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0

是真名师自风流 ————《学林散叶》夜读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9 07: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真名师自风流
                   ——《学林散叶》夜读札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盛巽昌、朱守芬编撰之《学林散叶》,远追临川王《世说新语》神韵,近得“纸帐铜瓶斋”遗风,记近现代学人处世治学之轶事趣闻,虽为吉光片羽,雪泥鸿爪,亦众妙纷呈,拈花成趣。灯下展卷,对书中有关前辈名家从教的行述尤感兴趣,随手摘录数则,并作小札。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时,倡导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据提问题难易度打分,提出的问题使老师回答不出的就给满分。
▲季超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深层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满堂灌”固不好,“满堂问”也未必佳,何不试试让学生自己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养成有颖处自寻解答,无疑处偏要“生疑”的良好思维品质,创造性的培养就在其中了。茅先生此举表现了一种非凡的气度与睿智,难能可贵,独标高格。


●吴经熊教书喜照书上宣谈,学生反对这种教授法,吴就请他们公举一位认为教法好的教授来代课,自己坐在学生座中学习。他说:教育是他的终身事业,应该接受任何意见。
▲按: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职业确实需要良心——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吴经熊之所以能放下“面子”,诚心实意去向比自己教法好的同事学习,实在是为敬业爱生的职业良心所驱使。做生意赔了再赚回来,种庄稼误了这一季还有下一季,误了学生呢??


●潘天寿有次上画论课,在讲到五代山水画家董源时将钟陵(南昌)说成金陵(南京),当学生课后向他提出时,他翻书查对后说:“你提得对,我要画幅好画奖励你。”
▲按:潘先生学富才高,偶有小误,不含糊其词,更不试图掩盖,而是老老实实承认失误,大家风范,此之谓也。精神教育需依赖健旺的精神,智慧教育要靠活泼的智慧,求识先要求实,世俗格套,越少越好。看到此处,我有一种“吾闻之于夫子”的畅慨,若早生数十年,列为潘老门墙,岂不是美事一桩?


●厦门大学余骞教授爱民间戏曲,每星期必去厦门市区看戏。他上课借鉴戏曲表演艺术,用声调、眼神、手势等弥补语言的不足;听他课者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八字为评语。 ▲按:我一向主张教师既要精通所任学科,又要旁涉其他知识领域,转益多师,修练内功,形成“杂交优势”。教而有其术,最好是独特精妙的“术”。我们当学生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听那些讲得“带神”的老师的课,因为这样的老师不是传授干巴巴、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了情感的加温,古人云“如坐春风”,差可比拟。

●陈垣某次讲述《史记•刺客列传》在讲到荆轲刺秦王时,自己像是荆柯似的,在2尺见方的讲台上“逐秦王”,绕着讲台,转了两个圈子;在讲到荆柯被秦王砍断了腿,靠着铜柱向秦王扔出匕首时,他举手作势,也脱手扔掉了自己手中的粉笔。
●梁实秋回忆梁启超讲古诗,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了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按:读罢两则轶事,便觉风声满面,神往不已,是真名师自风流!陈梁二位简直把讲台化为舞台,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对学生有深厚的爱,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体验,出入角色之间,神采飞扬,这样的教学,怎么会不吸引学生,怎么会不在学生心中产生“移情”作用,刻下深深的印痕呢?

●洪业任燕京大学教务长时,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每每第一课让学生以“我是谁?”为题做报告,考查自己的族谱、历史渊源及出生地背景。
▲按:第一课往往学生求知动机最强烈、认识兴趣最深厚,也是让学生了解学科学法特点、老师教法特点,建立师生情感的有利时机。抓住这个良机,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肯定会产生神奇的“首因效应”,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这门学科,犹如乐曲奏出了优美的第一段乐句。

●陈垣教学很是勤勉,他给学生出题目后,自己也写一篇,发还试卷时,他把学生试卷择优张贴在走廊壁上,同时也贴出自己写的那篇,学生对照寻思,收获很大。
▲按:体育教练许多是由昔日的优秀运动员担任,因为这些宿将有驰骋赛场的真切体验,执掌帅印颇为相宜。我们不妨自问:我有比赛的体验告诉学生吗?


●1927年,王力由梁启超、赵元任指导撰写毕业论文《中国文法》,由于时间不足,只写了两章。梁读后写了总批:“精思妙语,为斯学辟一新途径,以下各章当更可观,亟需快见。”“卓越千古,推倒一时”。但赵元任作眉批专找瑕疵,其中最严厉的一句批语:“未熟通某文,断不可言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王读后大受感动,后六字竟成其座右铭。
▲按:在教过我的老师中,印象最深、心存感激的是批评我最严厉和特别垂青我的几位恩师。在我踏入社会,经历过世风俗雨之后,特别怀念老师疾言厉色的训斥,藏在严厉外表之下的爱泉,涤去我身上的污垢;特别怀念老师和风满面的表扬,发自内心的赏识,是我前行的动力。


●陈岱孙有次讲经济学概论课,突然下起了大雨,因为房顶是铁皮作的,雨打铁皮把讲课声全淹没了,他就在黑板上写了顶天立地的四个大字:“下课赏雨”。
▲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有些影响正常教学的偶发事件和突然情况,即“课堂意外”。怎样灵活地处置这些“意外”情况,可以窥见执教者的思维品质、知识功底。最好的“课堂意外”处理,必然度外法中,别出心裁。

●30年代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课,凡讲佛经文学,必用一块黄布包了那堂课所要用的参考书;而讲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参考书。
▲按:在痴迷教业者心中,每一节课都是神圣的,竟至于有这样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读陆耀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叹服陈先生人品、学问堪称一流。

●徐志摩有次上课,带来了一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他对学生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差,烟台苹果就是好!”
▲按:中小学老师当然不必仿效其名士作派,但在遵守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体现出教学个性是十分可贵的。这种个性可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情感个性、道德品质和知识修养。我们谈论发展学生的个性比较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个性化较少提及,优质课、展示课活动中更难觅体现出强烈个性色彩的教师和课堂设计。


●梁启超晚年多种疾病并发,但还是坚持讲演、著述。他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台。”
▲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变化气质,陶冶人格。梁氏悲壮之语,令人肃然起敬!人不必羡高位,而必求有高趣;不必求闻达,而必求旷达。人或以获一官半职为“成功”,我以近前辈风范之一二而自得。名师垂范于前,当追慕久之。
                                                    (作者系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9:54 , Processed in 0.0885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