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梅===祝《教师之友网》的朋友们端午快乐!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6-6 11:50:05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3666-1-1.html
[云梦睡虎地秦简研究中心在线]欢迎〈教师之友网〉海内外注册会员光临指导。
12#
发表于 2011-6-6 12:23:42 | 只看该作者
端午文化与沈从文、汪曾祺的端午情结



  冯 为 民



端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也是我国当代法定的国家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船节、天医节、菖蒲节、浴兰节、粽子节、解棕节、游龙节等。中国的端午民俗至少有数千年历史。如端午祭图腾或悼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名人;划龙船,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等,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民俗活动,而且向世界各地辐射,日韩等国的端午文化与我们渊源甚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文化是民俗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但本质上说,端午文化恰恰是一种禁忌文化,包含着敬和畏的基本内涵,起源于先民对自我生命的敬畏,对健康安宁的祈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

    “端”可解释为“正”“始”“初”之义。五月阳气极盛、阳气是正气,“端”是“正”的意思;五月又是阴气开始之时,所以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因此,“端五”也可以称为“初五”。因为“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五月正是“午”月,午是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的时候,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把“初五” 定为“午”,主要因为“五”与“午”谐音,“五”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与“五”相对应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转化与过渡。

端午节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在于辟邪免灾。端午节的所有民俗活动都有爙灾祈福之意,通行的表现于八大方面:门上悬挂菖蒲、艾蒿等习俗,为的是辟邪保健,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缠挂五色线是为驱邪辟凶,用艾虎、或道教符图也是为驱邪。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保健。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出门游玩,上古时代也是为了回避邪气,划龙舟或赛龙舟,真正目的是“送瘟神”,亲友互相赠送礼物,主因端午日不祥,亲友之间在危难之时互赠礼物,以示互相关心,互为祝福。为了顺应仲夏月的时序变化,或登高望远,或乘水临风,目的不在于游玩,而是为了回避邪气,祓除不祥。

从敬畏的角度看,人们对邪恶往往一方面期望消灭它们,免得它们给人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又想利用它们的凶恶面目驱逐各种邪气从而保护人类自身。如春节中的“年”,端午节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

端午从对生命的敬重与崇拜发展为对先贤的追念不仅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也使这一民俗具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如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忠君爱国,但是却连遭楚王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把他崇拜为“水仙”,即水中的仙人,建立祠庙祭祀他。端午节原本只是体现人与自然节律之间的关系,但从此以后,也开始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渗透了社会道德思想。伍子胥原本春秋时吴国大夫,曾帮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并整顿内治,励兵秣马,国势强盛,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吴越争霸,吴国攻破越国,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王勾践求和,未被吴王夫差采纳,反而遭到疏远,后被赐剑自杀。据《梦梁录》记载,传说伍子胥死后被吴王夫差用皮革包裹丢进钱塘江,化为波神。《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以迎伍君。”所以在吴地这一天有迎伍君的习俗。

关于曹娥,在《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中都有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安帝二年(西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溺死。当时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遂投江而死。数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波。东汉时颇崇尚名教,以孝治国,会稽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在龙舟上给曹娥塑像,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

虽然文人笔下的“端午”情结不胜枚举,但就眼下的语文教材而言,我以为沈从文与汪曾祺的端午情结要说一说。

在《边城》里,端午是湘西独特的民俗,是极为重要的典型环境,一开始,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沈从文笔下的端午是充满童趣的,“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最值得书写的则是赛龙舟,“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龙舟竞渡的场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就是最美得动人心魄的风俗人情,《边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是敬畏文化传统的现代演绎。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端午节使得平凡的生活有一个切入点用来做情感的慰藉或者宣泄。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鸭蛋成了端午节的主角,端午的鸭蛋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先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端午的鸭蛋》里,先生对家乡鸭蛋的喜爱溢满了字里行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通过北京咸鸭蛋和故乡咸鸭蛋的对比,把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写得含蓄蕴藉。故乡的鸭蛋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这些端午情结里透出的是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挚爱,是文人视野下最美的文化,而从中所折射的却是:中国文人只有在民族文化熏染下,才会以其丰厚积淀,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作家。
13#
发表于 2011-6-6 12:49:1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毛泽东为何最推崇屈原?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692262.html
2011-06-04


        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了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熟知历史,喜欢纵论古今。他推崇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等,但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楚人的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而且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共和国的历史记载: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这是世界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也是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抗议。为此,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画像。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会见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将一部装帧精美的《楚辞集注》(《楚辞》共17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国古往今来的所有历史人物中,享如此殊荣的,独屈原而已!

    早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如痴如醉地学习《楚辞》,对屈原崇拜得无以复加。刘继兴考证,毛泽东当时读师范时做了一本专门的听课和读书笔记,取名为《讲堂录》。这本笔记共47页、94面,前1页全部是毛泽东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在《离骚》正文的上方,还写有他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915年,毛泽东在校时,就与志同道合的罗章龙纵论《离骚》,主张对之进行新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读《离骚》,对之爱不释手。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周世钊、蒋竹如到中南海,在交谈中多次称赞《离骚》“有一读的价值。”1957年12月,毛泽东要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大约有50余种。1958年张治中陪毛泽东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劝说张治中读《楚辞》时说:“那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他于1958年8月12日在一封信里还这样写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

    毛泽东在谈话中常常引用屈原的作品。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受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按照周恩来的布置,让中国第一代驻外大使来勤政殿,在八扇红木屏风后静观呈递国书仪式。此前,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接见过这些新中国的第一任大使,并与他们亲切交谈。当毛泽东走到黄镇面前,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黄镇,你原来那个名字黄士元不是很好吗,改它做什么?”黄镇答道:“我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镇静’。”毛泽东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白玉兮为镇”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一句,毛泽东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1954年10月26日,在华访问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离京前夕,他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泽东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后说:“离别固然令人伤感,但有了新的知己,不又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并向这位异国政治家介绍了屈原的生平。

    1958年1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在1月16日的讲话提纲中,他说学《楚辞》,要先学《离骚》。在1月21日结论提纲中,又用《离骚》中的词句来说明文件写作中的“概念”和“判断”的问题。会议期间,还发生了毛泽东不顾安危挑灯看《离骚》的故事:1月18日晚上,毛泽东正在看书,空军雷达部队发现国民党飞机向南宁飞来。李银桥等卫士涌进毛泽东的卧室,请他速进防空洞。毛泽东手一挥:“我不去,要去你们去。”此时,南宁全城实行灯火管制。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去把蜡烛给我点着。”蜡烛点燃了,毛泽东继续看书。他看的是《楚辞》,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1959年、1961年他两次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楚辞》,还特别指明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在此期间毛泽东外出带去的各种书籍中,也有《楚辞集注》和《屈宋古音义》。

    毛泽东对屈原的《天问》,也是爱之颇深。他特别肯定屈原《天问》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1964年8月,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家谈话时,从唐代的刘禹锡《天说》回溯到屈原的《天问》的时候说,到现在《天问》没有解释清楚,《天对》(柳宗元)之作,讲什么也没说清楚,只知大意。《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

    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说,1949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期间,他(费德林)任苏方翻译。一次,毛泽东与他大谈中国古典文学,在谈到屈原时毛泽东曾发了一段较长的议论,其中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的诗词受屈原诗词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他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前四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即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故事。“帝子乘风下翠微”,显然是由《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变化而来。“斑竹一枝千滴泪”也是化用湘夫人闻帝舜死于苍梧,十分悲痛,眼泪沾在青竹上,留下点点斑痕,而成斑竹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为人为文结合得非常完美,对后世影响极大,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为何最推崇屈原?我们可从他1959年8月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找到答案:“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是“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其开创的骚体的高度评价!(刘继兴)

-----选自刘继兴最新出版的《毛泽东轶事》一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2:0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1-6-11 12:01 编辑

                              爱情如茶(转)
         跟惠各占着一沙发.各自蜷缩在沙发的一角.像两只庸懒的小猫.CD机里传来的怀旧老歌.弥漫在整个屋里.越发使人不想动.脑子里是空洞的.不再为任务烦忧.不再为生活烦恼.没有纷争.没有勾心斗角.好想让时间就这么停滞不动......

         "米.今日里你跟平时不一样.特女人."

         "呵呵.不用考虑发过肩.不用摆着职业化的笑容.你也知道.在商言商.商场如战场.平时我得装得像个花木兰."

          "米.这枯淡无味的生活,你是如何调剂的?老黄话不多.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把你哄得如此开心."

         "嗯.来.我来泡壶茶给你喝."

         我把铁观音放入大圆口的茶壶中.冲入沸水.然后倒入瓷壶里.沥干.再把瓷壶里的茶倒在茶壶上."这第一壶是不喝的.我们从第二壶开始喝.你看.这水越开,冲出的茶就越香.茶沥得越干.它等下吸入的沸水就越多.来.你尝一下."

         "嗯.好香啊."

         "这铁观音不像红茶这般浓.也不像绿茶这般苦.却独有它的清香.这清香一直绕留齿边."

         "知道么惠.这沸水和铁观音其实就是老黄和我.这第一壶水就是我们的恋爱.不喝,那是因为恋爱里没有生活.只有相处.没有油盐柴茶米酱醋.这泡茶的水.温度越高就好比他的热情越烈.茶越香.那爱情之花就越艳.反之.温度越低.就泡不出铁观音特有的香味.平日里.我若是受了委曲.我总是唠唠叨叨.而他却泡一壶铁观音.做我最忠实的听众.等我发泄完了我也说渴了,他则递杯茶给我.我常是一饮而尽.他笑说我是牛饮龙吸水.应该慢慢喝.这样才能品出茶香.不过这茶一入肚.那委曲还真就烟消云散了.你看.我把茶沥得越干就好比我把苦诉得越多.毒排得越多.那空间就腾得越多.等下吸收好的东西也就越多了."

         "米.跟你聊天真是开心."

         "惠.这茶冲过五.六次后就淡了.虽淡.却还是让人回味无穷."

         "是啊.这淡了.就像是我们年老了.这一路走来.有涩,有浓.有淡.是自然规律."

         "惠.你若要散发的更香.叫你的老黄水烧得沸些......"
15#
发表于 2011-6-12 20:23:20 | 只看该作者
写作的女性最幸福[zt]

   记得一位博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写作的女性最美丽》,我却要说“写作的女性最幸福”。

   周末在家,我可以不吃不喝,素面朝天,静心坐在电脑前,书写自己心爱的小说。这时,我分外快乐,觉得宠辱偕忘,剩下的只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我用心与她们交谈,感悟着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不再是虚构的仅存脑海中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丰满的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人。她们就生活在我身边,清晰可触。我可以感受她们的生活,体味她们的苦闷,理解她们的复杂,珍惜她们的单纯。

   现实里有太多的喧嚣与无奈,也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不和谐、不美丽之处。而作为崇尚单纯、崇尚自由、崇尚美丽、崇尚快乐的我,只能借助文字,在另一种意境中寻找一个梦想,忘却尘世的繁杂,弥补被现实束缚的缺憾,不是也很幸福,也很幸运吗?

   在文字中徜徉,分外的轻松,无拘无束。我不用再察言观色中揣摩别人的意图,也不用再揪心莫名其妙的诋毁,更不用说言不由衷的话,做违背意愿的事儿。有泪,可以尽情地流;有笑,可以写在脸上。听着陆毅鹏的《花样年华》,如水的曲子在室内静静流淌。我轻轻地敲击键盘,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那种快乐的跃动,也许无人可懂。但我自己理解自己,理解一个只适于在文字里踽踽独行的一个小女子,理解她在自己的希冀中跋涉的困苦,理解她在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梦想中游弋的幸福。

   古人云:我思故我在;我却要说:我写故我在。这一生,有文字陪伴,还有何憾?
16#
发表于 2011-6-12 20:25:0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好友周的叮咛
           【转自博友含笑】
生活中没有朋友是空洞的。这周是世界好友周,如果你愿意,把这条信息发给你所有的好朋友。
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朋友虽不常联系却一直惦念,天凉记得多穿衣.
少喝奶茶,不吃刚烤的面包,远离充电电源,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一天不喝多于两杯咖啡,少吃油多的食物,最佳睡眠为晚上十点至早上六点,晚上五点后少吃大餐,每天喝酒不多过一杯,不用冷水服胶囊,睡前半小时服药忌立刻躺下。睡眠不足八小时人会变笨,有午睡的习惯人不易老。手机电池剩一格时不要打电话,剩一格时辐射是平时的一千倍,还要记得用左耳接电话,用右耳会直接伤害到大脑。看到了就转发给每一个你珍惜的朋友。
          世界好友周快乐。
17#
发表于 2011-6-12 20:26:32 | 只看该作者
小女人的情趣[zt]

   小女人的情趣有很多,比如聊天、美容、吃零食、逛街、购物等等,尤以后两者对小女人的吸引力最强。这些小小的情趣使小女人们更可爱,也让男同胞们很费解,他们总是嚷嚷着——省点气力歇歇呗!不,这气力千万不会省,因为在小女人看来,这其间的乐趣无穷尽也!对于小女人来说,久不逛街,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即使逛了一无所获,仅饱饱眼福,也会感到有无尙的幸福的。
   作为一个小女人,我当然也未能免俗地加入了逛街一族,有时三五成群,有时单枪匹马。有时可以速战速决,有时则要连续作战。有时会收获颇丰,战果累累;有时将中山路翻个底朝天,却只买到一朵头花。
   最妙的是自己买到得意之作,忍不住到处炫耀,偏有那么一帮爱热闹者常来捧场:议论议论款式,探讨探讨价格,吵的沸沸扬扬,闹的一锅粥似的。
   今儿中午我和阿朱在汴京桥挨门挨户地进,不厌其烦地一件又一件试穿衣服,弄得披头散发,差点冻感冒了。还好,总算没有白跑一趟——禁不住诱惑的我,一口气买了四件;阿朱也买了一件。最后化的兜里只剩下一元钱,两人只好饿着肚子回来。
    一到学校,立刻被团团包围,大家聚到教务处,有试穿的,有观看的,有评点的,可怜我们的新衣,被众人蹂躏得面目全非,像球一样被传来传去。喧哗声、笑声,不绝于耳。直到后来谁“嘘”了一声,说:“当心头儿来了”,大家才一哄而散。
   不过,这才刚刚是开始,因为众人散前已秘密商议好:本周日要一大早坐火车到银机去批发服装!天哪,一想到我们逛街要逛到郑州去,我腿肚子先发软——也太累了吧?但同时,心里又莫名地偷偷地开始兴奋了。
   不过,我们这可是地下行动,还没想好如何骗老公呢!
   哈哈,小女人的情趣不错吧!
18#
发表于 2011-7-5 20: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7-5 20:28 编辑

回复 4# 管季超0712版主

      我是陈材保。我刚刚才看到,管季超老师说我的年龄和身份,都高抬我了,实在是不敢当。
      我生于1933年8月,今年满78岁,尚在努力争取超过84岁;
      最主要的是:我是1994年春从空军指挥学院的计算机教师退休下来的。在空军指挥学院没有任何领导职务。我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可它们个个都是粉笔头
     谢谢管老师对我的看重,但是我需要更正以上两点。
     谢谢各位版主和网管。
                                                  陈材保 2011-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0:01 , Processed in 0.1091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