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与“观察”:孰重孰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19: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现”与“观察”:孰重孰轻

管建刚



        女儿瞅着桌上的鱼和肉,没胃口,说:“老爸,要不你带我去‘水天堂’(当地一家饭店)?”人呀,解决了温饱问题,吃的东西多了,丰富了,富足了,就不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不只要吃好,还要吃得有营养,吃得有艺术,吃出鱼文化、蟹文化、鳖文化来。

        作文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温饱——“写什么”,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写的东西,再不用为“写什么”发愁,不用把“写什么”当回事了,这个时候,只要教师稍一组织,稍一引导,学生自会把写作重心移到审美——“怎么写”上来,自会去琢磨起草,琢磨构思,琢磨加工,琢磨着怎样把作文写得跟别人不一样。

        不解决“写什么”,永远无法解决“怎么写”,至少,永远无法解决学生内心深处主动的、想要的“怎么写”。很多老师还没有解决学生“写什么”,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写”,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学生“怎么这么不开窍”。学生哪有心思来想“怎么写”呀,“写什么”还没着没落呢。

        一个人只要有生活,就有大量取之不竭的写作材料。可口写作材料不会主动地跑到作文里。写作材料需要你去“发现”。“生活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放到哪里,都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作文不缺少写的内容,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注意,这里用的是“发现”,不是“观察”。

        蒋方舟,中国最火的儿童作家。她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写作上的成长时,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发现题材”,靠的就是“发现”,不是“观察”。必须明白,“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部条件,并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眼睛好、视力强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一定观察方法的人,也并不表示他善于“发现”。我的视力不比老婆差,找袜子,我也有方法,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找。可家里找东西,却总是老婆大人先找到。

        有“眼睛”不一定有“眼光”。观察,好比是“有眼睛”;发现,好比是“有眼光”。发现,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海伦·凯勒的两眼失明,两耳失聪,照样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海伦·凯勒的写作依靠什么?依靠内在的心灵,只有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发现”的特质。

        一次,女儿发现,她幼儿园时,眼皮烫伤、小学低年级,眼皮磕伤;小学高年级,眼皮被篮球砸伤。她发现了三件相隔遥远的事情都是关于眼睛的。——这就是发现,它与观察无关。不只如此,她由此得出:是不是我的眼睛太漂亮,连上帝也妒忌?——这就是写作上的发现。它与观察也无关。写作的“发现”,本质上缘于“内在的心灵”,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能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同一件事,有人觉得美妙无比,有人却大失所望。我有一同事,很可人的女孩,爱着一个男子,男子与她爱了一场,与另一女孩结婚了。同事苦等了一年多,那男子离了婚,和她结婚了。我们都去喝喜酒,都要一睹那男子的风采,一快嘴同事道出了我们一行人的心里话:“那男的也很一般嘛。”写作,除了思想,就是感情。你真切地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写作感情,你就懂写作、会写作了。

        “写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定义,已被推翻。孙有康教授在他的《文章是怎样写成的》中说,客观事物进入人的大脑,大脑要对它进行“情”化,也就是说,经过了大脑和心灵的过滤之后,由笔写出来的东西,不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带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喜好的一个东西了。推翻有理。重要的,不是你看到的外在的事物,而是由外在事物所引发的内在的情感的冲突、心灵的起伏。外在的事物,只是一个中药中的一个“药引”而已。

        写作要留心观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留心观察”,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留心”,不“用心”,不将你的“心”“留”在你观察的对象上,能“观察”出什么?你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任你教师指导、讲解,全瞎起劲,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一点味道也没有。为什么?学生只带着眼睛看,没有带着“心”看。没有情感的文字,是艰难的,机械的,呆板的,没有温度的,不柔软的。你让学生观察水仙花,观察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你的学生真的发现自己好喜欢水仙花,真的发现自己对水仙有了感情,有了属于自己的对水仙的不一般的认识和见解。这,比观察更重要。一个鼻子没有嗅觉的人,只要他真心喜欢水仙花,他一定能将水仙花写得美极了;海伦·凯勒是个盲人,只要她喜欢水仙花,她一定能将水仙花写得美极了。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不是耳朵的活、鼻子的活。

        那么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几乎全走着“观察——阅读——作文”的路,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器官感觉,让学生拿着个杯子、桔子反复观察,且不去说,这世上哪有什么事能让你像看杯子、桔子,反反复复,特务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更为可怕的是,将最为重要的、内在的心灵的发现,放在次要的地位,这是一个致命的“次要”。

        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而这,正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不敢、不能触及的难点,有着难言之隐的痛点。大家为什么关注“观察”,为什么都朝“观察”这条路上走?“观察”的几个要素——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训练!发现的要素,是心灵;“心灵”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弄啊?

        一个人一天到晚翻着眼睛、竖着耳朵“观察”外在的世界,他们会被外在纷杂的现象迷惑,他们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看不见内在的自我的世界,他们会渐渐丢失内在的自我。真正写作的人,是关注内在自我的人。写作,重要的是表达内在的自我。不去关注守护、捕捉内在的世界,你就永远不会敏感。一个不敏感的人,永远不会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

        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内在的发现”。有人说:你这人怎么长得跟作家似的。那不是夸你写作才华如作家,而是说你多愁善感,像个作家。作家必须多愁善感,不多愁善感,他就不敏感;不敏感,他就无法时不时地有“心灵的发现”。多愁善感,与视力无关,与嗅觉无关。

        观察,在心“外”看;发现,在心“里”看。在心“里”看、心“里”回味,带着作者的情感的滋润、作者的想象的再造、作者的观点的创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发现”,这“发现”又是写作的酝酿,情绪和材料共生的储备与生发。一个人,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注定停留于外在而不是内在,注定行而不远。因为——

        停留于外在的“观察”的写作,进入不了写作的内在的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2:01 , Processed in 0.1602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