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7|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参观考察]宜昌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1 10: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说美术公开课中的时髦病
http://www.ycjyw.net.cn    2010-10-15   宜昌教研网  
-----------------------------------------------------------------------------------------------
枝江市七星台镇小学 周传志

关键词:美术公开课
曲解课标
做秀

内容摘要:美术公开课的常见弊病:1、滥用多媒体,忽视传统媒体和教师作用;2、重美轻术,人文高于学科本位;3、片面追示综合,以致喧宾夺主;4、滥用合作学习方式,造成不当窝工;5、奖品代替评价,饮鸩止渴;6、执着于教学环节,忽视组织教学。

一般说来,每位美术教师甚至每位教师的课都有两幅面孔,素面的日常课和浓妆的公开课。如果说美术教师的日常课程是家常便饭的话,那么公开课小则是家中来客,略备酒菜,大则是慎而重之,满汉全席。想听到一位教师的日常课近于奢侈,但是从公开课中也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教师日常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笔者从教美术多年,有机会观摩学习了不少同仁的课。现就美术公开课中的一些常见弊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滥用多媒体,忽视传统媒体和教师作用。
背景:湘版《美术》第1册《开心台历》
《开心台历》是一节低年级的纸工制作课,要求学生用卡纸制作出立体的台历座并美化。教师执上这课时,多媒体在课中占了极大的比重。教学课件美仑美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可是该教师连制作步骤和范品都是用多媒体展示的,课中没有直观教具,教师也没亲自动手演示制作,在整个新授环节只充当了一个放映员兼画外音。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以来,其丰富的音像资源使得美术课的单位容量以几何倍数增长,它可以将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复杂的制作过程、抽象的文字板书等轻易而直接地出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还因媒体的新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很大一部分美术教师眼里,多媒体是一柄利器,有它在手,从心所欲。大凡公开课,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有一种桌上无菜,对不起客人的感觉。
其实多媒体也并不是全能的,它并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媒体,当然也更不能代替教师。视听媒体提供给学生的感知,称为第二感知,它是有别于学生亲眼看到、直接摸到的感知的。恐龙、外星人那些虚拟的东西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何况是小小的美工制作。就本课来说,相对于真实可触摸的范品(商品台历和纸制作品),课件终究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而且本节课时间允许,教师也应该亲自动手演示制作范品台历,在重难点处反复讲解,这样方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其学习信心。

二、重美轻术,人文高于学科本位。
背景:湘版《美术》第2册《泡泡乐》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色彩课,要求学生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彩色的泡泡。教师先用自编童话切入课题——泡泡国王邀请大家去玩耍,接着吹泡泡,赏泡泡,商量如何留住易碎的泡泡,讨论如何把泡泡变成卡通形象,最后表现泡泡。游戏在课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美术要素却未能在游戏中体现,学生在快乐地玩了一阵后所获无多。
《美术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它要求教者在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但这句话的主体仍是美术而不是文化,美术教师切莫将相关文化作为了主体而忽视了一节美术课的基本要素,一节美术课作为美术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社会课、科学课,语文课什么的),它基本的东西也就是它的学科本位可不能随便丢。
常有美术教师对着课件夸夸其谈,继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却始终没亲自露一手,使得大家认为现在的美术课由语文老师来上更合适。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美术课再怎么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必须的,美术教师不能只要人文、只要审美,不要技法。教师需要细讲解、多示范技法要领,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辟如本课,教师就应该在观察泡泡的色彩、如何用手中材料表现那些圆形而多彩的泡泡上(即美术语言)下功夫,而不仅是带着学生在玩泡泡、赏泡泡、想像泡泡这些环节上玩得不亦乐乎。

三、片面追示综合,以致喧宾夺主。
背景:湘版《美术》第6册《风来了》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绘画课让学生用图画捕捉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教师执上这课时,设计了相当多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风,借助于多媒体,先让学生听风声(听狂风呼啸、再口技学一学风声),再说风(风的形成、生活中的风),再看风(欣赏范画、看影片《龙卷风》),接着表演风(风中行走、小组表演龙卷风),最后画风、评风。其中几次表演在时间上占了很大的比重。
《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部分提到: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它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也就是说,在传统单一的美术课时综合进其它美术元素,其它学科知识,社会知识等。笔者认为,这种综合是有前提的,并不是越广越多就越好,它的前提就是美术的学科本位,即这节课还是一节以美术为主的课,其它的学科元素占比重较小,只为突出主体起一定的烘托作用,切莫有了广度少了深度。
其实本课总的教学环节设计是科学的,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体验风的存在。但是由于综合尺度把握不是很适当,以致冲淡了主题。让学生用口技表演风,小组表演龙卷风未免强人所难,还不如找个电风扇和几件衣物吹一吹让学生看。而且前面再怎么多方位感知,最终还是要回到美术语言上来,所以笔者觉得应该压缩甚至省去那些华而不实的表演环节,在美术语言上多下功夫,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创意用构图用线条来表现看不见摸不着的风。

四、滥用合作学习方式,造成不当窝工。
背景:原湘版《美术》第7册《花样文章》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图案课,要求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图标代替文字制作一篇短文并用图案装饰美化。教师在前面新授部分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用图标代替文字的方法,气氛活跃,十分精彩。可后来作业时,教师给学生每组(四到五人)发一张大纸,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篇花样文章,一张纸可供四五人合作的空间确实不大,学生从选题到装饰都意见不统一,先是争吵,后来就成了少数干、多数看的局面。
《美术课程标准》中不止一处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于是许多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认为这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采用合作方式学习的,合作与否要视学习内容而定,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才可以考虑:
学习内容太难,个人难以完成的;
学习内容费时太长,单人难以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的;
符合以上两点且学习内容可以分工的。
每个人骨子里多少都有些惰性的,有人代劳,自然乐得清闲。不分对象地采用合作方式,只会造成不合理的“窝工”现象。

五、奖品代替评价,饮鸩止渴。
背景:湘版《美术》第1册《花花绿绿的糖纸》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色彩启蒙课,要求学生用各种色彩涂出几张糖纸并做成假糖果。教师先带学生品糖果,再赏糖纸,接下来提问:“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呀?”,学生还沉浸在糖果的美味中,不举手。教师再三鼓励,终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红色。”“回答得真好!来,老师给你发一份奖品。”学生得到了一份教师事先备好的小奖品,得意地坐下。“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呀?”这次无数小手臂举起,有如森林。老师点了几个并发给奖品。接着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画糖纸,却仍有许多没被点到的学生不识时务地、执着地举着手(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也能答,凭什么给他们发不给我发)……
《美术课程标准》中在基本理念中要求: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及动力。发奖品当然可以一时激励学生,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饮鸩止渴,利大于弊。
本节课中,且不说教师的提问没有营养,只说学生在课内回答问题是其职责所在。学生回答得好,教师大可不必发什么奖品,只需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翘起的大拇指或者一句由衷赞美的话,便能让他们获得心理满足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发给奖品(包括贴小星星)只会助长学生的功利意识,教师不可能在平时的每节课都准备奖品,这节课回答问题有奖品,下节课没奖品了,那举手岂不是大亏特亏了。

六、执着于教学环节,忽视组织教学。
背景:湘版《美术》第2册《小树快快长》
一节地市级优质课,执教者主场作战。教师出示了一幅范画后提问:“谁来谈谈对这幅画的欣赏感受?”一年级的学生虽能领会但由于口拙,一时无人举手。教师问了几遍,还是无人应答,笑容有些挂不住了。正着急时,后排有一只手犹豫着举了起来,教师欣喜地点起那个学生。“老师,×××他踢我的凳子”。“……”后座听课者一笑的同时授课老师脸上的表情很丰富,最后“哦”了一下作手势让那学生坐下。那学生此时也发现是公开课,望了后座听课的老师一眼,一脸惶恐地坐了下来……
在大家的印象中,好象公开课是不需组织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完成那么多的教学环节都够呛,哪还有空组织教学。笔者觉得其实不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使得美术课堂中组织教学比其它学科都重要,学具的准备、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一次也不能马虎的,否则只会造成以后的组织教学更难开展。
就算是在公开课中,教师也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而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教育者,比起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同时培养好的课堂常规也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做的功课。如果是我碰见了类似的事,一定会尊重这个学生的权益,停下正在进行的教学环节,妥善地处理好这个小纠纷后再继续。公开课中,打动听课者的不应仅有好的教学思路和好的教学效果,还应有执教者良好的驾驭课堂能力和高尚的师德情怀。
还有一种情况,下课铃响后,教师教学环节没完成,迟迟不宣布下课的也应属于此例。

其实之所以有以上林林种种怪现象,一方面是出于教师对课标理念的曲解,更主要的是教师的一种表演意识在作怪。只要教师收拾起这种做秀的心理,认识到自己表演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后座听课的老师,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公开课,那么自己的课一定会质朴、真实、动人、有效,有了这些,想要获得听课老师的理解和赞同决不是一件难事。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6:12 | 只看该作者
用心灵备课
http://www.ycjyw.net.cn    2010-10-13   宜昌教研网  
-----------------------------------------------------------------------------------------------
宜昌金东方学校·小学 肖远新
好多老师都把备课片面的理解成“写教案”,这就是一种“悲哀”。我曾在《小学语文论坛》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我不写教案》,作者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抄写教案”的一些弊端。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因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因为这种理念长期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以,好多教师都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装的“学”都体验不出语文的“灵性”。语文的“灵性”就是语文“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不是靠“写教案”写出来的,而是教师和学生用“心灵体验”出来的。因此,用“心灵体验”文本也应该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备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专家把“备课”分为“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在关键时刻,“隐性备课”的作用是重于“显性备课”的。“显性备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教案。什么是“隐性备课”,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凡属于用“心灵体验”的“备课过程”,都可以归为“隐性备课”。也有人说语文“备课”就是“背课”,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篇文章要多读,到“熟读成诵”,才能真正做到“走进文本”,融入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语文教师自已不去“解读文本”,把教参上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这就是语文课缺乏“灵性”的根本原因所在。我记得兴山实验小学的品牌教师乔伦俊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前,早上五点钟就起床读“文本”。在课堂上,他和学生一起用动人的情感“体验文本”。这节课获得了成功,当人们在激动中醒悟时,才觉得觉得教师“读文本”原来是多么重要啊!

语文教师要用多情的心灵去体验文本,去发掘文本的内涵,去寻找自己对文本的灵感。前些日子,听了小学四年级《巨人花园》一课,感悟颇深。我读到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就被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一个“东西”在我的脑海里逐步生成,这个“东西”就是“巨人”在“冬天”和“春天”里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老师们在授课时,只注意到了“巨人”在“冬天”里的那种“任性、冷酷”,在“春天”里的“热情”。“小男孩儿”出场的画面不多,似乎没有引起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注意。我又读了几遍课文,觉得“小男孩儿”起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巨人”的“沟通”。那么这篇童话的“人文精神”也应该体现在“沟通”上。后来,和老师在一起交流时,才知道,我对这篇童话的解读,其实就是专家的观点。
在写作中,常说要“厚积薄发”;在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在语文教学中,这“一桶水”的概念,不仅是广度上,更是深度上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悲哀就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平面上去读文本。总是认为,教师理解了的,学生就一定要理解,学生不用理解的教师也不用理解。在“隐性备课”中,就是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跳上去摘桃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蹲下来读文本”。例如,二年级语文中的《北京》。有教师在教这一课时,只是“从头到尾”来一次“顺读”,让学生感悟到北京的美丽而已。如果我们用较深的语文知识来解读,就会发现,在这一课所有的用词中,“方位名词”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果教师采用“两条线”进行教学,让性质不同的词语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对学生装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体验到课文写了“北京的那些景物”,“北京的美丽”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

“显性备课”是一种短期的行为,“隐性备课”则是一种长期的历炼。语文教师应该长期坚持写作,用“语文”和“文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情趣,这样的语文教师,课堂才有“文学味”。语文教师读文本的灵感不是学会的,是自己“悟”会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习较深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从高处着眼,做到“游刃有余”。“语文教研组”这个名字也应该改一改,叫“语文研修组”也许会更好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更应该时时处处“修炼”。只有这样,教一辈子小学语文,才能走出“教书匠的悲哀”,更到一种更完美的教学境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论循环大课堂的理论来源
http://www.ycjyw.net.cn    2010-03-23   宜昌教研网  
-----------------------------------------------------------------------------------------------


孟凡明[①]

【内容摘要】循环大课堂是一种思想,展示课出彩之处在于学生展示和老师点拨环节,本文主要论述这一理论来源。
【关键词】循环大课堂    苏格拉底    孔子

    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在全国少数省份展开以来,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共识,其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在教育界掀起波澜,引起广泛关注的则是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育模式。
    循环大课堂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本文要论述的就是:循环大课堂展示课上出彩之处的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环节的理论来源。
一、学生展示的理论来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人们把他的教育方法称为是“产婆术”。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对其教学方法有精辟的见解[②]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常不见自己提出意见,只就对方所知提出问题,由对方逐一作答,到后对方自能走上苏格拉底心中所预有之结论而共相首肯,其同时讨论者可以不止一人,并可有某人中途退席,而由别人接续讨论者。至其讨论之最后结果,虽不出席人,观其语录,亦可了然。此种方法,西方人谓之“产婆法”,谓苏格拉底只做了一产婆之工作。
由此可知,古希腊讨论和追问(质疑)的学习方法其实和循环大课堂学生展示环节的情形大体相同,由展示的同学先讲解,然后由同学质疑,再由展示的同学解答,若不能解答,则由同组或其他同学代为解答,其实就是大家层层设问、相互讨论、辨析的学习过程。只不过追问的不是老师而是全体同学,区别在此。
如果同学之间不能解答,则由老师点拨。
二、教师点拨的理论来源
老师点拨的理论来源,笔者以为来源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先生在访问欧洲弘扬儒家思想的演讲中解释为[③]
学者对於某一问题研究未得之时,教者应趁机善为开导,使能豁然贯通;而学者於某一问题,已有所领悟,但不能畅所欲言时,教者应趁机善为指示,便能畅达其辞。如此一来,教者随机诱导,必可使学习的人对其所研究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彻底的了解。
可见,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一过程恰似循环大课堂教师点拨环节,不到学生相互探讨不出时,不去启发;等到学生期待老师“启”、“发”时,再精讲点拨。
三、结论
东西方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不同,“在不断的层层诘问中体现出来的逻辑与思辨的光辉,是苏格拉底启发方法的魅力所在,那么,学生由于长期与孔子共同生活所萌生的对其人格的敬仰与情感上的依赖,则是孔子启发方法成功的基础”[④]。但是,他们都注重启发式教育。
他们的思想带给后人以启迪和智慧,循环大课堂借鉴、综合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先由学生之间探究、质疑、辨析,再到老师的精讲点拨。循环大课堂是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交流、碰撞,共同探究知识,教学相长的过程。诚如马尔克林斯基所言“思想和思想碰撞,就会迸溅无数火花”。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陈晓慧:《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何以不同?》,《光明日报》2009年07月20日。
3、钱穆:《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4、《孔德成先生访问欧洲弘扬儒家思想演讲稿》,孔氏宗亲网:www.kong.org.cn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7:3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不是脑筋急转弯
(作者:兴山县三峡希望小学 陈德英)
——有感于现阶段语文练习作业
      前不久,我拜读了《语文世界》傅国涌先生关于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很有真知灼见。,引起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思考,的确,以难题、偏题、怪题来训练学生,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越来越往歧路上走去。
    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家长,她满腹愁苦地向我倾诉,她的儿子在做“字词语积累”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题为“请按提示写成语”,提示是:最高的人:顶天立地。以下有“最长的一天”、“最高的地方”、“最远的地方”、“最大的被子”、“最荒凉的地方”等等,这样的习题我经常见到,别说是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的也一样是难题。家长说她帮助做了几道题,结果都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那就是错了,如最高的地方,她写了“高不可攀”,而标准答案是“至高无上”,如“最长的一天”,她想的是“日久天长”,而标准答案是“度日如年”……
     仔细想来,这样的语文题目已经超出了语文的范围,已经接近“脑筋急转弯”了,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机巧,一种超出语文的想象。现在语文作业出现的猜谜语难倒家长的题目已是屡见不鲜,周末我就能经常接到家长或者学生询问某道题目的短信。以难题、偏题、怪题来训练学生,如果长期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我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无忧虑。诚如一个流行的经典故事告诉我们的,当学生将“春天”作为“雪化了是什么”的答案时,他得到的是一个大红“×”,这与唯一的标准答案“水”不一致。多年以来,有知者无不认为这是语文的歧途,将原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人生、自然无穷之美的文学引向了一条僵硬、枯燥的小胡同。
     现在的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语文所独有的了,多年来千呼万唤的改革到底往何处去?我想前辈们在编写课本时的努力与当年教师们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课本与课堂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练习与考试。归根结底,只有不拘泥于现成的框架,跳出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才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展出视野,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到快乐,所有联系都应围绕着这个目的。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要让中国的孩子掌握自己的母语,充分享受欣赏、审美的愉悦的,难道不是吗?
      因此,不应以唯一的、道貌岸然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语文毕竟不是智力游戏,既不是猜谜语,也不是脑筋急转弯。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8:08 | 只看该作者
听评课要做到 “四要”“四不要”
http://www.ycjyw.net.cn    2010-02-01   宜昌教研网  
-----------------------------------------------------------------------------------------------
  兴山一中  董长茂


     听课评课是学校最为普遍的教学研究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赋有成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下列“四要”“四不要”:
“四要”
     一要有对话。首先是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对话,上课教师说说课,谈谈自己上完后的感受,在评课过程中与其他老师交流对话,这样,上课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大家的批评或赞扬,而是主动地进行反思。第二个层面是听课教师之间的对话,对于某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思维的碰撞可以使探讨更加深入。
     二要有问题。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常态课更真实的反映教学的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在听常态课时,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抓住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将会更有针对性。

    三要有深度。听评课不能泛泛而谈,浮在表面。首先听课要有深度,听课时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深入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学”,作为常态课,也可以记录一下学生活动的时间,看看一节课上,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有效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可以走近学生,看看教师提的问题,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完成的面有多少;可以观察一下哪些学生回答了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范围和参与的程度怎么样;还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教学常规,学习习惯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评课要有深度,不能简单的说好或者不好,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对于教师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成功的地方,一定要进行经验的提升,并在其他教师中推行。对于不足的地方,要深入的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要有制度。任何一项活动要长久深入的开展,必须要制度保障。对于常态课的听评课,要对参与教师的行为要有要求、有评价。组织者对于活动的程序、形式也要进行思考和完善。
四不要
一不要拔高要求。常态课毕竟不是教研课,如果按照教研课的要求来评价,势必会给上课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形成和谐愉快的研究氛围。要感谢上课的老师,给我们提供的研讨的课例,要允许不成功、不完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认真上),有时候,不太完美的课例它能更真实的暴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有研讨的价值。
二不要只讲好话。评课要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只拣好话说,使上课者和听评者没有充分认识不足和遗憾,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三不要只听不评。 这是听课的大忌,不评课听课就没有意义了。
第四不要面面俱到。评课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呢。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全面、具体、适宜。目标达成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分配是否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是不是量体裁衣,是否多样化,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等;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以上六个方面评课者要有重点,选取其中几个方面重点谈,这样可以谈得更透彻,也给其他教师留下了交流的空间。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8:40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作文初探
http://www.ycjyw.net.cn    2010-02-01   宜昌教研网  
-----------------------------------------------------------------------------------------------


秭归县郭家坝镇杨家龙小学    游琼凤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正式面对作文。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同时也带有恐惧与畏难的情绪。面对学生这种矛盾的心理,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便会培养起他们对作文的浓厚兴趣,逐步提高作文水平,切实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语文第五册有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当时我想,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写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结果却事与愿违,竟然有十几篇作文不合格,有的是无话可说,有的缺乏真实感。因为当时是冬天,有一个孩子竟然写出了“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这样的语句,类似的问题都是因为缺少认真的观察造成的。于是我把三十几个学生带出教室,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有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家乡。边观察边让他们口头表达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观察完毕才让他们动笔写。当孩子们重新把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家乡在这些孩子们眼中是这么井然有序、富有诗情画意。
二、让学生思维跳出课堂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事或物,这些人、事或物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做的,感受深刻,体会真切,这样为写作文积累真实可信的材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更具真情实感。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为了避免孩子们胡编乱造,千篇一律,我提前一周布置了作文题,让孩子们去采访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和奶奶,甚至是他们的邻居,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妈妈,从而写出了一篇篇生动而深刻、感人至深的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走出学校,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拓宽视野。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等。只要学生们肯留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就会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
三、引发学生想象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三年级第五册习作七“用动物编写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经常摘抄好词好句,并不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会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们对初学写作的孩子的点滴引导,而真正要让孩子写出有真情实感,层次分明,立意新颖,语言流畅的习作,那还需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再尝试、研究,最终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0:59:2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智慧
http://www.ycjyw.net.cn    2010-01-04   宜昌教研网
-----------------------------------------------------------------------------------------------

郭家坝小学 胡开生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呢?在此,笔者就来谈一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的智慧。

1.重视学生闲谈。
     学生之间的闲谈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往往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伙伴交流,这一部分生活积累“量”足“质”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收集师生、生生等课余闲谈的话语,敏锐地发现有新意的思想内容,同时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整理语题,练习写作。如一次我在课余发现有几个学生在一起悄悄地议论,发现我来之后就嘎然而止,简直像看到老虎一样。我立即抓住这点儿,让他们大胆说。问其原因,就因为我大胆给学生减负,同时鼓励学生看课外书,看电视,而且课堂教学也敢于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正好与许多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相违背,与郭家坝小学的其他老师的一贯做法与众不同。针对这,我启发他们各抒己见。谈话完毕,鼓励他们迅速记下来,周三,我又鼓励他们把自己观点新颖、富于情感、现实性很强大作展览在黑板上。看,这就凸现了作文的新意了!

2.重视学生的无意注意。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往往在生活中占绝对优势,我们不防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培养。如在一次语文课上,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课文,忽然一声霹雳,晴朗的天空迅速阴沉下来,打乱了学生专注的心,班上开始燥动,我知道继续去学课文已是事半功倍了。于是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无意注意之优势,安排学生闭上眼睛听雨(教学楼是瓦房),边听边想象,并且将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记录下来。雨停后,又让学生走出了教室感受一下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象,然后再回到教室中4人小组讨论,结果我发现每个人都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一旦全班汇报时,学生们便兴致勃勃、争先恐后,最后我宣布作文开始,教室立刻一片沉静,完全没有过去那种“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

3.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某种特定情境,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先体会、再作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如我在教学“啊,我发现了……”这类作文时,我特地为学生表演了一个立鸡蛋的魔术,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最后再揭示其奥秘。结果,平时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也写出了精彩的作文。还有一次,我上课故意迟到了五分钟,天啊,教室里大闹天宫……走进教室,我二话没说,径直在黑板上书写了“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然后宣布:这就是今天的作文。没想到学生兴趣盎然,只听到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真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哪!

4.重视生活中的童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只要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接触他们的世界,让童趣回归到学生作文中去,作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如孩子们爱到池塘、田里捉泥鳅、挖泥鳅,就让他们写写捉泥鳅、挖泥鳅;夏天,孩子们的家长通过养在瓶子里面的泥鳅来判断天气状况,就让他们写《我家的天气预报》;孩子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风云,就让他们写《感动5·12》;孩子们爱看动画片,就让他们编一集动画片;孩子们爱玩,爱活动,就让他们写《蹦步技巧》……这些作文题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又是他们最感兴趣,最为熟悉的,学生一见作文题就想一吐为快。
……                            ……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思想、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如果我们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一点,语言清新一点,文风活泼一点,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这样创新的种子才能真正地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工作十忌
http://www.ycjyw.net.cn    2009-10-28   宜昌教研网
-----------------------------------------------------------------------------------------------


秭归二中:董建华


一忌无法组织细节:班主任工作说到底就是与细节打交道,这就需要班主任有组织和控制细节的能力,班主任绝不会因为太忙而无法履行其分内的工作,班主任若承认自己太忙,就无异于承认自己无能,班主任必须掌握班级管理中的每一点细节,并将这些细节合理的交给学生干部的习惯。

二忌不愿从事卑微的工作。当你能弯下要来拾起教师内的一片纸屑,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卫生的重要性吗?

三忌伤害学生自尊心。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既然是人,就应获得理解与尊重,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要随意去伤害学生,而应时时刻刻想到尊重每一个学生。

四忌过于看重班主任权威:带人带心,有能力的班主任会以鼓励而非恐惧感来引导学生,企图在学生心中巩固权威的班主任属于霸道的班主任,有能力的班主任不刻意标榜自己的权威,只需以行为表现即可,如同情,体谅,公正以及对学生的爱戴等。

五忌对工作敷衍塞责,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监视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班主任自然受到同学们的喜爱。

六忌心胸狭窄。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成绩好的,坏的,家里富的,穷的,学生听话的,喜欢顶撞老师的等等,各种情况都有,作为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游刃有余,就必须宽宏大量,不要容不得学生一点错误,动辄对学生打击报复,或者批评指责,应时刻保持一刻良好的心态,耐心的教育每一个学生。

七忌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带到班级管理之中,老师生活在社会之中,一样会遇到苦甜酸辣,一样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对社会,对生活不满的事,但我们进入班级,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我们不能把社会中的消极思想带给学生,始终要培养学生一颗积极的心态。

八忌不会倾听,学生有学生的观念和思想,无论正确与否,我们不可能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思想和看法,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并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困惑。

九忌不能做到以身示范,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既然当了老师,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一举一行都会深刻的影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记住从小学到大学教过他的老师,并喜欢对他们加以评价,一个好赌的班主任教的学生中好赌的一定比其他班级多,一个书写漂亮的老师他教的学生书写整体水平远高于书写潦草的老师所带的学生。

十忌自私自利,过于注重名利,班主任的工作属于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工作,对于所取得成绩,首先是课任老师配合的结果,再就是对同学们努力的回报,不要把取得成绩的光环归为自己,否则,必然招致特别是课任老师的怨愤。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1:00:42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经之道
http://www.ycjyw.net.cn    2009-09-24   宜昌教研网
-----------------------------------------------------------------------------------------------

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小学:文习武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课程目标 的总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其中日记作为练笔,它能培养学生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信息的能力,其表达的自由度和训练的长期性,是其它练笔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是常用的一种写作能力训练手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察生活,丰富表象, 让学生有话可说
。 学生刚刚开始写日记时,他们总感到无从下笔。这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找素材,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找灵感, 让学生有话可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带着孩子们置身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丰富表象,获得“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写作材料。孩子的天性正好是爱玩、爱幻想,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他们就是通过游戏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因此,孩子们玩的各种游戏,做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漫无边际的想象及童稚的语言都是日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二、调动情感,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教师要以崇高的师爱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产生想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冲动。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乐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对于学生的日记,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只要其中有一点可取之处,老师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量给以肯定性的评价,培养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在集体教育中,用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
  三、多读,积累材料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告诉我们要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而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课程目标》 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作文是属于习作阶段,因而要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成为学生阅读、借鉴的对象。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积累材料上下功夫,背诵课文中的精辟词句,精彩段落;多读课外书籍,摘录其中自己所喜欢的美词佳句,使之充实到自己的语言材料库中, 在模仿语言的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学会创新。
  四、自由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
。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了达到自我表达和交际性的目的,必须写自己想说的话。每个人所体验到的生活的不同,兴趣、爱好、个性思维品质等千差万别,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应该呈多样化。教师要坚决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新”入手,体现出语言的新鲜、题材的新颖、想象的新奇,写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来,让自己的个性在文中尽情张扬。
   1.自主拟题
虽说日记不一定非得有一个标题,但一个有新意的标题却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一个传神的标题能激发读者无穷的遐想。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窗外美妙的风光。因此,我让学生自主拟题,提倡用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为标题。如《有惊无险》《可怜的文具盒》《真的错了吗》《爸爸,这样可不好》……这些标题虽小却传神,透过这些标题,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它像阳光照耀下的小水滴,反射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镜头,那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童年梦,至今想起来还让我们为之痴迷。
   2.语言,体现儿童的情趣
日记中要体现儿童的天性,使用儿童自己的语言,体现出儿童的情趣。
尽显儿童的狡黠和天真。
   3.内容,反映儿童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里取材,写自己眼中看到的真实的世界,“我手里写的就是我眼里看到的,是我心里想的。”内容要能反映儿童的生活,使他们的世界浓缩于日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使他们的现实与梦想能在日记中得到充分的表露,使他们的感情在日记中得到充分的渲泄,使日记成为他们心灵的一隅,成为与老师、同学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五、评价,提倡主体参与
。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评价、修改日记的能力,必须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日记,认真阅读后进行评价,再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在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集中讨论,引导他们去发现谁的日记中有与众不同的方面,无论是日记的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敢在日记中说真话、实话。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指导学生写好日记是必经之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1:01:21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略谈
http://www.ycjyw.net.cn    2009-06-25   宜昌教研网  
-----------------------------------------------------------------------------------------------


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郑燕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应当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课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差,有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和毅力。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验性地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以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渴望知识的动力,不仅为课堂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印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学习《黄山奇石》时,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出示黄山优美的风景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借助美好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乐的情景中产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又如:二年级下册的课文《雷雨》,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声情并茂的动画能让学生分别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天气变化的情景,比教师直接讲解或借助书中的插图来讲解而形象的多,而且学生也能根据课件中的天气变化情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更好的来完成课文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学的更主动、更活动、更认真。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只求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效果,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只会认会写了几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其相关的教学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以前都仅靠教师的口头介绍,而且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节省时间,教师在介绍这些资料时,往往是“精兵拣将”,精简了,再精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图片、影片、音乐、录音、动画等)来生动、形象、全面的进行解决。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要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伟大诗人李白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同样,在讲解古诗的内容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这些既使课堂内容充实,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从过去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上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如: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就连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也是水。”……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还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教学完《黄山奇石》后,问:“同学们,黄山这么美,你们能为我们祖国美丽的黄山设计一个旅游广告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黄山。”于是学生们先在网上查阅了黄山的相关图像资料,认真阅读后进行了交流,然后他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结合成小组,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描述,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大家写的写,画的画,忙的不亦乐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广告设计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广告设计,我感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在合作中得到学习,在合作中得到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发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建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及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恰当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聚汇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面对大量信息资源,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另外,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也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并对于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优势,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为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5:41 , Processed in 0.4079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