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2:52 | 只看该作者
明霞答问录·8——宽容学生的冒犯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我有一件烦恼事请教一下:昨天我去上课,在走廊听到一个男生用很难听的话骂我。我向一个女生求证过,他确实是骂我了。随后,这个女生进教室时他还问人家,老师说什么了。我当时没说什么就上课了,可我心里很郁闷。他是我一直很很喜欢的孩子,他怎么能这样呢?我是否该找他交流一下?请您帮我出个主意吧。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想,多亏那女生没对男生说你问过这件事,也多亏你没说什么就上课了,否则你的工作可能会更被动。其实,你不该去问那个女生,就当什么也没发生最好。既然问过就算了,以后就不要再提这件事。

  因为,我更愿意相信,学生不是真心要骂你,只是口无遮拦而已。

  你说你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孩子,他平时表现也很不错,不属于那种很顽劣的学生。那么,他肯定不是有意要骂你,更不是他内心要跟你过不去。回忆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也会在一起议论某个老师,甚至给老师封个外号,就像现在很多学生看到班主任来了就喊“老班来了”一样,其实是没什么恶意的,不必放在心上。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去询问那个女生“老师问你什么了”,说明他内心一定非常惧怕你知道他说了句不该说的话。假如你直接找他询问,他可能不承认,或者从内心竖起一道防线,他要保护自己。即便最后承认骂你了,他心里也会想:反正你知道我骂你了,以后肯定不会再对我好了。这有可能会影响他今后对这一学科的学习。而作为老师的你,则可能从内心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学生,甚至厌恶他,自然也谈不上对他的教育了。

  所以,我建议你:就当作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让学生觉得你压根不知道他骂过你,依然微笑着面对他,关心他的学习,询问他的生活,课堂上也照常提问他、鼓励他,作业本上也一如既往地认真批阅,写上激励的评语。这会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来自你的关心和爱护,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进步和优秀来回报你。我相信他内心也会自省:老师对我这样好,我实在不该咒骂老师的。这样的教育要比你直接呵斥他、教训他不知要好多少倍。这才是无痕的教育,是真正能够影响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方式。

  假如学生真的是恶意骂你,也不要忙着去求证或批评学生,不妨多想想,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让学生满意,所以他们才会背后骂老师。多检讨自己、改变自己要远胜于一味地批评教训学生。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无意中看到,上小学的宝贝女儿在一张纸上写满了“×××大坏蛋”、“×××我恨你”的句子。“×××”,当然是这位母亲的名字。她每天为女儿付出了全部的爱,却被女儿如此地骂,内心自然是很痛苦的。是把女儿狠狠批评一顿,还是假装没看见?正在犹豫时,女儿进来了,发现妈妈手里正拿着那张纸条。女儿不知所措地呆立在那,不知妈妈会怎样处置她,会不会从此不再爱她……这位妈妈马上冷静了下来,把女儿拉到身边,没有发火,也没有质问女儿,而是真诚地检讨自己:“宝贝生妈妈的气,一定是妈妈做得不好伤了宝贝的心,请宝贝原谅……”孩子看妈妈不仅没发火反而检讨自己做得不好,立刻向妈妈哭诉“不是真的恨妈妈”,“不是存心要骂妈妈”,只是因为某件事妈妈误解了自己,很生妈妈的气,所以就在纸上乱写;同时,向妈妈检讨自己不该如此耍性子,希望妈妈原谅。妈妈也很真诚地对孩子说:“妈妈脾气也不好,以后有做错的地方,希望宝贝及时提出来,帮助妈妈改正缺点成为最好的妈妈。”从此以后,母女之间更加融洽和谐,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也及时引导孩子度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我想,这位母亲的做法值得借鉴。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和老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要我们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假如老师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抵抗你的“教育”。即便学生真的当着你的面说了脏话、粗话,也不必大动肝火,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我相信你不是有意骂老师,只是语言习惯不好说了脏话。老师不会生你的气,但希望你以后成为一个语言文明、有绅士风度的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中国教师报》2009年11月17日,总317期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3:39 | 只看该作者
明霞答问录•7——握手“公开课”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初中教师。今天偶然进入了您的博客,看了好多您写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文章,深受教育!我有个问题向您请教。我现在带初一,下个月学校要举行公开课比赛,并且是随机选班讲课,没办法让学生提前做准备。我一点经验都没有,不知道定什么内容好,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用多媒体课件。

希望您能帮帮我!谢谢您!



    老师:你好!

    很感谢你的光顾和交流。实际上,我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平时,我尽量把自己课堂中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记录下来,希望能借此促进自己不断思考,用心观察自己的课堂,研究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而改进课堂教学。同时,我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

    说到学校的公开课,有几点想法,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首先,把这次活动看作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假如只是定位于获奖或者为了职称,不一定能取得你要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参加比赛,不要在乎最终的结果,关键是参与。因为是公开课,就希望能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把课上得精彩生动。于是,会比平时下更多的工夫来备课、查阅资料、设计教学过程。这个准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提高的过程。

    其次,讲什么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怎样讲。假如可以自由选择课题的话,你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容易设计的或者比较完整的内容。实际上,无论你选择什么内容,教学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思想是否明确,教学任务是否清晰,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有没有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至于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用到什么教学资源,多媒体是否使用,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定。切记: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千万别让多媒体课件限制了课堂中的智慧生成。

    其三,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作为教师,要具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除了课本和教学用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自身,乃至现场的学生、教室的布置等都可以是你的教学资源。有的问题可能你没讲学生就知道,那就利用学生这个资源。比如说,当讲到生物技术时,学生马上说他知道,像转基因的生物和克隆羊,那就不妨让学生来说,教师再补充。现场资源如窗台上的一盆花,墙上的一幅画,某人的一个喷嚏都可能成为你的教学资源,关键是要灵活运用,不要就课本讲课本。

    其四,要心中装着学生。很多老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评委是否认同,忘记了上课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无论谁来听课、什么目的,要记住的是,你的课是为学生设计的,不是为评委设计的。也许评委的视角有差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只要你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考虑学生是否喜欢这样学习,是否能引导学生全身投入,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当你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设计教学的时候,你的课堂就一定是精彩的,也能得到评委的认可。仅仅依靠评委的喜好来设计,未必评委就认可,否则评委的水平和人品也太让人怀疑了。

    此外,在一些细节上也要注意,比如课题的引入要自然流畅,语言要生动形象,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而不生硬。还要注意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和居高临下的讲解,而是多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老师能够灵活驾驭、适时调控。最后结束要能够总结提升,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临时想到这些,比较笼统,不知道能否对你有所启发。假如你确定了课题,可以先设计出教学思路,再和同行们交流研讨,不断改进。



《中国教师报》第316期(2009年11月10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4:50 | 只看该作者
莫就学习论学习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你好,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听了您的报告,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职校的教学应该怎么开展,才能有生命的色彩?职校学生基础较差,比如说学机电的,要学《电工基础》课程,需要用到数学、物理基础,而我们的学生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这课该怎么上?按说职校应该突出技能,可学校条件又不具备,我们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像在听天书,我们也苦闷、着急。请问孙老师,应该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谢谢!



    谢谢你的信任,愿意和我交流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我没有在职业学校当过老师,也难以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说出来的话难免隔靴搔痒。

    我能想像你的难处——很多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而不得已进了职校。他们中不少人不仅学习成绩差,更重要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好,甚至还有一些恶习陋习或者品行问题。所以,学习固然很重要,但解决学习的问题,需要全方面考虑,不能只就学习论学习。除了要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匮乏的基础知识如何弥补之外,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怎么培养,最起码的做人的品行有问题怎么办,还有人活着何为的问题等,都需要考虑。甚至可以说,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学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

    我以为,激发内驱力是搞好学习的先决条件。

    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甚至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未必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识层面入手,让学生明白年轻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对自己将来的生活,对家庭和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决定了自己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当然,仅仅靠说教是不奏效的,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父母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来开展一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愿意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意志力,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要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职校的学生,很多人基础很差,假如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天天听“天书”,只会更加丧失信心而对学习没有了兴趣,进而放弃努力甚至厌学,即使勉强在学校也是敷衍父母和老师。所以,给学生一份成功的喜悦将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建议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读书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演讲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而这份自信也会随之迁移到学习中去。即便学习本身,也可以让学生一点一点进步,从最基础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在自己的努力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哪怕很小,也可以慢慢让学生重拾信心。

    再次,要因人而异进行教育。

    不同的学生,即便知识层次一样,其他情况肯定也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家庭差异、环境差异、习惯差异、性格差异,还有智力差异等,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些。比如对好学上进,但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学生,那就多指导学习方法;对比较懒惰的学生,那就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促其勤奋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先解决其行为习惯问题;家庭教育有问题的,要多和父母沟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方法、技能和学识,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当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尊重的时候,当他们从老师那里看到自己还有希望的时候,当他们生活在老师的温情和善意中的时候,其内心深处一定会受到震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老师失望,以此证明自己。所以,老师万不可以对学生失去信心,尤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表示出你的恼怒、失望、无奈和放弃,也不能给孩子太高的、他所达不到的要求。无论学生出现怎样的问题(不学习,学不会,不听课,懒惰,甚至是犯错误),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努力走进孩子心中给他们以贴心的帮助,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一个好老师是很困难的。李茂老师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开篇就说:“在没有悠久尊师传统的美国,最杰出的教师被称为‘英雄’。在美国人看来,教育与其说是神圣的,不如说是极端困难的。”因为“教育是世间最难的事”。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一名职校的老师尤其困难。而你,却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相信有了你的改变,会让更多职校的孩子得到改变——不仅仅是学到一门技术,而是如何面对生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中国教师报》出版日期:2009-10-28    期号:31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6:32 | 只看该作者
饿到只认烧饼?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你的文章我拜读了不少,确实很有思想。但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要活在现实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向你要的成绩你可要拿出来啊!如果成绩不行,我们这里可是要辞退、下小学、评不上职称的。因此,抓成绩是教学一线老师的第一要务,也是学生升学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必备要素。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如写写学案、制制课件、搜集整理一下每年的中考试题、指导一线教师搞好中考复习等。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只是教育思想的升华,那些大理论教育家说的太多了,别忘了你可是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教育家”啊!



    首先,非常感谢你对我文章的阅读和肯定。

    我一直在教学一线,虽然读了一点书,但懂得不多,所以不敢妄谈教育理论,所写所谈只是个人对教育和课堂的一点思考和见解,不一定正确,更不是真理。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只有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样的人,就连很多名师、学者也还达不到“教育家”的境界,何况本人只是一个很普通中学教师呢。

    对于你说的“实事”,我想牵扯教师的基本功和认识两方面的问题。

    先说基本功。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也要研究考试。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学案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别人设计好的,未必适合自己的教学,也未必适合学生。既然是学案,那就是要融教师教学思路和对学生学习指导的思路于一体来进行,假如依仗所谓“名师”来给你写学案,又怎么体现你的教学思路?

    随着电脑的普及、教学设备不断改进,多媒体进入普通教室已成为现实。所以,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应是教师的基本功。我可以堂堂课都制作课件,只要教学需要和条件许可。我所制作的课件必然体现我个人的教学思考,适合我的课堂,但未必适合别的老师。我可以查找网络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却不会使用别人制作的现成课件。假如把制作课件当作教师的额外负担,寄希望于所谓名师,永远也上不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来。

    还有收集中考题的问题。每年的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单元考试,都由教研室统一命题,教师也就没有命题的能力,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作为老师,理当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答疑,或者整合各种题目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所以,命题也应是教师的基本功内容。再者,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假如只是定位在“复习迎考”上,那老师的眼里就是中考、分数,就是试题,而没有学生。眼中无人的教育那不是真教育。

    再说认识。

    什么叫实实在在的帮助?街头遇到一个饥饿的人给他买两个烧饼吃,那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只是解决了他一顿饭,下一顿饭怎么办?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不能只认烧饼,而是要具备自己挣钱买饭吃的能力。教师的教学也是一样,今天有人帮助设计了教案学案考试题和课件,但以后呢?只有自己学会如何设计教案学案,学会自己制作课件和编制考试题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更重要的是,不仅会制作,更要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社会依靠成绩评价学校,学校依靠成绩评价老师,老师依靠成绩评价学生。这是个全社会的问题,虽在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没有更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之前,我们不能回避成绩。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抓成绩?成绩是怎么来的?仅靠技术手段,仅靠教师在“术”的层面上徘徊,而没有“道”的探寻,没有在把人放在首位来思考的话,人就成了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老师就是知识的搬运工,非他。只有当学生真正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了,他才会主动学习这个学科,积极获取知识。这样,还怕成绩上不去吗?

    我不是善讲大道理的人,更不是贩卖理论的“专家”,我只是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努力把学生放在心上,由此尽最大努力设计好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考试的知识,更是生活的知识、健康的知识,是能够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并服务于他们将来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因为把学生放在心上,我会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学生的伤害,无论是目光、语言还是行为。我不敢说我从不伤害学生,但我会努力避免或减少伤害。我常说,我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撑起一把伞,为学生遮风挡雨,能挡住多少是多少。

    做到这一些,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切莫“只认烧饼”,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具备获得烧饼的能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中国教师报》第307期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8:0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在场——《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

2009-07-17


他山石



收到明霞老师《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是在5月28号吧,读完她其实也就不到两个星期时间。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没动笔,一是生怕写不好明霞,写出来的文字有损于明霞形象;二是因为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写过读后感,且写得那么好,我怕自己写出来的读后感会失之于肤浅,会贻笑于大方。因为我毕竟没有亲见过明霞,更不要说进她的课堂感受她的生命化教学了。但转念一想,如果不写,又觉得对不起朋友,因为我案上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不是自己买来,而是明霞老师特意从泰山脚下专门给我邮寄过来的,书的扉页上还有明霞老师的亲笔题名。

说起与明霞老师的相识,那要感谢网络。记得我在网易开博不久,为便于就教同仁,向大家学习,我申请加入了“教师之家”、“愚公教育沙龙”等几个教育类圈子,也顺便把自己写的日志推送进这些圈子。申请加入“教师之家”只是希望在这个“家”里结识到更多的同行,向更多的同仁学习,没想过要做什么管理员。有一天,明霞老师(之后才知道 “教师之家”的圈主是明霞,她在网易博客上的个人形象图片为金黄的田畴上坐着的读书人形象,第一次看到这形象便让我铭刻于心)给我留言,询问我有没有时间替她打理圈子事务。看到明霞老师的真诚相邀和鼓励信任的话语,我便应承下来。在圈子管理的过程中,我不断得到明霞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明霞老师对我非常信任,在如何改进圈子和吸收新的圈子管理员时还主动征求我的意见。她待人的真诚和为人的谦逊由此可见!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读明霞老师的博文成了我的必修课。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明霞老师的博客学习,读她的博文,感受她的充满诗意的生命化课堂。渐渐地,我的教育教学也因此受到明霞老师的生命化课堂熏染,我对学生体现出比以往更多的生命关怀。我也把明霞老师介绍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他们都知道我在网络上认识一个全国名师,山东的,教生物的,叫孙明霞。

在帮助明霞打理圈子的时候,也特别得到明霞老师的关心与指点。明霞告诉我,要结识更多的同仁,向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还可以加入教师成长博客。我在她的帮助下也很快地在成长博客中开博,并且加入到生命化教育群组和创新教育群组中。明霞老师为了鼓励我,还把我的《你也可以成为柏拉图》、《这节课,我让学生写“人”字》、《夜深人静的时候》等几篇文章选进她参编的《旅途——生命化教育群组周刊》和《创新教育周刊》。那一段时间我的生活也因此而充实而快乐而幸福,我觉得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藏于心底的工作热情和持续坚持的工作精神也被重新激发出来。

到07年暑假吧,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也就很少去“教师之家”和成长博客了,自己的博客也因此荒芜。但我心里却始终惦记着“教师之家”,惦记着明霞,惦记着成长博客……虽然没能像过去一样打理照顾圈子,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天天去看明霞的文章,但我却还是常去明霞的博客,去感受她的生命化课堂……

之前并不清楚《中国教师报》。不记得从哪里得知,明霞上了《中国教师报》。渐渐地我开始关注起《中国教师报》来。07年底,学校订购报刊时我从邮局加订了一份《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报》也就成了我经常浏览的报纸之一。

应该是四月底吧,无意中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登载的一则消息:明霞出书了——《用生命润泽生命》。我真是太高兴了!于是乎欣欣然,上明霞的博客,跟她留言,向她道贺。在替明霞感到高兴的同时,又觉得有些遗憾,因为一时不知从哪里能买得到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我便在她的邮箱中留下一封短信:“明霞老师好,向您道喜了,恭喜你的《用生命润泽生命》正式出版!说实话,因为明霞,才关注到《中国教师报》,因为读4月29号的《中国教师报》才晓得明霞书作的问世,也因此今天晚上进了你的博客。很抱歉的是,因为我的懈怠,有些时间没去你那里学习,即使去了,也很匆忙,没留下什么言语,但我心里却常常地惦记着你的生命化课堂。很想认真地读一读明霞的书,好遗憾的啊,没能得到明霞老师的赠书,第二本出版时可记得赠一本给我哦,不知第一本书什么时候在我们这里的书店能买到,这第一本就由我去买吧,哈哈~~~”让我没想到的是,明霞老师看到我的信后立马给我回信,叫我留下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以便她寄书给我。真的太让我感动!!因为从明霞的文字中,我知道,她赠送出去的书已经花去了她一个多月的工资。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总念叨着这寄书的事,爱人是担心我会失望吧,便对我说,你别信以为真,不用等了,路途那么遥远,她是不会寄来的。我没有反驳,因为我心里明白,以我对明霞的了解(呵呵,常言道“文如其人”,我是从明霞的文字中了解到她的人品哦),明霞是一个不会说话不算数的人!当我捧着明霞寄来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时,爱人也因此感动!!!



当我拜读完《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时,我不得不实话实说,书中的大部分篇幅我都在明霞的博客中读过。

要说品读的感受,我想借用河南王安濮老师的话来表达:“明霞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她能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体会贡献出来,让我们这些‘菜鸟’分享。无论是明霞的课堂,还是明霞的教育随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永远都是那么富于哲理。读她的文章,你不感觉高深,也不感觉肤浅,只是受用。”

明霞的生命化课堂里充满着对学生,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学习输血、传染病等内容时,明霞老师这样举例:“假如我受伤了,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我的血型是AB型,谁能给我输血?”“假如我得了严重的流感来上课,你……”在这里,明霞用自己举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情感,同时也体现出她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用她的话说:“好事可以拿学生打比方,生病不能拿学生举例子。”

在给初一(七)班代课的第一节生物课上,明霞引导同学们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运用的是问答法。在提问过程中,有一位叫晓君的女孩子回答问题时总比其他同学主动全面。在她回答出问题得到明霞的肯定和赞许时,学生们都对她说“她妈妈是教生物的!”一堂课的时间里,学生连续喊了四次“她妈妈是生物老师”,明霞却一直没有做出正面的回应。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描述时心里十分地纳闷,明霞怎么老是不表态不说话呢?!

明霞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得不让你拍案叫绝: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明霞这样问学生,“今天哪位同学的表现很棒啊?”“是晓君!”“原因是——”明霞老师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们第五次喊出:“她妈妈是生物老师!”这个时候,明霞向全体同学说,她妈妈教生物跟她能够回答出问题、课堂表现很棒有必然联系吗?学生们说是遗传。明霞老师接着问学生,假如学问能够遗传的话,我看科学家的后代不用学习也能成为科学家,国家主席的后代也还是国家主席,教授的儿子必定还是教授,农民的后代只能永远是农民了……是不是这样啊?“不是。”既然不是的话,她回答问题好,是她自己的努力还是她妈妈的遗传?“自己努力。”是的,不管家庭怎样,也不管父母是做什么的,都不能说明你将来的走向。你会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决定权在你手里,与父母的能力和水平无关,虽然家庭教育的作用和环境的熏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呢?“我们自己的努力!”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是把生物课上成生命课的最好诠释!!!

下午上完两节课后,明霞匆匆忙忙赶到(2)班上第三节课,教室里只有十几个学生。一问,才知道,学校开运动会,今天下午是运动会开幕式的预演,看看别的班级也都没人上课,让学生自由学习或者玩耍也属正常,因为除了入场式的三十多人,剩下的也大多去当观众了。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被筛选剩下的15个学生,留在教室,正当他们无奈甚至会郁闷的时候,明霞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下来走到他们中间陪伴他们,给他们上复习课。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如果没有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与关怀,明霞老师是不会上这节课的。这节课,不在于她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她给了学生们快乐!!!

在参加张文质老师发起的“师生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的讨论时,明霞这样认为:“和学生交往,首要的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明霞是一个处处为学生成长着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人。她在《用尊重赢得尊重》的博文中写道,当学生犯了错误时,通常,我会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把学生叫到花园里,甚至是校园外的小径上,边走边聊,了解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遇到困惑、遇到青春期的烦恼时,我们应该适时引导,不妨采取和学生个别交流、书信(明霞把传统的书信文化方式引入到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善莫大焉)、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异性间的相处等问题。

在明霞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叫她孙老师,也可以直接呼她的名字,这是何等的胸襟;学生们偶尔还可以在她的身后拽她的长发,这是怎样的宽容。她总是把学生们需要学习的问题列出来,然后问学生,我们先学习哪个问题,学生们想先学习哪个问题就从哪个问题开始,这是怎样的民主与平等。

明霞的课堂总是那么充满着诗意。一丛狗尾草,一段杨树枝,一朵鲜花、一阵“风”景,等等等等,都可以被她编识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演绎成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短文。

一位学生问她蔷薇花什么时候开,几过月过去了,她还记在心上。学校的蔷薇盛开时,她兴奋地跑到教室,告诉孩子们并与孩子们一块去观赏。

不了解明霞的人,以为她的《用生命润泽生命》是花了好长时间费了好些精力才撰写出来的。殊不知,她只是把自己在生命化教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感受日日天天地记录下来,积涓涓细流进而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江河。

明霞是一个把生命融入教育教学的人。明霞在与家长的通信中如是说:“我想,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作为教育,就是要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文化、文明,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能够适应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她既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分管政教的领导,她却能花上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找来家长谈话。不是为自己,完全是为了他的孩子。这样的举动,这样的爱心,这份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谁能不被打动呢?

老师们讳莫如深的生殖发育知识,在明霞老师这里,科学地对待,她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把它变成了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绝妙素材。她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了不起、最伟大的生命,无论长相如何、个性怎样,都是父母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在讲过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以及分娩的过程后,她给学生提出的课外作业是,回家访问自己的母亲写出采访报告,让学生在与母亲的交流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到母亲生育的辛苦,增进感情,学会感恩。

明霞是良师,是益友,更像是学生的母亲。她敬业、奉献、关爱学生、尊重生命,她把教育教学融入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享受着生命与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她可以为设计一个课堂导入或考虑一种教学思路而冥思苦想上一个晚上甚或几天,这为的就是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明霞是一个纯粹的人,她毫无功利之心。她这样看待教学工作:

“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这乐趣与幸福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虽然辛苦,但路边的野草、斑斓的花朵,还有翩翩飞舞的彩蝶是对我最好的馈赠。”



当我再次品读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的时候,我发现,那充盈着生命底色的装帧设计,仿佛在昭示我们,我们的教育本应该生命在场,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

最后说说两个心愿:一是有机会去泰山(我喜欢登山历险,到过中岳嵩山、西岳华山,也去过黄山。虽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但一直想去东岳泰山看看),一定要去拜访明霞老师,去明霞老师的课堂感受一下她的生命化教学;二是有可能的话、方便的话,我想邀请明霞老师来我们学校做一次讲学(看到福建老九等邀请明霞、丽新去讲学很是羡慕哦)。

——2009年7月16日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24962



读你,慢慢看清蝴蝶的背后

——《用生命润泽生命》

文/李宁

读你,才知你的过往

读你,才知你的勤奋

读你,才知你对教育真谛的探寻

读你,才知你的无私

读你,才知你的热忱

读你,才知你对教育的美好诠释

读你,才懂你的不易

读你,才懂你的坚韧

读你,才懂什么是最美的爱约会

读你,千遍不厌倦。。。。。。

走近你,与你有个美丽约会,用你的文字润泽我的魂灵。

“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老人的话放在明霞老师身上至为贴切,老九说她是美丽的尤金妮娅,多美的赞誉!他的那篇《智慧已经降临  魅力还会远吗?》(点击进入)读过四遍,仍喜欢。

   打开书,一抹新绿沁凉了心的夏。书中图片很少,首页,那张开两片绿叶大步向前的“蝴蝶”如此轻灵,招人喜欢!或许好些博友没有看到,快打开是不是很灵动?

西西费斯被天神惩罚,循环不止地推巨石上高山,然后巨石从山顶滚落到地,他重新开始艰难的推石工作,苦役永无终结。在这么枯燥、繁重的日常劳作中,他居然还能够注意到天气及路边的野草、蝴蝶。教师不是被天神惩罚的西西费斯,但很多教师为何有着西西费斯一样的苦役感觉而没有西西费斯那种追赶蝴蝶的乐趣呢?读读明霞你也想做一个追赶蝴蝶的人!

小时候,经常与小朋友一起追赶蝴蝶,在追赶的路上,或脚踩泥泞,或被石头羁绊,或被荆棘划破,终有人在半途放弃却又艳羡捉到蝴蝶的人。。。。。。

明霞老师的童年略带苦涩,许是这样的滋味才有今天自然绽放的迎春花。那一朵朵绽放在孩子心田里的迎春花化解了多少迷惑,多少忧愁,多少懵懂,换回了多少笑脸啊。那《又见蔷薇花开》中叫雨的小女孩,那个叫房磊的小男孩,那一封封与孩子们的信件,无一不透射着她对个体生命的爱怜与尊重。

我想,正是对孩子的爱之深切才有明霞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个个美丽的约会,约会就要盛装,就要精心打扮。我们看到的是她一个个生命在场的精彩课堂,可又有谁知她在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做明霞老师大脑中的细胞恐要抗议一万次了!2000年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三个月让她知道“教育,原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更多的知识之外的东西”从这里她开始踏上了新的教育旅程——生命化教育,慢慢开始践行肖川教授的“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提升生命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旅程里她挥洒了一路汗水,写下300余万字有价值的教育思考,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更新。

她是那片满载雨滴的云,轻轻洒在正在成长的幼苗心里,笑看孩子们茁壮的成长。那一堂堂聊天课、苔藓和蕨类植物、一台显微镜。。。放开了孩子的视野,展开了孩子幻想的画卷,激发了孩子的智慧,满足了孩子的体验,也开阔了我的眼界,解开了 “我是数学老师,我用数学教学” 的疑惑。

她是那片满载雨滴的云,洒在濒临干裂的教师心里,滋润心田。不辞辛劳的到省内外为校长和教师讲座、执教公开课、研讨课,她到哪里迎春花的芬芳就撒在哪里。芨芨草的成长她无私的关注着,这个夏日的福建之行硬是用那沙哑的动听嗓音传播着她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即使再忙碌,再疲惫,在1+1的博客空间里你总能看到她对“霞丝”的热情回复。

读到这里,你是否愿做那追赶蝴蝶的人,去赴一场又一次与孩子们的美丽约会?

“教活知识(把生物当生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做大课堂(把课堂由狭小的教室延伸到社会、家庭,把名词的课堂变成动词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关注生命(由对一群人的关注转变为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注,尊重每个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这是明霞老师对生命化教育的美好诠释,让我们一起谨记并践行!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26300



生命化教育——我们共同的追求

——读《用生命润泽生命》有感

2009-07-13 23:57

静卧看星

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孙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刚读几页就被书中内容吸引住了。读着孙老师的生命化育人方式,亲切真实的课堂记录,优美流畅而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真的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仿佛孙老师记录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也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可与孙老师比起来,真是汗颜!由于自己的惰性所至,竟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的,从孙老师的教学经历中我可以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孙老师那份对教育的执着,热爱令人钦佩。孙老师的求学经历是艰难的,坎坷的,甚至受过伤害、屈辱。可这也挡不住孙老师的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了孙老师的努力、奋斗。也正是在奋斗的过程中,孙老师遇到了多位影响自己人生的好老师,像高中班主任于东章老师,教语文的胡老师,教物理的孙老师等等。是这些老师对孙老师的影响,才使得孙老师对教育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了爱。甘心做“追赶蝴蝶的人”。

孙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真的令我们所有的老师学习,真的是践行了用生命润泽生命的的誓言、理想和追求。老师们似乎“天经地义”的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差且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横眉冷对”。我们来看看孙老师是怎样教育“问题学生”的。孙老师对每一个问题学生从不言放弃,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尤其一个叫江的学生与孙老师的书信交往最令我感动。江前前后后给孙老师写了七封信,信中向孙老师敞开心扉,倾吐了自己的烦恼忧愁、人生失意,寻求孙老师的帮助。一个初中毕业几年的学生还记得自己的老师,向老师寻求帮助,愿意继续聆听老师的教导,何也?相比我们周围的初中生还没毕业就想着赶快离开学校,离开唠叨的老师,获得自由的情形来说,无疑孙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是真正的教育,是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的教育。

孙老师的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很切合实际的思想平台——生命化教育思想作支撑。用孙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生命的色彩,教给学生活知识,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奇思妙想,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课堂效果明显而扎实,亦不缺乏轻松欢快的笑语。教者轻松,学者自在,一派和谐的景象。

孙老师还是一个爱学习、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专家,2006年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灵魂的洗涤,使得孙老师开始了深深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思维和教学。利用两个暑假的时间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了生命科学院的“研究生课程”,2001年杨叔子院士的报告,以及有关“生死教育”的文章等,这一系列的学习,使孙老师终于找到了教育的真谛——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有生命”的教育。2006年在“教育在线”和K12论坛以《生命的色彩》为题,开贴记录自己的生物课堂,一年多的时间,这个专题汇总了她的百余节课,200余篇文章,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0万人次。很多老师成了他的铁杆“粉丝”,这是何等的成绩啊!孙老师的成功启示:我们只要我们自己肯努力,勤思考,勤动笔,一样可以成功,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们应以孙老师为榜样,让“生命化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沿着“生命化教育”思想的方向前行,寻求教育的真谛,认真踏实的实践自己的教育教学,向学生理想中的教师靠拢。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23699



矢志不渝地爱上课堂,爱上学生

——读《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

手辰

2009-07-06 20:00

打开《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一书,就被她的课堂所吸引,一口气就读了大半。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做一个好老师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做一个好老师。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怀揣着爱心和梦想走上讲台,却在现实中逐渐冷淡和泯灭了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能矢志不渝地爱上课堂,爱上学生,你的课堂一定充满生命力,你也一定能成为孙明霞老师这样的人,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孙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也饱含温情,她用约会的心情给学生上课,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她始终保持一份美丽的心情,用这份美丽去感染学生,把这种真诚传递给学生,把这种爱传递给学生。所以,她的课堂是民主的,是和谐的,也是美丽和富有诗意的。有的老师常抱怨,我对学生这么好,可学生却不领情。爱是平等的,也需要尊重和坚持,你对学生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你是否打心眼里去爱他们呢?孩子的眼睛是敏感的,如果你对他的爱只是为了教育他,而在心底里是不喜欢他的,他怎么会领情呢?孙老师的课堂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可她用良好的素养和教育的机智巧妙化解,使课堂更加灵动。一堂只有“15人的课堂”,孙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变成了谈话课,既不影响未上课学生学习新课,又液温习了故知,联络了和学生的感情。孙老师的学生也并非全是优秀生,她遇到的问题学生和普通老师一样,可她不放弃,不“摧残”,用耐心去感化。她也有过困惑,有过失败,可她因为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她在失败之后总有新的收获和成功。孙老师的课堂是平等的,她和学生做朋友,有许多学生经常和她通信,而她在学期初也都会给学生写信,这种沟通让她走了学生了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书与育人得到了体现。

生命化课堂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的心中有爱,只要你矢志不渝地爱上课堂、爱上学生,你的课堂也会富有生命力!我常记起这段文字“她的教鞭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狡黠的学生在一个细节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孩子是生命体,是有感情的、有感觉的,也是宽容的,老师一点点爱都可能在他的心海里荡起涟漪!我们常常想起许多年纪很大的民办教师,他们是威严的,甚至经常体罚学生,但他们也是有爱心的,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竭尽所能,教会了学生唱歌、画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所以多少年过去,学生们记住的都是他们的好,他们的爱!他们的课堂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生命化课堂吧?现在许多农村学校仍然非常闭塞,老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很大,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学习新理论,但他们在利用自己的感悟,进行着生命化教育的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尽管条件有限,许多老师也在积极汲取新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

我们看到,王海龙老师自己有了电脑以后,他的班会更加丰富多彩,他开展的“感恩”主题班会,不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润泽吗?我们看到,王新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他解决学生早恋的过程不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关注吗?我们看到权柯柯老师设计的“寻宝行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课堂实录,充满挑战、充满乐趣,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吗?我们看到,李善雷老师的“探究小灯泡的电阻”课堂实录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动手动脑,完成了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吗?

像孙老师一样勇敢地尝试,不断地探索,积极地反思,我们的课堂一定更加和谐;像孙老师一样让生物课上成生物课,更上成富有诗意的课,让课堂当作课堂,更把生活当作课堂,给学生全面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一定会从一个封闭的小天地走向一个无限宽广的未来!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21915



态度决定幸福

---听孙明霞老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享受教育幸福》报告有感

2009-07-30 13:23

小小的我

在没有听孙老师报告之前,家人一说我一点志向都没有我就不爱听,就反驳家人,我即不会写作没有能力,又不会说好话奉承别人。我就当一辈子教书匠就行了。日子久了家人再也不说我了,我也变得碍于现状。现在想想我就是孙老师说的典型的“生存型的教师”。

3月28日下午,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明霞老师谦逊平和的态度和温文尔雅的谈吐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她的报告题目是《走专业发展之路  享受教育幸福》,在她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我感觉到了她的快乐,也体会到了一个为师者的幸福,明霞老师的报告并没有很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利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走“成长”这条路线,应为“成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给我的启发很大。

一、感悟学会学习——打点生命的底色。我这个人从小到大除了要学习的课本以外从不知道读书,无论是专业知识方面还是生活娱乐方面的我都不看。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家人就说我理科好,所以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从初中开始,立刻不用学感觉也会做,可是一上语文可我就想睡,还记得初一时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一来上课几次我都睡着了。让我背一篇古文比登天还难,就这样我的语文越来越差,所以对于读书这一习惯我从来就没想过,同样,知识也抛弃了我。今天听了孙老师的报告,使我明白了读书对于教师有多重要,以及该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我要读书,这个心情从来没象现在这样迫切,这是发自心底的呼唤。就向校长说的那样,哪怕我只读一本,只要有恒心把它吃透,也能有很大的收获。

二、感悟学会反思——增加生命的厚度。每每遇到比较调皮或学困生我就很苦恼,整日里愁眉不展,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令他们有所进步,日子久了我就对他们书去了信心,从而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想想假如我多看一些与班主任有关的书籍我就会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方法;假如在过去的这12年里我能耐心的哪怕辅导过一名学生,反思自己的做法积累一点经验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筹莫展,一心想着熬到他升级就行了。我也写随笔但介于自己的拙笔,我从来没有胆量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生怕别人笑话。听了孙老师的报告,“哪怕是流水账,写得多了自然也就顺利多了”。这句话使我倍受鼓舞。孙老师特别谦逊,她一直自称为“平民教师”,她说她的文学功底不好。可以看出明霞老师的平易近人,她的谦逊和宽广的胸襟。她就是从平日里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应该向她学习。

三、感悟执著的精神。 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无异于一潭死水,一个缺乏执著精神的人,不可能有一番成就。孙老师执著的精神是她成功的支柱,因为她的执著,她在当教研主任时牺牲了无数个星期天自愿给老师补课,因为她的执著,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宽裕的情况下她自费去学习。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今天依然在困惑徘徊了,我知道为什么我时时感到无奈和迷茫了,因为我缺少了执著。

感谢孙老师的到来,感谢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28214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9:18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偏科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您好,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偏科特别严重,有个学生数学能考90多分,英语却只有20多分;还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很高,但物理化学却非常糟糕。请问,对待偏科的学生,您有什么方法或者建议?



    我想,每个班级都会遇到偏科的学生,关键是要搞清楚学生偏科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造成学生偏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阅读的书籍、生活环境、影视作品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偏爱或者厌倦。抛开其他因素,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的智力差异。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虽说人的智能可以不断开发、发展,但是智能的品质是在儿童的早期就设定的,甚至有些智能是先天的。我有个朋友,孩子从小很懂事也很勤奋,但学习成绩很差,朋友花了很大功夫给孩子补课,成效并不明显。但孩子很有音乐天赋。后来,朋友就给孩子买钢琴、找老师辅导声乐。没想到,这个孩子在高二时就以出色的音乐专业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了。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政治课上我花了两节课也记不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我数学和化学学得很轻松,高考时我政治只考了50多分。现在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我就属于对概念记忆能力欠缺的人。

    所以,孩子偏科,要考虑是不是智力上的差异造成的。假如是的话,无论老师还是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智力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让他(她)明白,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就如同营养套餐,每种营养都是成长的必须,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来设置学习要求和作业,让他在弱势学科的学习中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与兴趣。有的学生不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缺乏学习的兴趣。

    不主动学习,完成作业或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不主动回答问题,遇到难题不愿深入思考,缺乏质疑的勇气等,这些不良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大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也与学习兴趣相关。兴趣浓厚的学科,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投入地学习,成绩自然就高;兴趣不高的学科或者总是学不好的学科,学生对之就越是恐惧和排斥,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知识本身的枯燥(相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加上教学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让学生失去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是导致学生偏科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多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后,学习成绩自然会慢慢提高。

    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今天来说依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都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但遇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即使过去不喜欢的科目也会尽最大努力学好,并由此产生浓厚学习兴趣;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原来的优势学科也可能变成弱势学科。所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教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至关重要。当老师发自内心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激励,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发自内心愿意学好,自然会主动学习,变弱势学科为强势学科。

    当然,仅有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还不够,教师不同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等也会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当一个老师十分热爱所教学科,并把这种热爱(对知识的敬畏之情)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受其感染而热爱。当一个老师跟学生说“这个知识其实没什么用处,但你必须要背过来迎接考试”,那学生就会从心里产生排斥。

    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种喜欢不是低俗的迎合,而是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用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来赢得学生,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学养来吸引学生,学生自会在轻松愉悦中投入学习。

    针对偏科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理论上讲,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限于目前大班额、超大班额的现实,我们只有尽可能给不同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中国教师报》2009年7月8日第303期)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0:28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生命的成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课题研究对提高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非常重要,但很多教师的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我想问一下孙老师,您对课题立项怎么看?您个人是怎样做课题研究的?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幸福之路,那是因为教育科研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成长的幸福。现在中小学的课题研究的确存在着严重的“流于形式”的现象,这归根结底还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我曾经写过《教科研,警惕形式主义》和《学校教科研中的泡沫现象》等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题研究都是这样。有的学校带领老师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效果非常显著,不仅促进学校发展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这是有利于师生终身发展的。

    作为我个人,我以为,立项不立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是否真的愿意、能不能坚持做下去。假如能立项,对自己是个督促,逼着自己要多思考,多行动。假如不能立项,我们照样可以开展研究。无论立项与否,都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问题作为课题去研究,也就是自己教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能够研究的问题,不要研究那些大而空的问题。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我们是中小学教师,怎么开展研究?这里有个认识误区。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往往是一些宏观层面、理论层面的问题,而我们所研究的则是自己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校本研究经常说的话是“问题即课题,教学(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微观的,只要善于捕捉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要形成专著或者多少论文。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进步、发展,学生也受益、发展了,那就是研究成果。

    过去,我也曾苦于对研究的误解和找不到方向而做着简单的传递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工作,觉得自己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熟练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就可以了。直到2000年,我走进北师大接受了国家级生物骨干教师培训,才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也对教师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教师的研究就是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去解决,并能及时记录、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正在开展生命化课堂研究。这个研究没有立过项,但不妨碍我扎扎实实地去做。最早时,我思考:生物教学如何关注到人,关注到生命?这一思考使我由最初的知识教学开始走向人文教学。我努力挖掘生物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比如生命的珍贵、环境资源的逐步减少、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还有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成为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后来,我走进了生命化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对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了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并逐渐形成了三个基本观点:教活知识(把生物当生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做大课堂(把课堂由狭小的教室延伸到社会、家庭,把名词的课堂变成动词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关注生命(由对一群人的关注转变为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注,尊重每个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当然,这样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不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而是具体地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这就需要将每天观察到、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反思提炼。所以,写作的过程也就成为我研究记录的重要手段。假如我没有对课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与记录,也就不可能形成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和基本观点。所以,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自己的草根研究,都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这对以后的梳理与总结也很有必要。

    反思我的研究过程,说到底,我不是为了研究而去研究,不是为了某个课题而搞研究,而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教育与研究,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够获得一些终身难忘的,对终身发展有益的帮助。我想,这才是研究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刊登于《中国教师报》2009年7月1日 302期)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1:39 | 只看该作者
荣誉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工作中您有失落的时候吗?如晋级、聘任或者荣誉方面。您如何对待这些方面的失落?这毕竟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



   我很坦诚地告诉大家,我是个没有什么荣誉的人。各级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劳动模范,等等,这些都与我无缘。甚至,我连学校优秀教师也不是。到很多地方,经常有人问我:“你早就是特级教师了吧?”我只有笑着说:“很遗憾我不是,让你失望了。”我唯一算是荣誉的,就是1995年参加了山东省教学能手的评选并被荣幸地选上。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荣誉,只能证明我参加过这次评选活动,如同毕业证书不是荣誉证书一样。

  我没有各种荣誉称号,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不充实,不快乐。也就是说,荣誉的高低与生活质量无关,与是否快乐幸福无关。我理解人们对荣誉的追求与态度。毕竟,一般来说,荣誉代表工作的成效,也代表你的工作是否被肯定。荣誉级别越高,越说明你的工作业绩大。所以,在工作中期望得到荣誉,期望得到肯定也理所当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荣誉高低和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并不一定都成正比。假如是在十几年前或者更早,当我认认真真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的时候,内心也会有些失落的,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也有人给我出主意:“你不要这么卖力地干,干了没人说你好,干好了成绩都是人家的。”仔细想想:我们干工作是给谁干的?假如是给某个领导干的,今天给这个领导干,明天换领导了,又给另一个领导干。这样以来,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讨领导欢心,活得和奴才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一直认为,工作不是给别人干的,而是一种责任心的驱使,是为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工作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无论谁当领导,我们都尽心尽力地干,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才干,让自己过得更充实,更愉快,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有什么不好?

  荣誉是什么?荣誉只不过是成长路上不经意间的一道风景。

  不要把荣誉当作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假如荣誉是唯的一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就有可能会不择手段。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实现这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必然会设法隐藏真实的自己,而极力讨好别人。当这个目的达到的时候,心中兴高采烈,但人生也由此没有了目标。为什么现在很多年龄不到四十已经聘上高级的老师没有了工作的热情,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重复的劳动,无奈的苦挨,只盼着早一天退休?因为他们奋斗的终极目标已经实现,再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假如荣誉是唯的一目的,一旦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世界上最不公正的对待,就可能怨天尤人,从此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一蹶不振。

  所以,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南京行知学校的杨瑞清校长说:“成绩不一定代表成功,成功也不一定代表快乐。”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只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得失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打交道的是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老师的最高荣誉不是有没有领导的肯定,有没有一本证书,而是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家长对你有充分的信任。我有一些正直的朋友,因为不愿意与庸俗为伍,不愿意去争名夺利,不愿意为了荣誉为了职称而低三下四地做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宁肯拿着副教授的职称去干和教授一样的事情,甚至比那些正牌的教授水平还高、人品更好;有的中小学老师宁肯只是停留在中级职称上快乐地耕耘,而不愿意去为了高级职称而绞尽脑汁……当然,尽管现实社会有很多黑暗,但我们依然相信阳光;尽管有腐败有不公平存在,但学校总有正气在,领导也不都是官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努力做好自己,力求问心无愧,评价就交给别人去做吧。

           (作者单位系山东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9/0617/8503.asp



《中国教师报》2009年6月10日(明霞答问录之二)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2:40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纯粹的教师

——写在《用生命润泽生命》出版之际

孙明霞

喜欢纯粹这个词,源于《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及其它的编译者李茂,还有大夏书系的编辑金洪芹老师。李老师在描述他所敬佩的老师和校长时,总喜欢用“纯粹”这个词,因为“纯粹”无一例外的是那些“英雄教师”的特质;金老师在评价李茂老师时也说他是个很纯粹的人。并说“只要我们坚持了教育的‘纯粹’,无论‘结局’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将获得心灵的成长,成为更完整的人。”

今天我也用“纯粹”一词来说说《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的诞生或者我对课堂教学探索和追求的心路历程也算是比较贴切了,尽管我不是“英雄教师”,但依然希望能过一种纯粹的教师生活。

(以上内容发表时删除)


在凝聚了发生在我课堂上、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的新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正式出版后,有朋友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写书的?”也有的朋友真诚的说“你太不容易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写作从没想到要出版,要发表,只是随意的记录着我的教育生活,记录着我对教学的思考,压根不曾计划过要出版一本书;我更没有感到“不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在“艰难”的“坚持”写作,而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怎么能说是“不容易”呢?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基层教师的研究不可能是宏观的政策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研究,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数据采集、分析或者文献史料的研究,因为教师的工作实际决定了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只能是自己的工作,是学科教学,是学生、课堂、班级等等。过去,我也一直苦于对研究的误解和找不到研究的方向而做着简单的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尤其是作为理科的生物教学,能组织好课堂教学、熟练的把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就已经是很好的老师了。直到2000年走进北京师大接受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才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也对教师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教师所要研究的就是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用心干好工作而不是用力干的问题;教师的研究不需要整天埋在书斋中查阅文献,也不需要跑到很多学校搞什么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而是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去克服去解决去记录去观察,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师的研究成果不在于发表多少文章是否出版了专著,更不在于是否获得了什么荣誉证书拿到多少奖金,而是教育教学能力是否有提高,教学行为是否得到了改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是否得到了愉悦。这才是教师的研究。

过去,一直沉迷于生物知识的教学中自得其乐,在接触了新课改理念,接触到杨叔子先生“科学人文,交融生绿”的观念之后,这才发现,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是对人的教育过程。由此促使我思考:作为理科的生物教学,如何关注到人、关注到生命?使我由知识的教学开始走向人文的教学,努力挖掘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的因素,比如生命的珍贵,环境资源的逐步减少,动植物物种的减少、灭绝,还有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都成为我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载体。随着06年走近生命化教育、接触张文质先生,才开始了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我对生命化课堂理解的三个基本点:教活知识(把生物当生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做大课堂(把课堂由狭小的教室延伸到社会、家庭,把名词的课堂变成动词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关注生命(由对一群人的关注改为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关注,尊重每个个体的尊严与价值)。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真正打动人、感染人的,恰恰就是那些最真实、最生动、最朴实的文字。今年初春,乐陵实小的李升勇校长邀请我去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如何写作的问题,这让我犯难了——理科出身的我,对于修辞语法一窍不通,怎么给老师讲写作?我自己只是随心所欲把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出来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思熟虑过的严密。但李校长偏就认定了这一点,让我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如何“随心所欲”写文章。记得当时我问起现场的老师:能不能说说你阅读我文章的感受是什么?有位老师站起来说,她天天看我的文章,很真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被我记录下来了,不矫揉造作,读起来感到都是真情实感。

的确,我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特点时就用了三个“真”:真实、真情、真诚。所谓真实,就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事件,可以是我课堂中的故事,也可以是我和学生交流的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故事;所谓真情,就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表达的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真诚,就是用心书写每个字、每句话,不敷衍他人也不敷衍自己。如同对面坐着熟悉或陌生的朋友,说话必须要真诚的说才能激起他人的共鸣或者得到认可。这三“真”所要求的自然就是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文字,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的目的去写作。用心记下曾经的美好或者困惑,在记录中就会不断思考、提升,在记录中也不断观察、分析、改善,达到提供专业水平的目的,也由此学会了研究。可以说,我对课堂的研究与认识,正得益于我平时的记录积累。

记得我第一篇课堂随笔是在06年2月14日诞生的。学生已经开学了,却因为一老师生病不得不临时将课调换给我。从我接到通知到上课的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无论怎么抓紧备课也难以准备好要上新课的东西——关于藻类植物,没有标本,现采集来不及;没有挂图,现上网收集图片也来不及。无奈之下,我和学生采用聊天的方式交流,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高兴之余就想:要是把这样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研究课堂的素材一定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可以为今后教学同一内容提供借鉴,也能给其他同行以启发。我在教育在线论坛开辟了“生命的色彩——我的课堂”主题帖,从“一堂聊天课”开始,从此对课堂开始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每一堂课,总会发生一些我不曾预料的事件,有时也会遇到矛盾和问题。那么,每天的记录就成为我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重要手段。在记录中,开始关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直至真正迈进生命化教育的轨道。所以,文质老师说“明霞遇上生命化教育一定是命运中的必然”大概意就在此。

不经意间,课堂随笔越来越多,引起的关注也不断增多,采访报道也随之而来。我的课堂探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也得到了张文质老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他的帮助支持下,我才得以从最初两年的课堂随笔中选择了若干汇编成书。

我想,假如最初我抱着功利的目的去研究去写作,或者为了出书而写作,我的文字不会是鲜活的、真实的,我的研究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我也不可能赢得这么多老师和朋友的关注和鼓励。正因为我的研究和写作纯粹是为了观察我的课堂,记录我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逐渐形成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与主张,也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尽管只是些真实的教学案例,但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正是我对教育的思考。

文质老师说:“明霞的质朴、真诚与纯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尺。”这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也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我愿意做一个纯粹的老师,在自己的田地里默默的劳作,只为了获得心灵的成长,让那些那些美丽的花朵从容绽放,成为完整的人。

(发表于《福建论坛》2009第五期)



收到《福建论坛》第五期,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不仅刊发了拙文《做一个纯粹的教师》,还在封二推介了拙著《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更让我惊喜的是,在封三“新生代名师推介”中,竟然还有明霞!多么荣幸和惊喜!

特别感谢《福建论坛》的厚爱!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3: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师报》专栏“明霞答问录”开栏


《中国教师报》专栏“明霞答问录”开栏了!

这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一份让我敬仰、学习的报纸,竟然可以开一个一线教师的专栏,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

一直以来,只是自己努力学习着,实践着,前行着,记录着,希望自己的记录能够留下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记录中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获得改进;在实践中努力践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让自己的课堂,让自己和学生交往的过程,都成为用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这个生命,不是单纯的老师的生命对学生生命的润泽,而是相互的润泽。没想到自己的记录得到了众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也给很多一线朋友带去了积极的影响和启发,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

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自然会被当作访问对象“答记者问”,回答老师们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教学的,有生活的,有处理学生关系的,有教师成长的,有教科研的,还有具体某一堂课教学的。其实,我不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但面对老师们的热情与信任,我只有尽我所能去思考,去给老师们分享我的思考和见解——仅仅是我的见解,不见得是正确的,更不是什么真理。

无意中,中国教师报的李茂老师看到了一些我回答老师问题的文章,也听我说了些老师的问题,他灵机一动说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很多一线教师的问题。有些进行理论研究的专家在回答老师们的问题时往往站的角度较高,理性过多,实践性较少,分析出来之后老师还是难以操作。而我的回答完全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是用实践说话,可能更贴近老师的实际生活,就建议我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

很荣幸,在“教师教育”板块编辑茅卫东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明霞答问录”正式开栏了。从上周开始开栏,这周的第二篇文章见报,一个周过去了,心也一直忐忑,不知道会得到读者怎样的评价。因为还没收到上周的报纸,也一直不敢公布。今天看到《中国教师报》网站更新上传了上周报纸内容,就直接复制了过来。至于效果如何,只待读者去评说了。

需要说明的是,“答问录”中的观点,很多都是现场回答的内容,后来进行了加工整理。观点也都仅是个人观点,难免偏颇,请多多指正。

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







自己先要看得起自己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添加时间:2009-6-8 20:48:00







编者按:

    在孙明霞老师的博客(http://blog.edu11.net/?7)上,可以看到很多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后面往往是她不厌其烦的详细回复。她说,这几年外出讲课,也有会很多老师向她提问,而这些问题也曾经就是她的困惑,“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既是帮助老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我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过程”。现在,我们请孙明霞老师将这些对话整理出来,以便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分享其中的智慧与真诚。同时,我们也期待您是下一位提问者(孙明霞老师邮箱smxta@163.com )。



孙明霞:
    1983年大学毕业,现为山东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
    多年来,孙明霞老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并致力于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课堂观,先后被《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报》和《当代教育科学》等媒体予以报道;应邀为教师、校长、师范专业大学生、班主任、家长等培训班讲座百余场;撰写教育教学随笔300多万字,其博客《生命的色彩》点击量上百万次;被评为《明日教育论坛》07年度教师;个人专著《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孙老师您好,看您的博客,听您的报告,深受感动。您作为一个“副科”老师,能够做得这么出色,这么优秀,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也是一个“副科”老师,看到您和那么多的名人交流,我很羡慕,因为我就是连校长都不敢随便去和他交流。每次走到校长办公室门口总是很胆怯,觉得校长忙“主科”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来关注“副科”,于是又退回去了。
    请问孙老师,您怎么能把“副科”教得这样有声有色?“副科”老师怎样解除和校长交流时的心理障碍?



    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科目占用的课时多,属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自身成长所必需的基础;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同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不能根据课时的多少来判定哪个学科是“主科”,哪个学科是“副科”。既然国家要求给学生开设这门课,它一定是重要的。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少的。人体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也需要无机盐和维生素。人体的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作用却不能忽视。
    作为教授这些学科的老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这门课的教学,要从头脑里摒弃“我是副科教师”的思想,要相信你所教的就是重要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训练,都要以最高标准来对待,用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你所教的学科,才会对老师由衷地尊敬。假如你自己都不重视所教的学科,还指望别人来重视?自己不重视,即便学校很重视也难以落实在你的课堂上。你自己真的重视了,很多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就拿我教的生物课来说,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谁都会说生物课是“副科”。但我既然教授生物学,它就是我的事业,我就必须把生物教学作为我最重要的工作去做。无论教学多少年,每堂课永远都是新的——新的学生、新的环境、新的思考、新的智慧生成。我不可能沿用很多年前的教案,不可能重复过去的教学,必须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备课,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常教常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够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智慧不断迸发。假如自己认为这是没人重视的“副科”,必然产生一种应付的心理,多年教学之后,热情逐渐冷却,智慧的火花也不可能生成,教学过程必然成为一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所以,我们要很虔诚地对待每一节课,即便别人不重视,但我自己要重视。
     再说和人的交往。
     我认为,人和人交往的基础是真诚、尊重。无论地位的高下、职务的高低,人格尊严都是一样的。和名人学者交往,我们尊重敬佩他们,通过交流获得知识和智慧,学习借鉴他人;和普通人甚至水平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同样也是要尊重对方,不居高临下。要始终记得:我和你是一样的有尊严的人。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见了名人、领导胆怯,见了普通人也不会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了。
     比如,我在北京参加培训期间接触了很多博导级的教授,还有院士、教育部的领导等,最初也是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特别仰视他们。但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发现他们虽然地位高、学问高,但人都特别随和,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就像身边的长者、老师或者朋友一般,让你全无拘束感。这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使我能够主动去请教问题或者交流。看看我们身边,真正有架子的人是谁?是那些有了一点点权利就忘乎所以,自以为可以左右他人命运的人;是找他办事就给你设置种种障碍,非得请客送礼才行的官僚;有的人甚至没有什么官职,只是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权利就以此为所欲为。而这样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
     所以我想,不管教什么学科,我们首先对自己的学科充满信心,认真对待,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这样,我们在学校面对其他同事和领导时,才能有底气。我接触过很多校长,他们不是官僚,而是真心想做事的人。有的校长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太好了,他们这么勤奋地工作,我却不能给他们一点经济上的补偿,没有一点好处给他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给老师们创造机遇发展自己,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寻找到乐趣和幸福。”而我也常听老师们说的是:“我们的校长太好了,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做好工作,对不起我们校长。”我想,有这样的校长和老师,应该不存在“主科”、“副科”之争,校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渠道也应该是通畅的。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9/0608/8454.as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13:19 , Processed in 0.1304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