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9 00:2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述评


俞越龙  /文
  建国以后,中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通用课本。四十余年来,其发展、演变的概况如次:

  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教社的前身)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该课本的体系属传统的文选型体系。课文未组单元,多选中国现、当代作品、文章,也入选了少量苏联文学作品。初中不选文言文,高中选少量文言文。这套课本的显著特点是思想政治性强,选文与练习都体现着这一特点,这与建国初期的政治形势是相联系的。

  编辑的主导思想,主张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但由于时间仓促,未及编出相应的练习。这套教材的课文量偏少,且缺乏序列性:基础知识偏轻,且缺乏系统性。1952年,本书进行了修订,后一直使用到1956年。

  1956年秋实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中央教育部为此制订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本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课本则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中学汉语与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编排体系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试图把语文教学纳入科学轨道。它比较适合教学的需要,并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该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文学史系统、纯文学性与汉语体系,反而忽视了一般读写能力的培养,不符合中等基础教育的要求。该教材由于受“左”的干扰,于1958年暑假前被勒令停用。

  1958年中学语文课本是在否定汉语与文学课本之后,还没来得及制订新的教学大纲,为适应新学年开学的需要而无纲编辑的。在“左”倾路线下,本教材编写的特点是突出政治;教材量偏少,且忽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训练。随着从1959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讨论的深入,本教材也于1959年、1960年作了两次修订,增加了选篇数,提高了知识性,加强了语文训练,但突出政治的基本倾向未变。

  1968年中学语文课本,是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它吸取了以往语文教材与教学脱离语文教学规律、盲目突出政治的教训,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作能力为主要线索,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安排各年级的教学重点,采用课文与文知识穿插编排的方法,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综合型教材体系。这套教材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是课文入选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有知识质量;课文数量,特别是文言文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中,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空白。

  1978年中学语文课本,是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草案)》编写的。其时正处于粉碎“四人帮”后的百废待兴之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本教材带有明显的继承1963年教材的痕迹,两套教材的体系雷同,均属综合型。同时,这套教材也具有过渡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处理上,还保留着“左”的影响,选文中政论的比重偏大。在编排、注释、练习等方面,亦有失之粗陋、不当的缺陷。

  1982年对1978年本作了修订,在全国五年制中学新学年开始时使用。修订本与1978年试用本相比,增加了课文数量,并抽换了部分课文;增加了文言文的份量,修改了注释与练习。这套课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写作训练序列不清;对听说训练不够重视;逻辑知识难,等等。

  1988年,根据198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对1982年本作了一次修订,称之为正式本,于1988年秋季在全国六年制中学初、高中使用。该课本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全面安排听说读写训练,并重视智力开发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单元结构的体例方面也作了新的变革,与1982年修订本相比,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教材体系依然是旧的,这与改革时代能力培养的需要,是不无距离的。

  1993年初中使用的义务教育三年制语文课本,是人教社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这套教材注重语文能力及与提高语文能力有关的其他能力的训练,其教材体系与训练系统均有新的突破。

  综观四十余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可以看到它是一部不断变革的历史。其间,波浪起伏,既现高潮,亦现浪谷,它记载着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失败的教训。人们从教材改革的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

  第一,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切实地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

  四十余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之所以会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其原由就是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特性缺乏认识或因受政治的干扰所致。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性是工具性与思想性,认识不到这一点,编写教材时不是削弱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就是忽略语文训练中的思想教育。

  学科的特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编写教材,就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而不能因受“左”的或右的政治干扰而偏离轨道。背离了学科的客观规律,必然会使学科的教材与教学遭受损害。

  第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一个教学大纲,反映着一定时期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水平,它是某一时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面貌的概括。教学大纲一般是由教学目的、任务、各学段与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它对教材的编写起着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教材编写离不开教学大纲。凡是成功的教材,无不得力于大纲的指导与规范;反之,失败的教材,不是由于无纲可循,就是归因于偏离大纲。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发展中的起落历史有力地印证着这一认识。

  第三,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发展的生命源泉。没有改革,教材就失却了活力,就会停步不前,就不能适应展着的社会需求。回顾中学语文教材发展的几十年历史,不难看到,教材建设速度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十多年。这十多年,由于坚持了改革开放,发展了教育科学,转变了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材建设的步伐。中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启示:中学语文教材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而要使改革取得成效,就得重视科学,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教学实践,重视教学研。

  二始于70年代末期的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受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于80年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影响较大的实验教材,大致有人教社编写的六年制重点中学初、高中分编型《阅读》与《写作》实验课本;中央教科院研究所编写的《语文》与《作文》实验课本;华东师大一附中陆继椿主编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实验课本;京师大张鸿苓主编的四年制初中语文实验课本;辽宁鞍山十五中欧阳代娜主编的分编型《阅读》与《写作》实验课本;北京高原、刘fěi@①fěi@①编写的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江苏泰州中学洪宗礼主编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初中语文实验课本;广西耿法禹主编的初中语文读写训练实验课本;四川颜振遥主编的“自学辅导教学”中学语文实验课本以及陕西教科所与西安六中编写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等十余家。这些实验教材变革意识强烈,改革涉及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或致力于科学序列的探索,或注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或着意于智力开发,或侧重于内容更新,或着眼于体系变革,或着重于结构、体例的革新,等等。实验教材促进了教学改革,推动了教材建设,目前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是在广泛吸取了实验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发展而成的。

  跨入90年代以后,实验教材又有了新的发展。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省市在国家教委的规划下,编写了一批适应各地区需要的新教材。除人教社编写的通用类试用本外,尚有沿海类、内地类、大中城市类、农村类等类型的实验教材。

  综观中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发展,它在教材编写上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教材体系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

  教材的核心是教材的体系,教材体系,即教材的内容按一定序列进行的排列与组合。实验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单一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新格局:

  首先是合编型与分编型并存。在已出版的众多的实验教材中,既有把阅读教材、写作教材、听说教材、基础知识教材混合编册的合编型教材,又有把各类教材分别编册的分编型教材。其次是在各类教材体系中又显示着各家教材的个性特色。例如同是分编型教材,有的把教材分编为《阅读》与《写作》,有的分编为《语文》与《作文》,有的分编为《阅读》与《表达》,有的则分编为《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有分编型《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等。

  又如综合型课本中组织教材的序列,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的以语文能力为序,有的以语文知识为序,有的以写作训练为序,有的以读写训练为序,有的以读写训练兼及听说训练为序,也有的在读写听说训练的序列中包孕着文学史系统的文言文序列,更有的以语文能力及与提高语文能力有关的其他能力的训练为序,等等。

  上述材料表明,实验课本对教材体系的改革,已突破了传统教材的“三大块”结构的框架,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动人景象,这是教材编写客观规律的必然。对一种教材体系的评定,固然有赖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也存在着允许并存的客观需要,例如合编型与分编型,各具千秋,难分轩轾,见仁见智,应该让选用者自由选择。

(二)教材结构探索出单元的优化组合

  语文教材要实现科学化,就必须讲求教材的序列化,并注重教学的计划性与整体性,这就得依仗于单元结构发挥作用。

怎样设计单元的结构、体制,实验教材的一般回答是:

1.单元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单位。单元把大纲规定的课文、注释、必考和练习与语文基础知识等教材内容,按一定的目的组合在一起。

  以单元作为组合教材的基本单位,能发挥的作用是:第一,它可以把课文分类,使教材系统化;第二,它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语文知识、语文训练与课文,并促使三者联系、结合:第三,它可使教学具有阶段性,便于安排教学计划。

  单元的结构体例,比较优化的设计是:

  单元前面设置单元训练目标与实现训练目标的教学要求,随后设置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编写的知识短文。

  单元中的课文,应说明其组合的根据。课文分教读与自读两类。教读课文前提出学习重点;后设练习、分层次地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自读课文前设自读提示,后设自读检测题。

  单元后面设置综合训练,一般包括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并安排相关的语文知识。

  单元教材结构是一种多元组合的结构,即由教读与自读课文的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与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这样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结构。在单元结构的体例中,单元的训练目标与教学要求对单元各个部分的教学起着统摄的作用。知识短文与分散在各个部分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起着导向的作用。学习重点与自读提示,对阅读各类课文具有指点的功能。为作文、听说训练所测定的范围、要求、提示、题目(或项目),对训练起着规范、制约与指点的作用。各种练习,不只是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而且是智力训练的凭借。单元结构内的各个部分,就是依靠上述体例,组成一个教学单位的整体的。

2.教材结构须设置中心线索(即教材的序列);各个单元在中心线索上就是一个点。

  实验教材中的大多数,是以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为中心线索的。有的实验教材的中心线索有隐显之分,显性的是指语文能力训练线,隐性的则是指思维训练线,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还有的实验教材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训练序列,它是以依次培养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积累运用书面材料的能力,记叙、说明、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语文能力,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几种能力为中心线索的。目前大多数实验教材的中心线索,是由阅读、写作、听说三条分线索组合成的。与此并列的,是基础知识线索。这条线索则是由读写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言语法知识、文学知识等五条分线索组成。

  读写知识线索与读写能力线索之间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教材结构的形态不一。

  分编型教材,内容比较系统、集中,其结构也比较简单,属单一结构。

  合编型教材,内容的头绪多,其结构也较复杂,属复合结构。它包孕着课文系统、知识系统与能力系统的各项结构。作为教材结构基础的单元,则是课文、相关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小复合体。在复合体内,能力是训练的目的,知识是训练的引导,课文则是训练的例子(当然课文尚有它自身的教养与教育的价值)。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与训练点;每个单元的连接,便形成知识线与训练线。各条线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三)教材内容的改革,显示了新的面貌

  实验课本对教材内容的改革,其新意主要体现在:

1.对传统课文作了较大幅度的更新。

  传统课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课文的内容,陈旧而缺乏时代精神;枯燥而缺乏吸引力量;单调而缺乏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

  实验课本对课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以上海市某实验教材的第一册为例:该册26篇课文中,属传统课文的有12篇,新选课文则有14篇,课文的更新率为53.8%。

  实验课本的课文更新,在内容上显示了两个特点:一是提高了课文的时代性,增添了反映时代精神的文章与作品,增加了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文章与作品,从而提高了课文的可读性。二是提高了课文的适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文注意了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求知欲望与学习语文的需求,这就必然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实验课本对文言文的数量与深浅都作了适度的调整,同时探索了文言文在课本中的优化组合形式。

  1956年分科教材之一的《文学》课本,人们反映它过分地强调了纯文学性,文言课文偏深偏重,但对于它的知识性与系统性却是不能简单否定的。实验课本对文言文的编制,显示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例如有的实验课本对文言文的编辑,在把握了文言文的量与质后,把一小部分文言文与语体文混合组元,大部分则单独组元,并按文学史系统编排。配合文言文单元的教学,还编写了相应的文学史知识短文。这样的组合形式,对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与知识教育,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3.实验课本对语文知识进行了筛选与改编。

  传统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存在着繁琐与脱离实际的弊端。实验课本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筛选,对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三个部分的知识,根据语文训练的实际需要进行改编改写,基本上体现了“精要、好懂、有用”的特点。

  对于逻辑常识,有的实验课本还予以保留,但在编写上则作了较大的变革:一是体系不同于一般逻辑教材的体系,而是从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理论中抽出一些基本内容,分割成若干部分,按序分散在高中一、二年级的若干单元中;二是密切联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逻辑理论;三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实行启发式,让学生从思维训练中学习逻辑知识;四是逻辑常识配合所在单元的语文训练。如何编写逻辑知识短文,实验教材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四)教材练习的改革,采取了新的举措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必须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而语文训练的效益如何,取决于练习题的设计是否得力,即是否能挖掘促进语文能力迅速提高的潜力。实验课本普遍重视训练系统的改革,各地各家实验课本的练习设计各有特色,而人教社1993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试用课本的练习设计的个性尤为鲜明。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它吸取了以往教改的有益经验,把语文能力的训练与观察分析生活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二是它的练习设计富有创新意识。课本一改过去“思考和练习”的提法,而是把训练分解为三个层次:1.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2.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的练习;3.积累·联想:继前两项之后,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与课文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三个层次的训练,一层深入一层,以深刻理解、切实把握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促进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

  这样的教材练习,产生自教学改革的实践,是深化改革在练习设计上的反映。它是实验课本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处于实验阶段的教材,难免存在着某些不足与问题。诸如教材体系的研讨,教材内容的检验,教材语言的锤炼,教材注释、练习等的修订,都大有工作可做。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实验课本一定会在修订中转化为正式课本。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月加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7:16 , Processed in 0.2265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