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8 13:4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  记者  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
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
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
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
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
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
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


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 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

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
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
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
“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
“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
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文革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本质上属于自由作文,作文考试正好相反。我无法让孩子们回避考试,因此我在训练体系里增加了“点题征文”这个活动,一个学年有十来次征文,三年有30来次征文,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练一练
2#
发表于 2010-8-25 15:36:37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8-25 15:38:28 | 只看该作者
《一线教师》:离教育教学的原生态更近些
编辑:福建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
离教育教学的原生态更近些——《一线教师》对教育随笔的超越
  理论过于注重提炼、抽象常常会失去整体感而引起阅读疲劳。管建刚的叙述离生活的原生态更近,更像教育教学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又因为采用一线教师的角色来叙述,让教师的亲近感更强
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理论过于注重提炼、抽象常常会失去整体感而引起阅读疲劳。管建刚的叙述离生活的原生态更近,更像教育教学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又因为采用一线教师的角色来叙述,让教师的亲近感更强
  虽然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销售好几万册;虽然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作文魔法营》也着实受到不少好评,但我还是更看好他的新著——《一线教师》。管建刚用“手记”的形式谈一线教师日常遇到的细节问题,文笔和婉流畅同时又把每篇的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精致,是许多写作者难以做到的。“作业问题”、“纪律问题”、“激励问题”、“复习问题”、“反思问题”……着实是让一线教师心烦的问题。在一系列的案例中,管建刚展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艺术。在看似信笔写下的札记中,不露痕迹地蕴含着他的观点和认识。
  当大量的论文引用一些教育学原理,找一些案例作注脚,论述一些耳熟能详、不说也罢的道理时,管建刚坚持并完善着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似乎不怎么理睬那些理论。在一些人看来这将影响其文章的品位,但是这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张状态,也使不少人对理论产生疑虑。
  理论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原理或道理,把原理加以运用却不是简单的事。化学原理告诉我们,水中能提取氢气,氢气燃烧产生纯净能源,但具体如何提取转化成汽车动力,至今人们还在探索。教育的对象是人,情况复杂多变。知道原理重要,懂得如何运用原理同样重要。对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专家们讲得头头是道,教师们也常常听得津津有味。然而遇到具体问题,许多人依然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对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专家们也未必能处理好,甚至可能更糟,正所谓知易行难,更何况绝大部分的理论比实践或多或少地要落后若干节拍。
  实践则丰富复杂得多。有些学生总是迟交甚至不交作业怎么办?不遵守课堂纪律,趁机起哄、大笑,老师怎么处理?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乱哄哄,又该用什么方式处理?管纪律需要哪些技巧和策略?班级卫生做不好,老师有哪些招数可用?学生之间误解,乃至有家长误解了别的孩子,班主任怎么做工作?……这些问题在教育学理论书籍上并不能找到答案。更不是有些人在那里空讲几句“爱心”、“耐心”、“细心”的道理就能解决的。比如说“耐心”,两三位学生上课老是影响他人,几次家访,耐心谈话,但就是不见效果。对这些事情耐心的时间多了,就会影响其他的事。
  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考验。而像纪律问题、班风问题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一些人可以冠冕堂皇地大讲把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活泼、自由地发展,可一线教师要顾及方方面面。课堂乱哄哄,作业不做,学习成绩下降了,家长要告状,校长要批评。当然这不是说要一味“管、卡、压”,而是说要寻找活泼、自由快乐与教书、育人之间的平衡点。再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原则真要落实却不是简单的事。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对话一遍,课时任务的完成势必受影响。诸如此类,任何理论的标尺都难以准确地指示实践的距离。
  当众多教师对大量冗长、艰深,充斥说教的理论文章日益厌倦之时,教育随笔异军突起。随笔的形式便于从清规戒律中解脱出来,进入更为自由的天地驰骋,从而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其中,一些作者文笔流畅,表达另类,艺术色彩较浓,颇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些作者情绪化的表达,读读可以,照做不行,轻灵有余,沉稳不足。文笔的流畅与教学艺术的高超还是两回事。教育随笔曾引起了一些人的追逐,有些人甚至信马由缰,满篇充斥着主观色彩过浓的个人感受,实则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批评的“浮谈无根”的弊病。这样,教育随笔开始遭到不少人的厌弃。当然这并非说教育随笔已穷途末路,有自己风格并能对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有帮助的随笔还是有生命力的。
  一些人总爱强调抽象的“理念”、“意识”,我却更认可胡塞尔说的“意识总是对某个东西的意识”。
  因此,《一线教师》中体现的对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就显示了珍贵的参考价值。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就在一个个具体、平凡的事件中展示了出来。这些问题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呈现——黑尔格所言的“感性的确定性”。管建刚的叙述角度不是在教人怎么做,而是在说“我是怎么做”的,体现了平等交流的态度。诸种问题是教师日常熟悉的,有的熟悉到容易忽视的程度。这就提供了一种现象学所称的“体验流”的东西。管建刚的叙述离生活的原生态更近,或者说更像教育教学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又因为采用一线教师的角色来叙述,让老师的亲近感更强。
  理论过于注重提炼、抽象常常会失去整体感而引起阅读疲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的体验对象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许多部分,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同时代的胡塞尔认为,注意中心之外还是有边缘域,中心与边缘是不可分的。胡塞尔强调“走向事情本身”就是为了克服过于理论化的缺陷。《一线教师》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学生转化的过程。
  当然,《一线教师》中个别案例的处理似有可商榷之处,管建刚也还可以考虑融合进一些理论。像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夏丏尊、叶圣陶的《文心》用理论而不露痕迹。显然,这是更高的要求。(成知辛)
4#
发表于 2010-8-25 15:42:01 | 只看该作者
走向事情本身——《一线教师》对教育随笔的超越
编辑:福建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
  成知辛
虽然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销了好几万册;虽然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作文魔法营》也着实受到不少好评,但我还是更看好他的新著——《一线教师》。
《一线教师》几乎看不到理式的羁绊。管建刚用“手记”的形式谈一线教师日常要遇到的细节问题,文笔和婉流畅,同时又把每篇的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精致,是许多写作者难以做到的。“作业问题”、“纪律问题”、“激励问题”、“复习问题”、“反思问题”……着实是让一线教师心烦的问题。在一系列的案例中,管建刚展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艺术。在看似信笔写下的札记中,不露痕迹地寓含着他的观点和认识。
当大量的论文落入窠臼——引用一些教育学原理,找一些案例作注脚,论述一些耳熟能详、不说也罢的道理的时候,管建刚坚持并完善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管建刚似乎不怎么理睬那些理论。在一些人看来这将影响其文章的品味提升。但是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紧张状态,使不少人对理论产生疑虑。
理论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原理或道理,把原理加以运用却不是简单的事。化学原理告诉我们,水中能提取氢气,氢气燃烧产生纯净能源,但具体如何提取转化成汽车能源,至今人们还在探索。杠杆原理告诉我们,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以更省力,而具体运用去撬动一块大楼般的巨石却并不那么简单。教育的对象是人,情况就更复杂多变。知道原理重要,懂得如何运用原理同样重要。对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专家们讲得头头是道,教师们也常常听得津津有味。然而遇到具体问题,许多人依然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对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专家们也未必能处理好,甚至可能更糟。所谓“知易行难”。何况绝大部分的理论比实践或多或少地要落后若干节拍。
实践则丰富复杂得多。“生活之树常绿,理论是灰色的。”有些学生老迟交、甚至不交作业怎么办?不遵守课堂纪律,趁机起哄,大笑,老师怎么处理?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乱哄哄,又该用什么方式教育?管纪律需要哪些技巧和策略?班级卫生做不好,老师有哪些招数可用?学生之间误解,乃至有家长误解了别的孩子,班主任怎么做工作?……这些问题在教育学理论书籍上并不能找到答案。更不是有些人在那里空讲几句“爱心”“耐心”“细心”的道理就能解决的。比如说“耐心”,一个班十分之一的作业问题较多,两三位学生上课老是影响他人,详细批改,个别辅导,耐心谈话,一天就24小时,扣除吃饭睡觉上下班行程等等, 对这些个耐心的时间多了,就会影响那些个的事。因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是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的考验。而像纪律问题、班风问题没有处理好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一些人可以冠冕堂皇地大讲把快乐还给孩子,要让孩子活泼、自由地发展,可一线教师要顾及方方面面。课堂乱哄哄,作业不做,学习垮了,家长要告状,校长要批评。当然这不是说要一味“管、卡、压”,而是说要寻找活泼、自由快乐与教书、育人之间的平衡点。再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原则真要落实却不是简单的事。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对话一遍,课时任务的完成势必受影响。诸如此类,理论的标尺都难以准确地指示实践的距离。
当众多教师对大量冗长、艰深,充斥说教的理论文章日益厌倦之时,前些年,教育随笔异军突起。随笔的形式便于从清规戒律中解脱出来,进入更为自由的天地驰骋,从而更能展示作者的个性风采。其中,一些作者文笔流畅,表达另类,艺术色彩较浓,颇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些作者的情绪化的表达,读读可以,照做不行,轻灵有余,沉稳不足。文笔的流畅与教学艺术的高超还是两回事。教育随笔曾引起了一些人的追逐,有些人甚至信马由缰,满篇充斥着主观色彩过浓的个人感受,实则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批评的“浮谈无根”的弊病。这样,教育随笔开始遭到不少人的厌弃。当然这并非说教育随笔已穷途末路,有自己风格并能对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有帮助的随笔还是有生命力的。
一些人总爱强调抽象的“理念”“意识”,我却更认可胡塞尔说的“意识总是对某个东西的意识”。因此,《一线教师》中体现的对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就显示了珍贵的参考价值。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智慧就在一个个具体、平凡的事件中展示了出来。这些问题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呈现——黑尔格所言的“感性的确定性”。管建刚的叙述角度不是在教人怎么做,而是在说“我是怎么做”的,体现了平等交流的态度。诸种问题是教师日常熟悉的,有的熟悉到容易忽视的程度。这就提供了一种现象学所称的“体验流”的东西。管建刚的叙述离生活的原生态更近,或者说更像教育教学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又因为采用一线教师的角色同位来叙述,就让老师的亲近感更强。

5#
发表于 2010-8-25 15:52:35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推荐
     说起来,管老师的实验是很简单的。不过是要求学生写“每日简评”,在此基础上办《班级作文周报》,并建立一整套评选、对话和激励机制。这很容易被认为无新意,或很容易学。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他的实验背后的教育理念(包括语文教育的理念)因此被忽略了。而我所看重的,除了其可操作性(在语文教育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可操作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恰恰是操作背后的理念(这又是语文教育改革进行到现阶段最容易被忽略的)。
            ——钱理群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和创造,这就是一个原生态的教育创新的经典个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居然可以对由专家、权威编写、审定的教材发起挑战,独辟蹊径、自成一格,颠覆了数十年一贯制的“读、写结合”按部就班的训练方式,用自己独创的“动力学”作文教学法,改变了历来的“要我写”的被动局面,使奄奄一息的写作教学焕发了生机,取得了写作——语文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潘新和
     “我手写我口,童年谈童心”,这本来是小学生作文的应有之义,但在传统的小学生作文里却要“众里寻它千百度,踏破铁鞋无觅处”。当原生的成了另类,当天性被视为怪异,当儿童作文中的儿童不再像儿童,管建刚返朴归真的作文教学探索,就成了“于无声处”的春雷、石破天惊的革命。
            ——周一贯
内容简介

如果你的学生不愿意写,如果你的学生不喜欢写,如果你的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如果你的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如果你的学生把作文看作一场奴役……那么,请马上打开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摆在你眼前的,是一份能让你喜悦的作文教学成果,一份能将你引入作文教育幸福的成果。在这里,你将看到全新的作文教学操作方式、感人的作文教育情怀,你将发现,作文可以教得如此火热与激荡;你将发现,学生竟会如此地为作文痴、为作文狂;你将发现,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革命,它的可操作、可借鉴、可模仿、可迁移,必将给你带来全新的作文教学体验……

作者简介管建刚,男,1973年生,《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著有《不做教书匠》、《魔法作文营》,曾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文章200篇的记录。
总序 追求理想记录精彩
序一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
序二 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序三 作文,需要这样的革命
第一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骨构系统
 一、经历
 二、反思
 三、迷途
 四、灵感
 五、构架
 六、录稿
 七、扫版
第二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一、三大动力
 二、等级评奖
 三、“评奖”细节
 四、“积分活动”
 五、“积分”规则
 六、“稿费”活动
 七、分版而治
 八、动力写作
第三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一、佳句精选
 二、故事争鸣
 三、心语港湾
 四、话题辩论
 五、我的名言
 六、想像接力
 七、版面空缺
 八、向您约稿
 九、优先卡
 十、才运卡
 十一、新星亮
 十二、出专刊
 十三、装帧大赛
 十四、收藏童年
第四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保障系统
第五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训练系统
第六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理论系统
后记 早春的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3:32 , Processed in 0.0945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