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各单元重点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2 21:5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各单元重点分析


  解读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两个基本原则需要把握住:一是解读教材,既要注意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精妙之处;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决定了他引领学生登上的阅读高度。




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窃读”二字,情趣活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通过假定与选择,说明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童年读书的经历,点明读和写的关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小桥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

文本细读的角度有很多,要根据教材特点加以把握。


  1.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要品味文本的语言,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如《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学生笔下的真实的窃读故事:


  每次我把小说书拿在手里,她就问:“你看过语文书了吗?”我每次都诚实地回答:“没有。”每次,都忘了说谎。结果呢?自然是小说书被没收啦!然后我就要展开漫长的搜寻过程。妈妈藏书的地点经常在变换,但每一次都能被我找到。——学生甲

  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声正向我的房间逼近,是老妈检查来了吧!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熟睡的样子,果然,灯亮了,看来妈妈并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放心地走了,我呢?又拧开开关,继续读书。翻开书页,我喜欢抚摸书的纸张,那里有知识的香味和营养。妈妈呀,您为什么看不到我内心的渴望呢?
——学生乙

  《梅花魂》的语言也极有特色,语言含蓄,感情深沉。如第二自然段,至少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一是外祖父教“我”读诗词,用心良苦,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外祖父这样做是让我不要忘记民族文化。二是外祖父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诗词,其实是在借诗消愁,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三是读者读着,外祖父哭了,而“我”拍着手笑,这一“笑”一“哭”之间,是以“我”的少不知事衬托外祖父的深沉情愫。细读文本,就是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


  2.从作者本意的角度来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看见《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自然耳目一新。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3.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


  《古诗词三首》中的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在接受他们作品时,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诗中的月亮、秋风、故园,已不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无穷的韵味,成为离愁的意象。诗歌借写景叙事来抒情,辞短情长。正如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总而言之,教学一二单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2 21:5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1:53:5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是“说明性文章”, 分别包含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四篇课文。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除了四篇课文外,还包括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写说明性文章、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四时之风》和课外书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立“大教材”观念。 “大教材”观念,就是把本单元所有内容看作一个教材,处理过程中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找出其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整单元教学浑然天成。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把课文学习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1.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整合

  【案例一】

  课文新型玻璃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后,可在学生充分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师:同学们第六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将在2007年6月8日——12日在我们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到时这些厂家发明的一些新型玻璃都会在消博会中隆重展出,而你们则将被各个厂家聘为他们的推销员。下面就请你们在消博会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推荐这些新型玻璃的本领和特点,请你们各显神通,说服前来参观顾客把他们带回家去。

  生1:亲爱的顾客,你们好!我们厂家生产的“吃音玻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日常生活中,噪音就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无处不在又难以对付,常常使您无法安心休息、入睡。可是,它们只要一见到吃音玻璃就会乖乖的非常听话,信不信?如果您的家、办公室在闹市区,街上的噪音常干扰您工作、休息的话,那么请您马上将它带回去装上吧!它一定会还您一个清静舒适的环境。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心动不如行动吧!

  生2:这位推销员,我家在街道的十字路口,车来人往特别吵。寒假里,姥姥难得来了,住了一天就嚷着回去,说在我们这里整天闹哄哄,吵得整夜睡不着。你说的“吃音玻璃”真的有这么神吗?

  生1:这位顾客,请您放心。我们这产品是刚发明的高科技产品,你买回去试一试之后,你就会义务地做起我们厂家的推销员了。

  生3:真的有这么好呀,如果有质量问题,我们要找你算帐!

  生1:哈哈,你放心,我们厂家实行质量三包,有什么问题十天包换,一月包退,一年保修。

  师:谢谢你的推销,你们觉得他的推销得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4:我觉得他的推销得很精彩。尤其是“吃音玻璃”的作用放在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顾客的耳朵听下去。

  师:你真会倾听,这也是我想说的。

  生5:他的推销能抓住顾客的心理,特别打动顾客的心。比如:在闹市区无法安心休息、入睡等,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他的介绍,只想把“吃音玻璃”买回去,因为我家旁边很吵,有时吵得我无法睡觉。

  师:说得好!能结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生活实际来说话。

  生6:他说话很亲切又有礼貌,值得大家学习。

  师:我想你肯定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这个案例就是将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协调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交际话题,创立和谐的交际空间,调动全员互动交流参与,既巩固了所学的课文内容,又适时进行了口语交际,可谓一举两得。讨论:假如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周围会变得怎样?

  2.课文学习与习作的整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写说明性的文章,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讲事物说明清楚。这其实可以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随机落实。在学习《鲸》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已经了解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讲鲸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又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详细资料。此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新本领展示出来。(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其他知识)于是就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片断练写的环节,既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收效甚佳。当然像这样的片断练习还可以在其他几篇课文中运用,如学完《松鼠》后让学生写“我喜爱的小动物”,学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写“我发明的新型玻璃”等。

  摘录学生写的几个片断:

  蓝鲸体长可达3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它的力气也无比巨大,有1 250千瓦,能曳行588千瓦的机动船,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曾出现过的最大动物。鲸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才能长得这么大:一来是食物丰富,蓝鲸虽体躯巨大,却以小得和它无法相比的磷虾为食。这种虾数量多,容易捕,养得起这些大肚子汉。二来是水的浮力大,支撑着蓝鲸的巨大体躯。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体重5吨左右,若非洲象的体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撑不住了,所以不能长得太大。但在海里却不同,动物基本上处于失重状态,再大也能浮得起来。但也不能无限增大,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满足需要了。

  虎鲸又叫恶鲸、逆戟鲸,英文名字叫杀人鲸,是海上的混世魔王。因它特别喜食须鲸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称它们为“油贼”。虎鲸以体魄健壮、性情凶狠而闻名于世,索有“鲸之暴君”之称。说来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鲸凶猛异常,但是在人工饲养环境经过人的调教、训练之后,它却变得十分驯服,并能根据人的指令作各种技艺表演(如跳水、顶球、伴随乐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它们又成为海洋公园和水旅馆中的“水族明星”。同时,经过特殊训练的虎鲸还能根据人的指令打捞沉入海底的鱼雷和火箭。

  3.课文学习与“交流平台”的整合

  “交流平台”中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最有效武器,用这个表格,学生简易明了地就能掌握读、写说明文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像这样的表格不应只在学习“交流平台”这么晚的环节中才呈现出来,应该在学每一篇课文时都使用。一般在这两个时机中使用比较合适:时机一、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学填表,时机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再一次作修改、补充填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无论从学生能力培养还是应试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得愉悦,教师教得轻松,真是两全其美、屡试不爽。如果学生拿到一篇说明文,能抓住“说明了什么知识”“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知识”这两点来读说明文的话,学生也就基本具备了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的能力了。

附表格:

说明方法

课文中的例子

习作或课外书中的例子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4.课文学习与“课外书屋”的整合

  本单元在末尾部分安排了“课外书屋”,当中向学生推荐了《森林报》、《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小哥白尼》等课外书目。显然如果在单元结束时才向学生推荐这些课外书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就开始向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的科普著作,以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能及时将其所读的课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能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此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同时做到学习课文内容时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这样效果则会更加。如学完《松鼠》后向学生推荐发布尔的《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和杂志《小哥白尼》。这样让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识,激起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老师们,这里我只是列举了几个片断,其实在本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应有大教材观念及随时整合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应该竭力去找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课文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有机的融合起来,这样在才不会把各方面能力培养都单独的孤立起来,以达到能力培养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他”。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2 21:55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1:57:5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的内容和第三单元完全不一样,它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它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简、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

  1、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

  本单元教学其中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悟得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文本学习和生活实践体验中走几个来回,以达到对所悟得的人生哲理立体化的体验。因此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应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激活思考,悟得哲理。只有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教学过程中才能教得新、教得实、教得活。

  【案例】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却没有人,你……

  注意:这些学生生活中的“大鲈鱼”被搬到课堂上,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论一论,暴露其最原始且最纯真的想法,教师、学生以一平颗和的心去看待当时真实的想法,不管当初做的、想的是对是错,最主要是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之后以后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环节中,避免出现学生们都是说大话、套话的现象,这样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这些诱惑人的大鲈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其他三篇课文中,也可以追求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结合点。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让学生讨论自己生活当中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办法的事例;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找找身边“落花生”式的人物,(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并谈谈此时对他们的看法;教学《珍珠鸟》时让学生谈谈生活实践中由于诸多的不信赖而造成的诸多尴尬……

  2、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虽然都篇幅较短,但却字字珠玑、极富深意,因此应尽量让学生走过简单的文字背后来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找词、找句、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案例】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在初读的基础上,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对于一个垂钓爱好者来讲要放走自己钓上的这条大鲈鱼真是不容易,你从哪里感受到我是一个十足的钓鱼爱好者呢?

  生1:我是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作者把大鲈鱼说成是漂亮的,并且钓上来时是那么得意,那么有成就感,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

  师:哈,你真了解作者的心思。能钓上这样的大鲈鱼是每个垂钓爱好者的骄傲,他能不得意吗?

  生2:我是从“我”当时的神情中感受到的:我急切地问、我大声地争辩,然后在全都无效的情况下,我甚至用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在课文中,作者为了这条大鲈鱼向父亲抗议、甚至乞求,这些足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十足的钓鱼爱好者。

  师:你真会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前后来回答问题。

  生3:我是从作者钓鱼时熟练的动作感受到的。

  师:哦,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他动作的熟练呢?

  生3:“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来”作者钓鱼时动作是那么熟练,而且知道钓到大鱼时不应马上拉钩,而是要和它耗着,否则鱼钩要断线。只有等它耗得筋疲力尽了才有可能把大鲈鱼钓上来。

  师:啊,看来你也是个十足的钓鱼爱好者,因为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生4:老师,我还可以从“晚上十点”感受到他是个十足的钓鱼爱好者。

  师:哦,为什么呢?

  生4:晚上十点作者还在钓鱼,这能说明他是个爱好者。因为十一岁的我们晚上十点时早在床上做美梦了,可他还在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呢。

  生5:老师,我有补充。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这样写着“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的小岛上钓鱼”从“往常”这个词,我了解到作者是经常去钓鱼。而且在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晚霞是在傍晚时才有,傍晚大概是在下午5点钟左右,而现在他已钓到了晚上十点,足足钓了5个小时。这对一个11岁的小孩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说,他是个狂热的钓鱼爱好者。

  师:哈哈,你真是厉害!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居然能根据文章前后的词句分析得这样透彻,佩服佩服!

  在这个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联系文章中简单的字词句去感悟“我”对钓鱼的喜爱,或者说是这条大鲈鱼对我的诱惑之大,讨论得越火越好。那么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的是让学生更真切的体验放大鲈鱼的痛苦与不舍,为后面学生体验“道德抉择”的困难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像这样的环节在其他几篇课文中同样也可以用到很多。如:在《珍珠鸟》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站在珍珠鸟的角度多次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第10自然段是让学生想象这时小鸟会说些什么?(补充)第13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珍珠鸟在梦中梦见了什么?(补充)通过这样的想象说话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感悟、讨论、辩论、朗读、即时写话、做书签等多种方式,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

  比如做书签,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其实在“交流平台”中也有要求让学生编“生活启示录”的活动,但我觉得做书签比它有更好的效果。(做书签活动可以从学习第一篇课文开始延续整个单元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课文或课外书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通过自己的巧手,把它制作成精美的书签,然后把它送给好朋友、好同学,甚至送给自己自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搜集句子的时候特卖力,搜集的句子特富哲理,做的书签特精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这个时候变得特温馨,真是一举多得!

  4、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于一生成长的人生启示。这其实只是三维目标里的其中一个要求。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会看到这几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即课文都由情节性强的故事和从故事中提炼的道理这两部分组成。像这样的写作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运用。因此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收获生活上的启示,更应让学生收获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如在《落花生》中安排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在这个小练笔中,我们有这样几个点值得让学生来讨论:

  A、只要你细心观察,《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这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B、这样由生动故事和得到的启示所组成的课文,你觉得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C、生活当中哪些事物也可以引起我们的启发?

  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与同学约会而我未能准时到达……

  物:梅花、竹子、荷花、蜡烛、小草、蜗牛……

  那么通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能胸中有数,就能有话可写、有法可依了。

老师们,第四单元的教学,我想是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培养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2 22:00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2:59: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本组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包括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 “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每个主题活动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主体部分前面有一个导语,主要是提出学习任务;主体部分后面有一个结语,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

于是我们通过实践和探究,产生了以下三种课堂上可以操作的课型。

  
  1.“阅读材料”激趣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但“阅读材料”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材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材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这些阅读材料不讲究系统完整,不拘一格,既有字谜、歇后语、错字笑话、神话传说,也有知识短文、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四字韵语、书法作品。学生们阅读这些资料后,便可以轻松地迈入了汉字王国的大门。

  
  2.引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遨游汉字王国》中,教材的提示是:“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本次综合性学习历时较长,活动内容较多,又是第一次遇见独立的整体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的制定相对重要。

  可以先让学生想想、说说、议议本次活动中自己小组有哪些策划,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如有的小组要去图书馆查汉字来历的资料,有的要上街找错别字,有的要去参观书法展等,涉及到社会各方面,联系活动地点,出行交通工具,活动线路等都要在计划中做好安排,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将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的分工,活动的步骤,注意事项等想明白写清楚。

  为了让学生制定的计划不流于形式,教师要参与到某个小组中,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在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还考虑不周全,外出找错别字,外出参观,特别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注意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制定完计划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评和修改,使活动的步骤和过程的安排详实周密。

  计划制定好后,最好在全班交流,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也可以宣读介绍。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还会发生很多变化,计划在实施中还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3.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1)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充实到活动中来,才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同时,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有好处。

  (2)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情况,指导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指导他们围绕主题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指导他们进行编辑、加工。如,可以用笔抄写,做成手抄报,可以粘贴在积累本上,可以制成电子版报,也可以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装订成册等。

  (3)引导学生及时写下经历和感受。学生在两周的实践活动中,有许多经历、体验和感受,这就为他们的听说读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将综合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可以写搜集资料后对汉字文化的感想,也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感受。

  
  4.注重交流展示。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

  
  5.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但更注重过程。我们可以把活动各阶段的资料,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写的文章、小组编成的小报、展品和汇报材料等,收入成长记录袋。根据材料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决定了它涉及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它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应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这个学习过程应是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体现“语文味”。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4 10:20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3:00:3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单元导语中就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一、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1.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本组教材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那么,是不是一上课就得抓住重点段来感悟呢?我想不然,教师上课是得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我们要把握的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这样的段落或句子,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全文的一个切入点和感悟点,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感悟过程。而要寻找到这一合适的感悟点,首先应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整体,找准了文本的基调,对局部的理解才会到位。

  2.整体规划 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变化也很复杂,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课堂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对文本得先有个整体规划。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  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来感悟父亲不怕艰难,不放弃的精神固然是最重要的,许多名家大师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参考用书上去看看他们的一些设计,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光光通过读来感悟是不够的,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他的肚子已经,衣服,他的脸上,但是,他想到,于是他又。”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写到父亲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可在当时地震现场,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父亲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因引燃煤气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当时的阿曼达只有七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可能不感到恐惧,在废墟下的漫长时间里,不可能不哭泣,不可能不感到绝望。他是怎样战胜恐惧,战胜饥饿,重新鼓起勇气的,又是怎样把这种力量带给其他同学的?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把埋在废墟下的这一过程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4.课后拓展,感悟父爱

  推荐阅读: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

  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

  
  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

  1.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可见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2.自读课文,抓住重点句

  本文作者是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写这篇课文的。作为略读课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导语,导语中提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②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朗读感悟,体会母爱

  自由朗读上面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的?(贫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特别是“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这句简单而又朴素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不仅是母亲的宽慰与欣喜,还包含着母亲为了孩子甘愿辛劳的无怨无悔,包含着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憧憬和期望,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跃然纸上。

  (4)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阅读推荐: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母爱·风筝·童话》、

  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没有人喝彩的工作》、

  陈运松的《鱼头》……

  三、口语交际和写作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学生辩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教学中,对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

  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内容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4 10:26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3:00: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单元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歌,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认真研读整组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把整组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单元中各学习内容之间的铺垫和照应。

  教学的总体思路: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爱国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因为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一、借助资料,丰富文本体验

  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较难体会。为克服这一阅读障碍,相关资料的拓展在教学中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的重点,这一要求也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始终。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课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或进行拓展阅读


  二、揣摩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在文本方面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1.着眼于遣词造句

  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资料体会。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进行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达到迁移和运用的目的。

  【课例】

(一)自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的部分。

1、划出感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谈谈你的感受。

2、在学不明白的地方打个“?”。

(二)交流

抓住重点词句出示,并适当展开引导。如下:

  A、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学生先谈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出: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为什么要一笔一画地写?理解“光复”——教师作故事背景介绍。指导读好这句话。)

  B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学生谈体会。什么是“真挚”?是的,他们是怀着对祖国热烈真诚的感情在读每一个字的。被这句话感动的同学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创设情境:现在,我就是那位台湾教师,你们就是那群可爱的台湾孩子,请跟着我读。)

  C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学生谈体会。理解“崇高”。把自己当成那位被吸引了的船员,把你的敬意,你的感受读出来。)

  D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学生谈体会,这可是个长句子,能更清楚地说说感动你的地方和理由吗?把反问句换个说法。同桌互读后齐读。)

  2.着眼于篇章结构


  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需要读者用心体会琢磨的,如果课内阅读的关注点只在文章内容上,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自己习作时有意识的运用。关于这一点,教材在课后思考题中也提示了重点。《狼牙山五壮士》课后4:“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时可以先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像这样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的例子,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全面总结与讲解本文的表达特点,学生能领悟多少就算多少,能对学生平时的写作有所启示即可。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4 10:28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3:01:22 | 只看该作者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对学生而言,这里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度,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即可。另外,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

  主要目标: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教学建议

  1.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

  今天的孩子,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在有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二。从一个口耳相传中万民敬仰的一代伟人,到大气磅礴的诗人;从高不可攀的革命领袖,到一位经受丧子之痛的慈爱的父亲,一位老百姓眼中亲切、似曾相识的首长。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都应有所侧重。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4 10:3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3:01:39 | 只看该作者
【结束语】

每一个主题活动中的阅读材料,除了教科书中选取的文本以外,还可以由老师和学生自己补充,拓展了阅读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所有活动始终和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归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10-4 10:36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0:18:09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找不到了呢?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14:44 , Processed in 0.1248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