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经典文学的经典案例之介绍 作者:吴礼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30 17:3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课堂而言,现在很多教师已经很习惯于对某一较小尺度文本的精细处理,对于教学批评者来说,其课堂设计与课堂评价,一般也易于有一个充足的发言,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一个大尺度文本的时候,可能对于批评者来说,作出自如的评价可能是很困难的。同时,批评的难度还在于,对于文选型文本究竟如何处理?究竟怎样上才能展示包含选段在内的文本的个性与价值呢?这可能给我们那些满足于习惯性授课的教师出了难题。而当我们在追求一个文本相对完整性理解的时候,文选型文本的独特个性在哪里呢?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复杂性的问题呢?

所以,在对待单篇的、较小长度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本的时候,教师或批评者总能够在其文本的自足性空间里言说,而且语文界似乎已经习惯于面对这一情形。就大量充斥于期刊的课堂评述性文字来说,对于较小单元的文本,我们可以进行文本的深度挖掘——这当然是由于文本本身的语言张力所致,于是,我们看到,通过文本的互文性这一涉及文本内涵拓展的自由,不同的读者往往可以将文本理解得很深。而相对小的文本,在教师的宏观视野里,于是时时总有解读的居高临下的感觉。但是,当某一较大而长度的文本也具备小文本的语言精致性,而且其语言也具备足够的张力的时候,处理这类文本的技术便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有时会让人手足无措。比如,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在学术界纷繁解读无门、争端四起的情形下,语文教师如何立足于惯常性的小文本处理技巧,而对待这样的一个大文本呢?即使面对《红楼梦》节选的一个较小的单元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这,当然还只是就教师的情形来说的。由于时代与语言的关系,还同时由于阅读的偏向性,今天的读者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性文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对于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本见之即怕,而学生由于自小学以来受到极端狭隘的教学偏向之伤害,而将视野仅仅之局限于文本里的某些词句的时候,情形变得极为糟糕。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荒芜的阅读场景。那么,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究竟期待学生作出什么样的阅读反应呢?

所以,由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情形来看,对于大尺度经典文本——古典文本的处理来说,课堂都将面对一个极为严峻的情势。所以,当我看到姜广平老师的《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课案,便觉得眼前一亮,觉得有推广与介绍的必要。

老师素为我所敬佩,这不仅是他有每日阅读十多万字的阅读量,同时,还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的语言在他汪洋恣肆的思维空间里已经是驾轻就熟了,而与当今全国极有成就的作家极具建设性的对话,又使得他远超于我们一般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度。在他的《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这部颇具分量的著述里,我见到他惊人的阅读与解读力,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某些名作家。四十余年所熔铸的解读力对于大尺度文本的处理来说,已远远非我们阅读很狭窄的老师之可比拟的。因此他对于长度文本的解读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是节选于《红楼梦》第三回,在文本的自足上相对于全书来说,还有很多地方尚未获得拓展,对于全书来说,正如姜老师已经在课案里提及的,还只是一个注脚或伏线。但是,这一节选的部分,毕竟又具有相对意义上的自足。如何处理好这一节选文本呢,这当然需要教师的大视野了。这方面,姜老师首先将全书前面有关章节作了一个概要性的巡视,从第一回至第六回,都作了简要的介绍。这实有必要,对于节选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大有帮助。比如宝黛相会一节里的很多前世性的问题,学生由此便获得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于后面的阅读,可以说是扫清了一个障碍。但是,读者千万不要将这样的处理简单地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时代背景式的介绍。因为后者实际上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全景式的讲解的一部分,目的在通过背景式的介绍,以相关知识来补充因为文本解读上的缺陷而造成的阅读上的断裂。

而对于节选文本全文的巡视,姜老师只提了三个问题,“这双俊眼看到了什么?‘传出来’?传出来什么?”:①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②贾府中人物众多,作品选择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机会引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③第一次见宝玉:宝黛初会。然后是总结。这一概览性的提点,非常巧妙地将教者,甚至是编者的意图传达了出来了。而在课堂整体设计上,这恰是一个大手笔,成了恢弘叙事的一个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究竟该如何运作呢?又如何在课堂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能够相融的点,也就是文本、课堂与师生能够相遇的一个点呢?这可能有赖与教者的教学水平与对文本的精深的理解了。当然,高明的教者甚至还将编者的意图理透,并将其也纳入到课堂这个会场中来。所以,寻得课文的一个切入点便成了一个关乎课堂生命的重要问题。切入点如何寻得,当然有很多路数,但最为直接的,要为文本和课堂本身服务。我们很多教者,所谓的切入点五花八门,似乎都做得很花哨,但都离课堂与文本很远,当然也与学生的求知很远了。“总借俊眼传出来”可以说是最好的点,在这里,教者、编者、学生都在课堂这一会场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有了交融的可能了。

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姜老师的课堂也别具匠心。首先是情节的梳理其次是人物的解读很见功夫,这些都落实具体的细节的做活上。教者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也很简洁。这也是小说本身的诉求。他将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进行一番梳理,然后再回到“写作视角”上来。再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具化,即“视角的存在是以心理活动存在为前提的”。这便使得学生明白了真正的内涵之所在。然后课堂在“心理活动”上做了很多的理解的眼。在进行了如此这番的审视与观照之后,教者又及时地进行了一番小结:“正因为运用了这一种类似于西方油画中的焦点透视的写法,所以在写林黛玉的心理活动及她对人的评价时,作者就非常放得开,在俊眼之中,可以一展外部环境之全貌,在心灵之中,尽展一己之喜怒哀乐与爱恨情愁。这其实也是展现林黛玉的聪慧之处。”于是,我们见出了,在课堂上,他提玄而勾要,要言而不繁,文路和教路都在课堂的河流很清晰地流淌着。其“细节”的处理上,如就“刚进贾府,贾母曾问及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等等,所进行深化与及时性的巩固,在课案中都有很精到的发挥。

其次,人物分析一节,可以说是课堂的精华所在。也彰显了作者作为作家的精细的解读感觉。这同时也是对“视角”一词的细化。尤其是对王熙凤这一鲜活形象的解读,既在文本之内又超出了一般惯常的课堂理解。这里,姜老师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案,非常精彩。方案一:(传统评点法)王蒙评点凤姐,见出她的急脾气、关心、走过场等,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方案二:(紧扣人物视角法)引导学生对凤姐出场这一情节高潮进行改写,将写作视角转换到凤姐这里,着重对凤姐的心理进行细腻的刻划与描写。通过这两个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王熙凤那种逢迎贾母、显耀自己、恃宠放诞、虑事周到、精明能干、明是一盘火暗是一把刀的人物特点。文学很注意做伏笔和铺垫工作,很注意细节与人物的多角度透视,课堂的设计始终体现了文本的内在要求。这方面,如何对于一个长度文本的深度的可能性阐释,如何取法于课堂之内、拓展于课堂之外,可以说为很多教师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教授路径。

终于,这一篇经典的课案,对文本的巡视和文本的切入,超越了一般仅仅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或者仅仅当成一个纯粹技巧性的设计,与教者的文本理解视角融合到了一起,并化而为他的课堂情思的狂舞。在其名篇《物》里,姜老师说:“物是什么?可见的、具体的、大地上的、真实的、可感的世界。……物的存在构成了在场、物的在场。在场是对存在的显示,本质的东西借此安身立命。……而本质,说穿了是一种力量,一种重力。本质迫使我们——在场的我们——为它提供见证。它必须依靠着我们的在场。它对我们构成了一种呼唤!……抓住,确实是世间最美丽的词语。抓住,掌握你所要叙述的;抓住,控制你所要认知的;抓住,让你与物同在同感。……物相对于人的在场的美丽,为人对于物的在场提供了一个非常阔大的平台,或者直言之为人相对于人的在场……提供了一个舞蹈的空间。”

老师的课堂似无意经营,看起来似乎很陈旧,确实,这一课看起来教师的预设很多,但他可能是作绝地反击,追求课堂的一种实际、大气而苍茫的境界,而将课堂外在的新巧的形式与华丽的包装一一击碎,所展示的是他的深厚理解与课堂情怀。

就我所知,以作家身份出现的语文教师,姜广平老师对《红楼梦》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他曾经就以同样身份的徐社东老师提出关于“论证一下某种写作的价值”时说:“一个作家的价值立场一般是不易改变的。所以,这就要看你想要让写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了。我的情况是这样的,我想表达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疑惑,是我的问题。我就是想从形而下之中,挖出一条通往形而上的通道,使我们面对的生活富有意义。我不太喜欢怪力乱神。我崇尚《红楼梦》的写法,贴近,越贴越近。甚至是在琐事的叙述中发掘出意义来。”这可以说是为他的《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课案》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注脚,读来确实令人振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23:00 , Processed in 0.1270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