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特别关注 :欣闻孝昌县文化建设新举措--创办[讲堂]。。。。。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0:37 | 只看该作者
“龙江讲坛”——崛起中的公益文化品牌


    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下,我省的社会科普及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作为社会科普及工作的重点项目,大型讲座“龙江讲坛”已成功运行了两年多,总计举办讲座100余场。目前,正向打造品牌讲坛、建立讲坛体系的方向迈进。
   
一、“龙江讲坛”越办越火,公共文化服务有声有色
    “龙江讲坛”的创办填补了我省大型经常性、公益性、社会性和普及性文化讲座的空白。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省图书馆和省社科联评奖普及办公室具体承办的“龙江讲坛”,是我省理论界、科学界、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新闻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手打造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主办方在创办之初就力求突破部门职能所限定的视野,从更广泛的现实需要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出发,赋予“龙江讲坛”多元的社会功能,使它整合政策理论宣传、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公共文化传播等多种职能,以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讲座资源为核心,着眼理性启迪,注重人文熏陶,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
    “龙江讲坛”至今已在主会场举办了80余期,同时还走进了高校、农村、基层、社区、军营和监狱,举办了30多场讲座,现场听众总计已达3万余人次,引发了一股学习求知的热潮。
    创办以来,“龙江讲坛”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省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两年多来,讲座精彩纷呈,会场常常爆满,甚至一票难求。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助阵,仅去年下半年,就有黄文虎、梁维燕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阎崇年先生、隋丽娟教授、张望朝老师三位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讲嘉宾做客讲坛。新华网以《哈尔滨:平民化“讲坛”成百姓修身新课堂》为题报道说:“从居“象牙塔”之高的学术讲堂到近来媒体上备受观众推崇的各类‘讲坛’,名家、学者正在融入都市生活。广播、电视媒体和图书馆、公共讲堂中的‘讲坛’正在成为百姓休闲文化的新宠。”东北网对“龙江讲坛”的报道中说:“接触高雅文化、领略历史文化魅力,‘讲坛文化’在哈尔滨市越来越热。市民学习知识、分享思想火花有了更大的选择和更新的方式。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利用休息日听他们讲授学术知识,带动了市民学习文化的热情。”新闻媒体敏锐地感受到了一种讲坛文化热潮在省城的涌动,这种新的文化现象以“龙江讲坛”最为富有代表性。
    今年,9月6日,“龙江讲坛”迎来了第80期讲座,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省图书馆报告厅做了题为《〈红楼梦〉中的政治》的精彩演讲。王蒙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此次,他远赴黑龙江登上“龙江讲坛”,引发了轰动效应,省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广大市民反响强烈。主办方共为此次讲座准备门票800张,依旧全部免费发放。发票当天,刚刚开馆,省图书馆大厅服务台前就排起了长龙,一天之内800张票全部告罄。此后的一周,打入承办单位的咨询电话还有300余个,前去领票的听众还是络绎不绝。9月6日,讲座开始前下起了瓢泼大雨,然而,大雨无法遏制听众的热情,人数不见减少,反而有许多无票的“粉丝”守候在报告厅门口,只为一睹王蒙的风采。在报告厅内,350个固定座位和近200个临时加凳座无虚席,还有100多个听众或在四周静静伫立或在过道中席地而坐全神聆听,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在场的众多媒体记者都被这种景象所感染、震动,手中的相机对着听众不停地抓拍镜头。好学上进、崇尚知识,黑龙江人的精神追求、黑龙江省的文化气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龙江讲坛”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蒙在接受采访时说:“黑龙江是一个有它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它自己文脉的这么一个地方,我相信这个讲座(龙江讲坛)一定会越来越好地办下去。”

二、“龙江讲坛”设计布局趋于完善,选题策划更为合理
    “龙江讲坛”以其新颖的创办理念、系列的形象标识、整合的宣传策略,作为文化品牌来运作。提供高质量的讲座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龙江讲坛”的讲座涵盖了文史哲、经管、政法、理工等多个学科,可称是一个无围墙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内容设计为省情与国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道德与伦理,教育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经济与金融,法律与法规,科学与技术,艺术与鉴赏,国防与军事,健康与养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又可称为零门槛的课程。
    讲坛组织、整合各类讲座资源以板块为经,以系列为纬,进行细致地规划和归类。根据需要板块可以进行更新和添加。每一板块下组织策划系列讲座。四大板块主要内容包括:
    (一)时政解读。此类讲座以百姓的视角、学者的深度,解读社会生活、传播社会科学,构筑政策解读、理论宣传的阵地,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形势政策类话题。比如《构建和谐社会:中国2l世纪的宏伟蓝图》、《解读十七大报告》。这些讲座架构起核心价值观,诠释了共同理想,引领了社会思潮,奏响了和谐之音。
    (二)教育培训。此类讲座着眼于提升素质、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无围墙的大学和零门槛的课程”。比如《阅读改变人生》、《拓展事业生涯 强化就业能力》等等。这些讲座为推动学习型社会、社会化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三)百姓民生。此类讲座重点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着力解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比如《人民币升值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等等。百姓讲座兑现了讲坛的“关注您所关注的,思考您所思考的,解答您所疑惑的”的承诺,突出体现了讲座的公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受到广大听众热烈欢迎,会场常常爆满,听众评价:“‘龙江讲坛’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做了实事。”
    (四)人文历史。此类讲座注重传承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精神,让听众充分体验“听得到的学术魅力,看得到的学者风范,想不到的学习乐趣”。比如《〈周易〉与中国人的诗性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人文讲座侧重本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并全方位解读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于黑土文化的思考》等等。这些讲座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并融,架起了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学术与大众的桥梁,一方面唤起大众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尽力弥合传统历史文化的断层;一方面推动学者走出书斋,为他们搭建学术普及的平台,使学术研究成果为社会共享。
    选题策划工作是讲坛整体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在选题策划上,已经探索出“三结合”、“主打歌”的选题思路,即坚持将群众需求、专家意见和社会热点三者结合,综合考量,科学规划,适时调整,精心组织系列讲座作为主打歌。一直以来,讲坛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听众的反馈信息,分析需求以指导选题策划。在此基础上,今年,开始引进外部智力支持,组织专家学者对讲座选题进行调研和策划,依托高校、社科院等单位成立“龙江讲坛”专题策划小组,邀请专家领衔有关的专题策划工作。年初,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拟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先秦部分)讲座。不久,又分别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讲座策划会和金史系列讲座策划会。这两次策划会的召开标志着“龙江讲坛”选题策划工作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讲座选题的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年初,人文历史板块首先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6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傅道彬教授以《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开篇,《百家讲坛》主讲人隋丽娟教授以《墨子:为贫弱者立说》压轴,穿插孔子、庄子、老子、韩非子4个专题,对先秦哲学思想和诸子百家代表人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精彩的演绎,在听众中掀起了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潮,同时。从5月10日开始,为提升我省人民心理健康素质,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合作,在百姓民生板块推出了名校名家心理学系列讲座即“龙江心理阳光行动”。陆续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心理学专家,为公众免费举办讲座。其中,在主会场举办了3场,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4场,场面火爆,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跟踪报道,对专业心理学知识在公众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6月14日开始,在时政解读板块重点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讲座,邀请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实际部门领导和企业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此次活动各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省理论界和学术界积极响应。系列讲座包括8场,目前已举办了6场。讲座分别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祝福恩,哈尔滨师范大学孙慕天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爱丽,省科技厅原副厅长郑志成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曲伟院长,我省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苗青远等人主讲,分别深入地剖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对比并总结了中印、中苏的改革之路和成败教训,对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回顾展望,对黑龙江的科技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对黑龙江经济发展展开了思考,还谈到了国企改制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已举办的讲座都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上半年,除了以系列讲座贯穿作为主打歌,主办方对讲座选题适时调整、及时添加,尽量结合社会热点,满足听众的需求,相应推出了成功学、投资理财、红学、高考心理辅导、奥运知识、传统节日、礼仪等丰富多彩的讲座内容。

三、打造品牌讲坛,建立讲坛体系
    2007年5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上任伊始,就到省社科联考察指导讲坛工作,并在省社科联七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出:力争把“龙江讲坛”做成高层次、高质量的品牌讲坛。不久,又在省社科联七届三次全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省社科联的龙头作用,协调组织各种社科知识普及讲坛,整合资源,积极促使各种优秀的学术资源、理论资源和人才资源真正通过共享而放大作用,扩大影响。从那时起,“龙江讲坛”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经打造完成,正向创建高品位的品牌讲坛和覆盖全省的公共讲坛体系迈进。
    今年2月,在“龙江讲坛”创办两周年之际,主办方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龙江讲坛”工作总结座谈会。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潘春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龙江讲坛”已成长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一个公益文化事业品牌,要长期办下去。在会上,初步提出了四点发展战略:1.逐步建立人才库,突破“龙江讲坛”发展的瓶颈。在讲座人才与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夯实“龙江讲坛”发展的基础,为“龙江讲坛”创办电视节目做人才储备。2.进一步扩大“龙江讲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大力推介“龙江讲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3.主会场将以系列化讲座为主题歌,打造高品位文化品牌。通过系列讲座推出一批演讲才能突出、学术素养优良的中青年人才,培养一批稳固的听众群。4.以建立讲坛分会场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开辟更多分会场,将“龙江讲坛”做大做强。
    今年6月,作为整合全省资源、建立讲坛体系的战略中重要的一步,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翔的直接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与省社科联、省文化厅三家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以“龙江讲坛”为核心的讲坛体系的通知》。向各市(地)党委宣传部、社科联、文化局提出四点要求: 1.完善以“龙江讲坛”为核心、覆盖全省的讲坛体系。2.加强公共讲坛的统筹规划,夯实讲坛发展的基础。3.建立各市(地)讲坛和“龙江讲坛”主会场讲座资源的共享机制。4.制定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以“龙江讲坛”为代表的全省各类公共讲坛蓬勃发展,建立覆盖全省市(地)的讲坛体系指日可待。
    “龙江讲坛”是一个开放、共享、整合的平台。主办方高度重视与外界的合作,在“龙江讲坛”的长长的协办单位名单里,包括省内各高等院校、省社科院、省科技厅、省劳动厅、省文明办、省妇联、团省委、上海图书馆等很多部门,它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讲座资源。主办方也竭力创造条件,将“龙江讲坛”打造成交流、展示、推出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平台,对内辐射全省上下,对外扩大讲坛在东北地区及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月底,“龙江讲坛”携手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首讲嘉宾阎崇年先生,深入基层,为富裕等市县的广大听众送上题为《读书与人生》的精彩的讲座,所到之处都掀起了读书热。9月5日,在主会场省图书馆举办的第79期,特邀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先行主讲《宋版书之魅力》,吸引了大批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9月7日,举办了第81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康震副教授,以《唐诗的永恒魅力》为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为听众上了一堂古典文学的精品课。同一天,“龙江讲坛”走进了牡丹江,带领我省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张望朝作客牡丹江人文公益大讲堂,以《人生最难是抉择》为题,精彩演绎了历史人物杨子荣与座山雕的不同人生路,被当地媒体誉为一次“精神文化的盛宴”。不久,“龙江讲坛”还将推出我省作家贾宏图,到上海图书馆举办讲座。
    总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关怀下,以“龙江讲坛”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美好的明天。(省社科联评普办2008-9-9)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1:42 | 只看该作者
“金沙讲坛”简介

一、讲坛创办意义
    1.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更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金沙讲坛”是作为我市一项大型公益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力争将讲坛打造为“名家荟萃的大讲堂、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既是社会科学走近人民群众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培养、锻炼、打造成都社科名人、名家的阵地,对繁荣发展成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加快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出钱、相关的文化机构免费提供、老百姓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成效显著,各种讲坛、讲座也频繁开展,如图书馆的同心行动公益讲座、群众艺术馆的“成都故事”以及各区(市)县自己组织的一些公益讲坛,等等。 而“金沙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品牌化后,希望能逐渐整合各种相关讲座、讲坛,形成合力,为市民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听“金沙讲坛”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既提升了市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以后,讲坛将逐步在成都的远郊区县设立分讲场,让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延伸,符合市委2008年37号文件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
    3.共建共享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成都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的过程,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其成果要让全市1100万市民共享,“金沙讲坛”的推出恰逢其时。与此同时,文明城市创建又是一项没有止境的系统工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城市的文明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城建和文化设施等硬件的支撑,另一方面还要靠文明的市民来实现,举办讲坛就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金沙讲坛”正是试图让城市的文明延续下去,实现成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且让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是金沙讲坛的终极目标。金沙讲坛不仅是免费送给老百姓的文化大餐,也是精神大餐,它将触角伸向社会底层,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地震受灾人群、失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特殊群体,直面人生、直面人心。因此,金沙讲坛的出现,是成都在新形势下掌握舆论阵地,用先进文化引导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探索的一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二、讲坛目的
    以科学理论说服人、艺术之美感染人,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为特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努力将讲坛打造成为成都社会科学普及和培养造就成都文化名人的重要平台、彰显成都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实现市民、政府、学者三方的良性互动,使社会科学走向社会,走近老百姓生活。
    三、讲坛宗旨
    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四、讲坛内容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定期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和群众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和充实讲座内容。内容以书法、绘画、音乐、民俗、舞蹈、服饰、文学、科学、修养礼仪、法律维权、婚姻家庭等为主,均为实用性讲座。
    五、讲坛形式
专家学者主讲,市民免费参与。
    3月7日上午10点在市图书馆正式开坛,开坛即讲第一期,由中国社科院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王仁湘研究员主讲,题目为“古蜀文明与太阳崇拜”。从第二期开始,设抽奖程序,中奖的现场观众可每人可领取金沙博物馆门票一张,以后,还可以扩大到杜甫草堂、武侯祠门票等。
    每年3—10月份开讲,每周一讲(一般在每周六的下午2:30—4:30开讲),凭票入场,对号入座,全年共35期。
    各区(市)县社科联和市级有条件的学会可分批设分讲场,由市社科联统一组织,各承办分讲坛单位具体负责。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3:56 | 只看该作者
“大学城新论”讲坛传播深圳原创思想

  2010年12月26日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讯】(记者 丁时照)昨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黄维教授给假日里的市民做了一场《解析百年品牌成功的奥秘》的讲座,黄维教授的精彩演讲吸引了600多位市民参加。至此,“大学城新论”讲坛系列活动之《名家讲座月》落下帷幕。

  金广君、关志成、海闻、黄维等名家先后在深圳大学城搭建的这个全新平台上,和2000多位听众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据悉,“大学城新论”讲坛自亮相以来,讲座场场爆满,受到企业家、在校学子和市民欢迎。每到周六,大学城主报告厅座无虚席,很多听众席地而坐,每次都要再打开配套的报告厅,通过广播让进入不了主场的听众来分享。

  深圳大学城创办10年来,吸引并积蓄了一批一流的创新人才,积淀和形成了丰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深圳大学城管理办主任吴惠琼说,为了让全社会最大化地分享这些本土原创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管理办决定聚合大学城片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推出“大学城新论”讲坛。该讲坛是大学城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智力之窗,是深圳产业界和普通市民感知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是管理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学城发展三大关系指示的新举措。

  吴惠琼介绍,和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相比,“大学城新论”讲坛主要突出学术文化特点,专注推广本土原创的专业思想,让市民和企业感受学术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热点。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广君教授就如何理解并参与设计我们的城市,我国特高压输电专家、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教授就智能电网与特高压输电,北大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教授就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维教授就百年品牌成功的奥秘等专题,向深圳各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大学城师生和市民做出了专业的解析和展望,听众提问踊跃。在听完关志成教授的讲座之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公司、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招商证券(16.67,-0.07,-0.42%)电力行业分析员等业内人士频频提问,就关键技术问题和特高压输变电行业发展及技术现状等热点问题进行咨询,并探讨与研究生院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负责从事投资和实业开发的张文波先生告诉记者,“大学城新论”讲坛上的原创学术观点对他很有启发,希望这样的公益讲座越多越好。

  据深圳大学城管理办负责人透露,“大学城新论”讲坛在新的一年里,将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六主办。除此之外,“大学城新论”讲坛还会有一系列多形式的活动举办。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5:27 | 只看该作者
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在探索中办出特色

——“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综述
中国文化报记者 戴军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本报记者 齐洁爽 摄  


  2009年1月10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主办,深圳特区报社协办,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办公室、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承办的“创新中的文化大讲堂”学术沙龙在深圳银湖举行。

  沙龙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主持。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就大讲堂的源起、基本做法和综合效益向大家作了介绍。来自国家文化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部分高校、香港《文汇报》的嘉宾及主承办方和市民代表30余人齐聚一堂,就大讲堂如何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在探索中办出特色,藉此更好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进行了座谈。

  影响 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自2007年开通之后,大大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大讲堂因此被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讲堂。“网站访问人数现已达到150万人次,仅陈玉琴20讲的网络讲座视频已经达到了84670人次。”网站负责人乐志强在沙龙发言时介绍。

  著名词作家、《春天的故事》、《走进大讲堂》词作者蒋开儒先生一生酷爱讲演。自2006年8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演之后,他的讲演之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学生,并且在认真地向更多的名家靠近。他创作的《走进大讲堂》实际上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蒋开儒感慨不已:“我希望大讲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不仅做忠实的听众,还要勇敢地走上讲台。”

  来自华中师大的刘兴林教授以亲历者的身份畅谈了大讲堂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他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了解深圳的一个很好的文化窗口。相比央视的百家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具有自己的优势。”刘兴林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了各位学者的特长,而且不对他们做任何的“修理”。这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深圳中学学生李焘说,大讲堂的重要作用就是与学院相促进、相互补,它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大讲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术探讨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听了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行为会更加成熟、沉稳和理性。“在西方要想让孩子成才,一般都让他们走进教堂,接受基督文化的熏陶。而在深圳,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让他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李焘的母亲卫二莲补充说。

  意义 一个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世丕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卓有成效的先进文化共享模式”为题,就大讲堂举办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解读。徐世丕认为,因为大讲堂的成功开办,深圳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卓有成效的文化共享模式,打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创新品牌,搭建了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完成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徐世丕说,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指公民的文化人权,具体包括文化共享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文化传播权和文化表达权。作为公民文化共享的实现形式,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体现了平民性、公益性,突出了选题的广泛性和文化内涵的普适性,无疑是公民文化共享的成功创举。

  城市的竞争力由经济力、政治力和文化力构成。徐世丕认为,经济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力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而文化力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要素。深圳文化大讲堂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亲民的、变化的选题设计。大讲堂之所以是高品位的,在于它弥补了当今精神文化退步和主流文化边缘化所造成的不足。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增强讲座的扩散效应、提高选题与民众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应该是市民文化大讲堂继续努力和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先进文化?我觉得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内容,应该都是先进文化。”徐世丕说,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文化诉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只要和人民的利益相关,就应该是先进文化。所以大讲堂搭建的是一个先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平台。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选题策划、主讲的推荐、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到传播方式、成果交流、放大效应等各个环节,都处理得周密、细致,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当中。它的八大基本特色:即大众选题、讲座高端、择时精细、听讲免费、同步交流、多媒体传播、承办落实、效益明显构成了大讲堂创新的品牌。“能够找到文化建设有效的抓手,而且长期抓下去,并形成有效的制度运作,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确难能可贵!”徐世丕坦承,建设现代化的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素之一,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无疑完成了这样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创举。

  启示 市民文化大讲堂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波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举办,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深圳的文化大讲堂对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所教益,其示范作用,会让我们通过大讲堂的实践,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广东省委宣传部调研室副主任王永福在发言中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有三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举措。一是理念的创新,就是要让深圳因为读书而成为受人尊重的城市的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彰显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崇尚,实现的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对城市精神的培育;二是内容的创新,包括立意的时代性、选题的社会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的立体性;三是它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和市民参与两个方面。

  王永福说,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文化实践是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好诠释。他认为,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做法和成功,不仅走出了一条服务大众讲文化、推动发展兴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理念的大胆创新,对文化责任的忠实履行、对文化立市的自觉实践。

  “文化走出象牙塔的方式很多,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模式。”珠海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献彬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能够面向广大市民,扣准以人为本的核心,可以说找准了今后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张献彬说:“享受文化产品也是一种消费,如果有更多的市民、群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消费,也就达到了举办大讲堂的初衷。”政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是办好大讲堂的重要保障。

  希望 立足特区优势,不断拓展创新

  谈到大讲堂的内容拓展,刘兴林、刘波等嘉宾希望,为了让大讲堂更加贴近市民需求,可以再增添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如青少年教育、西方文化、金融理财、国际形势等等。

  座谈中,针对当前的“讲堂热”,张献彬提出,一个讲座究竟能不能承载那么多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判断。如果把讲堂的使命定得很高、想得很宽,最后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就事倍功半了。就此,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建议,如果从自身的文化品牌和本土建设的目标来讲,可以对本土的文化资源、文化力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升。他说,深圳本土的很多东西,包括学者群体、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话题,都有发掘的空间。

  香港《文汇报》社长助理王陶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大讲堂还是要立足于深圳,一方面立足于本地的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立足于深圳的特区优势,开拓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王陶认为,深圳的大讲堂不应该变成一个经济论坛或城市论坛,它应该走自己的文化路线,致力于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的对接,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他同时建议,适逢国家公布的珠三角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深圳所处的位置,它应该在公民的文化教育、普及、素质提升方面更好地利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并在语言、发行、宣传、推广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创新当中拓展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是一个城市的魂,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是因为文化的浇灌,才充满了今天的精、气、神。”王永福在自己的发言中引用了朱熹的一首诗送给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也以此祝愿深圳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美好明天!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6:24 | 只看该作者
大讲堂之城市蝴蝶效应(图)

--------------------------------------------------------------------------------


2009年02月06日
《成都客》





  文/山南平措

  “文化有持续性的特征,它没有‘暴发户’,没有哪一个国家一天之内可以成为文化大国。”——任继愈

  北京“文津讲坛”、南京“新城市市民学堂”、常州“龙城讲坛”、扬州“社科学堂”、中山 “香山讲坛”、上海“东方讲坛”、杭州“文澜讲坛”、宁波“天一讲堂”, 广州“岭南大论坛”、成都图书馆周末讲座……如果不停开下去,这个名单可以拉的很长。

  2008岁末,当初红透中国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被打”等事件而充满危机时,许多在外界不那么知名的讲座却在各个城市之间持续着热度。如果说“百家讲坛”是因为娱乐化而导致物极必反的话,众多城市讲坛却一直坚持着不温不火、润物细无声的原则,随着时间的积累,走出了一条与大众亲近之路。

  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讲座不少已经有些年头了。长春的“城市热读”已经坚持了7年,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200多期,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成都图书馆的公益讲座于2004年2月创办,经过精心打造,四年后,该讲座已发展为50个系列数十个主题,被市民亲切誉为“现代城市的大教室”,并提名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

  几年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的这些城市论坛,到底目的何在?宣传部、图书馆、社科联等等热推的讲座,大多指向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词:学习型社会。

  长春“城市热读”的初衷来自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市民素质,倡导科学读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天一讲堂”的诞生,来自于市图书馆的调查:调查显示 94.1%的读者期待创办讲座。常州“龙城讲坛”的发起者则认为,论坛的发起是为了弥补人们的知识危机。

  的确,论坛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们都产生了“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讲座等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要求。这是城市讲座能够热起来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知识危机”的前提下,宣传部门和有关单位成为讲座兴起的内在推手。

  宣传部和社科联的大力促成,当然是出于对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引导的考虑。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宣教已经落伍,而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城市的文明都是有促进的。而对图书馆而言,时代的变化促使图书馆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职能。讲座不仅能够聚集人气,也让图书馆在时代变化中发挥了新的功能。全国人大团委书记张宏先生在评论文津论坛时说:“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文化信息,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图书馆即藏书楼的观念,扩展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功能,充分体现了发展眼光和学术气度,也充分表现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这话,对中国其他积极开展城市论坛的图书馆也是适用的。

  开放和近距离是讲座的特点之一,既免费地面向每一个愿意前来的听众。

  听众的构成既有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也有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残障人士。对普通听众来说,能够近距离聆听学者大师的讲解,不失为一种难得的机会。而对不少学者来说,能够走出书斋,以这样一种直接的方式与大众见面也很难得。一场讲座下来,常常是听众为学者陶醉,学者又为听众的专心和热情感动。

  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讲座,城市讲座涉及的面要宽泛的多。从传统的国学到国际问题,从经济热点到子女教育,对热心的听众来说,总有一堂适合你。配合讲座的开展,媒体们也不甘落后,电视台有预告,网站有消息,报纸有采访,实现了讲座二次传播。更有眼光独到的出版社寻到商机,将讲座结集成册,一版再版;也有精明的商家看到人气,以赞助的形式随讲座出现,让讲座找到了长久的支撑,也是组织者当初料想不到了。

  “立于高山,能见平地之辽阔,立于平地,更显高山之巍峨”。数年来,正逐步走向正规的论坛,不仅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讲堂,也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提高文化品位、完善知识结构的大课堂。到底有多少听众获益,或许我们无法统计,这一些论坛对一个城市的改变也是微波的,但谁又能够说一个蝴蝶的翅膀引不出一场风暴,论坛背后所代表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去,以文化的进步来带动城市的进步的趋势是值得欣慰的。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7:28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讲坛何以大热
  

  

  
2008-3-3

■本刊记者   曹建民




    “讲坛热”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找回了“线头”。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厚重绝非是几堂讲座就能交代清楚的。
    2004年阎崇年胜出,2005年刘心武大红,2006年易中天和于丹余热未退,2007年王立群读《史记》又在《百家讲坛》隆重登场……近些年来,以《百家讲坛》为首的电视文化讲坛开始在全国热了起来,而且从荧屏内热到了荧屏外。由“明星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主讲,以文化讲坛形式出现的近距离面对普通人的文化普及活动已在各地有声有色地铺展开来。

架起学术通往大众的桥梁

    1999年7月,湖南一家电视台推出余秋雨《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电视演讲,开启了电视讲坛节目的先河。随后,《经济大讲堂》《东方大讲堂》等讲坛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其中尤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颇具影响力。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一些原本埋首象牙塔的专家学者,由过去的寂寂无闻迅速成为妇孺皆知的“学术明星”。于是,有人戏称《百家讲坛》为“学术明星”的“发射塔”。
    目前,这股“讲坛热”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而且热遍了荧屏内外,越来越多的市民热衷参与各类讲座、讲坛活动。这种以“明星学者”、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为主讲人的文化讲坛形式,在提高民众素质、推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类似的文化讲坛如今在广州也蔚然成风,听讲座已不再是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的专利,而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单是广州图书馆承办的讲坛目前就有“广州文化讲坛”和“羊城学堂”两大系列。此外还有“岭南大讲坛”“民间文化讲坛”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对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市民。
    而活跃在广州市民文化视野中的讲坛,如创办至今已有6个年头的“广州讲坛”,主讲嘉宾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文化名流,为社会公众与当代最前沿的思想者、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对话和交流平台。
    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大华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需求和政府推动都会促成“讲坛文化”的产生,这在广州尤为可贵。况且中国自古就有“学在民间”的传统,如今在新时期得到恢复,让更多原来埋首书斋的学者走出来向大众传播心得,是城市文化生命力蓬勃的表现。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闷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解决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告诉记者。

为延续传统文化找回了“线头”

    其实,开坛讲学并非电视台创举,当年孔子就曾开设“杏坛”,可以说开坛讲学贯穿着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因此,各地兴起的“文化讲坛热”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的小李至今还对前不久在广东省档案馆聆听的“岭南名人名家文化讲坛”记忆犹新。那次讲座由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明达教授主讲。马教授针对当前的“国学热”话题,选择《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作为演讲对象,从历史文本、说唱文学中挖掘出鲁智深这个文学形象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深入分析了鲁智深的真性情和达到“今日方知我是我”的佛家顿悟境界的历程。马教授讲座幽默风趣,旁征博引,丰富了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认识和价值认同。
    “现在的年轻人未必有时间和耐心去详细翻阅典籍,讲坛通过主讲者的理解和诠释,使得原著中的精华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被普通人接受。这种深入浅出的知识传授方式,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小李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每一次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知识的传播,大而言之,则是文明薪火的传递。它不但可以让尘封的历史在普通人面前明亮起来,更可以让他们充实自我,更好地面对未来。
    道不远人,这是于丹在讲述《论语》时最常用的一句话。她认为最高深的学问永远不是那种深藏在书斋之中、拒人千里之外,而是能被普通人所接受,能融入平常生活中的。很多电视观众并没有受到太多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所以当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一批专业学者,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找寻出其中的精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时,自然给他们带来了“会当凌绝顶”的愉悦。
    许多观众也正是被他们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所吸引、所陶醉,才重新产生了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兴趣。甚至还不乏这样的事例,曾经被家长们认为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一些年轻人,在听了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竟然破天荒地捧起了一本本文史读物,重新回到了书桌前。
    “虽然‘学术明星’们的解读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至少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许多不爱读书的人现在能买一本《〈论语〉心得》来读,这就是一种进步。”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余泽娜表示。
    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厚重绝非是几堂讲座就能交代清楚的,也绝不是经史子集、四大名著所能涵盖的。《百家讲坛》高一级的功能才是普及,而现阶段只不过是往旱地里浇水,离种庄稼还差一大截。“讲坛热”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找回了“线头”,持久性、辐射面和影响程度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便能实现的。

读“心得”不能代替读经典原著

    “《百家讲坛》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它已成了一个知名品牌,显现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说。的确,随着《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盛行,为解析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书籍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书市的销售。易中天和于丹的《品三国》和《〈论语〉心得》,掀起人们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兴趣。然而,记者调查却发现,读者感兴趣的大都是这些学者对于名著的讲解和解构,而《论语》《庄子》《三国演义》等经典原著的销量却并没有太大的增长。
    不可否认,对我国古籍经典的解读以及历史题材类图书的流行对于传播和普及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来说,是不无益处的,至少接触这类书籍的读者大大增多了,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毋庸讳言,这些图书都是作者本人在阅读中的一种体悟,一种心得,而不是原创的著作,个人色彩很浓。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百家讲坛》等节目并没有真正起到引领人们去阅读原著的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讲,当今“解构名著”的方式,是普及经典著作的一种有益尝试,使得古典作品变得好看好玩起来,变得更加贴近大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读书”显然是十分肤浅的,甚至充斥着“史学泡沫”与“文字垃圾”,不仅对“经典布道者”自身发展是一种误导,而且无助于经史子集的真正复兴。
人们究竟为什么更愿意读“心得”,而不是读经典原著呢?现供职于广州太平洋电脑城的电脑工程师杨敏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觉得没有时间去读书,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这样一来,读书就成了一种奢侈的乐趣了。除了那些必须去读的书,没有人再愿意把时间花到这上面了。”
    “真正能启蒙人们的还是应该读原著。”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广州市珠江中学陈老师认为,“现在学生阅读中存在着四大弊病:读图不读书、读流行不读经典、读史不读原著、读缩写本不读原著。他们要么没有时间阅读文学名著,要么是将流行文化当经典阅读,宁可观看《大话西游》,也不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学生应试技巧不断提高,但文学修养却在大大退步。”
    “阅读原著的过程是走进优秀文化中间去领略魅力的过程,如今最遗憾的是大家对于经典作品的接受方式,已开始由文本转向影视或‘心得’书籍等间接经验,在这些书籍热销的同时,那些经典原著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推崇。”历史文化学者熊铁基说。
    “于丹的成功,得益于她的讲授方式通俗易懂,将趣味性和时代性融入其中,更易于引起受众的共鸣。人们在听了《论语》之后,等着听《庄子》、听再下一部经典的心得……却很少有人会在于丹的带动下,自己去读经典、悟经典,去塑造一个自己理解的圣贤形象,去提炼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启发。这其中反映出了不少现代人的思想惰性,一种空虚、浮躁和功利心理综合作用的现代病:不愿思考、不愿用功,以忙碌为借口,只希望别人把菜肴做好放在自己面前,然后自己评价一句可不可口,如此而已。”余泽娜告诉记者。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38:51 | 只看该作者
谁在为大讲堂买单

2008-5-7
本站网友 艾森


时下,一种以“大讲堂”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各地兴起。如深圳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银川的“国学大讲堂”、郑州的“中原大讲堂”以及北京的现代文学馆和鲁迅博物馆举办的专题讲座等等,可谓五花八门,颇有气势。当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应该说,办大讲堂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我们早已有开堂办学之创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的文学讲座简直是如火如荼。像北京的中山音乐堂几乎每周都有讲座,即使是区县文化馆每年也要举办一些文学讲座,我就多次听萧军、王蒙、从维熙、刘绍棠、陈建功等名家讲过课。在50年代末,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曾连续几年举办过文学讲座,培养了一大批工人作家。再往前,在40年代的延安,不论是鲁艺还是抗大,也都组织过大讲堂,许多高级领导人都亲自登台讲演。20年代,毛泽东创办的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讲堂,通过这个讲堂,使得很多有觉悟的农民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说白了,讲堂就是课堂。讲堂也可视作讲坛。所不同的是,讲堂和讲坛,一般不做专门的专业教育,比如数学、语文、外语学习,而多用作做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多采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讲座,比起课堂讲学,其参加人数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听众不局限于某个部门或群体,更多地体现开放性。过去,大讲堂式的讲座大都在礼堂、影院或者是学校的大教室里举行。讲座具有专一性,通常是请一个人就某种学科或某一专题进行演讲。大部分时间是专家讲,观众听。最后留下一点时间由观众提出问题,专家进行解答(当下流行的说法叫互动)。这种互动的形式往往比较自由,场面也比较热烈,很受观众欢迎。

传统的讲堂讲座主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现在,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大讲堂被人们从陆地搬上荧屏,使受众面由原来的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增加到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甚至几亿人。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思考:

第一,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大讲堂这种形式?我以为,首要的一点是听众比较轻松,他们完全是自愿来听,没有任何负担,不用汇报,也不用做记录,还可以这一耳朵进另一耳朵出,听得兴奋时可以会心一笑,也可以可劲儿鼓掌,真的可以被看做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由此可以折射出我们许多的会议讲话太过于严肃、呆板、说教。这种情况不但社会普遍存在,校园也如此,因此学生们在看过易中天、于丹的电视讲座后,纷纷向校方提出请他们进校园。再一点,到大讲堂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气氛,尤其是望着庞大的人群,当讲课者与听课者形成共鸣时,一次笑声、一次鼓掌,都能把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幸福与快乐焕发出来,在客观上起到养生之功效。

第二,大讲堂主要讲了些什么?前些年,各类气功、保健品、传销盛行,很多地方都搞大讲堂,结果很多人千里迢迢去了,钱没少花,时间没少耽误,结果一无所获。现在的大讲堂不同,主要讲各类文学历史知识,如刘心武讲《红楼梦》、易中天讲《品三国》、于丹讲《论语》、阎崇年讲《清史》,即便是马骏教授讲《孙子兵法》、杨琪教授讲《名画欣赏》也都与历史相关。也就是说,大讲堂所讲的几乎没有当代的内容。对此,我就不得不疑问,那些所谓的大专家、教授们难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真的熟视无睹,或者说漠不关心?要知道,当下的人们对股票、房地产、体制改革的关心远比那些尘封的历史更迫切。这就不免让人费解。我想,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事物还不能适应,尤其面对新问题、新困难还不能马上找到答案,于是回归历史,正所谓“以史为镜”。有了这样的需要,各种形式的大讲堂的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大讲堂能代替读书吗?这样的设问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问题是,有相当多的人如果不听大讲堂,恐怕连基本的文学、历史知识都不知道。现在的人不要问他学历高低,如果初中毕业两三年不读书,其水平将下降到小学三四年级;如果大学毕业,三四年不读书,跟初中生几乎没什么两样。更何况现在的专业划分很细,学科内还有侧重,这就给人造成很多无知的可能。我见过很多家庭,除了有几张晚报,几乎看不到任何书籍。再者,大讲堂的专家、教授,他们讲得再动听、再传神,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因此就拿其做标准。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正视自己,就必须不断地进行阅读。课堂和讲堂,毕竟只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部分。王蒙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大量阅读书籍在当下这个信息传媒时代仍然是一种美德。

第四,谁们在为大讲堂买单?买单是最近几年流行的商业用语。我以为,买单不仅体现在金钱上,还体现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当下的大讲堂热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我的观察,各地开办的大讲堂大部分是由党政部门或大学、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场地费和讲课费自然由组织者承担。参加者免费听课。也有个别地方曾尝试收取门票,5元、8元、10元不等,但一卖票,观众就不来了。每当看到这种情况,主办者就面带尴尬,仿佛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我以为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看:一是主办者要事先做好经济预算,办几场可以,如果长期办下去行不行?二是讲课者能否降低讲课费,公益更好。三是听众是否真的报以学习的态度,见专家、教授毕竟不是见影视歌星,我们不能花得起几百元看歌星演唱,而不肯花10元钱听一次学术报告。四是能否将大讲堂真正平民化。专家、教授自然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身边的专家、能人,甚至有些老百姓,他们在某一领域也常常有过人之处,让他们登堂去讲,说不定效果比远道请来的专家、教授更实际更热烈。好多事例已经无数次证明,远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

写至此,从大讲堂我突然想到大食堂。固然,高档饭店的饭菜能做出万千花样,但大食堂的大锅菜、大馒头照样让人百吃不厌。我想,这该是各地大讲堂主办者下一步要积极面对的。一句话,大讲堂不是让人看的,更不是主办者摆政绩的,而是供大众学习知识的。衷心地期望各地的大讲堂越办越多,而且越多越好。

来源:www.ccdy.cn 2008-05-06 作者:乌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40:58 | 只看该作者
推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 创办南太湖人文大讲堂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8-26



   新的阶段,新的任务,较迫切要求全市市民在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上有全面的提升。因此,切实改善得提高广大市民人文素质,以和不断提高的城市品位相适应、协调,已成为我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文化大市所必须解决的光荣大事。
  要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当然绝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它本身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有长远的目标和阶段性的任务。但从近几年,我国少地方出现的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中举办人文大讲堂的做法,无疑是深受各界人士欢迎的一项举措。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央视的百家讲坛,上海的东方大讲堂和浙江的人文大讲堂等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一次无不具有轰动效应。这对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全面根本好转,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湖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必说古代和近代它曾出现了众多超越地域影响、使湖州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名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为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增光添彩。为此,建设我市也能及早创办人文大讲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制度化、规模化。相信它创办后,一定能成为我市文化、文明建设中一张光彩照人的名片。

  有关创办人文大讲堂的一些具体建议如下:
  1.我市的人文大讲堂,可取名为具有湖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南太湖”,或其它更增光的名称。湖州的知名度,会因此大增。
  2.人文大讲堂应在湖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的直接领导下,由市社会科学院和湖州日报主办。承办单位可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的承办单位,宜由市图书馆、市科技中心、湖州师院、湖州职技院组成,其中每一期可轮流承担;另一种为不固定的单位,因某期讲堂内容、主题的不同,而由相关的单位承办。
  3.人文大讲堂的举办,初创阶段可以每月两期,以后逐步争取每周一次。但要坚持每期稳扎稳打,每次都要有质量,有实效。
  4.人文大讲堂的内容,应围绕弘扬人文精神,促进文化建设,以文化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做到每年有规划、有重心、有专题。
  5.办好首次讲堂,意义重大。第一期人文大讲堂的主讲人,建议可请市委主要领导担任,这可拉近干部与百姓的距离,改善党群关系,相信会有深得民心之举,当然,领导干部主讲与专家主讲有所不同,意义也会有不同。或者请“学术明星”于丹教授等人主讲,造成轰动效应,形成亮丽开局,有利夯实人文基础。
  6.每期“讲堂”的举办,可由市图书馆负责组织入场券的发放工作,在本市的主要社区可建立领券点。还可培养、组织一批重点听讲对象。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可与教育部门、学校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实施教学的组成部门,以某个学校为主会场。与此同时,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为主的新闻媒体,应做好有关发布、宣传、报道与信息反馈工作,以尽可能扩大、巩固受益面。
  7.关于人文大讲堂的主讲人的选定,首先应利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湖州市区与三县两区的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专家不少。本地两所高校的人文研究实力也相当雄厚。同时也可邀请本省和国内近年来富有影响、社会上具有广泛美誉度的名家,当然也应包括海内外湖州籍的名人、后起之秀。主讲人的基本要求应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历史与现实的贯串、继承与发扬和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8.举办人文大讲堂所需经费问题。这是一项有益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公益活动,主要应由政府从社会公益事业经费中开支,每年可由主办单位申报年度预算。同时鼓励承办方和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单位资助,如果实现分期冠名形式,可能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经费。
  9.注意积累和保存人文大讲堂成果,在一定时候制作成图书或者录象光盘,以求进一步扩大讲座影响。
  我们相信,只要把这项有益的活动坚持下去,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方面,最终使我市市民的文化素质真正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我市的经济建设中去,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43:23 | 只看该作者
解如光珠海评点《百家讲坛》:
走下学术神坛 铸就视听经典
2009-12-13  

你可能不知道解如光是何许人也,但他策划的《百家讲坛》等富有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却家喻户晓。作为一名资深传媒人,从1963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开始,无论是拍摄纪录片、策划电视栏目、抑或者回到学校教书,他总是把传媒的文化使命和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昨日,解如光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讲述《百家讲坛》背后的故事,道出大众传媒的文化使命。《百家讲坛》走红是主动走下神坛的过程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2001年便开播了,但到2004年底之前收视率一直没有起色,您认为原因何在?

  解如光:2001年7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开播,频道的定位是面对知识分子,提出“三品——教育品格、科技品质、文化品位”的口号。在这样的定位之下,《百家讲坛》和很多教育类的节目也随之诞生。最初的三年,中央电视台给了一个特殊政策,不拿收视率衡量节目,也不用附加广告,但是三年之后,收视率毫无起色,于是台里决定,十套也要开始计算收视率,倒数一、二、三是要被淘汰出局,而当时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倒数第四。

  我们后来也反思为什么?《百家讲坛》最初的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当时我们请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人,各行各业的大专家都有,甚至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连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也请过。但是我开始琢磨原因,问编导:“嘉宾讲的你懂吗?”编导说,不懂,一句都不懂,知道他说的词语,但一句都不懂。杨振宁先生讲物理像艺术一样的美,我觉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物理怎么像艺术呢?不懂!我这个策划人都不懂,观众能懂吗?那时的 《百家讲坛》像一个学术神坛一样,完全不贴近大众,因而收视率很低也可以理解。

  文化周刊:后来的《百家讲坛》作了哪些调整?

  解如光:我是2004年年底进入《百家讲坛》栏目组的,我在入主之前给《百家讲坛》的制作人员作了一次讲座,这次讲座目的就是彻底革新,我的演讲题目是 “架一座专家通向大众的桥”,让专家和节目一起出动走下神坛,把专家的知识传递给大众,我们是桥上的石头,我们一块一块地搭起一座桥,让学者踩着我们过去。从此后,《百家讲坛》一切都改变了,不单内容,连讲述方式、主讲人的选择等都改变了。

  《百家讲坛》需要的是扎实的内容、生动的讲述和新颖的观点。《百家讲坛》最重要的转变,首先是立场的转变,受众定位从知识分子改为大众;第二个重要转变是方法的转变,就是怎么讲的问题;第三个转变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培养了很多明星主讲人。《百家讲坛》平民视角提供多元思考途径

  文化周刊:像纪连海这样的民间学术人才您是如何挑选出来的?

  解如光:讲《和珅》的纪连海,大家说他讲课像说相声,其实他是老北京人,说话就是那种风格。他第一次写的稿子像高中生作文,我让编导请他来谈话。他来了之后,我发现他不高兴,其实我们是想用他,但是我的脸上没有流露出来,因为毕竟还要对他进行考察。为什么不高兴呢?此人高度近视达1500度,完全是瓶子底,又黑又瘦,当年他才39岁,我却以为他50岁了。他的稿子我们不满意,但他有扎实的功底,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已很不错了。对这样的人,我们从开始就一点一点地打磨,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选主讲人时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高校,广东我也来过很多学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甚至连汕头大学都去过了,找个主讲人并不容易,不单单是在于这个人本身要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还需具备风度、演讲感染力等等,要求极其复杂,不是我们过去做老师的那个简单标准。

  文化周刊:您如何看待 《百家讲坛》火了以后引发的学术争论?

  解如光:刘心武讲《红楼梦》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很多很多意见。当时“红学家”认为我们讲的有点儿离经叛道,跟正统的《红楼梦》不一样,“红学家”这样说,多多少少有一点霸道的意思,他们批判刘心武的话不太好听,但是刘心武非常会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欧洲人说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对《红楼梦》的争论,为什么非要人家跟你理解一样呢?《百家讲坛》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独立思考的方式,正因为不一样,大家要讨论,收视率也随之升高了,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可以讨论,道出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理解,我觉得这非常好。如果老百姓对一部文学著作、历史书产生了兴趣,那这恰恰是文化在滋生、成长的过程。《百家讲坛》体现大众传媒普及文化的使命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怎么从最初包罗万象的选题最终锁定以讲文史经典为主?

  解如光:当时,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是记忆上很有趣的规律。当我向你讲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和你毫无关系,或者你过去一点儿都没有听到,你不一定很愿意听,但是我讲这件事情跟你多少有一点儿关系,你过去听到一点儿,你会非常愿意听,这是记忆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于是节目就做了这样一个改变,突出“偏重文史、尤重经典”。我们中国人有几个不知道《三国》的?有几个人没有听说过孔夫子?有几个人不知道孙悟空、唐僧?有几个不知道乾隆、嘉庆、康熙、雍正啊?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决定就从这个地方开始,逐渐地扩大大家对文化的兴趣,后来历史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其实伟大的作品都是需要反复地读的,反复咀嚼的。

  文化周刊:《百家讲坛》这类型的节目是怎样体现大众传媒的文化使命?

  解如光:我认为它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比如于丹讲《论语》时,大家都说于丹这个讲错了,那个讲错了,提的意见很多,但我个人觉得于丹讲得不错,一个小地方讲错了也在所难免。《论语》的注释很多,仅韩国就400多种。按谁的讲,都会有人反对你,我觉得一定要揪某个人的对错是没有必要的,重要的是《论语》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于丹注释《论语》。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于丹的讲说,能让中国人、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有一个孔子,有一部《论语》,并告诉大家孔子像邻居老大爷一样,说话很温暖,带动人们不妨读读《论语》。

  于丹的走红带动了 《论语》的销售,那时候《论语》基本上卖断货,很多人读了,难道读了这些书对人没有影响吗?要文化马上提升多少GDP,这个事我说不准,我们这样要求文化恐怕也是不够现实的,文化是慢慢起作用的。我们国家如今大踏步发展了,但我们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有了《百家讲坛》以后,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像珠海文化大讲堂这样的文化讲堂,很多市民都来听,都在看,起到了很大的文化普及的作用,也对恢复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有很大好处。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44:46 | 只看该作者
“好学生”绍兴:“借脑”又一年  

新华网浙江频道

  来源: 绍兴日报


     

    央视的《百家讲坛》,并非“坛坛都是好酒”,也颇受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它的一大功劳在于将学术平民化,很好地向草根普及和传播了知识。

    这是基于社会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对于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应运而生。

    去年,以“风则江大讲堂”和“越州讲坛”为主体,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行主办的学术讲坛上,走来了一批名家,坐坛论道,听众日多,渐成气候。

    这对于绍兴的思想开启与知识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个爱学习的城市,是有魅力的,一群爱学习的市民,是可爱的。

    “百家讲坛”又一年

    一边还在做着上期的讲坛录音,一边又开始忙着准备当晚的风则江大讲堂了。22日上午,记者赶到绍兴文理学院时,袁继锋已经在学校新闻中心的办公室里忙开了。

    “今天晚上是《水浒传》系列的最后一讲,也是今年最后一期。”袁继锋说,我们讲坛一般安排在周四晚上,但一则是学生快要进入期末复习,一则是主讲老师的时间也很紧张,所以这次就安排在周二晚上了。

    与此同时,绍兴图书馆也在进行着最后的“冲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最后还有一次周六视频讲座,还有一期现场讲座,主题是“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趋势分析”,也安排在这个周六。

    这是今年绍兴市区最后两场“学术课堂”。

    一样诞生于2005年的“风则江大讲堂”和“越州讲坛”,前者由绍兴文理学院主办,后者由绍兴图书馆承办,已成为绍兴的“百家讲坛”,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前往听讲。

    据风则江大讲堂主办方统计,即将过去的2009年,共开设讲座24场,连本校师生在内,2万多人次听讲。而开讲至今,已在固定的铁城科教馆开办学术讲座133讲,共有超过8万人次听众,观看视频直播的也超过8万人次。而据越州讲坛主办方绍兴图书馆统计,今年共举办现场专家讲座24场,周六视频讲座46场,听众逾5500人次,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两个讲座主办方不一样,定位也有差别。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袁继锋说,我们虽讲“普适性”,但更看重的还是学术性,虽然各学科兼有,但主要突出人文社科类。这跟“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办宗旨有关。而绍兴图书馆的讲座内容相对更加综合,从记者拿到的一份“2009讲座汇总”来看,全年24场现场讲座中,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譬如有“战胜自我走向未来”为主题的心理学讲座,有“绍兴年俗”,有“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的工商管理学讲座,有“鲁迅与先秦诸子”的文化类讲座。绍兴图书馆宣传推广部张主任介绍,该馆的讲座是“高端”与“通俗”相结合,其中后者又占了绝大多数。

    “高端的今年我们邀请了易中天、张怡筠、孟宪实、李兰娟等著名专家学者,但请得不多,主要还是经费问题。”张透露,除了邀请颇费周折外,每位专家的出场费至少都在2~3万元左右。

    相对来说,风则江大讲堂的经费较有优势,从决定开办大讲堂的2005年起,学校每年专项拨款50万元,政府部门也有适当“赞助”。像今年,绍兴市政府就下拨了10万元资助款,以示对该项文化精品工程的嘉奖和推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9:00 , Processed in 0.1384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