但并未脱去行政领导的底色,教师对他们所提的教学建议是十分在意的。我倒是建议领导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课的来龙去脉,同时领导做指导,这种特殊的身份更需要听课后的慎言,多听听教师自己的教学感受,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要武断的介入,对课堂上的师生,我们需要心存敬畏,少些站在局外的指指点点,相信教师内在体悟才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4:49 | 只看该作者
开课第一句(课堂观察五)





  课堂背景:这些天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教学质量月活动教学能手比赛,这次赛课分片进行,所有的课都集中在四所学校上,上课用赛点学校的学生。今天一共听六节课,都是语文课,由六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来上。
  
  我注意观察了从学生进场,到上课打铃后老师的第一句话,记录如下:
  
  第一节课:二年级《学习乐园七》
  课前十分钟,带班老师把学生带入了阶梯教室,讲台上同时出现六位老师紧张地忙碌着,不久,其它老师离开,我想站一直在电脑前,自顾自地欣赏着课件,不时做着点击的尝试的应该是执教的张老师。上课铃响,老师面带笑容:“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的《学习乐园七》的前半部分吗?今天张老师再次带领大家进入学习乐园七,体验学习的乐趣。”转身开始播放幻灯片。
  第二节:四年级《诚实与信任》
  课前学生落座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诗,不时点拨,“看来他不仅能背,还了解了诗歌的含义”“看来你也有所领悟”“还有没有关于――的诗”,铃响了,老师问,“怎么样,能上课了吗?”
  第三节:六年级《乡愁》
  课前学生落座,老师在调录音机,然后不时看表,在座位中无目的的走来走去。课前与孩子们没有什么交流,上课铃响过,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接着就是老师一长段抒情的配乐表述,“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全无对象感,学生很听话,但无表情。显然,老师陶醉在境中,老师在这头,学生在那头。
  第四节:六年级《卖油翁》
  老师上课前让学生休息,自己在看书,四处转,显得有些疲累,和后面听课的熟人打招呼。铃响过之后,顿时精神焕发,问“知道唐宋八大家吗?”
  第五节:四年级《雾凇》
  课前调了一下课件,学生进场后,对环境比较好奇,有孩子抬头找看屏幕上的投影是哪里来的,老师有点紧张,校长在后面把双手放在嘴角示意要笑,会意,但笑得很短,不着痕迹。铃响过后,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隆冬时节――”一段抒情表述之后,走到计算机前开始放幻灯片。
  第六节:二年级《小草的生命》
  课前老师和个别孩子交流,有孩子们嫉妒地转身看,班主任看时间,发现还早,嘱孩子们扒下来休息。孩子小,经历少,比较兴奋,有的孩子指投影仪,有的孩子示意要坐好。上课铃响,教师边语言描述边播放课件“小草的种子离开了妈妈的怀抱――”
  
  我思:
  1、我承认,这不可能是完全忠实的记录,因为,选择什么细节和经历来记,完全取决于我自己,有时也需要用想象来填补记忆的空白,但事件本身是真实的,我希望做到能够面向事实本身。
  2、这六节课的课堂有它的特殊性,大多是借班上课,学生和老师缺乏相互的了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里还不到亲的程度,简直就是不认识,一个不相识的陌生人,站在讲台上,如果课前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3、为什么老师们会忽略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首先是人的意识,如果老师真正把学生当成有感觉的人,他就会去想自己作为陌生人,学生的对自己的接受程度,如果再进一步,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我们什么时候会突然面对一个陌生人去做抒情朗读呢?我们会想,他会不会觉得我的精神有问题,但有时我们误以为学生不会。
  4、这六节都是语文课,大多课堂上没有“人”,只有作者、文本、和对文本分崩离析的解读,学生在谈感受,感觉很少是自己的,更多的是文本要求或教师提问所要求的。有些有价值的个性化的问题被漠视,如一个孩子说“从望梅止渴的故事中看出曹操很狡猾,他在骗人。”这与文本所要求的理解不合。
  5、我比较喜欢第二节课的开课,我还观察到整节课,学生与教师眼神的交流比较多,教师显得比较自信,老师用“我们”的次数比“我”多,学生回答问题时,几次看到教师的嘴角在动,他想接话,但几次都忍住了,一直等学生说完。
  6、这段时间在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课堂观察,我发现教师进入课堂最初做些什么、说什么,几乎能为一节课定下一个调子,决定了一节课的气场(这个词是借用崔永元评司马南话)“对于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有气氛。”范梅南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5:4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记忆(一)





  和朋友聊天,喜欢听他们絮絮地说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朋友,对往事的细节他们都能记得如此清晰,甚至时间地点和场景。这种时候,苏漪会被指为拿定主意不说话的人,她羡慕朋友们的记忆,她的呢?不知道,像被打碎的精致的彩色玻璃,满地杂乱而闪光的碎片,无法捡拾,接续不上。
  她不断问自己从哪里来,谁教育了她,让她成为现在这样,她显然无法回答。阳光照在这一堆玻璃的碎片上,晃眼,摩娑着拾起一片,手早就被划得生痛,举起,对着太阳,看不清,只有些模糊的影子……
  条石的路,路边的做发卡的小厂,一个老虎灶(打开水的地方),董家渡251号的小弄堂,长着青苔的墙面,几家共用的灶间,弄堂里的水井,井里有奶奶为小漪冰镇的西瓜,放在一小木桶里,吊在井中,西瓜是早上奶奶起早去买的西瓜瓤,小漪一直不明白,那时怎么会把西瓜瓤舀出来卖呢?他们要西瓜籽和西瓜皮做什么?
  小屋的门前晾着小漪最爱的梭子蟹,用小篮装着,只有一两只,足够奶奶和小漪为美味开心一天了。一个小女孩坐在天井里独自玩着水盆里的水,从一个瓶子倒到另一个瓶子里,奶奶去教堂做礼拜了,今天没带小漪,小漪心里空空的,无聊地玩了会水,就回小屋了,顺着窄窄的木梯上去,趴在窗口,她看到海英的妈妈牵着她走过去,今天是星期天,她们一定是出去玩了。坐在阁楼小床边,看到床头的饼干盒,早起奶奶拿给她吃过了,她不敢再拿,因为奶奶说,亮窗外的上帝什么都看得见。她无聊地在小木箱里找自己的娃娃,放哪儿去了?只有爷爷的画像陪着她,她好奇地想,这是谁?一缕阳光从亮窗外透进来,光柱里灰蒙蒙的。
  有人敲门,喊着小漪的名字,她好奇的从楼上的窗子探头向下望。一个陌生的男人朝他招手,她开了门,那人问奶奶去了哪儿,让小漪带他去三姑妈家,三姑妈就住在城隍庙旁边,奶奶常带小漪去找两个表哥玩,尽管每次回来,小漪都会在姑父的自行车后座上睡着,但那路是她熟识的,她忘记了奶奶的叮嘱,关上门,高兴地带着陌生人穿街走巷的去了。三姑妈好像也不在家,等他们回来,就看见奶奶站在小屋中央虎着脸拿着鸡毛禅子,说她带小漪责任太大,快上学的孩子还这么淘,一把拉过小漪,还没打自己哭了起来,小漪知道,这事过去了,奶奶不会追究,她也不会再犯。
  后来的事让小漪感到突然,奶奶竟然让小漪叫陌生人“爸爸”,小漪心里只有奶奶,从没有想过还有爸爸,尽管有时她看到小伙伴的父母有些奇怪。她只躲在奶奶身后怯生生地望着这个陌生的“爸爸”。
  再后来,听到他们商量小漪读书的事,“爸爸”说还是留在上海,就读离家不远的董家渡小学,还有相邻的阿福哥每天可以带着,怕小漪一口上海话,回农场语言不通,不能适应。奶奶怕小漪和父母太过生分,还是主张到乡下上学。其它的,小漪不记得了,她一直为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的父亲困惑……
  手一抖,阳光闪了一下,苏漪的记忆又接不上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6:2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记忆(四)

        苏漪的工作单位离江边很近,只需要穿过一条杂乱的小巷,就可看到长江大桥引桥巨大的桥墩,引桥穿过街道,直指江面。

    每次路过这里,苏漪都会加快脚步,这里是一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

    不知从哪里流落到这里拾荒者在桥洞下安营扎寨,一张张塑料纸上铺着无法分辨形状和颜色的被子,几个蓬头垢面的孩子从被子里钻出来,漠然地望着街面上行走的人流。在这种境况下,他们竟然能生存下来,苏漪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顽强。对他们,苏漪是心存敬畏的,她总觉得每个流落到此的人,背后自有他们的理由,他们的故事。有时别人的痛苦是医治自己的良药,苏漪心里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一个奇怪的想法纠缠着苏漪,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沦落如此,若真是那样,她知道自己并不如他们坚强,这种想法让苏漪感到沮丧。

    令她心生疑窦还有桥下的喧闹,有人着戏服,扯着嘶哑的喉咙喊叫着戏文,胡琴和鼓的声音很响,老人们一堆堆无聊地坐在周围,边剃着头,修着脚,边跟着摇头晃脑的哼唱,他们唯一的想的就是等着时间走过他们。

    为什么她还要来,因为她知道,只要一过马路,走下江堤的一段缓缓的石阶,她就可以面对连通她生命的江水了。

    今天,江滩上的人不多,尽管有太阳,但人们受不了江上的风,苏漪拾级而下,走到离水最近的地方,坐在石阶上,江水舔着她的鞋底,荡着细细的波纹,冲刷着石岸,苏漪不敢确定是岸在起伏,还是水在起伏,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当时一定是这江水把她的奶奶带走了。

语言障碍

    苏漪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游戏,把一片树叶或者是纸片放在水里,然后目送它随水漂走,她想,随着水流,它们总会到达奶奶住的地方,要是奶奶偶然路过,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小漪,因为它们也曾经在小漪的手心里。

    小漪还知道,她未曾回过的家也在江边上,在江的另一头,那家会是什么样子?

    奶奶走后,因为小漪只会说上海话,也只听得懂上海话,一切都变得异常困难。她会自顾自叽里咕噜地快速地说一串,看着身边的人着急地望着她,不知所云,她对大家能明白她的意思已经不抱希望,她会失望的好长时间不说话,一脸生气和不满足。于是她常用打翻碗来表达对食物的不适应,她会用大叫来表达她的需要,她会用哭来表达对奶奶的思念。外婆很后悔接受这么个小家伙寄养在家里,小漪变得不尽人情,开始外婆,表姐妹们还都依着她,渐渐大家都烦了,实在拿她没办法,多数时间只好让她一个人呆着。

    到了开学的日子,在报社工作的小舅把她带到一所小学,那是一所接待外宾的学校,比小漪在上海的董家渡小学漂亮许多,小漪想要是阿福哥也在这里和她一起读书多好,就像在董家渡一样。

    小漪的班主任是一个女老师,她很快就发现小漪是个不说话的孩子,不管哪个老师上课,她都心不在焉,如果哪个老师点小漪答问,她会一直低头站着不支声,任你怎么批评,小漪的成绩更是让老师伤脑筋。小漪下课也不太和同学们玩,总一个人蹲在沙坑里捡拾闪亮的云母。

    一天,班主任牵着小漪的手和他一起回家。小漪紧张极了,她害怕外婆听到自己不听话,又会像奶奶一样丢下她,她害怕外婆又会絮絮叨叨个不停,尽管她听不懂,但能体会到无奈和烦躁。小漪走得很慢,手心在出汗。一到家,外婆有些吃惊,小漪赶快躲到了阁楼上。

    第二天课间,班主任找到小漪,小漪奇怪地发现,她竟然会说上海话,能听懂她的意思。班主任很迁就小漪,有时上课也会用上海话提醒小漪听讲,她成了小漪和同学们交流的通道,她开始有意识地教小漪说普通话,甚至是武汉话。

    要让苏漪说出什么时候就能听懂、会说武汉话,苏漪想不起来了,苏漪觉得很可笑,现在反倒是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说,只能听懂一些了。

糯米糖

    还有一个能说上海话的是爸爸,他是和妈妈、弟弟一起来武汉过年的,他们带来了一大盆糯米糖,小漪学着用两根筷子卷起一些,来回的拉扯,不一会儿,糖稀就会发白,变硬变得有光泽。弟弟发现了爹妈整天护着一个不认识,听不懂话的小姐姐,有些不满,终于有一天和小漪撕打起来,抓坏了小漪的脸。

    苏漪摸了摸左脸,那道疤还像条小虫似的爬在脸上。

    尽管这样,小漪还是喜欢爸爸、妈妈、弟弟,过完年,他们就要回农场,什么日子走,小漪是知道的,她不可能跟着去,也不可能留住他们,他知道那可怕的“咣”的关门声就要来了,回家的船也是在早上,外婆起身去送他们到码头。

   “咣~~”这次小漪是醒着的,她赶紧打开灯,从阁楼往下看,一切都是爸爸妈妈刚刚在的样子,还有他们的气息,甚至能找出妈妈最后移动过的东西。小漪想只要不挪动屋里的任何东西,他们就像还在这屋里一样。

    不过,有件事让小漪的心里充满期待,听大人说,明年过年,让小漪回农场自己的家。


    家在哪里?苏漪的家不是在江的这头,就是在江的那头,这江水连通着她的所有记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2:57:0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故事一

  前几天,同办公室的老师拿出一本A学校的宣传册,我曾经在A校任教数年,自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

  宣传册上有许多优秀教师的照片,是那么熟悉,老师们有的风采依旧,有的明显苍老了。我给办公室的老师一一介绍着,我几乎还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当我的手指停留在一张照片上时,我有些诧异,2000年~2005年度校区优秀班主任B老师,她还在做班主任吗?

  我与B老师共事4年,在我的印象中B老师快四十岁了。当初我刚到学校,接手了全校最要命的一个班。我一直教中学,突然在小学接手这么一个班,校长怕我没有经验,让我多向B老师讨教。

  我注意观察了B老师带的班,确实令人羡慕,学生都很听话,比如说早读,我的班很难进入角色,而B老师早读一般是不到班的,只有一个小干部站在讲台上,班上就能井井有条。B老师是个特严肃的人,我不太敢直接向他请教,和要好的C老师谈到他们班的管理经验,C老师告诉我一个秘密,让我注意观察讲台上的包。我注意到,早读时讲台上总有一个黑包,原来这黑包就是B老师的标志,包在意味着人在,一种威慑,我也曾模仿,但学生压根不买帐,不由得更佩服B老师。

  我和B老师一个办公室,他的学生到办公室来得特别多,班上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有人来报信,听得多了就知道,大多是这个学生发现那个学生的没做清洁,往地上扔了纸,抢了别人的东西,上课没听讲,上课吃东西,被哪位科任老师批评,签字是自己假造的,甚至什么时候校长或哪位老师在窗口往里看过,都有学生告诉他。有了这些在办公室里川流不息的耳报神,他几乎就可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办公室之外了。

  他也喜欢找同学到办公室来谈话,一般开场会是这样,“今天,听说你****,是什么情况,同学们都说了,现在你自己说怎么办吧。”如果学生不吭气,他会让学生到办公室外站着反省,再来说,有时学生坦白了几件事,都不是他听到的,B老师会说还有呢,不是这,再想想。他一般边说边自顾自的改着本子,不看那个孩子,音调也一般不高,却让人害怕。

  这种时候,整个办公室气氛都会很紧张,不管是学生还是办公的老师。说实话,我有些怕他,从学生怯怯的声调和痛苦流涕的表情中,总能感到一种忐忑。他很厉害,管理的班几乎每年不落,都是先进班级体,大会小会上,校长都会突出地表扬他们班,表扬B老师,他是全校班主任的榜样。

  一次,全校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由我来抽查我们办公室,翻到他的本子,觉得有些奇怪,小字本和练习薄上整面整面的抄写诸如“骑马要骑大红马,戴花要戴大红花”,和整段整段毛主席语录当中的内容。这些并不是教学的内容,怎么会出现在学生的本子上呢?看看批改日期,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近两周。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把这个情况告诉学校领导,和C老师商量,C说,你最好说说,你没注意到这段时间他比较异常吗?这倒让我想起这一段B老师的一些异常举动,从不化妆的B老师,近来突然浓妆艳抹起来,有时还问那些到办公室来训话的同学“好看吗?”。这半个月,B老师课余还找同事逐一谈话,有些老师说B老师记性真好,二十几年前的说的话都记得,B老师也找我谈过,说的具体内容我不记得了,好像最后说,你这样说话要是文革的时候,早就被抓起来了。

  我决定还是跟学校说说作业检查的情况。

  后来,校长看了B老师的作业本,又到老师们中做了调查。一天听到走道里特别吵,B老师的丈夫和校长,跟着B老师从教室里出来,B老师一路高声“谁说我有病啊~~”我看着他们钻进了一辆车,心里有些内疚,是不是不应该说这事,如果不说,这班学生怎么办?

  检查结果我不清楚,只说精神上有问题,需要治疗,这期间我调离了学校,后来听说B老师回到了学校,今天在宣传册上看到B老师,我想B老师现在仍是学校的"红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7:37 , Processed in 0.0985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