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5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西湖实验小学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7 22: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西湖实验小学教研活动主题一览表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序号
教研组名称
活动主题
教 研
组 长
1
一年级语文组
《郊区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评价的研究》
黄丽霞
2
二年级语文组
《有效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夏娟
3
三年级语文组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陈  莉
4
四年级语文组
《小学生语文中年段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李雪琴
5
五年级语文组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和实施》
陈  岚
6
六年级语文组
《小学语文高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张慕轩
7
低段数学组
《“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方案》
林红珍
8
中段数学组
《让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张荣华
9
高段数学组
《优化高段数学复习课的课堂研究》
陈寿英
10
英语组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李桂芬
11
科学组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小组合作策略的研究》
杨  玲
12
体育组
《小学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有效实施的研究》
吴国敏
13
音乐组
《小学生自主学习歌曲模式的研究》
李  婷
14
美术组
《小学美术课中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何  威
15
信息组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邵德胜

“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
方案
执笔人:林红珍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众多一线教师难把握和处理教材主题图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成为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尤其是低年级这一特色最明显。然而其丰富的内涵往往令教师很难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有的教师忽视主题图弃之不用,主题图成为了摆设;有的教师只是开课创设情境用,对主题图的功能价值定位不够;有的教师使用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只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画面鲜艳的教材喜欢看,但不会从数学视角去观察分析,面对繁杂的信息不会收集、整理,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培养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运用与开发主题图”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主题图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自身要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正确全面的诠释主题图,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课题核心概念极其界定
“主题图”概念的界定:主题图是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借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兴趣,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为一体。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或经验借鉴:
(1)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情境学习是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数学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主题图是一个情境的再现,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通过主题图中的情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4)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作用下,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去,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对国家课程再开发,增强教师课程设计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形成“以研促教”的科研氛围,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主题图类型及类别研究。对现有教材主题图类型进行梳理,根据主题图的内容、功能、处理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每种类型主题图的教学策略研究。对每种类型的主题图研究出教学策略,使教师轻松自如地、有效地运用主题图。
(3) 主题图的呈现方式策略研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变主题图单一的呈现方式为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发挥出主题图的最大效应。
(4) 主题图开发策略研究。深入理解主题图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及主题图里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蕴含的信息资源及人文价值,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合理地对主题图调整、补充、开发,提升教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六、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吸收目前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
(2)行动研究法: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主题图,创造性地设计主题图,开展观摩课、经验交流等活动。
(3)个案研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并运用于生活实践。选取每种类型典型事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普遍性规律。
(4)经验总结法: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定期地举办成果展示活动,不断补充、完善实验,扩大实验成果。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
2、研究途径:
(1)收集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深入学习,吸取共性,来拓展此课题研究的范围,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本组的研究方向。
(2)个人结合平时的备课、上课从主题图的内容、编写意图、呈现方式、功能等方面认真钻研,提出自己的思考。
(3)结合集体备课,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共同研讨、集思广益。
    (4)结合本班实际进行教学,填写好“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记录表”,完成教学反思、记录学生的活动。
(5)每月总结经验,及时收集相关案例,调整研究思路。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
收集有关资料,了解相关的研究信息,充实理论基础,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7月
2009年11月-2010年1月: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针对研究内容交流各自的实施情况。
2010年2月-3月:进一步修改、调整方案。
2010年4月:组织研究课和专题报告。
2010年5月-7月:进行课例研究,形成“主题图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的案例成果。
(3)完善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2010年9月:根据实验情况,再次调整研究方案。
2010年10月-12月:进行课堂实践,填写好“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记录表,撰写相关案例。
2011年1月:收集整理资料。
(4)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收集相关案例,总结经验成果。
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八、预期成果:
“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案例集;
“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论文集;
“主题图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开发策略”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承担主要任务
林红珍
37
小高
负责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实施过程管理及结题报告撰写。
林红莉
41
小高
生活情境类(自然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朱华丽
44
小高
生活情境类(自然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赵青芝
40
小高
生活情境类(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时翠兰
41
小高
生活情境类(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林  丹
33
小高
活动操作类(以活动为主)教学策略研究
彭  卫
35
小高
活动操作类(以操作为主)教学策略研究
王胜兵
37
小高
数学认知类教学策略研究
毛  丹
33
小高
童话故事类教学策略研究

十、保障措施:
(1)课题组负责人林红珍是湖北省优秀数学教师,是市优青、区学科带头人,参与过市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还承担过区级个人课题,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2)课题组成员中有区学科带头人林红莉、王胜兵,有青年骨干教师赵青芝、林丹、彭卫等,他们都从事一线教学研究,有实践经验,也曾参与市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迁移规律,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的研究,这些教师都力求在实践中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很重视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室、校园网等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还提供了多媒体教室有利于教师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实验。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尤其是数学教师这个团队有较强的凝聚力、研究热情高。学校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给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4)学校聘请了一些专家能对课题组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利于教师从实践型向理论型、科研型教师转变。在研究经费方面,学校提供充裕的科研经费,人力、物力、财力都有充分保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6:2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美术课中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美术组     何威
一、研究的背景
    1、美术教育教学改革趋向
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使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开放的多元化美术文化的范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热潮。其中: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最前列。2001年,国家出台的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要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通过课改,实施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美术教学现状的不足。
美国一位大学教授考察来我国艺术教育时,接触了许多儿童,他指出:“中国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特性,他们过分地依赖老师,不习惯表达自己,他们的兴趣受到了压抑。”的确,原有的教学,严重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同样让我们感到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不够,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积极探索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革除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小学美术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小学学习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使得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样性的组合,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且提供的视觉样式更加丰富。通过这些,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而要完成这些目标,目前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小学美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美术自身发展来看,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通过引导学生的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究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为时间内比较全面的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2、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能促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引导学生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从而进行独立创造的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词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保持对学生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能丰富学生独立学习的体验,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既灵活又扎实的知识结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准备激活阶段、定向质疑阶段、探究学习阶段、内化创造阶段、迁移拓展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的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内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选取题材进行研究,从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其间体现出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此类学习既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延伸到课外。
(1)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定位问题:如师生关系的定位,学习方式的定位,学习途径的定位。
(2)建立研究性教学机制。
①确立整合化目标,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上,包括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多元整合体。
②创设探究性情境,这种学习情境必须是启发性的,有利于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条件,实施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提供将发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方法,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提供将新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等。
③构建创造性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因而完全适合于构建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模式,其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试假设——交流提高。
④采用开放性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单一性,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立,方法的确定,结果的表述等方面均应有较大的自由度。
(3)研究内容的选择
研究内容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有益、有趣,有一定深度,可以来自于课本或高于课本,可以既与内容相联系,同时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总的来说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4)研究过程的指导
包括指导研究团体的组成,有价值问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整体和筛选,学习成果的表述等。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的确定,在1-3年级各取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试点班,相邻班为对比班。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验归纳法和文献法,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反复交替实施。
   (1)行动研究法: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实验研究,采用观察、发现、调查、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2)经验归纳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课堂实际案例中提练出个性化的经验加以归纳。
   (3)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有关探究性教学的资料,为课题寻找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五、课题实施的操作设想
   探究性学习具有重发现、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根据课堂实际构建“美术课堂探究性学习”五阶段基本教学流程
1、准备激活阶段→问题导向→情境诱导→情感融入→意识清晰
2、定向质疑阶段→经验积累→信息收集→元素整合→自我评价
3、探究学习阶段→能力互生→实践运用→方法选择→手段实施
4、内化创造阶段→经验迁移→情感深化→言语探索→生成创造
5、迁移拓展阶段→自我反思→探讨交流→综合评价→总结延伸
六、课题组成员
长:何威
执笔人:何威
员:何威 杨胜 王丹
[人员分工]
姓名
学历
职务或职称
课题内分工
何威
本科
小教高级
执笔人,全面负责课题
负责思想指导,提供研究材料
杨胜
本科
小教高级
负责低段研究及收集相关材料
王丹
本科
小教高级
负责中段研究及收集相关材料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6:50 | 只看该作者
郊区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评价的研究

一年级语文组   黄丽霞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天真、纯真的他们,语文作业如何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应该如何学习语文的导向。
我们学校是一所介于城市与乡村的郊区小学,从学生的生源看,流动性较大,大部分的学生父母为生活奔波,做些小生意,几乎没有精力和能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析小学生作业评价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学生做作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存在问题,忽视做作业的过程。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
2、学生对作业的处理方式渴求别人的评价,包括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3、学生不希望只给予模糊的“甲、乙、丙”的评价法,作业本红色的“×”打击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有些学生对作业的质量很漠然,谈不上什么检查,他们的态度是:有的是错一点,改了就行;有的甚至错了也不以为然,不会主动改错或积极求正。
5、学生之间的互相反馈则表现为互相比一下老师打的分数等。却很少有学生去进行一下自我反思,查究一下自己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教师对作业评价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评价目的:主要用于检查知识的掌握与否,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过多重视本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基础机械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4.评价方法:以传统的题型练习为主,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5.评价主体: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理念。
6.评价重心:关注结果,纵向评价,教师和家长均忽视年幼的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总之,现在我们郊区低年段学生作业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新课改对小学生的评价发展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究促进低年段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郊区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评价入手,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为点年段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理论依据
1.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义务教育的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习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评价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阳光,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学习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学习评价的永恒追求。
学习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多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2.建构主义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
3.多元智力学说的评价观: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测量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潜能。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通过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能力及表现欲望。
(2)参考文献法: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指引正确的方向,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上采用“帮、扶、放”等手法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理念,课后与学生细心交流,校外与家长多做沟通。(每阶段都进行以下常规训练,中期后期经过分析调查后需调整)
(4)、观察法。在实施后的每个阶段进行分析,把同一批学生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调整研究方法。
(二)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反思性原则
针对我组教师现状,可能存在着理论根底不厚,实践经验不足、研究技术生疏等不利条件,因此,作为研究者的课题组成员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不断修改相关研究策略,注重采用质的研究的操作形式,边研究、边实施、边观察、边修正,以促成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合作性原则
坚持合作性原则。组内教师为主体,以集体学习、集体探讨、集体实施、集体反思为实施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入手,在评价中渗透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作业评价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使作业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巩固学习效果的手段。
(二)研究内容
1.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评价的现状调查
2.语文作业评价形式的研究:包括作业评价方法的创新和作业评价语言的创新
3.语文作业类型与作业量的研究
4.作业评价与作业心理的研究
五、研究保障
1、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2、学校每年审定课题研究进程,对课题研究方向、研究状况、培养目标、研究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进行有效调控,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题建设。
4、将课题研究实施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中,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工作,
5、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6、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问卷调查;要给学生创造一种鲜活的、有助于探索的学习环境,要为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需求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
7、课题组进行信息搜集,掌握评价最新动态,及时向教师传递课题研究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做到有序保管,分项归档。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7:1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英语组    李桂芬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一个语言学得的过程,学得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的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国儿童学英语,由于受到已习得汉语规则的干扰,难免出现错误,让教师一个一个去纠正,时间不允许,因此合作学习就起到一定的作用。无论教师教授一个单词一个句子,还是语音语调的训练,教师说一两次,也许这个学生不会,那个学生会,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获得自己不会的知识,从而促进语言的形成。
另外从新课标英语教材看,英语课是语言课、训练课,很多课型、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合作,比如对话教学、句型教学、 游戏活动、调查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合作学习来完成。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
二、研究内容
1、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的策略研究
1)如何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首先要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可从小组分组形式、多样化的教室空间安排上进行研究
2)如何分工,明确职责,促使活动有效发生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因而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客观评价,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3)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
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明显较多,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所以,我们要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4)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知之甚少,特别是合作学习。因而在合作学习上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是互不干涉,彼此之间我行我素,合作学习乱作一锅粥,或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差而嘲笑,讽刺,挖苦别人。二是抄袭代做作业等不正确地合作学习。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就显的尤为重要。
2、小组合作学习主题选择的策略研究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我们要从文本研究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并且探索整理出不同年级个性化的和一般性的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策略研究
并非所有的英语课堂教学都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围绕其设计的若干个教学任务进行。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合作学习适于解决何种学习任务。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必须开发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以适宜不同的学习情境。
4、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时机的策略探究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学习语言须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需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何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必须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研究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科学的评价制度追求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分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教学模式、合作互动中感受成功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外语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所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教研活动展示、座谈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行动研究法。以改进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各种问题为指向,把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解决问题、改变行为,逐步提升合作学习效度。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5、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其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
1)对现阶段我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确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方向,使问题课题化。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人员。3)制定研究方案。
4)搜集现有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研究经验成果和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取舍。  
2、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9月)
1)进行课题组成员业务培训,学习关于合作学习方面的理论与论述,转变教育观念。
2)制定调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心理现状,进行情况分析。
3)成员分工并开展相应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并布置下阶段工作。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公开课、交流课,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认真做好课堂观察,总结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3、实验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1)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
3)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结论性鉴定。
五、成员分工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李桂芬
1977.12
小学高级
英语教学
本科
合作学习开展时机的研究
向  侦
1979. 11
小学高级
英语教学
本科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的研究
肖  丹
1979.8
小学一级
英语教学
本科
合作学习主题的选择的研究
马  淑
1975.6
小学一级
英语教学
本科
合作学习氛围的创设的研究
陈  龙
1981.10
小学一级
英语教学
本科
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7:50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主题(五)----四年级语文组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生语文中年段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主题词

课外阅读、指导

负责人姓名

李雪琴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1977、2
工作单位

东西湖实验小学

电子信箱

lsqlsa@163.com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任务

黄敏


小高


本科

根据语文课本中的篇目规定本年级必须泛读的读物

李雪琴


小高


本科

策划全班性读书交流活动

管慧琴



小高


本科
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罗莉



小高


本科
搜集、发放相关材料

王丹



小高


本科

编制适切、有效的校本教材

张伟敏


小高


本科

   搜集、发放相关材料
预期成果


学生读书兴趣浓厚


积累运用读有所获


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预计完成时间

2011年七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小学生语文中年段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不断更新、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更新知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大学生阅读空间,使书成为其生活中离不开的好朋友,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生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说话作文语言贫乏,语文水平普遍低下。学生并未少做题,可语文水平为什么不高呢?我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原因是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廖廖无几,其中好些学生还读的是卡通故事脑筋急转弯之类。一方面,学生出于兴趣、好奇和求知欲,饥不择食地到处找书看,他们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唯恐分散学生精力,非但不予以组织指导,还多方阻挠,导致学生阅读量少、书源不畅、环境不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共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我们遵照新大纲的精神,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决定于20109月起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专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年段学生年龄特征的优化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构建符合学情的可操作性的课外阅读活动体系。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完成新大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研究内容:
根据中年段教育教学的实际,确立如下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小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3、创设交流平台,探索阅读方法,提升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四、研究对象
四年一班至六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学习借鉴法。

对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搜集、发放相关材料,让教师们知晓别人的研究现状、领域、方法等,避免无效的重复研究,以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务求省时,高效。


2、系统研究法。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团队,定期开展诵读教研活动,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形成一个有机的研究系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关注整体与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求得整体最佳效能。


3、对比研究法。

为了呈现本课题的研究的实效,可与开展该课题研究前的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考试成绩及其他方面作一比较,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4、调查问卷法。

即向学生、家长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选择地加以改进和补充、完善。

5、评比激励法:

对积极参与阅读,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六、具体措施

在学生中进行动员,大造课外阅读有理、有益、有效的舆论,精心布置班级环境,创设课外阅读氛围。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解释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研究的新举措,要求家长配合支持。三管齐下,师生、家长统一认识,做充分的舆论准备。要以优化课外阅读为指导,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制订切实的可行的措施。

第一,在保证原有课程设置不变的基础上,课内精讲高效,课外挤出时间指导阅读。可每周抽出一节中自习和一节课外活动课指导课外阅读,保证学生在校课外阅读时间。校外鼓励学生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博览群书。

第二,建立以一喧二的课外阅读机制,即课内教一篇讲读课文,带动学生课外自学两篇短文,并根据语文课本中的篇目,采用由篇及书(原著),由文及人(作者)的方法,规定本年级必须泛读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量有基本保障。

第三,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家庭建立图书架,建构图书网络,丰富学生读物来源。同时,还要为实验学生代办市图书馆借书证,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孩子订阅少年刊物、购买课外阅读书籍,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读书物质资源。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过程环节的系统指导,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物,拓宽阅读面;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动笔墨读书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指导学生应用课外阅读成果,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五,根据学校各阶段德育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课外阅读评比。评选十佳家庭书架,评选金锁匙读书积极分子,评选优秀手抄报或小书”(学生自编的习作选),评选优秀读书笔记集等等,使学生体验阅成功的乐趣。

七、研究过程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布置学生阅读任务,引导家长、孩子关注课外阅读。

2、调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3、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

1、班级建立图书角,制定读书公约;

2、启动每天读书“二十分”活动;

3、结合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小策略;

4、向各种学生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5、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6、策划全班性读书交流活动;

7、学生读书成果展评活动;

8、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

(三)总结阶段

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

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八、课题预期成果:

1、学生读书兴趣浓厚。希望通过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80%的学生养成回家读书的习惯。

2、积累运用,读有所获。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翻开来,各种小栏目、小版块设计精细,实用价值高。学生会把查阅到的资料自编成手抄课外阅读报。开阔思维,丰富词汇,提高学生课堂发言和学生的习作水平。

3、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广泛吸取书籍中的精华,博学多才,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在读书中受到品德、情感的陶冶,积累感性认识,丰富了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8:36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生自主学习歌曲模式的研究
组长:李婷
研究背景:
我校进行的“小学生主动发展”整体改革实验,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在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方法、有机会、有能力地主动积极学习。
学唱歌曲是小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歌曲学习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传授,以学生的模仿为主,忽视了个体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过程。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确定本研究主题探索自主学习歌曲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歌曲的能力。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通过研究,突破传统的“教为先,学为后”的歌曲学习方式,构建新的学唱模式。
研究内容
1、研究传统的小学歌曲教学中忽视的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强调学生自主学唱歌曲的过程。
2、构建新的歌曲学习模式“创境激趣(听、歌曲感受)——自主探究(唱、词曲自学)——练习内化(演、表现歌曲)——总结测评(议、师生评价)。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采取集体阅读与个人自学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主体性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最新的音乐教育信息,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主题定期开展组内“互听互评”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好的做法和学生的表现及时研讨。
叙事研究法:
勤于动笔,把研究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成功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
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搜集主体教育理论知识资料,明确此次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以及个人的任务。
实施阶段
采取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
总结阶段:
搜集研究资料,构建自主学习歌曲的基本模式。
研究成果形式:
教育论文、教学课例、案例。
成员分工:
李婷(主持研究)
蒋琴、胡汉仙(低段歌曲教学研究)
孙琳、李婷(中段歌曲教学研究)
袁四萍(高段歌曲教学研究)
保障措施:
1、每月进行一次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定期围绕研究主题开展“互听互评”活动。
3、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表现、自己的思考等问题,每月进行一次研究讨论活动。
4、注意资料的整理和搜集,每月进行一次组内检查。
模式构建依据: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 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 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操作环节:
1、创境激趣(聆听、歌曲感受,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主要是对音乐美感的初级感受,让学生通过聆听带来的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对歌曲形成初步印象。
2、自主探究(学唱、理解歌曲,自学歌曲)
强调学生交流对歌词内容的看法和歌曲情绪的处理方法,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自己学唱歌曲,根据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视唱歌谱,让乐谱成为学习的工具,为唱准歌曲服务。
3、练习内化(表演、表现歌曲,巩固深化)
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对歌曲做创造性地变化,在这些艺术创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现能力。
4、总结测评(评价、师生同评,鼓励帮助)
采取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被肯定的快乐,同时也提出今后需要提高和努力的方向。
教学策略:
1、突出音乐听觉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歌曲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情感交流、学唱歌曲还是创作表演活动,都是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自主学习歌曲的基础。
2、强调面向全体的同时,注重个体发展:
自主学习歌曲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同是,每个学生都有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歌曲,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绪。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
3、鼓励音乐创新:
创造性是自主学习的最高体现,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最佳艺术表现创造性的表现歌曲,并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发表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在这些艺术创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评价标准:
教师表现:
1、创设良好的歌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2、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重视音乐实践,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将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活动和成功的机会。
5、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表现:
1、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2、能感受歌曲作品中节奏、速度、力度等音素,对表现歌曲的作用,并能对此做出反应。
3、在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能对他人表演进行简单评价。
4、能创造性地进行歌曲的艺术表现。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9:0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六年级语文组
一、          问题的提出
批注式阅读历史悠久。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金圣叹评点的《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开国领袖毛泽东阅读古典文学,特别是历史读物和诗词都有自己的阅读批注。
批注式阅读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可见,批注式阅读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这些要求和规律。
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教师特别的重视,然而怎样让学生“自主”,怎样使学生与文本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对话”,怎样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操作层面的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多的表现出为教师对文本的之间的对话,不仅学生自主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与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由于教师过多的牵引,学生亦失去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自由。因此,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还显得比较空泛,学生自主阅读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的提出正是为探索一条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新阅读教学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操作策略。
2、探索阅读教学的新途径,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中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拟通过计划、调查、资料搜集、实践、总结与反思,分成三个阶段实施:
1
、前期准备阶段(20109月)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充分论证,确定课题,形成方案。
2、实施阶段(201010月——20117月)
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小学生阅读批注的现状,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操作策略。
3、总结、结题阶段(20117月)
运用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搜集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并设计课堂教学等研究案例、进行汇报,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
主要阐释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
2 研究案例:
主要通过总结、反思,撰写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具体操作方法的教学案例23个。

七、研究人员及份工
人员
具体分工
黄辉
课题指导
盛爱军
课题指导
张幕轩
全面主持
朱玉梅
课前批注式阅读的策略研究
黄秋芬
课中批注式阅读的策略研究
罗伟
课外批注式阅读的策略研究

八、保障措施
1、固定研究人员,保证研究人员的稳定。
2、保障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
3、落实教研活动的内容。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9:3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小组合作策略的研究

一、            课题背景:
科学课实验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每一节课都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不能合作,教师宣布合作开始,但是小组成员或者无所适从,或者争抢材料、乱哄哄、乱告状;不会合作,没有明确分工,不能取长补短,缺少互相帮助,小组长指挥不动,汇报员缺乏整体意识;不愿合作,好学生独霸一方,差学生无事可做,小组内互相批判,小组间互相攻击,甚至故意找茬经常弄得课堂上乱糟糟的,因乱受批,因吵闹伤和气。
这样,表面看一节课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有效探究不够,深度思考不足。而且,由于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累,嗓子喊破,身心疲惫,学生却争吵一节少有收获。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将小学科学实验研究课型的研究与实施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把这种课型研究透彻,找出这种课型的教学规律,设计出适合这种课型的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优势,优化我们的科学课堂实验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授课方式,既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的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或者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础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实验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改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实践意义
1、分析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实验课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实验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科学实验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实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某方面处于优势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弱的学生,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效果。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建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固定小组,建立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直到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研究思路:
1、研究假设   由于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累,嗓子喊破,身心疲惫,学生却争吵一节少有收获。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本无错,关键看教师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如何训练。如果我们解决了过去实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训练不够的问题,用具体的案例来知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协作,互助交流,耐心倾听,反思纠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运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制度的约束作用,组织方法只要得当,那么科学实验课合作学习就一定会有“趣”,有“序”。
2、具体方法
1)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的成功也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使每个学生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目标,这就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各小组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之间明争暗赛的局面。
3)设计生动的合作性活动。科学实验课教学是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新颖有趣的合作性活动,使学生真正能动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合作。
4)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利用多种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进行。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活动,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持久的探究兴趣及能力。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3、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八、课题的实施:
1、研究准备阶段(20109----20118
这一阶段完成理论学习、课题酝酿、课题规划
(1)    调查了解现状,确定研究课题。
(2)    成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    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人员分工:科学组全体教师(杨玲、何平、朱明芳、李智)
2、研究实施阶段(20119----20123
这一阶段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改变策略。
(1)    实验教师依照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2)    收集相关信息,研究材料。
(3)    积极撰写实验心得和相关论文,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
人员分工:杨玲、何平、朱明芳、李智
3、实验总结阶段(20123----20129
这一阶段,对实验结果惊醒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完成课题。
(1)    收集、整理实验信息和资料。
(2)    开展实验结果的评价、分析。
(3)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人员分工:杨玲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50:07 | 只看该作者
《有效培养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方案
二年级语文组    夏娟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口语,是人的内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而我们年级的学生虽说是二年级的学生,但口头表达的整体水平的确让人忧心。学生在课堂中大多数是“静止”状态,不想说,也不愿意说,站起来说,也说得不完整,表达含糊,精彩的发言可谓是难得。我们觉得有必要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研究并运用创造性的教法以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能力,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开展有关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孩子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工作,交流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理论和激励理论为理论依据。因为“口头表达”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所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就凸现了出来,而现在不少学生之所以口头表达出现欠缺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不敢说,所以激励手段的应用也尤其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方法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及操作策略研究
2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和课题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
2、 教育实验法
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3 经验总结法
4 个案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20109201010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 实施研究阶段(201011201210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3 总结、结题阶段(201211201212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研究论文。主要阐述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2 研究案例。主要通过反思总结,撰写反映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典型案例23个。
八、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
组长:夏娟
组员:刘莉  丁建霞  郭红霞  张艳霞   李汉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50:4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培养研究
组长   陈莉
一、课题的提出                                    
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本课题中所指的课外阅读自主性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在课外独立进行阅读活动,并形成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在总目标中具体而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对保证阅读的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高年级学生在课外主要沉溺于电视、电脑中,课外阅读自主性极差,90%的同学属于被动性阅读,根本就没有自主课外阅读的意识,当然更谈不上课外阅读质量;即使老师有要求,家长有督促,大部分学生也会打折扣。通过对二年级7个班300多名同学进行调查,完全具有课外阅读自主性的为10%。基于这些情况以及对课外阅读自主性培养意义的认识,我提出了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方面要求第一学段即小学低年级学生具体做到: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而现代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那么就不能按质按量达到相应阅读目标。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自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据行为科学家研究: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形成习惯性行为;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在课题中我依据这个原理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自主课外阅读习惯。
3、据心理学的研究,自主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独立需要、自我感情、自我的确立。独立需要指摆脱外部强制的自由需要。自我感情主要指自信的自主感情。自我的确定即思维的独立。因此在课题中我渗透了这三个方面。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探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培养的初步模式。
(二)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具体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喜爱图书,喜欢阅读,喜欢并能够独立自主阅读;
2、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三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
3、本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培训课题教师,开展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6月):根据研究方案的总体思路和程序开展研究,不断优化研究措施。
第三阶段(2011年7月):效果检测与总结。
五、研究措施
(一)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专题理论学习,通过自学、向他人请教等方式来提高课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开展实验前测,拟定研究方案。
(二)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开展“六部曲”系列活动,轻技巧指导,重兴趣引导,循序渐进,把握时机,初步形成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的模式。从“第四部曲”开始,在不让学生产生烦躁、畏难情绪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统计、书面积累。
1、无痕教育
2、低调热身
3、轻松登场
4、亲子共读
5、书屋创建
6、多样交流
还有如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擂台赛、智力问答、讲故事比赛、背古诗比赛、手抄报比赛、朗读会等。
五、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词语,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
六、课题组成员
组长:陈莉
组员:任桂兰、朱艳芳、沈桂云、范劲芬、钱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7:44 , Processed in 0.1546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