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民间思想家文选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25: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可以“养心”
孝昌县白沙镇政府  刘少峰

最近,“学习是一剂‘降压药’”成为领导干部“十大新观念”之一,其上榜理由是:很多领导干部反映工作压力大,业绩考核的压力、官场应酬的压力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这说明,学习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
去年年初,《人民论坛》杂志推出了“干部压力解码”特别策划,并对全国各地100多位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0%以上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62.7%的干部认为读书的最大困扰在于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有的干部甚至因压力过大而自杀,可见,干部“养心”显得尤为紧迫。
如何使干部摆脱过度紧张的“心理压力”,保持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呢?笔者认为,读书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读书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且还可以获得智慧,帮助干部克服困难。心理学家对调节心理的方法归纳为“规避、转移、释放、升华和控制”五条,读书又是能够把这五条“串起来”的“天然良药”。毛泽东同志一生公务繁忙,可他嗜书如命,所到之处,手不释卷,终于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2009年,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时,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当下“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是造成人们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根源。事实证明,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是解压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方法。
“种数竿竹能却俗,读半卷书可养心”。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写于300多年前的一副对联。这里的“养心”是指养心情、养心性和养心力。清人萧抢在谈到读书能养心时有个精妙的比喻:“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月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日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古人的切身感悟,一语中的。孟德斯鸠也说:“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可见,学习的“养心”之功应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心正则气定,气定则神闲。面对困难和压力,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这种境界的。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曾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减少应酬,挤出时间抓学习。可谓直指问题要害。因此,领导干部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获得“降压”效果,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26:28 | 只看该作者
年终检查当走“俭、简、拣”路线
文/凡言



又到一年收尾时,各类检查接踵而至。年终检查既是对一年工作的全盘梳理,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制定对策,也是为每个单位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为明年工作起好头、开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但检查中的确存在一些铺张浪费、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不仅使检查效果打了折扣,更在一般干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年终检查当走“俭、简、拣”路线。

一曰“俭”。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了“厉行节约”一词,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国家仍然把“厉行节约”抓在手上,可见意义重大。厉行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党优良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应时刻遵守。年终检查公务招待理所当然,但超出了规格、定高了标准则实为不妥。倘若把吃好、喝好、陪好最为年终一锤定音的方子,恐怕不对路。功夫下在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自查自纠,症结找准,立马下药,认认真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才是关键。

二曰“简”。所谓“简”即精简检查组人数,精简检查时间。检查组人员数量不宜过多,否则来了一个浩浩汤汤“大部队”,让迎检单位倾巢出动,忙着接待,哪里还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年底各项工作任务上去?另外,检查最好是“打包”而来。各上级单位部门尽量相互搞好沟通协调,比如今天哪几个单位一起,明天哪几个单位一起,集中时间检查一个地方,这样既节省了行政支出,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举两得。

三曰“拣”。对口单位一年工作怎么样,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其实上级单位几乎了如指掌,八九不离十。所以,在检查中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拣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仔细查,拣着有可能被忽略的地方仔细看,并及时要求督改。在督改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鞭策其后进工作上新台阶。

年终检查重在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俭、简、拣”的路线,可走。真诚希望各单位年终能收一个扎实的尾,明年工作再开一个漂亮的头。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27:15 | 只看该作者
要用“特殊党费”建成 “最放心工程”

文/蒲阳布衣

10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94名党员代表走进了七一聚源中学、七一映秀中学,他们是来专程查看 “特殊党费”援建项目的建设情况。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徐爱生29日在四川省“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工作通报会上表示,“特殊党费”资金管理总体规范,项目建设总体顺利,审计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工程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 “特殊党费”会引起如此关注?512地震已过去2年多,灾区人民家园重建顺利进行。痛定思痛,我们仍然无法忘记512地震中,很多本来应该发挥抗震作用的建设工程,但没有以挥应有的抗震作用,以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是由于这些豆腐渣工程的制造者见利忘义、偷工减料,让我们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血的代价。与见利忘义者形成的鲜明对比的是,在512大地震中,面对急难险重,广大共产党员最先挺身而出,积极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地震后,汶川等灾区重建任务艰巨,全国4500万党员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灾区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特殊党费折射出党的特性。这是一份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在市场原则几乎渗透进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一线的普通党员,他们不仅牵挂着“特殊党费”管理使用,而且关注着每份捐助作用的发挥。
  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团结起来,在人们中间生根开花”。面对震后灾区人民的需求,从总书记到一名普通党员,我们都用了缴纳特殊党费的方式表达了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就是4500万党员的爱心使者。如果这些党费使用不到位、党费援建项目质量不达标,人民的生命财产可能仍然得不到保障,如此一来,不仅我们党的形象会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会因此失掉党心、民心,党的事业就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
  “特殊党费”建设起来的工程,应是“党员工程”。党员工程,必定是先锋工程、可靠放心工程。这既是党的宗旨的具体反映,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在“特殊党费”的使用中,我们就是要高度公开透明,而且还要让更多的党员同志看到援建项目的可靠质量。对“特殊党费”加强监督、加强检查、规范使用,目的只一个,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党费援建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工程。这样,我们4500万党员的爱心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从而让党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28:3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关于防范文章“抄袭门”之浅见




中国工商报内部杂志和孝感日报采编实践杂志发表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时下,在中国的学术圈、公文圈、调研圈、新闻圈,文章深陷“抄袭门”的事件层出不穷,在网上也愈炒愈热。这里,笔者试图分析“抄袭门”的前因后果、对策与建议,以期与各报刊、网站一道合力打假,切实维护著作权益。

“抄袭门”乱象

直接拿来型。这类抄袭者惯用“拿来主义”,毫无顾忌地直接从互联网上扒、从报纸杂志上抄,把行文单位和作者名字一改完事。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掌管或编辑调研文章的权势,“狸猫换太子”,直接把他人的调研文章倒换成自己的文章发稿。

改头换尾型。读者阅读文章一般重看开头、结尾,一些抄袭者深谙读者心理,在文章写作上投机取巧,为防止他人一眼发现其抄袭行为,往往对看中的文章进行“改头换尾”。中间部分都是他人之作,只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才是抄袭者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移花接木型。这类抄袭者比较“高明”,为了写一篇论文或调研文章,往往不遗余力地有针对性搜集报刊、搜索网络资料,然后“东剪西贴”,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很快拼凑出一篇理论调研文章。这样的文章,可能有抄袭者的一点“墨迹”,但更多的有“张三”的影子、“李四”的脚印,甚至还有“王五”、“赵六”等原作者的“色香味”。

抽丝剥茧型。这类抄袭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因此玩起抄袭来花

样迭出,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融合了上述多种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在抄袭文章基本成型后,还进行了一些提炼和加工,把别人写的经验与做法、问题与原因、思考与对策等进行了标题上的变化、内容上的修改和语句上的雕琢。乍看不是抄袭,实质上也属抄袭之作,只是抄得更隐晦、更高超罢了。

“抄袭门”之因

世俗思想。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些为文者始终怀揣着这句世俗“名言”,贪图“捷径”,拾人牙慧,掠他人之美文,大言不惭地抄着,底气十足地抄着,致使如今的新闻抄袭、公文抄袭、论文抄袭等“抄袭门”事件频发。

懒汉思想。调研出成果,论文展实绩,宣传树形象。为了促进事业发展,树立单位形象,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均把工作调研、理论创新和新闻宣传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便推动了“大宣传、大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但一些写作者平时不加强业务学习研究,疏于动手动脑,不甘吃苦下基层采访调研,懒汉思想、懒汉作风作怪。一旦遇有写作新闻宣传或业务调研文章的任务,便难以胜任,不得不走上抄袭之路。

名利思想。为报纸杂志写作都可获得一定的稿酬,如今一些网站为鼓励作者开展时评和调研,也实行了付费制。可有些写作者并没有写作的真功夫,投机取巧,靠抄袭来的作品投稿获酬,其创作成果不过是虚假繁荣。

欺瞒思想。一些抄袭者自认为是“老油条”了,以为抄的手法老

道,就能蒙骗读者,蒙骗身边的领导和同志。殊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真相会被发现。

防范“抄袭门”之策

增强编辑责任心。尽管“抄袭门”事件让编辑防不胜防,但这不是报刊、网站编辑推卸责任的理由。作为来稿者的“衣食父母”,编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心,以“责任造就公信力”的精神,火眼金睛识假,用利剑斩断抄袭的黑手,毫不留情地让一篇篇抄袭之作“下架”,使得版面不受污秽之气所染,更加干净明亮。同时,用心精编稿件,多出精品,让读者能够欣赏到一篇篇有思想内涵、有创新经验、有深度思考的调研宣传文章。

推行“黑名单”制度。“抄袭门”的后果,不仅使刊发抄袭文章的报刊、网站的编辑受到读者质疑和责难,媒体、网站的公信力也会受损。深究其因,“根子”坏在抄袭者身上。如何打击不诚信为文行为?笔者建议,可参考、借鉴工商部门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将信用等级最低的企业录入“黑名单”的做法。具体是,对发现一次有抄袭行为的作者予以警示;对发现两次或三次以上有抄袭行为者,纳入报刊、网站来稿者的“黑名单”库,以后对其来稿永不录用。

实行“零稿酬”支付。对那些涉嫌抄袭的“伪作者”,在其自鸣得意认为可得一点劳动稿酬时,不妨泼上一瓢冷水,对他们实行“零稿酬”支付。他们知道其“作品”是赝品,是克隆品,因此,是不敢向编辑兴师问罪要稿酬的。我们只要对此类作品实行“零稿酬”支付,自然会浇灭克隆者抄袭文章的热情,文章抄袭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发动读者监督和举报。报刊、网站传播的是精神文化产品,读者的参与和监督、网民的关注与互动是办好报刊、网站的基石。如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需要发动群众举报一样,各报刊、网站也可发动读者、网民进行监督和举报,严厉打击著作侵权行为,并对举报有功者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提高其监督举报的积极性。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代宗师齐白石先生的至理名言仍在耳畔回响,齐老分明在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而墨守成规者、一味模仿者、抄袭者是没有前途的。我想,文章抄袭也许“抄”获了名利,但也贱卖了人格和尊严,最终贻害的还是自己。

                              □湖北省孝感市工商局  李新启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29:23 | 只看该作者
让孝行实践活动产生“放大效应”

刘少峰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廖君最近以《孝行万事兴》为题,报道了孝感近年来的孝行实践活动。在孝感,孝行实践活动孕育出了“自强不息”的湖北职院女大学生谭之平、“纯朴孝女”刘青枝、“身残志坚”田子君等众多“孝行明星”,并产生了“放大效应”, 赢得了经济社会“满盘皆活”。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铸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温总理家有90岁的老母,他在国事繁忙之中不忘尽孝,经常抽时间去陪老母吃饭,去国外访问时也经常打电话问候母亲。不仅如此,他还将孝道推己及人。他在澳大利亚看望华侨时,亲自上前搀扶一位老华侨,将他扶到自己的座位上,随同的6位政府部长、副部长也把座位让给老人们。可见,被高尚行为感动的人,将与高尚同行。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他的《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当前,人们在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出现了“贫困”,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精神较量实力,文化决定未来。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说:“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实践证明,富有时代内涵的孝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这句话揭示了孝的当代意义。家庭有孝,其情融融;单位有孝,竭忠尽智;社会有孝,人人怀有一分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新孝道,并使之渗透到人们的行为习惯中。只有这样,孝感孝行“群星现象”才会产生“放大效应”,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30:06 | 只看该作者
选贤任能,公正无价


          10月23日,湖北孝感7个县市区的通过笔试的548名考生参加了该市109个乡镇副职招考的面试。这次招考工作是根据湖北省的统一安排来进行的。经过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到今天的评委异地交叉面试等近百道程序,招考工作才基本接近尾声。面对这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有的群众说这样的招考费时、费力、成本高,甚至还有些党员干部不理解,认为这只是乡镇副职的招考,这样大动干戈不值得。

  咋一听,这些议论不无道理。从警车押送试卷并连夜值守,到公安人员现场执勤;从异地组织评委主考,到封闭考场、屏蔽通讯信号,程序繁琐,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确实成本不菲,而且,相对来说,乡镇副职干部调整也是干部调整中很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公正、公平、公开是选拔干部的原则。干部选拔中违背原则甚至把原则作交易,就要付出惨痛代价。王亚丽事件,就是由于少数干部不讲原则鞍前马后做推手,让其一路过关,安然坐大。虽然这些幕后推手受到了严肃处理,但一个王亚丽搞歪门邪道混到了重要岗位,她贪赃枉法危害群众的斑斑劣迹,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在选人用人中不讲原则,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用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干部,无疑是选人用人上的一个进步,也是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志脱颖而出的一个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把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落实到招考工作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在原则执行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一个环节失误,就可能招致整个选拔工作缺失公正;一个程序不到位,就有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公正、公平、公开的落实,必须要用严格的措施、程序和动用严密的组织力量来保证。凡是有可能影响公正、公开、公平开展招考工作的问题,必须做到事先防范。

  选拔出一个好干部,就能造福一方,带动一方,富裕一方,这不仅是对公正、公平、公开所投入“成本”的回报,更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保证。基层一线,是干部成长的主阵地。乡镇副职,是干部走向更重要岗位的开始。选准一个好“苗子”,不仅对干部的培养成长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巩固党的事业在基层的根基。

  尽管公开招考干部比以往的选拔方式环节更多、程序更繁琐,投入成本更大,但这毕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科学的方式,能有效落实好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人用人原则。为保证选人用人中的最大的公正所做的必要投入,能让那些心术不正、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在原则面前无机可乘;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同志在“公正”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必须毫不动摇。

采用的连接

1、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http://fanfu.people.com.cn/GB/77909/13053784.html
2、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3053149.html
3、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lg/xy/201010/t20101026_53713.htm
4、荆楚网
http://focus.cnhubei.com/local/201010/t1500118.shtml
5、江西网
http://jianghu.jxcn.cn/1389/2010-10-25/30156@787708.htm
6、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0/25/011345934.shtml
7、光明网
http://guancha.gmw.cn/2010-10/26/content_1333963.htm
8、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 ... /26/2898094_0.shtml
9、华龙网
http://pl.cqnews.net/sz/201010/t20101026_4675152.htm
10、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26/7392585.html
11、大众网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10/t20101026_6761292.htm
12、天津网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0/t20101026_2267979.html
13、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0/26/content_4908519.htm
14、中国广播网
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6_507225640.html
15、甘肃网
http://www.gscn.com.cn/pub/criti ... /1288149335946.html
16、红网
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xw/gnxw/201010/14452.html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见义勇为是孝道实践的升华
刘少峰

近日,孝感教师刘敬竹在广西桂林施救落水孩童、好男儿李世林在陕西汉中勇救落水童、大学生李健在大悟老家救人献身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传颂。网友们被三位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纷纷发帖表达致敬。
“忠勇之士,出自孝感!为勇士喝彩!为孝感自豪!”网友“雪山飞狐”赞道。其实,他们的义举是孝感人弘扬孝道精神的结晶。
    两千多年前,孔子把“孝”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将其作为道德养成的开端。曾参说过:“临战不勇,非孝也”。临战而勇,是义的表现,也是孝的延伸和社会实践。孝有广狭之分,还有大小之分。狭义的孝指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面对危难,勇于担当,这既是“孝”的升华,也是“义”的表现。孝和义有着共同的人文基础,那就是以人为本的仁爱和责任。可见,孝是义的基础,义是是孝的升华,是一种“大孝”。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四川籍的拾荒老人李道友在孝感冰天雪地中舍身救起4人,我市圆满完成了援建汉源的地震灾后重建任务。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当前,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冷漠症”在蔓延,见义勇为的品质日渐稀缺。这是传统孝文化缺失的表现。亚理士多德说:“道德性的获得要靠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养成,而不能仅靠知识的传播所能奏效”。可见,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落实在具体实践中,才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和生命力,才能让孝感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目标变成现实。这就是三位英雄的壮举在网上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33:1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红领”阶层的崛起
文/浅草堂主



    前不久,温州市委组织部联合25家民企面向全国招聘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党组织书记,年薪最高达20万元。温州人再一次率先吃螃蟹,使非公企业“红领”阶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企业已经市县经济建设的主体。在很多地方,非公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承载就业的比重均已超过90%。大量的劳动力和高中级人才汇聚到了非公企业,其中包括不少中共党员。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少地方都在开展积极的探索,目前很多地区都实现了非公企业规模以上党建全覆盖,规模以下的覆盖率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成效的取得,企业“红领”功不可没。可是由于企业的经济属性太强,且企业主及高层经营管理者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红领”阶层的发展壮大阻力重重。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红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且流动性较大,只能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党务工作,如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基本上没有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发挥不了政治核心作用,对企业的影响相当有限;而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少的非公企业,“红领”人员更是挂名而已,其主要工作其实是与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地方乡村机构沟通协调,对党组织怎样开展工作,怎么发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本无暇顾及。
    “红领”阶层的建立和发展,仍处在一个草创时期。“红领”人员的招录、培训和任用、管理等,尚没有一个成型的机制和办法。比如说,企业“红领”的主要来源,究竟应该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退二线”的党政干部?他们的“入口”,究竟是由组织部门统一招录、带薪上岗,还是企业根据推荐情况自行招录,自主任用?他们在企业的定位究竟是“特派员”、“指导员”,还是中层管理人员?在将来党内干部的评选表彰和选拔任用中,他们能否与传统“体制内”的党务干部同等对待?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但无论如何,企业“红领”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阶层已经无可争议地崛起了,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必将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发挥巨大而现实的作用。尤其是随着非公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企业“红领”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将更加广泛地活跃于公众的视野。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33:54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值得期待
刘少峰

《楚天都市报》载,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15名大学生近日发起这样的生存挑战:他们每人怀揣100元,不光在南京生活15天,还要赚够回程的火车票钱。他们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具体实践。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苏轼也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人才的成长是需要磨砺的。

学生挑战异地生存,是学生奇思妙想相碰撞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挑战。近日,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奇思怪想容忍度极低,孩子们的不少创意在萌芽中夭折。(7月8日《中国青年报》)德国哲学家尼采指出:“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15名大学生发起的生存挑战,是对自身生存能力的一次检验,这给日益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北大常务副校长柯杨在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研讨会上指出:“当今教育的过程,几乎是在将人知识化而非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各个年龄段教育提前化的问题凸显——小学生做中学习题,中学生研究大学课题,而大学生反过来学习怎样做人”。他的话揭示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 ,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大,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鲁滨逊孤身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从而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他的生存能力一直为人们所崇拜。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关于现代人素质的四项基本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则是前三个“学会”的基础。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这一口号对那些怨天忧人、自轻自贱、以自杀逃避现实的学生而言,无疑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3:34:48 | 只看该作者
黑夜独白:“考生自杀”值得社会反思



6月7日早晨7时许,广水市一高考男生跳楼自杀。在这同一天,鄂州一高中发生一女生非正常死亡。事情发生后,两地政府、教育部门全力维稳。(荆楚网6月8日消息)

看了这两则新闻,相信很多人感到震惊与遗憾。如花的生命就这么在“高考”的门槛边坠落消逝了。其实这两个考生即使不堪重负,考不上大学,他们还有更好的路可以走,可以同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当今社会无数个成功的人士用事实告诉我们,读大学并不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些道理很多人应该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些悲剧出现?那就是传统与体制的思维太强大了,在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前,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考生与家长向前走,即使万劫不复走向深渊,也义无反顾。这些传统与体制的思维就是:一为“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让老师与家长感到非常光彩的事情,也就是“成功”;二是教育部门的“政绩”,是学校与老师的成绩。殊不知考上大学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与成绩不济的考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关键这是家长、学生、老师、学校、教育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放不下也不愿意去面对。在这些“面子”工程的驱动下,考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人性被压制,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划定的考试内容,有学生不堪,心理素质不好,便选择自杀逃避。最令人悲哀的,是当地政府拼命“维稳”,不愿公布“自杀考生”的具体情况,因此也无法给人以警醒。

还有多少地方发生同类的情况?甚至在“高考”前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事故?这似乎是一个让人忌讳的事情。但偏偏这么巧,即将参加应试高考的学生是一个“自杀”的高危群体。据笔者所知,很多地方都发生过,甚至有的学校每年都有,不过消息被封锁了。希望频频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学校能够有所改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改进其“压制式”“灌输式”“圈养式”“控制式”的学习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让悲剧不再出现。而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当地政府也不要再“封锁”“维稳”了,你们意识到了没有?正是你们造就的“稳定”,才让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一如既往地往前走,即使走到尽头也在所不惜。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合适“高考”走向成功。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社会应对“考生”自杀有所反思,不能再让如花的生命走向凋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1:02 , Processed in 0.105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