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报刊市场进入全球化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20: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报刊市场进入全球化时代
2011-3-3
作者:曹鹏  来源:《青年记者》


  中文是国际性语言,也是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中国的崛起,必然带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而中文报刊业也就迎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

  前不久在武汉与广州分别举办了两个中文报刊论坛,上海最近也将举行一个世界中文报纸的国际性会议,这种频繁的行业会展,昭示着市场潮流的趋向与活力,同时也蕴含着可观的商机。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报刊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这不仅表现在海外的报刊无法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进入,同时也必然缺少走向世界的动力,因为不开放导致了在技术与操作层面上的落伍,即使是国内新闻工作者有愿望与热情走出去,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事实上也接受中国人创办的报刊,但是由于水平所限,无法达到西方国家读者的期望值,因此至今几乎没有在商业上成功的例子。

  但是,现实的落后与封闭,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意味着成长空间的不可限量。

  海外中文报刊柳暗花明

  中文报刊按其编辑出版所在地,可分为本土与海外两大类。本土也就是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这是中文报刊的天下。在市场层面,本土中文报刊虽然近些年受网络等新媒介的冲击,但是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强势传媒。

  而在海外,中文报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特别是在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中文报刊曾经一度非常繁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巅峰状态,有些甚至成为所在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报刊。然而,由于国际政治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文报刊受到英文等语言报刊的挤压逐步式微,当然,在新加坡等国家还有报纸依然处于主流地位,不过,已今非昔比了。

  由于中国的强劲发展,以及海外华人人口的日益增长,在相当多的国家都有相当规模的华人族群,而且第一代移民占多数,这样,对中文报刊有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消费群在世界很多大城市渐渐形成。

  哪里有读者,哪里就有报刊的市场。读者群体的存在与规模,决定了报刊的市场格局。海外中文报刊如今可谓是柳暗花明,虽然还没有进入收获期,可是已经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从边缘走向主流

  在异国他乡办的报刊,并不见得就是边缘媒体。在一个城市用非官方语言或非母语出版的报刊,是边缘媒介还是主流媒体,取决于它所面向的读者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与地区的英文报纸或法文报纸都是成功的主流媒体,而所在国家与地区的官方语言并不是英语或法语。因此,海外中文报刊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过程,也是海外华人进入主流社会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华人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今,在相当一些国家,华人已经成为所在国的主流群体,而中文报刊也就相应地进入了主流社会,只是读者局限在华人中间。

  过去,海外中文报刊,论数量以学生报与侨报为最多,而读者对象也主要是中下阶层的不能阅读当地文字的华人。因此,在报刊市场中就处于劣势。中文报刊在海外若要走向主流社会,就必须摆脱仅仅定位于学生报与侨报的局限。

  以美国为例,中文报纸中比较成功的《联合报》、《世界日报》就以现代化的综合性新闻纸的形象开拓市场,服务于北美华人读者。

  从外宣走向商业化

  在海外的中文报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便是越来越商业化。

  在世界上有中文报刊的国家,最早几乎都是作为宣传工具而出现的,或者是政党宣传,或者是侨胞团体宣传,总之,基本都不是完全出于职业报人的事业追求,或者是作为商业新闻媒介而创办的。在孙中山时代,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侨报,为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时过境迁,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下,尤其是在传播媒介的电子化、网络化已如此发达的环境中,作为宣传工具的报刊已经如昨日黄花。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得报刊日益商业化而不是政治化,换句话说,政治化的报刊越来越没有市场。

  在新闻传播业,检验媒体生命力的惟一标准就是传播效果。乏人问津、自娱自乐式的新闻媒体,效果必然不好,也就不会有市场,而有市场的报刊才是有生命力的报刊。按照传统模式,作为外宣工作派送的报刊,事实上除了浪费钱财、安置一些人员以外,已经没有任何存在意义,更无法起到主流媒体的传播引导作用。因此,在海外新出现的中文报刊,基本上都是企业化运作的,也就是不再有外宣背景。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07:41 | 只看该作者
从业余走向专业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海外中文报刊大都是由业余爱好者创办的,采编队伍一般都缺少专业素养。显而易见,主流媒介是不可能由业余水平的人才办得好的,所以,海外的中文报刊大都质量不高,根本无法与当地的强势报刊相提并论。

  尤其是过去二三十年,很多海外中文报刊大多由新一代移民在各国创办的,他们在国内没有机会或条件创办报刊,因此,在可以自由创办报刊的国度就迫不急待地圆梦。报刊的创办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真正的专业报刊工作者在海外往往更现实地选择进入当地主流媒介就业而不是自己创业。事实上,绝大多数海外中文报刊由于不可能赢利,因此只有那些不想靠办报办刊谋生的票友,才会投身其中。

  近来形势有所变化,在华人已经颇成气候的海外大都市,中文报刊开始具有了赢利的可能性,这推动了采编人员的专业化,报刊的质量也就相应提高。只要中国不断发展,华人的地位也必然不断提高,海外中文报刊也必然在质量上让人刮目相看。

  中文报刊人才跨国流动

  报刊是高度依赖语言文字修养与造诣的行业,而按照专业要求具备高超的中文采编能力的人才,必然要产生在以中文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目前海外中文报刊几乎遍布全球,而以中文为母语的新闻工作者,集中在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可以说,在新的市场格局中,中文报刊精英的事业空前利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跨国流动就已经很频繁,新加坡的电台播音员就有很多是从大陆电台挖去的。

  对于报刊从业人员来说,海外就业机会一直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海外中文报刊的处境不佳,所以,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个人生计,到海外的中文报刊工作都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王君超博士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时,就曾应邀去南非办中文报,结果很快就回来了,原因是条件太差。

  在世界报刊市场中,中文报刊有着自身鲜明的特性,特别是在副刊方面,真正精通中国文化的办报人才,只能出自中国。因此,在海外中文报刊兴盛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对中国报业人才的强劲需求。

  中文报刊服务业商机无限

  在中国大陆,报刊业本来就是一个发展速度极快的行业,报刊相关产业如内容供应商、排版、采编、营销等软件产业,以及发行、广告等调查、代理公司,都在迅速成长壮大,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媒介的内容提供者开始远程化、国际化。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台,报刊上已经有相当一些稿件是由海外作者提供的,比如在加州定居的散文家程宝林,就是香港大公报的副刊固定作者。如果不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官方机构而以作者个人行为计算,报刊的内容进口贸易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而出口贸易还远远不够发达,这种逆差很不合理。

  基于中文的报刊服务业,当然极其需要走向世界,因为海外市场能带来更多的利润与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走在最前列的都是技术性企业,也就是采编软件、激光照排以及电脑等等生产环节。其实,对于新闻传播业来说,内容的成本与开支要远远高于生产与营销的成本与开支。换句话说,在海外中文报刊发展的过程中,中文报刊的稿源市场必然会急剧扩大,而图片与文稿的海外市场也一定将高速增长。

(2006年04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19:43 , Processed in 0.1148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