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小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首届先进小语教研组暨优秀小语教研组长评选公示专帖[从52楼起]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7-10 13: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式听评课:让研究更有深度

  很多教师在听评课时都追求面面俱到,从导入到结束各个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重点不突出,往往如蜻蜓点水,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都帮助不大。主题式听评课一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评课,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主题式听评课有两种操作方式:



  1.所有教师研究同一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艺术,教学方法与媒体的利用,课堂纪律控制与偶发事件处理,教师行走路线与肢体语言等。(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听评课。评课时先互相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3)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分析哪些做法在本学科中可用、怎样用,哪些做法不能用。(4)依据前面的分析,开出“处方”。这种形式适合于年轻教师以及研究氛围尚未形成的学校。



  例如:在听“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们选择了教学情境创设作为研究主题。小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材中设置了商品价格这个情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能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而教师如何调整正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教师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商场购物,对商品的价格也有所了解,老师也调查了商场中一些物品的价格,我们一起看看(展示火腿肠5.98元、牛奶0.85元、面包2.60元等)。同学们见过吗?

  生:见过。

  师:你们还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课本4.95元、日记本0.95元……

  师:现在老师有一些商品,但不知它们的价格是多少,请同学们帮忙找出适合它们的价格(出示一组商品与数字)。

  学生开始忙着给这些商品找价格……




  听完课后,教师开始评课,评课分为3步:第一步,展示与交流听课笔记。我们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创设,教师的听课笔记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详细记录了全过程,有的只记录了几个数字,有的评价“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给商品找价格这一环节,但很乱”,有的对为什么要给商品找价格提出疑问……接着,每位听课教师都讲述了自己的理由与思考分析,最终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给商品找价格这一情境是否有必要,怎样做会更好。第二步,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在听评课之前,教师先要上网看一看其他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是如何创设情境的,再了解一下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知识。其他教师比较成功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一是从复习分数入手,让学生明白1分米=1/10米、1角=1/10元、1厘米=1/100米、1分=1/100元,然后出示一组商品及其价格,让学生发现这些价格中的小数。二是出示一组商品及其价格,让学生区分整数与小数,然后以一个商品的价格来引入小数与小数点的概念。三是直接出示有小数的商品价格,让学生看看这些数字有什么不同。评课时,教师将上述做法与执教本节课的教师的做法进行了比较,认为本节课的做法过于复杂,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小数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运用小数知识给商品找价格,这会影响学生后面的学习。第三步,开“处方”。经过讨论,听课教师认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新课的导入应该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以下做法效果就会更好。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商场购物,对商品的价格也有所了解,老师也调查了商场中一些物品的价格,我们一起看看(出示火腿肠5元9角8分、牛奶8角5分、面包2元6角)。

  生:老师,不是这样的!

  师:不是这样,那又是怎样的呢?哪个同学说说……



  2.不同的教师研究不同的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卞(1)听课教师自行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主要依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确定),分别确定研究主题。(2)每个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听课。(3)小组内部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本组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4)小组之间围绕各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分析,并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5)各组就研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这种形式对听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适合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主题式听评课通过缩小研究目标来提升研究深度,对听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42#
发表于 2011-7-17 2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学区教研员/各区直小学分管副校长通知各小语教研组,按3月25日我室晏主任在会议现场时,全体与会者知悉的评优方式在本帖后上传相关参评资料:

1,本学期本教研组的〈工作总结〉。限1000字内,戒套话空话,侧重讲‘我们做了什么。’

2,将其中一次最有特色或最具实效的教研组活动写成[教研组活动实录]或[教研组活动案例],求真求实,不凑文字,限1000字内。

以上两项,均由教研组长实名注册,实名发于本帖后公示。

[教研组活动记录由学区教研员/区直学校代查]

评选活动截止期为
2011年7月5日。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2011年6月17日
43#
发表于 2011-8-19 23: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教师专业社群变得更聪明
 2010年03月26日 作者:柳夕浪  来源:人民教育

  ● 柳夕浪

  如果说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知识是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是对外在事物的反映,而非个人孤立进行的,那么,将教师个体的研究力量加以整合,以拓展教师的研究行为,促进知识创新的组织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

  一方面,教师成长在备课组、教研组,其专业发展离不开所在学校的专业社群,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机会直接聆听名师、特级教师的指点。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现行的学校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其流于形式,收效不大,有些“劳民伤财”,好比“鸡肋”,食而无味,弃之可惜。

  在谈到备课组、教研组课活动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和低水平重复时,一些人抱怨其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只是“萝卜烧萝卜,最后烧出来的还是萝卜”。其实,还有一个比专业引领更为重要的教师专业社群的组织问题。制度好、组织得当,可以造就出更多高水平的引领者,激发出大家的,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才能;组织不好,再好的人才也会被闲置,发挥不了作用,或者事事离不开少数人的“火车头作用”。由于缺少必要的学术生态环境的滋养,最终导致教师的创造活力的枯萎。

  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教学经历、学科知识、教学水平的明显不同,而且在个性风貌、价值观念、目标需求等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需要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劳动的效率通常因专业分工而提高。于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关系结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如班级、年级、年段,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从而展开教学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与竞争。这一过程促成了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运作,完成了一种集约式、集智式的创造性劳动。

  组织的难题就在于要将教师个人目标整合为团队目标,将个人行为整合为团队协作行动。而团队行动不是简单的统一目标、统一步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它重在扩展和解放教师个体,做个体所不能做到、无法做到的事情。

  任何一个教学组织都应赋予教师个性生长的空间,他们的个人需求和价值理应得到尊重。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教师群体,一个“普遍平庸”的人群是不可能有创造活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教学组织目标不是依靠成员整齐划一的步子,而是要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行动去实现。

  目前,学校教学组织管理表现为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步调、统一考查。教师无法真正从自身所面临的教情、学情出发,以学论教,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不能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缺少创造性地转化与生成的空间,过分强调精细管理、规范运作,教学分工越来越细,实施科任教师分科、分段包干负责,等等。

  然而,当职业生涯长时间地将教师限制在一个学科、一个年段,甚至一个年级;当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困难,同学科内交流过于正式化、标准化时,教师的视野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教学行为越来越模式化、刻板化,创造的活力就会被扼杀。这最终会导致教师只从单一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看不到学生发展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教学行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缺少理性,更缺乏人性。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的教研活动一般按自上而下的方式运行,形成一条指挥的等级链。形式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学校负责人(当然,上面还有专门的教研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他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管理任务分派给教导处,教导处又将每一学科的任务指派给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又进一步细分给备课组,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续到每一个教师,彼此形成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带头人的包办代替或操纵下,一般教师成了教研活动中的“看客”,成了他人的附属,一旦失去“靠山”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带头人不过硬了或者调离了,整个教研组就可能处于瘫痪状态。许多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脑袋,还能促进教学新知识的不断生成吗?

  二

  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一个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的问题(至少有别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还有一个越来越“科层化”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问题。

  柔性组织

  学校教学必须有组织、有分工、有必要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否则无法有序运作。教师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证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教学组织又应当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合适的人去从事恰如其分的工作,注重“自愿组合”,而不是将教职工安排在固定不变的岗位上。岗位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克服惰性,破除陋习,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44#
发表于 2011-8-19 23: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学校教学组织应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在执行课程计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制订教学研究的战略方向、重点,进行教学绩效的考核与评估等方面,教学管理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权的特征。同时,教学组织又应该是分权的,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学情灵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应对各种问题、情境,形成多样化的思路与风格。教学工作原本是动态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不能简化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机械的执行过程。

  教研组织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教师可以借助上课研讨、问题会诊、专题论坛等进行正式的接触与交流。同时又可以借助课间、茶馆内非正式的交谈以及电子邮件、博客等,保持随机的、自由自在的联系与接触。自由自在的交流是学术的命脉。一个敏锐的视角,全新的发现或者崭新的发明通常来自自由交流中的顿悟。

  扁平化结构

  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教导处、校长室,一级服从一级,自上而下地运作,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每个人的工作都得到有效的安排与监督。但层次结构多了,容易造成信息交流的阻塞,造成教学工作中的作秀、弄虚作假,更容易造成教研活动中反真理性的“一锤定音”。

  所谓扁平化结构,即要求减少中间层次,学校负责人乃至校外专职教科研人员直接深入到各备课组、教研组,参加备课、观课、评课活动,减少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时间延误,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信息,提高对日常教学与教学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及快速应变能力,走向“问题为本”的研究与管理。而不只是高高在上,进行所谓“居高临下的指导”,或者只是冷眼旁观,开展与己无关的研究,进行脱离日常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大的“文本生产”。

  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改的真功夫在于改变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研的真功夫在于引导教师识别日常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一起从不适宜的日常教学习惯中走出来。真正深入到日常备课、上课中,致力于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变,这对于学校管理者乃至校外专职教研人员的教研能力、教改推动力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学校不是官场,不是权力角逐的场所,而是美好人性的体验地带。推进扁平化管理,有利于净化学校文化,让真善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自然流淌,相互激荡,成为教学文化的主流。

  小规模互动

  从事体力劳动,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从事脑力劳动,两个脑袋胜过一个,三个脑袋更能胜过一个。但是7个、17个、27个呢?经验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人加入,通常不能使小组变得更加聪明,相反,却极有可能让事情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

  “小即美”。小规模的优点在于其内在的灵活性,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像个家庭,你没有地方躲。它的组建、重组、解散也十分容易。规模小些,还可以避免因结构的扁平化而带来的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越小越好,过小会力量不足,小组交流难以保证信息的丰富性以及成员反应的多样性。

  有研究者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指出:“大约10~15个学生组成的调查研究组是理想的,这个数字足以保证反应的多样性和个人的参与。小组不但应当有足够的共性,以便交流和形成相似的工作方式,而且还应当有足够的差异以便产生可供选择的反应。”① 好的团队建设应注意专业背景、年龄、性别、知识经验乃至个性倾向上的优势互补。

  积极互动并不见得比消极互动复杂。譬如,有效的反馈要求澄清事实,正面评价,具体表达你欣赏哪个想法或做法,同时表达疑虑和担心,如有可能,提出改进的建议。有效的组织领导通常以询问为中心,激发组员回答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一般不直接宣布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

  有效的讨论常常由记录人在表格、白板上做记录、画图,或者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议环境,所有的发言为大家所共享,同时避免无效的重复发言。“明确知识”可以印成手册,在表格中统计,用清单做说明,或写成论文;而“默会知识”,则更多地通过示例、演示、观摩,从中感悟、意会。

  多样化的联结

  基于教师个人的意愿及学校教育的愿景,建构多样化的教师专业社群,引导教师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与层次的专业发展组织,由此产生用多种方式联结起来的复杂的、动态的组织结构,鼓励教师去“做自己需要做的”,“研究自己需要研究的”,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种单一不变的组织范围内。他们可以学科教研组为主,同时又与这一组织之外的其他研究组织甚至某些非正式的组织保持联系,不断从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在松散的边界、跨学科的通道、灵活的任务分工和开放的信息系统中激发不断创造的活力。

  学校常见的教师专业社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教研组。成员之间彼此有相同的学科知识背景,面临同样的教学任务,是真正的同行,最容易走到一起,也最容易表面合作、背后拆台。学科教研组要协商共同的教研目标,形成批判性的同事关系,彼此间相互信任,又不断进行不能回避的、批判与质疑性的专业对话和研讨,不强求统一的专业协作,具有容纳冲突与意见分歧的能力,强化互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年级组。同年级内不同学科的教师,面对同样的学生,肩负着同样的教育任务。因此,各门学科的教学应统一于学生的发展,共同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基础。

  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正从学科负责制走向年级组负责制,具体表现为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中办公,而学科组具有临时召集性质。这种以年级组为主、学科组为辅的集中办公制度,有利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强化年级组责任制,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越来越行政化的倾向。

  让年级组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应适当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跨学科的磨课与思考;引导教师不仅从自己所在学科的角度了解、研究学生,而且了解其他学科的学生情况,分析把握其发展的潜力,形成整体协调的施教方案,探讨学生个性发展、班集体建设乃至整个年级的学风建设问题,真正做到以学论教。这是学科教研组所难以替代的。

  课题组。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围绕某一课题的组建,同时基于教师的意愿、兴趣,教师个人自主参加,是“教学研究自愿者的组合”。这种组合既可以是在某个学科范围内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项目团队,因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而定,还可以吸收校外同行、专家的参与,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参加,在不断变化中保持优势。将大家联结在一起的是探究兴趣、研究话题而不是其他什么,这是课题组的生命所在。

  另外,一些学校还创设了“青年教师小组”、“名师工作室”、“书友会”、“教育茶馆”等丰富多样的社群组织形式。教师在各不相同的专业社群中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在多样化的互动中不断生成教育教学的智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注释:

  ① 丁征霖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
45#
发表于 2011-8-19 2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 曹瑞敏

  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师生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文化建设彰显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学习文化——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互动提升

  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我们建构起学校的学习文化,让学校教师在这个学习文化场中,把读书贯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实现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我校教师的读书始于“指令性阅读”:每学期学校都指定阅读一本理论书籍,然后交流学习心得;拓展于“专题化阅读”:由教师自己选定读书专题,进行文本阅读、网络搜索、报刊摘记,打造自身特色;潜心于“60分钟静读”:每周学校安排统一阅读时间,教师各取所需,静心阅读,沉心思考,主动汲取知识营养。学校每周还要组织“群体性学习”,以《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为主件,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抛给教师,以期使他们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在渐行渐盛的读书氛围里,学校逐渐选定了教师的五大阅读范围,开展“五读”活动,力求多向受益,全息摄入。一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垫理论底子;二读文学名著,自我感受,进行欣赏式阅读,丰厚文化底蕴;三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促进专业成长;四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了解信息;五读人文读本,校内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

  于是,读书成为校园里教师的一道美丽风景,“享受阅读”成为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曲广宁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读书感受:“那充满智慧的文章……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让我一步步由幼稚走向成熟。”山其红老师在读书心得中写道:“书将永远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沉浸于油墨的芳香,聆听纸页翻动的声音,在文字遨游中体会那难言的满足、幸福和富有。”

  如果说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作用的话,那么培训则承担着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任务,是教师成长中永恒的主题。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例:学校进行跟进式集体培训。跟随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本着建成即培训、培训即应用的原则,使每一种设备配备之后都可以展开全面应用,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整合型应用培训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环节、教学设计的培训,老师们明确了整合的实质,从根本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我们还进行互动式个体培训,将1634个网上课程置于网站,老师们进行自选学习,达到基于应用,各取所需的功效。

  上学期引进“白板”后,三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轮番培训,让“白板”这种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很快走进了教师的课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足一个学期的时间,林世美老师的英语课就在中央电教馆白板课题开题会上做了示范,受到好评,并被指定参加全国比赛;李娜老师的数学课则通过层层“关卡”,在区、市、省比赛中脱颖而出,推荐参加全国比赛。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有力支撑。

  读书和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同实践的对话,让深度思考激发创造。

  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强调一课三次反思,获得三层收获。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从个人备课,到集体通课,再到个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师经历的是对教材的反复阅读理解,对资源的多次整合重构,对方法的多向审视调整。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及时调整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过程。教学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总结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进,收束本课,启示将来。已有十几节获奖课的陈吉宁老师在一节探索课的反思中写道:“深度思考,品味美丽,让我们自身也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吧!”林群老师也记录下了她在反思中的成长:“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志?我突然明白语文教学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

  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老师关心教育中的点滴。教育反思让老师们注重学生体验,尽力将每一次活动开发成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反思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必需。

  这样,一天三小点:读书,一天读一点;培训,一天学一点;反思,一天写一点,构成了学校浓郁的学习文化,纯化了教师群体的关系,让教师在信息摄入中走向专业成长,必将最终成就教师的事业。

  合作文化——让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互为“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建立以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为基本要素的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使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影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建设三个共同体。

  一是建设常规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

  在“集体备课”中让课堂“实”起来。我校形成了“集体通课、个人主备、平台发布、个性修改”的备课模式。重集体智慧的整合和个性特点的发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预设教案。在“接力上课”中让课堂“精”起来。学校中同级部老师就一节课反复磨炼,接力上课,在互为培训者的研修中,教师们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并逐步内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财富,再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节节的精品课。在“多维评课”中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堂堂跟进”的形式,每次听课必评课。上课者自评,听课者互评,指导者点评,反复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常规研究共同体”这种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方式,使教师在互动和对话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二是建设实验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

  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直奔教学需要。本着“一题多层面”的原则进行“分解课题”式研究。如“资源性语文教学”研究中,将课题分解成阅读、作文、实践、作业、备课、评价等多个子课题,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采用“学科联动”方式研究,主要用来研究综合性课题。比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实验中,我们将多学科教师和相关学生整合为一体,分别承担脚本设计、电脑绘画、角色配音、资源开发任务,使每一份资源都实用而精制。我们还采用“校际协作”的方式,研究地域性课题。如“基于网络的校际间协作学习”实验,87所全国不同地区实验校以小课题为研究内容自由组合,师生合作通过综合实践、网络互动、网络评价等方式协作研究,使实践成为基础,网络成为平台,地域差异成为资源。“实验研究共同体”把全体老师引领到科研的轨道上,促进教师们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三是建设课程开发共同体,以课程门类分组,以整合课程、制订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

  我们以“中国红”为主题,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根文化”课程。以“孝、忠、善、礼、义、诚、勤、俭、智、勇”十项美德为内容,通过“传统故事、成语接龙、格言放送、古诗天地、经典阅读、我的故事、我的发现和实践天地”等板块,让学生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中华美德。开发“海文化”课程,建设“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形成“海洋世界、海域名城、海与名人、海上交通、海与文化、海事沧桑、海洋环保”七大板块内容,同时也构成“资源类”、“活动式”、“学科类”、“研究式”学习的模式,用网络课程引领师生开阔视野,走向开放。“课程开发共同体”提升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事事皆课程的理念正在形成。

  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整合了教师资源,打破了学科界限,在学校中形成了教师教育场,促进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专业发展。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剪纸、脸谱制作进入美术课程,京剧进入音乐课堂,螳螂拳进入体育课程;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课题研究选题更加前沿,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丰富,先后建成“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经典诵读网站、动画城网站、“大家”作文网站、教师培训网站;基于这样的合作,老师得到了共同发展。比如音乐组,李昕尉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大河之舞》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张慧老师获市音乐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计算机教师钟林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成为优秀教师,辅导的学生进入全国比赛;刚工作5年的孙剑老师也走上了全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舞台,学校的科学、体育课也在全省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在这样的群体中,想不进步都不行”。

  课程文化,让教师在“开放性平台”上互助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思想、经验得以物化,也可以在校本研修中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

  “工人子女小学同盟会”本是老师们自发建立的“民间”QQ群,后逐步成为学校的公用群,承担了学校会议通知、老师反思交流的任务,成为求助、助教、传递信息和资源的平台。“FTP平台”则将老师们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料集于一体,分类储存,并自成体系,形成分类、共享的资源,任何一位老师都可登陆、下载、参考、调用,它成为支撑教师互相学习的功能强大的平台。“教育博客”更成为老师们互相学习、自觉成长的推动器。我们把QQ平台、FTP内网、教育博客都视为教师共同学习的公有课程,同时我们把部分教师评价也视为教师“课程”加以开发。

  比如在“探索课、示范课、评优课、创新课、当堂质量验收课”听课评价中,阅读每位教师不同风格的教学;在运用自制课程资源说课,对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信息技术能力等分项评绩的过程中,教师的优秀表现;建设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将教师所获成绩、精品教学设计、学生评语等有价值的材料按年度放入,既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又是教师间互相学习的有效课程。

  文化化人,文化不仅存在于我校的学习、合作、课程文化的组织形式中,而且还承载于“比干劲、比奉献、比创造”的“工小精神”中,是“一切取决于你的信息摄入”、“坚持是最不需要技巧的”行动理念,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态势”、“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行走方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
46#
发表于 2011-9-12 1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发表于 2011-9-12 12: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48#
发表于 2011-10-14 22: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url]
http://gjczwjxf.30edu.com/

[url=http://gjczwjxf.30edu.com/]http://gjczwjxf.30edu.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9#
发表于 2011-11-13 16: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gjczwjxf.30edu.com/

祝站姜窑小学王小军教你注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0#
发表于 2011-11-15 17: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1-6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课本图片、讲故事、读儿歌、榜样示范等形式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知道“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的具体要求。
(2)反复训练,严格要求,将习惯养成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爬格法。
(4)注意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关于汉语拼音
(1)教学的主要活动是:示范、模仿、反复实践,做到精讲多练。
(2)正确使用“情境图”、“语境歌”,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看图说话和背诵儿歌,始终把认读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式要生动活泼,多采用歌谣、游戏等活动进行教学,如声母歌、韵母歌、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进行竞赛等。
(4)善于借助学生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及时地将所学的声母、韵母、音节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练习。
(5)充分考虑本地区方言的特点,明确相应的教学难点,与学说普通话相结合。
(6)汉语拼音的抄写任务在课上完成。
(7)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汉语拼音认读水平,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3.关于识字与写字
——“认一认”与“词串识字”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发现实物、图画和音节、文字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2)充分利用“韵语”、“韵文”合辙押韵的特点,通过多次反复而有趣的诵读去整体把握,如击节而诵。在诵读词串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词语间的停顿和整个词串的节奏,另外还要特别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与词语相对应的图象。
(3)熟读后要适时打乱词串的排列顺序进行认读,防止由溜读带来的不良后果。
(4)通过经常对课本后的“生字表(一)”的综合诵读练习,将前面分散认读的汉字进行整合,以强化复习和巩固的效果。
——“随课文识字”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坚持“先学后教”,“专教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2)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策略,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大多数字(词)义的诠释,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多数情况只求“意会”,不求“确解”,不搞字(词)义的机械记忆。
(3)在处理“识字”、“读书”、“写字”的三者关系时,要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所谓“寓识于读”就是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就是识字与朗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朗读;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写字
(1)每节课保证10分钟左右的写字时间。
(2)描红要强调:一笔描成,笔笔到位;读贴要强调“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临写要做到整体书写,不能看一笔写一笔。
(3)充分利用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引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起笔、和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练字先练姿”。“三个一”的要求应该因人而异,特别是手指到笔尖的距离应以坐正后能清晰地看到笔尖为宜。就某一个字而言,既重视间架结构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字型的整体概念、,也要重视起笔、运笔、收笔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书写技能。
(5)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其他
(1)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如同伴姓名、教室物品、家具名称、广告用语等。
(2)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笔顺、笔画、结构等汉字知识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3)对“识”、“写”的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4.关于阅读教学
(1)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每次读书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导入过程,借助生动的语言或挂图、实物、音像、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或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课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悬念、遐想等投入阅读实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角色担当、探究交往等途径和方法始终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要切实过好“认读”关。教学的注意力应放在指导读正确,读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上,应放在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上;要指导学生学会“双行认读”,以句子为单位进行朗读。教师要做必要的范读和领读,带领学生克服“破词”、“破句”等不连贯的现象;减少齐读,多增加个别读和自读,避免唱读;要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3)指导朗读课文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和“一问一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词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了解词句的意思;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体验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坚持“声”、“情”的和谐统一,坚决避免脱离情感体验的纯技术指导。
(4)要将朗读指导与字词句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5)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好读乐背,增加语言积累。如配乐读、看图读、分角色演诵、表演课本剧、背诵比赛等。
(6)朗读、背诵、复述是必须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不能安排在课后完成。
(7)要落实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发生。
(8)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练习
——学用字词句
(1)更新理念。要跳出以往分项训练的模式,加强整合。对于那些过去那些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题目依然可以让学生练习,但要注意分量适当。
(2)激发兴趣。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造。
(3)注重实践。要鼓励学生认真去说、去写、去做,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读背背及成语积累
(1)其要求是熟记,有所意会即可,不可人为拔高要求。
(2)教学时,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强调爱读、多诵、乐背,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尝试运用。
(3)教学成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经验,观察相关事物,凭借语言环境。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课本图片、讲故事、读儿歌、榜样示范等形式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知道“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
(2)反复训练,严格要求,将习惯养成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爬格法。
(4)注意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5)对于前两个学期的学习习惯依然要继续培养,不可放松。
2.关于汉语拼音
(1)与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相结合。
(2)利用教材全文注音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认读
(3)强调普通话是课堂语言、校园语言。
3.关于识字写字
——词串识字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观察字形,初步认读生字,建立形、音联系。然后连词认读,展开联想,也可以结合看图,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字义,建立形、音、义的联系。
(2)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去观察课文插图,从图中找出词语所指称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语言符号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3)朗读词串,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品位欣赏。可以先分行朗读,再通篇朗读。在通篇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和停顿,注意词串末尾押韵的规律,读出轻重缓急的韵味与乐感来。
(4)熟读后要适时打乱词串的排列顺序进行认读,防止由溜读带来的不良后果。
——看图会意识字
(1)观察字形,分析生字偏旁部首和部件组成,捕捉各部件极其相互组合所透露的会意信息(如不正即歪)。
(2)结合看图,图字对照,进一步了解会意字的构成依据。
(3)借助拼音准确认读生字,建立形、音、义的内在联系。
(4)朗读韵文,体会生字在具体言语环境中的实际运用。
——形声归类识字
(1)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学具,在游戏中识字,增加学习的乐趣。
(2)注意形旁、声旁的表音、表义功能,留心构成新字时的音变
——随课文识字
(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坚持“先学后教”,“专教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2)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策略,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大多数字(词)义的诠释,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多数情况只求“意会”,不求“确解”,不搞字(词)义的机械记忆。
(3)在处理“识字”、“读书”、“写字”的三者关系时,要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所谓“寓识于读”就是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就是识字与朗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朗读;所谓“识写结合”就是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写字
(1)每节课保证10分钟左右的写字时间。
(2)描红要强调:一笔描成,笔笔到位;读贴要强调“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临写要做到整体书写,不能看一笔写一笔。
(3)充分利用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引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起笔、和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练字先练姿”。“三个一”的要求应该因人而异,特别是手指到笔尖的距离应以坐正后能清晰地看到笔尖为宜。就某一个字而言,既重视间架结构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字型的整体概念、,也要重视起笔、运笔、收笔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书写技能。
(5)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其他
(1)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如同伴姓名、教室物品、家具名称、广告用语等。
(2)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词)义,借助笔顺、笔画、结构等汉字知识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识字的能力。
(3)对“识”、“写”的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4.关于阅读教学
(1)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每次读书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导入过程,借助生动的语言或挂图、实物、音像、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或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课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悬念、遐想等投入阅读实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角色担当、探究交往等途径和方法始终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要切实过好“认读”关。教学的注意力应放在指导读正确,读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上,应放在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上;要指导学生学会“双行认读”,以句子为单位进行朗读。教师要做必要的范读和领读,带领学生克服“破词”、“破句”等不连贯的现象;减少齐读,多增加个别读和自读,避免唱读;要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3)指导朗读课文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和“一问一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词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了解词句的意思;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体验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坚持“声”“情”的和谐统一,坚决避免脱离情感体验的纯技术指导。
(4)要将朗读指导与字词句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5)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好读乐背,增加语言积累。如配乐读、看图读、分角色演诵、表演课本剧、背诵比赛等。
(6)要重视默读训练,一般可安排在初读课文之后进行。
(8)朗读、背诵、复述是必须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不能安排在课后完成。
(9)要落实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发生。
(10)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写话
(1)注重激发写话兴趣,培植信心。
(2)减少束缚,鼓励自由写话,由感而写,使学生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
(3)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
(4)注重培养学生先想后写,想清楚了再写的习惯。
(5)评价时对待错别字、标点符号等语病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标准,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要求完全正确。
7.关于综合性学习
(1)内容可以根据“练习”中的“做做说说”、“做做写写”、“说说做做”改编确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外确立。
(2)突出综合,包括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加强实践,要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重探究,重应用;强调自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合作伙伴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表述等。
8.关于练习
——学用字词句
(1)更新理念。要跳出以往分项训练的模式,加强整合。对于那些过去那些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题目依然可以让学生练习,但要注意分量适当。
(2)激发兴趣。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造。
(3)注重实践。要鼓励学生认真去说、去写、去做,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读背背及成语积累
(1)其要求是熟记,有所意会即可,不可人为拔高要求。
(2)教学时,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强调爱读、多诵、乐背,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尝试运用。
(3)教学成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经验,观察相关事物,凭借语言环境。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讲述名人故事、介绍身边榜样等办法使学生懂得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2)反复抓,抓反复,将习惯养成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学期之中。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5)对于前几个学期的学习习惯依然要继续培养,不可放松。
2.关于汉语拼音
(1)与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相结合。
(2)利用学会的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3)通过激励、督查等办法真正使普通话成为课堂语言、校园语言。
3.关于识字写字
(1)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等工具以及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造字规律等汉字知识进行独立识字的能力。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
(2)对“识”、“写”的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4)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保证课堂上有一定的书写时间。
(5)学生初学钢笔字、毛笔字,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通过展览、星级评比等策略,激发学生写好毛笔字,钢笔字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关于阅读
(1)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倡“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
(2)着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查阅字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
(3)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全班的交流,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但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个性体验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4)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要坚持“声”“情”的和谐统一,避免脱离情感体验的纯技术指导。要将朗读指导与字词句段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结合在一起。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诵读,特别适合于诗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精读要注重整体把握,坚决摈弃脱离语境的繁琐分析。略读除了凭借课本中的略读课文以外,主要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行。
要将朗读、背诵、复述作为必须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
(5)培养语言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加强读写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复述、小练笔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6)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从容地读、思、画;要引导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中“导”,有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的“导”,要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7)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8)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习作
(1)要将“文从字顺”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定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感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意,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3)将教材上安排的习作内容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习作的理由,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对于教材安排的“例文示范——讨论明法——摹仿起步”教学步骤不必完全照搬,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5)要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等方面进行模仿。
(6)指导学生写好随笔,通过赏读、评比、展览、投稿等策略,激励学生乐于观察,勤于动笔,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7)习作指导要常抓五件事:第一是激发兴趣,培植信心;第二是指导观察,积累素材;第三是引导读书,不断增加内容、文化、语言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第四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第五是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8)课内习作12次左右。
7.关于综合性学习
(1)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家庭或社会资源确立学习主题
(2)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问题——解决”式,“观察——表达”式,“活动——探究”式。
(3)在学习过程中,突出综合,包括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加强实践,要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重探究,重应用;强调自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合作伙伴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表述等。
(4)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活动要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与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5)综合性学习内容例举。
——参观考察本地的风光、动植物资源、环境,多形式报告见闻和感受。
——参加社会用字的调查活动,多形式展示调查结果。
——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调查并整理民俗民风、民间传说。
——调查了解家庭、学校、乡镇、工厂等发展史。
——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
——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
8.关于练习
——学用字词句
(1)更新理念。要跳出以往分项训练的模式,加强整合。对于那些过去那些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题目依然可以让学生练习,但要注意分量适当。
(2)激发兴趣。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造。
(3)注重实践。要鼓励学生认真去说、去写、去做,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读读背背及成语积累
(1)其要求是熟记,有所意会即可,不可人为拔高要求。
(2)教学时,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强调爱读、多诵、乐背,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尝试运用。
(3)教学成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经验,观察相关事物,凭借语言环境。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讲述名人故事、介绍身边榜样等办法使学生懂得养成“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2)反复抓,抓反复,将习惯养成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5)对于前几个学期的学习习惯依然要继续培养,不可放松。
2.关于汉语拼音
(1)与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相结合。
(2)利用学会的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3)通过激励、督查等办法真正使普通话成为课堂语言、校园语言。
3.关于识字写字
(1)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词典等工具以及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造字规律等汉字知识进行独立识字的能力。
(2)对“识”、“写”的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4)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保证课堂上有一定的书写时间。
4.关于阅读
(1)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倡“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
(2)加强目标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阶段要特别注重将下列目标落到实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以及读书看报的习惯。
——能力培养方面,在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加强语感的培养,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加强读写结合。
——阅读技能方面,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特别是默读和诵读。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诵读,特别适合于诗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阅读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精读要注重整体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坚决摈弃脱离语境的繁琐分析。略读除了凭借课本中的略读课文以外,主要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行。
(3)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从容地读、思、画、批、注;要引导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中“导”,有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的“导”,要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坚持“声”“情”的和谐统一,避免脱离情感体验的纯技术指导。要将朗读指导与字词句段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5)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6)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习作
(1)要将“文从字顺”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一定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
(3)将教材上安排的习作内容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习作的理由,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变“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内容,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对于教材安排的“例文示范——讨论明法——摹仿起步”教学步骤不必完全照搬,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5)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增强每次习作教学的针对性。
(6)习作教学不能只在习作课上进行,要把练笔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中。要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表达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适时安排“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段式进行局部仿写练习。平时鼓励学生写随笔,随时记下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
(7)习作指导要常抓五件事:第一是激发兴趣,培植信心;第二是指导观察,积累素材;第三是引导读书,不断增加内容、文化、语言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第四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第五是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7.关于综合性学习
(1)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家庭或社会资源确立学习主题
(2)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问题——解决”式,“观察——表达”式,“活动——探究”式。
(3)在学习过程中,突出综合,包括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加强实践,要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重探究,重应用;强调自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合作伙伴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表述等。
(4)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活动要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与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5)综合性学习内容例举。
——参观考察本地的风光、动植物资源、环境,多形式报告见闻和感受。
——参加社会用字的调查活动,多形式展示调查结果。
——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调查并整理民俗民风、民间传说。
——调查了解家庭、学校、乡镇、工厂等发展史。
——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
——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
8.关于练习
——处处留心
(1)强调综合。要跳出以往分项训练的模式,加强整合。对于那些过去那些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题目依然可以让学生练习,但要注意分量适当。
(2)激发兴趣。在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造。
(3)注重实践。要鼓励学生认真去说、去写、去做,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4)链接生活。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读读背背及成语积累
(1)其要求是熟记,有所意会即可,不可人为拔高要求。
(2)教学时,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强调爱读、多诵、乐背,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尝试运用。
(3)教学成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经验,观察相关事物,凭借语言环境。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课本图片、榜样示范、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知道“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具体要求。
(2)反复抓,抓反复,将习惯养成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关于汉语拼音
(1)与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相结合。
(2)利用学会的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3)强调普通话是课堂语言、校园语言。
3.关于识字写字
(1)“识”、“写”分开,多认少写,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
(2)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词典等工具进行独立识字的能力。
(3)对“识”、“写”的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5)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保证课堂书写时间。
4.关于阅读
(1)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倡“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
(2)加强目标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阶段要特别注重将下列目标落到实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以及读书看报的习惯。
——能力培养方面,在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加强语感的培养,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加强读写结合。
——阅读技能方面,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特别是默读和诵读。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诵读,特别适合于诗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阅读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精读要注重整体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坚决摈弃脱离语境的繁琐分析。略读和浏览除了凭借课本中的略读课文以外,主要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行。
(3)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误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从容地读、思、画、批、注;要引导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中“导”,有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的“导”,要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4)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5)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习作
(1)要将“文从字顺”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3)将教材上安排的习作内容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习作的理由,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变“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内容,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5)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增强每次习作教学的针对性。
(6)习作教学不能只在习作课上进行,要把练笔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中。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办法,一定要将“写”挤进来;平时鼓励学生写随笔,随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思维中的火花,读书中的感受,生活中的体验。
(7)要多做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
(8)习作指导要常抓五件事:第一是激发兴趣,培植信心;第二是指导观察,积累素材;第三是引导读书,不断增加内容、文化、语言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第四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第五是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
1.关于学习习惯
(1)通过观察课本图片、榜样示范、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并知道“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具体要求。
(2)反复抓,抓反复,将习惯养成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整个学期。
(3)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各科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5)对于前几个学期的学习习惯依然要继续培养,不可放松。
2.关于汉语拼音
(1)与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相结合。
(2)利用学会的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3)通过激励、督查等办法真正使普通话成为课堂语言、校园语言。
3.关于识字写字
(1)着力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词典等工具以及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造字规律等汉字知识进行独立识字的能力。
(2)对生字不能要求一次达标,要为学生创造多次认读、多次书写、多次运用的机会与条件。《写字》本上的抄写任务不能要求一次完成。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水平,板书、作业批改的每一个字都要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
(4)加强写字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保证课堂上有一定的书写时间。
4.关于阅读教学
(1)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倡“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
(2)加强目标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阶段要特别注重将下列目标落到实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读书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以及读书看报的习惯。
——能力培养方面,在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薄弱环节: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加强语感的培养,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加强读写结合。
——阅读技能方面,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特别是默读和诵读。默读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读后有自己的收获。诵读,特别适合于诗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阅读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精读要注重整体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坚决摈弃脱离语境的繁琐分析。略读和浏览除了凭借课本中的略读课文以外,主要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行。
(3)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从容地读、思、画、批、注;要引导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中“导”,有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的“导”,要使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坚持“声”“情”的和谐统一,避免脱离情感体验的纯技术指导。要将朗读指导与字词句段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结合在一起。
(5)单独设立“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要恰当利用《好书伴我成长》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注重家校联系,共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要将课外阅读作为重要的语文作业,保证学生有读书时间;要想方设法为全体学生解决书源,如合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定期开展班级中图书交换活动等。
(6)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5.关于口语交际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象节目,播放录音来渲染气氛,师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多回合双向互动。对那些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交际话题,要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
(4)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必过多地传授交际知识
(5)十分重视在各科教学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关于习作
(1)要将“文从字顺”作为首要目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3)将教材上安排的习作内容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习作的理由,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变“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内容,不必照搬教材的规定内容,但要注意两者之间在内在要求上保持一致;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5)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增强每次习作教学的针对性。
(6)习作教学不能只在习作课上进行,要把练笔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中。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办法,一定要将“写”挤进来;平时鼓励学生写随笔,随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思维中的火花,读书中的感受,生活中的体验。
(7)要多做有针对性的片段练习。
(8)习作指导要常抓五件事:第一是激发兴趣,培植信心;第二是指导观察,积累素材;第三是引导读书,不断增加内容、文化、语言的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第四是指导学生想明白了再写;第五是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7.关于读读背背及成语积累
(1)其要求是熟记,有所意会即可,不可人为拔高要求。
(2)教学时,要坚持“先吞噬,后反刍”的策略,强调爱读、多诵、乐背,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尝试运用。
(3)教学成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联系课文内容,借助生活经验,观察相关事物,凭借语言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4:27 , Processed in 0.1705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