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民间思想家文选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校长的“雷语”击中“教育不公软肋”



作者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楚天都市报》载,黄石九中7年级4个实验班欲更换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2000元。由于该校7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这位校长的“雷语”虽然伤及了社会公平,不过,却击中了当前教育不公的“软肋”。
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公平。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而黄石九中校长说,电子白板可通过电脑操作实现多种功能,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谁投资,谁受益”,每名实验班的学生受益期可达3年。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有钱的孩子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无钱的孩子则莫进来。该校长的这番话与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的“教育就像买衣服,买不起就不要买”殊途同归。不过,他们的“雷语”与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相违背,是在为各种所谓的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大行其道寻找借口。
其实,教育的不公由来已久。“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也确实是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近几年,党中央正以实际行动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不过,离群众的预期目标还很远,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如果人们安于教育不公的现状,就会让人失去面向未来的信心。因此,我们对此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为“教育不公”的扩张推波助澜。《中国青年报》披露,山东乳山县今年重点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实行城乡有别,农村学生678分,城市学生为601分。这种对农村学生雪上加霜的政策,是一种明显的歧视性政策,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2009年全国高考中,有一半以上的省份高考人数出现十多年来的首次骤减,其中农村辍学率高达90%,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公带来的结果。“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的话令人警醒。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教育公平,给所有人以向上层流动的通道,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果把素质教育办成了“富人”的教育,那么,这显然严重背离了和谐社会的本义。因此,我们要从观念、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治愈“教育不公软肋”的良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出现“马太效应”,才不会引发社会断裂。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夜独白:剖析“杨元元之死”请不要走火入魔




    作者:黑夜独白

      杨元元死了,可是有关杨元元之死的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相反,却有愈演愈烈之势。12月29日晚,央视12频道推出了探秘“杨元元之死”的“心理访谈”,使用的题目触目惊心-------杨元元的吊诡人生。
    看这题目,我们是否有“杨元元”是洪水猛兽的感觉?
   
    自从杨元元在上海海事大学自缢后,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就没消停过,很多新闻媒体试图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找出这位高材生的自杀之谜。手段之高,方法之杂,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完全没有“逝者为大”的传统理念,给惨死的“杨元元”留下最后一丝尊严。
   
    杨元元死后,各媒体就闹翻了天,都想揪出幕后的“凶手”。仿佛找到“杨元元”之死的谜团,便能扬名立万,叱咤风云。笔者把这些新闻评论综合在一起,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一:将矛头指向上海海事大学,认为他们太冷漠;二:杨元元之弟是隐形杀手,太自私,他没有帮助杨元元,负起家庭的重担;三:杨元元之母太依赖孩子,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是“孝”杀死了杨元元,也是“孝”捆住了杨元元的自由;四:将矛头指向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疑问“知识为什么改变不了命运”的根源;五:杨元元之死的罪魁祸首是她自己,是她太封闭,要求太高,理想太大,太过于坚韧,心理有问题。

      将以上观点放到一起,我们似乎看出了一点猫腻。这就是一场足球赛,每个观点后面的球员都想把问题的核心踢给其它一方。作为事发地的上海海事大学,绝不想成为福利机构,来承担杨元元之死的责任,不然,以后学校还怎么办?况且,承担责任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大家心知肚明。上海海事大学与杨元元及其家人相比,是绝对的强势,所以,他们接到球后,很快把球踢回去,也是必然的。当杨元元死后,网络把矛头指向她的弟弟,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杨弟”,在悲痛之余,肯定要洗清冤屈。于是他在天涯发帖,为自己解脱。有评论员把责任归咎于“杨母”,认为杨母还没到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便如影随形地跟着杨元元,如同绳索勒住了她,致使她行动“不便”,感情受挫,压力增重。指责“杨母”的新闻评论刚刚出现时,的确引起强烈关注,但渐渐的,也消失了。把“孝”当做罪魁祸首,毕竟是不得人心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能说推翻便推翻?所以“球”便传到教育体制与社会那边,与杨元元之死相比,这“球”的力道太轻了,“体制”与“社会”简直是铜墙铁壁,它能化解任何攻击。于是,“谁是杀死杨元元的凶手”的这只“球”,便不可避免地回到“杨元元”的脚下。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让她自己承担自杀的责任,这似乎是最好的结果。
  
      就这样,一部分新闻慢慢使用了“吊诡”的字眼,来剖析“杨元元之死”。央视的“心理访谈”则干脆用“吊诡人生”来直接解读杨元元。在节目中,嘉宾指出“知识改变命运”,但同时“性格也能改变命运”。显然,他们认为,杀死杨元元的“凶手”,就是杨元元自己。是啊!谁让你这么好学?谁让你这么贫穷?谁让你这么坚强?谁让你这么有理想……听着听着,我们觉得,这些所谓的理由怎么跟我们一贯强调的主旋律是那么不一样?
      诚然,杨元元自杀跟她的心理因素有关。但也别忘了,贫困与僵化的教育体制才是杀死杨元元的主要凶手。面对“贫困”,我们要说的太多了,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大家是有心无力。而教育体制,已经被媒体“讨伐”了很多遍,仍异常坚固。当我们知道杨元元死亡的潜在原因,却不敢去碰时,切莫直接把“污水”泼在死去的杨元元身上。不然,那就是走火入魔,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收视率。这与媒体责任无关。
      剖析“杨元元之死”就像是面镜子,你想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发出什么样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士兵突击》----理想与现实之中的差距



作者:黑夜独白
自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亮剑》,《狼毒花》热播以后,荧屏上便充斥了许多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有《士兵突击》,《陆军特战队》,《大刀》等等,其中,以《士兵突击》最具有人气,无论从收视率,还是从剧情,场景,演员的表演来说,《士兵突击》无疑是堪称这其后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网络上遍布着对《士兵突击》的赞誉,笔者也一样,非常喜欢这一题材的电视剧,可细细品尝,慢慢会发现,这部电视剧充满了硬伤,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启示。

                  
                                                                                            一
   

      《士兵突击》没有儿女情长的故事,整个故事以许三多为主线,贯穿其它个性分明的人物,充满跌宕起伏,剧中我军最新式的装甲车,轻武器,单兵战斗装备大量登场,吸引了许多军事发烧友的眼球,这无疑也是剧中再大的亮点。而电视剧中的煽情部分,也骗得了观众不少的眼泪。

      如果说《亮剑》是一部精神大餐,让人百看不厌的话,那么,《士兵突击》则是一道可口的流行晚宴,精神大餐不过时,看着朴素食着越嚼越有味,而流行晚宴吃后便忘,只不过当时觉得味美而已。

      剧中的许三多是个阿甘一样傻傻的人物,编剧为了烘托剧中的气氛,表现其重要的地位,安排了许多笨拙的剧情。如为了让许三多走向辉煌,首先把他分配到荒野上的五班,为了将他拉到部队中最牛的连队,安排了首长坐飞机突然发现许三多所修的道路,许三多开始在钢七连表现不好,训练跟不上去,剧中又安排了个默默为他牺牲的史今班长,当许三多在钢七连解体碌碌无为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曾经欣赏他的“袁朗”, 许三多在一次战斗中杀了人,心理受到打击,对自己的前途产生迷茫,剧中又安排了一群战友以高连长为首的“心理医生”, 许三多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了,需要资金帮忙,剧中又出现了A大队的全体战友借钱给他度过难关的场景……象这样的情节太多了,许三多似乎不是一名我军走向辉煌的优秀军人,而是一名害怕断奶的婴儿,象这样的军人那里能打仗啊?为了让其走向合格的道路,许多领导,战友用心良苦,谆谆教诲他啊!我的老天,为了他一个人的辉煌,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部队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个人的优秀不是战斗力,况且许三多的优秀让许多战友默默付出,许三多建在他人心血之上的辉煌这是辉煌吗?我们都知道,我们的部队分等级,钢七连这样连队是军中过硬的部队,象许三多屡屡拖连队演习考评的后腿,没被踢出连队,剧中相反还安排了团长,班长力排众己帮助他,这也太牵强了,这不符合部队军事发展的规律,因为军事比他过硬,个人素质比他强的士兵比比皆是。军队不是企业,不是机关,他不可能等你变强了变硬了才去应付竞争,战争是不等人的。



                                                                                            二


      《士兵突击》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将钢七连安排了解散的命运,理由就是让钢七连的精神传播到其他部队,让钢七连的兵穿插到兄弟连队中做尖子,提高战斗力,这是本剧中最大的败笔。

        钢七连作为先进连队,机步连,思想过硬,训练刻苦,有战斗力,怎么说解散就解散了,象这样的集体,我们的首长我们的人民应该倍受重视啊?再说,就是精减部队也轮不上钢七连啊!应该是一连,二连等等都可以,难道是团长昏智了,瞎了眼睛?优秀的集体被裁减,平庸的部队却被保存下来了,实在是很令人费解。

      钢七连解散后,可《士兵突击》接下来剧集却炫染加浓了“钢七连”的气氛,老A的选拔淘汰赛,参加的人员有很多是原钢七连的人,经过艰苦的闯关,成才与许三多顺利晋级,整个部队参加的战士有那么多,可偏偏入围的三人中就有钢七连的许三多成才两人,这到底预示着什么?更愈发让观众觉得钢七连解散的可惜。

      老A淘汰了成才,原因是成才急功近利,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不理解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真正的含义,似乎钢七连的精神就是我军的精神,连全军精良的特种部队都不得不佩服她的强大,这明显是编剧导演的煽情戏,让观众在惋惜与感动中来欣赏电视剧。

      不说编剧为了煽情而编造的故事情节,就连剧中细小的东西认真思考,发现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刘伍一在参加老A的选拔淘汰赛中竟然跑断了腿,钢七连是训练过硬的机步连,士兵都经过严格的体能训练,长途奔袭的越野应该是一个士兵最基本的表现,可偏偏训练过硬的“穿甲弹”在剧中就受了伤,而且还跑断了腿,成了瘸子,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在奔跑中脚受了伤,经过治疗,也不会成了瘸子。所以说编剧为赚起观众的眼泪,不在乎留下多少可笑的把柄。

                                 


                                                                                      三

      不管怎么说,《士兵突击》都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文艺片都可以用虚拟的情节来博得观众的青睐,那怕是多么笨拙可笑。
      
    《士兵突击》单从这四个字来理解,就是讲叙一位士兵从平凡走向辉煌的过程,事实上它的故事情节也是这样,就是讲叙“傻子”许三多是怎样成为“兵王”的,剧中许三多懵懂,老实听话,没有心计,刻苦肯干,可以对困难与别人的非议默默承受,纵观现实,就可以发现,许三多的成功不是偶然,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里,领导都喜欢老实听话,可以接受批评,肯吃苦的部下,那怕是这名部下并没有过人之处。相反,那些有能力,有心计有个性象“成才”一样的部下,往往很长时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

      值得忧虑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军队现在的确需要人才来建设来发展,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应该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我们的军队才会战无不胜!不希望我们的现实如《士兵突击》一样,为“枪王”“成才”的发展设置障碍,因为留下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的国家需要统一,我们的民族需要复兴!

    《士兵突击》电视剧太赋予理想主义,又太现实主义,让人每看必有新的体会与思索。说它理想主义,就是说许三多的成功竟然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可现实太残酷了,怎么会又有那么多的机会等着你?说它太现实主义,许三多并没有其它过人之处,坚韧沉默的性格却是他成功的最大要素,从许三多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现实复杂关系中灰色的真谛。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与网友坐在一起,就是进步-----评孝昌宣传部副部长与网友共商发展大计



                                作者:黑夜独白

      “我发现,现实中的网友比网络上的网友更可爱!”12月19日下午,槐荫论坛孝昌版庆圣诞迎新年茶话会在该县隆盛酒楼举行,当众多网友发言之后,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杨春这样说到。
        槐荫论坛孝昌版在当地是颇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孝昌网民在工作生活之余,通常汇聚到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献计献策。其版块在线人数最高峰达到一千多人,平均每天浏览版块论坛的人数在几千人/次之上。可以说,一个论坛的版块受到老百姓这样的重视实属罕见。
        槐荫论坛孝昌版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重视,是因为版块该讲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并且还有大量反应民生的帖子。通常情况下,反映“民生”及“问题”的帖子出现后,政府有关部门会立即做出反应,调查帖子的所说的内容,如属实,会迅速解决掉,给网民一个答复。但是,由于网民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因而对问题解决的结果与途径也不甚满意,所以一般情况下,网友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2009年12月19日下午,论坛庆圣诞迎新年茶话会在该县隆盛酒楼举行,邀请了宣传部及孝感晚报网络部部分负责人和50多位网民“面对面”。这些“分歧”便以“座谈”“提问”“质疑”“聊天”的方式出现。
      让宣传部领导没想到的是,网友的质疑并没有论坛上的火药味道,相反,还充满着真诚友好的气氛。也让网友没想到的,政府有关领导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官僚”及“霸道”,相反还表现的幽默大气,处处妙语如珠。所以,网友对部分领导的真挚发言报以阵阵掌声。
      笔者作为参加联欢会的成员,了解论坛从衰到强的经过,也是草根,熟悉老百姓的心理想法,也和许多政府公务员交谈过,了解政府各单位面对网络媒体的做法。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广大网友,网友及老百姓参政议政任重道远,要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仍需要走主流的解决渠道。论坛不过是倾泻心声的虚拟载体。
        所以,表面的“和谐”、“热烈”仍遮不住彼此之间的“分歧”,但是,表面的分歧也不见得是洪水猛兽,正因为有分歧,就证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拉近了网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能够坐在一起,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就说明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说明政府是实实在在在关注老百姓的利益。这颠覆了以往政府官员高高在上,不顾群众呼声的做法。
        作为网民,哪怕政府前进了一小步,我们都会感到鼓舞与振奋,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这种进步来之不易。真的希望这种“坐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慢的上海 与 冷漠的大学

.
文/ 楚王后裔


  杨元元走了!
  这个湖北籍的女孩,上海海事大学09级公费研究生,不久前在学校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据悉,这个自幼丧父、家庭贫困的女孩,在多次请求学校允许其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与其同寝共住的愿望一再遭拒后,在母亲被宿舍管理员数次责难、被校方多次驱赶之后,在她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为何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她选择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一瞬间,身后事唏嘘。逝者已去,亡灵安息,我们不忍对亡者不敬,而苛责其脆弱和避世的心境、行为。我只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公立的知名大学,却不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学子照顾她年迈孤苦的母亲?上海之大,却安置不下一位老母亲简陋的小床!上海海事大学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本校学子可怜得近乎廉价的乞求!
  同在一江之上、千里之隔的武汉和湖北,近年就涌现出了多起大学生带母(带父)上学而得到学校理解、礼遇,甚至收到学校和社会道德表彰的典型事例:
  广西籍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在带父上学的艰难几年里,学校给了她莫大的帮助。黄来女自己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就是温暖的家,老师们就是她的家人,同学就是她的兄弟姐妹。云梦籍的随州职院学生彭军,当他“背着病父上学”的消息迅速在校园内传开时,学院和系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去看望他的父亲,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宿舍同学轮流帮着照顾他父亲,班上同学们自发组织为他捐款。……
  在我们湖北,这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湖北,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而在上海的周围,在一些比上海和上海的大学经济条件要差得多的地方,这样的事例也层出不穷:
  在上海北边的山东,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女生侯俊娟带着病重养母读书,同时得到了同学、辅导员、老师、学校、当地医院、养老院、自己老家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上海西边的江苏,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吕达带着盲母上学,学校在学生宿舍为吕母提供临时住宿,免除吕达的学杂费,并将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吕达的生活费。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献爱心,母女俩终于在南京安家了。在上海南边的浙江,2008年,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孩杨晓丽,背母上学,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受到到底政府的大力表彰,并被推荐、当选为“200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还有,还有……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些故事,常常让我们心生温暖,并对当事大学生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对当事的大学和当地的社会致以敬意和谢意。这些对社会有良好正向促进作用的个案,它们所形成的道德旗阵,猎猎飘扬,让我们面对冷漠和傲慢的世相时,可以生出许多温暖和信心。
  可是,上海海大,你为“杨元元们”做了什么?你们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件杨元元之死的个案,虽然并不代表全部,却在这个冬天的冰冷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海高校不敢让人恭维的文化价值和行为价值。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动物,它的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态。上海,你百里繁华,高楼林立,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你不时表现出的傲慢。上海海大,你巍巍学府,知识高地,却让我们看到了你满目的冷漠。
  成才先成人,百善孝为先。在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孝老敬亲是传承百代的经典美德。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这种美德的传播者、鼓励者、践行者。但这次研究生因贫自杀事件,却在很大程度上毁灭了民众对上海以及上海高校的希望和好感。
  上海,上海海大,收起你的冷漠和傲慢,你应该谦恭一点,再谦恭一点。面对道德的制高点,你应该距离道德的地平线近一点、低一点,为他做一点,再为她做一点。否则,你收获的将不仅是我们的不屑,还有鄙夷。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小红花变成了大白菜
文/甘武进


  每天下课后,成都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围在教室里的“农场”旁,料理起自家的“菜园”。“菜园”里“蔬菜”的级别直接和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挂钩。把学生综合表现化身为一棵棵白菜,而不是传统的小红花。这一激励制度的小小创新,引发了学生们的广泛兴趣。(10月21日四川在线)

  教学理念能与时俱进,这对千万莘莘学子来讲是个福音。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中采用“小红花”来肯定学生的成绩、在校表现,教室墙上自己的名字下的小红花,会激励小学生们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各类先进。因为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荣誉是至高无上的,甚至比家长奖励给自己的任何礼物都要神圣。

  然而,现在是信息时代,孩子们的视野开阔,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是满腔热情。如今,网络“开心农场”的流行,小学生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农场”里的“蔬菜水果”吸引,假如老师们看到学生沉迷网络“开心农场”,就一棒子打死,或明令禁止学生上网,应该是不现实的。 孩子们对“开心农场”的兴趣点在于游戏中的竞赛和升级。抓住了这点,让传统的小红花变成大白菜,“校园农场”自然在学生中就有了市场。

  该校将网络游戏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因势利导,化有害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以前的大红花变成现在的大白菜,在教室里开辟了校园版的“开心农场”,这也正是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产物:寓教于乐,激励学生上进,并把学生中有沉迷网络游戏的倾向有效地淡化。这种高明的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去学习和借鉴。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8: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温暖”不要搞成领导做秀

文/羽扇


春节将届,寒冬腊月,雪中送炭暖人心。一年一度送温暖又开始热闹了,领导开始忙碌起来,电视台当然也就忙着播放送温暖的新闻。让生活在窘迫之中的人家也欢欢喜喜过个年,自然是大德善举。
    送温暖不要给自己送“风光”。不要总有一群电视台和报纸记者之类的媒介人员如影随行,不要老是想到要在当地媒体上增添如此“送温暖”风光,不要以为这“风光”就是美。百姓一方面老是看到一些满脸红光、脑满肠肥的“公仆”访贫问苦的特写镜头,听他们体恤民情、千篇一律的暖人话语;另一方面看穷困百姓生活不堪的境况,听贫穷百姓说着雷同的“答谢词”。如此作派,难道就能为自己树立“为民”、“亲民”形象了吗?百姓会问,为什么平时咋就见不到这些领导的身影?平日找到他们的“衙门”里,怎么就对咱冷若冰霜呢?他们是真的把百姓放在心里,还是作秀?媒体上的形象是有了,殊不知更真实更可贵的形象是在百姓口碑里呀。
    年关送温暖,当然有必要,但只是让部分贫困百姓过年也像个过年的样子,是治表之为。要懂得,真正的送温暖是为了不再送温暖。年年送温暖,以为送温暖是“公仆”的亲民形象,而不去切切实实制定扶贫、脱贫计划,就难说是真正的送温暖了。如果三年五年都是给那部分贫苦人家送温暖,其实正说明那里工作是失败的。真正关心贫苦百姓,是要平日就积极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的门路,积极帮助他们开辟致富之路,这才是送温暖的根本。能够逐年减少送温暖的对象,直到不需要再去送温暖,这才是送温暖的本意。
    有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给困难群体“送温暖”,并非出于真情实感,只是应时、应景、应付的“格式化”,只是“例行公务”的即兴行动,只是遵命从事不得已而为之,了无“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的真情实意。有的美其名曰“送温暖”,实则为给照相机、录像机提供镜头,打造“形象工程”,这就应了人们的“送温暖”为的是“表演”、“作秀”之说。至于利用给困难群体“送温暖”之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那就罪不容赦了。
    所以,我们亟需建立“送温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困难群体确定明确的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并实行“阳光救助”,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都可自行按时到指定地点领取不同标准的“温暖”。这样,既可让领导避免兴师动众上门“施送”之劳和“作秀”之嫌,也可使施助对象解除了惊扰尴尬的心理压力。再就是,“送温暖”不仅要体现在钱、物救助上,更应该体现在扩大社会就业上,给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送知识、多送技术、多送岗位。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依靠制度约束官脾气任重而道远

文/石头光泽



  

    据《大河报》报道,河南宝丰县一辆涉嫌套牌轿车因闯禁行在郑州街头被交警拦下。当交警准备对车辆作暂扣处理时,车上下来的一个领导竟咆哮“整死交警”。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西北风”书记,两者如出一辙。对此,不得不诘问,我们的干部到底怎么了?
    笔者认为,无外乎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权力观在作怪。尤其是权力观,它直接“操纵”这干部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权力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只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条件,不能变为向人民“伸手”的筹码。权力只能作为为民谋福的公器,不能成为为己谋利的私器。玩物足以丧志,谋私必将失德。然而,又有多少领导干部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许,有一部分认识了,但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换言之,也就是在自律环节上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依靠他律—制度来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让干部摒弃管脾气,洁身自好、与民共乐、为民谋福。


    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落实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贯彻执行。制度一经制定,其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服从,任何成员都没有超越于制度之上的特权,任何违背制度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制度只有这样真正落实了、执行了,制度才有用,才能起到保证作用。否则,制度就只成了一纸空文。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
    当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之下,执行和落实制度比制定和出台制度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已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的时候,其执行越发显得困难重重。当前真正“管用的”、“管得住”的制度还相当缺乏,不少制度主要还是“要求性”的,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真正够得上“制约性”的,即使人们想为而“不能为”的还不多。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制度不管用、有制度不好用”的问题,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不认真执行制度、不贯彻落实制度、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问题,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一些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没有发挥应有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好人主义盛行,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甚至包庇。有的地方和单位对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特别对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闻而不动,重人情,轻法纪,重情面,轻规范,重潜规则,轻硬规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立法与执法,制度制定与执行,成了“两码事”,变成“两张皮”,照章办事不如照长办事,按规矩办事不如看领导眼色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好好的制度被扭曲,制度的实效大打折扣,也就不足为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越是领导干部违反制度,越是要依纪依法从严处理。

    因此,要进一步约束官员权力、遏止官脾气,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有纪不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要约束官脾气,务必从约束权力上入手,必须紧紧抓住“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作执行制度的表率”这两个关键问题,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如此,才可以树立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尽管此处任重道远,但只要落锤有音,何愁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0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扛不住的时候,就吼几声
文/甘武进

  生活如天气,今天晴空万里,明天也许会阴天下雨。

  孩子考进理想的大学,你跟孩子一起高兴。然而,当“宝马副教授”说“教师用不着讨好学生” 时,当他认为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时,你的心里是否已凉了半截?

  高州市的一小所学,因接连发生两起学生命案,竟请来风水师作法“驱鬼”。校方不问“管理”问“鬼神”的做法,让教育蒙羞,令斯文扫地,也令你的心全凉了。

  然而,还有令你抓狂的事。有奶便是娘,清华大学多了一个“真维斯楼”!想想学术早就“出台”了,教授早就“走穴”了,连自己学生论文真伪都失声失语的大学,做楼怎会装什么纯?算了,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既然清华爱上了真维斯,就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吧。

  心情再不好,比起重庆农妇吴远碧用菜刀剖开了自己的肚子,你还是要幸福得多。不过,你的心情还得接着郁闷:局长大人发言:“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这“雷人雷语”真把人“雷”得外焦里嫩外带肝肠寸断了!他的张狂,你的无奈,真让你有点扛不住了。

  哲人说:“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看来,人要自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否则,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那么你就定期地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吧,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

  说到摈弃,你不妨到商场、超市逛逛。大包小包地购物可要免了,这不,联合利华闷声涨价了。抑制通胀,有关部门只“约谈”非垄断企业而不“约谈”资源类企业,想起来就可笑:不肯拿自身利益开刀,又何以严格要求企业?

  扛不住的时候,你就吼几声吧。人生的天空永远不会是晴空万里,人不能左右天气,但能左右自己的心情。看看国外,你的心里一定会平静很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要求也门总统离职,利比亚东部部落拒承认反对派政权,巴基斯坦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有些人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已完美得无所不能,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其实,生活如天气,今天晴空万里,明天也许会阴天下雨。那么,就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扛不住了,就大声地吼几声,一种新的所得往往来自不经意之中,而失望的尽头也总会有新的希望产生。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道德经》中“见素抱朴”的当代价值
作者 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内容摘要: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传世不朽的经典《道德经》,尹喜得老子《道德经》后,辞官归隐武当山。道教圣地武当山是道家思想的传承地和发展地。“见素抱朴”是道家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一种廉政之道,是一种精神超越。历史上,众多的伟人没有被功利所拘役,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这其中有道家的文化基因的影响。在当前物欲横流,人的精神日益被功利异化的社会形势下,挖掘和弘扬“见素抱朴”的道廉文化内涵,就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 见素抱朴 道廉文化 精神异化 反腐倡廉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传世不朽的经典《道德经》。尹喜得老子《道德经》后,辞官归隐武当山,以武当山为得天独厚的悟道气场,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对“非常之道、非常之名”做了生动而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以《道德经》为代表的武当山道家文化讲究见素抱朴的人生追求、知足不辱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身心双修的养生之法。其深厚的廉洁、廉政思想,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如果说《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灵魂,那么道教圣地武当山则是道家思想的传承地和发展地。“见素抱朴”是道家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念,因此,挖掘“见素抱朴”的深刻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
    “见素抱朴”是一种治国方略。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见素抱朴就是用朴实的原本表现自我,这是老庄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易经》上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1],朴则是器之上的道,也是器的本来。老子很重视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2],他认为朴是让天下归正的工具,“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朴也是一,天得一以清,失一则裂,地得一以宁,失一则发,神得一则灵,失一则歇。这里的“素”和“朴”即是“道”。2500年间,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辉煌,都与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密切相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3]。 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说:“《老子》是一本救世的书。”鲁迅先生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道德经》蕴藏着巨大的人类智慧,其中“见素抱朴”则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
    “见素抱朴”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十二章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说明,过分的欲望将会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根绝了过多的私欲,才可以达到安静的地步。《道德经》第七章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告诉人们,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老子说要“致虚极,守静笃”[5],就是让这种虚达到顶点,实实在在地守住这个静。虚者,心空也,心空方能灵动,灵动则智慧通达,心机活泼,神通变化;静者,心定也,心定则神不外游,精不外泄,元气来归。这六个字就是丹功的法诀,就是长寿成仙的途径。如何才能达到常清静呢?这就要践行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纯真素朴的心态是保养生命、体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老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故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东晋葛洪认为:“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6]《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道教的《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也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历代道家都主张“清静无为,抱德养身”,这不但是老子思想的重点,也是道家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所以,古代的修真之士薄帝王将相而不为,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绝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动摇自己的心性,而专以修身养性为乐事。老子养生之道的核心或基础是“清静”,清静指的是内心清静,要的是悠然自得的心境,这跟外部环境的清静并无太大的联系,而纯粹是一种长期磨炼、苦心修行的结果,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常清静。古人修行讲究闹处炼性,静处炼命,提倡“大隐于市廛,小隐于山林”。因为真正有根基的人即使身在红尘也能够不为物欲所动,却可以借此来磨炼和巩固自己的定力;而只有根基较浅的人,唯恐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性,才远离繁华,“不见可欲,使心不乱。”[7]但是这种消极的退避所得来的清静往往是经不住考验的。过分的私欲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私欲的膨胀使人们的心性不再清静,从而远离了养生修身之道。所以,遣情去欲,少私寡欲是道教修炼的基本要求。
    “见素抱朴”是一种廉政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欲以静,天下自正”[8]。在这里,老子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他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9]。庄子也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唐、宋以降,很多士大夫对老子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应该说,老子的这一理论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容斋随笔》中说:“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老去、病去、降职去、升迁去,终有一去”。清代学者汪辉祖解释这段话时说:士人立身处世,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淡薄一点,得到一官半职,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参军一样。无论治身,还是治国,人们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欲念,要克制自我,去其贪妄,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子的道法自然、守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世的人生准则,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的人们的心灵找到精神寄托和慰藉,而不对腐败现象趋之若鹜。
     “见素抱朴”是一种精神超越。儒家用礼乐文化来塑造精神文明,可儒家的教化理论无法克服礼乐文明的异化而带来的虚伪,不能挽救由此导致人的灵魂失落,难以根除文明掩饰下的假文明。道家正是在消解礼乐文化的异化,克服它的弱点上,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智慧。道家指出,真正的文明道德是以“本真”“自然”为本质特征的,失去了“本真”“自然”,一切文明道德都不复存在。仁义礼法在“雕琢”出人的文明理性的同时,也使人渐渐失去真性、个性和自然,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10]。道家的“复归”就是要找回人失去的真性和自然。庄子提出“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11],这就是说经过“仁义礼法”的修养和规范,最终还要返朴归真。因为“朴”和“真”才是道德修养的极致,才是文明的最高境界。道家针对儒家以仁义教化天下的弊端,提出了“无仁义而修”[12]。道家之所以提出“无仁义”,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倡导“仁义”的负面作用,超越礼法的异化,达到本真、自然的道德状态,这种“复归”是归向“与道为一”的纯朴和自然,它的实质是人性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是从异化回复到本真的超越,它是一种大进步、大理想。它实际上促进了社会风尚的净化,建立了一种更高尚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创造,乃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把功名的实现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道家则在这种普遍的追求中,发现了“人为物役”、 “人为物累”的人的异化现象,道家正是在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了对现实功名价值的超越。它要改变“物役”“物累”所造成的人的心灵的闭塞、僵化和腐败,它要打破人们对“物”的崇拜,它要使人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无功”、“无名”不是否定功名,而是否定功名价值的异化,否定追求功名的负面作用。“无功”、“无名”不是把人导向虚无,而是超越功名的束缚,以“无”达到“有”。庄子通过“无”达到“有”的思想,最能体现道家的超越智慧。这里的“无”是一种超越功名的束缚、杂念、压力的干扰后所带来的宁静、空灵、放达、自由的心灵状态。在这种心灵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大功名、大辉煌。“无功”、“无名”也不是“出世”的思想,而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即功名的获得并不完全等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以丧失人的主体精神、独立自由、健康快乐为代价去获取功名,则功名的获得就成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这种价值观是基于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重视,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真正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道家超越“物役”、“物累”的思想智慧,对于涵养人的精神,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培养我们民族魂中的浩然正气,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是对现实中“物欲横流”现象的批判和遏制,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中而不致灵魂无所归依。过去,人们认为道家有避世的倾向,对政治抱有一种厌恶感和疏离感。实际上,道家是对统治者以私利、贪心、权力欲治天下所造成的政治黑暗的厌恶和疏离。
    历史上,众多的伟人没有被功名利禄所拘役,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他们的身上有着道家的文化基因。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以生活俭朴而传为美谈,他文章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话,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言。而清朝贪官和珅疯狂敛财,最后被抓,落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笑谈。道廉文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就越能朴实俭约,看淡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越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宋朝著名词人和道学家吕本中在《官箴》的开篇即说:“为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朝王夫之对此评注曰“清者,其本也”。其实,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知足常乐、大道从简、不守金玉等道德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彼此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道教讲究阴阳太极,这是一种辨证思想,当权力和欲望极度膨胀时,看似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其实这种肆无忌惮和逞狂无度的行为通向的正是穷途末路,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而人们一旦走进了贪欲的怪圈,就很难自拔。因此,践行“见素抱朴”的道德信条,对于加强和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树立廉洁奉公的理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物欲横流,人的精神被日益异化的社会形势下,挖掘和弘扬“见素抱朴”的道廉文化内涵,就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2000年1月14日召开的中纪委笫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江同志引用了老子的名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罪恶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痛的了),以此来教育各级干部。湖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先耀在武当山调研时指出,要加强“道廉”文化理论建设和载体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和景区景观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将武当山道廉文化工程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他的话很有现实针对性,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领导干部应当发扬道家的从政理念——“虚怀若谷、不图私利”,要自觉地践行“见素抱朴”的人生信条,不断调节个人思想和言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同时,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袭,不滞于名利而柔弱灵动,不羁于物而奉献付出,达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思想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吸取道廉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和弘扬道廉文化里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元素,这对于建设好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防止人们的精神被物质异化,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易》中《系辞上•十二章》
[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3]《 明太祖文集》卷十五
[4]《道德经•第八十章》
[5] 《道德经•第十六章》
[6]《 抱朴子•内篇卷之二》
[7] 《道德经•第三章》
[8]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9]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0] 《庄子•骈拇 》
[11] 《庄子•山木 》
[12] 《庄子•刻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10:15 , Processed in 0.1344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