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1:27 | 只看该作者
被“关注”的幸福

  ——这组文章发表于《教师月刊》第6期“关注”栏目。

  感谢黄老师的深度思考与鼓励,让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感谢《教师月刊》的“关注”与关怀,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继续前进。



关注

可以像他们这样当教师

“明霞道路”及其意义  

黄建初

以明霞老师的成长轨迹比对基层教师的成长,我以为,她所走的是一条一线教师可以走的发展道路,我把它称为“明霞道路”。

何谓“明霞道路”

明霞老师走了一条自我发展(当然也包括了借助外力推动自己)的道路。明霞老师在博文中说道:“有一次,一位农村学校的老师很认真地问我,同样也是普通老师,你在这几年进步这么大,有什么秘诀吗?我如实相告——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书、多学习、多交往、多思考而已,就这么简单。关键还是个态度问题,你想进步,就得抛掉那些世俗杂念,心地净朗了,稍稍的一点外力就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假如自己没有进步的愿望,外力再大也无济于事。”在谈到自己成长的“关键处”时,明霞老师说到了一句至理名言:“给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自己给自己的教育投资。”此话极具哲理,是对“明霞道路”的最好注释。

读书、求教、实践,是明霞老师的成长定理,或者说是她的专业成长关键词。她坦言,买书是“一摞子、一摞子”地买的;她装修房屋时,最关心的就是书房,她的丈夫在向朋友介绍新房时最为自豪的,也是因为拥有一个宽敞明亮的书房。这书房里的一本本藏书的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读书故事。她说,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太狭窄了。她曾经“转战”南北东西,自费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抓住各种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求教自己感到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年来,她先后结识了朱永新、杨瑞清、陶继新、卢志文、肖川、张文质等教育名家,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了丰富的教育智慧,获得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所有这些,逐渐造就了她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和精彩课堂。

明霞老师的行动,完全出于内在的需求,而非外力所致。除此之外,明霞老师还尤其爱好教育写作,写教育博文。她通过教育博文的写作,把自己的行动变成文字,把文字变为思考的载体,在反思中提炼自己,也把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有效的教育技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以至于成为众多教师心目中的真正名师。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它需要恒心和毅力,需要细水长流的缓慢过程。凡是来得快的教改,往往去得也快。教育肯定有其不变的东西蕴含其中。我感觉明霞老师是紧紧抓住了这个“不变的东西”的,因此她形成了丰厚而扎实的教育观、学生观、人生观,这使她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出类拔萃。

明霞老师说过:“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但不等于我们可以无所作为。我们的大环境不好,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无法改变天气,天要下雨,我们至少可以撑起一把伞,为自己也为学生遮雨;我们不能把黑暗驱走,我们至少可以点一盏灯,照亮一条小路。条件再恶劣,我们在课堂上也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少受一点伤害。”

她还说过:“一个真正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独立思考和深刻见解,才有生命课堂的不断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明霞老师把这一切化为与学生的生命对话和共同成长。

“明霞道路”的意义

首先,明霞老师的成长历程,对那些教育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的老师来说,尤其具有效仿意义。因为改变心态、上网学习、撰写教育随笔等,都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明霞道路”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走、走了必然会有成效的路,关键就看你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时间长短和行程的远近。明霞老师这个榜样,对那些以外部条件论自己发展的教师,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其次,明霞老师的成长道路,对我们认清教师培训的种种误识和盲动,使教师培训行走在正常、有序、有效的道路上,也有一种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有位青年教育干部数次被培训班“培养”,他自己调侃:某书记的报告我已经听了第三遍了。领导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体现对开班的重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只是作“无病呻吟”的所谓报告,白白耗费大家的时间,教师怎不议论纷纷!还有,培训考核的分数指标,形式主义风行的那些培训,着实让教师倒胃口。学分,本是衡量的标准,但是当学分变成培训追求的目的时,培训已经走了样,变了味。

我们不能太急。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艺术。那种集中数天的专门式培训,看似重视有加,其实是“狂吃狂饮”,不倒教师的“学习胃口”、不让教师生出“学习肠胃病”来才怪呢。

明霞老师的成长体现了一个先有厚积后有薄发的过程。我以为,在她至今27年的教育生涯中,前22年是一个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量变过程,后5年是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产生质变的过程。没有厚积,何来薄发!这对那些只想“膨化成长”的渴望一夜暴富者和变着法儿想走捷径者,无疑是一个警示牌。

对教师的培养,我们必须注重心灵世界的净化和精神世界的建设,无高尚何来高远;我们必须尽可能减少急功近利,多一些淡泊从容,无清净何来志远;我们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己的不懈追求。

外力太过,会让人产生依赖和惰性,导致“厌食”。外力太过,躺在外力上的人,干脆就等外力来作用了,自己的内驱力反而日见消弭。这是教师培养中的辩证法。

(作者系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孙明霞老师(右)在上海拜访陈兴邦老师

附1

我的教育信条

孙明霞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附2

答友人问:我这样做教师

孙明霞

1.

你问我怎么上课啊,这个问题似乎范围太大了点。我想了想,我的体会可能有这样几点吧。

一个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说,课堂中处处都有教学资源,时时都能生成教学资源。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上课时要善于利用各种现成的资源。比如,我时常把整个校园当作我的教室,把自己拍摄的图片做成教学课件……除了课本、教室、学校,在学生的家庭里,在社会的环境中,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再一个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感到他所学习的不只是课本的知识,不只是应付考试的知识,更是自己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服务的知识。然后,借助这样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生命、认知生活、认知社会。

还有一个是,教学过程深入浅出,教学语言既生动又严谨。我教的是生物课,它属于自然学科,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要求他们死记硬背,那是一种折磨。所以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能准确而且生动幽默地表达。

2.

你问我怎样和学生交往,这其实和上一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上课时眼里要有学生,课后批阅作业时能面对着学生(即便不是面对面,也要像面对学生那样具有一种交流的心态)。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时刻想到“尊重”二字。在受尊重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了快乐的事情。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很用心地给学生写信,学生也会给我回信。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管是否打断了我的话。课下,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成长中的困惑,写在作业本上和我交流。

这个“尊重”的背后,实质上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责任、期望。

3.

你问我如何和家长交往,这似乎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我想,最重要的仍然是尊重。然后就是要努力引导家长理性地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重视的,什么是应该宽容的,什么是应该等待的。

和家长的交往,可以通过家长会这一常规途径,也可以面对面交谈,或者通过电话、邮箱、QQ等方式进行联系。和家长交流、沟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提出的建议或要求,既要合乎教育规律,还要适合家长的理解水平。只要我们本着真心为孩子负责的态度,而不只是要求家长如何检查孩子作业,甚至要求家长每天如何陪同孩子做作业、给孩子出题等,家长一般都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

我曾给家长写过信,也给不少家长作过讲座,接待了一些寻求帮助的家长。我很少直接给出意见,毕竟我不是心理医生。但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有家长问我,孩子缺乏学习热情,怎么解决?这是不好回答的。那就先分析为什么:是对老师的教学不适应,还是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或者是因学习困难,再或者是家庭的原因让孩子感到迷茫……

这不仅是在帮助家长,也是在帮助自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孙明霞,山东省泰山市泰安学院附中教师)

本组文章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6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493fe50100jfeg.html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2:20 | 只看该作者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的中来

孙明霞



孙老师您好,看了您的文章,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由于我刚工作不久,对于课堂管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已经习惯了上课说话,怎么办呢?我想既不打击哪些爱学习爱说话的,也能让那些爱折腾的学生老实,怎么开展活动?可是活动很难搞。盼望您的指导。



老师你好!

你所说的课堂管理问题,是所有老师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不同老师上课的时候表现不同,这的确与老师的课堂管理有很大关系。

课堂管理,尤其是课堂纪律不是仅仅“要求”、“规定”就能有效果的,还与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师生交往的过程等有很大关系,同样也与教师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

从课堂教学来说,合理组织好课堂教学结构,始终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关键,这牵扯到老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能力。所以,你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特别注意如何让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具体来说,教学的内容的呈现要尽可能生动形象,让学生被你的教学内容所吸引。比如,抽象的知识通过比喻的办法让学生感到触手可及,不那么抽象难懂;对于枯燥的知识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结合,尤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知识不只是课本上的,更是生活中的,他们就会感觉到学习了这些知识是有用的,而不仅仅是背过了应付考试;对于能让学生体验的教学内容,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活动中学习。

从教学形式来说,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让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你设计的活动中来,而忘了“捣乱”。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要只是让部分学生参与,而是要唤起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人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人人都能参与交流或动手。要做到这一步,不是三日两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特点,这将有助于你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当出现爱说话、不守纪律的学生时,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出现“不老实”的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属于积极的参与活动而“不老实”还是无意识的(习惯不好),抑或是消极的捣乱?假如是积极参与,控制不住自己,就像有的学生为了争着回答问题而站起来喊着“老师,我我我”这样的学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于无意识的不守纪律,就要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入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从课堂教学入手,设计合理的活动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其中,而不是只有少数学生的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好的习惯,纪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消极捣乱的学生,老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管理了。假如提醒或眼神示意无效,甚至直接顶撞老师的学生,可以严厉批评,也可以采取处罚的措施,还可以采取给他(她)特殊任务的方式让他完成。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类似的学生,上课坐不住,无论上什么课都左摇右晃的招惹他人,班主任无奈之下把他安排在最前面单独一个小桌子,但依然不能制止他的课堂行动。我观察发现,他不是特意要捣乱,而是管不住自己,甚至也有好出风头引人发笑的故意,经常会触犯众怒,学生恨不得上课就把他撵走。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简单的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并且批评不当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有可能让他更加肆无忌惮的违反纪律。后来,我通过让他在班里帮助老师维持秩序、表扬他点滴进步入手,让他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或者看不起他,而是受到老师格外的关注和欣赏,他的课堂表现就越来越好,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业也越来越认真,学期末各方面进步明显。所以,遇到特殊学生不妨给他一项任务,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许能改善课堂秩序。

假如你是班主任,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作为——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或者说是班级文化。通过教室的布置、精心设计的班会、每天的班级小结、板报、班级活动等等形式,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一个纪律优良的集体中受熏陶,也就自觉地开始遵守纪律了。

当然,还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尝试,你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特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因不知道你所在几年级,是否班主任,建议也就有些笼统了。不管采用什么教育方式,前提条件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尊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相信只要你用心去做,还能找到更多好的方法。



《中国教师报》2010年4月28日

总第338期



昨天才收到报纸,今天就看到《中国教师报》“读报会”专栏的一段文字: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338期中国教师报刊发的《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答问录的形式,孙明霞老师从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学生的角度等方面,事理结合,翔实地解答了热心读者的提问,读后深受感动、鼓舞。
    其实,课堂管理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文中,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设计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研究学生,对症下药,进而来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崔现龙)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10/0512/10301.asp



能够这样被读者喜欢,感到很荣幸。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3:31 | 只看该作者
明霞答问录14:暂时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孙明霞

尊敬的明霞老师:
     您好!我看了很多你的文章,很敬佩你的教学艺术。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你这么厉害。我现在工作进入第三年了,我发现,越希望自己进步,对自己要求越高,失败感就越强。我觉得自己很笨,再怎么努力,教学能力还是提不上来,很多毛病还是改不了。比如教学思路要清晰、条理、详略得当等,可无论我多努力,自我感觉多好,教学效果调查时,学生的反映却不是这样。三年了,我一点进步都没有,真的好苦恼。我怀疑自己真不是个当老师的料。明霞老师,我现在该怎么办好呢?



老师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信任和欣赏。其实,我并没有你想象的厉害,我只是个普通老师而已。
     从你的来信中,我能感觉到你是个非常认真、追求上进的老师,也特别善于自我反思,在努力改变自己。但你为什么感觉自己总也没有进步?我想,关键是你太急于求成了,你希望你付出努力就能有明显的改进,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一旦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你就失去了信心。
     其实,你刚刚开始工作就能够不断反省、改进自己,这是很难得的。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很茫然很无助,只是在努力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没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了解我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就谈不上改进了。那时的我肯定不如现在的你,我只是在将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地懂得了很多,积累了很多,也慢慢地进步了一点点。等你再过二十多年之后,肯定要比现在的我优秀很多、成熟很多,也会深受学生欢迎的。
     你才工作三年,正是开始实践开始学习的阶段,也是不断提高的时期。尽管你现在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但也由此说明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任何好老师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的。
     建议你,暂时给自己定的目标低一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让自己“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每次给自己确定一个能实现的目标去努力,一点一点地改善,不要企望一夜之间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讲课思路要清晰条理,可以先从教材内容出发思考如何让其清晰条理。你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看看这个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它的中心在那里,突破点在哪里,找到一条清晰的路线。然后,你再考虑: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如何在传递给学生的时候也清清楚楚,让学生也一目了然?这时,你就就要考虑教学方法,包括流程的设计,活动的安排,师生的交流等,每个环节的设计也都紧紧围绕你设定的目标进行,就更容易实现目标了。
     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在一个目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后,再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比如,内容的清晰条理,不仅仅是本节课的内容清晰条理,而是整册书或者整个学段的学习内容要清晰。那么,老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不仅要研究一节课的内容,还要全面了解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只有宏观把握教材,“居高临下”驾驭教材,才能达到真正的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再比如,当你讲课条理清楚不成问题了,就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所教学科感兴趣。你可以考虑教学内容如何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并不陌生;也可以从教学过程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教学效果也会提升。
     当然,教学中,很多问题是同时发生的,每个时期给自己确定的努力方向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
     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可以帮助自己树立自信,以减轻自己的挫败感、自卑感。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每天多思考多总结,一天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就会有大进步。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切莫只限于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探索中,而忽视了教学技术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要多问些为什么,多思考支撑这种教学技术的思想是什么。你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来提升自己对教育的认识,站在教育的大背景下解决教学的问题,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信自己,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随着能力的提升,再逐渐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不会感到难以实现了。
     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

出版日期:2010-4-15
期号:33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4:38 |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的孙明霞老师
布衣天子

  不说印象中的孙明霞老师,是因为“印象”二字太深,似刀刻;而说“眼中”的孙老师,是因为我认识她并不久,我的所有认识只能通过她的博客文章来感受。在我的眼中,孙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守住讲台,呵护孩子
  读吴非的《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孙老师无法入眠,心里总是回荡着这句话:“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她在心里呼喊着:要把学生当做人也把自己当做人。任风沙弥漫,我们还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我就可以耕耘,让田野中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我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是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只是向孩子传授知识,使孩子能够成才;更是引导孩子自由快乐地生活,使孩子能够健康成人。所以,孙老师关注知识,关注结果,但她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多年来,她一直希望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要多给孩子些尊重少些摧残,让孩子长大了有做人的尊严,才会尊重别人”。虽然她只是任教一门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受重视甚至地位卑微的生物学科,但她却强烈希望,能在她的课堂上“给学生一些终生有用的东西,让人性的光辉洒进学生的心田”。
  可是,有人说孙老师过于理想化,说她远离现实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对她探索的生命化课堂嗤之以鼻,说她没有拿出什么模式,不会像有些“名师”那样动辄几环节几步骤;甚至还有人对她的观点断章取义的去批判……
  类似的现象正在上演而且将来会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上演,很多学校很多老师打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旗号高喊着“质量第一”“质量取胜”,打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幌子不断地摧残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得许多“原本还有强烈求知欲的孩童,逐渐变得厌学;原本还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惊喜的双眼逐渐变得呆滞、无光;原本带着对生命的渴望与憧憬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因不堪忍受非人的教育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生命……”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决不能让人沦为工具的奴隶,决不能让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决不能让学生畏学、逃学,甚至辍学!
  孙老师坚守三尺讲台,她放弃了多年所做的生物教研员,而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只有跟学生在一起,我们的教育梦想才有生根的土壤,才有破土萌发的可能。中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也是这样的人。他即使做了学校校长,还兼任着两个初中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两个初中班的语文课。
  我不是教研员,也不愿做教研员,即使将来有可能做了,我也要兼课。我不羡慕那些通过做秀讲公开课或在校内反复选磨课而成的所谓名师,那充其量只能是一束外形漂亮而缺少生命力的塑料花而已。我愿意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坚持原生态授课,坚持自由快乐地学习,坚持教室即教研室的草根式发展。
  二、守住事业,惠及同仁
  成名之后,不忘惠及周邻。孙老师是无私的,看看《中国教师报》上的“明霞答问录”,读读她写的教育随笔,你会发现,她总是乐意帮助身边的任何人;她是辛苦的,浏览博文《春天的故事——上海浦东(南汇)之行散记》,你会看到她风尘仆仆,辗转全国各地站着汇报几个小时;她是善良的,跟她打过交道的人,她都一一用心记录下名字,记录下故事,并尽心回复扶持每一个渴望上进的后学青年。
  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她不仅仅只是一项职业,不仅仅只是一项事业,更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尽我所能,竭人之需。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像太阳一样温暖周围的人。这就是特殊的职业,特殊的事业,特殊的生活,唯有教育与教师!
  孙老师多次应邀给他校讲公开课,作报告,谈生物学科教学,谈生命化教育,谈读书与写作,谈人生中的困惑与烦恼。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她都愿意去做。为了讲一节公开课,她总是事先准备好课件,准备学科所需要的材料用品,力求尽善尽美,不让老师失望,更不能让学生失望。她的发言内容朴实、真诚,真情,不矫揉造作。让所有有幸聆听的人都感到如沐春风。
  三、守住心灵,净化自己
  尽管孙老师已经是全国很有名气的老师,但她从不抬高自己,她不把自己当成教育家,而只是当作一个普通的老师。是老师,她就会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们一样,也要坚守讲台,也要上课;是老师,她就不会板着面孔训人,只是谦虚地谈自己的成长之路,走草根路线;是老师,她就不在乎什么行政职务,不会去谋求升官发财,始终把自己当作普普通通的老师,当作老百姓。
  鲁迅曾讲过,人一阔就变脸。孙老师出名了,但她没有变脸。她依然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可以“幼稚”;是其他老师眼中的好同事,可以坦诚;是领导眼中的好下属,可以配合。她在众人拥捧不会摆明星架子,可以“童心未泯”。孙明霞,就是这样一位很朴实很本色的老师!
  守住心灵,净化自己。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自我,不因世俗的荣辱而困于名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是我眼中的孙老师。
  最后,让我借用特级教师黄建初送给孙老师的赠言来结束这篇小文:
  常把“美好”怀揣,定能阳光、豁达;
  心灵被“美好”充盈,定会坦然向上。
  能把“美好”洒向他人的人,
  心中一定充盈着富足的美好。
  能把平淡化为神奇的人,
  身上一定有独到的魔力。
  能把司空见惯化为美好的人,
  手中一定有点化的“神棒”。
  明霞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314945

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续二:走明霞道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新路
洪海

     教师如何成长,现在已经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然而,很多普通老师感到很难很难。因为,在教师成长的目标上,有意还是无意的都把专家、名师当成了方向。可是,专家,名师我们太远,作为普通人可能是可望不可及。普通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成长?
  孙明霞老师的成长道路为我们广大普通老师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工作室的黄建初老师把孙明霞老师的成长道路称之为“明霞道路”。我认为,“明霞道路”就是走“明师”之路。
  仕者思明君,贤者思明师。明师人人可做,只做你想做;不像名师,名师难做,名额有限。
  根据孙老师的经历,我觉得“明霞道路”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厚积薄发
  孙老师到今年已经有27年的教龄,前20年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后面5到7年是一个迅跑的过程——黄老师语。20年,对于一个人,职业人生过半,很多人是等待退休的心态。可是对孙老师来说,却是一个即将要喷发的时刻,而生命化教育只是一个导火索。
  总之,孙老师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她一旦起飞,必然不可阻挡地遨翔九宵。
  而在这20年,孙老师都在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孙老师如饥似渴的学习。
  同样是学习,每个人表现的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
  黄老师归纳了四种学习的状态:
  第一种:创造机会,挤时间学习。孙老师就是这种人。为了学习,自费上华师大;为了学习,自费和名家零距离交流;为了学习,甚至来浦东作报告也抗日时间来学习。
  第二种:抓住机会,善于安排时间学习。
  第三种等候机会的人是随便地打发时间。
  第四种漠视学习机会的人是在挥霍和浪费时间。
  所以从学习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师的成长,我想学习就是一块试金石,把不同的东西分开来。
  一个人学习什么方式,那么就决定了这个人成长的步伐,成长的质量。
  正是因为长达20年的积累,20年的酝酿,这朵“迎春花”一开放,便满园皆飘香。
  二、无欲则刚
  “明师”而“名师”,因此其字面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功利的追求。
  作用对人生的态度,孙老师有一句话:“可能我们经常听到抱怨的话,可是不能一味地陷入抱怨。”要自己给自己智力投资,她还说了一句话,“坚持,也许只有一条理由,放弃,可以有无数理由”。
  例如读书。很多人读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比如要评职称了,临时读一点,然后写篇文章。孙老师提倡“无功利的阅读”,要为自己读,为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而读。
  当我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读书、去提升自己的时候,你将发现,不为功利的你反而给你带来的很多的功与利。
  孙老师介绍了一个案例。
  有位农村老师,不甘心安于现状做一名平庸的老师。在孙老师的帮助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终于让他有了越来越大的变化。有民办学校招聘教师,他被录取,还做学校的管理工作。
  真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游戏人生
     这里的“游戏人生”并非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玩的心态。
    孙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她说有一次修鞋时,看到一位修鞋师傅与众不同。这位师傅拿工具像耍杂耍的似的或者转个圈或者做个什么动作,充满了艺术性。
     如果我们教师像这位师傅一样对待我们的教育职业,那么,我们的教育何愁没有艺术性?然而,现实更多的是在教师眼里不是艺术,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训有意无意的还是在影响着多数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明霞道路,其本质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
  正如其著作《用生命润泽生命》封面中所说:
  教育,
  可不可以爱意更浓?
  用真情,
  用知识,
  用智慧,
  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
  美丽约会。
  水平有限,对孙老师成长之路先总结到这里,希望大家可以补充和发表意见。
  更希望,我们沿着孙老师成长的足迹,走向远方,让生命之花开到每一寸土地上。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313685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续三
洪海
  轻轻的你来了,
  带着春的温情,
  带着夏的火热,
  带着秋的成熟,
  带着冬的珍藏,
  我们共赴教育春天的约会。

  轻轻的你走了,
  留下你的真情,
  留下你的真诚,
  留下你的真实,
  留下你的真心,
  给我们留下一餐生命的盛宴。
  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10805&do=blog&id=313786

感:明霞——“课堂九问”
明霞——一线教学的引路人!
云啊云

  明霞通过博文记录她的行走姿态,她对教育的执着,对教育的实践,对教育的思考,以一个草根老师走进一线老师的心田。她在不断地求学,不断地与多方教育志士、学者、专家进行交流,不断外出讲座宣讲自己的教学主张,她以最具说服力的课堂和学生学习后的感受来印证她的“生命化教育”的价值。是的,没有比彰显生命更具吸引力的课堂了。每一位有追求的老师谁不想成为快乐从教之人呢?其实在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像“明霞”一样的老师在探索着,思考着,但是他们没有像明霞这样勤于记录,乐于交流,所以注定成不了具有“明霞”这样影响力的教师了。
  明霞,是一线老师的引路人,她的观念被更多的具有“创新型”老师(“秋水”所言)所接受并实践着。以下是“秋水”的《课堂九问》对她讲座提炼的几个观点,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一个具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是如何达成的,我们该如何努力了。
  (红色字为转载于“秋水”《课堂九问》里的明霞观点。)
  一、课堂之中关键是学生。
  我也这么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容器,只有在学生愿意学习的状态下,通过情感参与和体验,她们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如何调动学生,引领他们去获得知识,才是老师的真本事。
  二、用生命润泽生命,是相互的而不是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润泽。
  老师能用自己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比老师用强压的手段灌输知识要来得积极和明智,但这不算是最好的课堂氛围。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彼此的生命润泽,学生因为老师而愉快而有所得,老师因为学生而感到满足和成功。这样的师生双赢才是最理想的课堂。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她的学生一定也是愉快的。
  三、如何让知识变得鲜活?让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课堂是个场,应该是个动词。不单纯是指教室,还可以包括教室外。场是活动的,相互影响的。
  如果老师们记录让学生兴奋老师愉悦的课堂,大多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的教学内容。语文、数学也可以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啊,记得看过一博友的文章,在教学《元角分》时在教室里模拟商场,学生在买卖活动中获得知识,又开心。
  四、如何让教学过程变得灵活?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强。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资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都是一种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否灵活与教师的经验有关。教师的职业本是一个累积经验的过程,跟医生有些相似。可惜医生越老越吃香,老师越老越被人瞧不起。教师在课堂里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所显现的教学机智是教师的经验积淀。老师本身、学生、教材都是课程资源,如何为我所用就是一种智慧了。明霞的课堂可谓挥洒自如地运用了这些资源。
  五、要关注人的问题,给学生上课用生命在场的状态,微笑面对学生。有效课堂秩序的建立,不仅需要教育机智还需要对学生足够的尊重。
  试想,一个精神饱满,微笑着面对学生的老师,能不吸引学生吗?老师饱满的情绪就是一种场,她会感染影响着学生,也能带动学生的场进行交互,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沉闷。微笑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喜爱,会微笑的老师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六、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要读书、积累、与优秀的人交流,想办法提升自己。明霞总结:读书——行走——思考。上海的黄老师总结:读书——交友——写作。
  看看身边的老师,看看博客里小有成就的老师,看看名师成长足迹,成功者都有这样的共性。教师的底气也是靠累积的,需要热情,需要精力。如果老师们能坚持做到这点,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七、普通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普通教师的科研和学者的科研是不一样的。教师的科研更侧重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比较赞同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
  教师面对的是琐碎的工作,教书跟育人连在一块,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能做的是捕捉困惑我们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记录,像“随火车远行”老师的教育叙事,给自己和大家以启示和反思。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八、皱纹可以写在脸上,不能写在心里。快乐与不快乐都是自己找的,一定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周围的人,与身边的人分享快乐。
  保持年轻的心态,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身边事物的热爱等,都是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教育资源。言传身教,以自身来影响一大片,这是老师最了不起的地方。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这也是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九、教师从理论上知道要关注学生,但是落实不到课堂上。听课不评等于没听,要指导几名教师上几堂关注学生的好课,然后组织大家来分析。要有一个略高层次的人进行指导才更有效。
  理论与实践总是有距离,之间的连接常有瓶颈之困惑,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经名师点拨会让人一下开窍之感。所以,这样的听课、评课、指导很有必要。那些高层次的人思考比我们多,看得深,自然评在点子上,让大家有所得。
  昨分享明霞的一篇即兴评课,不得不佩服她的功底。她的教学理念,她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她的课程资源意识,她的生命在场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些观点融入她的生命,她的课堂,正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314727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5:53 | 只看该作者
从抱怨中走出来

孙明霞

孙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报告很受震撼,感觉您当老师当的那么快乐、幸福,让同样是教师的我非常感动也很羡慕。但现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努力工作的老师不被认可,反而那些领导眼里听话的人却成了先进,甚至有的校领导为了自己评上名师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老师们意见都很大。就像搞“**活动月”,他们根本就不是真正为老师着想,只是为自己脸上贴金。您被这样的人请来,心里什么感受?我们每天生活在烦恼中怎么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老师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心情很沉重,因为你所说的功利现象的确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也常想,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真的很不尽人意,整个社会都极端功利化,你看那些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教育中拼命追求应试成绩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作为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一个弱小的个体,该怎么做?我们应该选择陷入无奈的应付中得过且过,还是积极进取、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是每天生活在抱怨、烦闷中还是努力改善自己也影响他人?我们每天的工作为谁而做?为领导还是为学生?教师的底气从何而来?这的确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说到学校开展活动请我来的目的,我想起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媒体界的长者。曾经有所学校请他去作报告,报告结束之后,那所学校校长明确表示希望长者能宣传报道他,这样他就有了参评**名校长的资本。我当时对这样的行为很看不惯:他不是真心为老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请来长者引领老师成长,而是想利用长者的名气和才华来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我当时私下给长者说,要知道他们如此功利就不该来给他们作报告。你一定想不到这位长者说了怎样的一番话。他对我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校长什么目的,但毕竟我是给老师们作报告。老师们总会从我的讲座中受益,这就足够了,我的报告也有了它的价值了。”听了这番话,我深感震撼,突然觉得我太狭隘了!从此也坚定了一点:无论今后走到哪里,无论环境怎样,无论领导出于什么目的,我都要坦坦荡荡的做人,真正为一线教师做点什么,为学生做点什么。即便有的学校领导抱着功利的心态开展活动,至少他们也做了有意义的事——为老师搭建了学习提高的平台,受益的还是老师。就像今天的活动,学校领导为我搭建了一个和老师们交流的平台,我首先要感谢他。假如说你从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引发了你思考,也应该感谢他,否则,我们也不可能有机会交流。

你说你每天生活在烦恼中,我想,这个烦恼更多的还是来自你自己。生活中固然有很多烦恼,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利谋私而不是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时候,心中必然会有很多怨气。假如每天就生活在怨声载道中,就永远不可能有快乐。很多年前我也曾苦闷过:很认真对待教学和领导安排的所有工作,甚至常常牺牲了节假日,但年终考评没得过优秀,内心自然也不平衡。有的朋友(包括我比较敬重的人)也常常在我面前替我不平:“你这么能干都没评上优秀,太不合理了!”“干嘛这么卖命的干?干好了是别人的功劳,干不好才是你的责任,别这么傻了……”类似的话听多了,真的越来越不平衡,内心也郁闷不堪。我就想:我究竟给谁干的工作?我是给别人干的还是给自己干的?突然有一天我想明白了,我不是给任何人干的,而是给我自己干的,我的工作对象是学生。领导可以一届一届的换,但我还是这个我,我如何立足于世,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好恶而肆意践踏浪费,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有了更美好的人生,这才是我存在的价值。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不会对那些追求功利甚至给我带来很多麻烦的人耿耿于怀,而是宽容他们。因为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不喜欢那样的人,我就努力不去做那样的人。

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要对学校中的不良风气视而不见、消极应对。我们可以呼吁,可以建议,但不要寄希望于短时间内大环境的改变,更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改变。我们当然希望能有好的体制好的领导好的环境,但是,当你的力量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他人,那就努力做好自己吧,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将来社会上就会少些我们所不齿的人,这是不是比一味的抱怨要好的多?看看我们周围,在任何职业、任何岗位上的人都有抱怨,关键是个人的态度。有朋友曾对我说:“现很多职业和岗位或许在干着毫无疑义的工作,而教师是完全不同的,比其他职业离幸福更近,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是啊,我们要是真正认识到作为教师职业的价值,能够让学生因为遇到我们而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就可以从抱怨中走出来,让自己活的坦然,活的磊落,活的纯粹,也活的更有底气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0年3月17日(明霞答问录·1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7:41 | 只看该作者
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普通学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我儿子这次考试又考砸了,太生气了!看着他每天也都认真完成作业,问他也说都学会了,可每次考试就是考不好,一看他成绩差我就忍不住骂他……作为老师,我对我的学生都很有耐心、循循善诱,有时一个问题会反复讲好多遍也不会发火,家长、学生对我评价也很高,但我对自己的孩子却一点耐心也没有,怎么办?

**老师:
    你好!
    你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老师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有和你一样的反应。我想,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你面对学生的时候,尽管你会很努力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他们——也就是俗话说的“爱生如子”,但他们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你就不可能对他们说骂就骂,说打就打。即便家长说“不听话你就揍他”,但真的打出毛病了家长这关首先就过不去。所以,你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尊重他,耐心地去帮助他。即便学生很差,你也会觉得我已经付出努力了,心里不会对学生有什么愧疚。但对自己的孩子则不同,你像所有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将来可以上最好的学校,有舒适的工作,有幸福的生活,甚至你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你自然就很迫切地要求孩子必须这样、不能那样,孩子做不到你就会大发雷霆。
    其次,作为老师,都说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某个学生,但往往对那些很守纪律、学习成绩优异,也特别乖巧的学生打心眼里喜欢。而你对自己的孩子也寄予了同样的希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最棒的,当然应该学习成绩也是最高的。你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所以,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时就感到失望、失落,进而火冒三丈、大发脾气。
    再其次,还和你个人强烈的自尊心有很大关系。你总觉得自己是老师,老师的孩子当然应该是最聪明的、最优秀的。当自己的孩子不够突出时就感到自己在同事面前没有颜面。如此说来,成年人的面子似乎比孩子个人的感受更重要。假如孩子成绩很好,就会很自豪地告知他人;成绩不好,就批评孩子丢脸——其实是说丢了自己的脸。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普通孩子。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孩子只是极少数。虽然你说自己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也都学会了,平时也一定表现得很聪明。但你看看现在谁家的孩子不聪明?尤其是作为孩子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聪明的。
    建议你,首先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个普通的学生来看待。或许你的孩子数学不是最优秀的,但他喜欢阅读文学著作,语言素养高;或许你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他空间想象能力强;或许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够高,但他有运动或者艺术方面的天赋……无论哪一方面表现得突出,或孩子付出了努力的时候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打骂挖苦,否则只会逐渐扼杀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你说孩子成绩差了你就骂他,这必然使得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尤其是到了考试的时候,越是怕考不好,心理压力也越大,就更容易导致考试发挥失常。所以,你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你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很多优点,不断地肯定、鼓励和帮助孩子,他自然会健康快乐成长。
    还有一点,作为教师的家长,切莫因为自己的面子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我们作为父母只有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给他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他提供必要的帮助,陪伴他成长,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让他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而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附属物。当孩子只是为了父母而努力的时候,所有的勤奋、刻苦都是被动的、无奈的,也就失却了学习的乐趣。我曾遇到一个朋友,和你情况差不多,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她交流,学习上的困难也常求助于她,但她对自己孩子的严要求,她对孩子的呵斥、打骂,让她的学生见了忍不住感叹:“以前总羡慕您的孩子有个优秀的妈妈,原来当老师的孩子这么痛苦啊!”所以,给孩子尊严,给孩子自信,尊重孩子的学习能力,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比居高临下的教训甚至谩骂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记住,老师的孩子也是孩子,不要让孩子承载太多他所承载不了的东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刊登于《中国教师报》

出版日期:2010-1-20
期号:326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08:5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月刊》总第5期:寻找好教师



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

——专访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本刊特约记者  孙明霞



孙明霞:杨校长您好!作为一位知名校长,您通过近30年的努力,把一个落后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今天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名校,肯定也培养了一大批好教师。今天想就“好教师”的话题请您谈谈,您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子的?

杨瑞清:我认为,好教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是良师。而真正的名师也一定是良师。

孙明霞:您的意思,是不是有些“名师”是徒有虚名的?

杨瑞清:很多老师把当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无可厚非,只要他们师德高尚,或者教育艺术精湛,都是值得信赖和敬重的。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是成不了真正的名师的,有名的话也是假名师。作为普通教师,他可以不成为名师,但要让自己成为良师。

孙明霞:您怎么想到“良师”,并且那么坚定“好教师一定是良师”的观点?

杨瑞清:两年前我到清华大学参观,看到清华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他们不评优秀教师,也不评名师,而是发动全校师生评选“良师益友”,我很受启发,一下子就觉得,好教师就应该是良师。我觉得“良师”这个词非常有魅力。我们的一些老师,教学能力可能有限,如果年龄又偏大,那么往往就没有了成长的动力和奋斗目标,觉得自己反正成不了名师嘛!所以当我们提出“良师成长计划”的时候,得到很多教师的呼应。

孙明霞:您一直强调要做良师,那您是怎样定义良师的?

杨瑞清:一般来讲,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师能突出、教育质量高的人就算是良师了吧。但我想,除了这些一般性的表述之外,我最想说的,我心目中的良师,首先是关爱生命的,是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假如只关爱一部分生命,他(她)还算不上良师。在好教师眼里,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盛开的鲜花和可爱的花苞。

孙明霞:这就是您常常说的“花苞心态”,很形象很生动的比喻。

杨瑞清:我经常在荷花园里看荷花,喜欢用具体的荷花来说教育问题。比如千瓣莲,它的花开得很迟,但内涵是很丰富的。正是由于它孕育了太多的美丽,有太丰富的内容,所以迟迟不开放,甚至它很多时候就是个花苞,根本就开不了,但也有欣赏价值,也是很精彩的。再看睡莲,它早晨开花了,晚上又成了花苞了,你能说这个花苞不可爱吗?我们的学生,也像这睡莲,有的时候表现得很好,有的时候很调皮,甚至犯错误,我们就要用欢喜的心去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接受他、尊重他,这样你才能去帮助他,促进他。

孙明霞:花开是美丽的,花苞也同样可爱,哪怕一辈子都不开放。

杨瑞清:是的,教师具有“花苞心态”,他会更用心去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这是一个良师必须的教育素养。当然,他还必须是能够坚持终身学习、全方位学习的,特别是能在生活中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儿童学习,是能不断成长的。

孙明霞:记起行知校园里的有一句话“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我觉得很有意思。

杨瑞清:我们学校有位刘老师,年龄比我还大两三岁。他以前总觉得自己肯定成不了名师了,工作上缺乏动力,就忙着研究股票,教书没精打采。但慢慢的,他接受了“良师”的观点,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良师,就开始对孩子、对班级、对教学用心了。一旦用心了,他就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成了成就感,后来开始发表文章了,论文还获得南京市一等奖。现在他是我们学校网站的一个版主。你说他将近50岁了,还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我真是很佩服他。

孙明霞:我对这位刘老师有印象,去年我到行知学校的时候,我们交流过。他的整个积极的状态让我惊讶。

杨瑞清:我一直说,只有内心愉悦、富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幸福的种子。所以一个良师,一定是富有童心的,是快乐和富足的。孙老师你也多次说到教师的微小改变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你知道自己能影响几十个孩子的人生、前途,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业,所以会很用心对待教学,对自己的事业高度负责,这是一个良师的价值观。像薛瑞萍老师说的,“给我一个班就心满意足了”。但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只看到有的人挣钱比我多,有的人做官比我大,有的人名气比我响,还有的人书出得比我多、文章写得比我多……他把升官发财出名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结果要么很自卑,进而放弃自己;要么学会了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孙明霞:作为一个教师,我深感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带给我无数的快乐。

杨瑞清:一个良师,他总是善于从身边的一切获取力量。他不但造就自己,还能影响其他教师找到职业幸福的理由,使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良师。

孙明霞:这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教师文化了……

杨瑞清:对!当今社会,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希望能改善这种状况。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果人人都成为良师,都用心做教育,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了。但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就靠着几个名师在撑着,靠几个名师来展演、来表现,结果掩盖了很多真实的问题。

孙明霞:教育主要就是依靠千千万万普通的教师来支撑的。

杨瑞清:所以啊,教师的心态、教师的内心状态很重要。在我看来,教师的内心应该是平和的。这也可以看作良师的特质。即使他成为名师,也不是打造出来、包装出来的名师,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名师和良师并不矛盾,良师还是有可能成为名师的,但不要把名师作为追求的目标。很多老师想出名,结果修养没提升,连良师都不是。这样的“名”是没有生命的。作为良师,就是要坚持自己平凡的岗位,坚守三尺讲台,一辈子淡泊名利,挚爱自己的事业,对待孩子们不是居高临下把孩子当作弱者来“呵护”,而是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所以,良师和益友总是连在一起的,是良师,就一定是益友。

孙明霞:杨校长您可以说就是一个良师益友的典范。所有和您交往的人都感受到您平和的心态、对人的友善与真诚。您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

杨瑞清:你一定要说我是名师的话,那我只接受一分,我还有九十九分的成长空间。千万不要以为杨瑞清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行知小学的发展是靠一个团队的力量、靠很多人的努力的。我可能教书不如李老师,基本功不如张老师,教学艺术不如王老师,可他们没有成名师而我成名师了。可见成为名师有很多机遇。有时候就是这样,你这个名师的称誉可能包含了很多人的功劳和汗水。作为当事人,要懂得感恩,要感谢那些默默工作的人。如果没有这份良知,而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昂的,这个名师就值得怀疑了。

孙明霞:您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敬重与爱戴,应该跟您常怀感恩之心直接相关。您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一分自豪,九十九分感激。

杨瑞清:我的所谓成功是因为我的很多同事默默无闻的奉献,水涨船高,学校发展好了,人们注意到这个学校了,也给了我杨瑞清更多的机会。其实啊,你再出名,再优秀,也是教育战线的普通一员。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是同事的帮助支持,学生的成全,才使自己成名的。我们学校的老师真的都非常可爱,他们也有家庭、孩子,要忙家务,要攒钱买房子,他们体贴人、心态平和,从不出语伤人,那么爱学生,不厌其烦,默默无闻。我觉得是崇高的,我唯有感激。

孙明霞:我也认识几位行知小学的老师,他们真的很可爱,从没听到他们发牢骚或者抱怨什么。

杨瑞清:我们学校的青流(陈道龙)老师你一定很熟悉。如果让他去赛课或者参加基本功比赛,他可能难有出头之日,但他总是快乐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孩子们都很喜欢他,他也被我们推荐为南京市的优秀班主任。他默默地做着,还到处宣传学校,宣传行知的理念。我想,这样的老师,他会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学校有一大批这样的老师、良师,这是我真正的自豪所在。

孙明霞:我接触过不少好校长,我发现他们都很喜欢夸自己的老师。杨校长的心中,也藏着很多活生生的老师啊……

杨瑞清:行知小学的今天,就是靠这些好教师铸就起来的。我的有关良师的很多思考和做法,其灵感可以说正来自他们。我想起2005年1月10号,行知小学命名20周年的时候,我们没有搞宏大的校庆活动,而是只悄悄地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二是开通了“南京行知苑”网站(http://www.njxzy.cn/)。当时我就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学校不只是几百个孩子的学校,也是几十位教师的学校。几百个孩子可能在这里上五年六年学,而几十位教师可能要在这里生活、工作一辈子,可以说是他们终身的学校。所以我们坚持做一个“良师发展工程”,就是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良师,所有员工也都是良师,包括做卫生的、搞食堂的、开车的,他们也都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孙明霞:谢谢您让我分享了您的思考,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也希望您的这些想法有更多的老师知道并给他们启发。也许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的良师,就有多少的好的教育。

杨瑞清:我们一起努力,做良师。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0:15 | 只看该作者
明霞答问录(10)远离职业倦怠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现在,很多老师出现了职业倦怠,我也不例外。我感觉当老师很无聊,每天都是备课,抄笔记,看作业,上课,应付检查等,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越来越讨厌老师这一职业。听了您的报告,感动于您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看到您当老师当得那么幸福,我很羡慕。请问孙老师,我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倦怠?

    老师你好!
     你的问题很普遍,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倦怠,和你说的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没有什么创新有关,或者是陷入了没完没了的应付检查之中,还有的是因为待遇偏低或得不到领导的肯定乃至晋级评优没达到目的而失去了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当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环境,只能继续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不是阿Q式的满足,而是积极的改变。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当老师?当初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我们只需要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还是把这份职业当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是为别人干的,还是为自己干的?工作和生活又是怎样的关系?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假如当老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永远只是打工者。工作是为别人干的,让我怎么干就怎么干,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主动改革,工作时间属于单位,下班后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那么,工作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只要按时上班,按时备课、上课、批作业就可以了。一切只是为着检查,为着考试分数。学校要检查备课,那就把备课笔记写好,只要环节齐全、书写认真就可能得优,至于是否实用,能否体现出自己对教学的思考、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新,是否以学生学习为主,那是无关紧要的;学校要检查听课笔记,于是就去听课并记录下来,甚至不听课也可以造出听课笔记,至于是否真听,听了是否能有所思考和借鉴也无所谓;学校要检查学习笔记,并且有字数规定,于是就找来理论书籍抄到笔记本上,至于抄的什么内容,是否真正有所感悟或者能指导自己的实践,那是无法检查的……备课、听课、学习的价值都被各种各样的检查给遮蔽了,迎接检查成了唯一的目的。而作为教学本身,因为学校要进行统一考试并要分析考试成绩,甚至给老师排队,于是,教学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教,不考的就不教,经常考的就反复训练,至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将来发展是否有用,给了学生怎样的体验,那是无需考虑的,只要会做题就行。如此一来,所有的工作都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假如在生存的基础上希望能在教师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因为教育教学工作而更加精彩,让自己的工作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幸福的成长环境,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受到鼓励、帮助,收获知识和智慧,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文明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工作就不会是被动的应付,你就会竭尽全力去做。你会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让自己的专业素养越来越高,以适应教育的发展;你就会主动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你会主动研究教育教学,主动关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现状,按教育规律办事,推动教育发展……
     这样,你每天的工作就不会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品尝工作带给你的乐趣和幸福——你会因为看到学生天真烂漫的笑脸而开心,你会因为一个厌学的孩子因你而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感到成功,你会因学生真诚的问候和祝福而感到温暖、动心。当你用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的时候,就能享受到发自学生内心的爱戴和敬重;当你用心对待工作的时候,工作也会回馈给你能力、实力和充实、幸福。而你个人的生命成长与幸福是无法用金钱多少来衡量的,也不能以荣誉的大小来衡量。
     所以,工作其实都是为我们自己做的。如果你每天都只是无奈地应付,不断重复着一些乏味没有思考的行为,你就会在不断的重复和应付中失去了自我,直到有一天慢慢老去,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一无是处。为什么人们常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老师越老越不值钱?因为老师的素质若还停留在他刚当老师的状态并演变成教书的机器,自然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要想让自己不断升值,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无穷的乐趣,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出版日期:2009-12-16
期号:321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1:1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写点什么呢

孙明霞



常常会有老师问我:你写了那么多文章都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东西可写,而我一天过完了却找不到可写的东西?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怎么写出来的?自然是每日所做所思然后诉诸指端敲出来的。因为学理科,我不懂修辞语法,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并自我解脱:老师不是专业作家,我们要呈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不必过于雕琢文字,花里胡哨的文字假如没有思想充盈的话,只是一件华美的外衣。只有真实、自然、流畅,朴素的也是美的。正如刘勰所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写点什么呢?我以为,教师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书写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情感。

有的老师一听,说这不是流水账吗?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流水账。但流水账能够坚持“流”,天长日久就能汇流成河,成为好文章,也成为生命中的一个一个珍贵的记忆。因为我个人的随笔写作就是从流水账开始的。

我真正的写作是从2005年春天开始。之前虽然也有文章发表,但相对来说写的很艰难,如同很多老师遇到的困难一样。一次会议得到了于春祥老师赠书《用脚做梦》,就是一本记录普遍存在的校园现象的随笔,加上作者的思考,那些小事也就有了价值。某一天突然顿悟:这就是教育随笔?我也可以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随笔!于是,教育在线上我的第一个主题贴“思维的小溪”诞生了。我只希望,我的思维能如小小的溪流一般永不枯竭,那么一点一滴,总会积少成多。看到参加评优课的老师精心准备教案却只是为着那诱人的荣誉,忍不住写下《评优课,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看到各种公开课中作秀的表演,我写下了《谈谈公开课的价值》;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过于关注自己才华的展示,忍不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写下《以一个学生的心情听课》;听到一些老师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写下《发展自己的时间从哪里来》……不知不觉,“思维的小溪”里真的是涓涓细流汇成了小河。

2005年秋季,我有幸被派往温州挂职工作三个月。每天参加挂职学校的一切活动,开会、听课、培训、交流,全方位学习,收获自然颇丰。不同的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差异必然孕育不同特色的教育,于是,每天记录挂职生涯的“温州挂职记”也就伴随着度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多看、多听、多思、多想”为我的“温州挂职记”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回首那三个月的挂职生活,我竟然累积了近20万字!结束挂职之后,在此基础上,回头再深入思考温州经济和温州教育,也就形成了颇具分量的《从温州精神看温州教育》、《用精神统领学校》等长篇文章并发表于《当代教育科学》上。

次年的春天,我回到了属于我的校园,从《一堂聊天课》开始,记录我课堂教学的主题“生命的色彩”开始伴随我的教育生活。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设计,学生的每一次精彩表现,还有他们的每一本作业,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都成为我记录的素材。不知不觉间,我的课堂随笔越来越多,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关注和跟踪阅读,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甚至还由此引发了教育在线上的一场关于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维碰撞。假如没有我对课堂的记录,就不会有后来《中国教师报》的采访报道,也就不会走进生命化教育团队,更不会形成我个人对生命化课堂的解读。今年刚出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正是来自“生命的色彩”中这些日常的教学随笔。

至今,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记录着,记录着我的教育生活,记录着我对课堂的探索和理解,记录着我读书中的点点感悟,记录着我对教育的理解和人生的思考。不知不觉间,四年不到的时间,我记录的文字竟然达到300多万字。但我从不是为数字而写、不为发表而写,只是“随心所欲”的记下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正是由于这种无功利的心态,所以它是真实的、朴素的、动人的,这也是很多同行欣赏我文字的原因吧。

写作中,我不仅仅是积累了许多的文字,更积累了大量学习的体会、工作的思考、读书的困惑、教学的感悟,也积累了失败的教训、遭遇的挫折,当然还积累了无数的快乐和幸福,收获了美好、树立了自信。在这样的积累中,更多的还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生命也变得更有价值。

一个每天只是重复于教学工作中的老师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的。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并指导自己的实践,而写作则是思考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写作是思维的体操”。只有写了,才能真正体会到写的意义所在。



此文发表于《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专栏:名师与我——老师读什么,写什么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11:52 | 只看该作者
明霞答问录(9)教师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孙明霞



     孙老师,听了您的课很受触动,那么简单的知识点在你的课堂中都有了生命的活力,你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充分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让学生感到很亲切,并且,所有知识你都是信手拈来,很自然。我大学毕业四年多了,一直也很认真地备课上课,但没有你这样运用自如。请问孙老师,怎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谢谢你对我课堂的认可。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我也是一直在探索当中。我希望我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也希望学生的学习不是死板的接受、被动的记忆,而是主动参与。
    说到如何提升自己,很多年轻教师都有着你这样的想法,希望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所以现在特别强调终身学习。不过,有些因素可以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我把它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
    听,就是要学会听、善于听。
    一是要多听报告。无论是学校组织还是本地市组织的活动,送到家门口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老师因为周末被派去听报告很生气,觉得耽误了休息时间,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提升自己的机会。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区别就看他工作之余在干什么。假如周末时间全部消耗在扑克麻将等娱乐活动中,他永远只能停留在刚毕业的水平。何况这样的“耽误”总是很有限的。即便单位没有任何机会,还可以自己创造机会走出去学习,把这当作独特的旅游——文化旅游,收获会更多于纯粹的旅游。通过听报告,帮助自己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丰富自己。
    除了听报告,还要多听课。名师的课要听,普通教师的课也要听。名师的课一般都很完美,会让你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很多老师听了名师的课会说:“原来课可以上得这么美!”由此激发自己的灵感,你的课堂也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时,你听了普通教师的课(或者名师的课),你会想:“我的设计会比这效果更好”,或者看出执教者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你教学中的镜子,由此要求自己千万别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听课还要会听,不只是看到课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要探求课堂背后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设计?蕴含着执教者怎样的教育理念?这样思考课堂,你的教学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说,就是表达、交流。
    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并且要善于和人沟通,提高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
    我在上课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我提出了问题学生却没反应;再问,还是很茫然。我马上反思:是不是我提的问题不具体,或者难度太大,再就是我的表达不清楚,于是换个角度再问。有时,教学中我们需要举例或者打比方,举的例子是不是合适,打的比方是不是恰当,这也都牵扯到表达的问题。同样的课,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容量很大。效果很好;而有的老师总是拖堂,效果还差,这就可能和老师的表达能力有关。所以,能够精炼、准确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说还包括交流。比如,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敢于对专家质疑或提问,这样你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智慧——在大家直言不讳的探讨中,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或者引领,提升自己的能力。
   读,就是读书。
    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阅读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吸收丰富学科新领域的知识;还必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才能有效地和儿童沟通。当然,还可以通过阅读案例、随笔等,借鉴他人的做法。此外,老师还应该适当读些文学、哲学等人文学书籍,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是一群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有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读书,多少都不嫌多。
   写,就是写作。
    有些老师觉得自己不是文科教师,以前也没有尝试过写作,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写作并不难,随时都可以下笔,只是开始时期望值不要太高。不一定天天都写,但一定要养成写的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当你记录今天和某个学生交谈的事件时,你就会想:我这样的交谈方式他能不能接受?对他有积极的、激励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应付的作用,甚至会怨恨?然后,你就会继续关注这个学生,明天再写时又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是否得当,教育效果如何。所以说,写的过程伴随着思考的过程,你对教育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是探寻根源。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听说读写,其实是无法严格分开的。可能你读了某一本书,就很想和作者进行一次对话,也想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并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也可能你在写作中感到有些观点把握不准,要再读书或与他人交流。当然,这四个方面不一定一下子都做到,贵在坚持,成为习惯,到时你不成长都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

出版日期:2009-12-1
期号:319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9/1209/9387.as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7:50 , Processed in 0.1194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