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西《语文报/书法版》梁朱杏与湖北《教师之友网》网上交流专帖[16楼起]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2-9-19 17:55:40 | 只看该作者
两岸汉字艺术节:共同寻访汉字文化的“源头”

2010
年10月18日
人民政协报


    10月15日,历时一个月的“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落下帷幕。这个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和台湾文化总会联合主办的活动,追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既突出历史感又富有当代性,亮点频频,为两岸的参与者和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点一:一切从甲骨文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虽然几经朝代交替演变,但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汉民族所用的方块字。它的出现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传播华夏文化、促成祖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寻访汉字的源头,追寻汉字艺术的发生,艺术节组委会特地安排台湾客人和国内文化界人士共赴安阳——甲骨文的出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两岸的文化界人士受到热情欢迎。台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走到哪里都被一群闻其名而来的拥趸包围。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先生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共同的文化使两岸联系得更加密切。他认为,在这样一种趋势下,两岸文化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甲骨文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它的发现直接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从1928年到1937年,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的先后主持下,在河南小屯村一带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这些甲骨由于抗战爆发文物南迁,几经辗转,现存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亮点二:再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在太庙上演的南音乐舞戏《殷商王后——武丁与妇好》是此次“两岸文字艺术节”的又一个亮点。
   “妇好”之名见于甲骨文,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征战,作为一位女性,妇好生前曾主持过祭祀也从事征战——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将军”,所以在武丁众多的妻妾中,她的地位极其显赫。1976年,妇好墓被发掘,大量文物出土,这个墓葬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有趣的是,妇好的墓葬并不在殷商皇族墓地,而是在宫殿区。台湾汉唐乐府从这一点出发,为两岸的汉字文化爱好者绘制了一个凄美的武丁与妇好的动人爱情故事:因为武丁对妇好地老天荒生死相随的至爱,所以不循常规厚葬妇好于宫殿区域,使她成为在三千年后出土、唯一幸免于盗墓之劫的皇族陵寝。
    在艺术节这场由台湾著名南音艺术家陈美娥策划、叶锦添作为舞美设计的华丽演出中,汉唐乐府还做了以下的剧情演绎:19世纪末,安阳殷墟所发现武丁王陵甲骨文,由于时代因素辗转流离至台湾;20世纪70年代,殷墟再度发现王后妇好墓,得而出土再获一批珍贵甲骨文。武丁与妇好这对人天眷属,三千年前所占卜的甲骨文相隔两岸遥遥相对,今日将因中国大一统之民族精神感召,暌违三千年的恩爱夫妻终必团圆,印证两岸血浓于水难分难割之骨肉亲情爱。

    亮点三:汉字艺术存在于生活
    艺术节上,一系列倡导“汉字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把汉字作为元素的创意展颇引人注目。
    台湾艺术家林恒正及一些青年设计师的一组30件汉字元素T恤,被穿在30名志愿者模特身上,模特时而在舞台上走动,摆出各种汉字的造型,时而走下舞台,来到观众们中间。林恒正解释,这隐喻着艺术与生活的某种关系。这些汉字T恤让普通的观众眼前一亮——原来文字也可以穿在身上!
    汉字艺术,从字象、字义都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信息。文物展《追忆·汉字:“典藏文明之光”》、书法展《雅尚·汉字:“翰墨千秋”》、汉字与当代艺术展《意韵·汉字:“汉字艺术印象”》等都企图捕捉这些信息。最能够使观众驻足的是《乐活·汉字:“汉字创意生活”》的汉字与当代的创意生活展。
    在《乐活·汉字:“汉字创意生活”》展出中,两岸富有创意精神的艺术家,借助创意生活的多种形态,呈现汉字的人文价值。在这里,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从坐椅到茶杯到积木到项链,无不是“汉字”。多元文化的形式对汉字图形进行分解、重构,使汉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成为生活中的艺术性主角。参展的艺术家们认为,这些生活化的设计是企图探索汉字之于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传统汉字承载当代创意生活是可能的。
62#
发表于 2012-9-19 18:00:21 | 只看该作者
台北市第五届汉字文化节
万人齐挥毫创吉尼斯纪录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09-01-02


第五届汉字文化节活动昨天在台北举行,吸引万人参加,连“大熊猫”也写起书法,深受小朋友喜爱。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国台湾网12消息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天开一笔,润泽苍生;汉字文化,广披四海,第五届汉字文化节重头戏昨天在台北市中央艺文公园登场,并顺利缔造万人齐挥毫吉尼斯世界纪录。
主办单位台北市政府表示,全世界首创的汉字文化节迈入第五年,是台湾保存汉字历史文化的见证,今年特地筹划万人挥毫活动,广邀各界共襄盛举。昨天下午132分,经律师见证公布,共有12902人参与盛会,成功缔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台北市文化局指出,自古以来就有新春开笔仪式,用意是将文字献给上苍祈福。昨天的新春开笔仪式邀到16位各界人士担任开笔官,依循研墨、起笔、蘸墨、落笔、展卷等古礼,完成16字开笔文,为万人挥毫揭开序幕。
昨天台湾民众扶老携幼参加万人挥毫,其中98岁的陈叶再妹不识字,首度拿起毛笔画了两个圆,象征圆圆满满,博个好采头。
63#
发表于 2012-9-19 18:04:22 | 只看该作者
汉字可连接传统与时尚
来源: 新华台湾
2010年09月28日 14:18:10

  意蕴隽永的甲骨文展示、引领时尚的汉字服装秀、传统的书法墨宝陈列、新潮的汉字器具展览……近日,由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界共同举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推出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展览、论坛和相关推广活动,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正如艺术节主题展览的宗旨所言,“通过对汉字历史的美学梳理及经典文本的呈现,从汉字的字象、字义等多角度阐释汉字所承载的历史与文明,引发民众对汉字文化的思考。”与此同时,与汉字相关的不少热点话题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繁简字不是交流的障碍

  在这场汉字艺术盛典中,人们难免会提到“汉字繁简之争”。对此,参加汉字艺术节的两岸人士有这样的共识:繁简汉字的使用不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心结,也不会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

  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曾发表过题为《两岸对繁简字有高度的一致》的文章。他说:“繁简之间有多大的区分?其实简化本来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现行书、草书一样,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趋势。我觉得,只要海峡两岸都能够体会就可以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去年赴台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时,有台湾朋友问:书法艺术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大陆推行简体字,是否破坏了汉字之美?田青回答说:两岸对汉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样的,继承、弘扬这份文化的责任也是一样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且简体字绝大部分是从古字、异体字、草书、行书中来的,繁简体字不应当成为两岸的心结。

  台湾知名作家郝明义认为,大陆和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各有特色。两岸首次举办大型汉字艺术节,是双方难得的对话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字繁简本不应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如果肯下一点工夫,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融通并不是大问题。

  “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认识简体字,而大陆也并没有摒弃繁体字。繁简字并不是阻碍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在我们的展览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组委会秘书长、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手写更能传递深情


  手写与电子书写在网络时代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开幕式特意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组织200名书法爱好者在太庙前书写各种字体的汉字。主办方表示,这一集体活动是为了向手写书法艺术致敬,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到汉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尽管电子书写已经比较熟练,但给亲友写信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仍保持着手写的习惯。“电子书写表意不成问题,但手写似乎更带有温暖的情感,能从亲笔信的线条中读出情绪的变化。”田青则提醒年轻人不要丢掉“接触美、面对美、体验美”的机会,因为汉字书写就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个体与文字的联系可以清晰地体现在手写文字中。”
  在台湾词作家方文山看来,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和工具,它还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内容。“电子书写和纸质书写并不冲突,前者是一种快捷的书写方式,后者是一种平面艺术,可以并行不悖。”

  在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一些专家学者还指出,电子书写能让汉字的符号化特征更加突出,汉字能适应高科技,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果过分依赖电子书写,对汉字文化来说是一种缺憾。

  汉字也能引领时尚创意
  9月19日,在“领秀·汉字:汉字的创意服装秀”现场,阴凉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和艺术家的热情。舞蹈艺术家将中国书法的笔势融合在舞姿中,舞动起来犹如挥毫泼墨。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年轻设计师则以汉字为主题,融入文化元素和各自的设计理念,通过简单的裁剪将一件T恤变得充满时尚感。一位参与现场体验的观众说:“汉字艺术与时尚服装如此完美结合,让我们对汉字文化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和认知。”
  在今日美术馆的“汉字创意商品”展区,以汉字为物品外形和图案的各种生活用品让人叹为观止。设计精巧的汉字象棋饰品、构思独特的“偏旁部首积木”、精美的“汉字手提袋”等,让观众从全新视角审视了汉字的文化创意价值。

  某门户网站针对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推出了一项调查:您认为汉字蕴含了什么?64.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古老智慧的绵延传承”;19.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中带有无限时尚可能”,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了“一种语言工具符号而已”。可见,不少人对汉字的认知已经从“工具”“符号”上升到更高层次。

  “汉字创意设计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以多元文化的形式对汉字图形进行分解、重构,使汉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成为当代生活中的艺术主角。可以说,传统汉字承载当代创意生活已经成为可能。”张子康说。

  对于将汉字运用到设计创意中,田青评价说,这反映了汉字本身的生命力,反映了年轻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回归。资深广告创意人叶宇轩说,小时候练习书法对他从事设计工作影响深远。他说:“服装、建筑、广告等各领域都离不开汉字带来的创意。设计艺术没有文字,就会脱离生活。”林谷芳则对两岸的汉字文化交流有更高的期待:“双方可以搭起桥来,让两岸的文化创意进入到汉字领域,用汉字制作出让中华民族子孙和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这也是汉字‘走出去’很重要的一方面。”(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马子雷)
64#
发表于 2012-9-24 21:32: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山东枣庄隆重开幕
时间:2012-09-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9月5日山东枣庄消息 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于9月5日下午在著名的文化古城山东省枣庄市隆重开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夫、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超超、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以及来自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两岸汉字艺术节”是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共同举办,旨在通过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汉字艺术交流平台,以汉字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两岸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两岸汉字艺术节已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北京、台北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在两岸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引发公众对汉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届汉字艺术节于9月5日至9月8日在山东枣庄举办,主题是“汉字的渊源与流变”,将通过举办书法、篆刻等艺术展览、与汉唐乐府的精彩演出相关的专题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追溯汉字发展脉络,挖掘汉字文化内涵,传承汉字艺术精髓,深入探讨汉字在当今社会的实际作用,提升汉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它对两岸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意义。
  本届汉字艺术节展览内容寓意深刻。展览部分有书法、篆刻和多媒体展。共展出书法、篆刻作品151件。大陆方面参展作品共计101件,其中书法作品60件,篆刻作品41件;台湾方面参展作品共计50件,其中书法作品30件,篆刻作品20件。本次展览的书法作品部分概括为《论语》的精华章句,由海峡两岸有代表性书家共同演绎书艺。展览以书体的发展演变为主脉,分篆、隶、楷、行、草五大篇章,洋洋洒洒,异彩纷呈。既体现了海峡两岸对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次交相辉映,对弘扬儒家“仁、义、礼、孝”的传统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篆刻作品部分则以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表明两岸同胞在每个节日和节气的时间点上共度每一分、每一秒,体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展览特别注重印章表现形式的完备性,印章作品有古玺、秦印、汉印、元押、圆朱文、近现代以及当代篆刻风格;在文字上,有以甲骨文入印的,也有以现代简化字入印的,充分体现了篆刻艺术是汉字的“活化石”。走进本次展览呈现的篆刻艺术世界,就如同通读了汉字艺术的发展史。众所周知,书法与篆刻是传统汉字艺术的代表形式。书法是流动的空间艺术,主要通过文字变化的形式来展现历史沧桑和人生感悟;篆刻则是凝固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文字化石的形式来见证与记载文化与文明的变迁。此次书法、篆刻展以《论语》章句作为书法艺术展示的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作为篆刻内容,也表明两岸同胞在每个节日和节气的时间点上共同的守望与期盼。
  多媒体展将推出“动感汉字”影像系列,以现代科技演绎历史久远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艺术。届时将展示由中华文化总会所架设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内的多媒体内容,包括使用E笔软体重现呈现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笔迹写法,以及以科技技术还原古书帖的书写轨迹,配以乐曲、动画背景,制作成的影片如: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薛绍彭《召饭帖》……等,内容丰富多元。
  本届汉字艺术节学术研讨内涵丰富。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将以“汉字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汉字的再一次‘书同文’”为题为参会嘉宾作专题报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应邀出席学术研讨会,围绕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汉字的渊源与流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包括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刚田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将在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华文化总会合作出版了《台北道地地道北京》,收录了解台湾必备的100个关键词,是加强两岸相互了解的生活小词典。这些充满台湾民俗风情的语词,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出两岸的历史经验、教育内容、文化传承、民间信仰、人文习俗的同源与差异。
  为丰富本届汉字艺术节活动内容,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台湾汉唐乐府为嘉宾演出全本的南音乐舞大戏《殷商王后——武丁与妇好》,再现中华汉字肇始之初的殷商时代,武丁与妇好君臣、夫妻之间亘古不渝之人伦大情大义,以期唤醒沉睡三千两百余年的殷商王朝礼乐风华,重现中华汉字文化初萌之时的人文精神特质,展现中华汉字在悠悠千载中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选择在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举办开幕式,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与枣庄市在台儿庄古城的“参将署”共同建设中国大陆首个“两岸汉字艺术馆”,对本次参展的部分艺术精品进行永久保存和展示,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台湾网 芜同)
65#
发表于 2012-10-15 09:01:59 | 只看该作者
研習課程介紹
課程訊息
課程編號1125924上網登錄日期2012/9/4
班別性質非學分班 (校內研習)課程性質國小 / 教學 / 語文 / 國語文
審課單位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審課方式審課人員親自審核
研習名稱書法教學研習
依據文號101.08.22中市教小字第1010058686號函
師資蕭漢榮
課程時段週一至週五白天
課程內容大綱書法教學研習
報名資訊
上課日期2012/10/17 至 2012/10/17報名日期2012/9/4 起 至 2012/10/17 止
參加對象國小校長、主任、組長、教師
課程時間及地點...
等詳細描述
上課時間:101/10/17下午13:30~16:30
上課地點:視聽教室
研習時數/ 學分數3 小時 / 學分 (僅非學分班以小時計算,學分班、學位班皆以學分數為單位)
開班班數1 班各班人數60 人
繳費金額0 元 (學分班、學位班繳費金額以每一學分為單位)學員繳費方式
承辦人資訊姓  名:康金雲
聯絡電話:04-22923861-710
E-Mail: 姓  名:王司邦
聯絡電話:04-22923861-710
E-Mail:
其  他
學校資訊臺中市 市立仁愛國小
[406]臺中市北屯區四平路71號
(04)22923861
www.raes.tc.edu.tw
QRCode:
(提供Smart Phone直接連結此報名頁面)
服務學校至開課學校路線
瀏覽人次:4
可能感興趣的其它課程:1. 領域會議(二)(臺中市)(11月21日 週三)
2.領域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Timeset="14:00~15:00領域會議暨領域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CourseId="1125948" jQuery164012366798198238937="2">2. 學年會議(二)(臺中市)(11月14日 週三)
2.學年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Timeset="14:00~15:00學年會議暨學年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 CourseId="1125944" jQuery164012366798198238937="4">3. 性教育宣導研習(臺中市)(12月19日 週三)
地點:本校視聽教室" CourseId="1125994" jQuery164012366798198238937="6">4. 學年會議(三)(臺中市)(1月16日 週三)
2.學年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Timeset="14:00~15:00學年會議暨學年教學研究會(課程、教材、教法)

" CourseId="1125961" jQuery164012366798198238937="8">
66#
发表于 2012-10-24 14:28: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国书法秘笈!【珍藏】作者:弥勒内院看门人
                       
一、书法入门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 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 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 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 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 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 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 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 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 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 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 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 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 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 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 精神飞动
  气象浑穆 兴趣酣足
  笔法跳跃 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 结构天成
  意态飘逸 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二、楷书入门教材导览

1、楷书入门之一 —— 笔法理论1
2、楷书入门之二 —— 笔法理论2
3、楷书入门之三 —— 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之四 —— 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之五 —— 笔画折、钩的规律
6、楷书入门之六 ——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之七 ——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
8、楷书入门之七 ——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9、楷书入门之八 ——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之九 —— 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之十 ——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之十一 ——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1 长 横
14、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2 悬针竖
15、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捺 1
16、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 捺2
17、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捺3
18、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3 斜捺4
19、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4 斜钩
20、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5 竖弯钩
21、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1
22、楷书入门之十二 ——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2
23、楷书入门之十三 —— 部首组合规律1 左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24、楷书入门之十四 —— 部首组合规律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1
25、楷书入门之十五 —— 部首组合规律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2
26、楷书入门之十六 —— 部首组合规律3 左中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27、楷书入门之十七 —— 部首组合规律3 左中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
28、楷书入门之十八 —— 部首组合规律4 上下上中下结构字的规律

三、关于学习书法的经验与理论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

  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余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介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此外,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也。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一反一正。所谓锋锋相向,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让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及舞剑斗蛇龙蟠凤翥诸法,一以贯之矣!又,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奇而反正也。

  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此十六字,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双钩悬腕,食指中指圆曲如钩,节与母指相齐,而撮管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指;让左侧右者,左腕让而居外,右腕侧而居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颌下无奇斜之患;掌虚指实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撮齐,上俯仰,进退往复,垂缩刚柔,曲直钩环,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若夫意前笔后,工夫熟后,方可臻也,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此南隅论临池家法,矜为神妙。以余观之,只是搦管法,至所以运笔并未之及,况让左侧右,注解总非耶?或曰让左侧右,毕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只向右边之一法耳。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只能作草,颇不入格。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画,于米万钟则更唾之矣。于黄邓稍蒙许可。董用羊毫,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笔尖耳!用之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若匾额宜用羊毫,字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以其偏旁欹斜鲜庄雅之度耳。

  毗陵有“束第”二字,经一尺五六寸,乃元宰书,真得势字。元宰尝云,余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能实证者,在起倒收束处耳,过此一关,虽右军父子亦无奈何耳!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谈此窍也。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怒笔木僵之谓。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之,须悟后始知余言也。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不识,遂以墨猪当之,皆成俗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当于圆熟处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不如晋,遂专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戎辂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偪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亲观项子京家藏古人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作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然自此,渐渐有心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流书。虽翰墨小道,其艰如此,况学道乎?

  庚戍二月二十日华亭论书。内度景有历代内府玉宝及历代名人图章,又有一长印云:“玉皇殿上掌书仙。”此七字甚俗,然朱色如新,是亦一奇。观其语,疑宋徽宗所用之物也。古洲藏此神物,提督马进宝欲得之,以为进京入贡之用。古洲索价虽三千金,亦权意终无售意也。马价六百金,古洲不应。有人献计于马,遂以暗通海上郑成功为名,发兵黑夜围古洲宅,擒置于狱,凡家之所藏尽为马有,不独内景经也。又馈金珠乃得免。后马自京师还,召古洲一饭而已。刘玉少家藏眉公真迹甚多。余昔婆娑其下,见一白纸,便面,横书“闲挥白羽扇”五字,此款极新。山谷小品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观眉公此书,方知古人工书无他奇,但能用笔耳。大令草书淳古,殊近伯英,论者以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余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似右军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耳。山谷谓洛神赋非王子敬书。以字格笔力去之太远,乃米宣猷书。山谷诗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瘗鹤铭,隋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然适能作小楷,亦不能摆脱规矩。客曰:子何不舍子之冻蝇?余无以应,因知此技非得不传之秘者,未易易也。凡欲作书,先端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寡默,如对至尊,则无不美也。褚河南印印泥,张长史锥画沙,颜太师屋漏痕折钗股,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以悟入也。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其不合者盈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行行须求合法,字字须求生动。

  淳化阁帖,初刻系枣版,银定拓。余友吴天定为余父述古公门人所居,又相怜。余朝夕得把玩后,湖广胡天骝出一册见示,乃二王草书,生动变化,余一见即知为潭帖,在淳化之上。观其后款,果然为二王草书。邢子愿得力于此。淳化秘阁续帖内欧阳太子率更、李太白皆极妙。太白字,天真豪放,逼似其为人,云得力于南唐李后主七法。余见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来仲楼,书种堂正续,二刻鹪了瓴、红绶轩、海鸥堂、青来馆、蒹葭室、众香堂、大来堂、研庐帖十余种,其中惟戏鸿堂、宝鼎斋为最。先生平生学力皆在此二种,其余诸帖,研蚩各半,而最劣者,则青众香也。笔意酷似杨彦仲,疑其伪作也。

  淳化阁贴,所见诸本,皆系钱文倩物。文倩囊涩,先质六册于一富贾,余四册,余尝见之。其中二王一册,笔法秀宕,下真迹一等,果俊物也,细玩却是潭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拓为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勒上石所刻,费数万,较今市本相去天渊焉。

  明朝法贴,大刻有郁冈斋乃王氏所刻,停云馆,乃文氏所刻。郁冈斋,余童年曾见之,不复记忆。停云馆,余见之于张玉立家,其中黄庭、兰亭刻有多种,而帖中所载宋元诸家最详。又涿州冯相公所刻快雪堂,亦备载苏米书,采摭颇精,于晋魏历代之书,十得四五耳。至于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临摹历代大家及自书题跋,精妙绝伦,近则可掩郁冈斋,远则踞诸淳化各种名帖之上,诚罕观也。

  余见二王帖十卷,首幅刻右军、大令二像,前六卷皆右军书,后三卷皆大令书,共一百七十余页,末一卷皆名贤题跋,乃金坛李氏所刻。李为元明两朝世家,故能办此。余曾不停手临七月余,后以乏米,质之张氏,得六星后未能赎,可叹耳!

  二王有甲戍帖,在淳化之上。宜兴蒋如奇,号邃初,在扬州盐商家得之,价值千金。蒋与刘馀佑同年,蒋死,其子中落,适刘子名芳烈者,为镇江太守,蒋子修谒刘,请看不还,以北寄为辞,及蒋归,然刘所赠不下数百金也,后数年,蒋游京师谒馀佑,又赠数百金。蒋遂不敢言,至今竟为刘氏所有。

  米南宫对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余学书十六年,方悟得势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笔锋。今人把笔无几时,便思挥屏扇纤素,开口便轻议前贤,只是不自知丑态耳。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如两峰出云,忽然自合,如见舞剑器,如见道斗蛇,如闻嘉陵江声,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断水,总只悟得个势字,是取势又兼用笔,其余三折锋之说,自卫夫人及羲献而后无有问途者,岂知之,固秘之耶。抑得势即三折笔耶,可以不言耶,妙极!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凡临贴到数月之后,工夫沉密则平日笔意反为法所缚,动笔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须换一两种帖,庶前之所临,活变生动,从不经意处潇洒而出。临小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大字,临大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小字,若转换数日笔意飞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家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但云是鲁公当日誊清,上之当事者,历代藏之。粤西荔波县瑶蛮洞中,传为世宝。万历末,有浙西顾姓者,官于其地,诱而得之,藏于其家。天启间转入吴门韩某之手,直儒用八百金购得之。此卷华亭且未之见,况前此书家乎?宜其题跋之无人也。余得华亭门人传法,眼能小具别鉴,故知其为真迹也。
镇江曹次师家藏苏米真迹,来扬求售。米之用笔,顿跌清古,与世所传真壤十纸,相去天渊,即较之方圆庵张志孝碑,亦不相类。乍视之,不知为米书。米老儒古帖,结构盘桓,气魄雄浑,笔意磊落。王双白云:明朝只有一大家,董元宰是也,下此都是名家。总明朝书家论之,可与唐宋匹者,一邓太素,二邹衣白,三倪苏门,四陈眉公,盖太素得力于米而天姿古劲有屈铁之势,全以骨胜,所少者细筋,又无变化,新新之态。至于邹书则中锋悬腕,荧迥刚劲,但拘于颜法,又时伤瘦硬,未能变化耳。若倪书,笔法秀逸,从董脱胎,于历代之法蕴蓄宏深,而出之简远,不似他人着力。陈眉公用笔甚活,自成一家,能于紧处用藏锋,其结构如松柯掩缭,有骨有趣,从苏脱胎,一毫不背。此四人皆亚于董,正是孔门有四哲耳。

  凡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又作字先开笔,开笔之法,先点清水,少歇又点,如此三次,令水透毫,然后取笔向干净砚上旋转捺之,令四面之毫,无一不和,又由浅入深,令四面毫之润处无一丝不齐,酌字大小,以分浅深。若临米,纵小字亦须深开,运用轻重方能随意。若写毕,亦另有秘传。

  凡作字时,几上当安笔七八枝或十余枝,若用笔少不如意即弃去另换一枝,勿惜小费致留恶札于世相传。善书者不择笔,此英雄欺人语也。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书笺纸宜用烟墨,书宣纸宜用胶墨。书熟宣胶墨与烟墨同研乃佳。若纯用烟墨,一经裱后,则墨色晕出,字迹模糊矣。研墨成后,必须令其停十余分钟,乃取笔醮写之,则光彩异常。又,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则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又作字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

  凡书字,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变美,离之则两伤。临古须要无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摄天地清明之气,入指腕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然非穷极古今,一步步脚踏实地,积习久之,纵横变化无适不当,必不能地负海涵,独扛百斛。故知千里者跬步之积,万仞者尺寸之移。孙虔礼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凡临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宋人谓,颜字学褚,绝不相似。此可悟临古之妙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避乱湖边,教授阅三四年,复购数种。丙戊春,学永兴真书,两月即弃去,仍临肥本兰亭,直到戊子元旦,始落笔志毕生。于此年三月廿四日临所堂大罗经止静太古一则。岁月蹉跎,忽惊老迈,古之书家,自成童即能把笔,如大令六七岁受笔法,一到壮年,名满四方。子昂三十八岁已官就名成。余年四十八始有此志,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亦帷有立志坚定,工夫不懈,庶几有成耳。

  折须提笔,转须捻笔,折乃圆,圆乃劲。

  习古人书,必须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一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又临古须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古人言,智过其师,方名得髓。此最解人语。

  人必各自立一家,乃可与古人相抗。魏晋迄今,无有一家同者,非由风会迁流,亦缘规模自树。仆常谓,使右军在今日,亦学不得,正恐为古人所盖耳。作书须笔笔有原本乃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其末,未详其本,随意写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通隶法则用笔有则,此入门第一正步。

  东坡论唐六家书,永禅师骨深称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欧阳率更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褚河南清远潇洒,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柳少师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东坡于唐代变迁之迹论之最精,而武断私造之字则置而不论也。北宋书家,东坡及山谷米襄阳大抵高际阔步,气韵轩昂,或诋其棱角怒张则失之过。蔡襄李时亦有声于时。宣和时徽宗留意书法,得杜唐稽一人书法不传。高宗南渡,力图恢复,乃作评书之文,为翰墨志,玩物而已。大旨可宗,惟在羲献,彼何不援羲之之言曰:区区江右,固足以寒心乎!后之学书者,当思有益于国家社会乃可。

  宋以后书家,变迁最异者为洪武体或谓之宋字,横细纵角,字体方正,施之刻书,良有裨益,惟文人习之者,除碑版亦无用之者,仅为书手(原为手民)专家之学也。

  凡写榜书,须我之气足盖世,虽字寻丈,只如小楷,乃可指挥如意,有意展拓,即气为字所夺,便书不成。榜书每一字中,必有两笔不用力处,须安顿使简淡,令全字之势,宽然有余,乃能跌荡尽意,此正善用力处。

  凡作榜书,不须拘结构长短阔狭,随其字体为之,则差参错落,自成法度,一排比令整齐,便是俗格。

  凡榜书,三字须中一字略小,四字须中二字略小,若齐一则高悬起便中二字突出矣。又榜书结构体宜少长,高悬则方,若结体太方则高悬起便扁阔,而势散矣!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宋亦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则死无一笔是矣。窃以谓此种楷法为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清朝若沈文恪、姜西溟之在圣祖时,查詹事、汪中允、陈弈禧之在世宗时,张文敏、汪文端之在高宋时,庶几卓尔不群矣。至若梁文定、彭文勤之楷法,则又昔人所云堆墨书矣!

  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不拓则少低亦可,总以合式为上乘。又首联宜站左边,对联宜站右边,以便路款。又凡字格宜上紧下松,留有余地,步且见人福泽。

  定武兰亭石刻,出自率更,若以为率更所书者,余偿疑焉。太宗於此叙爱之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难也,既欲寿诸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军之真迹用率更之临本,殆不然矣!后见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云:帝得帖,命冯承素韩通政等各拓数本赐太子诸王,一时能书如欧阳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刘竦嘉话录云: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始拓以分赐近臣。何子楚跋云: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询自拓之文夺其勒石留之禁中,然后知定武本乃率更相拓而非其手书也。又兰亭博议云:欧公集古不录定武本,自山谷喜定武本,于是士大夫争宝之。

  欲学书者,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

四、其他链接材料:

  王羲之故事《书法秘诀寓水中》
  
幼时,为学书法,外祖父曾在灯下给我讲了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谆谆告诫我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热度。后来在乡下,父亲又给我讲述了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警示我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我当了教师,又把上述两个故事不止一次地讲给各届学生们,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位已当了工程师的当年学生,来信告诉我,他把“二王”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女孩发誓在“二王”为榜样,刻苦学习,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如此看来,老祖宗们肯定的模范行为,将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大家都会知道,王羲之(321—379)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练,精研体势,独壁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专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意,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当然,学习书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凭苦练也不行。但老祖先们所以一代代地把“二王”学书法的苦练故事传下来,其目的是在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是在借助池中之水、缸里之水来鞭策人们恒定心志,学而不辍,这样才可成大事。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横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五、书法理论的发展历史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玄妙而艰深。写字容易,真正走进书法艺术境界却十分艰难。书法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通过作品将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等不动声色地折射出来,通常有“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美是一种最解放、最自由的心灵之美。
    书法是勤奋练习+灵感+性情,注重整体效果,讲究随心所欲,笔随心动的感觉。书法,在时间上要气脉流贯,空间上应虚实相生,笔势于静态中求得生动美妙,线墨于动态中展现气韵神采。是技巧与意境的交融,心灵与自然的共鸣。有时自己也会疑惑,西方书法的根在何处,欧洲典型的感性与理性,如何能成就书法的艺术。而我却可以很清晰地说——书法,源于自然,源于人文,源于传统,源于悠远流长的诗词文化积淀。
书法艺术是东方最美的艺术之一。早在隋唐时期,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就开始大量东渡日本,此次回国“省亲”的《丧乱帖》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唐代中期,日本高僧空海大师(774年——835年)来中国求学,专攻二王书法,他的手札与二王手札相比,几可乱真。空海回国后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赵朴初、启功等艺术大师的书法作品,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艺术珍品。
    就东方书法而言,虽然古代书法成就中国占到上乘,但日本现代书法的发展态势比中国要好,日本传统礼仪思想乃至心境的保存,并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突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手岛右卿的作品《飞》——如天人之羽衣,随着微风轻拂飘扬,最后溶入云霞,展现出一种舒快轻盈的舞姿,其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形态上的趣味,收笔的最后一点飘荡无定,如夏日南风,冉冉向上升腾,正像鉴赏家所评论的那样,这出人意料而又绝妙的构筑姿态上虽有些过分,但在这里却清晰地闪现出一种净化的心象,没有耀眼之处。在轻松的表现中包含着精密,周到的创作构思,令人绝叹。从这个层面看,日本现代书法在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中国,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心灵恐惧与精神麻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杂糅,商业炒作所引发的矫情造作的表现欲望——整个大环境,缺乏一种安静、纯明而稳定的心态来面对书法未来的创新发展,当然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难有突破。
    中国艺术的精神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源于心灵的基础上,追求宁静与和谐。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人的社会秩序及心理节律与宇宙的自然和谐一致,所以说“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
    在繁华物质都市气息中提取现代生活中的“灵性”作为书法艺术突破传统范式的创作之源,单凭一颗急功近利,焦躁不安的心是不可能的。怀素说:“夜闻嘉陵江水声,草书益佳。”只有安静下来,用思想与悟性去聆听我们的心化自然,最大程度地发挥我们不受一丝芜杂沾染的心志与想象,才能感受艺术,创造恒久之美。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 《论用笔十法》,窦臮、窦蒙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杓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 ——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67#
发表于 2012-10-24 14:29:45 | 只看该作者

隶书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68#
发表于 2012-10-28 19:45:26 | 只看该作者
武汉九成大学生提笔写错字 过度依赖电脑成首因
发布时间:2012-10-23

文章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思 马小龙 刘杰

  近日,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以“汉字继承与发展”为主题,在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随机对1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九成大学生对汉字的熟悉程度偏低,写错字的几率不小。
  数据:百余人仅12人一字未错
  据介绍,该校学生在调查前搜集了十组易写错、读错的词语,比如“尴尬”、“编纂”、“戊戌变法”等,以填空的形式让参与调查者在题板上依次填写。结果表明,77%的学生会错3-4个字,10%的学生会错7-8个字,而全部写正确的学生只有12人。“平时都用电脑写字,只要输入拼音就能出现词语,不需要太清楚那个字究竟是怎么写的。”中南民族大学10级学生丁行不好意思地说,如今好多字他都只记得一个大概的框架和读音,真正让他拿笔写还真是为难,“如果以后没有电脑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字。”他说。
  原因:电子设备使用率过高
  据调查,72%的学生曾有过一天或者几天不写汉字的经历,其中23%的人认为,有那么多便捷的电子设备,何必再用笔写字。
  武汉工程大学09级学生小卢认为,用键盘书写,字迹工整规范,还可以变换各种字体,比手写方便多了,而且别人看起来也更舒服。“现在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手写,只要把自己的签名练好就行了。”“上大学以后,写作业基本都用电脑,课堂笔记直接找老师拷贝,就连写日记也可以在网上完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二学生沈妤表示,有这么多便捷的电子帮手,除了考试她基本都不拿笔了。
  建议:将书法设为必修课
  “虽然现在有键盘可以代替笔,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该校中文专业的老师杨秀芝说,大学生应多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汉字的认知、书写能力,最好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养成书写的习惯能陶冶人的品德、性情,也能让人形成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生活态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钱文彬说,一手漂亮的字如同一个人的名片,对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是极有好处的。他建议学校将书法艺术课设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并要求大学生的各类论文、报告一律先准备手稿,再交电子文档。“另外,还可以经常举行硬笔、软笔书法比赛,激发同学们对于写字的兴趣。”他说。(楚天金报讯 记者宋锐 通讯员张思、马小龙、刘杰)
69#
发表于 2012-12-3 12:38:39 | 只看该作者
2012 年“金台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复赛在京举行

文章作者:吴殿魁 来源:语文报 2012-11-21
  2012年11月18日上午,2012“金台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复赛评选在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举行。
出席大赛的领导、专家、评委在主席团。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启镔主持
  本次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袁熙坤先生;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谷公胜先生;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任晓敏;书法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王鹏江;《语文报·书法版》主编、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吴殿魁等十余位领导、专家、评委出席了复赛评选。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启镔主持了复赛评选活动。
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任晓敏先生在讲话
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袁熙坤先生在讲话
  本次大赛由袁熙坤先生倡导发起,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批准,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主办,北京金台艺术馆承办。2012年 8月28日在北京金台艺术馆举行了2012年“金台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新闻发布会。大赛活动缘于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袁熙坤先生多年坚持用毛笔做笔记的习惯被记者捕捉到并发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评,被亲切地称其为“毛笔哥”!大赛的意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大赛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大赛的口号是“我们都是毛笔哥”,大赛的宗旨是“写格言  练书法  铸人品”。
书法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王鹏江先生在讲话
  本次大赛共收到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书法作品数千余幅,复赛的选手为初选出的中、小学生各100名,赛场设在北邮体育馆的一层大厅,中、小学生分两个区域进行现场书写,内容选自《袁熙坤书名人箴言集》,书写字体为楷书和行书,时间45分钟,北邮的民乐演员在比赛现场弹奏了古筝名曲,营造了清新高雅的书法韵味,参赛的学生家长在二楼观看了比赛。
北邮的民乐演员在比赛现场弹奏古筝名曲
学生在现场书写
  学生作品完成后,10位专家评委现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严格、认真、公正的评选,最后中小学生共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鼓励奖120名。
学生在现场书写
学生在现场书写
学生在现场书写
  本次大赛评选结果将在20 12年12月2日的颁奖典礼上公布。届时将组织部分获奖学生进行现场书写展示,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吴殿魁∕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2:36 , Processed in 0.1292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