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册本网站会员,必须实名!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否则,一律删除!!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14:41 | 只看该作者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2:35:36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利用网络学习


来源:
转载


内容摘要: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空间的开放性和操作的便利性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信息通道,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它不仅促进人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而且深刻地改变着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过程、结构等。本文将从网络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定位、变化及应对策略等方面来研究如何以网络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发展

   
资源的丰富性、空间的开放性和操作的便利性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信息通道,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它不仅促进人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而且深刻地改变着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过程、结构等。现在我将从网络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定位、变化及应对策略等方面来研究如何以网络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建立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与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把“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 由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把“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品质的高度统一。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由利用网络创设情景、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利用BBS交流互动、利用网站自我拓展这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利用网络创设情景,在网络教室里运用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现实生活的场景,激起学生情趣,唤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二是利用网络搜索资源,学生在网络上操作演示搜索资源,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个别的,零星的了解,逐步达到全面、系统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三是利用BBS交流互动,发挥网络资源和BBS人机互动功能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四是利用网站自我拓展,专业知识网站由于其储备丰富,开放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再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同时网络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既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等到自主发展的机会。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强的处理能力、丰富多采的信息以及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网络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学生热爱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良好情感,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使学生有了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大的收获,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是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网络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在网络中搜索有用的信息,这需要调动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自身资源很有益处的。
三、加强教师的具体作用。
        
利用网络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小视。首先教师必须注重“以学生为本” ,在实际的网络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网络教学,学生生疏的东西与需要操作太多,学生感到陌生,高不可攀高,由畏惧之感;有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了一大堆,但知识信息却没有得到优化组合,学生面对着一堆的信息,无从下手;有的网络教学,纯粹把电脑当作“移动的小黑板”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溶合学生的体验,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目标才会得到真正体现。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才能自主参与,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具有高度选择性、探索性的一种自主学习过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第三,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堂活动量,相应增加学生利用网络自学和思考,并在网络中互相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地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并且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会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师生角色变化及应对策略。
        
动态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形式师生交往方式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教师的角色地位过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而网络课堂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适当变换师生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主体,成为了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动态教学形式中,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实大有好处。

        
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是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而网络课堂教学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在课堂上没有固定的教学过程。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网络化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调查、访问、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地由课内转到课外。

        
具体的应对策略:教师只有靠深钻大纲,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对学生的问题或突发情况才能有备而来,才能控制课堂,适时调整。网络课堂教学,看似教师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适时调整,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旦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就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些问题教师的确难以解释,但有些学生的解答也会令老师意想不到。所以,网络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网络资源,还要研究学生,实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总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良性发展,这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使课堂教学进一步个性化以及人性化,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网络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网络教学有丰富的信息优势,能扩展了学生感知的时空,加深了学生认识的层次;这种多重刺激效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23:39 | 只看该作者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05:40:01 | 只看该作者
办网须负责 上网应守法
2012年04月02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京 平








随着一些无中生有、耸人听闻的谣言被验明正身,造谣者和网站受到处理,我们对网络谣言的警觉、对铲除网络谣言重要性的认识也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井喷式发展,新功能新应用层出不穷,中国人了解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速度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网络在极大方便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的同时,也因其不高的门槛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恶意攻击、非法营销、低俗炒作充斥其间,流言、谣言、谎言频频出现。网络谣言的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社会危害之大,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公愤。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净化网络环境,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官方信息及时跟上社会需求,留给谣言谎言、小道消息的空间就会明显变小。但网络谣言时时滋生、成因复杂、数量庞大,“网络治谣”势必将是一个长期进行的,需要政府、网站、个人和社会等各方合力的系统工程。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办网须负责。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传播的第一道关口,对铲除网络谣言有守土之责。
必须认识到,办网络者绝不只是经营者、渠道商,也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管理者、把关人。回顾诸多网络谣言的出笼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一系列谣言升温发酵的过程中,一些互联网站往往扮演了“推手”的角色,有的是疏于管理、对谣言反应迟钝,有的是出于利益考量,对造谣传谣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是助长流布,这些都为谣言病毒式蔓延提供了便利,也严重损害了广大网民的正当权益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公信力。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堵住谣言的入口,才能从根本上消减网络谣言。
对广大网民来说,上网应守法。无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只要行为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就不能置身法外。互联网时代,人人手中都有摄像头,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当我们习惯通过所谓“自媒体”传播的时候,也要知法守法、自律自重,人人从我做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能不承认,网络海洋给我们带来无限乐趣和丰富体验,但也垃圾漂浮、暗礁处处、贼船出没,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对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信息多一点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绝不能轻易吃亏上当,甚至从受害者转变成帮凶。每个网民都头脑清醒一些、眼睛明亮一些、免疫力强一些,那些别有用心、妖言惑众的谣言就会失去市场。
互联网不能成为谣言的主渠道。净化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识,也需要更多人自觉的责任担当。负责办网,守法上网,开启责任话语时代,网络就一定会有一方蔚蓝明亮的天空。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4:42:30 | 只看该作者
事件越重要越模糊 谣言产生的效应就越大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并非无章可循。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中设计出了谣言的计算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事件的不确定性。事件越重要、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就越大。网络谣言的成因,可从多方面加以探讨。
  信息的不对称是网络谣言形成的传播基础。谣言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另一种是捕风捉影,放大、歪曲事实真相。网络谣言往往关联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心目中主流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公开出现时,谣言传播者和受众者的信息产生会很不对称,网络谣言就容易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在公共信息需求得不到受众满足时,网民个体的有限理性就会被“集体”的非理性主导,丧失独立判断力,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权威信息缺失产生的真空容易由小道消息填补占领,经过网络的持续发酵和对信息的放大作用,导致网络谣言蔓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把关的缺失或技术滞后是网络谣言形成的技术基础。在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渠道比较单一并便于控制。互联网掀起的信息革命对网络文明形成重大挑战,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便捷的传播,网络必然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和传播路径多样化,网络媒体往往过分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真实性,加之信息发布并没有严格的检查和审核手段,这时的网络必然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以至引发“蝴蝶效应”而煽动翅膀。
  参与主体的心理因素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动因。网络谣言的参与主体包含造谣者、传谣者、信谣者。网络造谣者的别有用心、标新立异、发泄或娱乐等社会心理,传谣者的轻信盲从、群体无意识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效应作用,信谣者的从众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在多种社会心理的共同作用下,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为真理,相信谣言的人增多,谣言的可信程度随之提高,形成网络效应而螺旋式扩展。现实证明,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参与主体复杂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人类心理主导了谣言传播的规模、谣言信息的变异以及谣言的影响力。
  网络为网络谣言炒作者提供了平台。网络谣言制造者往往带着侥幸的心理而故意炒作,对一些人物和事件故意夸大和渲染,以满足一些猎奇心理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网络时代,网络谣言炒作性与宣泄性的渠道更为多元和复杂,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舞台。
  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不完善问题为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题材。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新调整,人们经济文化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管理的诸多新问题。这些新的诉求和新的问题在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能成为一些人在网络上宣泄性放大和发挥的题材,最终形成网络谣言。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4:43:23 | 只看该作者
  阻止网络谣言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网络空间的自由不是无限度的,它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因此,为了阻止网络谣言的泛滥,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这是保证我国社会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及时,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实践证明,信息公开透明是对付网络谣言病毒式传播的最好杀毒剂。因此,政府要建立信息发布公开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利用主要媒体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建立各类常态的舆情信息收集、预警、分析工作机制;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时监管网络谣言传播渠道。这样可以有效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将有可能酿成的网络谣言化解在萌芽状态,彻底铲除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增强技术管理能力。只有对网络谣言运用技术措施进行监控和跟踪,及时查找出造谣源头,才能给予造谣者强大的威慑力。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和防堵,控制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的扩散传播;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培养防止谣言肆意传播的意见领袖,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三是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匿名性必然成为虚假消息的摇篮。应考虑推行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网络、微博实名认证制。
  完善法律惩戒机制。网络谣言容易扰乱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甚至引起政治动荡。一些网民将网络社会当成信息垃圾场,恣意妄为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网络煽动;一些网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网络谣言视而不见,甚至随意转发。因此,应加强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追踪,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不法网站进行依法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打破“沉默的螺旋”而声张社会正义。
  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甄别、管理、使用、制作、发布的能力,以及对媒体的了解程度,对信息传播特点的认识水平和传媒环境的评价能力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所有网民的媒介素养,是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要提升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加强自律行为,共同营造理性、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坚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毫无疑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互动协商,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符合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使利益各方高度认同,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谣言滋生的社会土壤。
  (作者陈纯柱 敖永春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陈纯柱为该中心主任、教授)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4:44:23 | 只看该作者
链接 声音  坚守社会对谣言的抵御防线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谣言在互联网内外扩散,活跃度相当罕见。一些谣言甚至纠缠上了长安街和中南海,非常离奇、荒唐,形成了对舆论的纷扰。中国社会应对此有所警觉,不可对谣言的传播听之任之。
  诚然,中国官方的正面信息有时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使得谣言出笼更容易找到机会。但最近一段时间的谣言,有些是自然发生的,有些则得到了不正常的强化。除了官方透明度对谣言的对冲外,社会还应对谣言有理性及道德层面的抵御防线。但现在有一些人在鼓吹拆掉这些防线,公开吹捧谣言的“正义性”,宣称“谣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改革”。他们似乎有意让谣言成为脱离现行体制控制的“新政治轴心”。
  中国官方信息的发布体系的确需不断改进,但这种改进不可能是推倒式的。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谨慎常常很重要。快速发布信息的风险,有时的确大于搞清楚后集中发布的风险。
  “谣言合理论”实际要的是在现行政治框架外营造一个公众认知的另一个世界,不断腐蚀现行体制内的权威认同。“谣言合理”了,让这个国家在思想和政治上散架就有了相当廉价的工具。
  应把抵制谣言看成中国社会当前人人都可践行的公益活动。中国在“有缺陷地”快速发展,但如果把当前各种谣言汇成一句话,它就是“中国糟糕到了极点”。这些谣言的流行在悄悄损害社会的内力,给社会的理性系统植入有迷惑力的病毒。清除这些病毒需要更加强大的理性编程,既需要点对点地对付它们,也需要系统整体的不断强化和升级。很多人曾不经意与病毒有过交道,吃过它的亏。在“杀毒”和“病毒”之间,我们绝大多数人无疑是前者的同盟军。
  (摘自2012年3月26日《环球时报》社评)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6日第5版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0:39:5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传媒公信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2-05-22  来源:新华网- 《新闻爱好者》杂志  

  贾菁
  【摘要】网络新闻传播功能的开发使网络新闻业迅速崛起。像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一样,网络媒体已成为今天重要的媒体形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人们了解新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却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网络;传媒;新闻;公信力
  现代网络传媒发展概述
   当前网络传媒发挥的是个人组织起来集合后的力量,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信息的交流沟通充分活动起来,通过信息的参与、互动和分享,使得传媒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现代网络的首要特征是个性化认同明显。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有效“自我传播”途径,网络受众对传统门户网站提供的内容已不感兴趣,大家热衷于通过现代互联进行网络的标志设计等互动活动来显示自我个性,同时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可以说,这种来自草根阶层的网民信息互动最能体现当前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所在。
  和个性化特征相伴随的是网络集体力量的崛起和凸显。当前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中网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给现实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舆论重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身影,我们看到了网民对自己的定位及大众对网民的定位由以往的非主流向主流转变,这种变化很明显地体现在网民比以往更积极地关注“主流问题”,即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人们不再满足只在网上被动接收信息,希望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力量。
  可以说,网络新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舆论力量和主体地位,借助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媒体属性,大家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理论上每个人的言论都可能被放大成一个观点、一种舆论声音。个人意见的表达与流传是舆论形成的起点,许多人每天都在发表意见,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为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诸多机会。现代信息采集设备的普及,使得每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成为新闻记者和媒体评论员,话语权转移到受众手中,使受众充分掌握了舆论监督的权利。南京“周久耕事件”就凸显出网络舆论的关键作用和力量,网络在这一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
  网络传媒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媒体公信力就是其中的突出问题。媒体公信力就是媒体是否能满足公众对传媒本身定位、角色的期待,以及能多大程度上获得公众的认同。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传媒要想生存下去和发展起来,就必须增强媒体公信力,虽然当前的一些网络事件证明了网络的重要性,网络成为彰显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国网络传媒普遍存在公信力低下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1]
  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现状
  虚假信息泛滥,缺乏权威性。当前互联网普遍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尤其是虚假信息泛滥,直接导致了网络传媒公信力降低。从传媒本身来看,真实性是传媒的首要特性,是传媒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传媒形成自己特色、特质的关键。对于新生网络传媒来讲,发生虚假新闻或给人以内容失实的印象,将会对网络传媒造成巨大伤害。从当前技术角度和自身发展来看,网络传媒无法主动或被动进行严格的信息审查,加上网络传播迅捷的特性,使得一些无从证实的新闻和信息能迅速传播开来,从而给网络传媒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非理性传播突出,缺乏信任感。现代互联网络为网络受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观点的便捷平台,它可以让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即使这些言论是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和态度,但在网络虚拟空间环境下,也会受到比现实更充分的宽容,它让人们有了一个尽情宣泄情绪的空间,客观上容易导致非理性传播。与此同时,我国网民的构成中,有较高学历、较高社会层次的网民比重较小,提供较有价值言论的比重较小,即使有也会很快被淹没到非理性言论之中,加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和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为非理性的情绪迅速扩散和蔓延提供了条件。由于网络匿名的特点,传播主体和个人道德风险脱离,使得网络言论呈现非理性和情绪化。
  违法违规明显,法律意识淡薄。当前,由于许多网络传媒受自身实力的影响,为了能以一种低廉的方式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许多网络传媒热衷于抄袭其他传媒的内容来维护自身运营,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确实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加上更新速度较快,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使得网站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由于内容雷同,主题千篇一律,毫无自身特色可言,长此以往只会使网络传媒本身失去信誉,失去自身固定的传媒受众。
  低俗之风盛行,网络监管缺位。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价值失落、道德失范、行为失准、个人享乐主义现象在网络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转型中社会、文化因素使得受众产生了接受传播低俗现象的可能,也为迎合部分受众欲望的低俗化传播提供了市场,随着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监管的滞后,在利益的驱动下,低俗内容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大行其道,宣扬血腥暴力、侵犯他人隐私、违背伦理道德等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充斥网络,人们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加大诱发不安定因素,同时也使得部分网站认为只有含有这些低级、空洞的内容才能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从而把网络媒体引向了歧途。
  (二)网络传媒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网络群体草根性特征明显。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性自由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张扬,网络受众获得了传统媒体受众所无法拥有的权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网络群体的草根性特征。当前互联网上,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物欲、私欲等现象突出,一些需求被无限放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需要情节轻松、娱乐性强的新闻为自己解压疏导,网络传媒在“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中,将受众偏好娱乐的阅读趣味混淆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需要,使得网络传媒不加引导地满足受众的兴趣[2]。
  当点击率成为网络传媒的指挥棒时,网络传媒也就难以避免地会选择那些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加以传播,以此取悦受众,迎合其趣味,这不能不说是网络群体的草根性特征加剧了这种发展趋势。因此,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媒体发展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网络传媒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网络传媒要建设公信力,需要在真实性、品格化、权威性、对社会干预度等方面下工夫,但由于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组织能力有限,使得网络媒体在追求公信力时,在市场压力下,自动或被迫放弃了应有的追求:一方面追求真实,另一方面又听任不真实的新闻;一方面追求品格,另一方面在市场压力下又有意无意地让品格俗化异化;一方面追求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监督等措施不到位导致权威的丧失。网络传媒呈现大众化、娱乐化倾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品质的追求,也降低了传媒的品质,从而降低了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应该讲,真正的品质新闻采访成本高、风险大,而“软新闻”采访成本低、风险小,而且还能刺激公众的耳目获取注意,因而社会经济、生活、体育甚至色情暴力等软新闻大行其道,新闻和娱乐融为一体,写作较个人化,不太严谨,以往新闻注重的“客观事实”被编辑眼中的“主观新闻”所代替,传媒的媚俗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庸俗,以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传媒品格的降低虽然可能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其代价必然是传媒权威性、公信力的降低,会损害其长远利益和立身之本。[3]
  提升网络传媒公信力的对策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监管力度
  网络传媒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加强外界监管,督促其良好地发展下去。因此,要坚持政府在网络传媒发展中监管的主导地位,加强对网络传媒的行业监管,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实时监督。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行业、社会监督为辅的系统监督体系,大力提高外界监管的效力,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有效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有力依据。
  (二)增强自身内在实力,扩大媒体影响
  相对于传统权威媒体,网络传媒一直面临着信任危机。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网络传媒自身信息采编不规范,信息可信度不高,无法获得受众的信任。独家和原创历来是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制胜法宝,因此网络传媒应在独家报道和原创新闻上有所突破。网络传媒自身要加强自我规范和素质提高,加大对独家和原创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对新闻的采编发布,要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规范相应的编辑和操作流程。网络传媒还应该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严格有效的审定,从源头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几率,为提高自身媒体公信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和内在支持。
  (三)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树立良好形象
   公信力是网络传媒的生存基础,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动力,网络传媒需要更好地引导舆论方向,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在网络受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一样,在社会责任方面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引领社会良好风气方面的职能,网络传媒能在社会责任方面树立良好形象,将会对其公信力产生积极影响。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突出特点是传播渠道的非单一化,其热点议题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网络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呈现出不一致的地方。在网络受众数量巨大、分散性强、身份匿名的条件下,可以说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如果个人愿意的话,任何一个普通网络受众均能实施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用传播学的专业名称概括就是“意见的自由市场”,在所谓的“意见的自由市场”里,等级和身份等方面的差别被极大缩小,大家的“话语权”也趋于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现实社会中热点议题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参与这些热点议题讨论的网络受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相互间的观点泾渭分明,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论点集团,集团内观点一致,集团间观点差异明显。从目前网络传媒发展的实际态势来看,每个网络都有一个自己相对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而且这些集体性的受众群体对很多热点议题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看法与观点,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也很深刻,能在舆论中形成较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建设性的观点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4]
  在议程设置权下放的条件下,网络传媒上的传媒与受众是互动的。这样,网络传媒可以通过一些深刻剖析、有独特见解的网络言论来引导、影响网络受众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整个网络舆论集团的舆论方向。网络传媒如果能有效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将各种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选粹出来,进而来引导受众,就可以强化主流言论,形成强有力的网络聚集力。实践证明,网络传媒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往往能获得网络受众对传媒做出的正面评价,而这正是传媒公信力最直接的体现。这样,网络传媒公信力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进而能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结 语
  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传媒公信力是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来源,是其不断增强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是其第一生命力。网络传媒除了要在资金、技术等硬实力方面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之外,更要学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有效提升传媒公信力这样的软实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受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等各界也要为网络传媒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以促进网络传媒的自我提升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中国Web2.0时代“繁华”的背后[C].传媒新声—传媒学子论坛,2007(3).
  [2]刘文章.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J].新闻世界,2009(2).
   [3]韩振峰.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J].东南传播,2008(10).
   [4]王澜.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缺位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导刊,2006(3).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传播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6:15 , Processed in 0.0950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