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7月28日—7月31日]-铜陵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9 20: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变自己,就能改变教育的未来”

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



经历了十余年的孕育和生长,教育叙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接受、了解、熟悉,并从中获益。教育叙事不仅能改善教师的阅读和写作境界,还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力,帮助一线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获取新的突破。

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长期在教育一线推广阅读和写作,在全国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为了让一线教师对教育叙事的基本概念、类型、方法和技巧有一个更全面、细致的认识和把握,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与铜陵市教育局、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决定于2011年7月28日至2011年7月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联合举办“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名师课堂、专家讲学、自由交流、教育叙事作品朗诵会。

专家讲学的主题包括:教育叙事的类型、范式和方法;以教育叙事与专业批注的方式相遇;叙事与教师的行动研究报告;语文教师的素养:解读与写作;教育写作可以向现当代文学借鉴什么;校园团队建设与叙事;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



本次活动希望达成——

以课堂和写作为切入点和侧重点,关注问题,深入情境,切磋琢磨,以实现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的高度对接。

以教育的大视野审视具体的教育内活动与行为,以生命的情怀滋润教育的情怀,以深切的修炼提升教育的敏锐的思维与感受力。

以洞悉教育的机制与妙理,注重具体教育行为的经营与实践,以切实的个人素养,讲求培训的实效与教育能力的提升。



主办单位:全国生命化教育总课题组 铜陵市教育局 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

协办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 铜陵市大通镇旅游开发公司

媒体支持:《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教师月刊》





一、参会对象:中小学教师

二、时间和地点:2011年7月28日—2011年7月31日;铜陵市郊区澜溪山庄

三、活动安排表






四、收费标准

会务费600元/人(包括图书、光盘资料费等)。会议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五、报名方式

联系人:陈文芳       联系电话:15080035301

温馨提示1: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旅游旺季,宾馆接待任务十分繁重,诚请各位参会人员务必在7月20日前将回执发电子邮件至邮箱:youpeiyanxiu@163.com,迟报者到或现场报到者,需要自行安排食宿,敬请谅解。

温馨提示2:本次会议地邻近著名风景旅游区黄山、宏村西递以及婺源徽派建筑区、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以及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之称的浮山,会议后需要旅游的老师,有旅行社现场办公安排具体出游事宜。

附会议回执:

单位详细地址及邮编
  

姓名*
  
电话
  

电子邮箱*
  




六、报到路线:

会议报到地点:铜陵市郊区澜溪山庄

从合肥火车站(或汽车站)下车者,可到合肥旅游汽车站,然后乘坐开往铜陵方向的汽车到铜陵汽车站下,再乘坐铜陵市内公交车到澜溪山庄宾馆。

从南京火车站(或汽车站)下车者,可乘坐开往铜陵方向的汽车到铜陵汽车站(或铜陵火车站)下,再乘坐铜陵市内公交车到澜溪山庄宾馆。

特别提醒:外地与会人员在乘车途中不熟悉路况,请及时与会务组联系。

七、专家、名师介绍(按讲课时间先后为序):

武凤霞,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现为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300多场,有300多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报刊,出版教学专著有《武凤霞讲语文》和《教育的生命底色》等。

周勇,1973年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学术教育史、中国名校与名师、古典课程与课程思想史等。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在《读书》《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包括《大师的教书生活》《跟孔子学当老师》《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等。

赵克芳,网名赵赵,中学高级教师,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研究、教学,曾执教济南市观摩课《吾家有女初长成》和山东省五大名校同课异构观摩课《春酒》,以及全国语文人文教育高端论坛观摩课《秋天》。2007年以来,在《明日教育论坛》《福建论坛》《师道》《教师月刊》等发表文章30余篇。2009年至今,为《福建教师》“热门话题讨论”专栏作者,2011为《教师月刊》“我的孩子”专栏作者。著有《优秀父母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教师一定要知道的99个健康细节》(皆为合著者)。

王丽琴,网名欣然自如、王欣如、萧玲等,毕业于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获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在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过,现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个人专著有《教学秩序初探》等。

黄建初,网名田农,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新区政协常委,民盟浦东新区副主委,现供职于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室。从教29年,主要从事普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尤致力于教师研究方法的探索,推广案例研究、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担任名师工作室导师,培养科研骨干。主编有《教师人文通俗读本》《蹒跚学研录》《学研随感录》《言为心声》等。

夏昆,网名摩西、AK,四川成都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执教于成都市新都一中。发表论文、教育随笔、散文等上百篇,著有《唐诗的江山》等。

孙绍振,1936年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先后在北大和华侨大学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大。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担任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以及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八十年初其《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发大讨论,又曾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而引发广泛关注。著述宏富,出版著作数十部,与中学语文相关的著作有《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对话语文》《孙绍振如是说》等。

柳咏梅,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十佳教改新星,现任教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近年来有30篇文章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期刊上,40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评比特等奖、一二等奖,《金色花》等教学设计获得全国评比特等奖,《谈生命》《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获得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教育读本多部;独立承担并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

余岱宗,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小说、散文作品等100多篇,著有《被规训的激情》等。

黄欣雯,1967年出生于台湾,现为台湾彩虹生命教育协会(小学)台北区主任、台湾故事妈妈工作坊大陆地区推广人。2000年加入台北“得胜者协会”,开始初中生命教育工作;2002年加入台北“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开始小学生命教育工作。2005年移居上海市,展开“故事妈妈”的工作;2006年获长宁区优秀校外辅导员、2004-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家长代表;2007年东方卫视“人在东方”,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专访人物;2009年获宋庆龄基金会生命彩虹奖章;2010年获宋庆龄基金会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委员会专家,并获聘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凌宗伟,男,1958年2月生,“生命化教育”的追随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市二甲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南通市中语会理事、通州市教育学会理事,南通市首批骨干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优秀中考指导教师、通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崇尚“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语文教学观,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语言文字报》对他和他所在的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都有长篇报道和介绍。著有《语文教师的使命》等。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研究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慢教育》丛刊主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教师的成长,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是慢的艺术》《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我们是怎么开展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想——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的心灵之约》《孩子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等。主编有全国第一套《生命教育》实验教材、《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生命化教育丛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等。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5: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08: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名方式

联系人:陈文芳       联系电话:15080035301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季超
向博友
张文质先生/陈文芳先生
致意。

预祝----研修班活动圆满成功。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6: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质评课:你过的是一种存在性的生活



卢声怡/整理


这节课没有达到柳老师所期待的,以及大家所期待的,其实也可能是达到了。但如果达到了,倒不能反应出你这节的问题来。
我后来在想,本来想私下里跟你聊一下,说说这节课反应出你观念里,就是说有一些成功遮蔽掉了一些观念上的不足。
我看你在课堂上,写出来了几个要点,最后都教完了。我就在想,都教完了——这其实就是我们观念上的一些问题——在这儿情景下,说得严重一点,你怎么还忍心都教完呢?因为这种情形呀,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对你来说,也是太辛苦了。
我们就适当地放弃吧,这是从表面上处理来说,适当地放弃。那么从课堂结构上,我有两个数据可以跟你这么说,经常有老师问我文章改多少遍,我也问老师,你文章写多少时间写出来的?很多老师说一个晚上啊。然后我就告诉他,我说一般的文章,改二三十遍很正常。所谓的改,有大的改,我不是很大的改,是反复地阅读,然后作调整,改二三十遍。实际上就是很多这种功夫,是你要下的,你才能说达到了某一种你所期待的某一个目标。但,另外一种更重要的,比如说有的时候我去讲座,我以前最早的时候训练是这样的。当时做自主学习,福建省有三个人,一个老先生先讲,接下来两个小的。比如说,一个小时,老先生一口气讲了40分钟,另外一个先生,讲了15分钟,给我5分钟。所以我一边听一边想,我该怎么讲?每一次都是这样,我一边听一边想,上课也是这样。
上课你一定要备课,但是怎么讲,要有临场性。备是一个计划,一个深入的工作。文芳知道,我这次到凌校那边讲课,那么一个提纲,我折腾了十几天。那天,终于豁然开朗了,那天下午我跟文芳讲,我想到该怎么讲了。因为这题目不好讲,我会想。但是可能我到你那边,又有情境。老师就一定要有——就象马克思·范梅南说的那样——教育要有情境性。什么叫情境性?今天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情境性。比如说我们三点上课是一种上法,五点上课,一定要另外一种上法。如果没有另外一种上法,五点上课还象三点那样,那么你失败了。这里的失败意思是一种失误,是你教育的意识里的一种失误。你没有意识到。
其实,不同的时间上课,不同的听众上课,都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面对一两千人讲课,我引用的例子,跟我面对三五个人做讲座,完全不一样。十几个人的时候,我经常会引用很家常很日常的话题,那是一种亲切的交流,带有一种生活化的互动。但是你大场合的时候,就需要你引用一些很经典的,同时能够很快速地引起共鸣的某种,达到某种效果的东西。当我们说到课程意识的时候,实际上老师你的备课跟你的执行是两件事情。备课可以说都这么备,但是执行需要有临场的智慧。
这个临场的智慧,也许是今天这节课,对你来说,可能是最有意义的,我们怎么上。
我有一个话题本来想明天谈,今天先谈一下。
经常上公开课的老师,跟赵赵这样上家常课的老师,我相信黄建初老师这样的高人,一定看得出来,她们课堂运用的技术是不一样的。
上公开课的技术,是表演性的技术。日常上课的技术,是一种交流,生成性的技术,是促进生成的。
所以,我可以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什么呢?一种叫呈现性的课堂,一种叫生成性的课堂。凡是呈现性的课堂,你去搜一下,包括某某老师的课,她在别处上的,几乎是一模一样,我可以断言。你去看某某某的课,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呈现性的课堂。
但如果是生成性的呢?象赵赵这样上,你给她十个班上,都不一样,她会上得疙里疙瘩的,为什么?这是生成性的课堂。很自然的,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情绪、状态、智力状态,全都不一样。
但是呈现性的课堂呢,学生所有的背景都消失了,学生成为扁的、平的人,表面的人,没有立体,没有深度的人。个人的所有经验,毫无意义,因为不需要你分享。它是呈现性的,所谓呈现就是说她运用这种技术,是为她呈现服务的。
而生成性这种课堂,所运用的技术,是激发你个体参与到学习中,个体的经验转化成所有人分享的智慧。所有人一起分享的,有时候可以是意外,可以是惊喜,可以是某种激发的难点,点燃的那些东西。
这一点太有意思了,这是我这一次来活动最大的一个发现。
紧接着意味在哪里呢?
你成天上呈现性的课堂,你过的是一种表演化的生活。你上的是生成性的课堂,你过的是一种存在性的生活。这才有意思。什么叫存在性的生活?有挑战,有困难,有经历,有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名有姓的学生,每一节课堂,都是具体的人的生活,都会被纪录,转化成记忆。而表演性的课堂,很快就模糊了,她只记得,哦,在柳州上了一节,哦,在苏州也上了一节,在无锡也上了一节。有没有一个学生名字被记住?没有。有没有人在课堂提出了一个难题?没有。这是表演性的生活的一个大的情况。
昨天在路上跟柳老师还聊过。我这次来活动啊,以前一直在思考,这次终于把它思考出一点儿瞩目了。大家可以接着思考。
(听众插话:公开课是一种假动作。)
那么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说,这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说我们要有一种思考。这种教育叙事,比较一下武凤霞的课和赵赵的课。×老师我没跟你交流,大概你知道我 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们需要要去思考,但是我们又要提出一种挑战。
当你作为一个赵赵。你面对着的是一个公开课教学的时候,你的教学技术是不是能改进?我觉得教师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教学技术还是要改进。
比如说,你平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轻柔地)“同学,你这个问题,你再考虑一下?”——你用这种声音怎么行呢?用这种语调怎么行呢?不行的啊。三千人在听你啊,用什么高分贝的话筒都传达不出去啊。
(清晰地)“哎,我注意到陈蕾同学了,她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这就是一种给公众上课的语调吧?
所以那天跟柳教师说,我们要有所改善,而且也有能力,要能够改善。
当然,我们所说的改善不是说我们把公开课全盘吸收过来。全盘吸收那些公开课,好像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上公开课。而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公开课是非正常教学,但你不得又要借助于这样的教学,你才能来共同研究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共同研究,所以公开课又是必须的。我在好几年前写的文章里,就谈到我们要有意识地,哪怕在公开课上,也要尽可能地还原到自然,更为自然一点的课堂状态。
有一次,××老师很好玩,我在火车上,她突然给我发一条短信,“你在《幻想之眼》里批评的那个人就是我!”我说我绝对针对的不是某一个人,但是我针对的是某一种教学的现象,教学的问题,这就是这样地教学的一种普遍的问题。
当然,我们去深入地去思考,这种的一种思考,会帮助我们课堂的意识啊、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责任啊、教师课堂的一种能力啊,这些的变化,或者自我的改善,都很重要。
好吧?我就讲到这些。(掌声)
就象孙老师说的那样,我讲完了,你们该鼓掌了!(热烈的掌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陵叙说:上课的立场
文/田农


  生命化教育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为宗旨,那么,在课堂该秉持“教师的立场”还是“学生的立场”上,我认为我们该有一个说法。本文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铜陵会议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何为“教师的立场”?有例为证。
  一次,外国专家要来上海看科学课,上海的领导安排了一位物理特级教师给老外看了一节物理课。整个课上得“天衣无缝”,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流畅很对答如流。当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在场听课的上海老师以“掌声”表示认同,几位老外却无动于衷,没有表情也没有掌声。第二天,负责接待的同志忍不住,问他们对这节课的看法。老外的回答很有意思,说“这节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提的问题学生都知道了,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呢?”(资料来源,见袁振国教授著《教育新理念》)
  此事值得我们深思。
  夏老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正如文质先生在铜陵会议上介绍所说,他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十分爱戴和尊崇的教师,这是很成功的教师的标志之一。
  可是这次在铜陵是借班上课,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整个课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流畅和出彩。夏老师有特长有绝技,在与铜陵的学生相遇时,该秉持“我立场(教师的立场)”还是崇尚“学生的立场”?对已经学过“再别康桥”的学生,什么才是他们所期望的学习?这个问题值得推敲一番,它既是本课设计的起点也是课的关键。
  教师有特长、有绝技果然好,问题是教师的特长和绝技只有和学生的学习产生“共振”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课堂不是“秀”教师!教师的教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是好多教师和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与学生立场相比,教师立场隐退其后(不是丢弃)也是在理的。
  生命化教育中的生命含义,没有排斥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我也认同这一重要命题。我们在重视教师生命成长时,如果把学生立场置于教师立场之后,会产生种种问题。如果我们把展示教师的特长和绝技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那么学生被弃之一边是有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干脆把学生搁置一边,满眼都是“秀”老师,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秀”教师的陪衬,这是本和末的颠倒。
  这也可看作对其他几位教师的课进行评说的一个视角。好课一定与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状况有衔接,同时也会略高于学生的能力现状而具有“最近发展区”的理性支持。
  有位卢老师在铜陵向我介绍自己的教改成果,他让小学生在数学作业后面写上一句话,或诉说自己对今天课堂教学的感受,或者诉说对作业的困惑与创见。他的经验曾经在当地一次汇报会上做介绍,赢得一片称赞声。卢老师的教改意义何在?这是他的学生立场的体现。还有,夏老师在帖子中讲到他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也参与对老师的教学的评点,这也可视为学生立场的举措。
  反观教学现状的种种弊端,许多专家和领导已经提出了“以学定教”的观点。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就是其中一例。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改革,也回应了课堂转型的呼喊。
  顾泠沅教授对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做了学理上的分析。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说到底都离不开下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凡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一些经验的课堂改革,往往都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二是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
  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回到学生立场,不仅受到好多领导、专家的青睐,也是我们执教者需要思考并实践的新课题。这次铜陵会议,5位教师上台献课献艺,大家的好评不少。相比之下对台湾的黄欣雯老师的课更看高一线。如果以“教师立场”和“学生立场”的视角做分析,也可解释为何“欣雯妈妈”的课获得好评的原因,因为在秉持上课的学生立场上,她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把预先设定的教学来和陌生的学生“亲密接触”,有可能是“共振”,因为我们有经验在胸。也有可能是疏离,两者不吻合,各行其是。
  带着教学设计来展示教学风采,还需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不惜推倒原来的设计重振旗鼓,以学生立场换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还是在“我立场”上打转,学生“不理不睬你”是容易产生的结果。那上课的教育价值的根,究竟生在何处呢?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5137&do=blog&id=4535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2:01 , Processed in 0.1920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