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研班]首届学员韩仓小学校长侯登强论教育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9 1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仓小学校长侯登强论教育叙事
1

教育叙事的写作和教育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相互协调着,才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梦想走得更远一些。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是,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会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

我是属于以写带读的那一种,最初,我只是试图用稚嫩的文字记录一些工作中的感受,以此来让自己对工作保持一份热情。而后,我越发感觉到一个教师的幸福就在孩子那里,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文字开始灵动起来,场景的再现,让人有一种言说的欲望。朴素的记录,童心在闪烁。渐渐地感觉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如何帮助?怎样来帮助?捧着一颗心来面对,却手足无措。教育专业的阅读匮乏,让自己内心有丝丝愧疚和空虚。教育阅读的过程也是提炼提升的过程,在与名家对话的时候,一些亲历的情境总会自然地跳跃出来,仿佛为了某句经典它已经做了很久的等待……

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保持着我们对教育的敏感,使得我们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着我们的职业倦怠。两条腿儿的隐喻,它们共同支起了教育心灵。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要有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读写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

另一个关于教育叙事与教育阅读的隐喻是人的呼吸。比较形象的理解是:教育阅读仿佛是吸收;教育叙事仿佛吐纳。通过广博的教育阅读,内心有更多对教育的思考,借由书写,人的思维得到梳理。一个整体的教育过程,犹如系统,保持着教育生活的灵动。从这个隐喻来看,教育叙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眼之所及,更是心之叩问。在叙事中传达某种信念,抒发某种情感,使得文字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一直有人评价我善于写东西,很能写——诸如此类,虽是褒词,却没有说到我心所想。如果单纯地沦为一个写手,写作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教育叙事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文字表达的是教育者的心态和思考。有感觉,有责任,有温情的教师才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情境。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体慰。吴冠中先生说:艺术就是一种感觉。越来越体会得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正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天出门的时候,脚步坚定而匆匆,想象着与孩子们见面后的事情,那些笑脸,那些需要你继续的故事。早上怀揣着这份期待,一整天,满满的、暖暖的,老师的幸福不正是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吗?妙笔生花,首先心中要有花,有春天才可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也要先有教育情愫,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的细腻和敏感。把记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用一点点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我们所遇所思。

一直,我从来没有看好自己的文字,有些词语翻来覆去地在文中出现,甚至有时自己都会有丝丝的失望——是不是我已经很难跳出这些词语去了。想起,一个人的教育生活里总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最多的,反复呈现的,往往是你教育的精神面貌。“温暖、敏感、帮助、透明、澄澈……”喜欢这些词,他们藏匿在我的文字里,跳跃在我的心上。被这些词语套牢,何尝不是在坚定某种教育的信念,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洗涤,我看到自己渐渐明晰的面容。

江湖一刀老师曾经谈及写作最好少用形容词。同感,过于花哨的文句,失去对真实的尊重,看似貌美,实则了无生机。心思不用在修辞上,用在对自我感觉的提炼上,对故事本身的价值关注上,句子可以更灵活,更跃动。文随心动,酣畅淋漓的感觉,思考的厚重,会让你有别样的写作体验。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有了更多色彩,每天经历的,因为文字有了沉淀,有了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道路,更是一条通达自我内心深处的路。当初之所以可以坚持写点东西,与刘良华教授:教师要在教育困境中不断挣扎。许锡良教授:即使是垃圾也要写,不停下来,会有收获。在教育写作的路上,多一些遇到,多一些激励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不言而喻,有时常常会因为某种际遇,你对文字有了新的思考。

珍视写下的每一个文字吧,那是自己的珍珠,辉映着我们曾经的岁月和青春,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在两个隐喻中,在丝丝缕缕的感念中,继续前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2。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家庭符号,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不被真正重视,让我们的老师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摈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来书写的。儿童来到学校,故事在延续,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同学、校园、课程……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感,对孩子来说是种考验。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来自心灵,故事中的人是情境中的人,那些感触、感悟、体验,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在故事中,正是一个个故事的浸润、磨砺、沉淀,我们的心灵才会得以升华。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你主导着周围的环境、主导着自己的情绪体验。

教育除了课本中的知识要传授,更需要将有人类发展信念的美好东西进行传承。把这样的理念渗透在诸多的活动中,是可以有所收获的。而我所讲述的故事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是生活化的发现,是遇到与成全的结合。预设的活动往往过于注重目的性,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人的体验与感受,很难促成儿童的真实心灵的发展。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拓展故事,有时候,只需要你轻轻一点,或者深情地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忆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常常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本来一些故事不应该打住,却最终戛然而止,留下了些许遗憾。把教育看做简单的判断,看做训斥,看做纠正,是肤浅的认识,不能触及教育的本真,使得我们的教育枯燥乏味。在一个学校,你会看到很多教师教育孩子的情景,也听到一些严厉的话语,这是教育的全部?这些言行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打个问候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从来就不应该只这么简单。教育只有在信任与沟通的过程中才可以生发,有没有这样的情境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

对教育故事的续写,有两个例子记忆深刻。

台湾教师苏明进的《希望教室》中有很多真实而细腻的故事。一次,他的学生课堂上呕吐,几个同学主动帮忙处理。在第二天的日记中,被帮助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如果苏老师只是简单地表扬那几个孩子也可以结束,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班会活动:让这个孩子在班里把自己对另外几个孩子的感谢读出来……感动了所有的孩子。

另一个故事也是来自国外,一只鸽子在公园的喷泉中,好多孩子熟视无睹,一位老人走进水里,捡出来。只要扔掉,事情也可以就此打住。可是这位老人对着鸽子开始说话,吸引了周围的孩子,他带着孩子去埋葬鸽子。鸽子的葬礼很隆重,孩子们一个个肃穆——这是一次关于生命化的教育,也是充满人性之美的故事。那些参与现场的孩子,一生会有怎样的记忆?一生会有怎样的悲悯与爱怜?这样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更会感染了孩子们。故事,从来就不应该就此打住。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会与众不同,孩子会沉浸其中。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如果遇到一件事情,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作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是带着教育价值理念的,是丰溢着教育智慧的,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更把老师的职业尊严也激发了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3。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化话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是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常常遇到很多有爱心的老师纠结在与学生相处的困惑与无助当中,感觉到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总是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反复,教师的苦口婆心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是难的,需要坚持与耐心。这些体会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而来,我们是需要修炼这种教育的心态,等待花开,坚守喜悦。然而,与其在问题面前修炼心智,不如勇敢面对问题的本身,关注事件的秘密,寻找问题的根源,作出积极的改善。这样的过程,是理性的,使得教师更具有专业素养。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感受这个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当中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此刻,儿童的心理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件本身就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试着寻找解决问题总比感叹感慨重要。

从问题的表面到问题的背后,这本身就提升了教师教育的品质,更提升了教育叙事的价值。勿容置疑,人行为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性格、心情、背景、家庭……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情境时,人是要依据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开展行动的。发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才可能对儿童实施有帮助的教育。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帽子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因为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根本不可能解决他全部的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继续想到,一个教师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过去的师范院校中,这两门课程都有,不过,生硬的理论让人有些倦怠。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两门课程更是被抛掷脑后了。当教育简化成单纯的教学的时候,教育学心理学变得很尴尬——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尴尬呢?如果要想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要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准确的把握,不读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是不行的。尤其,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的诸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成长困惑也是不同的。总以,十几年前学校里的那点认识,是不能够满足当前教育需要的。题外话,当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书籍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提倡大家读经典。有些书是靠新颖来赢得利益的,往往会混淆了你的思维。

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需要有比儿童更高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却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能单纯地沉湎于那些喜怒哀乐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综合的:朋友、师长、指导者、帮助者……若单单为了和孩子在一起高兴和快乐,就有些狭隘了。教育需要促成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

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把若干教育现象都当作思考的对象。亲身遇到的教育故事是需要记录和关注的,而听到的、读到的,都可能成为你教育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审视别的同事的教育行为。我曾经写过一篇《可怕的“智慧”》是讲同事处理一件事情的经过,我思绪展开,针对一些教育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想法也与同事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主要的观点是不能以学生的爱心为幌子来诱骗儿童道出实情。我们不是审判者,不是警察。如果今天,我们以他们的爱心为诱饵让他们上当,而明天他很可能对整个社会失去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背后的秘密不是窥探个人的隐私,而是基于教育理念下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对孩子敏感的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在成长慢慢消化的,教师无端地闯入很可能会伤害到儿童。关注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妥帖,谈话|、书信……尽量保持在两个人的氛围中进行。有时候,我也会质疑教师的强制参与,有些事情,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老师的参与会变得复杂。这说明,教师的前期判断出了差错,教育就是要进行有价值的帮助,千万不要成了包办弄巧成拙。

关注儿童成长背后的秘密,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新的提升,更会使教育叙事的写作有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主题。有教育行动和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5。


教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思考者,还往往是真实的参与者。作为帮助者出现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作为其中的主角出现和孩子心灵碰撞。教师和学生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人际风景,这道风景中有特别的教育意蕴,有某中厚重的担当。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真诚互动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是外在的,不见得所有的判断都准确,毕竟,每个人的行为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原因。但是,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却刻骨铭心。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教育信仰,或许是一个隐性的重要原因。要重塑教师的心灵,就要珍视自己点滴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教育叙事像是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在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儿童的成长?哪些言行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与儿童的沟通?哪些言行可以触及儿童的心灵?那些言行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把你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具化为看得见的,这样的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一个老师是要读一读关于沟通类的书籍,把每一次和孩子相处当作贴心沟通的过程,努力让孩子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安全感,愿意作出积极的改变。肢体的接触有时候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当一个孩子无助的时候,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孩子会热泪盈眶;当孩子走神儿的时候,轻轻地抚摸他的头一下,孩子会立马来了精神……甚至,你向孩子招手的时候,不同的招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语言的表达更是需要有技巧的,《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一书,是难得的好书。简洁的文字,深刻的道理,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的谈话技巧让人耳目一新。其实,教师的言行是需要不断地修炼的,作为技巧性的行为要内化成专业素养,练习是必要的。每天,我们都在面对这样的训练情境,要记住单单慎言慎行,还不是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慧言慧行才可能是一个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会是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比如,当某个孩子在你的面前撒谎,你看着他,心里会有怎样的分析和思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带有个人符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断磨砺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提升品味教育细节,以小见大的品质。同时,这些文字,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情感。

上海的一个学校的老师们曾经对我的一些文章进行过细致的分析。感谢这些老师的信任,他们进行研讨:哪里是语言描写,哪里是心理描写,结构如何安排……我其实对自己的文字没有这样分析过的,随性所至,言无不尽。在文字中不断冲刷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对事件中现象的认识,对儿童的再认识。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在深夜,听音乐敲文字,眼前会浮现出白天所经历的那些故事来。把自己再一次沉浸到故事里去,此刻,自己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你会有新的发现——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们在那个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叩问之下,收获良多。

教育叙事是师生之间故事的记录,文字跳跃着,教师的心灵也同样变得清亮起来。懂得了,在指向事件本身的同时,多指向我们自身的言行和思考感受,是对自我教育生活教育心灵的一种成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6。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汇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最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老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地叩问中,在默默地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从来,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做中体悟,沉淀。

每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不见得要写下来。叙事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文字一种方式。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鸟儿确是已经飞过。那些痕迹没有写在纸上,却真实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

“我们对孩子付出是绝对真诚的,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出奉献的成效。我们不断地接受考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人称呼我们为老师,就会要求自己保持信心。可能每位老师都了解下面这个道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这段长长的引述中,教学是我们的人生——这里所诠释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作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罗素之星》的故事是我在尊师园书系中读到的,那个叫罗素的男孩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起通灵的事,并和老师约定如果自己先离开人间一定和老师通灵。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羞涩而执着;几年后,老师得到消息罗素得脑瘤去世。在一个雨后的下午,老师坐在车里,告诉自己:孩子,我已经准备好了——天空划过一颗流星。在老师心里那是罗素之星……老师和罗素之间的师生情谊如此动人,很久,我难以平静。在这样的故事里,我可以感觉到那位女老师对罗素的爱怜和深深的怀念。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个老师对孩子一生的承诺,那天空划过的流星成为永恒。只有给孩子精神滋养和引领的老师才会得到如此厚重的信任,这份约定是悲壮的,也是暖人心的。常常我们听到关于老师的故事,一些老师成为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看来,能不能在叙事般的教育生活中触及到孩子的未来,帮助孩子点燃梦想,是一种教育的高境界。

去年暑假,台湾的林士真教授来山东讲学。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有些颠簸的上山路上,林老师和我聊起对儿童的善意与期许。渐渐明白,一个教育者面对眼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心灵的关注,努力触及到他们将来的生命。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是脸上露出笑容,心里满怀悲悯,灵魂深出透着人性的高贵。所以,一个信念愈加坚定,那是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句子:爱所有的孩子。

如果没有《罗素之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般的心灵感应,如果没有林教授那样对待儿童的期许与希翼,悲悯与关切,是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来的。真实的师生关系创造着一个个教育的契机,用心的教师从来不会感到教育生活的枯燥,故事一个接一个,好似绿草丛中绽开的一朵朵小花;教育者的情怀决定着我们思考的深度和角度,智慧中流淌着人性之美。不可否认,正是在每天有滋有味的教育叙事中,教师的信念才渐渐变得清晰。有的叙事是文字的方式书写,有的叙事是以思考的方式反思,有的叙事是一闪而过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叙事作品。当带着这种认识再回顾我们所写下的那些叙事文章的时候,或许可以增加一份厚重和自然。不去可以追求写作的技巧,而是倾心于修葺心灵,醉心于教育实践,持一份博爱的教育情怀,坚定而骄傲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孩子相伴,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美妙的叙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去发现,去记录,从容地……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7。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开的。教育不是独立的真空,来自生活中的种种影响着我们。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的总会有与之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本身。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此话道出了对一个教师爱的要求,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拥有了与孩子真心相处的经历,才可能有妥帖的教育行为发生。教育是养心的事业,情感的互动,信任的共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了下来,是孩子在改变我们,并真实的发生着。

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紧张。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迷藏了很久,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最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仿佛突然长大了。晚上的时候,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诺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读吴非老师的《向前方》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深深共鸣,作为一位父亲,我也感觉到了揪心的痛。爱怜和疼惜总是紧紧抱在一起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小心谨慎地当着父亲,生怕自己的言行或者社会中不良声音影响到诺的成长。

在孩子的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基本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听到很多小孩去商场的时候,不耐烦,烦躁,遭到家长的斥责,后来,仔细想想家长们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小孩子只能看到大人的腿,不烦才怪呢。我有一次和诺出去玩,她说爸爸我走不动了,表现的特别难受的样子。那天阳光很好,好多小朋友都到大院里散步,诺,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伸手让抱抱,我却以锻炼孩子为由没有理会。直到到家,我才发现,诺的内裤已经绊住了她的小腿——我真是个粗心的爸爸。如此般,还有很多故事……

因为女儿的出生,我看待所有孩子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虚构,以一个父亲的眼神来面对所有的孩子,我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

在《童年二十讲》一书的封面中有这样的句子: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这是一句影响我内心的句子。童年作为人精神的开启地,孕育着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勇气。不管走多远,我还是需要到童年的世界里去汲取智慧和灵感。想起老咪“以童年的智慧玩转人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的心理影像,那些最初的印象如此清晰和深刻,以至于,当我们成年甚至变老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梦里回到过去。我在最近几年的写作过程中,回到童年,回忆那些事物,回味那些感觉,回想那些情景,成了我陶然自得的事情。躺在地瓜沟里看杏,躲到牛槽里玩耍,泡到小溪里捉虾……那些童年的事情,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被我一一翻出来,还依然新鲜,让我自己怦然心动。有一天早上,我真切地梦到了那些石头那些土壤,甚至闻到它们的味道——我知道童年对我有多重要,另一个我依然在过去的世界里。听过孙老师和王老师童年的故事,那些故事有时是心酸的,酸到今天依然在疼。因为有童年的疼,所以今天我们鼓足勇气更好的爱孩子,不想伤到幼小的心灵,那些孩子身上有我们成人童年的缩影。

有人说:这个世界可以分成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而我们教师是从成人世界派到童年世界的天使。我们这些天使们当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候,也必须一次次回到自己的童年世界里去,每一次都是对自我的叩问,都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童年,让我们的灵魂沉静下来,如虹般绚丽。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读懂儿童,首先需要我们回到童年,这样才可以写出比较真切的文字来。前面,我引用了一篇读到的文字《林格伦: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给我灵感》这位著名的瑞典儿童文学作家说,她一生只为一个孩子写作。因为她的心灵深处至今还活跃着一个孩子——那就是从前的自己。一次次回到童年,她写出了《长袜子皮皮》世界文学名著……

不管是来自于女儿的灵感还是来自于自己童年的感受,我体会到教育叙事需要丰富的精神来滋养。功夫在诗外,生活中的点滴也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姿态。要写好教育叙事,需要记住:对儿童的善意来自于你的生活。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0: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8。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样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老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

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阅读与教育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读、做、想、写这样的教育生活共同构筑了一道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风景。我们在处理一些教育事件的时候,如果单纯的停留在自己的经验,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很难从更深层次来关注儿童的发展。基于此,教育阅读是必要的。教育阅读中常常遇到的,打动你心灵的那些句子或者词语往往会成为一段时期你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籍滋养着我亟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突然间,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味。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得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一段时期我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

后来,越来越明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日常的观察和写作过程中,多一些专业的解读。于是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的书籍走进了我的视野。保持一种姿态,就会有一种收获,不断地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我感觉到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厚重。

在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中,一个个的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磨砺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

在我们的文字: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2:15 , Processed in 0.1585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