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本站特别关注 :欣闻孝昌县文化建设新举措--创办[讲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刮起“讲坛”旋风(记者综述)

本报记者 王可

     《华南新闻》 ( 2006-05-11 第02版 )


  随着央视《百家讲坛》、《中国经济大讲堂》和凤凰卫视开办的《世纪大讲堂》日渐被人们熟悉,许多走出课堂的名校教授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学者。一股“明星学者”讲坛旋风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刮起,学者们的思想开启着人们的智慧,学者们的知识又给人以精神上巨大的享受。
  公众的需求是“明星学者”讲坛浪潮风起云涌的最好诠释。就拿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日前正式启动的“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来说,它的触角由大讲坛的“公众论坛”、“学术论坛”延伸到“地市论坛”,反映出大讲坛的深入和普及程度。在讲坛风靡天下之时,我们敏感地发现广东省经营的理论“超市”逐渐地形成着自己的系列、自己的品牌。

  从此举受到来自各界的广泛好评来看,公众对文化的渴望已经从娱乐性扩大为知识性和思想性,在文化的盛宴里,“明星学者”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象牙塔挺进公众视野

  中国“明星学者”的讲坛旋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公众对思想的碰撞凸显着巨大的渴求,中国一大批学者不再满足于象牙塔里的阶梯大教室,不再满足学生的挤占座位,他们将视野投向了公众,他们从学校走进电视荧屏、走进全国巡讲的舞台。应该说,公众的需求和他们潜在的愿望成就了各种讲堂、论坛的兴起。

  主讲首期《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两位国家领导人,还有龙永图、厉以宁等知名经济界人士。龙永图说,他在全国各地做过很多演讲,一个让他很苦恼的现象就是不断地被问到重复的问题,后来他想其中的原因就是沟通不够,演讲的到达率不够,通过电视这个平台,演讲能够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在讲坛风潮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引领作用。2001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凤凰卫视将该节目定位为“学术的殿堂,思想的盛宴”,由国内外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用他们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展现新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最新动向,同时也通过现场的互动交流,来展示新世纪青年学子们的勃勃朝气。

  此举是不是受到北大讲座的启发无法考证,但《世纪大讲堂》开播后给人的心灵震荡绝不亚于北大出版的讲座系列书籍,以致日后被其他电视台效仿派生出各式“讲堂”。像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MBA大讲堂》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大讲坛》等这些具有思想力度的品牌节目,都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象牙塔到荧屏讲堂,受众的变化,让学者们面对镜头发掘着一个话题的不同切入层次,将文化的分量和学术的深度放置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考虑,这给学术界之外的人提供了与讲堂共鸣的环境,由此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喜爱。

  从荧屏走进公众舞台

  电视讲堂并没有就此原地踏步,专家、学者的思想魅力也引起了全国各大城市官方的注意,他们受邀在全国各地演讲,选题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当舞台的荧光棒在为影视歌星挥舞呐喊的时候,另一个舞台也在尽情地演绎着它的辉煌。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科联于2005年12月15日启动“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以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为主,将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政治家、企业家等请到身边,讲堂选址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与此同时启动的学术论坛,内容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这个系列目前在广州地区的重点高校轮流举行,每月举办一期。由此可见,广东大讲堂已经变成政府倡导践行的一个举措。

  在这样的大讲堂里,学生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内容是开放的。大讲堂不受专业设置的限制,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精神食粮。

  广东“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的讲座主题,每个月都在报纸上刊发一次。3月2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该讲坛3-4月份的排期表,其中有《岭南民俗与瘟疫》、《精神生活的问题与出路》、《走向和谐社会:从政策调整、制度建设到话语选择》等。而5月份的具体安排也出来了,有《解读传统——中国画的当下意义》、《国际热点与中国外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等。成思危、易中天、马鼎盛、张立文等著名人士、学者的讲座在广州市民中引起喝彩,他们说,这是文化新享受,像听交响乐一样“听讲座”。

  但是做好明星学者似乎并非易事。学者受到的是严谨规范的学院化训练,大众却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考虑到这一点,学者们在这样的大讲堂中为避免“干讲”,常常需要绞尽脑汁,为的就是拉近学者与观众的文化差距。易中天教授在讲《三国》时,曾让曹操冲着夫人喊“宝贝”,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质疑,易中天本人表示,这不是“戏说”,而是“妙说”,是完全有历史依据的。

  讲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人们得到了精神享受,而且还具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正因为此,在全国的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诸多大城市,我们也常常看明星学者的身影。

  随着讲坛、讲座、论坛等大讲堂不断从高校向社会延伸,各种各样的讲座目不暇接,它形成了我国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人把它称之为“讲坛文化”,也有人说,我们迎来了一个时代——“讲坛时代”。

  专家忠告:学术要更加科学严谨

  专家、学者认为学者中至少有一部分人能从书斋里走出来,同时又能回到书斋里去,他们主张“出出进进”。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者,人文学者不可能不关注社会、现实和当下,否则学问就是空中楼阁。

  当学术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让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用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的时候,“听讲”便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学者的讲课风格,能否吸引公众,给专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明星学者固然光彩照人,但也不是“万金油”,如何使讲坛具有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学泰提出忠告,电视讲座也好、城市面对面讲座也好,主讲人写讲稿和审定讲稿都要细致一些,拿不准的要查书;演讲中,不要因为讲得兴起,就信口开河,学问是件严肃的事,希望我们共勉。

  
     《华南新闻》 ( 2006-05-11 第02版 )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困惑与出路

孔令顺

  2007年02月16日

  

  近几年来,讲坛类电视栏目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从黯淡走向辉煌,从中可以折射出电视理念、媒介环境以至社会文化的嬗变轨迹。而今天,在表面荣光的盛名之下,许多栏目却面临着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隐忧与困惑,怎样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个性化道路,恐怕是大多数栏目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课题。

  一

  目前国内的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讲坛类栏目可谓独树一帜,分外妖娆。各个栏目内容定位虽有所侧重,但多数还是以人文社科类选题为主,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阐释和电视化表达。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肇始者应该是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播出近4年中,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认识并逐渐认可了此类节目样式。2003年8月,服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新青年》令人非常遗憾地改版为求职、择业类内容。

  如果说《新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的话,那么此类栏目的扛鼎之作无疑应该算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这是一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力图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节目,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栏目定位为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名师讲坛》,诞生于2005年9月,主讲嘉宾以知名教授或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大家为主,选题大致在传统文化、艺术和军事题材范围,力求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

  其他选题相近、风格相似的栏目还有: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的《燕赵大讲堂》、黄河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黄河讲堂》、湖北电视台的《荆楚讲堂》等等。

  还有一些讲坛类栏目,内容定位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比如,着眼于经济话题的就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度推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视讲堂》、《保险大讲堂》和《置业大讲堂》,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名家论坛》,湖南经济电视台的《MBA大讲堂》等。

  另外,还有诸如以“回顾司法历程、认识法理内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法律讲堂》,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传播国防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中央电视台7套的《和平年代?周末开讲》等等,不胜枚举。[1]

  二

  一面是《文化视点》类栏目的黯然下课,一面是《百家讲坛》类栏目的辉煌勃兴,表面看来,同样都是文化类栏目,怎么就会有如此悬殊的遭际而呈现出冷热两重天呢?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1. 娱乐的深度:对高端学术的位移

  如果我们对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读书时间》等栏目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不会忘记主持人和专家正襟危坐的严肃神态,一脸讲经布道的庄重和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可能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人敬而远之。早期的《百家讲坛》就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嘉宾人选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并将受众群基本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随后还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更有周汝昌、叶嘉莹等知名学者,都是在各专业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

  节目的品位和深度自然是有了,但是观众似乎并不领情,收视率一度几近于零。在收视率和末位淘汰制的重压之下,在“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面前,曲高和寡的《百家讲坛》也不得不开始学着放下“学术”的架子,将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作为主要收视人群,栏目定位也从包罗万象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把讲台搬到了室内演播室,更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加强了影视画面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现任制片人万卫认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讲座节目和论文的不同地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推出了《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读〈三国〉》等多个系列,慢慢地,收视率开始攀升。

  按照栏目早期的设计,让最权威的专家讲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把大学讲堂搬上电视荧屏,送到千家万户,应该是普通受众尤其是那些对大学课堂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人们拍手称快的好事。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或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不错,人们对大学讲堂是有着一种或多或少的神往,但是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的电视媒体,其线性传播的特质和居家收视的随机伴随状态,其实并不适合条分缕析、逻辑严整的高头讲章。人们希望能够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聊着天,甚至忙着手中的家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进行收视,轻松是重要的,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最好。毕竟,没有几个人期望从电视中学习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因为那是课堂听讲或者书籍阅读的事情。因此,此类节目需要走下神圣的讲坛,走到观众中间,培养一种亲和力,从而成为观众的朋友,而不是威严的导师。这是一种姿态的调整,也是一种从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传播理念的转变。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娱乐是人类的天性,从本能上人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是娱乐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品级。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我们当然并不能要求所有的受众都有着如此高雅的追求,但也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 “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百家讲坛》类栏目日渐红火的原因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娱乐,是对当前过度娱乐的“拨乱反正”,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对“真”的需求和对崇高的渴望。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厚积薄发,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从各种经典典籍的长销不衰可见一斑,虽然购买并不意味着阅读。讲坛类栏目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通过娱乐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况且,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需要对这种谈资的积聚和储备,因为人总是群体性的动物,不希望在社会交往中被冷落和疏离。

  3.受众的分化:媒介市场的对位

  这是一个媒介繁盛的时代,电视频道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电视受众也已经从模糊的大众逐渐细分为较为明确的分众以至于完全量身定做的小众,因此妄图再以一个栏目或节目包打天下就显得颇为不合时宜。在这种媒介环境中,讲坛类电视栏目逐渐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许它所针对的目标受众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这批受众是一个“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人群,他们掌握着这个社会的话语权,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消费能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因此,即使这个节目的绝对收视率并不是太高,但却有着良好的美誉度,因而深受广告商的青睐。其实这部分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诉求的受众已经很长时间远离了电视媒体,这一方面归因于他们休闲娱乐时间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源自他们对电视长期以来庸俗娱乐的抵制和拒绝。因此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又不乏机智风趣的讲坛类节目吸引着他们对电视的回归。

  4.文化的自觉: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介大举入侵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和科学的传承,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的洪流而不失其自身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既维护了国家电视文化的安全,又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而“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2]。当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推出,似乎就可以看出这种在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博弈,这种犹豫的神情在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隐约可见:“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3]《名师讲坛》也是在北京市委和北京电视台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的,其历史使命也许并不在于收回多少市场回报,而在于对北京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为“文化北京”的打造尽职尽责。

  5.利益的追逐:商业逻辑的驱动

  我国的电视媒体不仅要承担着舆论宣传的职责,同时还扮演着市场主体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纯粹文化类节目是很难在市场盈利的,因此全国的文化读书类节目不是无奈地被边缘化,就是悄然地淡出江湖,央视尚且如此,何况地方小台,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栏目还在苟延残喘,勉强支撑,其悲壮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可时过境迁,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各级各类电视台也纷起效尤,纷纷创办各类讲坛类栏目节目,一时之间蔚为大观,但也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既有以上四点的深层原因,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利益驱动,因为资本总是势利的,天性流向能够保值增值的地方。况且模仿克隆本来就是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法宝和常态,而讲坛类栏目相对简单的流程和较少的投资,即可在短期内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讲坛类栏目当前表面的辉煌其实并不能掩盖深层的危机和对未来发展的焦虑,领跑者有领跑者的困惑,追随者有追随者的烦恼。

  1.栏目定位的含混与游移

  如果单纯从节目形态上来看,这些栏目似乎姑且都可以笼而统之地归入讲坛类,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栏目所处的媒介平台都不尽一致,所追求的目标宗旨也各有不同。栏目定位在高端还是低端,目标视野是全国还是地区,选题范围是宽泛还是专业,都曾经甚至还在困惑着各个栏目。

  《百家讲坛》身处央视的科教频道,是国内此类节目的领头羊,其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众多追随者的发展趋势,在很大意义上,还代表着国家电视台的品位甚至国家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它必须既保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要适当地满足电视受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并非易事,从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百家讲坛》也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清醒,从含混到准确的定位过程。现如今的栏目,定位基本清晰,所谓的“百家”,只不过是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而并非节目刚开播时,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几乎“无微不至”的学科百家。北京台《名师讲坛》最初的出发点就是整合北京地区高校的名师资源,从而为宣传“文化北京”的政治任务服务。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现如今的选题范围大致涉及文史哲、艺术和军事三个部分。相较于节目初始阶段的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讲是一个逐步聚焦和明确的进步,但从核心受众群的设定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含混与不确定性。身处北京地区的一个地面频道,如何避免与《百家讲坛》的正面冲突,处理好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的贴近性、本土化问题,依然迫在眉睫。三个选题范畴似乎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貌合神离,况且,“名师”的框定也有着较大的选择局限,因为这可能既不是内容定位也不是风格定位,反倒不如直接打出《中华文明大讲堂》来得响亮和畅快。至于各个地方台的《燕赵大讲堂》、《荆楚讲堂》、《黄河讲堂》等栏目,也大多存在着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试图以一个栏目包打天下,天文地理、文史艺术、风土礼仪尽收其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既想独占本地的专家和选题,又觊觎全国的资源与市场,于是就在犹疑之中左右摇摆,其实若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长此以往,难免鸡飞蛋打,高不成低不就,日渐被“视”态炎凉的受众所遗弃。

  相对专业类的讲坛类栏目,如《法律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名家论坛》等,也仍需要进一步明确核心受众群和稳定栏目风格,从而打磨成精品,进而形成无可替代的品牌。

  2.专家资源的抢占与争夺

  “以人为本”这句话用在讲坛类栏目上可以说是分外贴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专业范围内真正适合电视表达的专家屈指可数,选对了一个出色的演讲嘉宾,节目可能至少成功了一半,这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当然也因此引起了业内对专家资源的抢占和争夺。数一数目前炙手可热的易中天、阎崇年、马骏、金正昆等专家,都可以在几个类似的讲坛类栏目中见到他们的身影,讲的形式差不多,内容自然也差不多。这些专家的迅速出名当然不能抹煞他们多年丰厚的知识储备,但超出专业领域而被普通大众广泛认知及认可,似乎更多还应归功于电视媒体对他们的塑造和包装,在这方面,《百家讲坛》可能贡献最大。当今比较活跃的几位专家似乎都是在这里“一夜成名天下知”的,然后又纷纷地被其他兄弟栏目所邀请、所延聘。这些专家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所到之处,几乎就是收视率与美誉度的保证,但对于最先启用他们的栏目来讲,这却意味着专家、选题资源的流失。对于后发的栏目来讲,在短期内表面看来,无疑大大节省了培养专家和造势宣传的成本,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栏目的公信力与品牌建设。毕竟,缺乏原创的红火是很难持续久远的。

  3.选题开发的盲目与撞车

  选对了专家,如果还能够找到恰当的选题,其实节目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成功了。从几年来的操作实践上来看,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契合当前电视受众的需求,也更适合电视化的表达(自然科学类选题不约而同地被放逐并不是偶然的)。于是你讲《红楼梦》,我也讲《红楼梦》,你说二战我也说二战,反正讲什么都没有版权的保护,但这势必就造成了题材选择的重复与撞车。另外,选题的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早期的《百家讲坛》,这一期余秋雨讲《文化苦旅》,下一期可能就讲火山爆发,节目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就很难让观众产生连续收看的欲望,也很难与观众形成一种“约会意识”。就是到了今天,我们看一看央视国际网站其栏目主页对未来选题所作的调查,就有:《西游记》的秘密、千古一帝秦始皇、奇人东方朔、越王勾践、解说亡国之君、金嗓子周旋、三十六计、大话八仙、康熙大帝、易经、贞观之治等等,虽然大致不出传统文化的范围,但看不出有对中国历史人物、时期、事件、典籍的系统规划与持续开发,选题仍然呈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百家讲坛》尚且如此,其他栏目可想而知。

  4.形态样式的单调与克隆

  名曰“讲坛”或“讲堂”,好像也就没有了更好的节目形式,似乎专家站那儿或坐那儿讲就是了。有的栏目有主持人,有的没有;有的观众多,有的观众少;有的与观众双向交流,有的则单向度传输。总体看来,几乎就是专家的一言堂,至于主持人与观众,其实基本上是扮演了一个“花瓶”的角色,主持人串场与观众提问也是一种“伪交流”,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对白,缺乏言语的机锋和思想的碰撞,没有现场鲜活的气场和真实的悬念。成片的形式也大体遵循着:主讲人讲述与实景外拍或影视作品、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辅以高科技的电视化表现手段。当前目力所及的讲坛类栏目大致如此,好像也很难在节目形式上有什么变化与创新了。客观的来讲,这种较为成熟的表现方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但若长期固定不变且多个栏目千篇一律的话,恐怕就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讲坛类栏目毕竟不是大学课堂。节目形态的稳定与变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怎样处理好可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况且现在一旦有了创新,可能马上就会被复制克隆,这也势必部分地影响了栏目创新的积极性。

  四

  其实只要明确了困惑的原因与实质,真正的出路也许就隐约可见了,虽然前景一时可能并不会十分的明朗,实现的道路也还会有着重重的阻力,但只要及早觉醒,处理得当,讲坛类栏目的明天应该还是充满阳光的。

  1.栏目定位:差异化生存,错位竞争

  每一个讲坛类栏目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定位。在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的生存。在生存无忧的前提下,再考虑进一步的攻城掠地,发展壮大。在目前《百家讲坛》似乎一家独大的媒介环境中,错位竞争应该是其他对手的现实性选择。这是一种基于市场细分的商业经营理念。经济学家王国进认为,商家在细分市场目标时,可以通过商品、形象、业态的错位,巧妙地避免正面冲突和恶性竞争。在同一商圈内部各企业之间以及商圈与商圈之间开展错位经营,既能体现不同商圈的经营特色,又能为消费者提供细分化、多元化的服务,从而提升整个商圈的功能和能级。其实,所谓错位竞争,简而言之,就是你干什么我不干什么,你这么干我那么干。与价格竞争相比,错位竞争因其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而使得竞争空间变得愈加广阔。冯?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无法获得绝对的优势,你必须灵活应用现有的力量,在关键决定性的地点创造相对的优势。”错位竞争是一种互补性的竞争方式,相对而言代价低、风险小,通过寻求市场空白点,力求形成自家特色。不同的讲坛类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彼此空间上的合理间距、经营上的合理错位,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孙子兵法》中就提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用。”也就是说,用兵之道在于避实而击虚,在战争中要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在《百家讲坛》先入为主的强势之下,《名师讲坛》若采取对位竞争的策略,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但是其所依托的北京电视台,不仅在利用北京市属的政治、物质、文化资源上得天独厚,更与北京市民有着与生俱来的贴近性。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元明清三朝故都又是当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可谓有着浩瀚的文史资源,等待《名师讲坛》的开掘。关于北京,中央台当然也可以言说解读,但总是不如北京台来得地道。再说,《百家讲坛》要面对的毕竟还是全国的资源和市场。那么,面对博大精深的北京,我们应当从何入手呢?“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我们必须找到进入北京的门。也许,北京那些气势非凡的门,就是我们应该翻开的第一页。”[4]

  一个栏目的定位,不应是几个人闭门造车的产物,也不应是决策者拍拍脑袋的灵机一动,而应当经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并通过较长时间的试验和磨合而成。

  2. 加强原创的力度与版权的保护

  在这里,所谓的原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专家的发现并培养以及节目形态的创新。如前所述,专家的重要性此不赘言,一个讲坛类栏目若想从根本上超越其他,对主讲专家的发现、培养和占有就显得尤为关键。发现和寻找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栏目组到高校、科研院所寻找,可以通过他人的引见和介绍,也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接受专家的自荐,更可以进行公开的竞赛和选拔,比如《名师讲坛》可以组织《挑战名师》——北京市高校教师讲课大赛,如同超女的海选,选拔的过程即可作为特别节目,还借机进行了推广宣传,拉近了与受众的关系。一旦专家被选中,不仅应建立完善成熟的培训机制和流程,对学术专家进行电视化的改造和包装,更应当充分借鉴影视演艺公司的做法,与专家签订独家合作的合同,从而在源头上规避掉专家朝秦暮楚的风险。所谓的专家,是相对于其专业范围而言,也并非学问越高、名气越大就越适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已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这一点。

  至于节目形态,应切合自身的定位,在稳定中有所变化,处理好常规节目与特殊活动的辩证关系,可以不定期地策划组织媒介事件,聚拢人气,扩大影响。即使再巧妙的栏目形式,恐怕也承受不住一窝蜂似地跟风模仿,所以一旦原创了独特的节目形态,应尽快申请版权专利,以寻求法律的保护,最大可能地消除被大量克隆复制的风险。其他栏目若有使用,即需依法付费。在法制相对健全的发达国家,电视人的版权意识相对较强,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尚需提高,法制也仍需健全。

  3. 选题应关联现实,做到有主题、成系列

  选题的确定,应尽可能做到关联现实。所谓关联现实,就是要求选题的当下意义,即我们讲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是今天讲而不是明天讲,为什么是这样讲而不是那样讲。作为具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自由的受众,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档栏目,甚至于锁定频道、等候收视?这就要求栏目选题一定要与受众有某种内在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制度的,但更多的也许是精神的。阎崇年的《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可能主要就是因为近几年清宫戏的热播,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甚至厌倦于戏说,希望能看到历史的真实。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什么受到欢迎,恐怕也是因为当今社会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道德规范的遗失。一个话题,如果观众一无所知,肯定很难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但如果了然于心,恐怕也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兴趣。在文学上,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论,即一个审美对象,既不能太陌生,又不能太熟悉。在接受美学上,也讲究最佳的审美间离,既不能完全超出审美者的审美期待,也不能完全处于审美者的预料之中。讲坛类栏目的选题,也应当遵循这种原则。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讲《三国》、说《红楼》拥有那么多的拥趸了。

  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长久抱负的讲坛类栏目,对选题的规划不应是盲目和草率的,而应当有着统筹的安排与设计。胡智锋教授认为:“节目选题往往是单一性的,而栏目则常常需要通过批量的选题来保证正常的运行。特别是播出密度较高的日版节目,往往需要采用有主题、成系列的选题方式。”[5]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品位很高的富矿,我们对其的开采和挖掘应当是谨慎和负责任的,应当有着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步骤,否则可能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可持续性的开发,我们不妨确定若干个系列,比如:历史人物系列,历史事件系列,文化典籍系列、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等等。虽然电视媒体线性传播和随机收视的特点,好像并不太适合逻辑严密、体大思精的系统规划,但播出时各期节目既独立成篇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特点,应该更能培养起受众的忠诚度和约会意识。

  4. 素材增值:延伸产业链

  一档理想的电视栏目,应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的盈利模式,而不能满足于较为稳定的收视率和几声喝彩甚至于仅仅是节目的正常播出。现在几档影响较大的讲坛类栏目,多已经注意到了同期书籍的出版和营销,但这仍然还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初级开发阶段。一档成熟的栏目,应当成为系列栏目的孵化器。一方面每个栏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衰退的生理周期,我们应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栏目群的集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而增强栏目的抗风险能力。既然栏目和专家拥有着如此众多忠实的观众,若要进一步延伸开发,不妨建立读书俱乐部、主题酒吧茶社,开办专门网站,与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其他媒体联动等等,形成立体复合的开发,从而实现素材的增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样一个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讲坛类电视栏目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自然值得电视人欣喜和骄傲。在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开发的同时,我们还应时刻明确作为大众公器的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警惕商业逻辑对文化学术的侵蚀和严肃类文化栏目可能给受众带来的深层次的伤害,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应强调电视知识分子对文化品格的坚持和道德底线的坚守,以保证讲坛类电视栏目和谐健康的发展。

  注释:

  [1] 以上各栏目的相关信息,均来自各栏目所在媒体网站的相关网页。

  [2] 《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并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3] 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世纪大讲堂》第3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5] 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文章最终内容以《北方传媒研究》刊物为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吴讲坛”成广大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来源: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徐 磊 本报见习记者 王 影

  2010年7月3日,周六,下午2点,众多讲座在 我 市 各 地 同 时 开讲——

  市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苏州大讲坛”,市民饶有兴趣地听着苏州市心理学会秘书长陈锡林宣讲的“护理心理学与家庭护理”;

  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来自洛阳博物馆的两位专家谢虎君、张玉芳向如期前来的市民讲述唐三彩的历史知识;

  昆山市图书馆,“市民大讲堂”,著名学者鲍鹏山正为市民作一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报告;

  ……

  这些讲坛、讲座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吴讲坛”。几乎每一个周末,它们都会与苏州市民“见面”。解疑释惑、传播新知,它们不仅成就了“文化苏州”的一道靓丽风景,更彰显着苏州这座学习型城市的迷人魅力。

  讲坛是市民“精神大粮仓”

  在苏州市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份份详细的讲座安排,上面罗列着全市各地和相关单位每月即将开讲的讲坛、讲座的具体时间、地点、主题、开讲专家等内容。作为“东吴讲坛”的子讲坛、讲座,它们承担着的重任,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也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大粮仓”。

  据统计,目前全市连续举办多年、影响力较大的公益性讲坛、讲座已有30多个,近两年听众近百万人次。这些讲坛、讲座,根据组织者的不同,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各级干部教育、宣传等部门直接指导、参与的讲坛,比如,市“菜单式”选学讲座、张家港论坛、昆山“形势报告会”、金阊大讲坛等。一类是由科技、文化教育部门组织的,如市科协的“科技讲座”、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和独墅湖高教区的“湖畔论坛”等。一类是媒体等开设的讲坛,如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姑苏晚报》的“名家大讲堂”等。

  在我市,大部分讲坛每月举办至少1场讲座,其中,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大讲坛”每月有4场以上讲座,包括科技、健康、文化等主题;市“干部菜单式选学”讲座,每月1场以上,包括形势政策、政治理论等内容。在常熟、太仓、吴江等地,“月末论坛”、“娄东大讲坛”、“四新讲座”每月都“开课”,低碳经济、长三角区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一个个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题,让听众获益匪浅。

  品牌化造就讲坛强大生命力

  这两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震麟很忙。除了做好《现代苏州》杂志编辑工作外,他还得为8月2日苏州大讲坛的专题讲座《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备课”。“现在的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们对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地准备,要让家长们听后觉得有启发。 ”他告诉记者。

  近年来,除了苏州本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文化学者、理论大家、科技精英也纷纷受邀前来苏州讲学,成为“东吴讲坛”旗下各大讲坛、讲座的座上常客,让“东吴讲坛”的招牌越来越响亮。

  十年的耕耘造就了一个“江苏名牌”。由苏州图书馆主办的“苏州大讲坛”,近几年先后邀请了于丹、易中天、王蒙等前来讲学,讲座内容从科技发展到经营管理,从自然科学到文化艺术,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市民喜欢,跻身“江苏省优秀讲坛”之林。苏州图书馆会展部宋主任介绍说,“现在每场讲座都座无虚席,一些市民一年的笔记本都要用掉好几个。 ”“湖畔论坛”,诞生才4年多,就打造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精品”,4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来做客。目前,“湖畔论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术百家、文化聚集、商界纵横、政坛风云”四大系列主题,为苏州市民打开了“宽广视野”。

  助力学习型城市迈新步

  2010 年3月7日,市会议中心,窗外春寒料峭,场内掌声阵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带来的一场高水平的讲座《当前社会主要问题的法律思考》,让数百“听众”沉醉其中……这是我市干部“菜单式”选学讲座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来,这样的讲座几乎每周都有,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举办“菜单式”选学讲座427期,参加人次达26.7万,其中县处级干部有3.88万人次。

  当前,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干部”已成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三宽”干部搭建知识平台,“东吴讲坛”的各类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讲座不断推出,在加强干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满足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周末来听听课,不仅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加深对有关政策的理解,还能大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菜单式’选学已成为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菜单式”讲座,一位机关工作人员这样说。他的体会,各级干部感同身受。

  “东吴讲坛”不仅为培养“三宽”干部搭建了平台,也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了多彩载体。“东吴讲坛”各子讲坛、讲座,针对听众文化程度、知识需求的不同,推出了政策理论、子女教育、家庭理财、文史知识、生活时尚、娱乐健身等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更生动、更生活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今,听“东吴讲坛”讲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学习首选。

  “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但是倷阿晓得苏州为啥体叫苏州……”沧浪区“百名名人大课堂”上,专家的一段苏州话开场白引起市民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百名名人大课堂”已经成功举办了33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间接影响人数达数万人。

  在苏州,还有众多像沧浪区“百名名人大课堂”的讲座,如园区文化馆的“公益讲座”,“平江大讲堂”等。这些讲坛如春风化雨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营造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苏州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听讲座去!” 上海市民“迷”上社会大讲堂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29 日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听讲座去!”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听讲座作为自己双休日、节假日的休闲方式。讲座,除了“老品牌”“上图讲座”,还有新崛起的“东方讲坛”,甚至还拓展到了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文学艺术、健康养生、职场就业———只要想听,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讲座。

讲座,如和风细雨,把先进文化撒向广大市民的心田,它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成了一个大课堂。

东方讲坛:社会教育的大平台

自 2004年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已成为在市民中有相当知名度的讲座。

2005年 8月 6日,“麦莎”肆虐上海。《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讲座在上海图书馆开讲。事先,主办方曾担心会不会还有人来听。谁知,很多听众为防备交通受影响,特意提早出家门。因此在开讲前半个多小时,会场门口就聚集了很多人。开讲后场内更是座无虚席 ,更看不到有人中途退场。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时,突遇停电,全场听众安静地坐着,没有喧哗,也没有一人离席。还有一场为海军官兵举办的讲座,在舰艇上举行。不料这一天,又是风又是雨,全体官兵依旧齐刷刷站在甲板上,主讲老师深受感动,也不肯落座,站着讲完了这一课。

这就是“东方讲坛”的魅力。这种魅力是讲演者和听讲者共同铸就并维护而成,讲座也因此越讲越红,场场爆满。不仅如此,讲座举办频率也从每周一讲,到一天两讲,直至半天两讲,一天三讲。讲坛与全国 554位专家学者签约,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等,甚至波兰华沙国家话剧院院长安娜·萨皮埃戈,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安德鲁·伯纳塔,法国著名钢琴家、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多米尼克·莫赫莱等也先后走上“东方讲坛”的讲台。

目前“东方讲坛”已建起 138个讲座举办点,覆盖全市 19个区县,自 2004年 5月开讲至 2006年 4月,总讲座数已达 3042场,听众已逾 108万人次。

上图讲座:传播文化的大磁场

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是一个具有 28年历史的名牌讲座,却是常讲常新,魅力不减。

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许许多多市民涌向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免费公益性讲座,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市民乃至周边城市昆山、苏州、无锡、嘉兴、杭州、湖州、绍兴等地的读者。截至 2006年 4月,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举办讲座 1267场,听讲人数达 86万人次。

一位网名叫“微笑的冰淇淋”的年轻白领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周末经常要很早起床赶去上图。

之所以‘赶’,是因为如果去晚了,就只有站着听的份了。即便是放上加座,每一次仍会有站着的人将走道占满。”这段话,道出了许多听众的真切感受,也间接描述了每次“上图讲座”都会上演的火爆场面。

“名家解读名著”、“都市文化”、“市民与法”———讲座总是紧跟时代脉搏,“调出”百姓喜欢的“精神口味”,新鲜话题层出不穷。院士徐匡迪、杨福家、裴钢,法学家曹建明,外交家沙祖康,经济学家吴敬琏,导演谢晋,作家金庸、王蒙,画家陈丹青,企业家张瑞敏、刘永行等都曾先后在“上图讲座”开讲。听讲者上有耄耋老人,下有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三百多个座位的会场常常还得在走道上“加座”,不少读者还只能“加塞”,站着听完全场讲座。

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红的“明星教授”易中天也算见多识广的人, 5月 14日,他作为主讲人走进上图多功能厅时,还是被感动了,最后他让出了主讲人的座位,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

目前,“上图讲座”的磁场效应已经从上海波及到长三角,并向全国延伸。

电视网络全方位“开花”

如今,讲座已不再仅仅局限在会议室、报告厅,也不拘泥于台上讲台下听。它逐渐向电视、网络渗透,让市民得以“足不出户”,坐在家里舒舒服服就能听名家讲演。

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世纪讲坛》以学术为依托,借专家视点透视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讲坛寓趣于教,摈弃了复杂术语,将访谈与演讲结合,穿插 VTR画面,生动有趣,已形成了鲜明的海派风格,收视率节节攀升。

为呼应市民对讲座的热情,上图讲座实现了网上“你点我播”,可供在线点播的讲座约 250个。哪场讲座漏听了?没关系,鼠标一点,专家“单独”为你开讲。据统计,自 2003年起至今年 4月,点击人数已超过 106万。

上图讲座中心还把每次讲座的全过程摄录下来,制作出多媒体光盘,免费送到东方信息苑、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纠治办和盲人协会等 113个公益服务点,把知识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解放日报 记者 姜小玲)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市民文化大讲堂喜迎第300场

2008-09-29
深圳新闻网   


市民文化大讲堂喜迎第300场

市领导强调要为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作出新贡献

深圳新闻网讯 昨日(9月28日)上午,在深圳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仪式,庆祝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第300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以及来自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市文化局、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4年近300名家学者来演讲

2005年6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正式开讲,这是广东省开办最早的公众大讲堂,也是全国第一个专门为市民服务的文化大讲堂。

4年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共举办了300场,先后共有284位名家、学者亲临讲授,他们中既有享誉国内外的学者,比如汤一介、李欧梵、周国平,也有讲坛名人,如易中天、于丹等。还有白先勇、王蒙、二月河以及谢芳、姜昆、王刚等名人。媒体受众则多达上千万人,是受到市民热情参与和高度赞誉的城市文化品牌。

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

王京生对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我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首先,大讲堂主动适应了深圳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的发展。目前深圳的城市发展已进入“拼文化”的新阶段,迈入了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深圳文化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按照“深圳应成为因学习而受人尊重的城市”这一理念,面向基层,贴近市民,“讲文学、讲艺术、讲科学、讲知识、讲美好人生”,营造出昂扬向上、求学问道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大讲堂已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大讲堂坚持学术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让市民与文化名人、学者大师零距离对话,面对面交流切磋,创造出了一种为民服务、增进市民文化福利的公益文化新形式,使知识型和智慧型的公益文化服务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也使大讲堂成为承载深圳人文精神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第三,大讲堂还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促进深圳国际化的推动力量。他强调,深圳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在根本上取决于深圳人自身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升。大讲堂所具有的普及文化知识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功能,使学术文化走向大众,引导市民的文化追求从单纯的娱乐型向智慧型、创意型和力量型转变,提高了市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营造了国际化都市的人文氛围。

王京生在讲话中指出,大讲堂下一步要彰显文化的力量,为提升深圳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力量型、智慧型城市文化作出新贡献,要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宗旨。他说,主讲嘉宾要坚持高端路线,拓展选题的国际视野,同时要为深圳的本土学者提供舞台,提高城市的文化自信,为深圳学派鸣锣开道,呐喊助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作为第300场演讲嘉宾,在仪式后以“文化的力量——谈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开闭幕式”为题进行了演讲,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记者 温思廉)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市民文化大讲堂4月揭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0日
深圳晚报
      市民文化大讲堂4月揭幕

      今年计划举办100至120场免费讲座,包括国学知识等七大系列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昨日,记者从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研讨会上得悉,即将在4月启动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将广邀国内的学者名流和深圳的本土学人,在今年举行100至120场免费讲座。

      市社科院院长乐正透露,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益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将在4月初启动,至今年10月结束,主场地设在中心图书馆的报告厅。总的场次跟去年基本保持不变,即100至120场之间,策划7大系列的讲座:一是国学知识系列;二是励志教育系列;三是养生之道系列;四是文学艺术鉴赏系列;五是青年讲坛;六是民俗文化系列;七是国防知识系列。

      据了解,今年的大讲堂有几个变化:一是把更多的场次放到基层,今年120场讲座里,有50场以上要下基层、下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直接贴近市民的生活圈。二是内容系列化,不同系列的讲座安排到不同的市民生活圈。三是运作规范化。四是传播的网络化,力争在政府在线、深圳新闻网、深圳社科院网、深圳图书馆网络上开辟大讲堂的视频专栏。此外,大讲堂将在市图书馆和各个区图书馆、书城的读者群扩大宣传,还将策划和出版大讲堂文集,以扩大影响力。

      乐正用四句话总结了大讲堂形成品牌的经验:“一是探索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路子;二是营造出求学问道的路子;三是创造出一条为民服务的公益文化新形势;四是形成一种多媒体联动的传播叠加效应。”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会上表示,大讲堂的品牌已逐渐深入人心,充分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权利,为深圳的人文精神建设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王京生希望今年的文化大讲堂要做到三点:一是计划好选题;二是选择好演讲嘉宾,既要有全国一流的学者,演讲最前沿的文化话题,也要为深圳本土学者提供舞台,为有深圳特色的学术团体或者深圳学派鸣锣开道。三是有张有弛,市区联动,对好选题进行多次开发,把好政治关。

      相关链接

      “大讲堂”名列十大文化品牌三甲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在“深圳市2006年十大文化品牌”的评选中,文化大讲堂名列三甲,同时被评选为“深圳市民最受欢迎的品牌”。

      主办方表示,大讲堂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主题系列化,在开展专长讲座的同时增加了系列讲座,推出了国学、艺术品牌、投资、青少年教育等七大主题,系列讲座初步形成。二是嘉宾多元化,继续邀请各地的名家名师来讲课之外,注重发掘本地的资源,据初步统计,去年106场有26位讲座由本地的专家学者主讲,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三是社会化,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来参与,向社会公开征集和推荐学者,讲座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大讲堂”吸引十万市民“进课堂”
作者:孙向阳 新闻来源:许昌日报 
 更新时间:2007-9-4

  本报讯  每逢“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开讲时间,长葛市农业局机关干部张瑞敏就同其他市民一道,早早来到开讲地点,期待好好聆听一下讲师的授课。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听一场就有一次收获,中间一场课因为有事没能去听,非常遗憾!”
  6月份以来,长葛市为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塑造明理、诚信、文明、进取的长葛人形象,在全市开展了以“传播文化、启迪思想、充实心灵、提升品位”为主题,以“打造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十万市民进课堂”公益性主题授课活动,并开办了“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组织讲师为广大市民授课。
  作为“十万市民进课堂”公益性主题授课活动的重要载体,“文明大讲堂”的讲师主要来自长葛市本地。活动组织者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面向全市征集志愿讲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报名,尤其是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党校的教师,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科技部门的专业人员,甚至还有退休干部职工、大中专学生。截至目前,有65名各类专业人士报名参与讲课,活动组织者从中选出20位讲师组建了该市首批“十万市民进课堂”主题授课活动讲师团。
  “文明大讲堂”所讲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方方面面:道德修养、文明礼仪、民生热点、社科理论、艺术欣赏、家庭教育、人文素质、理财技巧、养生保健、科普常识等,既有前沿理论,又有生活常识;既有学术问题,又有大众文化,被市民誉为“可闻可见可尝”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         
  每场“文明大讲堂”开讲之前,该市都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提前向市民公布开讲时间、地点、主讲人、授课题目和咨询电话,方便市民前往听课。
  8月2日首场“文明大讲堂”开讲以来,“长葛市民文明大讲堂”已开讲3场,5位讲师围绕道德修养、科学健身、现代人必备素质、长葛名人故事等“开坛布道”,引起市民群众热烈追捧。
  除了组织讲师在市“文明大讲堂”授课,该市还将首批入选的20位讲师名单和所讲课题公开发放给基层单位和市民群众。各单位对某位讲师的课题感兴趣,可以邀请其到基层为干部职工、社区居民授课。与此同时,该市还组织各乡(镇、办事处)、各大系统从所辖单位选拔理论功底深、业务素质强、演讲口才好的授课人员或外聘专家、教授,为本辖区、本系统干部职工、居民群众授课。8月份以来,该市共开展授课130多场次,听课人数逾2万人。
  为进一步扩大“文明大讲堂”的影响力,目前,该市正在将每位讲师的授课制作成每期34分钟的电视节目,在长葛市电视台开设“文明讲堂”,并逐步把它打造成为长葛的“百家讲坛”,让更多的市民得到文明的熏陶。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城讲坛 让群众生活丰富多彩

2010年09月01日
四川日报

  突出主导产业、重视规划引领——

  从8月29日开始,每周日晚10时30分,泸州电视台准时播出 “酒城讲坛·电视大讲堂”,泸州市民在家就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如今,酒城讲坛已成为展示泸州文化内涵、提升泸州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纽带。

  杨茜 本报记者 孔芒

  讲讲贴近群众生活

  2007年4月23日即第13个世界读书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酒城讲坛飘出了第一缕醇香。酒城讲坛讲师、泸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尹杰霖教授的讲座《养成善读习惯,营造书香人生》让现场400多名听众深受启发。

  从此,酒城讲坛坚持“听酒城讲坛、学文史百科、悟人生真谛、建和谐泸州”的理念,依托酒城讲坛200多名讲师、23个举办点和7个区县分坛,深入机关、企业、区县、乡镇、学校开展讲座400场,直接受众10多万人次。

  市政府办退休干部贾国泰听了讲座 《泸酒文化漫谈》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讲座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泸酒文化的特色,这对于普及酒文化,推动泸酒发展作用很大。”贾国泰还带动了一批听讲座的“亲友团”。

  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能否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是酒城讲坛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自讲坛开讲以来,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追求创新意识,强调雅俗共赏,重视现场互动,在丰富酒城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已显出魅力。

  讲坛在内容的选择上,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与社会热点挂钩、贴近大众实际、有一定学术性的讲座内容为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形成系列。

  酒城讲坛的讲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向讲坛办公室申报讲题。讲坛办公室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时事政治、历史文化、健康养生、教育与人生等4大类200多个选题,供举办点和分坛菜单式选择。

  多种形式酿造“美酒”

  周末大讲堂、廉政大讲堂、和谐家庭大讲堂……酒城讲坛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听讲内容。

  一枝花开不算春,姹紫嫣红才是春。2008年,四县三区成立了酒城讲坛分坛。“江阳大讲堂”、“龙马潭大讲堂”、“云溪大讲堂”、“永宁大讲堂”等如雨后的春笋纷纷破土而出。

  2008年4月7日,“酒城讲坛·周末大讲堂”在市图书馆开讲。市图书馆具有向公众开放的优势,已成为很多市民周末学习的好去处。

  酒城讲坛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莅泸举办讲座。与西南交通大学、川南锐志培训中心联合举办 “酒城讲坛·中华高管(泸州)论坛”;邀请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举办讲座;邀请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莫森·阿布图拉比等做专题讲座。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深受群众欢迎
  
     2007-10-31  来源: 新华网  

    大众、大家、大学的最佳结合——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深受群众欢迎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专电(记者 宗焕平、李舒)“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树叶的色彩和光影在指间跳跃,我们能不享受生活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论语》里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于丹的话音未落,就迎来了500多社区居民热烈的掌声。



    9月18日,几位外村人在陡坡村科普宣传长廊前阅读科普知识。经过两年多建设,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陡坡村、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乡乌龙村、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黄草坝村的“贫困少数民族村落科普社区”试点项目于日前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建成的“村落科普社区”。这3个农村科普社区兴建了科普讲坛、科普图书阅览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长廊等场所。新华社记者 邹峥 摄

    这是10月14日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在昌平区举办时真实而普通的一幕。从今年4月开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周末社区大讲堂”,把名家大家从学院书斋请到社区,给老百姓讲解历史、哲学、文学、礼仪等社科知识。至今大讲堂已举办讲座320余场,8万多名群众聆听受益。

    在这个特殊的讲堂里,有祖孙三代同堂求学的,有婆媳姑嫂一起做笔记的,有街坊邻里会心一笑尽释前嫌的。在这个普通的讲堂上,讲课的有中医大家张国玺,清史学者阎崇年,民俗专家崔普权以及北大、清华的知名教授……

    把文化的根“种”到基层去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宋贵伦说,举办“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迎接奥运”为主题的社区大讲堂,初衷就是要把社会科学知识的根“种”到基层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为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文化进行有益探索。

    “开始时我们也有顾虑。”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崔新建说,因为类似的讲座以前举办过,许多讲座听众不多,专家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使大讲堂“一炮打响”,主办单位采取互动、点题方式,把讲课专家的名单和主题列出来,发放到基层社区,由居民选题目、选场地、选时间。专家在讲课中,努力做到联系实际,让老百姓觉得有用,能从中受到启发。

    讲座一开始就场场爆满,出现了老百姓点题与专家互动的良好局面。10月21日上午,“周末社区大讲堂”2007年度最后一讲在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办事处举行,由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讲解《康熙盛世》。不大的报告厅被200多人挤得满满的,居民徼燕生说:“我们6月就想请阎老师来讲课了,可邀请他的社区太多,今天才轮到,阎老师讲清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些老北京真是很爱听。”

    目前,“周末社区大讲堂”已经形成一种机制。考虑到天气原因,大讲堂每年从4月开始持续到10月底。崔新建说,每个月社科联都会提出100个专家名单和题目,由社区挑选后,每个月25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多方受益共建和谐

    “以前周末,睡觉、打牌、看电视,实在有些无聊,听了两次社区大讲堂,我在这里学会了心灵旅行,学习了人生百科,周末不再荒废了。”38岁的周新知告诉记者。

    在宋贵伦看来,举办“周末社区大讲堂”是一举三得。

    老百姓受益。翻看专家的讲课目录,记者发现讲座内容非常实用:《中医养生长寿》《职场减压,建立与同事的和谐关系》《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汉语让中国人自豪》《北京的胡同文化》等都很贴近百姓生活。家住望京的樊郦告诉记者:“大讲堂把学者请到了我们身边,共同探讨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弥补了现代人没有时间读书、思考的缺憾,感觉很解渴。”

    专家学者用他们的知识成果服务了社会。阎崇年说,我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老百姓对清代的历史感兴趣。以前我的学术成果就是出几本专著,发行量不大,仅限于专业人士,受益的人不多。来给老百姓讲课,得到他们的认可,也是我学术成果的一种转化,而且是更有影响力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说,以前我们只管坐在书斋里做学问,不管外界是否接受,这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致命的。大讲堂建立起我们与群众、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同听众交流会引导我们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检验我们书斋里的研究成果。

    宋贵伦说,北京市社科联有111个协(学)会,10多万名专家学者,每年一次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显然不能有效利用这一优厚资源,社区大讲堂既为老百姓服务了,也盘活了高校科研院所丰富、优质的人才资源,几方都受益。

    普及了社科知识,促进了社会和谐。宋贵伦说:“社科联、各区县宣传部门依托‘周末社区大讲堂’这个平台,把高雅、高深的知识大众化,老百姓学会科学思考和文明健康的方式方法,生活质量就会提高,价值观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就和谐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社科知识普及的新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部主任竹立家教授说,“周末社区大讲堂”拉近了书斋与社会的距离,“大众、大家、大学”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结合方式,大讲堂创新了社科知识普及的模式,已经成为首都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

    专家指出,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的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真正打破讲堂设在学校和图书馆的限制,强调进入社区,服务百姓;二是互动选择,百姓点题,讲群众所需、讲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三是内容具体实用,形式多样,讲座主题设置在市民“解渴”和“管用”上下工夫;四是大讲堂与社会科学普及周、社科竞赛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链条和相对完整的文化系统。

    生动活泼的讲课形式也是大讲堂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民俗专家崔普权在讲授《北京的餐桌文明与就餐礼仪》时,连说带唱,既有讲解又有演示,让大家在笑声中明白了餐桌文明和就餐礼仪。在房山区良乡影剧院,王旭晓教授《人的形象与人的魅力》讲座结束后,还增加了一场诗歌朗诵会。现场500多名听众普遍反映,把社科讲座与以人文为主题的文艺表演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宋贵伦说:“这些只是初步的探索,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把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引入大讲堂。同时,社科联每年会把被老百姓点题最多的专家、讲课最多的主题进行排名,对优秀者给予奖励,排名结果还将与专家们的学术成果考核挂钩。”

    崔新建说,“周末社区大讲堂”明年还将继续举办,主办方将寻找更多年轻专家,选择群众关心的新话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09: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大讲堂:让文化浸润康巴什
2011-06-22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一座新兴城市的崛起,承载着科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座文明城市的构筑,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丰盈充实的文化底蕴、市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幸福指数的不断上扬,成为构筑文明、和谐康巴什的坚定基石。“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正发挥着这个战斗堡垒的作用。
康巴什新区在紧抓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进程的同时,也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硬指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市民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术走进平民的视野,成为康巴什新区推进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已成为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式大学;一座市民需求、参与、享用的文化殿堂;一所探求知识、共寻智慧的精神家园。
康巴什大讲堂是康巴什新区创办的一项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它以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职责,以求知、鉴赏、品位、分享为主题,以“传播优秀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共享文明成果、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面向新区免费开放,打造了一个政府出资、干部职工和市民免费听讲、汇集名家名师的公益文化品牌和社会大学。自2009年9月24日首次开讲以来,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17场,参与干部群众1万余人。
康巴什大讲堂坚持嘉宾的高端化,选题紧扣时代脉搏,内容贴近市民实际,将学术性与大众性有机结合,形式不拘一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健康文明,以博励学、以雅弘德,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打造康巴什新区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自“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举办以来,广受新区干部群众好评,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处处留下了大讲堂的“痕迹”。康巴什新区,这座年轻的城市,从其孕育萌生之时,文化品位就随之不断发展与提升。
康巴什大讲堂在每次甄选老师时,都尽可能贴近百姓生活,注意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出发安排讲座内容,开创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新途径,成为新区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首要社会载体。大讲堂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城市人文精神、鄂尔多斯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政策教育、安全生产知识、领导管理之道、养生保健、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投资理财、婚姻家庭等多个领域。
自大讲堂开办以来,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相继登上大讲堂,使之成为设在百姓家门口的“百家讲坛”和“社会大学堂”,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及市民的喜爱和赞誉。
“老师讲的道理,以前也都懂,但是从来没有人能这样透彻明晰的讲出来!”“听了老师的话,才知道什么叫做领导的艺术!”“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好好注意方式方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走出会场后,也必然有不尽相同的感受,但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身心受到了陶冶,精神得到了升华。许多听众在听完讲座后还仔细回味着老师的话,讨论着讲课的内容,咀嚼着其中的韵味。康巴什大讲堂正逐渐深刻地将“书香”在百姓身边“充盈”,将“文明”在百姓心中“博雅”。
立体多元的宣传方式使康巴什大讲堂影响广泛。大讲堂的组织者始终将大讲堂的宣传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打造好这一公益文化品牌,组织者们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发布大讲堂的讲座时间、地点、主讲人信息等,并在每期大讲堂开讲前印制免费门票,作为纪念品发放给听众。同时,在每期大讲堂前一周,《康巴什报》会利用整版宣传报道下期大讲堂主要内容,并在讲座结束后,及时对每期大讲堂做好报道工作,从各个方面将大讲堂传达到听众的心中。
除在当地媒体宣传报道外,康巴什大讲堂还加大了在上级媒体的宣传,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晚报》等多家媒体都对康巴什大讲堂展开过宣传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启动以来,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由“传统说教”到“讲座引导”的转变,广大干部职工及群众也逐步实现了由“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从“号召激励”到“文化自觉”的重大转变。“到大讲堂听讲座”已经成为康巴什人提升素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履行政治责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成为个体适应社会进步的文化自觉行动。
通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康巴什新区切实在“大讲堂”的“大”字上做文章,将“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打造成为了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的重要途径;服务群众的特殊手段;凝聚百姓的思想阵地;支撑文化塑魂的平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方式;社情民意搜集、对话的平台。
2011年“书香充盈·文明博雅”康巴什大讲堂将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与新区理论宣讲团、“三送一提”宣讲团及干部教育培训等相结合,在新区的学校、社区、建筑工地、转移农民的田间炕头开设分会场,充分将康巴什大讲堂进村、进户、进民心,让“书香文明”充盈博雅在新区的各个角落。(武文玲 贾长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6:56 , Processed in 0.1208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