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1

朱其:中国当代水墨发展止步不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0 12: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其:中国当代水墨发展止步不前

   2010-11-25    来源 : 北京商报


  “中国水墨画要变革,而且必须变革”,这是上世纪以来几代人的普遍共识。但是,目前艺术界这种在传统水墨基础上出现的“当代”作品,在评论家朱其看来,仅是徒有虚名。他认为,当代水墨作品大部分都能在上世纪初的日本绘画中找到影子,借鉴痕迹严重,目前只有少数艺术家开始探索真正的当代水墨表现形式。同时,很多艺术家以油画的笔触进行当代水墨创作,埋没了水墨画书写性特征。

  商报:普通公众对传统水墨和西方油画艺术逐渐理解,但对当代水墨一直以来并不是很了解,您认为当代水墨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朱其:当代水墨比较多样化,但大部分作品偏离了中国画的传统核心。很多艺术家用水墨做“表现主义”,他们更多是将水墨作为一种材料与西方的观念艺术和语言相结合,或与现代的写实手法相结合,像新文人画和涂鸦等,这些创作与中国水墨惟一的联系是用了墨和宣纸,其实在精神上没有关系。同时,中国现当代水墨作品深受日本画图像性影响,潘天寿、徐悲鸿、庞薰琹等受日本画的影响,开始放弃中国画对线条和书写这一核心,将画面向造型方向发展。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国画发展方向,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它已经偏离了中国画的核心线索。

  我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无识”的,即没有观念的观念。同时,还要注重书写性,通过书写性达到语言的自我特性。目前,真正有些既与中国画一脉相传,又有现代推进的艺术家是黄宾虹,之后我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没有多少推进。但我注意到,现在朱叶青等少数艺术家在中国当代水墨承上启下的转换阶段中,重新找到节点开始推进当代水墨的发展,他们坚持中国画核心的脉络,同时完善一种现在形态的形成。

  商报:目前的当代水墨,似乎在国内、国外都没有受到普遍关注,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朱其:当代水墨在日本和韩国一直备受关注,日本现在销售情况最好的作品风格还是日本画,像艺术家东山魁夷作品的市场表现比当代艺术还要强劲。但是,当代水墨在欧美确实没有受到普遍关注,只有少数艺术家对于当代水墨的评价很高。例如,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出现时,很多艺术家都在研究中国的书法和水墨画,并从中得到启发。去年古根海姆美术馆曾举办一个学术回顾展,展览中承认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受到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影响。同时,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理念,对著名艺术家马克·罗斯科曾产生巨大影响。他认为中国画中单一的黑色还能分出很多种黑色,种类非常奇妙,此后便形成自己的“色域绘画”,他将画面一块深红色上覆盖浅红色,两块红色便能形成空间感。这说明西方艺术家能够认识到中国画的魅力。

  商报:您认为水墨作品最难理解的地方在哪儿?

  朱其:第一是书写性,我认为评判中国画的好与坏在技术层面,首先看作品落款的书法好不好,如果书法不好,画面也不会很优秀。第二,中国画讲究境界,书法强调“气韵生动”,这需要很高的学养才能达到。与西方观念和身体体验不同,中国画是通过身心体验得出,而不是想法。

  实际上,中国画的著名画家往往都是学者或诗人。例如黄宾虹、启功等。上世纪70年代,启功是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点组成员,因此他不但是书法家,同时对国家也非常有研究。我认为,目前对于中国画学养来说,很多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艺术家了。

  商报:当代水墨艺术家刘国松曾说“中国水墨才是最正宗的当代艺术”,对此您怎么看待?

  朱其:我赞成这种说法,传统艺术相传至今,我们认为有魅力的艺术肯定具有超时代因素。其实,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方法都能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找到,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就是“表现主义”;龚贤的作品中运用 “印象派”的点彩画法;明清家居则是“极简主义”;西方现代文学的“超现实主义”在《聊斋志异》中也能找到,我们只是没有将这些艺术元素理论化。我认为,造成公众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误解,与以前学院不完善的系统教育有关,老师没有将这些艺术理论总结出来,使公众认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存在这些艺术理论。

  此外,老一辈学者存在一些知识误区,简单地概括西方艺术为“写实”,中国艺术为“写意”。其实中国画里也有“写实”,例如李公麟笔下的“马”、明代画中的肖像等,只是这些写实手法不是达·芬奇在写实中所运用的解剖方法,而是中国的“脸相学”和“骨相学”。
发表于 2010-12-20 2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6 13:28 , Processed in 0.1128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