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09:5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课例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学案研究
湘潭市教科院  邓宏

一、课题界定
1、同课异构: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本课题以同一成功课例为参照,在教研小组由教研员、原执教者、其他教师分工合作,教研员负责引领和调控,原执教者提供经验和资源,组内教师在这个互动平台上进行针对本课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学案设计、课堂实践、博客反思及研讨。在活动中围绕学习目标、学习技巧、组织策略展开研讨。目的是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自主地发展,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
2、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参与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理念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在于——从宏观的素质教育目标出发,跳出过于专业化的学科目标,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创新求异特质,建构生态化课堂。
3、教师专业化成长观点
近几年来,教育理论界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而这一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首先提出来的,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
这个理论模型突出了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成为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不能不看到,这一理论模型是针对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而言的,因此就带有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是忽视了教师原有的理论知识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还忽视了教学实验探究的重大作用,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利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量成功实践,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理论模型:已有知识和经验+新的知识和经验 + 教学实践探索 +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根据市教科院原定教研计划“新课程环境下‘四分式’教研模式建构研究”,本课题是在前两年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提高。
实践意义:1、提高“同课异构”的效益。以往的“同课异构”常停滞于经验的层面,本课题旨在借助既有的优秀课例突破这个瓶颈,进入理性研讨层面。2、均衡发展。本课题拟有效利用网络,以博客方式使县市区教师的经验在同一课题中进行交流,共同进步。3、教研员工作转型。在以前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教研员常过多的肩负着具体设计教案及指导课堂教学细节的微观问题,在旧有机制中却以传达、评判、自研的工作方式为主,融入一线的研究甚少;没有精力为课题组的教师每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引领及资源支撑,真正完成人人均有提高的专业化成长。
理论价值:1、在“同课异构”教研组织形式上完成从教案到学案的创新;2、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科研机构功能定位怎样做到准确明朗?怎样正确处理科研服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在美术教师人数较少,缺乏教研互动的情况下,怎样加强校际教科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集团优势和科研合作共同体等,通过该研究均可提供第一手资料与合理化参照。
四、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提升课题组美术教师的反思能力为目的,积极建构“同课异构”学案研究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
具体目标:1、用博客方式记述并交流“同课异构”的学案及教育述事。
2、使获奖课的原执教者完成从经验到理论的二次飞跃,使“同课异构”的其他参与者在案例引领的较高平台上,在共享丰富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多元化学案的教学模式。
3、在研究基础上提炼出一批优秀博客及若干“同课异构”的优秀学案。
五、研究内容及步骤
1、“同课异构”学案研究内容
小学组:1、《画字》(自编);
2、组长定
初中组:1、《色彩真韵味》(湘美版七年级上册《向日葵》第二课时);
2、组长定
高中组:1、《高考吉祥图形设计》(《设计》一单元第三课(《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2、组长定
2、 “同课异构”学案研究步骤
拟将教研活动流程设为五步法:分组—设计—实践—研讨再实践—发布
分组: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小组。由三位主持人在各自博客上集中展示课例(原教案、视频、照片、反思记录等)。
设计:组员根据各自目标、各校学生现状拟定学案,教研员和原执教者予以相应的资源或策略支持。原执教者对课例的目标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两千字博客反思。
实践:每位组员均进行教学实验课及博客记录。
研讨再实践:组长协助教研员组织研讨会,副组长承担公开课。
发布:在积累一个学期的博客记录基础上,每位组员撰写案例或论文或教育叙事,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课例或论文。参加省市赛课、《教育与科研》、《中国美术教育》及各种美术教育论坛的投稿。
3、组织形式——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
请一位教师上课,供课题组成员研讨,针对不足,提出调整建议。该教师(或他人)在另一个班继续上相同内容的课,再次供大家对比研讨。这种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劣,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六、研究方法
方法:★观察法。主要是针对教研过程中教研员与教师互动现场,即时记录,从中了解、分析、发现、归纳、提炼不同教研活动的操作策略。
★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方法、步骤。
★个案研究法。用于典型教研案例、课例、活动资料的收集,即时分析、反思。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设计课题,完成评审书,市级立项。
第二阶段:(2010年4月)课题开题,启动博客进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2010年4~5月)课题实施,“同课异构”展示课,评课等研讨。
第四阶段:(2010年6月)小结阶段,积累上学期的博客记录基础上撰写论文参加省市评选。
第五阶段:(2010年9~12月)组员分别修正研究方向,继续在博客上撰写案例或论文或教育叙事,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课例或论文。参加《教育与科研》、《中国美术教育》及各种美术教育论坛的投稿。
第六阶段:(2011年1月)做好结题准备,终结报告、论文集等。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教研员:1、在QQ群组织研讨及发布信息(详见QQ群邮件或对话框右侧公告栏);2、组织现场研讨会。
课题指导:每周在本组每个组员(包括组长)的博客点评一次;
组长职责:1、独立或协助原执教者在博客中上传本组课例的所有资料(包括课例的教材、教案、课件以及反思);2、每周点评副组长博客一次。
副组长:1、执教实验课;2、承担一次组内公开课及研讨会。
          本学期三次以上,小、初、高各一次以上。

组员职责:围绕本组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实验,积极撰写博客并同组互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57 , Processed in 0.1015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