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7月28日—7月31日]-铜陵市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7-23 1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1-8-3 0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毛杂札:铜陵“叙事”

1.坐在去机场的大巴上,第一次疑似看到海。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海像银色的凹凸不平的堤岸倾倒而来,我的感觉居然是吓了一跳。那岸就像筑在世界的边缘。

2.第一次坐飞机,不兴奋也不紧张,因为起得太早,困意将那些统统击败。飞机穿过云层,稻田果然像方格子一样越来越远,直到模糊在一片地表之中。厚厚的云层在我的脚底延展,像经年不化的雪原。我想象着,踩在上面也许能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但明摆着,我一踩上去,立马就会像砸破蛛网的臭虫,后背着地,四脚扑腾。

3.在1+1教育社区里,我偷偷摸摸的认识了一大堆人。我知道明珠严中慧变成了青花依旧,还知道刘尔笑的小米,逛过草儿青青的博客,等着凌校长那里的日出日落,还经常跑到张文质老师那里去瞄上几眼,看看又有哪些零散被记下了,还总要感叹许多老师的文字与热情。
       然后,我见到了诸多的真人版。我一度觉得,这个活动很大程度上是1+1的秘密接头,暗号是1+1带上自己的网名。而我在一边窃喜,哈哈,我又对上了一个。

4.大胡子夏昆老师,外表粗犷,却性情温和,还略带点极富魅力的遇酒即化的羞涩。我感觉木有错吧?

5.听王丽琴老师的讲座,入神到忘了拍照。

6.我很羞涩的告诉田农老师,我的网名是“稻小农”。

7.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住在我家楼下,会在炒菜的时候大喊大叫,让我帮她买瓶酱油;她骂我的同桌“绣花枕头”,毫无来由;同学们之间总在流传着她如何极富创意的体罚学生。我们没有记住她上的任何一节课,说过的任何一句话。还好,我赶上了武凤霞老师的《槐乡五月》。

8.周勇老师是我们的老乡,他长得实在是太江西了。
    在他的讲座里,《老子》、《论语》、《朱子语类》、《传习录》、“五四新青年”们的小说、顾颉刚的日记、侯孝贤贾樟柯的电影都与有意义的教育叙事相关。我对顾颉刚很感兴趣,可惜讲座中没有展开。
     周勇老师单肩背着一个双肩包,赶着回去和哥们儿一起踢球。他说如果这个活动与踢球冲突,他就不来了,踢球最生命化。

9.对于不是老师又待在“太糟糕的”地方(刘铁芳老师语)的我来说,叙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独立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

10.记下点什么,就不至于混吃等死了。
     没有人可以猜到你的结局。
3#
发表于 2011-8-3 06: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陵!不想和您说再见
文【月来室主人】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就和铜陵早晨的风一样潮湿潮湿的。我不能说出三天来在这里的所有感受,就像文芳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保持沉默,为了让心中的美好持续时间更久一些,然而我不能沉默!沉默不是足以传达我对铜陵之行的感激与收获。

今早的铜陵是从鸟的歌声开始的!

望望窗外亮亮的天空,可以看见飞鸟快速掠过北方的天幕,那一抹抹青葱的树丛,让我禁不住如弹琴般地敲打着键盘。

我和妞妞29号下午5点到达铜陵一中会场,到31号下午五点会议结束,我们一起过着宾馆、会场的两点一线的匆匆往返。我们徒步走来走去,妞妞没有说过苦更没有说过累。只是31号下午回宾馆时,悄悄对我说:“爸爸!我的腿有点疼!”我背起了女儿,往回走。

凌校长的助手曾经对我说:“这次开会你女儿比你收获大!”他的话我觉得很对!她只是一个六岁多的孩子。孩子的童眼将这个陌生的铜陵幻化成家一般的温暖与美好!这个转化要靠一个个优雅、可爱的叔叔阿姨来完成。他们的微笑与呵护消除了妞妞的陌生与不适应。妞妞这三天来在我听课时,一直呆在会场里,不随便喧哗不随便走动。回到宾馆吃饭时,好好的吃饭,除了挑吃蔬菜,不吃肉之外,没有做错过什么,更没有说想家的事情。

在铜陵开会,来自全国的名家很多,这次会议安排吃饭,住宿都是一起的。这样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讲课和作报告的专家和名师。他们无一例外地长着,如张文质老师所说的那种好老师应具备的慈眉善目。女儿和他们几乎没有距离感。妞妞和文芳的女朋友阿毛玩的特别好。阿毛在29号晚上特意给妞妞买了一些吃的。她天天和文芳逗着妞妞玩儿,妞妞和文芳学会了装兔子脸儿。小孩子好像能够快速识别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妞妞这几天好像一根五彩斑斓的线,穿梭在大家之间,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的缘故,同我打招呼的人多了起来,这让我这个原本很闷的人也活泼起来了。

我不会给妞妞梳头,妞妞总是自己梳头,可是小手梳不齐,这两天早上吃饭时,赵赵老师和柳咏梅老师看到了,她们给揽着妞妞给妞妞重新梳头。妞妞能够感受到这种疼爱。所有她不怕人。但是她这次没有人来疯似的嚷闹,而是微笑地参与着我和大家的交往。我很惊异女儿的乖!

30号晚上我参加了教育叙事朗诵会。我在22点多朗诵时,妞妞举着照相机始终给我照相,变换着方位,照了几十张,胳膊举相机累了,将相机放到桌子上,甩甩手,重新开始照相。这个细节让在场的所有老师好感动。她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妞妞。会后,我望着妞妞镜头中的我,我说不出话来了。这是什么样的记者能够对着一个人照如此多的相片?这是什么样的记录能够这么温情地将模糊地滑稽地微笑地等各种表情都尽收镜头。这就是女儿的童心使然。

妞妞的乖巧引得前来参加朗诵的老师的注意。张文质老师同妞妞扮起了小兔子,妞妞拿着相机给他照下一张很滑稽的相片,然后跑到我的跟前咯咯笑个不停。来自台湾的黄欣雯老师和妞妞竟然没有一点儿陌生感。她坐在我的前面,妞妞很自然地坐在她身边看我。不一会儿妞妞竟然和人称欣雯妈妈的黄老师熟悉了,她和欣雯妈妈说悄悄话,说自己喜欢的绘本,和欣雯妈妈拥抱,和她一起合影。

我们的住室和阿毛的住室挨着,她只要看到妞妞就要同她招呼,如果手中有好吃的,就会同妞妞分享。阿毛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丝毫没有那种重点大学生的冷峻。她和妞妞都是分享着这次聚会的开心和快乐。张文质老师说:“我是一个快做爷爷的人了,我看到孩子我就会很喜欢!”他也很喜欢妞妞,多次和逗乐。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的老师草儿青青一直照顾和帮助着我们,她一直像一位好朋友一样叮嘱我:要带好妞妞不许让妞妞饿着累着受委屈。如果没有老师在这里,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不会这么顺利开完会的。因为妞妞和我原本都是很羞涩的。正是老师的微笑让我们消除了所有的胆怯。老师一直用自己的细心关照着我们,晚上会提醒我让妞妞早点睡觉。吃饭的时候,会给妞妞盛饭。开会的时候,会给妞妞矿泉水喝。妞妞很感谢我老师。开完会,老师在会议台上忙碌着,我与妞妞给老师送水,妞妞丝毫没有一点儿害怕,跑着将水送给了我老师。

还是来自福州的陈蕾老师,她对妞妞更是喜爱。因为她家里也有一个像妞妞一样大的孩子,她看到妞妞都会叫:“小天使,来和阿姨一起走!”我们回宾馆的路上,她问到了妞妞的属相后,竟然在会议结束后给妞妞买了一只铜陵的铜公鸡。妞妞很喜欢像宝贝一般拿在手中,不愿意把外边的包装纸打开。她还给妞妞照了很多的相片。

还有来自哈尔滨的关文丽老师抱着妞妞在台上转来转去,高兴地说:“有个女儿真好!”当然还有像孩子一样的夏昆老师,他满脸的腾格尔样的胡须没有吓着妞妞,妞妞竟能和他逗乐。

还有和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的来自福州的卢声怡老师是一个科普童话作家,他家里有两个孩子,他开玩笑地说:“把妞妞给你照相的那张照片,发给我,我回家让我孩子看一看,看看人家孩子多么孝敬爸爸的!”

当然还有来自江苏的刘尔笑一家人和妞妞关系也特别好,因为他们也带了一个孩子,她家的孩子小米同样乖巧。小米和妞妞一样融入了我们这个团队。31号开完会后,吃过饭,我带着妞妞一起来到天井湖公园玩儿,妞妞看见小摊上,卖天使翅膀的。她只要了一个粉红色的天使的翅膀。

妞妞回到宾馆说:“爸爸!我是不是很乖,所以我要什么你就给我买什么?”我说:“爸爸希望你和一起能玩得开心呀!”

写到这里,我回头看看还在床上酣睡的女儿,心中禁不住有一丝愧疚,我一直忙于开会,竟没有带妞妞在铜陵很好的玩玩。

我不知道这次经历会给妞妞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铜陵的美好,会让妞妞很难忘的。这份美好会慢慢内化到妞妞的记忆中,会在将来我们再次相聚时,释放出更加幸福的情感。

铜陵!我不忍和你说再见!
4#
发表于 2011-9-11 21: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绍振评夏昆《再别康桥》






刚才夏昆老师上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感觉夏昆老师是一个素质相当好的老师,他的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知识面丰富,特别是他对音乐,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的素养是在普通老师中很少见到的,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流的语文教师。

他今天的课设计很巧妙,运用音乐与诗歌的比较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和内涵。这感觉别开生面。

,在讲这个上世纪初的文本的时候,夏昆老师运用自己大学毕业的经历来进行对比,这样就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经验的矛盾,抓到了要害。

夏昆老师使用多媒体的方法也是很好的。他不像许多善于用多媒体的老师,多媒体与文本分家了。夏昆老师把多媒体作为陪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基调,引导学生理解有三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由于时间关系他着重讲绘画美。说明多媒体与文本的关系结合是相当紧密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堂课是成功的,老师修养高,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不但他的形象有特点,他的思想和知识修养都很有特点。

我一般理解这个文本,但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也有自己对文本处理的自由,才有风格。那么我下面提一点意见,这个意见是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如何处理文本,如何导入,如何用多媒体我完全是外行,但是对文本分析我提出意见,老师已经抓到了轻轻的、悄悄的、忧伤的,这些已经到位了,学生也说(配乐)最好用《小夜曲》,也有学生说用《二泉映月》,都很到位了。那么如果再要苛求一点,也许下面这堂课老师会进一步进入文本,老师已经讲了当时的情况,自己的生命历程,也涉及到徐志摩的精神经历,对文本的分析还会更深入,也许下堂课还会讲到,但是我无法估计。、

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再别康桥》的,这首诗是课改以后第一次进入课本,所以研究的成果很少,我曾经在骨干教师训练班上讲过课,一个老师要求我讲《再别康桥》。他们朱自清什么的都好讲,可是觉得这首诗没什么好讲的,讲什么呢?徐志摩偷偷地来了又偷偷地走了?后来老师在网上得出结论: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朗诵,去体悟这感情。我觉得朗诵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朗诵是一种体悟,体悟是感觉层次的。但是感觉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直觉是对的,丰富而准确:我一见这姑娘就记住了,一辈子没忘掉,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感觉到了的是对的。缺点是感觉到了的不一定理解;但是一个可能感觉是错的。所以不能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是危险的。一旦发现错误就要纠正。光凭朗诵去体悟是不够的,不能离开理解。即使直觉是对的也有问题。感觉了的不一定能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名作欣赏》上有两三篇大学老师写的文章说,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沉重的痛苦,千种离愁万重别绪,三篇文章不约而同,这是他的感觉。我说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沉重,他们说没有。为什么会感觉沉重呢?因为文本有封闭性,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奥秘不在表层而在深层,而在文本的深层,深沉是情绪,表层是表达的语言,甚至还包括它的节奏,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诗歌的形式特点。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仅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话把它简单化了:心里有什么话讲出来就是诗吗?这太容易了!如果没有语言这个志是朦胧的,发言可能就是言不及义,义不称物,第二:发言出来可能是散文,第三可能是诗。

第一个层次夏昆老师已经分析得很好了。我分析这首诗的第二个层次:感情。怎么分析,关键是文本细读,分析的对象是什么,文本是天衣无缝的,没矛盾,分析就是要有矛盾。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开,析就是一块木头在那里,我拿斧头把它砍成两半。这里有没有矛盾呢?我们分析下去,《再别康桥》是跟母校告别,可是你轻轻地走了,为什么不跟康桥而是跟云彩告别?这是要分析的,好就好在跟云彩告别!夏昆老师很聪明,有很广博的文献知识,他提问为什么《再会吧康桥》没有《再别康桥》好?因为前者就是直接跟康桥告别,而《再别康桥》就是跟云彩告别,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

这个地方很美,金柳新娘,跟美丽的地方告别,这里都是诗歌的语言。明明是清泉而说不是清泉,都是诗歌的特点,应该进行分析。美到什么程度?,美得我不做人了,做草。《康桥再会吧》没有这样的句子,没有,都讲出来了。

第三,在康河的柔波里,沉淀着彩色的梦。美在哪里,美在这里有梦。是跟梦有关系的一种告别。什么梦?美梦,梦有两种,一种是梦想未来,一个是梦想过去。沉淀着的是过去,是长期的记忆,梦非常美,载一船星辉……要放歌。要唱出歌来,赞美旧梦,关键在下面这句话。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整个诗歌的灵魂就是这句话。这么好的梦,重温一下,旧地重游回忆当年,可以唱歌但是不能唱。那说明这个梦是不能跟别人讲的,是个人化的,刚才夏昆老师也讲了,这首诗不适合集体朗诵,是一个人的梦,而且是不能唱出来的秘密的梦,“悄悄的别离的笙箫”是这首诗最大的矛盾,也是最核心的一句话。笙箫是音乐,有声的,可是梦却是无声来怀旧重温一下,比唱出来要美丽得多。

很多老师埋怨课程标准不强调语基,提了很多意见,但是上面还是没接受,因为有很多标准,不好考试,讲一下就行了。但是这里就有语基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个暗喻,这不是中国特有的,英语里面也有,叫矛盾修辞。没有声音的音乐这比有声的音乐更好,说明这是个人的梦,秘密的梦,重温旧梦非常美好,沉淀在那里。这个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不是大声地跟康桥说再会吧,而是轻轻悄悄地跟云彩告别,云彩见过,云彩知道,他是不会讲话的。所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挥手,作别西天云彩。我重温完了之后我就满足了,我目的就是重温旧梦,这里很幸福,是有一点忧伤,但是忧伤是很潇洒的。大概老师们都读过徐志摩一首《沙扬娜拉》,只有四句,这四句也是甜蜜的忧愁。不然为什么用西洋金柳波光艳影这些美丽的语言来写这个梦。这个人非常天真纯洁,被林徽因称为人间四月天的春天。所以这首诗的好处就是第二个层次情绪上的特点。为什么跟云彩告别?因为云彩是没有声音的,可以看可以见证但是不会讲话,说明是秘密的。不要说忧愁一定是痛苦的,有些忧愁是甜蜜的,徐志摩这句话是从《西风颂》里面来的——我愿意变成西风,让西风变成我。一方面是甜蜜的,同时,又是忧愁的。所以说这首诗的基调是淡淡的忧愁,但是同时又是一个秘密的享受,无声的享受,之后就走,非常潇洒,所有有某种甜蜜,重温旧梦。

第二点是老师讲到三美,是从闻一多《诗的格律》那里来的,解释徐志摩的诗歌是有用的,但是图画跟音乐诗歌之间是有矛盾的。图画是固定的、刹那的、瞬间的,而诗歌的美是动画,是移动的。所以感情是不断发展的。(徐志摩)来了,看见那么好的景致想起了旧梦非常兴奋,达到一个高度(想放歌),但是不能放歌,降下来,然后平静地享受沉默,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样又达到第二个层次的情绪的一个上升,最后又悄悄地走了,平静下去。我们可以画出一条曲线,但是绘画美是没有动的,我提出一个概念来,叫“意脉”,像情感的脉络,读懂一首诗要读懂情感的脉络。表面的都懂,但是读懂情感脉络对外行来说,他有直觉,但是他不能说出来,老师就是要把这个逻辑化地讲出来。

第三个层次,我还是跟着夏昆老师提出来的那个对比来回答,《再会吧康桥》一百多句,为什么一百多句不如三十多句呢,这是诗歌的特点,诗歌是凝聚在一个点上,就凝聚在悄悄的轻轻的这一个点上,《康桥再会吧》从他最初离开家乡,到美国,又到日本,到欧洲,又回去,妈妈如何想念他,自己在轮船上怎么思念,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过程很复杂,虽然有诗句,有押韵,很漂亮,每句诗都很漂亮,但是不集中,(这是)散文的写法,1922年中国新诗还是比较幼稚的,只有郭沫若的稍微像样,其他的都不像诗,那个时候徐志摩的诗还过得去了。1928年中国新诗已经凝聚起来,从《凤凰涅槃》开始把一个毁灭旧的自我让新的自我永生,毁灭一个旧的时代,让新的时代永生,凝聚了一个凤凰扑向火的形象,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新诗有了构思,凝聚在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意向、一刹那的心跳上。这是构思的凝聚,是诗的进步,作为诗歌来说,这是诗歌的奥秘。诗不能写得那么复杂,诗歌的过程跟散文的过程是矛盾的,这样写会比较好。

诗的时间延续性缩短,动作延续性凝聚了,1928年,另一个进步以前诗歌都写强烈的感情,郭沫若引进的,从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那里引进的,英语叫powerful feeling,但是感情强烈很好,徐志摩也写过非常感情强烈的诗:这是一个黑暗的世界……闻一多也写过:我喊一声,我来了……这不是我的中华……徐志摩时代产生一种新诗,非常潇洒,非常温情。这是作为学术讨论来说它历史的价值。那么我们再来解释:为什么徐志摩要重温旧梦,要悄悄的秘密的呢?刚才夏昆老师讲到了,徐志摩1922年在那里发生那么多事,去剑桥的时候他老婆跟着去了,而他跟林徽因好了,两个人携手同行漫步康桥,但是感情没有成功。后来他离婚了,是中国文人里面第一个敢于离婚的,不得了哦,当时敢于离婚的没几个,文化先驱胡适鲁迅郭沫若都不敢离婚,只有徐志摩敢,公开宣布,登报。后来和陆小曼好了,但是还是喜欢林徽因。也死在林徽因手里。他拿了一张优惠票从上海坐飞机到北京去听林徽因的演讲,结果飞机失事,那是后来的事。1928年知道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再别康桥,重温旧梦,略有忧伤,又非常甜蜜而潇洒。这就是徐志摩。当然你对学生讲多少我不管,我只是告诉你有这么多名堂。这说明对一般读者来说,文本是封闭的,看到的是表层,一望而知,感受的直觉也许很准确。像学生一下子感觉到是忧伤的,也感觉音乐不对,甚至也感觉到《康桥再会吧》不如这首《再别康桥》,但是感觉到了不能理解,老师要把它理解出来,用明确的逻辑语言理解出来,体会出音乐美,但是你要告诉他美哉哪里,首先凝聚在一个动作上,然后句子集中在轻轻的悄悄的,开头结尾几乎是重复的。

这就是我们做文本分析的难处,所以我有一个说法,中学各科里面,最难的课程是什么?是语文。如果下个定义,就像古希腊大哲学家给美下定义,下来下去下不出来,后来苏格拉底下个定义,说:美是难的。我要说,语文是难的。这首诗这么多年,里面有许多奥秘,学生都有直觉,但是你要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到现在没几个人能表达出来很难。当然我能表达其万一,你就看看多难吧,徐志摩死了那么多年 才有一个孙绍振来表达一下。(听众大笑)

其实学生感觉到了,忧伤优雅不是奔放的,体会到绘画音乐的色彩等等,如果要进一步地深入提高自己,要真正有一桶水来上课给一杯水,我们就要进修。语文课程改革是很天真的,很多都是下面试验了很久上面才改革,但是这个事一竿子插到底。说以前学生是工具,提出学生主体,现在提出对话,以为提出了就解决了,但是现在收效不大。因为我们有前提是,所有老师的修养水平是够得,但是观念方法是对的,但是老师的修养不够,为什么,语文太难。不像数学有答案,很多年就这样,我比你先知道。语文奇怪没有现成的答案,要你自己弄,而且弄错了你还不知道,现在错的是多数,对的是少数。大学教授里面解读文本鬼画符是多数,什么讲不出来的是多数,更别说误导了。一个老师说最好的解读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个教授说三点,第一是写出了柳树的特征。我一看就发火了,诗歌以情动人,怎么是以柳树动人呢?大学顶尖教授,头发比我还白,然后说不但歌颂了春天,还歌颂了创造性劳动,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一个唐朝的贵族称赞这个吗?他看到的不是文本的东西,文本有封闭性。

读者也有封闭性,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看到的是自己懂得,没懂的看不到。如宝哥哥见林妹妹。看到的是自己的成见。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来讲评,就是把自己封闭的心里固有的僵化的知识结构开放一点。他说,比喻十分巧妙,我说我早就知道了,问题是巧妙在哪里,不讲十分,你讲九分也行,可她一分野将不出来。我就说这个不巧妙,春风怎么像剪刀呢?也许是北方的春风春寒料峭。为什么是剪刀啊,刀很多啊,菜刀不也是刀吗?二月春风似菜刀。我说:前面有一个裁,后面才有一个剪。又暗示女红的美,这就是心理的封闭性。他不懂就蒙混,所以要打开心灵,为什么?我的观念有问题。因而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观念提高我们的水平,哪怕是一首最普通简单的诗歌,也要当做细胞来分析,在这里也有诗歌最简单的规律。如孟浩然春晓,二十个字活了一千多年,依然动人。为什么?

第二个层次感情层次,意脉很好。春光美一般是眼睛看到的,但是这里是鸟叫醒的,不是很美吗。但是马上一转,这么美好的春天是昨晚风雨的结果,春天在消失,花在凋零。引起了一种忧伤的感觉,这叫惜春。不但是春光飞逝,还是年华飞逝,是一个转折。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里?雨纷纷,欲断魂,心里焦虑,下雨,借问酒家何处有,老远的地方有杏花春,这就是整个诗歌的意脉的秘密,我们要花很多功夫去研究这些意境意脉感情的特点。

第三层是节奏的特点,小学老师对古典诗词和对我作品的喜欢让我很感动,我们都说中国古典诗词音节很美,美在哪里?李白白帝城音节和谐,秘密在哪里?秘密在后面三个字,前面四个可以变,后面三个字是主要的。前面的可以加而不改变节奏,但是后面三个字变了就不得了了。三个字,三字节奏是中国整个五言七言诗歌节奏的奥秘。

我们直觉感觉好是可以的,但是作为研究者是要说出好在哪里。要改变观念方法,提高我们的水平,要去蔽,把以前的观念重新反思一下。我听课很多老师讲小说,一上来就是人物主题环境情节,不管什么小说都是这样叙事的,甚至于孔雀东南飞也这样分析,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五四时期胡适就写过,不是一环扣一环的,而是生活得横断面,找一个最精彩感人的来写,可以没有开端什么的,情节被瓦解了。

我们脑子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拿着去硬套,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个情节观点是苏联一个讲师说的,流毒至今,孔乙己可以这样解读吗,可以吗?开端孔乙己来了……结局孔乙己没了……但是这是封闭自己,孔乙己差不多写了五十多年年的生活,秀才考不起,一辈子考不起比范进来差劲,但是鲁迅没有用范进中举的写法,没有写很多事情,而是只写了三个场面,只出现了两次,再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放在背景上带过去的,叙述人是一个小店员,孔乙己的事情他都不在场,为什么呢,不,鲁迅不要亲见,就写三个场面。找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叙述。全文的关键意脉是笑。这个沦落的人废物接近小偷的人,对这样一个人人们是怎样看的,人们笑他偷书。孔乙己最后的精神底线,口头上不承认自己是小偷,但是周围的人都笑他。鲁迅强调对弱者没有同情,对她最后自尊的摧残,这些人没有恶意,孔乙己找不到话,大家就笑了,放你一马,这使鲁迅感到人生的残酷,大家把一个失意狼狈的人做笑料,就像吧祥林嫂作为笑料谈资一样。第二次孔乙己死了,掌柜头都不抬继续算账,没有一个人同情哀伤。第三次孔乙己几乎是爬过来的,想说已经没有信心了。这种情况下大家还在摧残他最后的自尊。这些人这样凶残却又是毫无恶意的,但是这样的摧残在鲁迅看来是最残酷的,孔乙己死了,鲁迅特意安排说就这样走了,水牌上只留下几个字。孔乙己有人挂念,还欠十九个铜钱。一个生命消失,只有这一行字,一抹就没有了。鲁迅学生问,呐喊里面最喜欢那个,我也许会回答阿Q正传,鲁迅回答最喜欢孔乙己,他特意点名艺术水平高于狂人日记,不是小说,是杂文。他说孔乙己有一种讽刺含而不露,有大家风度。两千多字写出人世的沧桑,人与人之间缺乏人的感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感觉这种看不到悲剧的悲剧是最大的悲剧,写得做多的就是笑,没有感情没有恶意,腿断了还在笑。,这个小说第一意脉是这样的,结构就三个场面,什么开端高潮结局?但是非常令我遗憾的是,到处都在讲开端高潮结局,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例外,讲这个话的时候已经不懂脑筋了,最可怕是心灵的封闭,先前的知识把自己封闭住了,明明不是这样,你偏要说这样。

这还是简单的,我不知道你们这里有没有课文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估计你们读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学教授们没有提供解读这篇文章的理论,开端那些已经没用了,特点那么荒谬,需要另外一种理论来解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什么开端,而是因果关系,像俄狄浦斯王那样,弑父娶母是命运注定的,无法逃脱,后来被英国作家福斯特通俗化了,叫故事的情节是不一样的,故事是时间顺序,有因果关系的就是情节。后来我把他稍微发展了一点:不是一般的因果,不是理性因果和科学因果才能构成情节,只要有因果关系就可以构成,不是科学的,而是情感的因果就能构成情节。鲁迅不满三国演义诸葛亮,说多智而近妖,说这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好就好在这个多智。

历史上借箭的是孙权的,三国志评话变成周瑜的了,三国演义就变成诸葛亮的了,增加一个情节,大雾。现在电视台有这个准确性吗,我们福建电视台天气预报像天气误报。鲁迅是现实主义。但是艺术的因果是情感的因果,诸葛亮的多智是被战友周瑜逼出来的,周瑜心理不健康妒忌身边的人,妒忌差不多的人,要把它整死,表现了妒忌的特点,多妒就逼出了诸葛亮的多智,遇到曹操的多疑,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多智更加多智,多妒更加多妒,最后逼出了借东风。周瑜最后就被气死了,还说既生瑜何生亮。不怪自己心胸狭窄。

这就是审美价值,连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理论家都没有看开,我们还不要学习吗?还不要吧我们心里的封闭性打开吗?

我们现在知道分析情节可以用因果关系,碰到孔乙己就不用因果关系了,就分析场面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看西游记,很多难记不住,但是三打白骨精就记住了。四个人都是和尚,突然出现一个美女就分化了,唐僧不动心,孙悟空似乎是没有性别,猪八戒就不同了,好在哪里,由于猪八戒的好色,造成师徒四人的分化。

周瑜跟诸葛亮拉开心里距离,周瑜才有性格。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情节怎么办,没有情节心里距离要拉开。

十八岁是有情节的,但是这个情节不反映因果,这个汽车司机满车的苹果被抢了,乘车的我去帮他抵抗抢劫,被打掉了鼻子,他不同情反而哈哈大笑。后来车也被抢了,司机不但不保卫自己的财产,还走了还哈哈大笑,同时把我的一个红背包也偷走了,这样一个荒谬非因果的关系,这属于另外一个流派。所以我们讲话的脑子里面不要有僵化的观念。,这个文本是现代派的,反因果的,但是有一个理性,显示人很奇怪,自己东西被抢劫了没有反应,而是把别人一个小包偷走了,没有保护自己财产的自觉,而为偷别人一个小东西而沾沾自喜。这篇文章以一个孩子眼光看世界,旅馆这个词出现了四五次,最后车被破坏了,这就是旅馆,跟旅馆一样温暖,这是什么?被摧残被侮辱的,原来互相之间还是有温暖。这是一种哲理。心理应该像历史开放,向流派开放,要懂得这么多东西才能看懂,不是发挥主体性尊重学生什么什么,不是的,这是一个专业,需要我们奉献生命才能懂得的。语文之难就在这里,绝大多数的文艺理论没有告诉你,鲁迅都搞错了,我们需要学习。不像数学,需要语文教师特别有灵性原创性,不管什么理论哪怕是绝对正确的理论也不会针对某个作品给出答案,理论具有普遍性。

很多是需要我们推翻的。我刚才讲的理论又全对吗?即使是对的,也不能为你解决某个文本的问题。因为理论是抽象的,把具体的细节蒸发掉了。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01:04 , Processed in 0.1140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